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最终版)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作文活生化教学策略研究
兰西县第五小学校
周 丽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来的,这就为作文教学面向生活提供了依据。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要教之有法,教之有物.小学作文的生活化,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所谓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圆心,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好习惯。只有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的点滴变化,才能有感而发,才能真正让文本为人服务。另外,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就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一作文就开始抄袭各种书籍,而教师的指导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生搬硬套。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写作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要让作文走进生活,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有待于研究和思考的。如何改变这以现状呢?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的状态,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真的去触动他,那样学生才会从自身的体验中去抒发,这样才能回归生活,生活化的作文,其实就是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把最触碰神经的那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文章,如果再加入些好的词汇,就是好文章了。
小学生应该养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小学生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为作文提供好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所以,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去种植花草树木,感受成长的快乐;去参与公益活动,知道爱心的重要,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生活里的真假善恶,只有发现了好与坏,才能有感而发。
其次,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创设情景,比如同学之间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冲突、邻居之间的友好往来、班级之间的竞争,就是引导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去捕捉灵感,知道,作文源于生活,或者带学生到公共场所去感受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与过程中学会应该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自然大方?怎么说话才能把说话表达清楚明白?怎么去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文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让读写结合,课内外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如果长期坚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使他们产生习作的冲动,进入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此,写作快乐的体验,才能有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由地吐露,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是学生在心理上不再担忧和恐惧。总之,写作要想有理可寻,有据可找,并且能得心应手,最好的办法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通过定期的“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实现书写真我的写作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回味生活”的快乐。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论文
小学科学课与科普教育分析
单位: 三贤学校
姓名: 闫武宏
性别: 男
联系电话:*** 邮编: 030062
小学科学课与科普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普活动 科普教学 科学学习科学课
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活动与科学课程
在科学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烈的今天,小学课外科普阅读活动作为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样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阅读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习更有趣、更灵动;可以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科普文章的撰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当学生不知道的时候,就需要去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可以是动手实验,也
可以是去收集资料,进行加工。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知识,实验观察是直接经验,尽量给孩子提供直接经验的机会。一个人的知识架构,直接经验不能占最多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教会孩子是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另外,《科学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科学能力中提到“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如上表明,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科普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2.科普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科普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于是,构建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创建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开展课外科普阅读部落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营造科普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学校图书室开辟“科普角”,广泛实行开架借阅,大范围提高图书室科普书籍的利用率,加大流通面,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班班建立科普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一部分科普书搬到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科普网络阅读平台上开辟专题栏目,一方面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2、组建科普阅读部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科普阅读部落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分又细分为“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部落。科普阅读部落由科学老师和活动优秀的同学共同管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为了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分享科普阅读的欢乐,我们在科普部落中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体验科普阅读的愉悦提供平台。例如:组织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知道的世界》等书籍并举行智力竞赛;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影片,写观后感;组织学生阅读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作,优秀作品还向《全国学习方法报》科学版专栏投稿,一学期就有十几篇稿件被录用。
(3)推进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为了促进科普阅读部落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校开发了“科普网络阅读平台“。网络阅读平台上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了各个阅读的专页,设立了相应的书架。我们还把网络阅读平台链接到“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在网络书架中尽情阅读,学生通过积累科普阅读量、交流阅读心得。这样,把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情况展现出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在不断地竞争、收获、被肯定的氛围中快乐阅读。
(4)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科普部落会向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
和知识水平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我们推荐的科普书籍,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还有最新版的《地球家园》《环游世界》等书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断充实推荐书目。
三、相关学科科普知识学习与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要利用科学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自己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并初步运用。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实验器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内尽量多地进行科学探究,在“玩”中取乐、乐中有悟,并努力把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开展探究。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为导向,更加深刻,并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
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科普实践与科学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每年全区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以及参观别人的作品中产生创新思维。
1.每学年定期邀请区科协有关人员到我校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科学才华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并参观每年一度的镇级、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两年我校学生科技素养有相当大的提高和发展,科幻绘画、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在区里比赛也获得不错的成绩。
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科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精神或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村里的制鞋工业的发展造成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我们开展了“制鞋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有关人员,到实地调查,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亲自记录数据。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对学生科学精神和
科技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科学课中开展科普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补充,是培养科学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建立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有效载体。将科普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有机整合,是深入实施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科学新课程标准》 2001年出版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基本原则,提出教师应注重英语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的些许方法策略做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此,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所谓英语教学生活化,即是将学生的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英语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英语的作用与意义,增强英语作用意识,提高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关心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下面就“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这一课题所做的研究做一下具体阐述.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学校资源
生活化的校园外部环境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 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 , “Save water”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3)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在学校橱窗里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环境外,还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1)结合同学的生日,举办班级的生日Party.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同学们用“Have some cake, please.”开来招待客人,用
“Here is a card for you.”来送祝福,同学们唱着生日歌,吃着蛋糕,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2)学校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如排演小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并获得成就感.社会资源
生活化的环境资源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而家庭成员则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如何利用家人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要指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收集,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如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公共设施英
语:toli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一段时间内组织一次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使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走向生活.2.生活化的人文资源
结合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愚人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指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社会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把英语课堂生活化必定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使课前准备生活化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学到的知识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以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西方“万圣节”的资料,了解该节日的背景及相关的庆祝活动,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7 Where 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画一张自己家各个房间的简单结构示意图,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操练本课的单词及句型做好了铺垫.如,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This is my bedroom/study…,接着请该生利用所学句型让其他同学做个猜猜看的小游戏,猜猜物品在哪个房间,S1:Guess, where is my computer S2:It’s in your study.S3:It’s in your sitting room.…学生边玩边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并有交流的意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紧扣教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和用语,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创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在近似于生活的情中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教学案例一
教《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9 shopping这一语言功能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布置几个商店,如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好,所需,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 进行有目的,有意向的有关购物操练.在操练时,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安排道具,然后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样他们在操练活动中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展现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容易进入角色,成为情景操练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活化了教材,教学也富有了生命力.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教材,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教学案例二
如教《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3 What’s your job 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人,亲朋好友的职业,如“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policeman” , “This is my mother.She is a teacher” ,“ This is me.I’m a student
.” 等.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操练,What’s your job I’m… What’s your father’s job He is …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生活中熟悉或崇拜的人物的职业进行交流,如可以这样引出话题:Do you know … Who is he(she)What is his(her)job Do you like the job No Then 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 等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情境操练中更好地展现生活,使语言操练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使学生的口语语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操练中逐步形成,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逐步优化.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教学案例三
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可以先在复习数字的基础上,请学生说出自己或熟人的电话号码,然后在呈现有关打电话的基本框架Hello, is that … This is …speaking.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操练活动.虽然框架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操练的内容源于学生周围的人和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在真实的情景操练中展现生活,在展现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要我们能潜心研究教材,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与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主题,为创设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做好铺垫.拓展教材,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拓展教材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
1.创作性的作业.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3B》 A good idea一课中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这个句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调查表,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了解他们都喜欢什么,一方面巩固复习了句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记者去采访别人,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想去了解别人的兴趣爱好,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交际性作业.在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9 Shapes中What shape is it 这个句型后,可让学生在课后拿起手边的物品,做做小老师,考考周围的同学,利用英语进行问答,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3.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谚语,小歌谣,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a.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b.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涯,c.Tea
Little bee, little bee,Please come and join me,Green tea and black tea ,You can taste and you can see.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交际性原则,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使用语言,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学会了做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总之,只有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为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安凤歧 梁承锋 《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 2004年.3,陈少敏 《小学英语教学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观念在其中多次得到体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研究首先从“回归生活”的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对当前数学教学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其次是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然后对数学教学生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及归纳总结出生活化教学的好处。在大量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一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教师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三是教学方式生活化。最后,从四个层面说明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过程中的误区,一是数学教学生活化过于形式化;二是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三是杜撰生活现实;四是误将生活素材等同于学习材料。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新课程;策略
ABSTRACT
Mathematics teaching returning to life is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a trend.Strengthen math teaching and students life contac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a priority.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experimental draf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and life, life concept in which multiple reflected.“ Standard” point out,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should be: from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existing knowledge backgroun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dequate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and exchange opportunities, help them in th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rocess tru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basic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Implementation: everybody study valuable mathematics;everybody all can obtain the essential mathematics;its basic starting point is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ntinuously, harmonious development.Beginning from“ return to lif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education reform trend of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problem that exists in the process undertook reflection.The second is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o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connotation defined and summarized the life of teaching benefits.In a lot of read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strategy, one is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demands of teachers;two i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life;three is the teaching way of life.Finall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of the errors, is a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too formal;two students lack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three was coined the reality of life;four is mistakenly life material equivalent to learning materials.Key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Daily life;New courses;Strategy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数学的应用已逐步扩展和深入到更为广阔的领域,社会生活的80%的领域都用到数学①,这个数据说明数学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大多数人也意识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数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辅助性的基础工具,已经成为解决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思想、方法和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更注重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教学方法上更注重个体的主动探究与情感的体验,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大众化数学”和“现实数学”。数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②。
然而,展示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数学课堂却是这样一个场景:一,数学课堂的高密度与低水平引来人们对“生活化”的质疑;二,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完全走入了一种圈套,就是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完全脱节的。更极端的做法是,即使是在学科系统内部的教学,也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仅就解题的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③。于是,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教学生活化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① [美]《教育周刊》.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5 ②③ 陈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4.黄翔、李开会 1.1 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顾泠沅在《青浦实验启示录》中写道:“长期以来,我国编写数学教材有一个指导思想,即‘烧中段 ’。一条鱼,抽象是它的头,应用是它的尾,符号变换是它的中段。‘掐头去尾烧中段 ’,忽视了生动的数学内容要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来,也忽视了它的应用„„”④。这并不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 而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中一直想解决的一个老问题。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主要为了解决自身生存中的实际问题。原始人由于需要采集与狩猎,逐渐发明了结绳计数的方法。从历史的一开始,数学主要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司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几何知识。后来在人类文明的民河中随着数学知识的日益增多和深入,逐渐地形成了丰富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人们将数学知识抽象化、逻辑化、体系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一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因为越高度概括的东西使用起来越方便,应用越广泛。只是数学的这一来源、形成与应用过程,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掐头去尾留中间,逐渐与生活脱离开来。
在我国长期以来,数学被当成选拔人才的工具,数学课的内容是为选拔人才而设计的,难度偏大应用性也相对减弱。数学教学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数学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过程完全等同于知识的逻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一些必要的过程往往被忽略,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学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观念在其中多次得到体现。例如,“教材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④ 顾泠沅.青浦实验启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等。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包含了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⑤:(1)在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重要的应用技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标准》倡导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认为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教学内涵的、特别地有利于学生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3)在数学教师的教育方面: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5)在数学教学评价方面:《标准》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批语及日常观察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不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关注生活,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数学素养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由课程理论向教学现实的转化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却面临着来自教学现实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教师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认识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其二,教师缺乏必要的有关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资料;其三,教师缺乏必要的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专业指导。
基于对上述现象与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国内有关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对数学教学生活化作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这既有利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生活化由课程理念向教学现实的转化,由此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最终促成了本课题的提出。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初期,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在中国也努力实践“教育即生活”。在实践中,陶行知看到“教育即生活”把生活归属于教育,这样的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把“教育即生活”作了相应的转变,更改为“生活即教育”。他对此解释到,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继陶行知以后,陈鹤琴通过对欧美“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吸收与再创造,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是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符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灿烂的玩具用品”⑥。当教学内容取材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当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的学习热情将会很高,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更深刻理解。陈鹤琴关于源自生活的课程内容观是建立在儿童真正需要基础上的,体现了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材料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要求。
⑥ 陈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4.然而,在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曾出现过极端的认识和行为。50 年代初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太过于刻板,生搬硬套。50 年代中期,数学应用开始淡化,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直到 60 年代初期,又重新强调系统基础知识。“文革”期间的数学教学完全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文革”后,数学教材重新恢复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数学应用的题材在教材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持续到 90 年代中期。
刘兼在《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就强调“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⑦”。
郑毓信看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分析、挖掘生活中存在的地域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和联系,并肯定了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日常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其不仅涉及到了相应的数量关系,而且也是与各种具体的情境直接相联系的。生活数学使得儿童清楚地意识到了数学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对于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即数学教学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⑧。
郭元祥基于新生活教育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建设的角度,提出教育应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提倡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⑨。
魏婷婷在《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一文中强调:要正确处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生活化”的情境⑩。
王宽明,刘静在《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一文中强调:数学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结晶。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把数学作为交流工具的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要防止异化,这种异化的主要表现是缺乏数学味、生活数学化和人文关怀的不足11。
⑦⑧ 刘兼.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小学青年教师,2002,5.郑毓信.民俗数学与数学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⑨ 郭元详.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0,5.⑩ 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8,3:77-78.11 王宽名,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60-64.陈光谊在《初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学习”浅议》中建议在具体实施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练习操作化,课外作业实践化12。
毕平平在《对数学生活化的解读》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在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要埋没了数学课本身的目标和所体现的数学味13。
胡典顺、赵军在《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一文中阐明:作为日常生活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数学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从实践来看,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因此有必要对“数学生活化”作理性的反思14。
在教学策略上,李森在《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策略》一文中主张从建构真实的课堂、呈现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开展体验性教学和实施鉴赏性教学等几个方面实施生活性教学15。
李长吉,秦平的《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主张,教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单纯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未来的生活世界和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实践中,要超越单纯地对生活内容的回归以及描述和解释性的回归,而进行审视和批判的回归、创造性的回归16。
和学新在《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联系生活策略》一文从发展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认为教学应该采取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相贴近的教学策略,主张师生的教学活动要联系日常现实生活,师生的教学活动要贴近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并在详尽分析了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认为应当从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设计和为学生营造生活氛围等几个方面,实施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策略17。
还有学者就数学生活化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南京大学的吴晓红在 1213 陈光谊.初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学习”浅议[J].基础教育,2006,7:45-47.毕平平.对数学生活化的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6,9:65-66.14 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8:73-74.15 李森.生活性教学与教学策略[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7.16 李长吉,秦平.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39-41.17 和学新.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联系生活策略[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3-68.《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一文中认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可由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受益,从而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合就有很大的复杂性和困难性。18”
综观国内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得到教育领域的普遍实践,理论研究则相对更少。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影响,一些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开始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有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吴晓红.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7-160.第二章、活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1.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基于“生活化”、“课程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几种说法而提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提到“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19。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结合学生所熟悉地生活经验教授数学,学习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数学化,再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创设学生熟悉地生活情景或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提问、探究、解决问题,使抽象地数学知识与感性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数学教学思路。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与其说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说让学生学习“数学化”。在他看来,所谓的“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抽象的过程。他把“数学化”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平数学化,就是从真实生活走向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二是垂直数学化,就是在符号世界中进行移动,即对数学本身的数学化,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综合、演绎、整理,以形成不同层次的公理体系和形式体系20。
“数学教学生活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 1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39.陈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4.20 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为“数学”。
另一方面是,生活世界数学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方法、思维去观察、思考实际问题,并且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数学探究,开展数学交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获取新知,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22。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层面而提出的,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生活化”,倡导沟通封闭的书本世界和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2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态度、情感的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合理的数学观念是数学课程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数学老师面临的首要任务,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这些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效果。因此本节着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合理的数学观念四个方面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2.1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数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轻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大量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问题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数学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入,人们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 2122 程广文,顾泠沅, 王建磐.论数学课堂与生活世界[J].教育科学,2001(8).黄建华,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6).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生活化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和探索过程,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题材与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这样学生就能焕发“火热的思考”,而不只是感受“冰冷的美丽”,在抽象数学内容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内驱力。缺乏学习兴趣,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然而,我国中小学的数学学习兴趣普遍不很高。很多学生认为,离开了数学课本和数学课,数学就不存在了,数学就是解题,做出正确答案;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一些枯燥的符号、公式、定义、定理、繁琐的运算、冗长的推理论证。造成学生对数学的这种刻板印象和消极态度的原因何在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材本身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过分形式化、高深、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部分涉及数学应用的例子又往往让学生感到陌生,例如“修一道水渠„„”、“加工一批零件„„”;或者已经陈旧,如“某食堂第一季度用煤„„”、“某百货商店„„”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许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当编者良好的愿望仅仅靠这些文本是不能实现的,没有教师别具匠心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同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是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入了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就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枯燥的形式化内容和单调的套公式就可以解决的应用题,它给学生新鲜的刺激,使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比如在教学数对的时候,教师就用一张本班的照片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该怎么样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当教师用左右、行列和数对来描述筒一个位置时,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描述一个位置有那么多种方法。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障。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自主探索学习,教学场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片空间,这些方式上的转变都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比例及其应用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升旗台,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在上统计时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路口统计固定时间内经过的行人或者车辆。这样的教学和仅仅在教师中面对黑板面对书本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从深层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加上学生不懂知识的生活意义,只有少部分学生凭借自己较强的领悟能力学好了数学,然而更多的体会到知识失败感。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对它们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有很好的帮助。例如,在班级活动上通过抽签、抛硬币来了解可能性。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益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数学实践活动增加了数学体验的机会,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和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可以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从更多的层次、更多的角度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2.2 培养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东西层出不穷,新思想不断涌现,即使在普通的岗位,缺乏创新能力的人都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使学生缺乏创新的内驱力;教学方式单一,全部的知识探索都在黑板上进行,全部的能力训练都在教室里完成;课堂索然无味,呆板僵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性、个性差异都被忽略,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创造性。比如在我实习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见识的太多,我的指导教师就告诉我只要让他们知道就行了,其它的不用管,管也管不了。这种一天天、一年年封闭在教材里、教室中、黑板上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范围都很狭窄,学生的创造新逐渐萎缩,造成高分的优等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现象。
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创新教学给学生创新的榜样。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改造课本上与学生所地域或学生年龄不适宜的例题习题;教师细致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善于思考的精神,对学生都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模仿着去改造旧的东西以适合新的需要,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现象,创造新地理解和运用。
其次,注重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知识的应用,为创造新能力打下了基础。如果就按传统的方式把死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思维,就不能引导出学生的创造力。而让数学知识结合其产生的背景,让它变“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则可以很好得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就把计算方法和公式告诉学生,然后是学生的巩固练习,而是借用教师里面铺满的正方形地砖:我们的教室是长方形的,而我们的地砖是正方形的,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已经学过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否能够借助正方形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这就引起了学生思考,最后找出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找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的学习效果将会比老师单纯地讲要好得多,而且学生也理解的更好。
第三,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包含课堂的氛围,实践操作的空间等。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课堂气氛活泼高涨,师生地位不再是那么的明显不可超越。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这样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分组讨论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的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那条路最近,那条路最远?学生讨论激烈,各抒己见,各自有着不同的方法。比如:从家到车站,再从车站到学校;从家到超市,从超市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从书店到学校;从家到超市,从超市到饭店,从饭店到学校等等。学生提出行走路线说出理由后,由教师学生一起寻找出最近的路线。这种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本身就是学生的创新基础,也是创新的原动力。数学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大胆猜测验证,在体验中学习。这样学生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想的产生。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视野引导课堂之外更广泛的空间里,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科技时代,数学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成了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学科。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应用是一种通识,一种基本的观点和态度。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却忽视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我们的数学课上很少讲数学的来源,数学的应用更是形式化、公式化。如果我们长期如此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将丧失其本有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课堂上引用的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处处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有意义的数学实例。比如,商场的促销打折、银行的存款利率、彩票的中奖几率、十字路口的通行车辆等。将这些实际问题与书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应用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体会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数学意识,认识到数学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直接描述的,我们必须去发现、去描述。只有找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能进一步去研究或者寻找解决的办法及其数学规律。而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就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比如,比如,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优美的建筑物,那是怎样建成的呢?要如何才能保证其对称性及其稳定性;输电的铁塔为什么每个框架都是三角形的?对于给定的具体环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识别或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概括,类比推理,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概念及其语言描述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知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当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将它归到生活中来,并发现其应用价值。
此外,数学教学生活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学生已有知识就有了很大的应用空间,学到新知识的机会也更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2.4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合理的数学观念
抽象概括包括抽象与概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事物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加以归纳,并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理、法则以及数量关系等,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在数学中,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良好数学素质的必要条件。
抽象力不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是联系具体生活现实与抽象数学知识的纽带,无疑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当学生面对生活化问题情境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知识时,必然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23,把实际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结论的过程就是抽象化处理过程,也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小学生的数学观念还不是特别的强,并且有着一些不合理的数学观念,这些不合理的数学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学生将数学看成是数学家发明的教师教的,他们被动学习的,无非就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这样的数学观念只会导致学生只会知识而不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方法的积累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就得不到相应的保证。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只能停留在数学的表面,忽视了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本质。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纯理论的演绎学科,还是一门源于实际生活的归纳学科,数学知识的创造不仅是一个发明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24。数学生活化不仅包含着“生活化”,还包含着“数学化”,那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现实问题的“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过程,可以深切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5。
2324 白改平.水平与垂直数学化思想蕴涵的数学观及其实施步骤[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2):25-27.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景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43-46.25 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的策略
1.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教师的要求
1.1更新教学观念
1.1.1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师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把教学与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有效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课堂。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让生活化的数学和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深入脑海之中,才能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更应该时时跟随课标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与数学相互转化。
教师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积极主动参加新课程培训,自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之间要互相探讨和交流,深刻学习领悟,让自己的思想和国家教育思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才有足够的保障,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
1.1.2 师生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堂上就是教师说了算,教师是课堂一切主宰,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都是一讲到底,课堂是真正的“一言堂”。在之前也推广过一些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训二练结合”、“精讲多练”都是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而“练”,学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主体地位根本落不到实处。
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身份是组织者、引导者,并以此身份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情景的选取者与设计者,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者。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定位要明显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好、组织学生学好,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好。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各自主体作用。
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并把这种观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巧妙引导。在教师巧妙引导和恰当点拨下,让学生学会开口说,动手做,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见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唤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另一方面,给学生讲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时如果学生不明白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就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乏味的,对数学学习也就没有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接纳与学习,在领悟和创造中学习,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练习等。还有就是,创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注意自己的言行,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这对学生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得主角,创造让学生有所表现的机会。允许学生有和自己不同的看法、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好的帮助。
1.2 提高自身素质
1.2.1 人文素质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益处
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只有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对于这一点我们读过书的都知道。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多方面素质都提出新的新的要求,要求现在的教师具有广博得知识,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数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诸多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可以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好地实施。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高度概括。学习数学可以使人的思维更活跃和敏捷,也可以使人办事更严谨。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数学概念、定理、问题等都需要用生活实例来加以说明、解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就可以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具备一定人文素质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生活化。
1.2.2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进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广泛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数学教师要培养勤于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博览群书,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不同种类的书籍都要有所涉及。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广泛阅读报刊、杂志等,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留心生活中有意义的数学教学素材。通过广泛的阅读,从各种书籍中吸取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可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得心应手。第二,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主人。虽然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细心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多观察、思考,将自己的收获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数学教学生活化创造条件。第三,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则有我师。数学教师除了自己读书学习和注意观察生活外,还要多向他人学习,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优秀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观摩、教研活动等途径来向其他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地方,来弥补不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也是一条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途径。第四,学用结合,注重实践。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从书籍中获得的何从生活中得到的通过阅读得到的生活素材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服务。
1.3 提高教学能力 1.3.1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材就是一个剧本,教师则是导演。戏演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水平,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有理性的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在信息时代,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特别是数学知识本身的变化,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重新编排处理,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选择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的索材。
让终生学习理念成为教师德学习理念,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一直贯穿。首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比如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或者是形式灵活的校本培训。其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或是观看视频资料,以进行观摩。学校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再次,参加学历进修。不要将学历进修仅仅看作是增长职位工资的条件,学历进修可以转变教师的观念,学习到新的知识等。因为新课标提倡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现代的研究型教师转化。学习方式方式不定,可以利用寒暑假去相应的机关学校学习。它的好处就是,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1.3.2 提高教研能力
在教师的各种能力中,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最高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最好体现。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比如统一安排时间在学校进行,但是必须有相应的硬性要求,不然会变质,变成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可以进行集体备课,交流交流经验、探讨教学教法。定期举行公开课等,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科理论、别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等。方式可以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小组研讨相结合、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勇于实践,重视科研能力,要潜心研究和探讨,撰写水平较高的研究报告。最后,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通过学习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进行的教研活动,把理论知识系统化,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认真整理,撰写教科研论文。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成为合格的施教者。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学习的对象,是学生得意发展的中介和工具,也是教学生活化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教学内容的性质,概念课、习题课、应用课都适合生活化教学。新课程下的教材引入了大量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又怎样呢?不少数学教师认为这些仅仅是附庸和点缀而已,怕浪费时间,所以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简单说说,要么让学生自己读读,处理方式与编者的意图相差甚远。数学驾驶应该深入领会让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使之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26。
2.1 灵活使用教材
2.1.1 合理改造教材中不合适的部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师上课的依据,要做得好,使学生终生受益,还要依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上的诸多实例,只是供教师选择使用,而并非要教师照搬照套将这些实例全部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教科书是一个死的东西,而人是活的。更何况在具体课堂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认真分析教科书中具体情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同时要分析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在不影响原有情境的价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更为合适学生的生活情境,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改造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改造普遍适用性的情境使其更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教材中很多与生活结合的例子具有普遍使用性,“某服装商店”、“一个剧场”、“从甲地到乙地”等字眼随处可见。对小学生了来说,“从甲地到乙地”更改为学生熟悉的两个真实地点不是更好吗?当然,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以后,也就不必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简单的平均数”一节,用四杯水的不同高度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题多为单调的数字计算,不同地区的老师可以更具实情改编。上海:在报子上我收集了一些平均数(1)“昆明世博会期间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这条消息说明了什么?(2)据五一期间罗平九龙瀑布风景区门票统计图,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平均每天售门票多少张?某农村地区:本村近三年来外出务工人 26 唐荷意.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6.员平均每年达到四十人,你从中能看到什么问题。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问题,不但同样达到了教材要求的知识目标,而且成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收获远远超过了对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没有情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加上适当的情境。如,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面积。每个学生或许都能求解,但是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将问题放到现实情境中。用一个圆形的封口胶带来作为教具,分别求出内部硬纸筒的厚度,还有胶带层的厚度。还有应用题:银行储蓄中按复利计算的问题,不如直接用商业性的个人房贷车贷的具体问题。(银行规定,在分期付款中,每期利息按复利计算)让学生计算一个真实的案例。
第二、根据地域特点改造教材中不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即使是新教材,也难免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背景南方人熟悉,而北方人熟悉;有的城市学生熟悉,农村学生不熟悉,反过来也一样,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学生体验到的多,而落后地方学生体验到的少。比如,有关电脑、游乐场、超市等这些内容不适合农村地区的教学。而灌溉、种植、养殖等,同样不适合城市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第三、改造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数的应用”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国1998年生产的各种汽车163万辆,1999年生产185万辆。1999年比1998年增长百分之几?该教材目前很多小学六年级仍在使用。其实我国早在2005年汽车生产总量已经超过570万辆,教材中这些数据有些落后了,教学时刻更改为更切合实际的数据,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就在实际生活中。
2.1.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数学学习的教材资源就有多丰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学教学资源,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可以用来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而要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采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将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将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将自己的身份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一方面,要充分提炼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还有在学校生活中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学习素材,将这些素材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所采用的素材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具有可操作性。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结构特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素材。其次,具有时代性。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现行教材中滞后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再次,具有再创造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教师应借助“再创造”形式将学生带到数学知识产生及发展的有关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数学知识,也可以借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总之,从学生生活中提炼数学学习素材,可以大力推进数学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可以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教学环境的资源效益,力求每一寸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例如,将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成圆型或方型,让学生围坐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便于交流、合作、互动、对话的平台。这样的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开展数学学习,不仅能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探究的品质。
2.1.3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和生活经验
其实在学生身边就蕴含着大量可以作为生活化素材的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好底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些生活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或者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某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你认为不会游泳的小明在这里会遇到危险吗?说说你的理解。着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还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了使学生感到更亲近,可以讲题目中的“某池塘”改为学生所熟悉的实际地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升旗是我们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每周都要举行升旗降旗仪式。在教学比例尺及其应用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升旗台,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说说你的依据。
这里要强调一点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盖洛和反映,它是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很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类比或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能有效避免概念的枯燥、乏味。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可以与学生乘车买票类比:从昆明到大理要165元,再从大理道保山要200元,共需165+200;回来的时候,从保山到大理要200元,从大理道昆明要165元,共需200+165,总的票价是不变的。在讲平移的概念会时,可以用生活中的电梯;讲秒的认识时可以用刘翔的百米跨栏记录和新年到来之际的倒计时来作为引入。
只要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电视节目、报刊、杂志,这里面蕴含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比如旅游、人口、保险、环保、退耕还林、煤炭开采、节约用水、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生活材料。当这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素材和学生熟悉的材料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更高。教学内容如果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就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更大价值,使数学更具生命力。当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社会实际生活时,它是抽象的枯燥的;当它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时,它是生动的、具体的,更容易让学生感知、接受。还有就是,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2.2 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为数学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研究时间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研究空间由课堂扩展到室外,使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数学生活化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成为可能。
2.2.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从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思维的发散和集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过程。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会关注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地去寻求解决办法,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更是思维的结果。而问题都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只有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才能捕捉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特别是那些被现实表面掩盖的现象,以及超过了原有知识的范围甚至同原有知识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从而使客观的事物和现象进入到学生的认识领域,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此作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只有深入细致的思考,才能将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认识到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或认识到它的存在意义,然后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所在学校所在地一年的气温变化规律;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情况,用电用水是否节约等。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分析思考这些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能逐步从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的目标。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克服困难,通过思考和探究,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方法和技巧。例如,运用乘除法、可能性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使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而且也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基于此,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条形统计图来统计“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这个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活动有些什么种类,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统计。通过的讨论,选择一个标准进行统计。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要调查学校所有学生,有的认为只要调查一部分学生,“用样本来推断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盖度参与。我们看到,通过探究这一课题,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了思维能力,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2.2 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内心体验,它通过人的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也是给予人并能影响其一生的最为宝贵的东西。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要有情感投入和心灵体验,才会达到相应的要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看重认知、轻情感,忽视或看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尝试成功,增强自信,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引导对数学美的欣赏;鼓励对合作学习的参与以增强数学的交往能力;引导用数学的态度和眼光去关心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等等27。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之一就在于注重“体验”,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所以,数学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分享情感快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7 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这比仅仅让学生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方法,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创设探究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因材施教,注重指导,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探究学习的材料,尽可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消极学习情绪;再次,是强调移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渗透的方式,迁移到学生身上,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是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个性得到发展,学习将成为愉快的过程,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
3.教学方式
3.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够帮组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中,我们常常提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创设,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场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里状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比 例尺”时,教师可以设计: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绿草如茵,修整得很平坦,同学们 可以在上面尽情地玩耍,我们都为拥有这样一个运动场所而感到自豪。其他学校的老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操场也想建 造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操场,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他们画 个图纸呢?
课件出示文字:操场是一个长 100米、宽 80米的长 方形。师:你准备怎么画? 生A: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在旁边标出长和宽。
生 B:我画一个长 10厘米、宽 8厘米的长方形,并在长 l0厘米的边上标出100米,宽8厘米的边上标出80米。
师:想得都很好,但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周到科学 些呢? 生 C:因为第二种画法 10厘米表示 100米,8厘米表 示 80米,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对应起来了。
生D:因为10:100等于亩,8:80也等于亩,它们比 值相等。师:说得真好,还结合到比的知识了,真不简单!可是 10厘米和100米的单位不统一,好不好直接写成比呢? 生 E:先把米化成厘米,应该是 10:10000,师:你想得真好!下面同学就用自己的方式来画图纸 吧。(了解学情)师:你选用了哪种方法? 生 F:第二种!师:英雄所见略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比例尺》 师:刚才大家是按 l:1000的比例尺画图纸的,如果比 尺不是 l:1000,那你准备怎样画?画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自学图上距离的画法,然后分组讨论,介绍自己的计图纸。生G:我是用 1:500的比例尺来画的。这样画的图形 面积更大,在里面可以把各种运动器械画得更具体。
生 H:我是用 l:200的比例尺来画的,结果发现画得 太大,纸显得有些小。
生I:我是在画之前根据实际距离选定合适的比例尺 求出图上距离,然后再画的。
生J:画好后要在旁边注明比例尺的大小。
师总结:比例尺不同,图上距离也不同,画的图大小也不相同。师:(出示中国地图):哪位同学读一读这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 生K:比例尺是1:3400万。
师:如果我们量出图上任意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算出什么? 生(齐):实际距离!师:对!下面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上来,挑选并量出两座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然后把测量结果和城市的名称告诉小组成员,大家共同计算出实际距离。
(生上前动手测量,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比例尺的实际意义,现在你们根据老师画的学校操场平面图,想办法算出操场的实际积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试一试。(比例尺是1:1000)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先用尺子量出了图上的长(10米)与宽(8米),接下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1:10 ×10=100米 8× 10=80米 100×80=8000平方米 方法2:10×8=80平方厘米 80×10=800平方米 生L: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没错,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 师:这两种方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但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 生 M:有一种是错的。
同学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希望听到老师的回答。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生 N: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是对的,而且非常简便。首先求出图上的面积,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的面积。
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求出图上的面积后,不能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面积。因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不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所以,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争论声突然停止了,同学们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脸上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比例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并能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
尺的实际意义求出实际距离,方法还非常简便(10×100=100米,8×10=80米)。
这样,联系“生活画面”,通过绘制熟悉的操场示意图人手,针对怎样精确、科学地反映操场实际大小的问题,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揭示数学规律。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比例尺,探索知识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本课例中,教师的情境创设激活的是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2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在过去,数学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死板的按照课木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不管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学习新知识,不管是推导定理还是推理证明,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数学知识的生动的产生背景和发生发展过程都被忽略不讲。但是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很善于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例题1 在讲授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将例题变成实际应用“抛出一个硬币是正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都有过抛硬币的精力,学习积极性增强。
例题2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班没人有一支铅笔,那么我们班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3.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的作用,因为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参与,善于表现自我,这些都会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满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所隐含的活动素材,让教学内容与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实践的机会和经历。
3.3.1 探究活动
例题1 在上圆的周长时,在上可前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若干个,在上课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寻找出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果。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与乐趣,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都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例题2 在上质数与合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质数是这样定义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后面有一个“想一想”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请你指出两个互质的合数来。学生也不敢定这句话对不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探究,通过列举的方法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要求的。
3.3.2 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活动是数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由实际问题提炼出来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的活动。其过程就是讲数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展的过程,获得数学的再创造。这对于小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适当进行,对学生也是大友好处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做出假设,抽象转化,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3.3.3 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不同于单纯的认识活动。下面是“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感知千米 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
师:描述1米有多长,估计教师的长是多少米?(约12米)师:足球场一圈有多少米?(500米)两圈就是1千米!二。、感知千米
师: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1千米有多长,(将教学转移到教室外,学生情绪高涨)
在足球场上,先用皮尺丈量出,100、200、300、400、500米的位置,然后开始走。然后不看地面标记,让学生估计自己走了多少米(学生估计)。最后一起一起走过1千米,估计和计时,看看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走完1千米。
之后是学社讨论,交流收获
“生活即课堂”,本课例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知识。教师抛开传统方式的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步行、估计、测量对1千米这个概念加以认识,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作业:汽车每小时行8千米;一间教室高10米,火车每小时行驶12千米等的呢。这些都说明学生的数感差。这也可以理解,仅仅在书本的文字里学习长度单位是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的。如果能够像本课例一样,把教学带到生活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从以上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很高,明显增强。生活化的教学有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功欲和自尊心都得到满足,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他们获得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对待数学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第四章、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1.数学教学生活化过于形式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为什么在课程改革过程会得不到可定呢?笔者认为,这与课程改革中数学“生活化”实施的误区有关。我们绝不能把“生活化”简单地理解为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增加数学的趣味性”28。
数学教学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只有这样,当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时,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那些贴标签式的、主观生造与实际相悖的情境设计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此外,以现实背景为素材的情境设置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29。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素材情境简单化,甚至走向形式。例如讲正负数时,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卖东西”开始。内容虽然现实了,但意义不大,缺少思考性和挑战性。没有把握“生活化”的真正内涵。提倡“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生活化”,也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如果多媒体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是流于形式,这样的“生活化”有点形似神离.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立足于数学的内部矛盾,开门见山、类比猜想等方式可以让“生活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2.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创设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2829曹一鸣.从数学的本质解读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5(1).
黄翔,李开慧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魅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依存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活化素材的人为编制,问题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比皆是.“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素材的运用,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开放性、创造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素材必须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素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但是,如果学生对素材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生活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以按过山车、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30。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3.杜撰生活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要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得当,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些教师却为了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体现生活化思想而绞尽脑汁。甚至杜撰生活内容,缺乏科学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误导学生。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找到生活原型。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些数学问题是有应用直接引导出来的,得到相应的数学原理后,立即与应用想联系。有许多数学研究和问题不是直接起源于应用的,得到的理 30 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报,2007,8:73-74.论也很难与应用直接挂钩。另外,数学里研究数,并不考虑它的来源。生活不是为数学服务的,相反,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牵强附会地和生活强行扯上联系,这样的教学会顾此失彼,矫揉造作。教师的目的是想让课上的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我们要知道,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能引人入胜,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仅仅依靠表表面的热闹,表面的热闹或许还会让有的学生变得虚弱无力,没有兴趣的东西加以刺激更是无法提起精神。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设置现实情境,创设情境的标准是要有丰富的数学内涵。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选取素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有助于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些问题从数学内部提出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学生学起来或许还更为自然些。
4.误将生活素材等同于学习材料
数学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数学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却是具体和感性的。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化”,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变成了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课.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削弱“数学化”,喧宾夺主,用“生活化”取代“数学化”。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过于放大“生活化”,导致的后果是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对数学的错觉。
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数学化”,误把生活现实等同于学习素材,使学生的探索停留在表面与形象阶段,将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在生活实例中,当然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等素材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本无可厚非但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发展阶段,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思维与注意都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的过多信息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被次要信息所吸引干扰,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关键信息,使得数学课本末倒置。
第五章、结语
本研究从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和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涵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层面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归纳总结出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以供生活化教学实施者提供参考。从查询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系统性不强,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本研究只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作了一个初步探讨,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笔者将把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进一步地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教育周刊.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5 [2] [6] [20] 陈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4.[3] [29] 黄翔 李开慧.[4] 顾泠沅.青浦实验启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不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刘兼.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小学青年师,2002,5.[8] 郑毓信.民俗数学与数学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9] 郭元详.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0,5.[10] 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8,3:77-78.[11] 王宽名 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索,2008,2:60-64.[12] 陈光谊.初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学习”浅议[J].基础教育,2006,7:45-47.[13] 毕平平.对数学生活化的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6,9:65-66.[14] [30] 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报,2007,8:73-74.[15] 李森.生活性教学与教学策略[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7.[16] 李长吉 秦平.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刊,2005,10:39-41.[17] 和学新.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联系生活策略[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3-68.[18] 吴晓红.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7-160.[1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39.[21] 程广文,顾泠沅, 王建磐.论数学课堂与生活世界[J].教育科学,2001(8).[22] 黄建华,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6).[23] 白改平.水平与垂直数学化思想蕴涵的数学观及其实施步骤[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2):25-27.[24] 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景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43-46.[25] 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6] 唐荷意.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6.[27] 黄翔.数学的教育价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 曹一鸣.从数学的本质解读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