第一篇: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汤昊霖
长沙市雷锋中学,湖南 长沙 410217 摘要: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本文结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背景,从其独特的艺术性、景色描写、丰富的情感等方面,分析了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希望能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色
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广为人知,其中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笔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这些作品不仅景物描写细腻精工,视角独特,而且柳宗元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1 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朝散文家,字子厚,虽然出生名门却日渐没落,他从学会讲话后便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但其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很多国家动荡的事情,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混乱现象,让他充分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局势问题,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逐渐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他父亲也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母亲也是一个大家族中有才学的女子,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给自己定好了未来的人生方向,那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读书走向仕途,将来能够一展宏图。虽然在走向仕途的过程中受到一番波折,但毕竟最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了重视。但因后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便成为了永州司马,此次被贬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他平时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远离政治的纷争,从此便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因此涌现了大批山水游记类散文。2 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2.1揭示社会历史
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写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把对山水景象的描写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比如《钴鉧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劵之委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可以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又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2.2独特的艺术性
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时,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的更细致。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继承了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山水景色的描写。
2.3对景色的描写
柳宗元由于政治原因,一直被流放在偏远地方。而在偏远地区景色确实格外的迷人,他能够根据这些景物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柳宗元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一般多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全部的景色,对于局部又善于细致的描绘。比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还没走到小石潭就听见了潭水的声音,走到小石潭后“水尤清冽”展现了小石潭整体的水的特点。接着,他又继续描写小石潭的潭底和潭边的景色都是什么样子的,再写潭水里的景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生活在这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小石潭记》总体上是采用了由远到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把小石潭的景象描绘的非常生动,体现出了柳宗元对自然景物描绘的高超技艺。
2.4丰富的情感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的描写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这些景物不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景物的一些情感表达。比如《小石潭记》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小石潭给人的感受很是凄冷,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见,柳宗元在对山水景色的描写,都是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突出景色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世间的一些愤恨不满,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的主体思想,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高尚情操和民族情怀、审美风格等。
2.5优美的语言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游记主张要直白,不要含糊不清。对于语言的描写多是简练,优美而不华靡。比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在押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很是简洁文雅。3 总结
总之,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虽然整个文章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在描写景物上的手法却很独特、细腻,并且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其山水游记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借鉴价值,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去欣赏山水游记散文。参考文献:
[1]闫萍.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自叙性[J].潍坊学院学报,2010,01:39-41.[2]李柳芳.试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与文化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9:101-102.[3]徐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特色[J].芒种,2014,10:117-118.
第二篇: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本站推荐)
答: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20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这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块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
(3)他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反映出他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4)他的山水游记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
第三篇: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内容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那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为后人所交口赞誉,虽历时千余年,仍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原因何在?
六朝以来,虽有写山水的作品,但没有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这些作品,或见之于书信,或附之于专著。而真正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而又成绩卓著的,恐怕要算柳宗元了。况且,他独创了这一散文的结构。
六朝山水文是机械而摹山范水之作,只重写景,重客观轻主观,没有多少深邃含蕴。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多数渗透着他身世之感,他的落寞,烦忧和伤感,掺和着他政治上的抑郁幽愤之情。这是柳氏游记吸引人,感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在柳宗元的作品中,他还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又调动它们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在写景状物中,夹杂点滴抒情议论,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创新。有时以比兴,采取曲笔,写得比较含蓄蕴藉,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深厚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显得意境圆融。这是千百年来柳宗元山水游记倍受人们珍爱的一个根本因素。
在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虽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记者的脑海里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篇篇独具魅力。况且,语言凝炼、平易传神、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
作为一代宗师,柳宗元之所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闪闪发光,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他一生中留下了六百多篇诗文作品,尤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令后世代代传诵,足以显示其无穷的魅力。本文拟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柳宗元
山水游记
魅力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尤为后人所交口赞誉。柳氏游记距今已千余年,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魅力到底何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自宗元始
六朝时期,随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模山范水的诗风大炽。如东晋谢灵运就喜遨游山水,写了较多的山水诗,成为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当时也出现了山川记体裁的作品。至今还脍炙人口的南朝宋鲍《登大雷岸与妹书》、梁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名篇就是例证。它们以清丽简洁的文笔,生动的叙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专著,但其中的许多章节对各地秀丽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成了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如其中的《江水·三峡》一段,就是自古传诵的名篇。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以精炼的语言,简洁生动的描写,把壮丽的山河突出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对三峡奇景产生向往之情。《水经注》可谓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最高成就。
然而这些作品,或见之于书信,或附之乎专著,都还没有以游记的形式出现。入唐后,元结的《右溪记》确是一篇山水游记了。文中写泉石幽胜,深惜赏爱无人,着墨不多,而意境要妙,已开山水游记的先河。不过,这毕竟还是个开端。而柳宗元自于山水之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所以,真正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而又成绩卓著的,恐怕还应该说是柳宗元。况且,柳宗元在贬居永州后期写下的《游黄溪记》的结构是:地点—风景—人文。这样的游记结构有着迷人魅力,以致被后来写游记的人广泛效法。虽在今人看来,这一结构已属一般化,但从这一文体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当时是开拓性的创举,是这类散文的首创。
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贞元后期,正值盛年的柳宗元用世之心很切,自称“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希望有所作为。在结识了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后,由于共同的政治主张,加上接
近东宫的机缘,形成了一个试图改革政治的集团。后在顺宗的支持下,实施“永贞革新”,旋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加贬永州司马。从此以后便开始了他多难也多彩的后半生——十五年贬谪夷荒的生活(前十年贬居永州,后为柳洲刺史,官愈近而地愈远,最终于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病逝于柳州)。即居闲,柳宗元亦益刻苦,投迹山水地,放情作游记。
六朝山水文是机械地摹山水范水之作,只重写景,重客观轻主观,没有多少深邃含蕴。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多数渗透着他的身世之感,他的落寞、烦忧和伤感,掺和着他政治上的抑郁幽愤之情。这是柳氏游记吸引人、感动人的一个因素。
他在永州期间的记游诗中曾写道:“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①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来登临游览的,其目的无非是想借登山临水排遣胸中郁闷。但是“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②由于在政治上被诬以重罪而投弃荒地所加给他的痛苦太深重了,因而永州一带的山水胜境,往往使他连“自舒”的目的也达不到。他又曾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③此等语皆直抒胸臆,了无饰隐,柳宗元作永州诸记时的心理状态暴露无遗。晚年贬柳的心境也很糟糕,他在柳州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四州刺史》一诗即为见证:“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怜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就使他的山水游记的风格容貌,迥异于陶宏景、吴均、郦道元等人的作品。贬谪中人,多的是闲暇,少的是意兴;多的是放形,少的是放心。“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始记》)开篇所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的忧惧心情,是笼罩着“永州八记”的那个巨大而暗淡的背景,是作者深浸其间而又时欲跃脱的烦忧之网,也是他热衷于交会山水的心理源。他不可能有谢灵运那样的豪华纵恣,更没有王维护后半生优游蓝田别业的高人雅致。正如《新唐书·柳宗元传》所说:“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他的游记迥异于前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鲜明地艺术个性,厚重的思想内容,这无疑也扩大了游记的思想容量,正是他对山水游记这一艺术品种主题上的开拓和创新,成为其山水游记众口流传的一个主要因素。刘海峰评曰:“山水之佳,必奇俏,必幽冷。子厚得之以为文,琢句炼字,无不精工,古无此调,子厚创为之”。④
三、表达方式多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包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又调动它们来为自己的抒怀服务。在写景状物之中,间夹一点抒情议论,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创新。有时以比兴,采取曲笔,写得比较含蓄蕴藉,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深厚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显得意境圆融。这是千百年来柳宗元山水游记倍受人珍爱的一个根本因素。
柳宗元以前的山水散文,特别是六朝时的山水文,几乎是或叙述山川之美,或纯客观地写景状物,重在对山水的单纯摹写,很少或没有在描写和叙述中融入抒情或议论。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第一种表现方法就是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或在叙事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始记》一开头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色彩啊!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徐缓,“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字,就把“**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统领首篇,而且也统领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几乎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别性的气氛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袁家渴记》末尾作者写道:永州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在《石渠记》的最后,也有与上面类似的记叙语句: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表面上是写袁家渴与石渠以如此胜景,竟然长期无人赏识,遭到遗弃与埋没,而实际上隐含自己的身世之感。看似轻松之笔,把作者深沉的悲愤与感慨凝聚其中,有卒章明志的作用。
再一种表现方法是,在写景之后或中间,忽然插入一两句包含着深长感慨的抒情语言,从而立
即光照前后,犹如赤色的晚霞映红了整个天宇,使全篇的景物描写散发出浓郁而感人的深情。如《钴鉧潭记》最后两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这样的结语把钴鉧潭作为一个孤居僻地的流放者的惟一慰藉,加以赞叹,正是这种笔法,使得难以磨灭的苦楚潮水般淹没了对快乐的表白和追随,语辞含蓄而情绪激烈显明。故而有人称其“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⑤”。《石涧记》中间有两句写道:“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颇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神韵。作者连用两个极有深度,极有力度的诘句,宣泄出自己的兴奋之意,自得之情,压制了古人和来者,古人不可得知,来者亦难预料,而惟独自己能够得知,亲历,这中间搀和着作者多少辛酸苦辣。不遭贬斥,何能游斯地,遇其景?言外不胜凄楚。
有是,作者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之后,接着写道:“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几句话,点明了西山的魅力在其特立超拔,出乎其类。对于舒展超拔之美,往往是受着压抑的心灵更向往、更善感知。所以作者不觉从世事束约之中破壳而出,与浩渺之广大的景象融合为一。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实际上这种精神境界,只是刹那间的暂时的精神超脱。不难看出,尽管作者在游山观水中努力追求“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忘我境界,但是,自然幽深多变的景致又时不时勾起作者尘世生活的风雨凝云。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下简称《小石潭记》)前边无穷微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致后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样,景和情在清逸明丽与凄切幽邃之间错杂而现。篇幅虽短,意境却很丰盈。如此结语,使得文章意蕴深幽,更体现了作者深觉欢乐的脆弱与易逝,内心的玩平衡与和美那么容易就被深隐的悲哀击个粉碎,随之而来的刺痛感无疑是强烈的,以至于他不得不匆匆离去。也传达出柳氏对高洁精神境界的追求,披露出他被逐永州难以摆脱的清凄悲凉的复杂心态。
有时作者还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如《钴鉧潭西小丘记》末段说:“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这些议论笔触,不仅借小丘的被弃感叹了本人的怀才不遇,也包含了他的欣羡和对自己希望的期待。尽管始终没有说到自己,但“今弃是州也”的小丘遭遇,不正是他自己的遭遇吗?被人遗弃的小丘还会得到他与同游者的赏识,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那“喜”和“贺”的得意,实是他失意的曲折表现。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⑥”。再如《小石城山记》的议论“尤为崛出”:噫!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得览小石城山后以为造物者“诚有”这是作者在用虚侧之笔对山之奇美加以赞叹和推重,一边也为下边的反复辩议埋伏线。继而作者提出石城山坐落荒僻边远之地,无从获取应有的知赏和眷顾,神灵英明,不当有此误置,从而推翻前论。这一段折变,夹了些许讥讽之意,自然包含了身世之感,寓意显豁。接下来,假设了两种解释,文意又是一折。但这两种解释却话里有话——前者是自伤贤而受辱之命运,后者乃感叹楚南无人为朋,唯有木石秀美可亲。最后以似是而非之语收束,“不了语,读之有远音⑦”。
四、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愚溪诗序》云:“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其中“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可谓柳宗元自喻文境。的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
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⑧”。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因而读后,篇篇去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篇篇独具魅力。之所以如此,因为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而且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炼的语言和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所观所感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笔下,使每篇的“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灵动。的确,柳宗元笔下的山水之胜,描绘精致,生动形象,有如一幅幅山水图画,而且他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如诗如画,从而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唯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不是六朝山水文似的一般化的模山范水,而是篇篇有特色,引人入胜。
以具体而细腻的白描手法,辅以形容比喻之笔来写物,对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风光神韵,能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点,细致的描摹出来。此其一。例如《游黄溪记》的具体写黄溪风光的部分,在短短的200余字中,作者用了近十个数词,来记叙景致的间距方位和山高水阔。“揭水八十步,至初潭”,“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又南数里”,“又南一里”,“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这两类写实的句子,触目皆是,它们仿佛一枝写生的笔,将一处处景致逼真地端现出来,使人如在画图中,同时他还能借助于传神的形容、比喻:“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正是这些形容、比喻,中活跃在一笔笔实描实写堆起的框架里,使得黄溪真切而灵动地呈现出秀美的身姿。此外,“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袁家渴记》)都是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例证。特别是《小石潭记》里写游鱼一段,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柳氏游记中以简洁凝炼的语言来形容、比喻也随处可见。写水流,则“平布其上,流若织文”(《石涧记》)“斗折蛇行”(《小石潭记》);写水声,则“如鸣佩环”(《小石潭记》),“响若操琴”(《石涧记》),“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写水色,则“黛蓄膏渟”(《游黄溪记》),“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写石之奇状,以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于山“(《钴鉧潭西小丘记》)譬喻,于静物中看出生动气象,感受力和想像力都不可不谓活脱敏锐;写石之巍然,则“若颏贪龂腭”(《游黄溪记》);写石之平整、阔朗,则“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石涧记》),连排数种阔大的物象,喻写石涧之奇;写流石(钟乳石)成形,则“如肺肝,如茄房”,“如人,如禽,如器物”(《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千姿百态,一时毕呈。这些形象贴切、有声有色有比喻,使得所写的美景更加传神,生动,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其次,以较多的巧妙的色彩描绘,来传情达意,而且注意直接地或间接地写出所状之物的音响效果,使人在听觉上也获得美感,使文章有动态美。
如《始记》说:“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白两色,青的山,白的水,山水重沓,交相缭绕,这美丽的景色,使人“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而后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由青白而暮色,标志着空间色彩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又如清人孙琮云:“读《袁家渴》一记,只如一幅小山水,色色画到⑨”袁家渴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旁多岩洞,其下多石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梗槠樟柚”,溪、洲、潭、渚、山、石、草、木,作者的视点穿行其间,不断变化,致使笔调显得有些轻快起来。这轻快,暗合着那一派生机勃勃,色彩瑰丽的景象,让我们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生趣和心灵的活跃。
《小石潭记》篇首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境界,不见其潭(水),先闻其声,而且如鸣佩环那样清脆而铿锵的乐声,怎不令人神往,“伐竹取道”,以见小潭。《石涧记》中有“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妙句,廖廖八字,令色彩音响全出。“流若织文”,可视为“响若操琴”的音乐的旋律和形象,这形象是动态的,形成听觉和视觉相联系的美学效应。《石渠记》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钴鉧潭记》中“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云:“枕席而卧,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4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里写水流经小丘时的声韵。它是有声的,但又是无声的。有声可与耳谋取,无声的则与神谋与心谋。这有声、无声,这“无声胜有声”让我们感到作者的心灵与精美的自然如何融为一体,同时,这些描写,与“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描写又是精妙的间接描写的音响效果。柳宗元以其婉约之笔收到了加倍的音响效果。
再次,把自然景物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立体画面,使游记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有时,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物象,构成极富典型意义的动人画面。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袁家渴记》以动景映衬或收束静态描写,从而使一切景致逼真地再现,写渴中潭渚杂列,“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胜似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以此将画面拓宽,以见美景的无限,言尽而意无穷,深得以虚衬实,以实见虚的艺术之妙。林纾归结得好:“此等文字,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才能成此结构⑩”。在空间布景方面最具构图美的还数《小石潭记》其中精彩片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游于清水之中的情态,仅四十个字,写了水的空明和鱼的自在,写了光和影,写了静态和动态。一泓清水是小石潭清逸景象的灵魂所在。然水之至澄和境之至清,几近虚状,颇难肖摹,故写石底全然入眼,写鱼游影布,以几可掬手之实物实景托出那份清逸和空灵。鱼游,轻捷灵动,自在无碍,这图景足以唤起人们对于“欢快”这样一种情绪体验的亲切记忆。此刻,游人被这单纯而切近的召唤打动了。鱼人相感相乐,毫无介碍。林纾认为“此等写景之文,即王维之以画入诗,亦11”他还把全记喻为一幅得意的青绿山水图。清沈德潜也曾评曰:“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不能肖。○
12” 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说到捕捉最富表现力,最引人入胜的物象特征的审美气质与技法,首先应该提到《袁家渴记》。在着重写了溪水中的小山,写了美石、岩洞、草木——这些在永州一带并无新奇动人之处——之后,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柳宗元真不愧为记山水的专家,下边他依据自己细致的观察,忽然拈出一个“风”字: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精确而生动的词汇“振动”“掩苒”“纷”“骇”等等,使得高木弱草,水声香气,一时皆随风而舞,山风气势强劲,景物各呈姿态,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真可谓写水水有声,写山山有色,写树便觉枝叶扶疏,写草便觉花叶摇曳。真是流水飞花,俱成妙笔。
13”。《石渠记》着重刻画水行石难怪大文豪苏轼评以上录引的句子“善造语,若此句,殆入妙矣○间的那份曲折跌宕,其后着力绘风: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风吹动了树木,竹枝的梢头,声响在崖谷中回荡着。树梢、竹梢已静,而回声动才开始在远处响起。柳宗元以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以特写表现出来的本领,创造了他山水记的自然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语言特色,除上文提到过其语言凝炼精确,平易传神外,还注意句式的整齐和富于变化。《钴鉧潭记》潭记写钴鉧潭的形成,缘于冉水奔而遇阻于山石。水石相激是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动感,作者配以三五个字为主的短句连用,文气也就十分活跃跌宕起来。如“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大自然在表现了它的激扬、冲突和力的风暴之后,很快又呈现出它舒缓和美的一面。《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全篇几乎都是三五字的短句,“极意与郦道元《水经注》斗其短14”。《始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峭○觉而起,起而归”记叙得西山之前无远不至的游览之状,有“坐”“醉”“卧”“梦”等一系列具体宴游的情状,长短句相错,并且凭借“顶针”的修辞手法获得较好的表现力。对于一个心胸远大、具有远见卓识的强者而言,厄运算不了什么?他可以借此显示自己的情操,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贬谪“南夷”成了柳宗元一生中不幸中之大幸。“公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优美的山水契合着柳宗元独特的遭遇与感怀,便产生了他那数量可观,成就突出的山水游记。
总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
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定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由于他学习前人,而又超越前人,他的山水游记隔离今天已千余年,但仍然魅力无穷,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②《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③《与李翰林建书》
④《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分卷》 ⑤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⑥《义门读书记》 ⑦茅刊《柳州文钞》
⑧近人林纾语,转引自《柳宗元散论》164页 ⑨转引自《柳宗元散文精选》 ⑩《韩柳文研究法》 11《古文辞类篡》 ○12《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13《书子厚梦得造语》 ○14林纾语,转引自《柳宗元散文精选》 ○
第四篇: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富有盛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政论文和哲理文立论宏大,辨析深邃;杂文多抒发忧愤,抨击现实;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传记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抒情文也有很高成就,而尤以山水游记文成就最高。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把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景物以灵性和悲情色彩,充满凄伤幽愤的情绪,艺术上善于选取僻远幽静的景物,营造出“凄神寒骨”的意境,以精细简练的笔触“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山水游记文创作的审美价值。
他的山水游记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荒蛮瘴疠的穷山恶水、凄神寒骨的冰凉世界、幽明静远的人间仙境,奇丽迷离的世外桃源等多种意境的营造,不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把压抑在生命内部的感情、追求、品格渗透到自然山水中,在其所选择的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物象中,借山水精神而使人的精神得以超越,从不同层面突现出其卓异的精神个性和峻洁的人格美。
放逐永州是柳宗元的人生转折点,他失去了仕宦上的坦途,而地理环境的前后反差,正与仕途的坎坷不期而遇,故他把对眼前永州山水的关照,与中唐社会的奇奇怪怪,个人经历的坎坎坷坷,郁结于胸的块块垒垒黏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也不只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表现山水的内在精神,是要诗人用精神个性去融贯、铸造自然,是一个“目既往反,心亦吐纳”的观物过程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物过程,而表现在山水诗中的往往是“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我”即人格我,是多重人格中最真实最稳固的一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前人评曰:“幽峭“、“孤峭”,沈德潜曰:“游山诗,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蜀中山水主险隘,杜工部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略一转移,失却山川真面。“可见,“幽峭“是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坛上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而这一特征的背后隐括着诗人卓异的精神个性和峻洁的人格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表现出与屈原一样的“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表现出与屈骚一样的不屈服,不向消极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和孤高脱
俗、坚毅俊拔的个性。永新革新中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参加二王变法,变法失败,远贬荒蛮,他以待罪之身,恒怀惴栗,又不改初衷,满腔幽愤,体味出穷山恶水间一种特殊的灵性,与之契合无间,发而为诗,便是自己“贤而辱于此”的化身,高洁情怀的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突显了那种坚韧不拔,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
正是因为柳宗元的孤傲,这样的对现实不满,因此,便产生了“心郁郁之忧思兮”的悲愤忧思,“独茕茕而南行兮”的寂寞。
诗人被贬永州,所作篇章虽为描写景物,实则寄寓自己的忧郁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迫害他的权贵们的愤恨,对现实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他虽处境险恶,但不消极气馁,虚度年华,依然想继续努力,以实现自己革新的政治理想,把孤独感和战斗精神紧紧融汇,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把激愤的心情寄寓在淡泊幽静的境界中自成风貌,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基本特色。
总之,柳宗元通过对自然山水多种景物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像荒蛮瘴疠的穷山恶水,凄神寒骨的冰凉世界,幽明静远的人间仙境等从不同层面突出其超尘拔俗的人格美。在对美的关照中,把处于荒蛮的永州柳州的穷山恶水拉近山水游记诗文中,不是以心灵的和谐为务,而是不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追求新的感悟,而且诗意的评价山水,予山水以品行,把压抑的生命内部的感情、追求、品格渗透到山水中去,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等编织在一起的网,透明而又模糊的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
柳宗元在所选择的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中,借山水精神使人的精神得到超越,山水成为他人格美的栖息地,他不是逃遁于山水中,而是逃遁于自我人格的保持中,在中国山水史上个性鲜明,风格卓异自成一家,对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篇:柳宗元山水诗中的失意士子情怀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柳宗元的山水诗,多数写于他永州和柳州的流放生活中,诗中充满着失意士子的悲情。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在柳宗元的山水诗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本文主要以柳宗元贬谪柳州和永州期间的山水诗为文本,通过对其身世经历的分析,尤其以其在柳州和永州的贬谪生活的分析为主,阐释其山水诗中蕴含的失意士子情怀。创新之处在于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揭示柳宗元山水诗的冷峭孤寂风格的形成原因,突出论证贬谪经历对于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影响。有益于我们认知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渊源和影响,从诗人的心理层面出发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其山水诗。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失意士子情怀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4
一、柳宗元的身世经历.....................……..…………….…………………………….5
1、柳宗元的身世情况………………………………………………………………...5
2、柳宗元的政治贬谪经历…………………………………………………………...6
3、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思想变化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影响…………………………...7
二、柳宗元山水诗中的失意士子情怀……………………………………………….8
1、柳宗元山水诗的艺术特色………………………………………………………...8
2、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失意感……………………………………….......9
三、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继承和影响………………………………….11
1、柳宗元山水诗中的骚怨精神……………………………………………………...11
2、柳宗元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12
四、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3
1、“王孟韦柳”山水诗的比较……………………………………………………….13
2、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4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一、柳宗元的身世经历
(一)柳宗元的身世情况
柳宗元的身世情况总体来说应该是没落贵族。他出身于著名的门阀士族——柳氏,他的八世祖到六世祖都是朝廷重员而且五世祖还曾经担任过四州刺史,所以柳宗元才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注释 其间不乏自豪之情。但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柳家屡受政治打压和迫害,到了柳宗元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没落,祖父和父亲只出任过地位很低的官职,后来柳宗元感慨道,柳氏家族到了他这一代,已经“
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但柳宗元所经历的家族苦难并未到此停止,“安史之乱”让这个本已没落的家族又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在战乱中,柳宗元的父亲携一家人逃亡到吴地,柳宗元一家的生活在南方可以说是异常艰辛,有时会薪米无着,常常挨饿。
生活上虽然困苦,但柳宗元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却丝毫不减。在南方避乱的时候,母亲卢氏信仰佛教,勤俭持家,训养子女,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诗古赋,成为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而且卢氏品格高尚,即使自己挨饿也要供奉亲族,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良好的品格无疑也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亲以外,柳宗元的父亲在品格、学识和文章上也对年幼的柳宗元形成了直接的影响。柳宗元的父亲“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1]他信奉传统的儒学,但长期的为官经历也让他对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他用积极的态度入世而且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这对柳宗元的政治观和人格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父亲和母亲儒释的双重影响,也为柳宗元贬谪永州和柳州时期统和儒释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幼年时的柳宗元在长安度过,对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已有所感受。九岁和十二岁又亲历了建中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战火。因此在柳宗元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已是唐王朝的常态,这些经历为柳宗元入仕后的政治改革和挫败后的失意痛苦做了铺垫。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向往祖先的德风和功业,为了重振祖上的地位和荣耀,他对功名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幼年的经历和家庭的熏陶又让他把解救民生和改良社会这样的重任背负于身,希望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说,柳宗元没落贵族的身世情况在为他提供积极向上入仕的动力同时也给他添了一份沉担担的压力,这无疑为他政治挫败后深沉的失意感以至到最后身染重疴,郁郁而终埋下了伏笔。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的背时感让柳宗元陷入了无限的痛苦当中。当年“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的柳宗元“未竟迁乔乐,俄成失路嗟。”
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满腹苦水,惟一的倾吐办法便是把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一寓诸文”,于是便有了他的那些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他的文章“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4]贬谪永州和柳州后,他的山水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再也见不到“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界围岩水帘》)那样清新明丽的景致,取而代之的是他的诗里充满了“孤独、冷峭、幽静”,色彩是冷的、环境是冷的,因为诗人的心是冷的。于是,当他再次来到相同的地方时,眼中的界围岩水帘“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皪沉珠渊,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虽然景物还是这样美丽,但面对这样的景物已经没有了赏心悦目的感觉,身处其间不免透出阵阵寒意。“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政治上的春风得意到黯然被贬,这一落千丈的失意感使诗人孤寂、忧伤甚至恐惧,那冷幽的的心境投射到清冷的外部景物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褪却了做作的渲染感,同时又不是完全直白描写抒情的朴实淡然,而是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透过那些山山水水,可以深深的领会到诗人那充满悲剧感的心理。学者叶嘉莹曾说:“一首好诗就是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注释 柳宗元的山水诗无疑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好诗。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孤寂冷峭的风格是柳宗元被贬后山水诗的一大特点,这种风格也主要表现在意象和色彩的运用上。柳宗元山水诗的意象亦或是清冷的山水,亦或是孤独一人的老翁形象,皆着以诗人心境中孤独幽冷的色彩,而在色彩的运用上,柳宗元的山水诗皆以冷色调为主,读者在品诗中已不乏幽冷的感觉,移情的想象中更是渗透着股股凉意。如果要追溯柳宗元山水诗中孤寂冷峭风格艺术特色的根由,他的失意士子的情怀无疑是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二)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失意感
贬谪使得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受到严重打击,心情抑郁。在此期间柳宗元每每引屈原为知己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他把关注点放在了自然环境上,“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可是山水能给他带来多少的宽慰呢?他的幽怨心理并没有得到完全排解,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自己遭遇和屈原如此相似,让他感觉内心更加哀怨,同样地走投无路。金人周昂说:“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读柳诗》)注释;沈德潜也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注释
这种骚怨思想、悲剧心理让柳宗元顿感生命的苍凉,时间的流逝。“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再上湘江》)湘江的水还是那样,年复一年,可是我呢?此去蛮夷之地,何时才能够回来?或许不可能再回来了吧?但是他又要故作镇定,越是如此就越表现他不能放下,只有不能放下的东西才时时挂在嘴边。“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
“我”很喜欢贬谪的生活,因为“我”被政务拖累得太久了,“我”不喜欢官场,“我”喜欢和山川田野为伴。极度压抑后的反弹,就是让自己也相信“我”是不喜欢的,但终究还是骗不了自己的,诗歌写得越是高兴,内心的痛苦也是越增加一份,这才是柳宗元更深刻的悲剧心理。
唐人好佛,柳宗元也是一个崇信佛教的人,《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云:“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政治上的失意让柳宗元进一步接受了佛教的空寂思想,在寂静涅槃中来逃避现实的苦闷。越是空灵寂静的诗,越是能够表达出他内心的失意。柳宗元不像王维那样是全身心的投入佛教,王维能写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无我”的诗,而柳宗元处处想“无我”的诗里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渔翁》应该是柳宗元山水诗里比较有禅味的一首了,其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清晨起来汲水燃竹,在烟雾中我们突然发现渔翁不见了,在哪里?人呢?一声欸乃的桨声,把天地间的一切都收摄了,此处就是无我两忘了。原本此处结尾就是,然而柳宗元没有,他又加上个尾巴,表面看起来这句诗不着纤尘,似乎是很超脱,可细细一看后,处处都是“有我”之境了。我没法排解啊,说“无心”而人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三、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继承和影响
(一)柳宗元山水诗中的骚怨精神
屈原的作品应该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中国古代仕人的骚怨精神也以屈原所开创的贬谪文学为发端,屈原因为受到小人谗毁,而被楚王放逐到了南方。他开创楚地文学,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神话传说中的美人和香草上,并且写入《离骚》,形成了怨而不怒的“骚怨”精神,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悲剧心理,把失意士子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香草、美人”寄托着屈原内心刻骨的悲凉。秦统一中国以后,贬谪作为对官员的一种惩罚被写入律令,到了中唐时期贬谪更是家常便饭,但政治命运的终结却让很多大家的文学生命展现出更多的张力,柳宗元就是这样。
柳宗元被贬之地与屈原相近,贬谪永州后其精神受到南方思想,特别是屈骚思想的影响,也生发出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心理,同样的遭遇使得时隔千载的人有着相像的情怀,柳宗元的山水诗就像屈原的《离骚》一样,把骚怨的精神传承了下来。(《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节》胡可先)[7]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不久即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吊屈原文》,名为吊屈原实则是吊自己,“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晃。”他赞美屈原:“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清人林纾《柳文研究法》云:“屈原之为《骚》及《九章》,盖伤南夷之不吾知,于是朝廷为不知人,于己为无罪,理直气壮,傅以奇笔壮采,遂为天地间不可漫灭之至文。重言之,不见其沓;昌言之,莫病其狂。后来学者,文既不逮,遇复不同,虽仿楚声,读之不可动人。惟贾长沙身世,庶几近之,故悲亢之声,引之弥长,亦正为忠气所激耳。柳州诸赋,摹楚声,亲骚体,为唐文巨擘。”[8]柳宗元不但散文中直接写到屈原,抒发与屈原相近的怨恨孤寂之情,就连他的山水诗也深刻受到这种情节的影响,像他的《南涧中题》一首,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逝,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就很好的发挥了这种骚怨精神。
身为被贬之臣的柳宗元一个人独自走在南涧中,看着周围萧瑟的环境,他又想起了朝廷“去国魂已逝,怀人泪空垂”,就像屈原独自行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惆怅许久,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自己的心扉,传承了千载的孤独,也许只有活在其中的人可以明白,“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此时的柳宗元也许不禁会问:“会有人和我一样吗?”想当初贾太傅怀长沙,千古寂寥,此情何堪,“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作为后来人,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心境,骚怨已在柳宗元身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四、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与“王孟韦柳”山水诗的比较
“王孟韦柳”虽然同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和美学追求等的不同,四人的山水诗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于他们山水诗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柳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进而更为客观的评价柳宗元在唐代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在政治上,他的仕途颇为顺利,甚至还官至尚书右丞,在思想上他融合儒释,而且以佛家思想为主,因此他的山水诗绝少主观胸臆的抒发,多得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充满了禅理,像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把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孟浩然的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则和王维不同,常年的隐居生活也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善于写出山水田园的本质,如他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自然流走,一气呵成,颇能表现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风格特点。韦应物作为盛唐后期大历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主要是清雅闲淡的特点,韦应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浪荡子弟,到了中年的时候才涤去一身的任侠负气,向往隐逸的宁静,开始有意的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由于韦应物作诗以学识为主以才力为辅,因此他的山水诗有一种刻意营造似的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如其《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简洁的景物描写中有一种静穆空寂的是个情调。柳宗元是一位性格激切的执着型诗人,他思想深刻,面对政治挫败,他想寻求解脱,但耿直的心性让他对于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此他的山水诗有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正如苏轼所说:“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柳宗元的山水诗沉重、内敛、孤峭,如《与浩初上人同看京华亲故》中“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相结合,突出表现了诗人深沉凝重的心境。[9]
通过以上四位山水诗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是带着满心的愤懑之感来作诗的,因此本来清丽的山水在他的笔下便多了许多冷意,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无论他的思想成就亦或是文学成就都值得后世敬仰,与他同一时代的刘禹锡曾经评价柳宗元说:“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以高文为诸生所宗”,“词翰兼奇”。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结 论
从政治生涯的层面上来说,柳宗元应该是不幸的,他在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被贬谪到了永州和柳州,内心的苦闷与地理环境的不适让柳宗元在本应年富力强的年纪便身染重痾,不久后郁郁而终,不禁让后人叹息。
从文学生命和思想生命的角度来说,柳宗元又是幸运的,永州和柳州清丽的山水既为孤寂的自己提供了些许慰藉,又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素材,而在终日的忧愁与惶恐之下,文学创作与思想都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财富。时代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对于柳宗元其人其文的研究却具有永恒的价值。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如:柳宗元的贬谪经历与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于柳宗元山水诗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如何从多个角度和更为深层的研究柳宗元的山水诗和对于柳宗元诗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将是我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致 谢
本文从选题的确定,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郭前孔老师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他多次询问写作进程,为我创造一切有利于论文写作的条件,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郭前孔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在大学四年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感谢文学院的老师们对我在学习上的点拨和生活上的关心,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并且与我共同奋斗四年的大学同学们,同时也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毕业论文的环境。
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