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语音美的追求
诗歌语音美的追求
南朝诗发展至齐永明年间(483—493),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就是诗人更加自觉地讲究诗句的声音之美,制订出一些规定,以求达到读起来流畅谐和的目的。
汉语本是极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每个音节(一般是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的区别(今天的普通话、北方方言已消失了入声,南方许多方言尚保存着入声),因此读起来抑扬低昂,十分悦耳。汉语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拼合紧密,所以每个音节都很响亮。
中国人很早就注重诵读诗文甚至讲话时声音之动人。且举几个著名人物的例子:
东汉末年的蔡琰,即蔡邕(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是有名的才女。战乱中被掳入匈奴,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屯田都尉董祀。她的心情当然是悲苦的,所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悲愤诗》)偏偏董祀又犯法当死。文姬乃急往曹操处,为丈夫请命。时公卿名士、远方使者,坐者满堂。文姬蓬首赤足而进,叩头请求,“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众人为之动容,曹操也赦免了董祀。“音辞清辩”,便包括声音清朗动听之意。史家著史时特地将这一点记录下来,可见声音之美是如何受人注意了。
又如汉末崔琰,《三国志·魏志》本传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特地将其声音之高亮写入,也可见对此的重视。传说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貌,觉得不足以威服远国,便使崔琰为替身,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捉刀”一语,即由此而来。这既是借重崔琰的相貌堂堂,也是由于他“声姿高畅”吧?
再举一个东晋的例子:据说桓温生下来不到一岁,温峤见之,说:“这小儿有奇骨,让他啼哭一下!”及至听到其啼声,又说:“真英物也!”大约其哭声有力,因此受此赞誉。这当然不是说话的声音,不过桓温长大之后,确实不仅“眼如紫石棱,须作蝟毛磔”(《晋书》),相貌英武,而且说话声音也很动人。他率兵平蜀之后,会集僚佐缙绅,侃侃而谈,据《世说新语·豪爽》载,“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听众所叹赏的,与其说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如说是他谈论时的豪情爽气,包括其“音调英发”,声音动人。
以上诸例是谈话时的声音之美。至于诵读诗文,汉代人读赋、读《楚辞》,都是有一种特殊的抑扬顿挫的调子。东晋袁宏少时贫困,曾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附近的长江客舟上咏其所作《咏史》诗,“声既清会,辞文藻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恰好镇西将军谢尚乘着清风朗月,微服泛江。一闻此声,觉妙不可言,遂迎其过舟,清谈至旦。从此袁宏名誉日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袁宏诵诗能深深打动谢尚,与其声音之美有不小的关系。其他如南朝萧齐时的周舍,史家也特地写上这样一笔:“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梁书》)足见人们朗读时注重声音,决不是随随便便的。文人读书如此,僧徒诵经、说法,同样如此。南朝梁时慧皎撰《高僧传》,其《诵经论》便说:“若乃凝寒靖夜,朗月长宵,独处闲房,吟讽经典。音吐遒亮,文字分明。足使幽显欣踊,精神畅悦。”简直是把读经视为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试想空山明月下,古刹松声里,传来一阵阵寥亮清厉的诵读之声,是何等令人神往!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云:“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此诗可以说是对于讲究吟讽声音美的传统的礼赞。
言谈、讽咏讲求声音动听,与永明年间文人写作诗文之讲究声律,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正是在这种普遍风气的薰染下,文人写作时追求语言声音美的心理更强烈了,对语音的感受也更敏锐了,辨字审音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提高。
事实上,早在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文赋》中,已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便是以色彩为喻,说诗文用字,其不同的声音应和谐配合,动听悦耳,犹如锦绣以五色线相配而鲜明悦目。到了永明时期,这种讲求更普遍,更自觉了。由于语音学的进步,文人对于语音之四声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写成专著,加以分析论述。如沈约便撰有《四声谱》。此时又提出了“八病”之说,要求诗文用字的搭配避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八种病犯。这里不必对此八病作详细解释,只指出它们总的原则,即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就是要求诗文用字的声调、声母、韵母均有所变化,避免重复单调,又须配合和谐。当时提倡此道最力者,除沈约外,还有谢朓、王融等人。响应者甚多,一时蔚为风气。其作品称为“永明体”。不过,也有不能理解声韵之人。据说梁武帝萧衍即不会分辨四声。曾问大臣朱异:“何谓四声?”朱异举例道:“如‘天子万福’,即是四声。”(四字分别为平、上、去、入声。)萧衍说:“那么‘天子寿考’,为何不是四声?”(寿、考二字为去、上声。)又,八病的具体规定有的过于繁琐,难于一一遵循,沈约自己的作品也未能完全避免,故反对者也颇有其人,如钟嵘即是。
一件事初起时,本难十全十美。永明声律论虽尚有缺点,但正是在其基础上,又经过约二百年的演变,在初、盛唐之交,才形成了所谓律诗,中国诗歌从此才有了大体定型的格律,一直到今天,仍为爱做旧体诗的作者所沿用。沈约等人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第二篇: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句容市第三中学 徐霞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黄金斌
【摘要】
当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潮流,我们应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
【关键词】
简约 有效性 教学思想 教师 目标
提到戴尔,你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它闻名于世的直销模式,打个电话,网站上填填信息就一切都搞掂。戴尔着力倡导的概念是“向过度包装说不”,只要是不必要的,就都属于“过度”的范畴。我们的教学何尝不应拒绝“过度包装”,追求简约之美呢。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就论及“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简约教学的理念。何为简约?简约就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简明的课堂设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当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潮流,我们更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懂得舍弃与整合,深入浅出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约又充实,那应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
一、简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好比是一堂课的“心脏”。一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太多,每个目标都想抓,不愿取舍,结果可能一无所成。教学目标要科学、精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目标的定位应恰到好处、要有侧重。如在情感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比较显性的目标时,教学就应围绕情感和价值观感悟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定位。一堂课集中解决一两个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盲点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囫囵吞枣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简洁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时间变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学会取舍,不妨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易混点要讲,易错点要讲,规律和方法要讲;三不讲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简要设计。为活跃气氛,很多课堂设置了小组讨论,小品再现,演讲,辩论会等众多环节,让人眼花缭乱,似乎为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在众多教学手段的狂轰乱炸之下,学生缺少了“静思”的过程,被教师强势主导的一个个环节搞得筋疲力尽,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科学、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规律的,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这样就搞那么复杂了。“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简便方法。简便的方法和思路是学生所期待和乐意接受的。往往掌握方便快捷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从最简单的举例中归纳普遍的规律,如徐长青
老师的“退中的数学”,真正做到“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有些课堂通过各种辅助教学设备,展示眼花缭乱的教学场景,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冲淡了教学的主旨,把原本简单的课变成了复杂的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教学媒介的运用要点到为止,克服“浪费与作秀”,避免喧宾夺主,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感悟。
简练语言。任何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老师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能使学生一下就把握核心问题,避免注意力的分散,强化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留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白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和信任。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会让人有一种清净明亮的感觉。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锤炼每一句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教学的美感。
教育专家汪潮教授曾说过,“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倘若要在简约教学中切实有效达成目标,教师本身应博学多才,教艺精湛,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宋朝大词人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简约中透着凝练,在凝练中带着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的境界。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 徐长青
[2] 《简约语文》浙江教育学院 汪潮
[3] 《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许卫兵《课程·教材·教法》 2009年第五期
[4] 《网络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张新卫
第三篇: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摘要】: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从简化课堂的内容、目标、方法、环节以及语言来讨论如何让小学的语文课堂变得简约。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正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约,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其二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简约,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大块,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以读为本,品读细节,披文入情。二是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这样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有效途径——“读”与“写”,整合了三个维度,涵盖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目标明确,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追求简约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感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至于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三、教学环节追求简化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教《长相思》。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追求简便
陶行知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几乎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课就陈旧。其实,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堂教学不作秀,简约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化实施课堂上的“精
讲多练”与“精讲精炼”。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五、教学语言追求简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3)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只求简约有效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23期
2、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 http://wenku.baidu.com/view/d9ad1a543c1ec5da50e270ac.html
3、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http://www.xiexiebang.com/fkggz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14
4、简单是智慧.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9).5、探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化 《小学阅读指南》2011年11期
第四篇:七年级(上)语音、诗歌、文言文小结
一:字音字形
痴(chī)想
隐(yǐn)秘
凝(níng)成诱惑(huò)喧(xuān)腾
瞬(shùn)间 训诫(jiè)
迂(yū)回 啜(chuò)泣 卑 微 零(líng)落
瘦骨嶙(lín)峋(xún)头晕(yūn)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收敛(liǎn)
宽恕(shù)纳(nà)罕一丝不苟(gǒu)
迸(bâng)溅(jiàn)伫(zhù)立
伶(líng)仃(dīng)忍俊不禁(jīn)
缀(zhuì)连 倔(jué)强(jiàng)洗濯(zhuó)玷(diàn)污 扒(pá)窃(qiè)诅(zǔ)咒(zhòu)碌(lù)碌(lù)终生
绝处逢(féng)生 贪婪(lán)堕(duò)落 点缀(zhuì)冉(rǎn)冉(rǎn)苦熬(áo)雏(chú)形 丰硕(shuò)累(léi)累(léi)沉甸甸(diàn)繁弦(xián)急管 玲珑(lóng)剔(tī)透
多姿多彩 不可磨(mó)灭
回味无穷金窖(jiào)泯(mǐn)灭
慧(huì)心
嬉(xī)戏
风韵(yùn)闲适 禀(bǐng)告
厄(è)运
行乞(qǐ)落(luò)难(nàn)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kuàngyí)
阴晴圆缺 心痛如割
险象迭dié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执著(zhuó)鞭(biān)策(cè)盛(shèng)名
报酬(chóu)奢(shē)望
蹂(róu)躏(lìn)呵(hē)责
懊(ào)恼(nǎo)沉(chén)醉(zuì)迷醉
猝然长逝(cù)问心无愧
朗(lǎng)润(rùn)酝(yùn)酿(niàng)卖弄(nòng)宛(wǎn)转(zhuǎn)嘹(liáo)亮 黄晕(yùn)烘(hōng)托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sǒu)花枝招展 镶(xiāng)嵌(qiàn)响(xiǎng)晴
肌肤
绿(lǜ)萍(píng)水藻(zǎo)
贮(zhù)蓄(xù)澄(chéng)清
黛(dài)色贮(zhù)满 匍(pú)匐(fú)磅(páng)礴(bó)澹(dàn)澹(dàn)芊芊细草(qiānqiān)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huá)
闲情逸致 丁(zhēng)丁(zheng)幽(yōu)谷
肥硕(shuò)栖(qī)息
归泊(bó)寥(liáo)阔
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竦(sǒng)峙(zhì)骸(hái)骨
潜(qián)行裹(guǒ)藏葱(cōng)茏(lóng)幽(yōu)雅(yǎ)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峰峦(luán)预兆(zhào)轻盈(yíng)匀(yún)称(chân)崩(bēng)塌(tā)弥(mí)漫(màn)征(zhēng)兆(zhào)
一霎间shà
姿态万千喑(yīn)哑(yǎ)静谧(mì)莴(wō)苣(jù)嗉(sù)囊
红喙(huì)海域(yù)畅(chàng)谈
昂首挺立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丫(yā)杈(chà)
寂(jì)寞
憔(qiáo)悴(cuì)肃(sù)杀(shā)诀(jué)别
荡漾(yàng)嫌(xián)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sè)缩 虐(nuè)杀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yì)
怦(pēng)怦
拆(chāi)散(sàn)水波粼粼(línlín)
匿(nì)笑
菡(hàn)萏(dàn)敧(qī)斜 祷(dǎo)告并蒂(dì)花瑞(ruì)慈(cí)怜(lián)荫(yīn)蔽(bì)滑稽(jī)御(yù)聘(pìn 赏赐(cì)
爵(jué)士炫(xuàn)耀
妥(tuǒ)当
呈(chéng)报 陛(bì)下 头衔(xián)骇(hài)人听闻 随声附(fù)和(hè)
缥(piāo)缈(miǎo)笼(lǒng)罩(zhào)女(娲(wā)莽(mǎng)莽(mǎng)榛(zhēn)榛(zhēn)澄(chéng)澈绵延(yán)神通广大 哞(mōu)哞(mōu)潺(chán)潺(chán)眨(zhǎ)巴(bā)孪(luán)生痒(yǎng)酥(sū)酥(sū)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二:句子仿写。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三:诗歌直接性默写
1、《观沧海》--曹操(三国)东临___石,以观沧海。水何___ ___,山岛___ ___。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___ ___,洪波涌起。日月之行,___出其中;星___ 灿烂,___ 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___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___ ___ ___ ___。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 ___ 低。几处早 ___ 争 ___ 树,谁家新 ___ 春泥。乱花 ___ ___ 迷人眼,浅草才能
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___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朝)枯 ___ 老树昏 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 阳___ 下,断肠人在天 ___。
5、龟虽寿--曹操(三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___蛇乘雾,终为土灰。老___ 伏 ___,志在千里。烈士 ___ 年,壮心不 ___。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朝)故人 ___ 鸡 ___,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___ 外斜。开 ___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 ___ 菊花。
7、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朝)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___ 房花木深。山光___鸟性,潭___空人心。万 ___ 此都 ___,但余钟 ___ 音。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 ___ 啼,闻 ___ 龙标过五溪。我___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 ___ 西。
9、夜雨寄北-李商隐(唐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 句是:__,__。抒写诗人希望与亲人会面的诗句是:___,___。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___,___。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___,___;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___,___。
13、《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___,___。14、15、五:文言文
(一)文言虚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以数万计: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间,取消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句子独立性,不译。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
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
其子曰:代词,他的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
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做”。
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7、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二)一词多义
8、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9、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
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
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14、数: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数目。
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三)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译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名词作动词,实现“仁”的理想。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好的地方。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只有。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五)重点字词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心里。拟作:比作。于:在。
徐喷以烟:慢慢地。
盖一癞虾蟆:原来。
方出神:正好。使与台齐:让。
定神细视:集中。
2、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是知也:此,这。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危楼:高楼。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或凭或立:有的人。靠着。
不一状:形状不一。
4、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撒在。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丢下。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丢下我走了。)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5、智子疑邻:以……为聪明。
人皆吊之: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居数月:经过。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六: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
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6、《泊秦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7、《夜雨寄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又遇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一问一答中,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9、《观书有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第五篇:距离等于美诗歌
想起
那古先知们的语录
千古流淌
宛若花丛中那朵绝色
无论如何挑剔
眼中就有它的位置
是太偏执
今天的人们
只能拾牙慧般
拼凑着那些文字
又无病呻吟地
有了崭新体验
仿佛
创造了一场革命
就这样
吃着洋快餐收了洋垃圾
却把祖产送到海外
我们吹嘘的文明礼仪
已经开始心虚
方块字的魔法
我们是始作俑者
由她展开的美
炫了五千载
而后辈无情挥霍和买卖
还能剩余几许
难道
要到某一天
只有看着陈列的文物画册
啊
美则美矣
距离有些远
那在若干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