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泛素的发现及其背后的故事
泛素的发现及其背后的故事
2004年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摧毁有害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世人研究蛋白质的诞生,他们却研究蛋白质的死亡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贡诺·厄奎斯特带着两名化学奖评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宣布仪式。由于此前揭晓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得主全是美国科学家,因此当厄奎斯特宣布两名以色列人和1名美国人获得今年的化学奖时,全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评审委员会说,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生物学家在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却很少有研究人员对蛋白质的降解问题感兴趣。但今年获得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却独辟蹊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被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人的很多疾病就是这一降解过程不正常导致的。
评委们指出,“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攻克子宫颈癌和囊肿性纤维化等疑难疾病。据介绍,目前已有建立在这一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药物问世,正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进行检测。
评委们在现场解释整个理论时,特意用碎纸机将两张完整的彩纸瞬间绞碎,以此比喻细胞好比一个高效的“控制站”,制造蛋白质但又能在瞬间把某些特定蛋白质“降解”为碎片。
以色列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
在宣布大厅,工作人员当场把电话接到了获奖者之一阿龙·切哈诺沃在以色列海法的家中。尽管切哈诺沃语速极快的以色列英语让很多人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竖起耳朵,但现场所有人还是从他一些颤抖的语音中感受到了一种兴奋。
切哈诺沃笑言,还没来得及把消息告诉亲朋好友,也没想以后怎么用这笔奖金,“在此刻,我觉得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当记者问到,作为一名非美国人赢得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有什么感受,他激动地说:“我深深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切哈诺沃还说,他相信他们的发现对攻克癌症以及多种疾病会有很大帮助。
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此前,以色列人曾获得过和平奖和文学奖。评委代表拉尔斯·特兰德在现场就评选人的国籍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在评奖时不考虑研究人员的民族和国籍,“我们只选择那些有最突出成就的、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最优秀的科学家”。
■新闻链接
20多年前已开花结果今朝方获得最高荣誉
早在1942年,科学家们就已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降解现象,其中赫什科也属于早期探索者之一,但这个阶段他们一直把研究方向瞄准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切哈诺沃与赫什科曾在罗斯主持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在这期间,他们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揭示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指明了蛋白质降解研究的方向。
三位科学家在1979年12月10日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被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称为“突破性成果”,并奠定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成果解读
蛋白质降解相当于蛋白质优胜劣汰
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生物体而言,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至关重要。然而,科学家关于蛋白质如何“诞生”的研究成果很多,迄今至少有5次诺贝尔奖授予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但关于蛋白质如何“死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所谓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就是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蛋白质有生有死
科学家曾相信,蛋白质生死如同盖楼和拆楼,合成复杂,降解容易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如同砖头,而蛋白质则如结构复杂的建筑。正如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一样,生物体内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结构,也有不同的功能。通常看来蛋白质的合成要比蛋白质的降解复杂得多,毕竟拆楼容易盖楼难。
蛋白质的降解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比如人吃进食物后,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就被降解为氨基酸,随后被人体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简单的蛋白质降解酶如胰岛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研究得较为透彻,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认为蛋白质降解没有什么可以深入研究的。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蛋白质有两种死法
一种不需要能量,只需要蛋白质降解酶参与;另一种需要能量,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
最初的一些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降解不需要能量,这如同一幢大楼自然倒塌一样,并不需要炸药来爆破。不过,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却发现,同样的蛋白质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细胞内降解却需要能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降解,这一过程只需要蛋白质降解酶参与;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这如同拆楼一样,如果大楼自然倒塌,并不需要能量,但如果要定时、定点、定向地拆除一幢大楼,则需要炸药进行爆破。
废品被贴上标签
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就像标签一样,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在那里被降解
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它最初是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它就像标签一样,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在那里被降解。
这三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这种蛋白质降解过程的机理。原来细胞中存在着E1、E2和E3三种酶,它们各有分工。E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泛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到E2上,E2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但E2并不认识指定的蛋白质,这就需要E3帮助。E3具有辨认指定蛋白质的功能。
当E2携带着泛素分子在E3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E2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定蛋白质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指定蛋白质上就被绑了一批泛素分子。被绑的泛素分子达到一定数量后,指定蛋白质就被运送到细胞内的一种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
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垃圾处理厂”,它根据绑在指定蛋白质上的泛素分子这种标签决定接受并降解这种蛋白质。蛋白酶体是一个桶状结构,通常一个人体细胞中含有3万个蛋白酶体,经过它的处理,蛋白质就被切成由7至9个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这一过程如此复杂,自然需要消耗能量。
新蛋白质接受质检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如同一位重要的质量监督员,通过它的严格把关,通常有30%新合成的蛋白质没有通过质检,而被销毁
后来很多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这种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在生物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如同一位重要的质量监督员,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质量有高有低,通过它的严格把关,通常有30%新合成的蛋白质没有通过质检,而被销毁。但如果它把关不严,就会使一些不合格的蛋白质蒙混过关;如果把关过严,又会使合格的蛋白质供不应求。这都容易使生物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一种称为“基因卫士”的P53蛋白质可以抑制细胞发生癌变,但如果对P53蛋白质的生产把关不严,就会导致人体抑制细胞癌变的能力下降,诱发癌症。
事实上,在一半以上种类的人类癌细胞中,这种蛋白质都产生了变异。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在生物体中如此重要,因而对它的开创性研究也就具有了特殊意义。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实验室中,科学家不断发现和研究与这一降解过程相关的细胞新功能。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揭示生物的奥秘,以及探索一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1、E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这种反应需要ATP能量。
2、泛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到E2上,E2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
3、E3能辨认需要被销毁的蛋白质。当E2携带着泛素分子在E3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E2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定蛋白质上。
4、E3把指定蛋白质运送到细胞内的一种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
5、E3根据绑在指定蛋白质上的泛素分子标签决定接受并降解这种蛋白质。
6、经过蛋白酶体的处理,蛋白质就被切成由7至9个氨基酸组成的短链。
■评语
“在过去几十年里,生物化学家一直在致力于探索细胞是如何产生各式各样的蛋白质的。
但是对于蛋白质究竟是如何毁灭的,一直少有人问津。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逆主流而动,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细胞最重要的循环过程之一———被管制蛋白质的退化,为此,他们被授予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通过发现蛋白质管理系统,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让我们从分子的层面上来理解细胞控制一些非常重要的生化过程成为了可能,这些重要的生化过程包括:细胞循环、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基因复制和新生蛋白质的质量控制等。像这类有关受控蛋白质死亡的新知识还有助于解释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免疫系统的某些缺陷将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某种形式的癌症。”
泛素小史编辑
简介
田中启二,1976年从德岛大学医学院研究科大学院博士课程中途退学,经过德岛大学酶研究所助手,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授,从96年起东京都医学院研究机构东京都临床医学综合研究所分子肿瘤学研究部门部长,2002年至今任同研究所副所长。
译者介绍
当初引起我翻译这篇文章的冲动是因为他写得很好,使我有一种想好故事大家分享的想法。但凡事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各种专业名词和本人并不高的日语水平,使得这片并不长的文章的翻译时间拖了又拖。尽管我尽了最大努力,我仍然无法确定内容的权威性,大家最好仅仅当做一个故事,而对细节的正确与否请放过。发现过程
molecular surface of ubiquitin
现在回想泛素的发现,不能不提到两个先驱性的研究。泛素的发现最早要回溯到半个世纪前,1953年,Simpson 利用当时普及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代谢实验,发表了“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分解中需要代谢能量即需要ATP的加水分解”的论文。但是,这个划时代的研究,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忽视了。在当时热力学的世界观中,加水分解反应是产能反应,与需要能量的合成反应不同,这个过程是不需要能量的。另一个先驱性的研究是Goldberg等的论文(1977),他们报道在试管内再现Simpson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篇论文唤醒了在图书馆底沉睡的Simpson的发现。Goldberg等报道网织红细胞的提取液中加入ATP显著促进了蛋白质的分解,也就是伴随着蛋白分解有能量的消耗。这个发现中,选择网织红细胞是独具慧眼的。Goldberg等注意到网织红细胞向红细胞最终分化时候,不再需要的核,细胞器,溶酶体等细胞内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快速分解,也就是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网织红细胞中,其分解活性也非常高。可以这么说,这个选择决定了一切。实际上,如果不是在网织红细胞的提取液中加入ATP,离体进行Simpson 的实验观察,泛素的发现可能还要等上好多年。ATP依赖性的蛋白分解在在体情况的发现,暗示了其生化学的可能机制。
上面的研究和其他关于蛋白质分解的不可思议现象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1960年代前期,发现了充满了加水分解酶细胞器--溶酶体,因此其被认为蛋白分解的主要器官。但是溶酶体的非选择性破坏方式难以说明在细胞器中寿命和表达水平千差万别的蛋白质个体间的矛盾。不过在当时,这只是少数意见并逐渐销声匿迹了。但在70年代,随着溶酶体机能抑制剂的开发,经过这些试剂处理过的细胞仍然有恒定的蛋白质分解难以抑制,表明了存在与溶酶体不同的蛋白分解系统,基于这些观察,当时称之为“非溶酶体的蛋白质分解系统”。没过多久,这个“非溶酶体的蛋白质分解系统”与前面所提到的“ATP依赖性的蛋白分解系统”便合二为一了。
为了保持溶酶体和细胞器内的酸性pH值,需要代谢能量,但这些能量是来自膜型的ATP泵(ATPase)的作用,与Goldberg等所观察到的细胞质的能量消耗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像大肠杆菌这样的不含细胞器的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分解也是需要代谢能量的,由此明确了ATP依赖性蛋白水解酶系和溶酶体系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接着,在大肠杆菌内发现了ATP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的Lon酶(共有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和ATP泵酶结构的多功能酶)。Goldberg等人从Lon酶的经验出发,坚信真核细胞中也存在ATP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而在当时,发现并建立了网织红细胞系统的Goldberg团队对探明ATP依赖性机制也拥有绝对的信心,但在这场大戏中确有意想不到的剧情出现,将他们所预想夺取到的“探明在真核细胞中ATP依赖性的蛋白质分解机制”的光荣全部夺走,打破Goldberg团队美梦的就是巨星Hershko和Varshavsky.从APF-1的认定到泛素的发现
Hershko在60年代后期,在以倡导“诱导酶”而闻名的Tomkin研究室中报告了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酪氨酸转移酶的半衰期显著缩短,其分解代谢需要能量。1971年,他回到了祖国以色列,继续进行蛋白质分解的研究,1977年受到使用网织红细胞的Goldberg等人的“ATP依赖性的蛋白分解系统”等相关论文的启发,同当时是研究生的Ciechanover一同进行探明其机制的工作。他们采用化学方法分离,纯化网织红细胞提取液中的阶段性的相关因子。很快的,在1978年得到了通过DEAE-cellulose方法的“阶段1”和采用吸附高浓度盐析的“阶段2”。幸运的是,这些操作只是通常的为了将红血球内大量的血红蛋白除去的生化学解析方法。阶段1和阶段2单独几乎难以见到ATP的促进效应,但当二者混合时,可以观察到ATP的促进效应。这个结果,显示了ATP依赖性的蛋白质分解路径是复合的,并以简报的形式刊载在BBRC(1978)上。他们将这篇小论文作为自己最值得自豪的业绩,即便在现在的讲演中,也常常提及。
此后不久,在阶段1中成功提纯ATP-dependent proteolysis factor(APF-1)。APF-1是热稳定性很好的小分子蛋白。当时推想,APF-1是阶段2内存在的尚未认定的蛋白水解酶的活化因子,采用I125标记的APF-1以检测其相互作用的分子。但结果出现了令人惊奇的现象,125I-APF-1是以高分子梯状出现的,而且明确了这个修饰反应在ATP加水分解反应中是必要的。现在这个现象作为聚泛素化的现象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当时不难想象他们惊讶的程度。与原来的预想不同,1980年,APF-1被认为是底物蛋白质与所消耗的能量共价结合的产物。
现在有必要介绍一下泛素的研究历史,最初在1975年,Goldstein把它当作胸腺激素的一种发现的,但不久就明确了其不过是标本中混入的物质,也就是说,泛素是一种“被错误发现的分子”。但是正是在这个研究,创造了“泛素”这个名字得以流传史册。Goldstein等人,为了强调这个物质在所有的组织细胞中普遍存在,即其普遍性(ubiquity),称其为泛素(ubiquitin)。在1977年,Goldknopf和Busch在细胞周期的研究中认定了在染色体的组蛋白2A中与其异肽链结合的分子为泛素。这篇“泛素与蛋白质共价结合”文章为明确泛素修饰反应机制带来了光明。接着,在1980年,Hershko与其共同研究者一道证明了APF-1和泛素是同一物质。再次验证了泛素的功能。
Hershko的泛素假说
很快Hershko和Ciechanover提出了泛素在蛋白质分解中所起的基本作用的假说:泛素通过E1(活化酶),E2(结合酶),E3(连接酶)的多级反应,与目标蛋白共价结合,多数泛素分子枝状连接,形成聚泛素链,而聚泛素链成为蛋白水解酶攻击的标记,被捕捉到的目标蛋白被迅速的分解。这个“泛素假说”后来得到广泛的称赞。这个假说的要点在于代谢能量是泛素活化所必须的,从概念上讲,ATP的消耗在了蛋白分解的信号形成上了。这个假说,对于Goldberg等人所预想的ATP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的概念完全不同,这种对能量依赖性蛋白质分解机制的解释不亚于晴天惊雷。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一系列的研究的是由生物化学方法所取得的,而和当时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无关联。在Hershko和Ciechanover提出泛素假说的最初5年间竟然没有竞争对手的出现,这在和平年代里是极为罕见的。当然,这也与当时大家都难以相信这种“当时难以想象的现象”有关,对于他们的假说的可信度人们总是投去怀疑的目光。这也是独创性到达了超世的境界,高处不胜寒的典型例子。但这种独创性过高的同时也常常带了些不幸。由于其超出常识,Nature,Science等世界超一流的杂志也不相信他们的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刊登。
Varshavsky的遗传学的研究
对于泛素系统离体作用的证明中,贡献最大的是Varshavsky和他的共同研究者,其门生很多,(Finley, Jentsch, Hochstrasser 等),现在仍然作为这个世界的带头人活跃着。Varshavsky在1977年,从原苏联莫斯科染色体研究所移居到了美国波士顿的MIT(麻省理工)。当时他主要在进行染色体的研究,由于这个关系,他注意到了Goldknopf和Busch关于泛素修饰的报告,并且围绕泛素化的组蛋白H2A的染色体相关机能进行了研究。以这个为契机,1980年左右,Varshavsky开始使用出芽酵母的逆遗传学技术对泛素系统进行研究。接着,将Hershko等在生化学所认定的E1,E2,E3等酶群所对应的酵母基因一个一个的分离出来。这些研究将明确了泛素链作为细胞体内实际分解信号的机能,将“泛素假说”的假说在文字上去掉了。同时他们以一连串的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关于泛素系统相关的许多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这一连串在Nature, Science, Cell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在5年间席卷蛋白质分解的世界。考虑到他们的研究对后来人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大加赞扬的。
蛋白质水解酶体的发现
作为精彩的范例,“泛素假说”从能量依赖性的蛋白质分解机制的观点来看,仍然有一个重大的缺陷,这就是泛素修饰只是ATP消耗的一个装置而已。1983年,笔者和Goldberg通过证明泛素修饰后的蛋白质分解仍然需要ATP的加水分解,因而主张“在蛋白质分解的过程中ATP依赖性的2段学说”。也就是说,虽然已经证明泛素以能量依赖性的信号附加机制,作为蛋白水解酶的攻击标识这个概念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泛素修饰后的蛋白质分解仍然需要能量。这个假说的要点在于作为第二个ATP的消耗的分子机制,与原核生物一样,真核生物也存在着同样的ATP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这意味着在泛素登场前Goldberg的预测,一半是正确的。这个推断带来了称为蛋白水解酶体的ATP 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的发现。蛋白水解酶体最早出现在科学杂志上是1988年,但搞明白它的分子结构是在10多年以后。花费如此长的时间的理由在于这个酶体是一个分子量达到250万,总的亚基数达100个的生命科学史上最大最复杂的分子集合体。
蛋白质水解酶体是和已知的蛋白水解酶从概念上完全不同的新奇酶体,它的发现路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电视连续剧。笔者作为这个酶体发现及其之后的研究进展的当事人之一,很遗憾将不能在这里讲述“蛋白质水解酶发现故事”,不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我的个人主页
泛素生物学研究的导火线
本文讲述的不过是泛素发现的故事,对于其后泛素研究的进展,是难以用一言两语概括的。有关泛素依赖性蛋白质分解系统的生物学飞跃发展,而由这种突破所带来的是发现与其相关的疾病和患者也是愈来愈多。本文只想记述有关其生物学发现前驱性研究的一个例子。1980年,在进行细胞周期研究的一个日本团队(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山田正笃等)分离了可以诱导染色体异常凝固的温度感受性的变异细胞ts85,并报告了在将这个细胞进行非限制温度下培养时发现修饰组蛋白H2A的泛素消失。当时,对组蛋白泛素化研究的Varshavsky,注意到了这篇论文,获得了ts85细胞,证实了ts85细胞存在泛素活化酶E1的变异,并使用这种细胞证明了泛素参与短寿命蛋白质分解的。这篇1984年的报告是最初关于泛素系统在细胞内生理机能的里程碑式的论文。同时对ts85细胞研究也成为了研究泛素在控制细胞周期中重要性的重要手段。
1983年,Hunt发现了在细胞分裂期间周期性变动的蛋白质CyclinB, 接着在1991年,由Hershko团队和Kirschner各自独立发表了CyclinB的周期性分解和泛素依赖性蛋白质分解系统相关的论文,细胞周期的研究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接着,Hershko通过生化学的方法分离出CyclinB泛素化的E3连接酶,命名为cyclosome。这个多少有些夸大其词的名称来自能够检测到泛素化的CyclinB与其有20S的巨大分别。但是cyclosome最初也被投以怀疑的眼光。“所谓E3酶会不会是膜或是其他什么的尚未认定的分子的结合的产物呢?”等等疑问不绝于耳。而在1996年,出现了将这些疑问完全打消的事件。世界上几个不同的研究团队探明了cyclosome也称为AP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的分子结构。其结果探明了APC是由10几个亚体构成的巨大分子复合体。现在成这个酶为APC/C。接着,京都大学的柳田充弘教授和Kim Nasmyth通过分离正在分离的染色体中异常诱导的酵母基因组,明确了APC/C构成亚基和其多数情况下的靶分子。这是证明在细胞周期控制中,泛素依赖性的蛋白分解系统的重要性的决定性事件。这个结果揭开了ts85细胞在非允许温度下染色体异常凝固的谜团,也使得对细胞周期M期,也就是染色体分配的机制的研究到达了分子水平。在以后对细胞周期的研究中,泛素系统的重要性也变得愈来愈重要。特别是SCF和Mdm2等新泛素连接酶的发现,对它们的研究,证实了在细胞周期的顺利进行中,check point的调控中泛素依赖性的蛋白质分解的中心作用。这些结果,确立了细胞周期是由蛋白质的磷酸化反应与泛素控制的蛋白水解控制的概念,这被称为近年来癌研究的最大成果。
其后对泛素的研究
距离1984年Finley, Ciechanover, Varshavsky 使用ts85细胞,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泛素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相关”的文章已经20年了。2004年,Cell杂志为了纪念这个发现,刊登了当事人的回忆文章。按照与这个发现有关的Pickart的回忆,1984年与泛素相关的文章不足100篇,2003年已经超过了1000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泛素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杂志Nature, Science, Cell中,每期都登载有“泛素话题”,现在关于泛素的研究仍然处于未见衰减的快速发展中。泛素—蛋白水解酶体作为决定体内众多生体反应能够快速,顺序,一过性,单向进行的合理手段,在细胞周期,凋亡,代谢调节,免疫应答,信号传递,转录控制,质量管理,应激应答,DNA修复等生命科学中众多领域起到了中心的作用,已经成为了难以动摇的事实。
对泛素的研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成果。举一个例子,最初提到的组蛋白的泛素化的研究中,也清楚了泛素也具有除了蛋白质分解外的机能,例如,现在已经探明,在胞饮,小泡运输等的选择,病毒的出芽等细胞内的物质流通系统,或是DNA修复,翻译控制,信号传递中,泛素是起到了信号分子的作用。再举一个例子,细胞存在着许多类似泛素分子(即泛素样蛋白质),它们独立形成了巨大的“蛋白质的由蛋白质进行的对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系统”。它们对通过基因信息的增幅基因的进行控制,能够发挥基因模体上没有的功能。更令人惊讶的是,泛素相关联的基因群,占基因总数的2-3%。泛素,真的是难以说是一种普通的蛋白质。
泛素的发现中做出贡献的Hershko, Ciechanover, Varshavsky在2000年被授予Albert Lasker Award。ershko, Goldberg, Varshavsky等所发起的FASEB Summer Conference “Ubiquitin and Protein Degradation” 对泛素的研究进展有重大贡献。第一届在1989年,以后隔年召开,2004年为第8届。第一届的时候,参加者主要是上面3位伟人与其弟子。不过是泛素研究者的小型聚会。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参加者半数以上是笔者不认识的年轻研究者。加之从2003年开始,由CSH symposium组织的“泛素之家”,今后,这两个会议将交替每年举行。而且关于蛋白水解酶将于2005年在Clermont-Ferrand(法国)举行第6届Proteasome Workshop。这些定期的国际会议以外,Keystone Symposium和EMBO workshop还对泛素话题频繁举行不定期的会议。从这些情况来看,现在泛素的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令人遗憾的是,高潮之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的,仍然是未知的。果真能够给生命的理解带来福音么,或是仍然徘徊在谜乱的深渊。对于笔者个人来说,虽然并不指望过长的寿命,但想在泛素的研究看见完结的曙光时告别这个世界。
泛素影响编辑
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Hershko, Ciechanover, Varshavsky获得Albert Lasker 基础医学奖。这个奖被称为其获得者的一半将获得诺贝尔奖,从这个时候起,泛素开始被视为诺贝尔奖的候选者。在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以“Regulation of cellular function b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system”为题目的第34回诺贝尔学会在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除了Hershko, Ciechanover, Varshavsky,Goldberg等人,还召集了细胞周期,免疫,神经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接着,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2004年,Hershko, Ciechanover, Rose 等3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对于这个诺贝尔奖的获得,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都是既欢迎又惊讶的。因为竟然“没有Varshavsky而是Rose”,“不是医学生理学奖而是化学奖”。
相关影响
Rose是使用ATP的酶反应学的权威,在初期和Hershko, Ciechanover共同进行研究,对泛素修饰反应的机制的探明有重大的功绩。其后,其在人才的培育上也有非凡的成就。在最初使用生化学手段主张泛素假说,这3名学者有极大的功绩。
我个人的看法,Varshavsky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确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果没有Varshavsky的杰出工作,现在对泛素的研究也难以扩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而且,Varshavsky在Nature, Cell, Science等杂志上刊登关于泛素系统的论文有数十篇之多。与此相对的是,此次获奖的3人几乎为0。大概这个所代表的意义是,现代的基因工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进步的本身就应该带来人体基因解析的大幅进步,而这回这3个人使用的以前生化学和酶学的基础性的所谓低技术而有了这种新概念的发现,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此,授予诺贝尔奖是对这种独创发现的最初发现的表彰吧。诺贝尔委员会正是标榜自己来表彰这种“最初的发现”的。现代高度发展的生命科学量产了大量论文,而这回诺贝尔化学奖的授予也可以说是为这种真正带有独创意味的发现所做得特别警示吧。
另外还有一件事,使这回得奖后在nature刊登的轶事。Hershko在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颁布的第二天,他原来计划准备和孙女一起去游泳,结果从由堂兄打来的电话得到了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诺贝尔委员会是使用电报通知受奖者,而在这之前广播播发了短信,听到了这个消息的堂兄通知了本人)。也就是,对获得化学奖是极其意外的。是的,近年来,泛素的研究在医学,病态生理学等领域日渐扩大,很多人认为更应该授予医学生理学奖,实际上却是化学奖。这个化学奖,有必要把目光放在蛋白质作为配体的独特调节机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这一焦点问题,进行正确地认识。Hershko的智慧,Ciechanover卓越的技术和行动力,Rose深刻的酶学素养,这3个个性和才能毫不相同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建立了泛素作为蛋白质分解信号的假说。从这3个人对确立基本概念的贡献出发,我想大概能够理解诺贝尔化学奖的意义。
第二篇:金匾背后的故事
金匾背后的故事
行进在去往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路上,心中不免产生疑问,近几年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到职工的生产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工会的工作也是举步维艰,仙福公司工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呢?
车子一进仙福公司,感受到的却是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车间里,工人们挥动钢钎,铁水从炉口喷涌而出,钢花四溅,火光刺眼。炽热的铁水也难掩工人们激情四溢的工作干劲„„
走进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我们立刻被四周墙上大大小小、金光闪闪的牌匾和锦旗所吸引,顾不上寒暄便急切地询问它们的来由。仙福公司工会主席陈彩惠是福建人,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先落座,然后操着一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起这些牌匾背后的故事。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而出。
“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李老汉马上要搬家了,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与自己陈旧的农舍相比,他要搬进的可是又大又宽敞的别墅,能不高兴吗。他一见到陈彩惠,激动得一个劲儿说“谢谢”,要不是仙福公司,他老李这辈子都不敢有住别墅的想法。
由于厂房扩建,仙福公司向周围社区征地,涉及到84户人家需要拆迁。除了当地政府下发的拆迁款,仙福公司给每户再追加10万元补贴,同时陈彩惠还给他们带去一个更好的消息――仙福公司为每户建盖一栋别墅,彻底解决他们因拆迁带来的居住问题。如今,只要一提到仙福公司,周围社区的居民们都赞不绝口。
仙福公司能与周边社区邻居相处得如此融洽,得益于公司工会在企业入驻前做的铺垫工作。
企业准备进驻当地之初,陈彩惠便带领工会一班人马开始走村入户。先让未来的邻居们熟悉他们这些外来的陌生面孔,然后向大家介绍公司的情况、未来发展的规划。涉及到最敏感的买地拆迁问题,陈彩惠一次次在当地召开座谈会与大家交流沟通,耐心地解释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同时也很负责任地表示,公司不是买了地就完事,还会在当地招工。比如,村民以前一年的收入是2000多元,进入企业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就有那么多,比靠天讨生活的日子更有盼头。就这样,工会代表公司以极大的诚意感动了村民,大家都愿意出让自己的土地,然后安安心心到企业上班。而“座谈会”这种传统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每年,陈彩惠都要与周边邻居召开一次百人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意见,了解大家生活上还有什么不方便。就像他当初所承诺的那样,公司的入驻建设,将会促进当地整体的发展,带动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这样,周边邻居对仙福公司的信任和依赖与日俱增。社区有困难,找公司工会帮忙;居民有不便,向公司工会反映。有社区饮水困难,事情反映到公司工会,陈彩惠带人到现场查看、规划方案、投入资金修建管道,把自来水引进社区每家每户。有的地方实在无法引水,公司工会就建起了2000吨的蓄水池,解决了居民的用水之困。公司工会还先后投入上亿元为当地建桥扩路,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一桩桩一件件,公司工会都做到了当地居民的心坎上。为了感谢公司工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真情付出,社区敲锣打鼓送来一方金灿灿、沉甸甸的牌匾:“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搞好了周边的睦邻友好,公司工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建设生产中。由于公司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当地招收的,如何引导他们从田间走向车间,成为产业工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角色,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是公司工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工会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从有形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到无形的企业文化、产品介绍、工作流程等,让工人全面了解、认识公司,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切感。让他们很快从新环境当中找到安全感,对公司产生信任。
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仅仅上一两次课就可以造就出一个合格的工人。公司工会与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建立起友好关系,不断请技师来为工人讲解技术要领,传授技能经验;组织工人到昆钢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每年,公司工会都组织技能比武,有时与昆钢携手,举行相同工种的技能比拼,使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一些老职工,公司工会还积极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技能提升。一位职工在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工作上情绪低落。公司工会针对他的工作特点,送他到专业的技能班学习,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使他从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收入也跃升到每月五、六千元。现在,他的工作热情高涨,对工会、公司无比感激。
走进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工人们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到他们露出职业的微笑,而不再是一脸的茫然。他们中,有的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来,但很快,他们接来了老婆、孩子,有的带来了亲戚,整个家庭或是整个家族都在公司里打工。他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从上班的交通工具中便可见一二,最初是走路或骑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许多工人都买了小汽车,公司工会正考虑扩建厂里的停车场来满足工人们的泊车需要。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住房成了问题。公司工会又筹谋着自建公租房,而且是免费分配给工人住。至今,公司工会已建成了1000多套房屋,菜市场、商店都不缺,形成了公司自己的生活小区。
从正式进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工人们的劳动权益有劳动合同作保障,该有的保险,公司不会拖欠一分一毫。从工资到福利,各项保障都比较全面。工作、生活上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人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正应了公司工会最基本的理念:“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大家长”
在仙福公司,所有人都记有陈彩惠的手机号码,工人们不用专门跑工会,只要发一个信息,他就会去了解情况。工人们在公司里的大事小情要陈彩惠决断,生活上的家长里短也要他做主,他是公司里繁忙的“大家长”。
公司实行三班倒,有的工人下班很晚了到夜市吃烧烤,人多口杂,吵吵闹闹甚至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住在周边的人有了意见,烟雾缭绕污染环境不说,喧闹的噪音让人无法入睡,情况反映到了陈彩惠那里。这可是涉及到公司与周边安定团结的大事,陈彩惠一番体验和综合考虑后决定,设定夜市营业时间最合理,既能解决下班工人的吃饭问题,又避免了扰民。
工人吕光辉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面对节节攀升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陈彩惠知道了,发动全公司捐款,筹得75000多元,再加上公司工会30000多元的帮扶款,总共110000元送到了吕光辉的手中,帮他们渡过了难关,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吕光辉手捧“伸援助之手无私帮助,病魔无情人有情”的锦旗来到公司工会,表达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公司里的一名女工到昆钢进行技术交流时,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谈起了恋爱。由于相隔两地,女工耽误了工作,车间对她进行了处罚并作出解聘的决定。女职工不服,到工会哭诉。陈彩惠认为,误工肯定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工人谈恋爱应该支持,他建议车间把解聘改为调换工作岗位,既能让工人安心工作,又能让她的个人感情生活顺利发展。
生活小区里的路灯坏了、停水了,找他;夫妻吵架了,要离婚,找他;困难职工子女考上了大学,交不起学费,找他;篮球场要改铺塑胶场地,同样找他;职工书屋不能满足工人们的学习需要,要建图书馆,还是找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陈彩惠的身影,问题也总能及时解决。
在最近的一次职工座谈会上,工人们给公司工会提出了几个新问题:公司食堂不卫生、太贵,建议到其他企业参观学习,改善食堂服务;现在有车的人多了,上下班高峰期时容易出现堵车,停车场里很混乱,建议派专人进行规范管理;新建的公租房离公司远,接送的交通车能否不收费。“大家长”陈彩惠又要忙碌了。
第三篇:手机背后的故事
手机背后的故事
默契是一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
百谷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颀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石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我坚信人们的默契比大自然的默契更富有情趣。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默契的人生。
天地万物,绝非孤立,相辅相成。和谐而生是自然的真理,也是人间的真情。自然失去默契,即生态失衡,必然带来灾难;人间失去默契,当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带来战祸。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难免浮动不堪,高科技的诱惑,权势的尔虞我诈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少了几分格调。不过,庆幸的是手机的产生又让我们的心灵更近了,高科技虽然不是有情之物,可是却让我们彼此多了几分遐想,亲人间的嘘寒问暖,情人间的密语绵绵,师生间的谆谆教导,朋友间的祝福关怀,让我们的默契变得更实在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那的确是太重要了。
梦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梦是虚无的,同时又无处不在。它涵盖一切,有时真实的如在眼前,有时荒诞得可笑。时空失去界限,善恶日趋极端。或思念旧时恋人或为痛苦所灼,时而甜甜蜜蜜,时而两股战栗,含泪俱下。偶尔微笑,转瞬忧愁覆面。穷苦时梦见白馒头,钢丝床和宽敞的房子,等富足时却连一个梦也没有了,你说怪还是不怪。
人生不也如梦一样,让人这一生都捉摸不透。不过有梦的人注定是一个完美 的人,智慧的化妆师品味出了智慧人生,灵透的林清玄悟出了真正的人生。真的,如果不能在本质上崇高起来,任何装潢和修饰都只能流于苍白无力。生命,多么严肃的字眼,用生命化妆,让灵魂独具个性而耐人寻味。这恐怕就是热爱人生者的追求。
遥远的古代,多少人怀才不遇,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碍于实际难以实现罢了。可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不管远隔万水千山都能凭借一部手机来传达自己的意念。招聘求职中,我们可以免去来回的折返,轻松地与人联系事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弱,至少我们已经为自己争取了机会,这就已经是半个成功了。有梦的人生固然美丽,但只有手机所带给我们的实在的人生升华了这份美感,用生命化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遥远,我们为拥有这样一部手机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人世间爱为何物?爱的种类不同,但爱总归是一种深情。爱到深处让人心痛。拥有了爱,你便拥有了幸福。有了父母亲的爱,你便更加年轻,因为在父母的眼
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之爱,你会更加懂得品味竞争和学习;有了朋友之爱,你不再孤独,在凄冷的夜,一杯清茶,一包瓜子,朋友的话语是对你最大的安慰。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么你就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你会变得更美,心中总有一个目标,不再孤独寂寞。
挽着父母的手上街,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和父母聊聊天,也常常被许多琐事耽误,家似乎远离了我的生活,父母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看客。可有一个故事却揪着我的心,那个捧着母亲的心要送给心上人的孩子,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走好。多么感人的话语,每当听到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便为人世间血的锁链而震惊。正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有更多的对美的关注和对世界的热爱,才能是自我的灵魂更为洁净和纯洁。
当今的时代已经变得很疯狂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亲情之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真。但是亲人们会谅解你的那份无可奈何,手机的产生是划时代的,我们不必再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相思,只需一通电话,便可以传达自己的无尽相思,虽然不能见到本人,但声音上的安慰已经远远足够。手机是那份血的锁链刻骨铭心。
手机带给我们了默契,使我们更加明了人间的和谐;手机帮助我们去逐梦,使我们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手机让我们有了感动,使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血肉之躯……
第四篇:荣耀背后的故事
荣耀背后的故事
——第十四届“新生杯”青春校园演讲赛系列报道
(二)记者 赵晓依 姚静 周睿
编者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所有的成功者并非得益于偶然。演讲赛的舞台上,选手们口若悬河的演说,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如动听的音符激荡在耳边,这无一不是台下“十年功”苦练的成果。青春,是人生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则是这道风景中沁人心脾的春花秋实。让我们暂时驻足青春的脚步,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历年来,管理学院的选手在“新生杯”演讲赛上都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冠军的得主也往往来自管理学院。在本次比赛中,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有多达8名选手出自管理学院。这样一个团队,有着如此优秀的成绩,凭借的不仅仅只是选手们的自身实力,更多的还来自于管理学院演讲队伍多年来的传承帮带的优良传统。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上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深入的了解这个团队,挖掘舞台背后的故事,校团委编辑部《海院青年》特邀本次演讲赛一等奖的获得者白念、二等奖的获得者李鑫,以及上届冠军陈菲和管理学院学习部部长牛玉强,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专访。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陈菲,第十三届“新生杯“演讲赛的冠军,也是本届比赛管理学院培训队伍中重要的一员。从去年的参赛者到今年的培训员,面对角色的转变,陈菲不禁莞尔:“我只不过重复曾经学长学姐做过的事,将前辈们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同样的,这一届参赛的同学们在明年也会继续着这份工作,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我们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家庭。”
随后她向记者介绍:组成这个金牌团队的不单单有往届参加过演讲赛的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前辈,还有一部分是一直为演讲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比赛前培训团队都会对大一新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进行演讲比赛的培训工作。主要培训工作包括依据润色演讲稿、规范演讲仪态、加强时间控制以及演讲技巧指导等。
事实上对稿子的把握,首先需要不断地对原稿进行修改、推敲、润色,直至能够完美体现选手整体风格。当然,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声线,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力自然也千差万别。比如白念的声线是特别厚重,不像其他女生那样轻盈,但在演讲时更为厚重,也更具穿透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自身特质与稿子的契合点,而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去合理分配整篇稿子,细心去教导他们如何去用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演绎、表演,比如停顿、轻重音、以及手势的跟进。
提及刚刚经历过的培训,参赛选手李鑫说:“从我们上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到下台转身的最后一个背影都做过多次演练,学长学姐不惜花大量时间为我们指导,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很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
坚持是一种意志
从开学到比赛,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上课,选手就是不断地反复背诵演讲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用心学习一些比赛的礼仪,纠正舞台上的仪态。
都说大学里空余的时间很充裕,当其他人整天泡在机房玩游戏,与朋友逛街,或者在寝室里睡大觉时,他们只能对着枯燥的演讲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就如比赛时的即兴演讲,其实赛前的几天主办方会告诉选手们20个选题,可以提前准备,但时间颇为紧迫。20篇稿子都需要他们烂熟于心,保证比赛时不会出丝毫纰漏,这样的任务量可以称得上浩大。
当记者问李鑫在这么强的训练强度下是否想过放弃时,他坦然地回答:“我曾经想过。之前心情会突然变得很急躁,有种极度压抑,迫切地想要宣泄的感觉,甚至想要想好好地痛苦一场,听听父母熟悉的声音,但几次拿起电话最后却又放下,既怕影响了家人休息,又怕影响他们心情,于是愿望也别成了奢望。”
临近比赛这几天是对选手心里和生理最严酷的考验,多日的辛劳即将结出硕果。第二个出场的李鑫将自己的演讲完成好后,终日为背稿一直高度集中的精神终于为之一泄,有趣的他挨个鼓励每位即将上场的选手,无论对手还是队友。
乍一看沉默内敛的白念,站在人群中并不显得耀眼,但在舞台上她就是有着王者气势的演说家。在采访过程中她偷偷告诉记者:“比赛时其实心里很紧张,什么深呼吸、哼小曲任何手段在巨大的压力前都无济于事,站在台上腿依旧紧张得抖个不停,根本控制不住,但这时候退缩没用任何意义,什么都不多想,只管在到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于是台下身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是是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口若悬河,自信满满的白念,不得不说她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爆发力的比赛型选手。
舞台幕后的奉献者
牛玉强,管理学院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是个踏实而干练的大男生。作为学习部部长,带领整个管理演讲队的担子自然他的肩上,除了指导自己对点帮带的选手准备比赛,还需为整个团队服务。每晚的排练前,他都要事先准备好教室,在结束的时候,依旧是最后一个走。牛玉强说:“从组织、联系、培训到比赛结束,我们培训人员是最紧张的,有的选手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放松懈怠,我们要积极做思想工作;坐在台下看选手比赛,他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时刻关注着比赛情况,希望他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早已不是个人的比赛,是整个团队的奋进。”
虽不是参赛选手,但他的压力可并不比选手小,“我不想让管理学院演讲队的牌子砸在自己手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记者依然可以看出牛玉强对它的用心与重视。对,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无私奉献的团队。
对于选手而言,当看到这么多大三,以及大四的学姐、学长们为了能让她们取得好成绩,把作业带到训练场地一边认真完成作业,一边听他们的演讲,为他们指出发现的问题,争分夺秒地为他们备战保驾护航时,放弃的念头顿时抛之脑后。每每想到学长学姐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所有的压力都化为前进的动力,所有的抱怨都化作一缕青烟。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自己,为了默默付出的学长学姐,更为了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
精彩仍在继续
当问即演讲的秘诀时,白念的一句话道出了精髓:“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回忆起当初在比赛时,她即兴演讲的题目是一副图画。在图画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深情地讲课而台下只有三名学生在听课,当她讲到 “学习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兢兢业业,一种大爱!”时,在场人的都被扑面而来的气势所感染,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老教授传道授业的博爱,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而李鑫的一句经典名言——“我十指深陷沙地,即使匍匐也不曾放弃。”配以他厚重声线经典的表达,也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次愉快的谈话中,记者接触到成功者背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管理学院学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有正在兴起的一种管理学院特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具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的90后典型代表,看到了为梦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艰辛付出,而这些正是实现海大梦想亟需的元素。
我们,人生的扉页才刚刚翻开,青春的列车才刚刚开启。灼烧的青春,绚丽的年华,在花季雨季里,我们的双翼在海院的培育下渐渐丰满。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会在海院辽阔的蓝天下,展翅高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海国崛起,我的责任!
编辑 郑杭珠
第五篇:招商引资背后的故事
心系企业 真情服务
每个重点项目的招引、落地的过程,是对干部风貌乃至一个地方目标责任机制、政策配套机制、协调调度机制是否有力的考验。每一个成功的大项目背后,故事往往是曲折的、感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回味。XX区XX镇副镇长XX同志为我们演绎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攻坚克难,积极找商。为尽快形成招商实绩,XX同志发扬不怕苦、不畏难、不气馁的精神,积极奔赴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瞄准招商地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主动出击,广泛结交客商,寻求合作伙伴,千方百计地捕捉和跟踪当地产业转移和扩张信息。半年来,通过广泛联系,XX同志接触了几十位客商,促成了近十批客商到XX考察。目前,投资1.5亿元的德源再生新材料已经落户运河湾工业园区;另外,还有意向3家企业正在洽谈,分别是新型燃料、仓储物流和造船项目等。
勤俭节约,一心为公。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园区的建设尽心尽力,特别是在德源新材料落户和帮办、运河湾工业园区工作期间,自己亲临现场,曾经连续工作一个月没有回家,面对家人的抱怨,他总是耐心的解释着,而对于自己则是严格要求,一切从俭出发,坚决不乱花国家的一分钱。XX同志连续工作几个月后,人跑瘦了,脸晒黑了,当同事们见到他的时候,跟他开玩笑说:“是不是鞋油擦错了位置?”,他摸着黑黝黝的脸自嘲说:“这是招商招来的健康肤色。” 心系企业,排忧解难。为了把帮办服务落到实处,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留的住,并使其发展和壮大,XX同志为引进企业提供全过程、具体实在的服务。从项目签约开始,就帮助客商规划设计企业建设方案;帮助客商租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帮助客商办理工商、税务、环保、卫生、质监等证照手续;帮助客商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核定、工程招标、施工队伍选定、建筑合同签定;帮助客商通电、通水,做好工程建设和生活、生产准备;帮助客商进行工程监理、督查工程进度、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帮助客商及其职工联系子女入学事宜;对客商投产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办理担保贷款;帮助客商处理劳资纠纷;帮助客商处理邻里纠纷及企业间的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