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重难点复习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 》和《口技》。
鲁迅《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理想图景之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1)注意生字词读音以及词语含义。
归省()行辈()掘()掸()怠慢()凫水()
撺掇()潺潺()蹿()模样()絮叨()楫()
(2)认识什么是侧面描写,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课文中那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例如:文章中第二十三段的“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就
是从侧面描写船快。
(3)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①课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详写)
②除了看戏外,还写了其他的活动或事件吗?
随母归省,钓鱼捉虾,公公送豆(略写)
③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记叙“我”在平桥村和农家少年看社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重点篇段:
(一)、月下行船
1.品味美词美句: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品味。
(1)、“碧绿”、“淡黑”、“朦胧”用得好,好在它们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豆麦、连山、月光的色彩美。
(2)、“潺潺”、“婉转”、“悠扬”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水声美和笛声美。
(3)、“清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气息美。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但却还以为慢。”这句利用生动的比喻,从侧面表现
我迫切的心情。
(5)、“自失”、“弥散”准确地表现了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二)、归航偷豆。
2、写偷豆时,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憨厚无私)
3、根据本段内容,并联系全文,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性格。
(1)、我喜欢文中的这一群农家少年,因为他们很聪明,比如,他们中间年长的几个摇船,几个生火,年幼的和“我”剥豆,分工明确,有组织。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如果挨骂,就要他归还枯桕树,堵他的嘴,考虑很周到。
(2)、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精明能干,是这一群少年中的领袖,比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要哭骂的,就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去偷了一大捧,又比如,双喜用“船头大”、“迅哥儿不乱跑”、“我们识水性”三大理由说服母亲和外婆让我随小伙伴去看戏。
4、怎样理解“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好豆”、“好戏”并非真的指豆还吃、戏好看,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出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1、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因为它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类似于西方的摇滚和劲舞,它动
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浑然一体。
2、宣泄生命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疾猛的节奏,铿锵的鼓点,体现了生命的激昂,是一种羁绊
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人鼓合一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的成功,在于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
起,人借鼓势,鼓助人威,相得益彰,酣畅淋漓。
精彩之处:
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排比、比喻,想象、联想,气势恢弘。)
5、这腰鼓,使冰冷的------(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6、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多角度思考。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7、将课文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去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和这片黄土地一样古老,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走进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8.理解体会:
(1)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2)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丰子恺的《竹影》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文章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亮看人影看竹影,充满儿童情趣。爸爸因势利导,从孩子的游戏引入中国画的艺术教育。
1、明确中心: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思考:
(1)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那么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诵读时,注意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冰心的《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卡拉玛姐妹以她们的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出舞蹈的“飞动的‘美’”。
感受美、体验美:
1、将作者写观后感受的句子和描绘舞蹈的内容找出来。
2、积累美的语言。你发现哪些美的词语、句子、修辞等,积累下来。
3、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林嗣环的《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口技,属于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布幔或屏风后面,俗称“隔壁戏”。本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帷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文章善于随声辅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格调自然、清新、感人。
一、积累词汇
1、疑难词语
厅事、施、团坐、寂然、欠伸、呓语、絮絮、毕、侧目、绝、力拉崩倒、曳、许许、奋袖、战战
2、活用词语
善、宴、乳、名
3、时间词语
一时、忽、忽然、既而、是时、少倾、俄而、未几
4、古今异义
会、但、少、稍、中间、虽、走、股、是
二、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正。
三、明确思路
演出前——演出中(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演出后
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2)写表演的场地是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3)“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4)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5)找出并辨析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6)课文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试体会这些反应有何不同?
(7)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8)找出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9)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是简单的重复吗?
四、学生背诵全文。
第二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维护合法权益?
①向老师,学校,家长报告或反映情况。②向有关门报告。③向法院起诉。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4、“真倒霉!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不及格,昨晚被我爸罚跪了两个小时,还做了一大堆家务。”玉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玉宇爸爸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什么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什么权利?
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不得虐待未成年人的规定。侵犯了玉宇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⑵你对玉宇的爸爸有什么建议?
应遵守国家关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的规定,自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以及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
5、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有的同学据此认为,初中生违法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其目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给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生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杀人、故意伤害、抢劫、Q###J、爆炸、投毒等都要负刑事责任。、九年级学生王某经常逃学旷课,欺负小同学。老师和家长多次教育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后来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经常在学校聚会闹事,被公安机关拘留。之后,他仍不思悔,一天晚上,竟然持刀抢劫金项链1条,现金1000元,结果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9分)
(1)王某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
(2)王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了什么?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第三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范文
第四单元作文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总第课时执教者焦丹清
训练内容戏剧大舞台单元第四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
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
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
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
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 当京剧碰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
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京剧碰到了摇滚”是必然,结尾谈“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特别是中间部分结合在洋味十足的节拍里巧妙地填充了古老神秘、热闹非凡的东方戏曲种种意象的《刀马旦》来谈,不仅让人感到中国古老戏曲诱人的美
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四、习作尝试
.题目
1、编写课本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三国》《水浒》,是不是觉得心旷神怡。从名著到影视剧,编剧功不可没。同样,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例,它又远不仅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做一回编剧,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课文,将其改编为剧本,文题自拟,作文不超过1200字。
提示:按照我们所熟悉家乡戏曲的特色要求,将课文改编成家乡戏,排一排演一演,何乐而不为呢!编写课本剧,首先要注意编写台词。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只是言简意赅的必要的陈述,而在剧本中,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环境因素,甚至事件要素等,均要借助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所以说,写好了台词,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场景、道具的布置和安排,还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的集中等,均要注意得当合理。
题目
2、创作剧本
知道家乡流行的戏曲吗?也许,它现在还只是在少数人们口头流传。让我们拿起笔来,将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戏曲定格在书本之上吧。还可以合理改造,让你的剧本更加精彩。题目自拟,1000字之内为宜。
提示:创作剧本和课文中将家乡戏改写成故事的训练模式刚好相反,与编写课本剧相近,不同的是原情节必须自己创造。要求选择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结合舞台表演的要求,灵活设置道具。台词依然是本题训练的难点,可以参考编写课本剧的相关要求。
题目
3、话题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同的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请以“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提示:要知道戏的假和现实的真,还有戏对现实的影射。一场戏,短的几分钟,长的百十小时,相对人生可谓短暂;人的一生数十年,相对时间长河来说更是渺茫。戏要让人们喜欢,必定要他本身非常精彩;人要让时间记住,则也必定要他的人生特别精彩。戏中的人和事是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而生活中的人和事却一步都马虎不得。戏拍错了不妨再拍一次,人的路走错了只有悔之晚矣。作文可以单独写戏曲也可以写人生,还可以由戏联想到人生。要注意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了真情才有好文章。
第四篇:六年级课文重难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体分析
第一单元(描写大自然)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13);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章中写景的境界,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学习课文中用修辞手法和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文体上,四篇课文都是描景的记叙文;语言上,运用
修辞和联想;表达情感方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描景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运用修辞方法和联想等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情感目标: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确定写景的对象和描写的顺序;
2、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优美、生动。
难点:
1、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形、色、味、状(动、静),按照一定顺序写优
美。
2、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具体、生动。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当中写景的优美文段来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写景的顺序、写景的修辞方法和联想的方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2、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总结归纳写景的方法和表情达意的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9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3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单元四篇课文都围绕 “祖国在我心中” 这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读后感。
能力目标:学会概括主要内容,找准“感点”,突出中心谈感受;
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爱国的名言,让学生充分感知爱国情怀
2、提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第三单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54);
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学习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抒发真情的写作方
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
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环境描写
表达出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够多角度体会文章的不同情感。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一引二议三联四结
2、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1、紧扣中心发表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
2、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列举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来分析环境烘托的描写方法,如《穷人》这课第一自然段的描写
2、列举课文中重点段落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生举牌选择并分析其精到之处。
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摘抄感受较深的段落。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情感目标: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
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篇针对珍惜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能力目标: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运用建议书的常用语言来写。
有条理地写出建议书,富有感染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环保献一份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建议书的正确格式;
2、具体讲述环境恶劣或者资源浪费的现状
难点:
1、针对珍惜资源或者环境保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2、语言富有感染力。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利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资源浪费或者环境恶劣的现状,利用实例更有说服力
2、运用名言警句(课文P73)如“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给文章添色。
第五单元(认识并了解鲁迅)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境界,能够阅读鲁迅的作品。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
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将故事续写完整。
能力目标: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续写具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重点分析课文段落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等的语句,概括出描写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老师出示例子引导讲解续写的基本知识,结合例子讲解续写的方法。
3、老师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方能引人入胜。
第六单元(轻扣诗歌的大门)
一、学习的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会准确读写18个生字(见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P70);
背诵一些要求背诵的诗歌。
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本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本组教材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学习各种诗
歌类型。古诗词、现代诗均有。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知识目标:写一首童诗
能力目标:体会本单元的诗歌语言,把诗歌写优美;运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写诗的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联想等,把诗歌写生动;
情感目标:
四、本单元的本单元的写作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续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意义,表达真挚的情感。
难点:
1、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情节来构思;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突出真情实感。
五、如何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来化解写作目标?
1、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
第四单元作文
第 周第 课时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执教者
焦丹清 训练内容
戏剧大舞台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
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 当京剧碰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京剧碰到了摇滚”是必然,结尾谈“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特别是中间部分结合在洋味十足的节拍里巧妙地填充了古老神秘、热闹非凡的东方戏曲种种意象的《刀马旦》来谈,不仅让人感到中国古老戏曲诱人的美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四、习作尝试
.题目
1、编写课本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三国》《水浒》,是不是觉得心旷神怡。从名著到影视剧,编剧功不可没。同样,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例,它又远不仅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做一回编剧,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课文,将其改编为剧本,文题自拟,作文不超过1200字。
提示:按照我们所熟悉家乡戏曲的特色要求,将课文改编成家乡戏,排一排演一演,何乐而不为呢!编写课本剧,首先要注意编写台词。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只是言简意赅的必要的陈述,而在剧本中,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环境因素,甚至事件要素等,均要借助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所以说,写好了台词,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场景、道具的布置和安排,还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的集中等,均要注意得当合理。
题目
2、创作剧本
知道家乡流行的戏曲吗?也许,它现在还只是在少数人们口头流传。让我们拿起笔来,将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戏曲定格在书本之上吧。还可以合理改造,让你的剧本更加精彩。题目自拟,1000字之内为宜。
提示:创作剧本和课文中将家乡戏改写成故事的训练模式刚好相反,与编写课本剧相近,不同的是原情节必须自己创造。要求选择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结合舞台表演的要求,灵活设置道具。台词依然是本题训练的难点,可以参考编写课本剧的相关要求。
题目
3、话题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同的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请以“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提示:要知道戏的假和现实的真,还有戏对现实的影射。一场戏,短的几分钟,长的百十小时,相对人生可谓短暂;人的一生数十年,相对时间长河来说更是渺茫。戏要让人们喜欢,必定要他本身非常精彩;人要让时间记住,则也必定要他的人生特别精彩。戏中的人和事是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而生活中的人和事却一步都马虎不得。戏拍错了不妨再拍一次,人的路走错了只有悔之晚矣。作文可以单独写戏曲也可以写人生,还可以由戏联想到人生。要注意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了真情才有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