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

时间:2019-05-15 09:3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字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字经故事》。

第一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故事]

(一)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买臣负薪读书

第二篇:三字经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注: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故事: 曹操之子

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曹操自己“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改革文章的祖师,开创一代“建安风骨”。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他曾不无调侃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坚的儿子孙权。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雄踞江南,称帝一方。曹操赞许孙权,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对子孙辈建功立业的期望。

其实,经历时代风云的冲洗,在文武双全的曹操的调教下,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孙坚的差。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个个有过人之处,意气飞扬而性情各异。

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

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大截。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

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

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曹操开始时也曾有匡助汉室做忠臣的理想,所以他偏爱与他一样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但毕竟处于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文武全才且很有心计的曹丕就被选定为曹魏帝业的继承人了。至于后来曹氏兄弟相煎窝里斗乃至因此而葬送帝业,想必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注: 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故事: 唐寅学画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抒”的故事。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项橐 :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项橐三难仲尼.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 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详察。于是孔子又问道:“却又如何?”,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道:“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稍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的传说。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第三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故事]

(一)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买臣负薪读书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全国流传得更为广泛。《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这其中,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影响较为广泛。据说,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该祠有房屋400余间,祠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乡会试在此举行。清代,此祠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汾县令、河间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当地相传,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足以印证,今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之地。

造字方法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仓颉陵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第四篇:三字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时侯,他家附近是个坟场,他经常,模仿上坟人的样子做丧事。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天,他们搬到镇上,可邻居是一位屠夫,于是孟子学着屠夫卖猪肉。

最后,孟母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跟着学生们读起书来。有一天,孟子逃回学校,孟母正在织布,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的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段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窦燕山五子登科

五代末年,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年轻时心术不正,靠明瞒暗骗发家聚财,到了三十 岁还没有孩子,有一天,他的父亲托梦,速要悔过改善`“改过呈祥”·他谨记于心,从此,痛改前非,周济贫寒,广兴方便,大积阴德,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严格教育孩子,最终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成了国家的栋梁。名扬天下。

少小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岷忠的人,13岁时,他就都了不少书,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送。

少年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明忠的人,13岁时,他就读了不少书,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和氏璧的来历

从前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听,火冒三丈,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石献给武王,但依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玉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他命名为“和氏璧”。并且赦免了卞和。

师文拜师

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位乐师,名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超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徒弟。

管家明句读

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的每日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渊·子路坐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马车和皮衣拿出来和朋友共享用,就算用坏了也不生气。”颜渊说:“我愿不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孔子对颜渊的志向表示赞许。子路说:“想听一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而生活无忧,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受到关怀。”

字经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水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农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眞好,40岁觉得当官真好,50岁觉得有钱真好,60岁觉得悠闲真好,70岁觉得没病真好,80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有一天佛說: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

我对佛说:让我群里所有朋友永远健康!

佛说:只能四天!

我说: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说:不行,三天。

我说:行,昨天、今天、明天。

佛说:不行,两天。

我说:行,白天、黑天。

佛说:不行,就一天!

我说:行!

佛茫然问到:哪一天?

我说:每一天!

佛哭了„„说:以后你群里所有朋友将天天健康!!看到此信息的人,有群的发给自己群,祝所有的朋友永远幸福!祝大家天天快乐!中秋快乐!

周卫星(519029523)14:50:00双臂,颈、和头部。

第五篇:三字经故事目录

目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浪子回头金不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改过自新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痛改前非的窦燕山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改联立志的苏东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郑虔柿叶练字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温席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让梨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祖冲之与圆周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嫦娥奔月的故事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日南北,日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南辕北辙

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大禹治水

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情同朱张”的来历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救命的锅巴

日喜怒,日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酸苦甘,及辛成,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望梅止渴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听取。

高山流水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伯牙学琴的故事

日平上,日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善于联对的林则徐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万石家风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祝枝山对联巧断句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独树一帜的“板桥体”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朱熹路过山下村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子路问渡口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一暴十寒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推荐苟燮

大学者,学之程。自修齐,至治平。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

曾参聆听孔子教诲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六经者,统儒术。文周作,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孝名远播的舜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贤君风范周文王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人类文明始祖伏羲

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大政治家周公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毂梁。

获麟绝笔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

老子眼中的“礼”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关公月下读《春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庄子拒绝权位高官做真人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自羲农,至黄帝,并顼喾,在上世。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尧舜禅让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武王伐纣顺民心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和伊尹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齐桓公与“座右铭”的由来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楚汉之争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赤壁之战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孝文帝移风易俗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秦琼卖马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朱温灭唐

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夷裔。元灭金,绝宋世。

赵匡胤输华山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成吉思汗三请丘处机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推行廉政的雍正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班昭自强续《汉书》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先四史,兼证经,考通鉴,约而精。

司马迁写《史记》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吕氏春秋》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奋笔疾书《爱莲说》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爱国诗人屈原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读破万卷书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读《论语》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编蒲抄书勤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悬梁刺股的故事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孙康映雪巧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勤读书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询焚稿奋发有为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荀子五十岁游学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小神童祖莹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绝代才女谢道韫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聪明过人的刘晏

犬守夜,鸡司晨。荀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李贺的“诗囊”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喻皓勤奋学建筑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韦贤“教子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百字练”

下载三字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字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

    三字经的故事(最终定稿)

    1《三字经》故事 《三字经》故事 (1----15)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1、《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

    三字经故事(优秀范文5篇)

    小学国学经典之故事篇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 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 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

    1.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

    读《三字经》故事 做文明小学生

    读《三字经》故事 做文明小学生 东铁营一小 裴玉杰 一 教育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及其中故事为起点,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得到熏陶,并结合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来......

    三字经

    成语辞典书法字典藏头诗软件竖排古文拼音标注繁体字转换汉语词典编码查询四库全书编码转换在线五笔藏文输入韩文输入彝文输入谜语大典超级搜索站长sns站长百科 三字经故事24......

    《三字经》

    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