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知道“花山”是什么地方吗?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去的花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毛主席在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5.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第二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七律·长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毛泽东,今天我们将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一起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看看《毛主席在花山》又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2、板题,读题,解题。(写毛主席在花山发生的事。)
3、介绍花山。(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的认读,相机正音。
操劳 严肃 石碾 干扰 诚恳 簸箕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笤帚 局面 旮旯 乐呵呵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2)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3)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三、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1、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提示:写人的文章,我们重点应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1)
二、三自然段动作、神态描写:“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和神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
二、三自然段的语言描写。
体现了他关心人民群众,时时为群众着想。(3)第七自然段。
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4)第11自然段的语言描写。
A、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
B、从这些话中,你认为毛主席有怎样的品质?(这几句话表现了毛泽东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C、齐读这段话。
(5)13自然段:从毛主席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和蔼可亲,和群众很融洽。从毛主席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熟悉农村生活,会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不仅能领导革命,还会做普通的农家活。从老人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就像普通群众中的一员。
第三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凉”。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和词语卡片,录像或电影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进入情境。
1、紧扣“为人民服务”揭题。
(1)出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题字)(2)认识吗?(读)平时在哪看见过?师生交流。(3)知道是谁提出的吗?(毛主席)
2、过渡:毛主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人民,他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句简单而崇高的誓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时空,回到革命即将胜利的1948年,走进美丽的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共同领略主席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结合预学案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3、交流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提示多音字“凉”。
/ 4
4、在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互相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
6、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师生理清文章脉络,统一思路。)
三、细读感受,体会品质。
1、导学: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不忘关心群众的生活小事,这多么令人敬佩呀!从课文记叙的这几件事中,你们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主席呢?
(1)请大家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温馨提示:可以画出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抓住一两处仔细地体会,相信会有属于你们的发现。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同桌互说。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找到了什么描写方法?体会到了什么?怎样体会到的?试着读出感情。)
4、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出示句子: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①请两名同学朗读,谈体会。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
/ 4
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①出示句子: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间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A、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谈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两个动作体现出主席心中惦记碾米的群众,正在想着该为大家做什么。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主席关心群众,在主席心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B、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语句发表感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只要有自己的见解都是值得鼓励的。)
C、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讲了哪几层意思。(预设: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②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预设: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四、再读揣摩,总结写法。
1、指名朗读全文。
2、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
(本课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和品质。)
五、歌声结尾,布置作业。
1、播放歌曲《东方红》。
/ 4
师总结:正因为他爱百姓,所以他得到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2、作业。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
/ 4
第四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教材分析:《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情,表现出了毛主席关心、体贴、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的表现了毛主席既是伟人,又是一位普通群众。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11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3.我能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培训小组长:小组长掌控全组 整体协调。课前让组员充分预习课文,完成好导学案,做到心有准备。()课前组长了解本组学情,以便在讨论环节有的放矢,在展示环节有目的的分配任务。课中组长把展示、点评机会让给b c层同学展示,自己应准备补充、质疑、拓展。最重要一点是 组长要做好组员讨论时的记录,不浪费时间,随笔记录,以做到高效。并要统一组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答案,体现小组合作。课后监督组员修改导学案,质疑自己仍不会的问题,上报语文科研小组。
1.提前走进教室,书写好学习目标、课题,投影课件,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材,导学案,双色笔,铅笔,练习本,把桌子上收拾干净)2.画好评价表 3.下发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歌曲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歌曲连唱》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知道我们老百姓都在歌唱谁吗?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课外的一些了解,毛主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3、毛主席令我们敬佩,令我们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了解毛主席,一同走近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子——花山,走近毛主席的生活小事,去感受毛主席的情怀。出示《毛主席在花山》学生深情读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男生读、女生读。
三、导学案反馈。(提前放在大屏幕上),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查然后知不足)
四、自主纠错。(一分钟)
一、概括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年()毛泽东转移到花山村发生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件事是(),表现了毛泽东()、()、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详:A详细;B说明;C(事情)清楚 1.大娘仔细地端详着主席,说:“我好像在哪见过你?”(无答案)2.信封上只有一个“内详”,没有地址。()3.墓碑上写着牺牲的战士名字:伊志,但生卒年月不详。()
五、自主学习。
六、合作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三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板书:请、送、帮、群众
2、我们发现三件事都和群众碾米有关,那这三件事在文中能换顺序吗?为什么?所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毛主席请群众碾米的起因是什么呢?(生:毛主席发现没有碾米声后,知道是警卫员请村长把乡亲们请到别处碾米。)
设计想法:以有效提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的条理。
七、展示、点评、质疑
出示探究一:毛主席是一位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呢? 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群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出示探究点二:从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情感的铺垫、指导学习第一件事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1、简单介绍背景:师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隐瞒身份来到花山,只住了九天,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是前往西柏坡开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正在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2、所以毛主席来到花山(生齐读)出示:“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此时,你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两张,学生读下面的句子。
设计想法:合理利用课文背景,抓住关键词语铺垫,引导学生产生毛主席工作夜以继日,十分辛苦的感悟。
3、看到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警卫员请村长把群众请到别处碾米去了。
4、那我们的毛主席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2——9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可以写写你的体会。反馈后出示句子:“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他为什么皱眉?为什么连烟也不抽了?(生:因为他知道警卫员把群众叫到别的地方碾米去了就皱眉不高兴啦,着急得连烟也不抽了。)请读出不高兴吧!此刻他在想什么呢?严肃地说是怎样地说?(严肃地说严厉地说)读出认真读出严肃吧!一起来。这件事中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动呢?
5、小结:同学们,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群众令我们感动,是因为什么描写方法用得好? 设计想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感动,学会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给群众送茶帮群众碾米这两件事情中,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请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会我们来交流。设计想法:倡导自主学习,运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第三件事。
1、把你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点评。“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评:从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深入群众没有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普通群众)
“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对母女。(预设学生点评:通过毛主席的语言感受到了)
“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预设学生点评:抓住细小的动作体会到了)
设计想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生生互评,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学会学习。
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1)这两个问号是?改一改。
(2)是的,我们的毛主席就是这样想的,出示生齐读:“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他也是这样做的,(生齐读:“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指名:他在工作的时候送茶给群众喝,他来到了群众当中帮群众碾米。出示插图。设计想法:结合学生的反馈顺势抓住此重点段感悟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和热爱群众的一言一行。综合《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分析,综合谈谈你觉得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是一个豪迈的诗人,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是一个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愿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领袖,还是一个有百姓情怀的人。)
八、学科班长作总结:
九、课堂检测:如果你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你会想些什么?试着说一说。
十、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尊重学生情感和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又重有略、并十分注重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重倡导学生预习、自主感悟、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等这些自主学习,扮好教师的引导角色。为突破教学重难点,采取了借助了背景资料,抓重点词句的感悟,采用图片、分享小故事、小练笔等手段。为解决“学习、感悟并运用抓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文章写法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把文章的写法的学习建立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这堂课我觉得学生对本堂课的重难点掌握较好。本堂课体现略读课文教学,做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法学习,有扶又放,学生的朗读也是做到关键一两个句子指导。在学完第一件事时,我的引导语:“毛主席关心群众令 我们感动,课文是怎么写得这么感人呢?”问题设计:“那毛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又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呢?”体现了表达效果的学习。
第五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主讲:周春燕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教学中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的表达方法。三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要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之健康成长。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既要教学又要做人”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紧紧围绕学习人物品质、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开始,在学习的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学习方法,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国现任国家主席是谁吗?那有谁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任党的主席是谁呢?(指名学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与毛主席有关的事。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3、提问: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4、释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了解其主要内容,再深入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想: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2、学生发言汇报,教师到黑板上板书。
三、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仔细阅读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话,体会这段话的意思。
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强调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指毛主席)摆在特殊位置上。这段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毛主席曾经说过:“部队是舟,百姓是水,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表现出了毛主席对百姓的爱戴之情和浓厚情谊。
2、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3、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
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四、延伸拓展
1、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就全文而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到,毛主席在花山,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颂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思想作风,所以与这一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三件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所要详细加以描写的。而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所以写得很简略。
五、升华情感
1、从课文记叙的三件事中,毛主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2、让我们走近毛主席,一起来感受他那亲切的音容笑貌,感受这位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课件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六、总结
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他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七、作业
1、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
2、用我们这节课学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有关人物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劝 喝茶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同群众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