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经济(讲)-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现代中国经济(讲)
考向一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讲高考
例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2.讲典例
【例1】(2017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上适应性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60年,3万余名河南林县人打着“劈开太行山,势把山河重安排”的旗号,历经十年,开凿出被西方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困境。这反映出()A.“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B.水利建设的“浮夸风”现象严重 C.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引起西方关注
【趁热打铁】(2017届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三上第五次半月考历史试卷)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 4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例2】(2015年海南卷历史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趁热打铁】(2017届云南曲靖市一中高三上第四次半月考历史试卷)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3.讲易错
【题目】有学者认为:“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考向二
改革开放后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讲高考
例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79年7月,80年代相继颁布例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4
2.讲典例
2016年4月,【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7)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A.经济特区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运动
【趁热打铁】(2017届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三上第五次半月考历史试卷)1984年,是中国对内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一年。下列对外开放的措施,属于这一年实施的是()A.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1980年与1975年相比,【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1)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趁热打铁】(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月考三历史试卷)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先后实施改革开放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3.讲易错
【题目】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反映了()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 4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题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所有权、承包权 B.经营权、承包权 C.自主权、承包权 D.所有权、经营权
/ 4
第二篇:2017年高考历史-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讲)-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近平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讲)
考向一
近现代以来世界重要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1.讲高考
例1.(2017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这种看法()A.认为白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进程 C.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 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
例2.(2015年江苏卷历史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A.牛顿 2.讲典例
【例1】(2015年福建卷文综22)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趁热打铁】(2017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下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爱因斯坦羡慕一位融合实验者与理论家为一体的科学家生活在“幸福的科学童年”时期,这位科学家曾宣称“现在我要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这位科学家()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B.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D.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例2】(2017届湖北襄阳市四中高三八月第一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它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它”()
A.完善了牛顿力学体系 C.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
B.为解释光电效应奠定基础 D.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趁热打铁】(2017届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三9月期初调研历史试卷)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①③
/ 5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讲易错
【题目】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考向二
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文学
例1.(2017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在描述西方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是极端唯美的,那种阳春白雪的高调使得它只可能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基,因而它显得底气匮乏和先天孱弱,更为糟糕的是,它太内化,太个人主义,太拘泥于个人感受,同社会潮流的距离也太远了一些”。下列作品符合这一流派的是()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A. B.
C.
D.
例2.(2017届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有一所中学要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有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1.讲典例
【例1】(2015年山东卷文综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
/ 5
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趁热打铁】(2017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关于文学创作,华兹华斯就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创作出《采干果》等诗歌:赫兹里特主张“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华兹华斯和赫兹里特体现评论的是()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后现实主义文学
【例2】(2015年福建卷文综2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趁热打铁】(2017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百年孤独》 B.摇滚乐、爵士乐 C.《等待戈多》 D.《自由引导人民》 2.讲易错
【题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
(2)据材料二,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举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写出其主要作品。材料三
/ 5
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如果说18世纪的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的话,那么17世纪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则主要是启动了启蒙运动——一场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而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也正是在这个运动中完成的。
(3)结合17、18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关系的认识。考向三
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的艺术成就 1.讲高考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8)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A.现实主义流派 2.讲典例
【例1】(2017届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美学大师照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说明黑格尔认为()A.艺术在于表现真实 B.艺术只能表现客观事物 C.真实事物就是艺术 D.美学是真实的艺术再现
【趁热打铁】(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19世纪某画家说:“素描和色彩绝不是两回事。你着颜色,实际上也就是画素描。诸种色彩之间的结合越是和谐,轮廓线也就越是鲜明。当色彩的丰富达到眼花缭乱的境界时,形式的表现就可以臻于完美。”该画家是()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 5
【例2】(2017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相符的是()
【趁热打铁】(2017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下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清代画家石涛有诗:“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A.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3.讲易错
【题目】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A.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B.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 5
第三篇:高考历史 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人类优秀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天朝田亩制度》
C.三民主义 D.邓小平理论 2.“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中国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
3.(2010·全国百校大联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赶走帝国主义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实现民权
C.必须立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民生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4.(2010·上海模拟)有人说20世
专心
爱心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
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
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
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6.(2010·孝感模拟)近代以来,中
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政治,不断地同封
建君主专制作斗争。最早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确立民
权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
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
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用心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8.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0.(2010·苏州模拟)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
专心
爱心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写了《民权初步》:
材料1: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2: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
材料3: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4: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人多数之常例。
材料5: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一人所讲,不能
用心
过五分钟之久。……如有言过其时者,主座当起立敲案或摇铃,且曰:“言者之时间已过”,以止之。
(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理解孙中山为何认为国民学会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2)根据材料2至材料5,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在哪些方面遵循规则?(3)根据上述材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
答案:(1)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抑,丧失了合群的天性;中国人不会通过开会行使权利(2)会长的职责;会员的义务;表决规则;发言规则。(3)遵循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符合题意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2: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3:“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
专心
爱心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2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依据材料3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材料4与材料2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材料4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
用心
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阶级基础。(4)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专心
爱心用心4
第四篇:毛概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历史回顾与现代转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历史回顾与现代转型
姓名:段安东哲学号:139054318 班级:机械133班
本文原创,完全手打。客观研究,绝无抄袭。
一、前言
相信在世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组织的目标中,不论是长远的还是短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说,新政策的出台,甚至新旧政权的更迭都与发展有关。可见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当今世界的中国来说,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一代代领导人的政策都离不开发展这个关键词。在这个关键词的指导下,中共中央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新型观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方式。想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发展是什么,发展方式又是什么。
二、什么是发展?什么又是发展方式?
发展本是哲学术语,指的是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事物变化到新事物的变化过程。哲学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运动,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在我看来发展是有多个维度的。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发展是人类历史向前的推进,是科技的进化,是文化的更新换代,是政权与相应政治制度的完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外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推动的一场场变革。人民推动更有利于民众的政权上台,政权再确定相应政策,这便是一种发展。从文化的眼光看,欧洲从教皇的绝对思想统治到欧洲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及在中国发展迅猛的新文化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发展。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人内心对自由,合理,公平的渴望。
发展方式即是人们意识到需要发展之后用以推动发展的方法。纵观人类历史,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革命推翻不合理的政权,推动新的,较为合理的政权上台执政。政府往往通过新政策的方法推动发展,比如我国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发展的目标确定之后,相应的政策也会出台,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是合理,正确的。但是在我看来,并非正确的政策也应当属于一种发展方式。即使政策上存在误区,也不应当影响到政策推行时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本质。而文化的发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像文艺复兴,以及近些年来中国发扬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传统文化这样的一场运动,也可以是像新文化运动那样,编写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新青年杂志》。
以上便是我对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理解。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方式以及路径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新的革命,这种革命使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化。1973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过于激进,追求生产效率,重心在于改造生产,希望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重工业来在短期内达到赶超世界其他强国的目的。这种方式是盲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科学的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发展大势,提出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出要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问题,并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通过改革。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开始形成。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需要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个提议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观念,明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后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体现了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1992年,邓小平从理论上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计划于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并非是某一种明确的属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尤其是制造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对其进行了巩固和发展,增加了公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完善了社会的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先是决定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设立经济特区,后相继开放了中国所有的大中型港口城市,又将将上海的建设目标树立为:假设成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卷定开放常见沿岸的五个城市,由此以后内陆城市也开始走向开放。二十世纪刚刚过去,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着手开发西部,以解决东西发展,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重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证明了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改革开放这样以政策理论尝试为起点的发展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战略毫无疑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对自身政策的一次重大的改良。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正确的分析了新中国所处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分析了我国存在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面来,提出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由内而外,由高到低的一种变革。邓小平推出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都向人们证明了政党思想、政策的大变革不一定需要使用暴力,也可以是党内制度的一种革新。也证明了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当今中国最适合的制度。这种和平演进的方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生命力,以及解决问题时中共的创新,和坚定的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决心。
四、当今中国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路径
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而言,在这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发展方式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发展的方式也必然不同。当上层建筑的所采取的措施、政策不再适合当前情况时,发展方式就需要得到转变。而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虽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质,相对完善了分配制度与保障制度,制造业以及贸易进出口都获得了极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此同时许多问题日益暴露,一些社会矛盾也开始有激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诟病。如钢材产能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则仍然短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工业兴盛的同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不少地区出现矿区塌陷形成的“矿坑”,工厂严重污染空气以至周边居民集体中毒。东西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仍需调整。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出现治病难、治病贵。房地产发展过度,城市郊区出现“鬼城”。因此目前的中国仍旧需要在新形势下转变目前的发展方式。
胡锦涛担任主席之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竖起了新时期下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面大旗,以人为本,告别资源浪费型发展开始提上日程。在当今中国实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应当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转变的,应当对经济社会的全局进行调整和优化。需要继续大力开发西部地区,开放重点也应当逐渐转向内陆地区,并在沿海城市提倡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继续起到带头的作用。
当今中国取得跨越确实毋庸置疑,但我认为中国若转变原有的高能耗发展方式,向高新技术行业靠拢,则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发展将跨度更大,获得更加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五篇:2014高考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5.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6.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7.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20世纪初)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那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8.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观念早已普及
9.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 D.“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12.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从中可以获悉()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二、非选择题
13.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请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C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晚期中国风俗习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男女婚事仍然是家族的大事,需要家族长辈从中游说定夺。
2.C 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③④项反映的是变化,而不能作为原因。
3.B 4.C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由材料可知,近代上海妇女的流行服饰影响全国,无论富贵还是贫贱纷纷效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迁日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5.B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显然A项是要排除的,与史实不符,同理,C项也是错误的;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体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显然反映古代中国的缠足的废止。
6.C 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7.B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失去辫子的人们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兴起帽子热,选B。
8.B 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出女性抛弃了封建的三从四德,自主意识增强。1931年,清王朝和皇权早已覆亡,故A、C不对。D则无法从材料中得到充分证明。9.A 本题主要考查新潮冲击下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内容。①改良旗袍是传统旗袍与西方开放的短袖裙子结合的产物,②中山装是中国传统服饰与西装结合的产物,③西式洋楼则是中西建筑融合的产物,而④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种类,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碰撞,故A是正确答案。
10.D 1897年在上海举办中国国内的第一次舞会,A错;材料中提取不到政府推广的信息,B错;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报纸的评论反映出对西方舞会的肯定,D正确。11.C 本题考查了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根据所学,A、B、D三
C项“西项说法正确,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穿着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说法较绝对,与事实不符。
12.D “征婚启事”反映了20世纪初婚姻的新习俗,新文化运动还没有发生,而且材料反映不出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的比重状况,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3.(1)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
性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