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

时间:2019-05-15 09: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

第一篇: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

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

一、【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彼此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响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二、【联语】在对句的根蒂根基上有统一的中心和正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独自完成,多自力吊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三、【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于仗的汉字序列构成的自力体裁,它以对偶句为基本情势,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自力的文学艺术,它萌生于非官方的具对偶特点的对句,尔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自力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自力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儿、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情势之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情势的拿手。因已经往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四、【对联的汗青】目前以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然后,鼎盛于诗、词一天比一天衰落的清朝,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地施用。从汗青朝代来讲,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五、【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山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华夏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儿,吊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嬗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六、【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差别于其它少数民族语,其它少数民族语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于和情势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布局柔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是以,汉字便于形成对句,合适创尴尬刁难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情势,各种拼音文字都不成能孕育发生对联。

七、【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八、【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较,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儿(或下联)的字数计较,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开胆量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岂论言,如昆明大不雅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九、【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全体。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开胆量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不雅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十、【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儿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经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儿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抒发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施用疑难号或齰舌号等。对联中一般不施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双侧不消标点符号。

十一、【上联儿】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构成,昔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儿。上联儿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仇家……。

十二、【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构成,昔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十三、【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批(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量有此须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品题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正题内容起增补、归纳综合、提高的作用。是以,横批该当与正题内容相关,该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该当考虑平声和仄声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该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该当是弄巧成拙。“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十四、【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能够竖写,在实用中通常为竖写。竖写时,要是分成数行,则应注重上联儿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门”字形。而在在张贴、吊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儿在右面,下联在左边(此时摆布,应以面临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十五、【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周跟别地方九字的联语。

十六、【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十七、【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十八、【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十九、【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二十、【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良的文字描绘时代配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情势。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非常确实记录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朝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十一、【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规模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 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规模较广。

十二、【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别指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十三、【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常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东西为交流手眼的对联。

〖应对部分〗

十四、【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和词组放在相对于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彼此衬映的状况,使语句更具气韵,增加词和词组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紧密亲密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自己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起首是上下两句平声和仄声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于的句子句型应该不异,句法布局要一致,如主谓布局对主谓布局,偏正布局对偏正布局,述补布局对述补布局等。有的对仗的句式布局不绝对是不异,但要求字面儿要相对于。再次,要求词和词组隶属的词类(辞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和词组的“词汇意义“也要不异。如同是名词,它们隶属的词意规模要不异,如天文、地理、宫室、衣饰、器物、动物、植物、RT、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规模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呈现各种差别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临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寻求方针。

十五、【字数相等】上联儿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别离相等。

十六、【辞性至关】指上下联同一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不异或附近辞性。

二十七、【布局相等】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布局(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布局)该当尽可能不异,也即主谓布局对主谓布局、动宾布局对动宾布局等。主谓:面熟;平列:声响;偏正:铁路;动宾:将领;述补:鼓足。

十八、【节拍响应】对联语句中停顿之处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十九、【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该当关联,要是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物质,两者不克不及辉映、贯通、呼应,则不克不及算一幅及格的对联,甚至不克不及算尴尬刁难联。比如“一劳永逸永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声和仄声、辞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彼此孤立,不克不及配合抒发1个完备的正题。

十、【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至关、布局响应、节拍不异、平声和仄声相谐、意义相关,文 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码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孕育发生一种整齐调和的美。如杜甫《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色的鹭上彼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一、【宽对】是与工对相对于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布局基本一致,平声和仄声大要相对于,辞性大致至关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情势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生员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十二、【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雨成应时好雪;百岭见千娇。

十三、【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和词组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1个词和词组相对于。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边和北边;春荒,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儿的“南边和北边”相对于。

十四、【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合合适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天然不总算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其实不稀有。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直到现在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分歧错误仗,是典型的“失对”。

十五、【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不异,互为关联,互为增补。正对,上下联是写1个物质的两个侧面,虽则内容附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喷鼻自苦寒来。

十六、【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1个正题,两相对于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十七、【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1个意思分成两句来抒发的对仗,出句对句是1个群体,缺一不成。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克不及离开,更不克不及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十八、【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的一种文字游戏。指上下联情势上(字面儿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其实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儿临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Brandy,5月黄梅天。无情对首要有三个要端:一是逐字相对于;二是上下必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意一笑或击节称赏为标准;三是大量接纳借对法。

十九、【作联基本法则】归纳综合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十、【工】即布局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辞性不异,平声和仄声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良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码,抒发无限的、丰富的思惟、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辞、造句等方面,达到精良和凝练。

十一、【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至关,布局不变。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顺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借使倘使全联以仄字收,就不克不及平顺。其三要“义稳”。稳的内涵涵义,首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规模巨细的相对于,思惟深浅的相对于,抽象与具象的相对于,感情颜色深浅的相对于。一般环境为,上下联的强弱至关。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惟的成熟和不变。

十二、【贴】即上下联要求接洽天然,意象和主旨统一。要是立意不妥,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妥,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妥,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妥,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该成为创作的首要路子,倒是专用联应予鼎力大举提倡。

十三、【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符合客不雅究竟、征象,紧扣正题,旨意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于引申移作它处施用。

十四、【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保守,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天然,是新鲜生动。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武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十五、【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使人击节称赏。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眼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码引领,言之有实,构思至关新奇,不成多得)。

十六、【诗钟】是清朝中期以来文化人娱乐勾当的一种。它是在限制的短权时间内,限制的特殊前提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勾当。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往后,把点燃的喷鼻横放着,喷鼻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喷鼻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响说明时间已经到,必须交卷,是以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纳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会议情势举行。此种会议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十七、【诗钟格】诗钟限制前提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十八、【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十九、【诗钟合咏格】行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几多,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十、【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别离咏出不相干的两个物质,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物质关联起来。例:近视,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十一、【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双重意思:

一、指对联的技法、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人叹绝。

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永劫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嵌入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十二、【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十三、【重复用字规则】要是上联儿(或出句)重复施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不异位置重复施用另外1个字。例:春风吹来春景象形象,好曲奏出好风景(上联儿重复“春”,下联在不异位置重复“好”)。

十四、【叠字、连珠】重复用字。例:风风雨雨为群众终身奋斗,山山川水留萍踪风采长存(“风、雨,山、水”称之为叠字或连珠)。

十五、【意节】指词和词组的意义单元。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各意节用斜线隔开)

十六、【意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不雅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惟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领会艺术品的美特征,能使读者孕育发生想象和遐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惟情感上受到传染。意象也称境界,是中国独占的1个诗学和睦美满学专门用语。

十七、【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象的字。

十八、【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顶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一至三之间;原为从词曲中施用的。如:此处有清风朗月,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此处有”和“其人如”即为领字。

十九、【四调】汉语拼音四个条理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调与平声和仄声关系紧密亲密,平声和仄声包孕了四调。

十、【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调)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调和轻声。

十一、【今律】今律划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十二、【古韵】《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拼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此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十三、【平水韵】唐朝官方颁发的归类的汉字拼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此中归类的拼音来区别平声和仄声。

十四、【用韵规则】施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克不及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十五、【平声和仄声】昔人做诗区别汉语声调的一种专门用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声和仄声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拼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拼音为“仄”。一联之内,不克不及只用平声或仄声字,该当有纪律地交替施用。古音平声和仄声:此中将“平”(包孕上平和下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数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声和仄声:“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十六、【平声和仄声交替】是指在一联内,不克不及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该当有纪律地交错施用。

十七、【平声和仄声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不异位置上的字,平声和仄声该当是相反的。即上联儿是仄声的,下联就该当是平声;上联儿是平声的,下联就该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容许的规模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该违违。

十八、【对联句脚平声和仄声规则】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平声和仄声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要求者,为正格。每边两句的,其正格是“平声和仄声,仄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平声和仄声,仄仄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声和仄声,平声和仄声仄平”。四句以上的长联,不管仄起(指首句句脚为仄声字)照旧平起(指首句句脚为平声字),若为双数句正格,则除首尾为单仄或单平而外,中间的句脚皆连结连珠;若为单数句正格,则除末句为单仄或单平而外,其前的句脚皆连结连珠。每边尾二句句脚的平声和仄声不是单仄或者单平,又未从根本上违违“仄顶仄,平顶平”的规矩的,为变格。每边两句的,其变格是“仄仄,平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声和仄声仄,仄平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平平声和仄声仄,仄仄平平”。既分歧正格又分歧变格者,谓之破律。不管是短联照旧长联,上联儿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

十九、【对联句中平声和仄声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声和仄声。上下联之间的同一名置,平声和仄声要相反。一言联:仄,平。二言联(第1个字可以岂论):仄仄,平平。三言联(两种,第1个字可以岂论):平平声和仄声,仄仄平;平声和仄声仄,仄平平。四言联(两种,一、三岂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平平声和仄声仄,仄仄平平。五言联(两种,平声和仄声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岂论,二、四分明):平平平声和仄声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声和仄声,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六言联(平声和仄声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五岂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平。七言联(两种,平声和仄声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五岂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平声和仄声仄仄平平;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平声和仄声,仄仄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八言联以上的句子,按节拍停顿将其分为几节,每节就按几言联的平声和仄声规则处理。

十、【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音律,对句也必须施用标准音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声和仄声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十一、【拗】唐朝律诗凡分歧平声和仄声格式的字,称为“拗”。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十二、【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声和仄声的运用不合合适一般的划定的句子)按照绝对是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1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均衡状况。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响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响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十三、【音步位】就是每1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全般音步性质的重点声。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元。对联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声和仄声相对于。

十四、【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声和仄声仄平平”这样平声和仄声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声和仄声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1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教育界形象称为“马蹄律”。“马蹄韵”是对联平声和仄声运用的基本规则。

十五、【正格】尚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声和仄声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响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声和仄声不不异者。声律方面正格取B定义。

十六、【变格】尚无绝对定义,可分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外分夸大平声和仄声、工仗的楹联;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声和仄声不异者;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声律方面变格取B定义。

十七、【“一三五岂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此规则的要端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声和仄声交替(第1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开始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较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儿)在遵守对联“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三言句“一岂论”(□平声和仄声),四言、五言句“一三岂论”(□平□仄、□仄□平声和仄声),六言、七言句“一三五岂论”(□仄□平□仄、□平□仄□平声和仄声),八言、九言以上凡是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十八、【对联用律三原则】

一、上仄下平(上联儿的尾字以仄音结尾,下联的尾字以平音收尾);

二、马蹄韵的正格与变格(平平声和仄声仄两两交替,上联儿第一字可单平或单仄);

三、格律诗的音律遵守六禁忌(见对联六禁忌)。

十九、【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体裁,上下联要连结均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儿,作联绝对是要忌上联儿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有头无尾的弊端。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十、【乱脚】对联上联儿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如: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十一、【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成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如:有笔墨诗书作伴儿,与棋牌酒烟无缘。

十二、【三仄尾】指上联儿最末三个字,不成以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十三、【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1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如:万事俱如意。(破读)

十四、【孤仄】一句中只有1个仄声字,叫孤仄。如:菩提当下圆成。(下字)

十五、【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双数位平声和仄声不异。

十六、【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声和仄声要相对于,否则为失对。如:用兵计谋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十七、【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施用,否则为失替。如: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十八、【重字】分为几点说明:A、同位重字:指同1个字在上下联同1个位置相对于。例:法界,世界。B、异位重字:指同1个字呈现在上下联 差别的位置。例:陶匠抟泥,掌中不雅果;樵夫不雅弈,梦里入槐。C、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伎俩,比较特殊,容许适当施用。例:万法同心专心,空不异色;同心专心万法,色即是空。D、虚字眼儿相重:受赋体骈体文章的影响,对联容许适当虚字眼儿(之乎者也等)相重。例:武士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和舜之天。

十九、【合掌】如两个手掌重拼凑,指上下联中内容辞性相通,平声和仄声相通,意义相通,概念相通。判断1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前提:

一、所用词和词组相似、所写物质不异;

二、上下联意思不异,意象空间叠合。例:漫空展翅,广宇翔云。

十、【上下联无关】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如:春风自得;寒露浸心。

第二篇:扶贫相关术语释义

扶贫相关术语释义

1、“七个不落 一个不少” 一是真贫不落一人,全面覆盖;二是资金不落一分,全面到位;三是政策不落一项,全面落实;四是产业扶贫不落一户,全面对接;五是健康脱贫不落一家,全面完善;六是搬迁不落一宅,全面安居;七是帮扶不落一方,全面聚力。“一个不少”是指“双基”建设加快推进,不少一村。

2、脱贫攻坚“1+4+N”政策体系:《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皖发〔2015〕26号)、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四个脱贫攻坚配套文件的通知(厅〔2016〕57号)、中共安徽省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的通知(厅〔2017〕17号)等十大工程的20个配套文件。

3、“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4、“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5、“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6、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基础设施脱贫、产业脱贫、光伏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智力脱贫、金融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健康脱贫、社会脱贫、兜底脱贫工程。

7、“六看六确保”:看扶贫对象准不准,确保目标数据要实;看项目安排准不准,确保“五个一批”帮扶举措要实;看资金使用准不准,确保保障举措要实;看措施到户准不准,确保政策落地要实;看因村派人准不准,确保责任到位要实;看脱贫成效准不准,确保质量进度要实。

8、“两该两不该”:建档立卡过程中,该进的没进来、该退的没退出,不该进的进了、不该退的退了。

9、“四单”“四严”“四覆盖”工作机制。

“四单”

(一)扶贫对象和需求清单。

(二)扶贫目标和时限清单。

(三)扶贫措施清单。

(四)扶贫责任清单。

“四严”要求:源头严把、过程严控、验收严格、纪律严厉。“四个全覆盖”:脱贫全覆盖、监评全覆盖、防逆全覆盖、责任全覆盖。

10、“两公示、一公告”: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告。

11、贫困村“五有”、贫困户“四有”:贫困村“有作战图,有四项清单,有驻村扶贫工作队,有扶贫工作室和完整的资料档案”。贫困户“有扶贫手册,有帮扶联系人,有具体的帮扶措施和脱贫后的脱贫保障政策”。

12、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13、健康脱贫“351”兜底保障制度:贫困人口在省内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及限额内门诊费用合规费用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补偿后,贫困人口在省内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3万元、0.5万元和1.0万元,内个人自付合规费用累计超过个人自付封顶额时,超过部分的合规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个人自付封顶额按照贫困人口内就诊最高级别医疗机构确定。

14、“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1个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以下简称“180”补充医保)。

15、脱贫攻坚“五个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16、“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

17、“三无”贫困户: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抚养义务人。

18、贫困人口识别程序:为“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即村民评议、县级比对、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乡镇审查并公示,县级审核公告

19、贫困人口退出程序:村评议公示、乡(镇)公示审定并公告、县级备案标注、颁发脱贫光荣证

20、“五个紧盯”。一是紧盯“户脱贫”。突出抓好到户产业、就业、扶贫小额信贷等项目落实,确保健康脱贫、教育补助、残疾人救助等政策落实,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二是紧盯“村出列”。准确把握出列标准,做好经济发展文章,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三变”改革,放大财政资金绩效,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村稳定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做好环境改善文章,围绕贫困村所缺所需,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得到群众认可。三是紧盯“县摘帽”。准确把握摘帽标准,抓紧分析关键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补缺补差。四是紧盯“四率一度”。坚持进村入户抓末端,做到户户到、人人查,切实防止“两该两不该”现象,确保贫困人口漏评率、脱贫人口错退率不断降低,力争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确保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有效保证脱贫质量。五是紧盯“三个经得起”。即脱贫成效要经得起国家的考核验收、经得起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1、“六个加大”:一是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四是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

五是加大要素投入支持力度。六是加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力度。

22、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着重做好“加、减、乘、除”法。第一,瞄准“钱袋”做“加法”,增加贫困户收入。第二,瞄准“症结”做“减法”,减少支出费用。第三,瞄准“造血”做“乘法”,增强倍增效应。第四,瞄准“瓶颈”做“除法”,提高脱贫效率。

23、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中职(中技)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24、开发式扶贫: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我镇对有劳动能力或其他资源的贫困户实施开发式扶贫,通过产业带动、土地及资产入股、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带动、电商、转移就业等措施实现脱贫。

25、解困式扶贫:对因住房、就医、就学致贫户,通过落实住房、医疗、教育“三保障”去除“病根”,实现脱贫。

26、救助式扶贫:对无劳动能力者及生存技能者,实施救助式扶贫,通过落实大病救助、慈善救助、低保五保、医保及养老保险覆盖等途径实现

27.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的产业扶贫项目,必须建立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滚动发展。

28.构建大扶贫格局: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和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29.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线合一”:脱贫标准与低保保障线合一。

30.农村贫困人口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低保户三类。

31、贫困线

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中国农村扶贫标准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2300元计算,而这个不变价在2015年根据物价变化计算后实际为2900元。

32、贫困村

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所在县(市、区)贫困发生率,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行政村无固定性集体经济收入(或者固定性收入低)。

33、贫困户:要从扶贫标准、识别标准和脱贫标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认定。我国最新的扶贫标准是在2011年调整的,按照2010年不

变价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来确定,以购买力水平换算为2.2美元,略高于国际扶贫标准(1.9美元),每年根据当年农村低收入生活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2014年现价是2800元,2015年是2855元,2020年估计达到4000元以上。贫困入口的识别标准和扶贫标准是两码事,不能完全按收入来划线,而是按照“规模控制、群众评议、程序合法”的方法来识别。从一定意义上说,贫困人口是“评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脱贫标准和识别标准又是两码事,脱贫标准最核心的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中央提出的“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而不仅仅只是收入。

34.10.17扶贫日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 0月1 7日设立为“扶贫日"。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主要目的是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贫困工作。10月17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联合国于1992年12月22日通过设立决议,旨在促进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意识。

35.“双包”工作

2014年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皖扶组【2014】10号),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简称“双包”。

即对全省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都确定一个定点帮扶责任单位,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

36.四个解决

解决好精准扶贫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37.四个切实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38.五个一批

坚持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和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39.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更优的治贫方式。“精准”即要科学化,精细化的管埋工作,做到范围精准、对象精准、任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

40.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什么?坚持“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确保2018年实现“县摘帽、村出列、人脱贫”,即:到2018年底,镇x人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41.精准脱贫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42.脱贫“绿色通道”四优先?即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

43.光伏扶贫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重点支持贫困村和无资源、无劳动力、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安装光伏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基本生活收入.利用贫困村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支持贫困户带资入股,增加家庭收入。村级光伏电站建设资金可整合帮扶单位资助、扶贫资金补助和扶贫小额贷款等资金,贫困户分布式光伏系统建设资金可通过农户自筹、政府出资、扶贫资金补助、企业垫资和扶贫小额贷款等方式解决。具体为:村级建1座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年均可为每村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以上。贫困户建1个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44.光伏扶贫筹款筹费怎么办?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建设资金采取省政府扶持三分之一,市县财政按比例配套三分之一,贫困户自筹三分之一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45.扶贫小额信贷的对象是谁?其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生产发展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一定技能素质和还敖能力并选择

了适合的发展项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通过农商银行评级授信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贫困户。

46.扶贫小额信贷的方式和用途是什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柙、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利率比照同期基准利率执行。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项目或支持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不得用于子女上学、看病、还债等非生产性支出和赌博、放高利贷等违法活动。

47.什么是“六查六解”?

(一)查扶贫对象准不准,解决目标数据要实问题。一是扶贫对象准不准,是否开展了“回头看”,有什么经验和成效;二是建档立卡“回头看”的资料档案全不全(会议记录、村民评议、公告、公示等);三是信息系统更新录入是否完成。

(二)查项目安排准不准,解决“五个一批”落地要实问题.一是贫困村的增收项目是否安排;二是按照贫困户致贫原因是否安排了扶贫项目;三是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是否都纳入了计划。

(三)查资金使用准不准,解决保障措施要实问题。一是历年扶贫资金滞留情况;二是贫困村、贫困户是否安排资金;三是扶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是否发生截留、挪用、贪污扶贫资金情况。

(四)查措施到户准不准,解决政策落地要实问题。

一是领导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是否形成;

二是扶贫队伍是否得到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是否建立,村扶贫专干是否配备;

三是县级是否制定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清单和补助标准;四是小额信贷扶贫实施情况(“两免”贷款评级、授信和贷款发放进度)。

(五)查因村派人准不准,解决责任到位要实问题。一是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落实情况;二是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三是是否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了责任人。

(六)查脱贫成效准不准,解决工作质量进度要实问题。一是层层是否制定了脱贫攻坚滚动计划;二是“两不愁、三保障”是否到位;三是扶贫数字是否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四是贫困户是否没有得到任何帮扶“被脱贫”;五是脱贫效果是否可持续。

二〇一八年一月三十日

第三篇:60条常用安全管理术语释义

60条常用安全管理术语释义

1、《安全生产法》中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管理的工作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安全管理的一个必信理念: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

4、安全管理“0123管理法”:0—重大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1—第一把手为第一责任;2—岗位、班组标准化的双标建设;3—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的“三全”对策。

5、安全管理工作两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6、两措:是指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简称安措)和反事故技术措施(简称反措或技措)。

7、电力系统“两票、三制”:两票是指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是指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的定期切换及试验制。

8、《安全生产法》定义“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9、企业安全管理“三字方针”——“严、细、实”:“严”就是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敢抓敢管,要一丝不苟。“细”就是要深入实际,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实”就是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只写在文章里,说给别人看,一切工作必须讲实效,狠抓落实。

10、企业安全管理经常提到的“三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人员、百分之百的时间、百分之百的力量。

11、安全管理要求的“三全”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12、安全管理坚持的“三负责制”:向上级负责、向从业人员负责、向自己负责。

13、安全管理“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

14、“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项目级。(注:适用于公司层);或者分包单位级、分包项目级、分包班组级。(注:适用于分包单位)。

15、“安全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

16、火灾“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17、“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进一步引申:加入“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即形成“四不伤害”。

18、“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9、“三源”: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

20、安全活动“三落实”: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

21、班前会“三交、三查”内容:交安全、交任务、交技术;查“三宝”、查衣着、查精神状况。

22、火灾预防:“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23、安全活动“三查、三想、三改”内容:

1)查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自己,想一想发生事故对自己和家庭造成的痛苦,改一改自己不安全的行为;

2)查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他人,想一想发生事故对他人和家庭造成的痛苦,改一改自己不规范的行为;

3)查一查他人的行为是否伤害自己,想一想发生事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痛苦,督促他人改一改自己不安全的行为。

24、安全工作“三要六查”是指:要吸取事故教训,查思想认识,查责任落实;要学习规程规定,查规章执行,查遵章守纪;要强化安全管理,查隐患治理,查预案落实。

25、《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事故查处“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到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26、安全管理“4M”要素:人(Men)、机(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

27、安全管理的“四个坚持”:是指坚持安全教育,坚持反习惯性违章,坚持四不放过,坚持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28、隐患整改的“四定”原则: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单位/人。

29、“四全”安全管理: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

30、安全管理的“四级控制”:总包项目部控制事故和重伤,分包单位控制轻伤和障碍,分包单位各班组控制异常和未遂,个人控制差错。注:适用于现场项目部。

31、安全管理的“四个凡是”:是指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32、《安全生产法》定义的“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新设备。

33、建筑施工“四口”安全防护是指:通道口、预留洞口、楼梯口、电梯井口。

34、有关消防安全的“四懂四会”:懂得火灾的危险性,会报警;懂得火灾的预防措施,会使用灭火器材;懂得火灾的扑救方法,会灭初期火;懂得火灾的逃生方法,会逃生。

35、“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系指一台机械设备,配置一个闸刀(开关)、一个漏电保护器,有一个配电箱。

36、安全管理的“五个保证体系”:是指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体系,以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体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保证体系,以安监部门为主的监察体系,以工会和共青团为主的群众监督体系。

37、建筑施工“五临边”:a、沟、坑,槽和深基础周边;b、楼层周边;c、楼梯侧边;d、平台或阳台边;e、屋面周边。

38、安全管理“五同时”要求的内容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39、安全管理“5S”法:整理Sort –(Seiri),整顿Set In Order(Seiton),清洁Shine:(Seiso),清扫Standardize:(Seiketsu),素养Sustain:(Shitsuke)。40、五项创新内容:一是安全生产思想观念的创新。二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四是安全科技创新。五是安全文化的创新。

41、建筑施工“五大伤害”:高处坠落(53.10%)、坍塌(14.43%)、物体打击(10.57%)、机械伤害(9.82%)、触电(7.18%)。百分比为这五类事故各占建筑业死亡人数的百分比,95%以上。

42、从业人员具备“五个须知”:知道本单位安全重点部位;知道本单位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网络;知道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知道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和防范措施;知道并掌握事故抢险预案。

43、施工期间“五小设施”: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

44、安全意识要求的“5W、1H”内容: WHY---为什么做(目的); WHAT--范围,做什么,使用什么材料; WHO--谁来做;WHEN--什么时间做;WHERE--在哪里做;HOW--如何做,如何控制和记录。

45、《安全生产法》关于预防为主的规定,主要体现“六先”:安全意识在先、安全投入在先、安全责任在先、建章立制再先、隐患预防在先、监督执法在先。

46、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的“六个不变”: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变、企业法人代表作为第一责任者的责任不变、执行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不变、强化安全生产的力度不变、安全生产重奖重罚的原则不变、依靠广大职工搞好安全工作的传统不变。

47、“6S”管理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添加上“安全”(SAFE),即称为“6S”管理方法;或是加上节约--效率(save)、服务(service)、满意(satisfy)、习惯化(shiukanka),形成具有各自企业特色的“7S”法、“10S”法。

48、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2)2m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3)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4)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5)不懂电气和机械的人员,严禁使用和玩弄机电设备;

6)吊装区域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吊装机械必须完好,把杆垂直下方不准站人。

49、安全检查“六不宜”: 1)一防“走马观花”;

2)二防本该当机立断的却“缓期执行”; 3)三防“感情用事”; 4)四防“以吃代罚”; 5)五防“以罚代法”; 6)六防“简单粗暴”。

50、基层安全工作“六心”管理保安全: 1)一是对待本职工作要“安心”;

2)二是基层领导对安全工作要“尽心”;

3)三是抓安全工作要“细心”; 4)四是职工对待安全生产要“关心”; 5)五是对待督促检查要“虚心”; 6)六是对安全隐患的整改要“用心”。

51、安全检查工作“七查”的主要内容:查各级领导、查人员思想、查安全制度、查管理过程、查隐患治理、查事故处理、查安全台帐。

52、进入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七项必修内容”: 1)本工程特点、重点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识(如:防火、防两高、保证主体运行安全等);

2)本工程(包括施工生产现场)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3)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分包单位及其专业班组工作内容,总包监督检查);

4)高处作业、起重作业、机械设备、电气安全等基础知识; 5)防火、防毒、防尘、防爆及紧急情况安全防范自救; 6)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及防护用品、用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7)本工程惨痛事故教训(如:高处坠落、火灾、起重等)。

53、安全管理工作的“八个结合”: 1)建立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2)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 3)职能部门管理与齐抓共管相结合; 4)防微杜渐与突出保障体系相结合; 5)弘扬安全文化与常抓不懈相结合; 6)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相结合;

7)落实责任制度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 8)强化安全管理与推行安全生产确认制度相结合。

54、安全检查“八查”内容:

1)一查领导思想,提高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

2)二查规章,提高职工准守纪律、克服“三违”的自觉性; 3)三查现场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序; 4)四查易燃易爆危险点,提高危险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 5)五查危险品保管,提高防盗防爆的保障措施; 6)六查防火管理,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和灭火技能; 7)七查事故处理,提高防范类似事故的能力;

8)八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5、安全管理应做到的“九个到位”:领导责任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安管人员到位,规章执行到位,技术技能到位,防范措施到位,检查力度到位,整改处罚到位,全员意识到位。

56、对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不应忽视的“十大不安全心理因素”:侥幸,麻痹,偷懒,逞能,莽撞,心急,烦躁,赌气,自满,好奇。

57、施工现场“十项安全技术措施”: 1)按规定使用安全“三宝”;

2)机械设备防护装置一定要齐全有效;

3)塔吊等起重设备必须有限位保险装置,不准“带病运转”,不准超负荷作业,不准在运转中维修养护;

4)架设电线线路必须符合当地电业局的规定,电气设备必须全部接零接地;

5)电动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要设置漏电掉闸装置; 6)脚手架材料及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7)各种缆风绳及其设置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8)在建工程“四口”防护必须规范、齐全;

9)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高空作业不准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靴;

10)施工现场的悬崖、陡坎等危险区域应设警戒标志,夜间要设红灯警示。

58、起重吊装“十不吊”规定:

1)起重臂吊起的重物下面有人停留或行走不准吊; 2)无证指挥、无指挥信号或信号不清不准吊; 3)散物捆扎不牢或物料装放过满不准吊;

4)吊物重量不明或超负荷,“大件吊装”无吊装方案,现场无安监人员“旁站”不准吊;

5)各类吊物上方站人,不准吊;

6)斜牵斜挂、埋入地物、粘连、附着的物件等不准吊; 7)机械安全装置失灵、带病时,多机作业无安全措施不准吊; 8)现场光线阴暗看不清吊物起落点不准吊; 9)棱刃物与钢丝绳直接接触无保护措施不准吊; 10)六级以上风不准吊。

59、气割、电焊“十不焊”规定:

1)不是电焊、气焊工、无证人员不能焊割焊;

2)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 3)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

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 5)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如气瓶、油箱、槽车、贮罐等)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

6)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

7)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

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

9)在禁火区内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

10)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防腐施工作业等)不能焊割。

60、高处作业“十不登”

1)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深度近视眼等禁忌症的不登高;

2)迷雾、大雪、雷雨或六级以上大风等恶劣不登高;

3)安全帽、安全带、软底鞋等个人劳防用品不合格的不登高;

4)夜间没有足够照明的不登高;

5)饮酒、精神不振或身体状态不佳的不登高;

6)脚手架、脚手板、梯子没有防滑或不牢固的不登高;

7)携带笨重工件、工具或有小型工具没佩工具包的不登高;

8)石棉瓦上作业无跳板不登或高楼顶部没有固定防滑措施的不登高; 9)设备和构筑件之间没有安全跳板、高压电附近没采取隔离措施不登高;

10)梯子没有防滑措施和度数不够不登高。

第四篇:课题研究文本中常见术语释义

课题研究文本中常见术语释义

李哉平朱富强

我们在中小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课题研究文本中术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为此,我们选择了几个常见而易混淆的术语进行释义,以求达成共识。

⒈实践、探索、研究、整合课题的名称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从词典知,实践是“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因此在课题名表述中,我们的理解是:如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提出有创新的观点;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或是需要多元方法的组合。

整合也是课题名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就是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相互渗透与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价值。狭义上好、坏的事物,在广义上及现实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在课题名表述中,“××研究”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类型。如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以某一种科研方法为主的,则可以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有时也会把“实践、探索、研究、整合”搅在一起,如“实践探索”、“整合研究”等,可以参照上述的理解,没有必要分得太清。但是对于“××策略研究”的课题,这是的“策略”并不特指课题研究的方法,而是追求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操作措施的最优化。⒉文献综述、研究依据

通常出现在课题方案的“问题的提出”部分中,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具体分析。研究者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真正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实践价值,这是制定课题方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和研究背景,充分显示研究基础。文献综述要对现阶段各流派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已取得的成果、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现状作适当的评价,指出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否则只是文献摘录)。撰写时注意:

⑴紧紧围绕研究问题,所引述文献应与课题直接相关;

⑵从共性的角度做引述,突出“综述”特色,尽量避免大量引文;

⑶所引述文献尽量是原文,避免引用他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

⑷所引述文献有所选择,尽量来自政府、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影响的正式出版物或重要文献及有影响的专业人士等,是最近5-10年的;

⑸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做提炼分析,避免一般性简介;

⑹建立在大量的文献检索、查询与阅读的基础上,做到资料翔实,避免内容干瘪。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⑴政策依据是国家某种法定的条文证明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法规或教育政策。

⑵理论依据是提高结题报告理论水平的重要部分,是体现课题研究性的重要标志。理论的选择需要有启发性并对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支撑作用。要求①少而精;②针对“问题”;③能指导操作;④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可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⑶实践依据就是某种实践活动能证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的实践依据,其核心问题是认真思考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反映了现实教育实践与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现在、将来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⒊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假设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几乎是同义词,词义很难区分。但在课题方案陈述中,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期望,是整个研究的归宿,显得笼统而抽象(因此有时也写成“总目标”)。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分解,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所以,研究目的是目标的统领,而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两者呈上下位关系。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表述,即我们创设了什么条件,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预期想达到的结果和反应。如果条件、自变量是X,反应、因变量是Y,则假设一般采用“如果X,则Y”的表达形式。它指明了研究问题可能带来的结果,即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变量作用的程度。当一个假设提出后,研究的目标和预计达到的结果之设想就构成了。因此,在课题论证中,虽然不一定将“假设”的字样写在文字中,但研究的目标却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学习和掌握假设的表述,除弄清一些相关概念外,关键是

假设所描述的变量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总之,从目的到目标,再从目标到假设,课题研究逐步明确了操作的方向和途径。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标,还要注意两点:

⑴课题研究目标不能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在于探索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获得对教育规律认识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人才。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

⑵多个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下须具有系统性。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子目标系列,这就需要按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机体系。如把重大的课题研究比作攀登高山,那整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那光辉的顶点。在出发之前,我们要规划好每天的行程。这些行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不可或缺,组成了抵达顶点的理想路径。

⒋方法、策略、研究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是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操作规则的总称。策略是“讲究艺术的方式方法”。所以,相对于策略,方法显得较为宽泛、粗放,层次较低;策略源于方法、高于方法,追求的是最优化的境界。

研究方法是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可分为:

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

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研究可能采用单一或多种方法,如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必然要用到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最终结果如何。

在具体课题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随便写上去的方法有可能是孤立的,与整个课题研究的联系是机械的,无法融入具体的研究过程,不能与研究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能够选择与研究实践需要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做到研究的方法与需要、过程相匹配,这是研究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原则。

⒌研究内容、研究过程

研究内容是课题方案的主体,要求陈述研究什么。它包括研究内容的界定(要明确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何内涵和外延,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和对课题分解出来的任务(依据目标制定)。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逻辑分解,进一步细化为一些相互关联的小问题,从而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并在正面陈述研究问题,来表明所要研究的“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至于分解方式,应考虑到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的状况来具体选择。课题研究的内容应当依据研究目标展开,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呈现研究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是结题报告的主要特征。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如何运用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可按照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自然顺序,层层深入式),或者按照事物或问题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分类排列式)来写。

⒍结果、讨论、结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向读者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得到什么、是什么。如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结果最好是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述。预计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表述研究结果,这是预先就应做出设计的。只有预先设计,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研究所得到的必要数据、资料、典型案例、观察记录收集起来。

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如进行专题讨论、讨论工作、讨论会。近义词有“议论”。

结论是作者对研究总体的判断、总结性的见解。它是在研究结果的分析或讨论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思维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总体论点,是全文的精髓。它使中心论点更加明确,或是归纳出论点,或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深化,或围绕着中心论点提出建议、设想等。不论是哪种类型,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简单重复。写作时要做到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如把“果树生长”比作教育科研过程,则“长出的果实”是研究结果(客观事实,是直接从研究中得到的),而对“这种果实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就是“讨论”(一种理性的分析与认识)。基于“讨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果实的价值”则是“结论”(总体判断或总结性见解)。显然,与词典上的“结论”定义(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也叫断案;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论断)相近。

“结果、讨论、结论”三者之间不仅有本质区别,同时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写作方式有四种:各自单独;结果,讨论+结论;结果+讨论,结论;结果+讨论+结论。

⒎成果、成效

成果是一项研究“工作或事业的收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整个研究的物化形态(包含结果和结论)。它既可以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理性成果,也可以是指导方案、活动案例、教育实例、经验总结等操作性成果。结题报告是研究质量的显性表现,也是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如把它们存储成光盘、电子作品、录像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就是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研究之前应预先有个考虑。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成效指“功效,效果”。研究成效,是对研究目标的回应,表明对应于研究目标所取得的达成程度,为研究结果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李哉平318000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富强318000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学)

原文刊登在《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上(现有改动)

并被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参考》2009年1-2期全文转载

第五篇:群工局常用术语释义(定稿)

群工局常用术语释义

1.个访。指1人或一家人就同一事项的走访行为。2.群访。指2至4人就同一事项共同走访的行为。

3.集访。指5人以上(含5人)就同一事项集体走访的行为。4.联名信。指3人以上(含3人)共同签名反映同一事项的信访件。

5.越级上访。指信访人越过对信访事项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到再上一级机关走访的信访行为。

6.接访。指领导干部或群工(信访)干部接待群众来访的工作行为。

7.排查。指对辖区(系统)内的信访事项进行摸底调查,弄清情况,分析研判,落实调处化解和人员稳控责任。

8.四包责任制。指对信访突出问题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解决化解、包息诉息访的包案责任制。

9.领导包案。指把信访突出问题的调处化解和人员稳控等责任按照领导分工和“四包责任制”原则落实给有关领导干部。

10.稳控。指对可能出现非正常上访行为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人员吸附在当地,避免出现非正常上访现象。

11、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从理论上来讲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的群体性;主观方面的目的性;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

12、信访突出问题。指信访人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或涉及群体利益、存在稳定风险的重要信访事项。

13、非正常上访。指违反《信访条例》第20条规定和出现公通字〔2013〕25号文件所列5类31种情况的信访行为。

14、信息倒流。指涉访涉稳信息自上而下的逆向通报。

15、信访工作“一岗双责”。指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对信访工作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既要抓好分管方面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分管方面的信访工作。

16、三通四联两倒查。指畅通群众网络诉求渠道,畅通民生求助渠道,畅通领导接访渠道;密切联系困难群众,密切联系基层,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密切联系分管部门;对工作不力的实行责任倒查,对矛盾上交的实行责任倒查。

17、信访三级终结制。指某一信访事项经过处理、复查、复核三级处理后,复核意见即为该信访事项的终结意见。信访人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18、涉法涉诉。是指当事人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等权力部门在案件或问题处理上不满,认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引发上访告状的案件。

下载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级建造师61条常用安全管理术语释义(精华)

    《安全生产法》中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管理的工作方......

    土地管理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 第一部分 绪论 土地管理的基本规范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已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经过三次审议,于1998年8月29日郑重通过,自1......

    术语

    IPO 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

    项目建议书释义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国家立项审批工作中。它要从宏观上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

    释义 行政复议范围

    第二部分 释义 第二章 行政复议范围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

    《劳动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1.[1-1]立法目的 2.[1-2]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3.[1-3]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4.[1-4]行政处罚原则 5.[1-5]坚持处罚与教......

    监察对象释义

    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监察机关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监察。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