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1
浅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初稿)1
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像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人物性格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
下面将从个人外貌,生活环境,复杂又多变的个性及作者对她的态度来进一步分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钗 人物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红楼梦》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众人对她的评价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并且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不同,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一出场就是从非常现实的背景中向我们走来。她以世代皇商之女,金陵恶霸薛蟠之妹,皇宫待选秀女的身份入京,没有神话,没有诗意,甚至没有美的氛围。在她的周围一切都是那么世俗,那么平凡,却又笼罩着贵族之家的珠光宝气。
薛家与贾王史三家齐名,护官符上写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小说中介绍说“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换言之,薛家就是当时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大官僚商人。因此他们与贾府的那种纯粹官僚式的贵族世家不同,其商业气味很浓。在这样一个大富商家族中,薛宝钗早年丧父,哥哥薛蟠“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因而薛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分忧解劳”。薛宝钗既懂得生计又有理家才能。林黛玉、史湘云看不懂当票,被薛姨妈取笑为“侯门千金”的呆子,而这对薛宝钗来说“本事玩惯了的东西”。再如王夫人叫人去买人参,宝钗说市面上的人参都不好,“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舒芜先生赞叹说,她这就不仅知道一点医药道理,而且对药材市场的真伪都洞若观火。小说写“我们铺子常和参行交易”,可见宝钗懂得生计是与商人生活有关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她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以追求现实功利为目的的商人精神与色彩。并且她将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成为了她的一种生存哲学。
想要深入了解薛宝钗的性格特征首先一个问题是,作者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怎样的。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对薛宝钗是持否定观点、是批判的。其实不然,而且从各个细节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薛宝钗深刻热烈的爱。如果没有如此热烈的爱,薛宝钗的形象也不能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让读者为他神魂颠倒,引出几挥老拳争执。但作者并不因为深爱薛宝钗这样的形象而有意掩饰她那些不可理喻的思想和行为。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丫鬟金钏由于对贾宝玉说了句情话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而死,这是《红楼梦》中两代人之间的首次激烈冲突,也是鲜花如锦柳如烟的人间仙境中的一场大悲剧,它对宁荣二府中人们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罪魁祸首王夫人承认:“这是我的过错。”贾宝玉专门去了水仙庵祭祀年轻的冤死者,一向奴气十足的袭人也不禁流下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且看薛宝钗的作为:她听到金钏的死讯后既没有伤感也没有叹息,而是径直去了王夫人的房间,在那里她竭力劝慰王夫人:“她(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想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玩失足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她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俩银子也算尽了主仆之情了。”如簧巧舌逻辑清晰的诡辩,转瞬之间,受害者成了找麻烦的糊涂人害人者成了施舍恩惠的慈善家,在宝钗的意识里吓人的性命比猫儿狗儿金贵不了多少,区区几两银子既赔了性命还偿还了良心上的债务。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更有进一步的目的,当王夫人说起没有新衣服为金钏装裹,又不愿意拿黛玉的新衣服顶替时,宝钗立即挺身而出:“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敢去,我前两日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王夫人也因此对她感激至深赞赏倍至这个结果难说不是宝钗的预料之中。笼络人心的手腕耍如此巧妙润物无声,在一个少女的身上,这样冷酷和圆滑着实令人胆战心惊的。这种行为仅仅解释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它更多地来源于薛宝钗心里更深处一种冷漠,性格中的冷酷无情。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薛宝钗由于扑蝶偷听到了滴翠亭里小红和翠儿的谈话,在就要被发现的紧急时刻,她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哪里藏!”于是小红错以为:“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话去了!”无论薛宝钗的行为在这里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表现出她的损人利己。我宁可相信他的这个金蝉脱壳之计是迫于无奈无心而为,但是就算在无心行为之时都能自然而然地嫁祸于人,可见她的利己思想已经无药可救的根深蒂固了。对于曹雪芹来说写清薛宝钗这个人温柔善良性格背后的圆滑冷漠和愚拙守道背后的追名逐利以上两处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见微知著,对细节的精彩描写才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所在。在第六十七回中她对柳湘莲和尤三姐悲剧缺乏同情心、在第二十二回中她只挑贾母喜欢的戏文与食物点、在第三十五回中她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老太太、在三十三回中她极力劝导宝玉走仕途、学经济、在四十二回中她抓住机会向黛玉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等等。这些足以说明薛宝钗性格本质的体现,任何对宝钗褒奖有嘉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一尴尬。然而曹雪芹也并不吝啬笔墨于宝钗性格中的冷漠、利己、圆滑和世故,同样的一旦失去这样的描写薛宝钗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作家周中明在其著作《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中提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化丑为美的,也这是基于对曹雪芹描写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时着力刻画其性格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并不赞同薛宝钗人格中美和丑的是尖锐对立的,正如史湘云口中的阴阳之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如果不用丑和美这样尖锐的词汇,那么我宁愿说薛宝钗的这一身一直处在追逐功利和回归本真的矛盾之中。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文,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喜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我们家四个丫头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她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的虚伪,也主要是因为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的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
“蓄而不张”是宝钗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她惯有的行事作风。这个含蓄的女子,最初的一瞥不过是,“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如此寥寥几笔,与宝黛、熙凤等容貌着装的描绘相比,近乎白描。她虽有沉鱼落雁之姿,却质朴素淡;虽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家世,”却看去不见奢华;她安分随时、罕言寡语、不作秀林之木,只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故而“人谓装愚”,正所谓“大智若愚”,宝钗并非“真愚”而是“真智”。她有着妙龄少女罕有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识时务,选择了“藏”与“蓄”的处世方式。她不虚夸、不张扬,沉静矜持、含蓄典雅,可谓“淑媛”之至境。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当宝玉搜索肚肠,应命题联之际,宝钗转眼瞥见“怡红院”一首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倦”,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分驰了?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为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今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愈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道:“该死,该死!眼前现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竟成了一字师了。”宝钗一面说笑,因怕他耽误工夫,遂转身走开了。
宝钗所居蘅芜院,满栽藤萝、薜荔等香草,这些攀缘植物,柔软蔓生,依附他物而上。就某个侧面而言,也可以说是宝钗隐而不张却坚忍不拔,意图通过劝导夫君立身扬名来实现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性格的一种象征。
尽管薛宝钗有世故圆滑,虚伪冷漠的一面,但她也有天真活泼,真性情的一面。尽管她在贾府中一直极力的掩饰自己真性情少女的一面,但也有无法克制的时候。她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作为封建贵族淑女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也是最让我恋恋不舍的。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像袖子取出扇子来,像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穿花渡柳,将欲过河,引得宝钗一直蹑手蹑脚跟到池中滴翠上,总不曾扑着。”这段关于宝钗扑蝶的描写,流露出宝钗天真活泼的一面,这一面若在平时是无法看见的,宝钗是不可能让他人看到自己如此一面的。
薛宝钗的核心性格是虔诚的信奉封建礼教但有时又有所变化,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动,起伏。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带药看望。宝钗见他睁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头只管弄裙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可见宝钗对宝玉是有真情爱意的,而与平时谨守封建道德礼教的薛宝钗是迥然不同的。平日端庄贞静的宝钗,在这一段里的真情流露比之感情明确的黛玉之情更加难能可贵,也更加真实,只有出自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关心,才使平日最端庄自重的她一时语失,这时的她是情不自禁而并非假意争取地位。也正是宝钗对宝玉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她这种情感是封建礼教所不准许的。她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极力压制内心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可见宝玉挨打对宝钗的打击是较大的,以致使一向理智的宝钗一时失语,情不自禁的表露出对宝玉的关心。薛宝钗性格的发展变化不但不会让我觉得她性格分裂、突兀,反而使得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呢,也让我觉得真实可爱。
结束语
薛宝钗是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正规教育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少女,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是遵照封建道德规范进行的,即谨守封建礼教行事处世。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在薛宝钗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奉者,自觉的恪守者。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是统一于这个基础上的。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标准给薛宝钗下定义,也无法用一句两句话简单的去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十分丰富生动的。她集合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成分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 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2007.6
111~116
2、周中明《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台湾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1989,10
85~116
彭艳
第二篇:读后感—薛宝钗
读《红楼梦》有感
-【枉凝眉·薛宝钗】
“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
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史湘云要开诗社,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宝钗的成长环境使她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使她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干,任何的反抗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因此,她养成了一种罕言默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进入贾府之后,她这种性格更是找到了发挥的舞台: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他故意只说;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转点贾母喜欢的热闹戏文和甜烂食物;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她所擅长的人情世故,逐渐在封建家长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的财富,她所追求的“金玉良缘”势在必得。
宝钗不仅人缘儿好,而且才智也高。她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她却是个典型的“女夫子”。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封建道德观对她产生了影响,她的这一特点在她对宝玉的规劝上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从她的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所追求的是富贵荣华,平步青云。因此,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地感受到贾宝玉的离经叛道的危险。她不仅以自己少女的柔情和婉转的言辞对宝玉进行规劝贾宝玉改掉坏毛病,要重视功名仕途,走上“正路”。但恰恰就是这种规劝,使贾宝玉清楚的看到:他们是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的,从而渐渐转移对她的感情。
黛玉和宝钗虽然都同样是大家闺秀,但有着明显的区别。黛玉是因为她父亲“膝下无儿”,而她又聪明绝顶,因此姑且当他为男孩子教养。因此,黛玉的博览全书,只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挥性灵,于是她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而“学以致用”的宝钗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她不但认为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甚至于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
宝钗对贾宝玉的感情仅是有一点欲露还藏的爱意。她之所以会对贾宝玉产生爱意。一方面是因为她到底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时期的少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贾宝玉是荣国府的继承人,又是一个人品、才智都不差的,有希望能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是在大观园里唯一能够找到的爱情对象。而贾宝玉又偏偏绝意仕途,所以在薛宝钗看来,这个宝二爷又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并非十分理想的爱人。但还是因为贾母亲手的撮合,她获得了宝玉的婚姻,成就了“金玉良缘”。但是由于宝玉的一片痴心对黛玉,只是有名无实的婚姻,她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薛宝钗有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气质,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还有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处心积虑的心计,这种矛盾的人生态度预示着她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薛宝钗
读书笔记之薛宝钗
薛宝钗,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风范,一个处事圆滑的大家闺秀,一个德才兼备,礼仪大方的“宝姐姐”!曹雪芹笔下与林黛玉同样地位的人。宝钗和黛玉在曹雪芹心中可以说,一个是他心中的理想妻子,一个是他理想的红颜知己。
薛宝钗性格多变,她对屈死的金钊,穷困的邢鈾烟斗给予真诚的帮助,对林黛玉冷嘲热讽也抱着一笑置之的恢宏气度;大观园兴利除弊时,他小惠识大体;菊花诗,螃蟹咏,中秋联句也展示了她的才华,怪不得史湘云也称道:“宝钗无一人可及。”当然,她的言行又常常带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她出生在商人和官宦结合的家庭中,目睹了太多的官场上的斗争和激烈,所以她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藏拙守愚,安分随时”。在待人接物上,她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对贾母、王夫人,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所以,她也是大观园中人缘极好的大家闺秀。
相比之下,黛玉则不比宝钗,黛玉寄人篱下,生性有些孤僻,待人接物不如宝钗的圆滑,说话有时也或多或少有些刻薄。黛玉的感性与宝钗的理性,却又是不同。
宝钗的理性,是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的。在宝钗的心目中,没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只有应该和不应该之别。对宝玉,宝钗并非没有妙龄少女对俊美的青年公子的爱慕,但促使她竞争“宝二奶奶”宝座的原因只是家族连姻的需要和她本人对夫贵妻荣的追求。这与黛玉对志同道合和情趣相投的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女子身上,却也有着那么一点非封建的地方,封建思想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却又偏偏有才。在曹雪芹笔下,这位女子,不仅处事圆滑,善解人意,为人体贴,圆滑世故,而且博览群书,才貌双全。
曹雪芹在第60回给了她“冠压群芳的称号”,她的笔挥海棠诗,讽和螃蟹咏都博得众人称赞,无论是唐诗宋词、文史医艺术及诸子百家无不通晓。
可是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能博得人们的一掬泪,但宝钗又不值得人们同情吗?虽说林黛玉一生病恹恹,悲啼啼,但死的干脆;而宝钗空喜一场,到头来落得个冷清清,守空房的结局,这岂能用“幸福”二字形容之?
第四篇: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论文题目: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姓名: 学号: 班级:文学院11级新闻2班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关键词:薛宝钗 圆滑世故 封建礼教 引言
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红学研究中就存在争议。有人以薛为尊,亦有人尊林而抑薛。历史上有邹弢与友人许伯谦因意见不合激烈争辩而几乎拳脚相向的故事,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时至今日,在红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不同派别的红学家又有了新的争议。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性格。有人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则端庄稳重温柔大度。而有的人则觉得薛宝钗冷性无情,虚伪奸诈,是个女曹操,林黛玉相比之下确实小家碧玉蒲柳之姿的温柔乡了。同一个人物形象竟让人有如此相悖而行的看法,确然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却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其人物刻画中描写的丰满、复杂和客观性。
虽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薛宝钗,然而有对比才有凸显,后续拙见是要对薛宝钗品评一二,却也不乏黛玉前来增光添彩。
正文 知书达理唤得八面玲珑,欲登白帝端称出奇守拙。
薛宝钗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中的大家淑女,做人上可以说作是八面玲珑。有人道薛宝钗虽说是个能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却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知书懂理的窈窕淑女,做起事来总是晓得自己要得到的是什么,要避让的是什么,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正是这种圆滑世故却也让人觉得可惜了,可惜了这么个才华横溢面貌羞花的闺秀却生生成了封建礼教下挣扎生存的一株草。
倒是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
帮凶是做什么的,帮凶是你给人一巴掌她还在后面再补上一脚的那个。要说薛宝钗在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时候还是帮凶,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薛宝钗做人圆滑,在封建社会的生存自有她的一套,可以说她说话做事乃至思考的方式都是依仗着封建礼教给她划出的界限来得,倒是不清楚她自己是否晓得自己的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不好的,但长此以往形成的行事风格和做事手法却让她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人,这便是受着迫害的人也要迫害他人,没高中的举子要被贪官压迫的,中了举人了又反过来压迫平民,这些放在封建社会却也是个常事,责怪不得。
薛宝钗着实是个封建社会中的聪明人,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个泥胚子,那她这尊陶铸的佛便是照着模子一板一眼模出来的,分毫不差,简直是为时势打造的好人物,真真是时势造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好一个女英雄。
这么个人,她圆滑守礼识时务,没有林黛玉那样的小性子,即便是有些小性子,却也知道隐藏的严严实实,绝对不让人瞧出来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倒是有些少年老成的味道,出于对于爱使小性子的人的厌恶,薛宝钗确实是让我好好地喜欢了一回。这个人平日里一副随分从时、裝愚守拙。寡言罕语的端庄贤淑样子,确然是符合了封建大家庭里所要求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的标准,然而小说里却也不乏各种心理描写,却也把她的白帝之心昭然揭示,大有“好风凭借力,随我上青云”的势头,在敦厚婉仪的面目下呈现出一股子“宅斗”的气息。换今天的话说,这是个“种田”好手。
薛宝钗其人,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事事不动声色安分守己,实际上却是留心观察、处处着紧,而正因为这种事事上心,别人不在意的细节都能观察并铭记于心的能力使得她在荣国府这样人事错综复杂、矛盾交错纠缠的环境里仍然能过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换到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滑溜溜的人,着实适合水深的国侯之家。
然而换句话说,薛宝钗的生存手段却也是她不得不具备的能力,这与她的出身却也不无关系。
薛宝钗寄住在贾府,为待选入宫而进京。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这“丰年好大雪”的薛家,是紫薇舍人之后,领内府帑银行商。薛宝钗的祖上没有封爵,现时也没有人在朝为官,是皇商。在轻视商人、把商人打入另册的封建社会,删删个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也没有政治势力,所以薛蟠为抢英莲,打死冯渊之后,才会请贾府帮忙。那门子介绍说“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京在外者本亦不少。”可见薛家是要靠亲友的力量的,而自己在政治上的力量非常薄弱。
相较之下,林黛玉的出身就比薛宝钗要高得多。
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袭过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是“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由上述可知林黛玉祖上是有过封爵的,是显赫之家,其父林如海虽然没有了爵位,却也是官场中人切官位不低,而林家虽然没有出现在四大家族的护官符中,却也因为护官符说的是出自金陵的显宦而可能并不包括姑苏的林家。
这一比较可见林黛玉的刻薄小性却也可以理解,一个显宦之家的娇养女儿明显是要比商人家的女儿更宝贝更高贵的,即便是使了性子也叫人觉得可以理解,而薛宝钗则因为出身的限制,一部分影响了她做人做事循规蹈矩迎合人前的小心翼翼。换句话说,这种识时务的性格却也是大势所趋、环境逼迫。
上面说了薛宝钗性格的形成猜测,此处要赞赏的仍然是她的大方识体,虽说是因为对于其人的喜爱却也叫人不得不佩服她事事圆人心中所愿的能力。
贾母要给她过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把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的喜好说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都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哀伤不已流下泪来,而作为受到封建社会毒害同时却又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的薛宝钗,体现出了自己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这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到王夫人处安慰她,并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毕竟放在封建社会一个一个奴仆的死即便是主人的错误,为了全了主人的面子去也要说是奴仆的错,而此时却是安慰开到王夫人的良机。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而为了笼络王夫人(此人说不定便是她未来的婆婆,想来是入宫无望又无颜归家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且表示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给死去的奴仆,当即命人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而至于同样受迫害的封建社会的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面子。
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
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去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
至于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惹恼了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两人关系和谐自然不能发火,也只是努力把愤怒和不满深藏心底,面上却不露声色一笑了之,让挑剔的袭人也对她的端庄贤惠大度宽容赞叹无比。
这是说待人上,而处事上,这也是个极聪明的女人。
薛宝钗是个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人,装得在人前看起来温婉敦厚,确实是比舌灿莲花之人让人喜欢,“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个即便放在现代社会也极有用的处事原则,这也使她凡事不会像林黛玉一样尖酸刻薄妄加评论,只会充耳不闻佯装不见,心里却透亮透亮的。而这一缄口不言的习惯却着实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子们高兴,毕竟谁没做过几个见不得人的丑事,只盼着天知地知我知别人都不知才好,即便有人知道了,不能杀人灭口也希望剪了人家舌头的好,而没有人说出去,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薛宝钗这个人,不仅仅会做人,也是个会表展现才能的人,才女说不上,却也不负了古人的文学教养。(虽说这都是曹雪芹的才气,就姑且当做是薛宝钗是个才女吧。)史湘云要起诗社却没有钱,薛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撇去她为了拉拢史湘云,顺带讨好了老太太等一干封建家长这一条极好的自我推销方式,单看她对诗社的热情,她的才情却也足见一二。
薛宝钗幼年的家庭环境富有充足的文化教养,这给了她一颗七巧玲珑心,也使得她拥有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乃至诸子百家和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学旁收”所称著的贾宝玉也不可望其项背。比如元妃归省时曾对贾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有一二指点,还有为史湘云解释“棔树”。她对于艺术创作理解深刻,见解精辟独到,论画时懂得艺术家一定要胸中有丘壑才能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还有在诗词创作中要各出己见但求标新的想法,都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方能阐释的。而这一切都在向人展示她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才女。
欣赏一个人物不单单是因为喜欢她的优点,同时也是要知道这个人的缺点的。薛宝钗这人,简直是个为适应封建社会统治而设计出来的妙人,却也逃不出虚伪的托辞。
疯和尚所说的“金玉良缘”她看不上,嘴上说着胡说八道,一边贾宝玉在她生病时看望她,她又要翻来覆去地去看贾宝玉的那块玉,一边还将那块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借了丫环的口顺势说出一句“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以引起贾宝玉的注意,还要掏出自己的金锁来现现眼。
另一边,元妃赐下来的红麝串她也是招摇过市地戴着,明明不爱花粉绿玉,只因为这是她和贾宝玉一对的,旁的人没有,就要这么不中了自己的意。而这正是暗示只有她才是天命所归堪配贾宝玉的人。
要我说,这就是虚荣作祟。其实贾宝玉也没什么好,一个不追求上进的公子哥,依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贾府,四大家族不过是同气连枝,却也不至于家家联姻弄得纠缠不清,另一方面薛宝钗本身就是个才女,又是个能适应封建社会的活络人,哪里又犯得着上赶着去给贾宝玉做女人呢。
然而换一句话讲,一个封建社会荼毒的女人,除了嫁个好人家才能有个好归宿,她又能怎么样呢,先前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成为了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为了待选进宫又要努力变得才华横溢叫人喜欢,现时为了能叫人瞧得起嫁个“大户人家”又要小意奉迎,确实是可怜又可悲。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
虽说是喜欢薛宝钗这个女人,却也为她着实心生怜悯。
什么时代都要有她这样的人,迎合了社会的要求,成了家长眼中的好后生,从而平步青云、妾生贵喜,虽说是个能一辈子好好过活的人,却也不免空虚难过,只因为没有向着新时代迈进,没有为了新生挣扎着逃脱和献出一份力量罢了。
也或者这就是曹雪芹的意思?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做个笑脸逢迎的富贵如意假君子,也总比沈三白没了妻子祖宅落得个满身狼藉,一生清明却也难得无忧的强。
未有销魂时,空自嗟哀叹。参考文献:
《红楼梦的鉴赏与研究》 《薛宝钗性格特点分析》顾玉阶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王海洋:薛宝钗人格心理内涵论》明清小说研究
第五篇: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引言>这是一个各方面丝毫不比林黛玉逊色的女性,从而对她的分析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些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去思考,去反思,去学习。
<正文>“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少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是《红楼梦》第八回对薛宝钗的正面描写,这就是薛宝钗,外貌当然很美了,形为可不是拙,而是低调,心冷,城俯深,她很有才华,样样皆通的才女,也有她的沉静淡泊,然本质是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太深,并维护着这种制度,用他来腐化其他人,自己也深受迫害。总之极为复杂,她有她可敬之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而主要是两点,一是她那卓越的才学,二是她宽厚助人;她也很可恨,虽然也很无奈,也确实无奈,可她确是那么做的;她也很悲惨,后半生命运悲惨。
她的性格,思想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束缚,也离不开自身的家庭教育。总之,她在我看来,放在现代,就可能是一极其优秀的人;而放在那个时代就是悲剧了。也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就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当个时代社会形势的思想的影响,而值得每个人记忆的是在那个时代,有没有去改变。
贾宝玉,林黛玉,晴雯是反抗者;薛宝钗没有,但一样也是受害者,但她留下的学识是会留传千古的!
<且先说薛宝钗在绘画上的造旨。在《红楼梦》四十二回中写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的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就要添,该减的就要减,该藏的就要藏,该露的就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在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薛宝钗是多么的有才华,是真正懂艺术之人,现在的学校就缺少这种爱研究的人;同时,每一个人也应该做这样一个踏实的,懂得知识,懂得艺术的人,从这里,确实是收益很多,首先,是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就要说些有价值的话,对别人真正有用的话,薛宝钗说话很少,可每一句都说的有水平,有作用,就像她在讲绘画一样,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懂得大局。她在讲画也就似讲自己一样,能做到完美,能知道什么该留什么该去,而是那么的没有毛病。是,薛宝钗是很少说话,可在她喜欢的,她懂得东西时,她是大大方方的说了好些,而没有丝毫的保留。她确是一个难得的才女,在诗和画中,她的精神是安静的。
<同时,薛宝钗在现实生活中确是现实和虚伪,低调和冷漠的。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关于金钏的死,薛宝钗为了劝解王夫人是这样说的“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她说:“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是很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