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李慧琴
考点解读: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 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所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
技巧点拨:
一、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
【看看高考·怎么考,怎么答】
(2008年高考江西卷)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解题指导】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看看高考·怎么考,怎么答】
(2008年高考北京卷)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1)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解题指导】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我们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开头的句段: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的句段:1.总结上文;2.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埋下伏笔;5.为下文作铺垫;6.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结尾的句段:1.总结全文;2.点明中心;3.深化中心,升华主题;4.照应开头(或上文),首尾呼应;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
二、把握文章思路
【看看高考·怎么考,怎么答】
(2008年高考重庆卷)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1)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2)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3)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2008年高考湖北卷)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1)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2)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3)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4)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解题指导】
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握各自然段的段意;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确定意义段,概括段落大意;第三步,将意义段贯穿起来,完成作答。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茶之梦
忆明珠
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至于“不可一夜无此君”。许多人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则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得安适。半夜醒转还要喝,否则口干舌燥,断难重新入睡的。民间说法:茶,可以明目,可以清心。我的经验除了这些功效,茶还可以滤清梦境。我善于做梦,年轻时夜夜有梦如花。老来仍多梦而不衰,只是梦境渐趋清幽旷远,所谓“归绚烂于平淡”也。偶尔有恶梦惊扰,细细排查,大都是睡前疏忽了喝上几口茶的缘故。有位医生对我的茶可滤梦之说,报以轻蔑的微笑,说:“你肝火太旺了吧?”痴儿不解,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我不喜欢红茶,无论怎样名贵的红茶,“玉碗盛来琥珀光”,——我嫌它太像酽酽的酒了。我不怕睡过去,但怕醉过去,我宁要梦乡而不愿坠入醉乡。还拒绝花茶,因它的香是外加,是别的花的香。就像一个被脂粉擦香了的女人,香是香的,香得刺鼻,却无一点女人自身的气息了。奇怪的是,女人们不但喜欢涂脂抹粉,且又往往喜欢吃花茶,难道还嫌她们外加的香不够多多的吗?
我只饮用绿茶,一因它的绿,绿是茶的本色;二因它的苦,苦是茶的真味。闻一多诗云:“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我断定他这壶苦茶必是绿茶。是绿茶沏出的一壶苦;同时又是苦茶沏出的一壶绿。这茶却又是清淡的,是清淡的绿与清淡的苦的混合。一壶春茗在手,目中有绿,心中有苦,这才能进入境界,成为角色,否则,终不能算作茶的知音。
这里顺便说说,我极叹赏闻一多的这句诗,可题上画幅,可镌入印章。郭小川诗有“杯中美酒,盘中水饺”八字,亦佳,但只宜题画而不宜入印。新诗以句胜者凤毛麟角,远不如古典诗词的警策。这或许由于古典诗词以句为造境单位,而新诗造境动辄以段、以节,空大其壳,经不起单摘。此中利弊,似颇需诗人们善自斟酌。
现在再回到茶上来。吃茶正式成为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至今已积有三十余年。换句话说,我的下半生是被茶的绿和苦浸透了的。十年“文革”浩劫,也不曾间断这绿和苦的浸透,真是个奇迹。当然,这该归功于我的妻子,她像数算着一颗颗珍珠似的,谨慎地数算着当时勉强维持一家最低生活水准的那点点费用,尽最大努力保证供应了我那“一壶苦茶”的“粮食”。记得深更半夜里,突然停电了。她从哪里摸出半截红烛,点上,又为我重沏上一杯茶,这情景,很容易调动诗兴。但,她这是为了让我不误时限,赶写出明天就要交上去的“认罪书”啊!我是在写着“认罪书”的时候,在半截红烛的光照之下,凝视着手边的那杯茶,才感悟到茶的绿,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认罪书”一遍遍地写着,我却仍有着一夜夜的安睡。这么说,茶可以滤清梦境,安人魂魄,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真题演练]
1、文章第二段写作者不喜欢红茶和花茶,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一句:“茶可以滤清梦境,安人魂魄,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3、文章围绕茶来展开,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蜻蜓不再飞回来
流沙河
听唱一曲《红蜻蜒》,好感伤!缓调回环,悲童年之不再。首段歌词:“晚霞中的红蜻蜒,请你告诉我。童年时候看见你,是在哪一天?”有问无答,暗伤昔年小孩今已成人,记忆模糊不清,早就想不起初见红蜻蜒是在哪一天了。但是还想得起那时候三五结伴,下河去游仰泳,上岸来捉蜻蜒,何等好玩。捉蜻蜒,右手臂顺时针旋转着划大圈,对准那停歇在芭茅叶子尖尖上的一只蜻蜒,缓缓移步,轻轻逼近。为啥手臂要这样划大圈,我研究过。蜻蜒生着复眼,能全方位观察动静、无论你从哪个方位伸手去捉,它都要飞。你若是划着圈逼近它,它便膝胧看不清你。愈逼愈近,圈也愈收愈小。小到离它七八寸了,一把抓去,包你活捉。此法验之不爽。奈何童年之乐一去不返,我不能再到河边去旋臂划圈了。
昆虫纲蜻蜒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通称为蜻蜒,第二类通称为豆娘。蜻蜒俗名丁丁猫,有红的黄的麻的三种,皆益虫。停歇枝头,平展两翅,像篆文的“丁”。篆文“丁”可能是象形字,也就是“蜒”的本字。丁丁者,蜒蜒也。以其捕蚊蚋如猫捉老鼠,故名丁丁猫,豆娘俗名七姑娘,色暗蓝,状娇弱,停歇林间,叠合两翅。一个平展两翅,一个叠合两翅,是蜻蜒与豆娘最显著的区别。英文称蜻蜒为龙飞虫(dragonfly),妙。顺便说说,还称萤火虫为火飞虫(firef1y),还称蝴蝶为奶油飞虫(butterfly),也妙。此三虫者皆旧时儿童醉心之宠物。现今城里再也看不见。岂止庭院里看不见,花园里也看不见呀。蜻蜒啊萤火虫啊蝴蝶啊,你们飞到哪里去了?没有你们点缀,童年岂不褪色?你们还能飞回来吗?
再听一遍《红蜻蜓》,又添一层感伤。原来失去了童年的不只是你我他;全人类都正在失去童年,这个世界上普遍地推行工业化以来,人类就在以牺牲兽类鸟类鱼类爬虫类昆虫类为代价,换取自身物质享受,制造生态灾难了。工业化使人类失去童年(说好听些,叫告别童年),走向成熟。这是莫可奈何的事,所谓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我在这里在自“反动”一阵,也是白费气力。气力虽白费,我也想点醒这一个真相:经济高增长率,那美妙的数字,掩饰着人类对鸟兽虫鱼的谋杀。很难说这是仁,这是义。而且,排除仁义不说,光说可能给未来造成的恶果吧,也很难说这是智。小孩们得到了游戏机,失掉了蜻蜒、萤火虫、蝴蝶;得到了幻影,失掉了活虫;得到了打斗之乐,失掉了“穿花蛱蝶”、“点水蜡蜒”、“萤焰高低照暮空”;得到了科技,失掉了诗。他们永远不可能再享有我曾享有过的童年之乐了,岂不悲哉!
一首鄙俗不堪的歌,听吧,“我用青春赌明天”,人类正在合唱,高亢激昂。幸好还有几个绿党在那里咳怪嗽,苍天保佑。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第二篇:第四讲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师用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命题透视
一、什么是文章的结构、思路
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形式,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结构要服从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一般认为,文章结构的内容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标题、款识、补记等。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结构。
思路是指作者谋篇布局的思维轨迹。理清作者的思维轨迹,是把握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思路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就抓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了然于胸,这是对任何文章整体认识和理解的关键一环。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方法
⒈整体阅读感知文章,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提取文意要点。
⒉辨明文章体裁,熟识文章结构的常见类型,理清文章顺序,找准文章线索,把握思路脉络。
三、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应注意的问题
⒈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时要考虑好过渡段的层次归属,看清过渡段与上下文的联系,注意开头、结尾与主体的衔接。
⒉要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要分清主次与明暗,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短语、句子(它往往是线索的聚焦点)。类题讲练
【命题角度01】解析过渡和照应 【知识解说】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段落层次保持连贯、文章脉络上下畅达的一种手段。文章的过渡段、照应段都是结构段,主要作用就是连接层次和段落。过渡有明、暗,暗的过渡不用过渡段等语言标志,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但大多数文章的过渡,由过渡段或过渡性的语句来衔接,这是明的过渡。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一般是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文意的转折、交接处;叙述与议论的转接处;记叙类文章中倒叙、插叙与顺叙相接处;由写景而抒情、或由抒情议论而写景的衔接转换处等等。
文章在前面写到的有关内容,后面应作适当的回应,这就是照应。与照应相关的另一概念“伏笔”,是指作品中对以后要写到的内容作某些“埋伏”、“暗示”。照应是对前文说的,伏笔是对后文说的。照应能体现思路的严谨、缜密,结构的紧凑、精巧。文章中的照应主要有前后照应、首尾照应、行文与标题照应等多种形式。
现代文阅读试题中解析文章过渡与照应类题目的解答,一般要着眼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既要把握该过渡或照应段的段意要点,又要通过分析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内容与照应的对象,来看文意的衔接、转换,从而概括出其结构组织、思路运行的规律。
【名题精选】(《针挑土》)“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题指津】
重要句子单独成段,其作用主要有:①强调突出;②总领成文;③承上启下;④总括全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一要联系语境,看其出现位置,把握前后表达的内容;二要从大处着眼,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等来作答。
该题要求解析的句子在原文第三段单独成段,在内容上为了强调突出,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括上下文内容。第一段歌颂“黑妮就是在针挑土”,总领全文;第二段介绍黑妮的工作(推广“负责任的旅游”,从事“湘援游”,之前搞一帮一助学),突出其工作特点与意义。全篇歌颂黑妮,表达赞美之情。关注思考以上内容,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就能得出答案。切忌只就句子本身谈论,如说句子的用意是“介绍黑妮的职业”。要注意条理性,分条作答;尽可能展开联想与想象,使要点齐全。
【参考答案】用意: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族艺术;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广“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命题角度02】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知识解说】
文章的开头是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或说明、议论的问题的“整体认识”。同样,结尾也要从整体上加以审视。结尾要精警、含蓄。
从篇章结构看开头与结尾,要注意它们与主体部分的联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层次与主体部分之间,或有因果的联系,或有接近的联系;或牵一事以引发,或叙类似的事物提引,或以首尾与主体对比,或对主体加以概括、总结。总之,通过这种连缀,首、尾就与主体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名题精选】(2011年高考北京卷《祁连雪》)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解题指津】
此类题目解答,应遵循以下步骤:概括开头或结尾段的内容大意;联系文章主旨看开头或结尾的作用;分析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对象;结合对开头或结尾段的修辞手法的分析,看其内涵的表达。【参考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类题训练01】
昆虫的故事 孙犁
人的一生,真正的欢乐,在于童年。成年以后的欢乐,则常带有种种限制。例如说:寻欢取乐;强作欢笑;甚至以苦为乐等等。
而童年的欢乐,又在于黄昏。这是因为:一天劳作之后,晚饭未熟之前,孩子们是可以偷一些空闲,尽情玩一会儿的。
时间虽短,其欢乐的程度,是大大超过青年人的人约黄昏后的情景的。
黄昏的欢乐,又多在春天和夏天,又常常和昆虫有关。
一是捉黑老婆虫。
这种昆虫,黑色,有硬壳,但下面又有软翅。当村边的柳树初发芽时,它们不知从何处飞来,群集在柳枝上。儿童们用脚一踢树干,它们就纷纷落地装死。儿童们争先恐后地把它们装入瓶子,拿回家去喂鸡。我们的童年,即使是游戏,也常常和衣食紧密相连。
二是摸爬爬儿。
爬爬儿是蝉的幼虫,黄昏时从地里钻出来,爬到附近的树上,或是篱笆上。第二天清晨,脱去一层黄色的皮,就变成了蝉。
摸蝉的幼虫,有两种方式。一是摸洞,每到黄昏,到场边树下去转游,看到有新挖开的小洞,用手指往里一探,幼虫的前爪,就会钩住你的手指,随即带了出来。这种洞是有特点的,口很小,呈不规则圆形,边缘很薄。我幼年时,是察看这种洞的能手,几乎百无一失。另一种方式是摸树。这时天渐渐黑了,幼虫已经爬到树上,但还停留在树的下部,用手从树的周围去摸。这种方式,有点碰运气,弄不好,还会碰到别的虫子,例如蝎子,那就很倒霉了。而且这时母亲也就要喊我们回家吃饭了。
捉了蝉的幼虫,回家用盐水泡起来,可以煎着吃。
三是抄老道儿。
我们那里,沙地很多,都是白沙,一望无垠,洁白如雪,人们就种上柳子。柳子地,是我童年的一大乐园。玩累了,坐在沙地上,就会看见有很多小酒盅似的坑儿。里面光滑整洁,无声无息,偶尔有一个蚂蚁或是小飞虫,滑落到里面,很快就没有踪迹了。我们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老道儿,老道儿,我给你送肉吃来了。”一边用手往沙地深处猛一抄,小酒盅就到了手掌,沙土从指缝里流落,最后剩一条灰色软体的,形似书鱼而略大的小爬虫在掌心。这种虫子就叫老道儿。它总是倒着走,把它放在沙地上,它迅速地倒退着,不久就又形成一个窝,它也不见了。
它的头部,有两只很硬的钳子。别的小昆虫一掉进它的陷阱,被它拉进土里吃掉,这就叫无声的死亡,或者叫莫名其妙的死亡。
现在想来:道家以清静无为、玄虚冲淡为教旨。导引吐纳、餐风饮露以延年。虫之所为,甚不类矣。何以千古相传,赐此嘉名?岂农民对诡秘之行,有所讽喻乎? 1984年3月28日上午 【导读思考】
⒈第4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解说。
⒉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段与上文脱节,应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⒈第4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黄昏的欢乐,又多在春天和夏天”一句承接上一自然段的“其欢乐的程度,是大大超过青年人的人约黄昏后的情景的”一句,从时间范畴,把文意作了界定与强调;而“又常常和昆虫有关”一句则领起下文有关昆虫的故事的叙述,重点谈童年时代捉虫子玩的乐趣。
⒉不可删去。理由如下:从文意上看,末段之感悟是从上文昆虫故事的叙述生发出来的,并非脱节;从结构上看,末段之感悟使文章主旨得以深化,它不是仅仅停留在有关童年快乐的回忆上,而是宕开一笔,旁涉自己对道家人生观之体察以及农民对虫儿诡秘之行之讽喻,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命题角度03】分析文章思路 【知识解说】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文章思路,要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熟识常见思路格式,理清线所等方面入手。一般而言,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规则,文体不同,文章的思路(文脉)亦不同。怎样理清不同文体的思路,划分好逻辑段落呢?常见方法是:按自然思路划分记叙文的段落;按逻辑思路划分议论文段落;按感情思路划分散文的段落。
思路格式与谋篇布局的技巧、线索结构的安排、以及作者结构成文的个人风格等等有关。常见的思路格式有串珠式(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剥笋式(因表及里,逐层深入,显示实质)、回环式(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破立式(用于论述文中,或先破后立,或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突出中心论点)、辐射式(设置一个中心轴,可以是事和物,也可以是场景,以之统率文章内容,呈放射状)、因果式等。【名题精选】 捧与挖》(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或者凭官力,所以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老,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在一般粗人,──就是未尝“读经”的,则凡有捧的行为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蹳呀似的骇人的畜类;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则被捧而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终于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名目忘记了,也许是《笑林广讯》罢,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可就难于收拾了,无论金牛无力致送,即使送了,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似乎不近情理罢,但这是我替他设想的法子罢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未尝“读经”(?),但倒是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⒅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5分)【解题指津】
分析文章思路,既包括对语段结构的分析,也包括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分析文章思路,基本步骤是:⑴整体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主旨。⑵依据文体特点,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一般说来,叙事类作品应找到文章的组材线索,如鲁迅的《药》;抒情类作品应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议论性作品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态度。⑶注意文中的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使思路流畅、行文自然,往往借助于一些顺连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过渡词等完成作者的行文流程。⑷辨别文中的重要语句。总领句、过渡句、呼应句、情感句、收束句、反复句等一般能为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提供重要参考。⑸连词成句、连句成文,把标志词、关键句按照作者在文本中表述的意义内容组合起来,就是作者的行文脉络,在脉络梳理的基础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述,就是此类题目的答案。
上述例题的原文开头是“中国的人们„„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接着说“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再说“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文章结尾为“‘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梳理出上述各层文意的关键句后,再通过适当压缩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就形成了“标准答案”。【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命题角度04】分析材料选取意图 【知识解说】
一篇文章中,作者确立中心后,要多角度、多层面选取材料来表现中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中心服务”的写作意图。由此,对围绕某一中心所选材料的概述与取舍详略意图分析就成了命题的热点,因为此考点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是学生全面解读现代文各种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名题精选】(2010全国卷Ⅲ《保护人》(莫泊桑))14.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解题指津】
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安排取决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解答分析材料选取意图类的主观题,一般可采用下列思维策略:⑴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内容要点;⑵分析该材料与文章中心主旨的关系以及材料之间的前后关联;⑶辨明文体类型,根据文体特点,来阐述材料选取的意图。
上述例题,解答时可以从小说情节安排、读者感受等方面思考;同时需要立足文本,扣紧小说情节和主题。小说写到玛兰帮助桑蒂尔神父写了三封介绍信,那么结果如何呢?小说没有直接交代,而是引用报纸上的话告诉读者那个很坏的恶果:他帮助了一个坏人,并被通报批评了。引用报纸上的报道,有如下作用;增强表达效果,既交代了玛兰写了三封信的结果,也表明了事态的严重后果;与开头部分玛兰的高兴形成反差,造成强烈对比,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参考答案】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类题训练02〙
冬 天
①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②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③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
④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⑤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⑥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象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象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烈焰象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⑦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又大家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象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得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象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呵!
⑧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⑨不过我也理智地较为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⑩“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
(原载《申报月刊》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15日出版)【导读思考】
⒈通读全文,请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
⒉本文主体部分作者谈了自己生命中对冬天的哪三种不同的印象?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
⒈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头部分(1-3段)是从概写诗人们对冬天的“不大怀好感”入题而引出“我”冬天的感觉——冬天的味儿特别耐咀嚼,这为中间部分详写冬之感怀起到提挈作用;中间部分(4-9段)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写了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对于“冬之味儿”的体悟;结尾部分(9-10段)总结全文,点明“冬要告终,春将来到”的主旨。
⒉⑴十二岁时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⑵二十以后的“我”成了“都市人”,觉得冬天不干涉人;⑶最近,对于“冬”有恶感。
【命题角度05】分析特定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 【知识解说】
分析特定句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首先要结合它在文中的具体位置。①若在开头,一般可从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方面来说明其作用。议论性文章的开头往往点出论题、表明观点。叙事类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有:表现地域特色,如《荷花淀》;渲染社会背景,如《祝福》;烘托场面氛围,如《药》等。抒情类作品的开头的作用通常有:揭示情感主调,如《荷塘月色》等。②若在中间,一般可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方面去解析。承上即是对上文内容的小结,启下则为推动后文情节发展。从过渡形式看,既有由一事物转入另一事物的内容过渡,也有从一种表达方式到另一表达方式的表达过渡,还有叙述形式(顺叙、倒叙、插叙)、叙写思维(梦境、现实、回忆)的过渡等。③若在结尾,一般可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照应前文、深化主旨等方面去阐释其作用。另外,抒情性较强的文本还有呼吁、感召等激励性功用,如《我有一个梦想》等。其次,在把握好句段的规律性作用后,要结合文意、作者情感、文本主旨、写作背景等因素作概述性分析。
再者,对一些特殊性语句作特殊分析。①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是文本的组材线索或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②反问句或急促有力的短句一般是作者情感集中抒发的宣泄点;③情感句、观点句或是意蕴丰富的语句一般是作者行文的文眼。
最后,分析句段作用要密切联系文本思路,切忌孤立、割裂地解析。
【名题精选】(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
【解题指津】
该小说原文叙事思路清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引出了“基辅读者”的乘车故事,后者是叙事的重点,分析开篇的作用要结合下文的故事。开篇的作用可从内容与写法两方面入手分析。从写法看,要理解并掌握与小说开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埋设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等等,本文开篇是为主要情节作铺垫的非主要情节,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服务,可理解为衬托主要故事。从内容看,可从读者感受和此类事件的常见角度展开分析。【参考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类题训练03】
好一朵木槿花
①又是一年秋天,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④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⑤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⑥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⑦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⑧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⑨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⑧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11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2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13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14紫色的流水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15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以后,仍不见花。
16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17它不再来。18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选自《野葫芦须(宗璞散文全集)1951-2001》)
【导读思考】
⒈文章开头写到玉簪花、美人蕉、紫薇等花木,有什么作用? ⒉文章第17、18两自然段能否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⒈文章开头写玉簪花、美人蕉、紫薇等花木的不俗,反衬木槿花的平庸,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小园中木槿两度花发的“不同凡响”蓄势。
⒉不能删除。理由如下:
17、18两自然段,表达了“我”对那震撼了“我”的木槿花再次开放的期待及其感触,抒发了对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那种面对苦难、遭遇不幸而能顽强生存、无所畏惧与妥协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若删除这两段,则文章主旨不能得以强调与深化。【命题角度06】分析线索形象 【知识解说】
线索是文本内容的发展脉络,它将文章的各个局部连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理清线索,对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解文章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景,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个实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有的线索具体明了,有的线索抽象隐蔽,有的一线贯穿,有的双线交织:但不论是哪种线索形式,我们对它的全面了解,都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内涵。有些以某一具体实物为线索的文章,该物象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喻或象征意蕴,因而在分析这类文章线索时,应结合文章主题和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容来剖析其线索形象的多重含义与结构功能。
【名题精选】(2011年高考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宗璞))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指津】
如何分析文章的线索?
常见方法是:⑴依据文本写作内容的特点,明确线索的具体类型所指。⑵依据标题或行文中的语言标志明确线索因素和出现频次。⑶将线索在文中的出现位置和频次加以贯穿,连缀成线,进而运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概述线索在作者行文思路中的作用。⑷明确线索的基本作用是:推动情节、见证事件、组合材料、寄寓情感。在此规律性总结基础上,结合文本呈现的具体内容分析表述。
《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中,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著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参考答案】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着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类题训练04】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慰安,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去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的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⑦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去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的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滴溜溜地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导读思考】
⒈简析本文的组材线索。⒉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⒈本文以“清明的心弦”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摄取了北方初冬世界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形象来写,情感脉络分明。文章从最后的几片枯叶入笔,写湖水河水、大地田园,直到写公园里的花木、池塘与楼台亭阁等,景物丰富多样,而都能传达出作者对北方初冬宁静安详、闲适恬淡的感受。这种澄澈清明的心境就是贯穿本文全部材料的红线,充分体现了散文构思”形散神聚”的特点。
⒉本文主要选择北京初冬的湖水河水、大地田园、郊外公园的景物以及人事活动等材料来突出北京初冬的宁静悠闲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清明世界清明时代的向往。选材能紧扣题旨,突出中心,符合生活真实。【命题角度07】分析材料作用 【知识解说】
凡能入文的材料对文本主旨的表达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流露都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有的写人叙事,有的描景状物,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抒情思辨,但都以为主题服务为目的。只有分析了局部材料的作用,才能整体解读文本内涵。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安徽卷,2010年的湖北卷等都设有材料作用分析的命题。
【名题精选】(《烟花三月下扬州》)17.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6分)
【解题指津】 分析材料在文中的作用,采取的步骤一般是:⑴概括所分析材料的内容。⑵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可从文本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要分析此材料从什么角度怎样体现文本主旨;在结构上,要分析该材料如何延展全文的行文思路,对前文所述是否起到了概括、总结、深化、点题等作用。⑶根据该材料自身特性,结合文意准确表述。材料若是引文,重在分析引文内涵及其与上下文语义的关联;若是对比或类比性材料,则要分析该材料相对于核心材料所起到的陪衬作用;若是描述性材料,应从描写的“生动形象”效果方面落笔分析;若是景物(环境)描写,应分析其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若是一个具体事物的反复出现,对于此类材料作用的分析,则应立足全篇结构,来考量该物象(意象)是否具备线索功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读熊召政《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文,三处引用诗句。而试题题干要求分析上述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指明了思路应关注诗句所处段落位置及其与全文其它段落内容的关系,也要求关注行文形式上的特点。命题虽是从文章章法结构设题,但绝不仅仅是结构上的事情,应将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综合起来。解答此类题目,应从内容理解入手,再从结构方面看其在行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②“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命题角度08】分析文中材料详略安排意图
一般说来,对与主旨关系密切的材料,作者不惜泼墨如水、详尽表述;而对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或前文已有叙述的材料,作者就惜墨如金、一言蔽之。这样,材料的详略安排,既与文章的主旨有关,又与文本的选材构思相连。从一般规律而言,详写材料是为了多角度、全方位表现主旨,同时也丰富、充实文本内容;略写材料一则避免重复与赘述,二则为核心材料起陪衬作用。详略得当有利于文本内容跌宕生姿、繁简有度,避免平实、没有重点。
【名题精选】(《怪人》〖乌拉圭〗比亚纳)(4)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指津】
解答分析材料安排详略意图一类题目的步骤是:⑴弄清文本主旨,理清材料与主旨的关系。⑵依据整体感知,把握材料处理方式。⑶分析详略作用,明确作者写作意图。从小说《怪人》全文来看,在情节上主要写了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其中,马乌罗“救童”情节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这样从二者的关系角度谈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就是合理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类题训练05】
北风
杨刚
①没有人能够明白北风,从没有谁见到了北风的心脏,他们说北风是无知的毁坏,他们说北风无头无手,只有一条像女人的累赘裙边—样的脚。
②北风,啊,深夜的黑暗里从地心底层吼射出来的北风,你的声音多么壮!多么猛!在玄色的天地中间,在宇宙蒙上了单一忧惶的迷灰色调时,你狂烈的暴激,奔腾的炫烂,你壮阔的动变,仿佛发出了万能的震人心目的色彩,使人张不开他微弱的眼,色盲的眼,使人为了天地的酷虐而昏眩。
③你的鞭子,你震挞生命笞逐宇宙的鞭子,就从没有停息过。你千里奔驶的驱逐死寂!鞭捶的疲弱!扫荡一切死亡和虚伪!你永远不肯停在半路上,等着寂灭来和你妥协!你鞭打太阳,鞭打洋海,永不让它们躺下来,永不让它们安闲游混!就是懒性天成的大山,你也要鞭碎它的岩石,扫荡它的林木,你使它一时剥落了狡狯沙石的掩盖,光着脊梁在你面前发抖。
④北风,伟大的北风,你是永不许冬日死亡的大神,是生命的红旗先使!在冬日,雨来了,雪来了,霰珠塞满了生命的细胞,太阳颓然如醉了酒的老头,早上起不来,未晚就躺下去,披着它半黄半红的黯淡袍服,像老和尚送丧的袈裟。大树小树都被剥夺干净了,被夺去了它们青春的冠冕,被剥下了它们润绿的衣裳,它们只好铁紧的闭着嘴唇,等着生命的汁子从它们心上干枯而死。大牛小牛干渴了,大狗小狗都缩紧到屋檐底下去躺着,不敢出声息。川流迟迟不前像老人绊坏了他的腿脚骨,也唱不出清脆的歌声。宇宙那时好像是根本忘记了它自己,它以为死亡已经代替了它,寂芜将把整个冬天封锁起来丢下冰洋里去了。
⑤没有你,没有北风的狂吼,没有北风的军号,谁知道这宇宙还存在着?谁知道这宇宙还有无疆的雄厚,无穷的力,刚猛万变的美!啊,谁又料到临到了生命的尽头跃出了生命的本身!
⑥哦,北风。我不知你对于生命有几千万万吨启示的活力!我不知你累积了人类几十万年磅磅礴礴,蓊蓊郁郁,绵绵延延不死的雄力在你怀里,更不知道你饱载了宇宙多少多少钢铁的火星!当着明媚的春节,当着炎炎的夏日,当生命有的是喜说和自由时,你俄延着,屯积着,你不动,你说:“好吧,孩子们!玩一会儿,乐一会儿,别着急。”一旦生命在收缩,在溃败,力与美落在枯寂死灭的威胁底下,在一个丑到失了容仪的黑夜里,你突然发出了你的巨吼!为了你狂烈的动震而使生命的力在梦中人心里像轰雷一样爆炸!北风,我不了解你,我不能说一个微末的分子能了解它的全体。可是我觉得我和你有着心连心,手指连手指的密切生命,正像我和我的中华民族一样。在冬日的窗头,我见不到北风的鞭子在寂呆的树杪挥动时,我心是何等的寥寞!我渴恋着北风的呼声;北风的号角未来时,我将怎样度我的荒凉!然而正和彗星辉耀的存在相似,北风浩荡的来临是生命至确至刚的真理。我以我的胸脯敞露在北风雄猛的鞭击底下,在北风尖锐的指锋的刺割之下,我愿北风排剑一般的牙齿咬住我的心,拖我上那生命的战场!
⑦在那生命的尽头上永远有生命自己的堤防,站在堤防排荡一切的使者,请天下古今一切的权威者向他膜拜!
⑧啊,北风!啊,伟大的中华民族!
写于1938年 【导读思考】
⒈文章开头开头一段主要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文,请指明本文的感情基调并简析“北风”形象的象征意义。【参考答案】
⒈文章开头一段主要写人们对北风的不理解:以为北风是“无知的毁坏”,它懵懵懂懂,“无头无手,只有一条像女人的累赘裙边一样的脚”,显得无能、拖沓、怯弱。这样写为下文的讴歌北风的雄壮、伟大、刚猛、激越的情怀与活力做了反衬,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思路具有曲折之美。
⒉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雄壮激越的,且首尾贯注、一气呵成,表现了作者深沉浩大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⑵“北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屈外辱,坚忍刚强、奋力抗战的伟大精神和壮烈情怀的象征。
【命题角度09】分析文中材料增删调换与否的理由 【知识解说】
写入文本的材料,一般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完整有序的材料逻辑严密、思辨性强,有利于读者系统、条理地把握文本思路。材料的增删与调换与否,受文本主题思想、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体裁的结构布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通读全文,立足文本语境,理解文本主旨,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其次,应针对题干的不同要求具体分析文章中的材料,看清材料与主旨的内在对应关系,准确把握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增删材料的分析要看能否充分表达主题:现有材料如能全方位解说主旨,那就没有增加其它材料的必要,反之亦然;若是现有材料有重复之嫌或表达主旨过于直露,那么在不影响主旨表达的前提下,删掉也未尝不可。对于调整材料的分析要看材料间的逻辑顺序,若是层递式或因果式或顺承式或有重点强调的内容,则不可更换顺序;反之并列式材料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也可调序。对于更换材料的分析要看选材是否典型,与其它材料对主旨的表达是否重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答题过程中只作肯定、否定回答,而不加分析和不作肯定、否定回答,只有分析的两种极端解答现象。
【名题精选】(2010年石家庄高级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卷《话语的姿态》徐坤)“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乙不同意甲的说法,请你站在乙的立场对甲加以阐释。(8分)【解题指津】
《话语的姿态》是一篇充满辛辣讽刺意味的官场讽刺小说。全文以“话语的姿态”为小说叙事的焦点,按照其仕途腾达的先后顺序,从对其“话语姿态”的惟妙惟肖的描摹中,让读者看见这个丑角可鄙可笑的精神痼疾。结尾段要言不烦,戛然而止,却耐人寻味。若删除该段,故事情节结构显得不完整,意味也淡了。原文让主角在官场爬升中的一个高点上忽然停住,让读者想象他以后仕途的可能走向和之前他的仕途攀援的种种扭曲的人格、心理,这就使小说更多了几分玩味的余地。
【参考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个结尾并非多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①使得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②使故事更加完整,③使文章主题得到拓展,④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辛辣,⑤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命题角度10】分析谋篇布局的特点 【知识解说】 明确了文本中心,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重要的工作就是材料如何表现中心的问题了,这是谋篇布局的艺术,更是作者匠心行文的外显技巧。本考点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命题上有的是就全文技巧概述分析,有的是就某一方面、某一特色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本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其它形式要素综合解析。
解答谋篇布局类试题,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谋篇布局模式及其特征性规律概括。谋篇布局是作者的组材行文技巧所在,它属于文章的形式范畴,包含的内容要点非常丰富,很多与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同,下面对最常见的谋篇布局模式加以概括介绍。
⑴开门见山:不绕圈子,开篇点题。⑵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明题旨。⑶巧设伏笔: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下线索,为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突兀。⑷设置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⑸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⑹以小见大:用小的选材表现大的题旨。⑺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使这个“物”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⑻层层推进:文章所组写的材料一层比一层更深入,有时间、空间、逻辑等不同的层进方式。⑼对比映衬:映衬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两者一般综合运用。⑽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性立论,合是结束全文:这种布局首尾圆合,浑然一体。⑾前后照应:文章前后的内容互相应对。⑿笔锋突转: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引起读者的惊奇感觉,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⒀联想想象:由此及彼为联想,创造新形象为想象;两者一般也是结合运用。⒁倒叙起笔: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使文章产生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⒂虚实相生: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或是景物为实,情感为虚。⒃一线串珠:围绕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个话题,选择一个个典型的材料或事例,多角度、多方面论证说理,描写记叙。⒄双线交织:文中明暗两条线索并列运行,最终在情节结局中交汇。⒅援引诗文:在文中因表述需要,引用诗文警句或典故传说等。⒆详略得当:文本中因主旨需要,材料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恰当,就叫详略得当。⒇蒙太奇式:文本中的片断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
其次,应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应分析。第三,答案表述既要有规律性表述,又要有文本内容验证性评析,切忌偏废其一。【名题精选】(2011高考北京卷《祁连雪》)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解题指津】
从行文思路看: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是作者在文中描写塑造的生动意象,它承载着作者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感悟。从思想内容看:雪滋养着河西走廊的各种生命,哺育着它们的子孙;雪景使人的内心境界趋于宁静、明朗、净化;祁连雪景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内心启迪和感悟。
【参考答案】“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命题角度1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知识解说】
文章的命名就是题目。题目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犹如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强烈愿望,所以标题的选择与确定在结构上不可轻视。
好的标题有体现主题、标明题材、提示体裁等作用,因此,好的标题应该贴切、简洁、新颖。但各类文章的标题变化颇多,有的文章正副标题相配,有的文章大小标题共用,有的标题一语双关,但都能体现结构上的“眼睛”的作用。
好的标题要求贴切、简洁、醒目、新颖、含蓄。标题的类型主要有正、副标题,大、小标题等。正题体现文章的主体内容,再加副题标明写作对象,正副配合,看了题目就可大体把握文章总的精神。大标题是全文内容的总括,而小标题则是文章主体各组成部分的眉目,通过梳理小标题内涵,可快速把握文意要点。
【名题精选】(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易允武)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解题指津】
题干中已列出两种答题的思路,一是“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二是“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选择第一种思路重点在说明理由,题目的特点明显,树长在塔上,新奇,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以树为题目的中心词,还要思考“塔上的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若选择第二种思路,关键是拟出能体现文章内容又有文采的题目来,如“塔·树·鸟”。【参考答案】无必要。理由: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类题训练06】
陈面包
作者:〖美〗欧〃亨利 陈宗伦译
①玛莎〃米切姆小姐在街道的拐弯处开了一家小小的面包房。她40岁,存折上有2千美元,装了两颗假牙并富有一颗同情心。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的人,许多都已结了婚。
②有一位顾客每星期光顾这里两三次,她开始对他发生了兴趣。他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眼镜,下巴上的胡子仔细修得尖尖的,衣服多处打了补丁。他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5美分一只,陈面包5美分买两只。除了陈面包之外,他从来没要过其它东西。
③有一次,玛莎小姐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一个红棕色的斑点,于是他断定他准是一个尚未成名的艺术家。毫无疑问,他住的地方一定非常简陋,在那儿,他画着画,啃着陈面包。想到这些,她那颗同情心就跳个不停。
④为了验证关于他的职业的设想,一天玛莎小姐从里屋拿出她买的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并把它放在显眼处。两天后,男顾客再次光临,他果然注意到那幅画。“您有一幅很不错的画,小姐。”“是吗?”玛莎小姐一边包着陈面包一边为自己的灵巧而得意扬扬地回答,“我真的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你认为这是一幅好画吗?”
⑤“布局和比例的协调不是太好,景色透视不真实。再见,小姐。”打那以后,那位风度翩翩的艺术家(她现在这么看他了)来后总会聊上一会儿。他继续买陈面包——从来不买一块蛋糕或馅饼。他看上去日益消瘦而且无精打采。玛莎很想在他买的陈面包中加点好吃的东西,可是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因为她理解艺术家的自尊。
⑥一天那位顾客像平常那样走进来,把5美分硬币放在柜台上,要了陈面包。玛莎小姐正从货架上取面包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嘟嘟声和叮当声,接着一辆救火车呼啸而过,顾客匆忙跑到门边看个究竟,玛莎小姐灵机一动,将面包刀快速地插入两只陈面包,慷慨地朝里面塞进很多黄油。她十分满意自己大胆慷慨的冲动,但是她的心一直怦怦乱跳:吃到黄油时,他会想到把黄油放入面包的那只手吗?
⑦刺耳的门铃声似有恶意,打断了她甜蜜的思绪。今天早上还使她同情心大发的那个“心地善良又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相貌和举止都与平常判若两人,紧握拳头冲着玛莎小姐挥舞:“蠢货!你毁了我了!你这个心肠狠毒的东西!” ⑧玛莎小姐无力地靠在柜子上。另一个男人把这个愤怒的家伙拖到门边,然后对玛莎小姐说:“我想应该告诉您,小姐——那位是布拉姆勃格,他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为了完成市政大厅的设计图纸,3个月来,他一直在努力工作,他准备以此参加一次大奖赛。昨天他用墨水描完了底线,您知道,设计师总是先用铅笔画出草图,完成后再用陈面包碎屑擦掉铅笔线。今天,您知道,那些黄油……唉,布拉姆勃格的图纸现在一钱不值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
【导读思考】
⒈微型小说往往讲究尺水兴波,曲尽其妙。通读全文,请简要赏析本文是如何营造情节波澜的?
2.有的版本所选入的这篇小说标题又作“巫婆的面包”,与“陈面包”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请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⒈本文营造情节波澜的方法主要有:⑴悬念法:小说注意层层设臵悬念,如叙述那位特殊的顾客只买陈面包的举止,叙述玛莎小姐对他的同情心,以及偷偷在给他的陈面包中加黄油,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起读者对后续故事情节的推测。⑵误会法:玛莎误解了那位男顾客只买陈面包的真相,而一厢情愿地向他发起“爱情攻势”,反而给他制造了大麻烦——他的苦干三个月的参加有奖比赛的设计图因为添加了黄油的陈面包的擦拭而给毁了。⑶意外法:小说的高潮、结局与开端、发展部分的情节走向发生曲转,结局出乎意料。⒉与“陈面包”相比,用“巫婆的面包”更好,后者更新奇,更具有悬念感,更能突出小说情节的荒诞性。玛莎对那个艺术家的多情相助,反而遭来他的恶毒诅咒,一个善良真诚而有同情心的人却被当作“蠢货”“心肠狠毒的东西”,用“巫婆的面包”才能更好地与小说高潮部分那个“穷艺术家”的咒骂相呼应。这种反差,更让人见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心之间的隔膜、命运的荒诞。而以“陈面包”为题,虽然也能起到表明线索的作用,但与后者相比,显得过于平淡.
第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专题复习教学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及阅读文本的选择。
2.理解论述类文本的体裁特点及命题角度。
3.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复习重点】读懂文章,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论述类作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阐释】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点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此考点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真题回放】
2010年江苏高考 朱光潜的《谈静》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2011年江苏高考 鲁迅的《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12年江苏高考 伍尔芙的《笑的价值》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例题分析】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文化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 物污染着的大海。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但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演练】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⑦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⑧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⑨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 利。
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⑾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⑿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先完成第16题)
15、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6分)
16、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6分)
【考点训练】
《高三复习课外自主练习》P110 九《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第四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1.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段文字与标题、与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与下文等之间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蜣螂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为生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3.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蜣螂硬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本语言的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体特点,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比较生动,这和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密不可分,作答时注意分析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例子将其效果表述出来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第五篇:分析文章的结构(推荐)
分析文章的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构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明确不同文体的思路规律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前景如何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贾平凹的《丑石》;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项脊轩志》《我与地坛》。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如《登泰山记》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我的空中楼阁》、黑塞的《红房子》《树》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
常见的结构:
(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注意:赏景的缘由要交代清楚,最好能点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几点上抒情。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张显志;篇末点题。如《我的空中楼阁》《病梅馆记》《红房子》《树》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需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分述史实——抚今抒情(文化散文)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上的契合;感情需真实自然;如《道士塔》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花未眠 》、《珍珠和泪珠》、《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雾》、《书房的窗子》等。等。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其一是语言的标志。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答题模式】
【题型1】: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6、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示例
1、(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
2、针对线索分析结构。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08湖北卷)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题型2】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作铺垫;渲染„„气氛。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晴,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3、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
示例: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题型3】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
1、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2、对全文的作用,3、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4、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规范答题】:
1、展示美感,伏笔铺垫。
2、构成对照,凸显主题;
3、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
4、反向衬托,突出主题;
5、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示例:(2006江西)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金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都能“对树充满敬意”,与自然和平相处,从而使之与那些对待落叶态度冷漠而宫傲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不同的态度的对照中显出自己的观点,情感倾向,以凸显“对树充满敬意”即“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