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时间:2019-05-15 09:5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第一篇: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 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八、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7:

十一、岳阳楼记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十二、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1.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 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解背诵。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③日本某****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五、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十三、《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重点段翻译。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十四、《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十六、出师表(2000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走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赏:罚。

以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1、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其原文是。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十七、《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八、《爱莲说》(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 分)

1、益: 副词,更。

2、植:树立。

3、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第二篇:六年级课文重难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体分析

第一单元(描写大自然)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13);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章中写景的境界,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学习课文中用修辞手法和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文体上,四篇课文都是描景的记叙文;语言上,运用

修辞和联想;表达情感方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描景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运用修辞方法和联想等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确定写景的对象和描写的顺序;

2、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优美、生动。

难点:

1、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形、色、味、状(动、静),按照一定顺序写优

美。

2、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具体、生动。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当中写景的优美文段来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写景的顺序、写景的修辞方法和联想的方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2、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总结归纳写景的方法和表情达意的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3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单元四篇课文都围绕 “祖国在我心中” 这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读后感。

能力目标:学会概括主要内容,找准“感点”,突出中心谈感受;

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爱国的名言,让学生充分感知爱国情怀

2、提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第三单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5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学习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抒发真情的写作方

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

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环境描写

表达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来分析环境烘托的描写方法,如《穷人》这课第一自然段的描写

2、列举课文中重点段落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生举牌选择并分析其精到之处。

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摘抄感受较深的段落。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情感目标: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

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针对珍惜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能力目标: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运用建议书的常用语言来写。

有条理地写出建议书,富有感染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环保献一份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

2、具体讲述环境恶劣或者资源浪费的现状

难点:

1、针对珍惜资源或者环境保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2、语言富有感染力。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利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资源浪费或者环境恶劣的现状,利用实例更有说服力

2、运用名言警句(课文P73)如“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给文章添色。

第五单元(认识并了解鲁迅)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境界,能够阅读鲁迅的作品。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

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将故事续写完整。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续写具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重点分析课文段落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等的语句,概括出描写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老师出示例子引导讲解续写的基本知识,结合例子讲解续写的方法。

3、老师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方能引人入胜。

第六单元(轻扣诗歌的大门)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一些要求背诵的诗歌。

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学习各种诗

歌类型。古诗词、现代诗均有。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首童诗

能力目标:体会本单元的诗歌语言,把诗歌写优美;运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写诗的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联想等,把诗歌写生动;

情感目标: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

第三篇: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 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臵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臵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词。(1)风烟:指烟雾。(2)共色:同样的颜色。(3)俱:都。(4)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5)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6)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一)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 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一)、作者、作品

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二)、重点字词意、句意 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

羲之之书(书法)晚乃善(好)岂有:莫非,或者。固 :本,原来。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

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

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致,取得,达到。

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尚:尊重,推崇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影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

(三)、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

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五)、思考。

1、本文阐明什么道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2、写本文的原因:(受王君盛的委托)州学教授王盛从而光大王羲之墨池,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深造道德。

(3)本文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勤奋进取。

(六)、开放题。

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或…………)

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八、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九、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臵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十、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背诵。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六)、思考:(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七)、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十一、《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背诵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 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十二、《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三、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走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赏:罚。

以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9、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十四、《陋室铭》(刘禹锡 唐)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五、《爱莲说》(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词语。

1、益: 副词,更。

2、植:树立。

3、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八)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六、《曹刿论战》

理解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陈毅的《梅岭三章》:体现视死与敌抗战到底的句子:投身革命既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第四篇:白杨礼赞课文重难点

白杨礼赞课文重难点

一、重点字词

无边无垠(yín)

虬枝(qiú)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婆娑(suō)秀颀(qí)大毡()子

主宰()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主宰:支配。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yi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晕y un圈:模模糊糊的圈。参ca n天:耸入高空。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秀颀q :美而高。

恹ya 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二、作者作品

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本分析:

(一)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二)中心主旨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四、重点探究

1、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2、重点句段的理解: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⑵第5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⑶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⑷“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写楠木一是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分析诵读:“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A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B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五篇:I have a dreamreading课文重难点解析

Reading

1.dream

3.At that time in the southern states, blacks were not treated as equal citizens.那时在南方各州黑人不被当作平等的公民对待。(P.28 第二段 第1-2行)

Treat….as/like “把……当作……看待”

如: They treated me as one of the family.他们把我当家里人看待。They treated each other like brothers.他们亲如手足。He didn't want to be treated as a distinguished guest.他不愿别人把他当上宾对待。She treated me as if I were a child.她把我当作小孩看待。

▲treat亦有“款待”“待客”如:① Let me treat you to a good meal.我请你吃一顿好的吧

【注】treat作上述“款待”“待客”解释时,与介词to连用。

【注】treat还可作“治疗”解释,5.separatevt.vi.adj.•(1)vt.把…和….分开 把英国和法国分开)

•(2)vi.分手,分开•They set out together, then separated in Shanghai.(在上海分开了)•(3)adj.各自的,各个的,单独的,分开的She prefers to have a separate room.You’d better keep the good apples 和坏的分开)。•4)Separationn.分离,分开(6.forbid(forbade, forbidden)vt.禁止,不准,不许

结构:forbid sb.to do sth.forbid doing sth/sth.e.g.We should forbid smoking in the office.暴风雨使我们不能外出 The storm forbade us to go out.常见短语有: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forbidden zone禁区

7.vote vi.投票;(投票)表决。例如:

Now we will vote on this problem.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投票表决。

We voted to accept the proposal(提案).我们投票决定要接受这个提案。

Most of us vote for/against the plan.我们大多数人投票赞成/反对这个计划。

vote on 就……投票vote for/against 投票赞成/反对

vote to do 投票去做vote that… 投票决定

8.King fought for political rights for black people in the USA.(P.28第三段第1行)

fight against意为“为反对……而战”;fight with既可表示“和…作斗争”,fight for意为“为争取……而斗争”

9.By doing this, he set all example to the rest sections of the world.他以此给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P.28 第三段 第1-2行)

(1)set an example to sb.表示“为……树立榜样”。如:

You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to your young brothers and sisters.follow sb.’s example 表示“效仿某人的做法”。如:

All the young people should follow Lei Feng’s example.雷锋应该是年轻人学习的好榜样。take...for example表示“以……为例 ”。如:

Take my sister for example, she is an excellent singer.以我的妹妹为例,她是一个出色的歌手。

(2)the rest表示“其余的人”、“其余的部分”,后面可以与of短语连用,作主语或宾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必须与其所指代的名词保持一致。如:

happy.这位老人的晚年很幸福。to wait for me at the gate.其余的学生将在大门口等我。

10.His message was that black people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but should be treated with respect in the same way as other people.★本句中的表语从句中的动词用的是虚拟语气,当表示“要求…” “建 议”“命令”这类意义的名词作主语时,其后的名词性从句应该用虚拟语气,动词形式为“should + 动词原形”或直接用动词原形,这类名词常见的有suggestion,proposal,demand,request,order,requirement,advice,idea等。如:

The workers' requirement was that their working conditions be improved.Our decision is that the school(should)remain closed.我们的决定是学校暂不开学。Her suggestion was that they carry on their conversation in French.★ the same...as...意为“和……相同的”,在这个结构中,as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在从句中,as可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作宾语时,as也不能省略。如:

This is the same person as we talked about yesterday.You have the same opinion as I have.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一样的。

He gave the same answer as I did.他给的答案和我的一样。

11.Born in 1929,….12.winning a scholarship….13....where black people had equal rights and were free to live, study and work as they wished.★ be free to do sth.意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地做某事”。freedomn.自由

为自由而战fight for freedom

后接from,免除,解脱freedom from taxation免税

免于饥饿 freedom from hunger

(2).freeadj.免费 for freefree of charge

自由、随意做……;有空做…be free to do sth

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Everyone is free to express himself at the meeting.set… free 释放,给…自由

(3.)freevt.释放, 解除, 使摆脱(常和介词from或of连用)

eg.free him from the debts免除他的债务

The old lady is never free from/of pain.那位老太太从未摆脱过病痛。

14.wish v.& n.希望;意愿

(1)wish用作及物动词,后可接不定式短语、不定式复合结构、双宾语及宾语从句。如:We wish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one day.我们渴望有一天去长城参观。

I wish you success.祝你成功。

(2)当wish后跟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从句要用虚拟语气。如:① 在宾语从句中,表示现在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时,谓语动词用过去式(动词be的过去式用were)。② 表示过去未能实现的愿望时,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式。③ 表示与将来事实可能相反的愿望时,谓语动词一般用"would/could+动词原形”。如:I wish it were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But in fact it is not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She wishes she had been here last week.(=But in fact she wasn't here last week.)

I wish they would come again tomorrow.(= But in fact they will not come again tomorrow.)

(3)当wish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常与介词for搭配。如:All of us wish for happiness.我们都渴望幸福。

比较:hope表希望时所接从句用陈述语气,表示可能实现的愿望。试区别:I hope that it is true.我希望这事是真的。I wish that it were true.这事要是真的就好了。

11.All his life he believed that it was right and necessary to demand changes in society if people did not have their civil rights.金一生都认为,如果老百姓没有民权的话,他们就应改而且必须要求进行社会改革。(P.28 第四段 第3-4行)★ demand

(1)结构: demand sth.demand sth.from/of sbdemand to do

demand that 从句(从句谓语动词用 should + v.原形)

eg.This work demands your patience.我要求他的答复。He demanded to know what was going on there.•老师要求我们立即放弃野炊的计划。The teacher demanded us to give up the plan for the picnic at once.(2)[拓展] demandn.要求, 需要(后接介词for)

•There was a great demand for such books.◆in(great)demand需求量很大◆on demand在要求时,一经请求

◆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tudents 满足学生的要求

Passengers must show their tickets on demand.查票时旅客需出示车票。

12.King led a boycott of the bus company.金领导黑人对公交公司进行了联合抵制。

★ lead

(1)vt.领导、带领、引导 lead sb.to some place和lead sb.in doing sth.。

(2)vi.通向、导致常用词组为lead to。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Carelessness leads to failure.粗心导致失败。

(3)vt.过(某种生活)。如:We are leading a happy life.我们正过着幸福生活。

拓展:led by...在……的领导下;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b.或under sb.'s leadership 在某人的领导下。如:Led by the Party, we have had great changes in our hometown.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n.[U] 领先、带头。gain/have the lead in the race 在赛跑中领先;take the lead 带头;with him in the lead 在他的带动下from then on表示“从那以后”、“从那时起”,它是一个固定短语,用作时间状语。如:From then on, he never spoke to me.从那时起,他没有同我说过话。

From then on, no one killed a seagull.从那以后,没有人捕杀海鸥了。

from now on表示“从今以后”,也是一个用作时间状语的固定短语。如:

From now on, I will do morning exercise every day.从今以后,我每天都要做早操。

下载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必考课内文言课文重难点点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中考复习超好用)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

    如何确定小学语文课文的重难点

    确定小学语文课文的重难点 是有效、高效课堂的起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重难点有效高效课堂 摘要:要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效率,就必须把握好课堂的中难点。要把握好这写,就必须吃......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 》和《口技》。鲁迅《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

    2018年初三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重点实词

    2018年初三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重点实词 【复习内容】课内文言重点实词2 【复习目标】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掌握同一实词或虚词的不同意义,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12册课文重难点知识汇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12册课文重难点知识总复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本册课文中要求我们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和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的学习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

    九年级历史第二学期中考重难点分析

    九年级历史第二学期中考重难点分析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海南历史中考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海南历史、世界古代史......

    2011年中考必考文言文文16篇翻译(经典版)(五篇范例)

    2011年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译文 1、《论语》十则(七上)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这,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

    2012年中考化学重难点归纳探究(共5篇)

    2012中考化学重难点归纳探究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1.重点要掌握的14种物质 三种单质(O2、C、Fe)四种氧化物(CO2、CO、H2O、CaO)、 两种酸(HCl、H2SO4)两种碱[NaOH、Ca(OH) 2]、 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