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

时间:2019-05-15 09:5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

第一篇: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发伐,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 惴:惧。栗:战栗。遂:于是。缘:沿着。

斫;砍。穷(穷尽)回溪。更:进而。漫漫:任意。向:从前。

衽席:席子。攒(聚)蹙(收缩)。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就(接近)醉。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 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 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臵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燕赵两地古时候号称(出了)许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屡次都没有受到主管官员的选拔,满腹的才学无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个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边的这类人会意气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马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解释重点字:序:文体。河北:黄河。连:屡次。

称:著称。有司:主管的管员。利器:喻杰出的才能。矧:何况。

勉乎哉: 努力呀。易:改变。恶知:怎么。有合:受到赏识。

聊:姑且。谢:致谢。仕:做官 恶:怎么。

望诸君:乐毅。仕:做官。爱惜:同情、惋惜。谢:致意。

兹土:燕赵之地。郁郁适(到)兹土:忧郁的前往这个地方。易:改变。

3、重点句子 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吾知其必有合也。译: 我知道他一定会受到赏识重用的。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理解背诵:(1)文中能表明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合‛原因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与古所云邪

(2)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话回答)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委婉道出了作者殷切的挽留之意)

(3)写董生遭遇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作者认为董生能得到赏识的句子: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5、思考:(1)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他真的是对董生远去燕赵之地表示鼓励吗?

不是,作者这里是委宛的希望董生能够留下来。

(2)第一、二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董生进得劝说

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对董生进行劝说。

(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一句真的是叫董生去劝喻那些燕赵之士归顺朝廷吗?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不是,其弦外之音是希望董生能留下来,为朝廷做事。

(4)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怀才不遇),有理想抱负。

(5)本文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为本段认为董生此去一定有合作铺垫,也为下文转写现在‚今不异于古‛作铺垫,是全文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6、讨论:

(一)作者写此文的意图:(1)劝阻董生游河北。(2)希望董生能为天子效力。

(二)董生去河北的原因:董生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三)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反映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实。

(四)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的根据是什么?答:(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仕,董生会遇到知音的。(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机会的。

(五)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生,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生,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 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臵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词。(1)风烟:指烟雾。(2)共色:同样的颜色。(3)俱:都。(4)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5)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6)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一)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八、《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 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一)、作者、作品

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二)、重点字词意、句意

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

羲之之书(书法)晚乃善(好)岂有:莫非,或者。固 :本,原来。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

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致,取得,达到。

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尚:尊重,推崇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影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

(三)、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

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五)、思考。

1、本文阐明什么道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2、写本文的原因:(受王君盛的委托)州学教授王盛从而光大王羲之墨池,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深造道德。

(3)本文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勤奋进取。

(六)、开放题。

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或…………)

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九、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 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十一、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臵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十二、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背诵。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 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六)、思考:(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七)、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十三、《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背诵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十四、《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苍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文学常识。作者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重点字词。为文:写文章 以为:认为 致:获得 善:善于

充乎:在 疏荡:洒脱跌宕、洒脱而不拘束。岂:难道 溢:流露 见:表现

其:自己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陈迹:过去的事迹 汨没:埋没 称:相当、配合。

恣观:纵情观览 慨然:感慨的样子 京师:京都、国都

宫阙:宫殿 巨丽:极其美好 恃:依靠 四夷:四周的少数民族

惮:畏惧 何为:有什么用 光耀:风采 升斗之禄:一官半职

自壮:自己鼓励自己 通习:通晓 向:从前 优游:从容闲暇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3、思考。(1)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作者的观点):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孟子善于提高内在修养和司马迁善于丰富自己的外在阅历事例,说明两种不同的养气途径,都可以达到文气充沛的效果。

(2)作者认为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各有什么特点?

孟子: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3.)‚求天下奇闻壮观‛、‚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强调了什么?生活体验、交流(或客观阅历、与人交流)对一个人创作、做学问的重要作用。

(4)本文第2段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代自己漫游的原因并为下文渴望见到韩太尉做铺垫。

(5)除文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那些?如: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多观察,多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力求有创意等。

(6)作者写所见山之高,水之大且深的目的是什么?称颂韩太尉,表明自己想得到他的接见。

4、理解背诵。

(1)《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5、运用。人们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结合语段,谈谈这句话在写作上给你的启示。

答:只要答案中含有‚丰富阅历、拓展视野,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积累‛等写作的促进作用,即可给分。例如:一个人能够游历名山大川,欣赏祖国河山壮美秀丽,丰富阅历,拓展视野,与博学、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可以增长学识,修身养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可举实例,也可谈认识。)

附译文:太尉执事;我喜欢写文章,考虑这个问题非常深入。(我)认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孟子说‚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的气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因此他的文章疏朗宕荡,很有奇特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流露于容貌上,运用在他们的言语中,又表现在他们的文章里,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6. 翻译下面句子。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我的正大刚直之气。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所以他的文笔洒脱跌宕,很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诸子百家的书,即使没有不读的,但这都是古人的过去的事迹,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北看黄河的奔流,感慨想见古代的豪杰。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然后才了解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十五、《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六、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走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赏:罚。

以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9、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十七、《陋室铭》(刘禹锡 唐)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八、《爱莲说》(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词语。

1、益: 副词,更。

2、植:树立。

3、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 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八)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九、《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

理解背诵: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反映他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二十、《曹刿论战》

理解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陈毅的《梅岭三章》:体现视死与敌抗战到底的句子:投身革命既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第二篇: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 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臵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臵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词。(1)风烟:指烟雾。(2)共色:同样的颜色。(3)俱:都。(4)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5)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6)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一)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 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一)、作者、作品

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二)、重点字词意、句意 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

羲之之书(书法)晚乃善(好)岂有:莫非,或者。固 :本,原来。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

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

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致,取得,达到。

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尚:尊重,推崇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影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

(三)、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

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五)、思考。

1、本文阐明什么道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2、写本文的原因:(受王君盛的委托)州学教授王盛从而光大王羲之墨池,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深造道德。

(3)本文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勤奋进取。

(六)、开放题。

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或…………)

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八、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九、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臵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十、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背诵。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六)、思考:(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七)、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十一、《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背诵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 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十二、《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三、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走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赏:罚。

以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9、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十四、《陋室铭》(刘禹锡 唐)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五、《爱莲说》(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词语。

1、益: 副词,更。

2、植:树立。

3、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八)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六、《曹刿论战》

理解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陈毅的《梅岭三章》:体现视死与敌抗战到底的句子:投身革命既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第三篇: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于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为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山之间者也,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盖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 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8

第四篇:2017广东中考必考24篇文言文

2017广东中考必考24篇文言文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张》)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5.《桃花园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5.《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6.《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7.《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xiàn)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yuán 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2.《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3.《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4.《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南通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问:怎么做出来的: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积累时,要记例句,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记忆。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1.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等形式。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非死,则徙尔。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2.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学生总结刚才断句时感受。讨论划分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再让学生断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先请学生概括写了什么人物、故事梗概。(宋 人、子 罕;子 罕拒受宝玉,以不贪为宝)

出示答案: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子 罕 弗 受∕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 人∕玉 人 以 为 宝 也∕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做,提出划分停顿注意点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五、作业

两本作业本上都无断句停顿的对应练习,建议各位老师可参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60挑选相关练习。●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文翻译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翻译题仍将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二、课前热身:

1.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学生翻译。

教师小结: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2.再看这两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让学生说说正确翻译的体会。

三、翻译方法指津:

①“对”:即“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尽量用直译,确保不漏译。②“留”:即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保留不变;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变。

③“换”:即替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④“删”:即删除——删去无意义的词(虚词居多)。

⑤“补”:即补充——补出文中所省略的或隐含的内容;将单音节词补充成双音节词。

⑥“调”:即调整——将文言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说话习惯调整过来。

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四、考题呈现 ①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②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韩信拜将(2006年南通)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5分)(2007年南通)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2008年南通)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4.正确翻译注意点

(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知识迁移。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句中寻出考点:寻主要句式、特殊用法、关键词义。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三)避免常见的一些错误。常见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一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4)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地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五、课堂检测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作业

中考范式复习p153 中2.“课堂拓展部分”《赵襄主学御》 ●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一、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下面着重从文意分析方面进行复习。我们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二、课前热身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讲诚信、结好邻邦、有错就改、善于纳谏(从文中所写三件事概括得出)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三、考题呈现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5一段

本段很典型地呈现了四种文言题型,3、4、5题属于文段内容的理解。6题属于启示类题目 解题方法:

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文段内容理解题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4)在相应文字区域中提取、筛选信息。(5)整合信息,简洁作答。

●分析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题的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揣摩文本主旨。●文意分析题答题注意点: 第一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点、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点、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四点、牢记“答在文中,不在脑中”:不要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要多读文本。

第五点、解答启示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四、课堂训练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9一段

五、作业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60—161

下载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杨老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韩宗秀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

    201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

    201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 1、首先按课本年级来复习。3年6本书。 2、再次按文章内容来整合知识点。(游记——战争——人物——杂文) 3、最后找准重点,针对性做题。近三年中考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系列·文言文(7) 课内部分·预习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能借助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方......

    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题目练习

    1. 孔子语录《论语》 6. 出师表诸葛亮7. 桃花源记陶渊明 8. 三 峡郦道元 10. 陋室铭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柳宗元 14. 爱莲说周敦颐 论语: 一 填空: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