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时间:2019-05-15 09:5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第一篇: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工作经历对家长的个性特征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关注家长的职业对家长教育孩子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效率。

一、与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沟通

为了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何老师创设了一个“超市”活动区,让小朋友通过用“钱”购物、找零来练习加减法,小朋友很高兴地进入活动区玩购物游戏。一会儿,乐乐进“超市”了,他大声嚷嚷起来:“这钱是假的,我有真钱,谁跟我玩?”何老师闻声走过来发现乐乐从口袋里掏出不少皱皱巴巴、脏兮兮的5元、1 0元纸币,就问他哪来的,他说是妈妈给的。晚上,何老师把这件事跟乐乐妈妈讲了,乐乐妈妈笑着说:“是我给孩子的,在家里他老是缠着我和他玩儿,我哪有时间呀?!他爸爸忙着进货,我忙着看门市,我就给他点零钱把他打发了。”何老师说:“孩子用它干什么呢?”乐乐妈妈说:“一点零钱,干不了什么,让他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吧。“何老师接着问:“孩子买的食品是不是健康,玩具是不是安全,您不关心吗?再说,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也不好呀!”乐乐妈妈说:“哟,我还真没想过。不过,没有多少钱,没关系的。”何老师发现乐乐的妈妈 只顾忙生意,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尤其是在金钱教育方面存在误区。何老师决定找时间和乐乐的妈妈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为她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从事经商活动是不少家庭的谋生之道。经商得当,不仅可以为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满足生活所需,还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但是从事经商活动往往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而且工作时间较长,导致家长与孩子游戏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经商的家长通常要花很 多的心思研究商品和市场的变化,分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较少。但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相对于物质满足,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陪伴。这类家长希望孩子越省心越好,所以当孩子“打扰”到自己的生意时,他们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来“打发”孩子,但是却没有对孩子怎样正确使用零花钱进行科学的引导。家长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指导。由于经商的家长平时听见的“生意经“多、“教育经”少,所以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教育经“,这是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关键渠道。(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帮助他们重视教育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为沟通预热并营造放松的沟通氛围

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的不妥之处,所以教师要打开“话匣子”,为与这类家长沟通“预热”。教师可以先向家长描述孩子的可爱之处,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是与家长的积极影响分不开的,让家长心情愉悦地与教师沟通。或者以拉家常的口吻询问家长“是不是很忙”、“孩子在家听话吗”、“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等问题,给家长营造放松表达的环境氛围。教师不要直接就说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会让家长觉得是孩子给老师和自己惹了麻烦,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使家长忽视了对自我的觉察与反省。

2.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

在倾听家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与教育方法,从总体上把握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尤其关注忙碌的家长是否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挣更多的钱。教师要与家长推心置腹地沟通,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识字、算数或者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却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聊天、游戏、讲故事、散步等简单的活动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教师要与家长分析原因,并告诉家长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学习的地方,且家长的教育作用是教师不可代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即使少挣点钱,换来孩子的幸福童年与健康成长也是值得的。

3.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对金钱的需求

经商的家长,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用钱安抚孩子,误导孩子用钱寻找快乐。有的家长甚至发现给了孩子零花钱,孩子就不再闹了,可见孩子需要钱、喜欢钱,于是继续用零花钱换取孩子的安静与快乐。家长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幼儿的快乐并不是建立在金钱上,而是建立在亲情上,真正快乐幸福的孩子是充分享受家庭生活与父母关爱的孩子。出于对亲情的本能需求,孩子最初会千方百计地吸引家长与自己一起玩,但是当发现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时,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找新的刺激与快乐。使用零花钱让他们换取了五花八门的食品和玩具,甚至赢得了小朋友的羡慕与追捧,于是孩子的快乐越来越依赖于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形成“金钱万能论“的价值观,进而贻误他们美好的人生。

二、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

常女士是某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坚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她特别推崇管理学上的“鳗鱼效应”。据说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捕上来的带鱼容易死去,因为带鱼一出水便失去了生存能力,这样返航时带回来的都是臭鱼。有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 便看到了另一种景象: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惰性被活力所取代,其生存时间不知不觉延长了,死亡率大大降低。常女士认为,也应该让孩子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们的竞争天性激活。

在常女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的女儿莹莹各方面能力发展得都不错,但却过于争强好胜。上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小朋友都争着举手回答,莹莹也把手举得很高。但是教师没有请她回答,因为她已经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了。于是,点了举手的凡凡,凡凡站起来却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莹莹就说:“没想好就不要举手!’’听莹莹一说,凡凡更是羞愧地想不起来怎么回答了,只好沮丧地坐了下来。针对莹莹的表现,教师主动与莹莹的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尊重他人。(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许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看到、听到的管理故事直接类比应用到幼儿教育上。初听颇有道理,然而经过仔细思考和辨别,就会发现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具有机械化、简单化的缺点。

比如案例中的常女士,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说明她具有主动进取精神,希望孩子能占据人生的制高点,这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是相呼应的。但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竞争不尽相同。竞争分为两大类:“排他性竞争”和“排我性竞争”。前者主要属于成人社会,具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比拼特征;后者则是儿童世界的竞争特征,孩子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的竞争应以促进自我而不是以打败别人为目标。所以,家长不能直接套用成人的管理学思维来指导幼儿教育,否则容易使孩子陷入自私、狭隘、自大、傲慢的恶性竞争中,而不是健康、向上、文明的良性竞争。

管理学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案例,但是管理学不能代替教育学,它们涉及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首先应以开放的态度饶有兴趣地倾听家长的知识经验与感悟体会,用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同时注意以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经过一番客观的比较与独立思考以后,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锻炼与加强。(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重点是指导他们尊重幼儿教育规律,避免幼儿教育成人化。

1.指导家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管教孩子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家长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孩子身上。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学会引导他们。

这天,金晶小朋友的妈妈对老师说,金晶的爸爸对孩子比较严厉,总是用管理公司的一套模式对待孩子。金晶爸爸认为,孩子做对了不能表扬她,否则容易使她骄傲自大;做错了事要严格批评她,否则她以后就不怕家长了。金晶妈妈则认为,孩子不是大人,不能拿管理大人的方法来管理小孩子。爸爸却反驳说,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道理。妈妈说服不了爸爸,只好请老师帮忙出主意。于是,教师主动邀请了金晶爸爸进行沟通,先让他讲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不紧不慢地向他指出:孩子的良好行为需要得到鼓励,不良行为需要家长的批评指正,而且夸奖孩子和批评孩子都是有窍门的,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与成效。金晶妈妈说,经过老师的沟通与开导,金晶爸爸对孩子的态度好多了,父女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

2.提醒家长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带回家

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工作压力一般都比较大,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有的家长会把它控制在工作场所,“进门前,会脱去烦恼;回家时,会带快乐回来“。有的家长则可能把消极情绪带回家发泄。如果教师从孩子身上发现其家长存在这种现象,要给予家长善意的提醒。教师可以用“踢猫效应”对这类家长晓之以理。

某公司的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他很恼火。回到办公室后,他将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莫名其妙地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对秘书的工作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挑剔,积了一肚子怨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妻子大发雷霆;妻子则对儿子大发脾气;儿子非常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小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心理学上把这些发泄消极情绪的连锁反应称为“踢猫效应’’。“踢猫效应”说明人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沿着由强至弱的等级依次传递,那么处于最弱势的个体会成为消极情绪无处发泄的最终受害者。而在家庭中,孩子就处于这样的位置。因此,对于这类家长,教师有责任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消极 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3.发掘家长利用量化管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有益经验

有的家长善于把公司量化管理的经验应用于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上,教师发现之后可以把它作为家长育儿的心得介绍给其他家长。

某个孩子的爸爸是公司总经理,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醉熏熏地回到家,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而孩子也有一些坏习惯需要改正,如自理能力差、不好好吃饭等。于是,管理经验丰富的爸爸与孩子展开了相互监督的“加分比赛活动”,最后谁加的分高,谁就是胜利者。爸爸的加分项目是:“在外吃饭不喝酒加1分,不吸烟加1分,自觉买水果加1分,每天陪孩子下棋加1分,星期天与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加1分,一天不说脏话加1分,一周不说脏话再加1分,一周看完一本书加1分,主动做家务加1分,讲一个笑话加1分。共计l O分。“孩子的加分项目是:“吃完一碗饭加1分,吃得干净再加1分,帮大人做一件事加1分,自己洗脸加1分,自己洗脚加1分,自己脱衣睡觉加1分,晚上9:30以前睡觉加1分,自己穿衣起床加1分,自觉弹琴加1分,坐姿正确加1分。共计10分。”班级其他家长知道这个方法以后,纷纷效仿,班级小朋友因此形成一股比赛“看谁的好习惯多”的热潮。

(一)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

亮亮的爸爸妈妈都是外地人。夫妻两个人做点小生意,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就让亮亮自己在街道上玩耍。亮亮已经5岁了,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不像自己识字少,只能干又脏又累的活,在妈妈的反复要求下,爸爸同意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由于长期在家散漫惯了,亮亮形成了一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不好的习惯,如不讲卫生、爱动手动脚等。当教师向亮亮妈妈反映这些问题,并希望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妈妈当场就训斥了孩子,见孩子乱摸就打他的手;当发现亮亮没有按时交作业后,就踢他的屁股,还骂道:“小兔崽子,不听老师的话,回家告诉你爸爸,看你怕不怕!’’教师发现亮亮的妈妈很尊重老师,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后来教师就不忍心再说孩子的事情了。(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亮亮一家的情况反映了全国多达2亿人的流动打工人口的基本状况。随着现代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恰逢育龄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带来数量巨大的适龄入园儿童。因此,关注外来打工家长及其孩子的教育,是幼儿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与新任务。

流动人口是中国现阶段从农村析出的剩余劳动力,其特点是数量巨大、职业多样、流动频繁、居无定所,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需要高负荷体力劳动的行业,工作、收入与生活环境较差,而不稳定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感的特殊社会群体。而流动 人口的一大变化趋势是由个体流动发展为举家流动,这是人们爱家庭、爱孩子的表现。但是,这些年轻的父母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重视教育却不擅长教育。因此,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沟通重点应该是培养他们基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此外,教师的建议要易理解、易操作。

1.不但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亮亮的老师发现“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流动打工家长的教育态度。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孩子“不争气’’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词时又不知道“钢是怎样炼成的’’,因此教师反映孩子的问题就被他们当做“告状’’,并采取单一的惩罚教育手段。可见,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不但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把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并“打包“给家长,供家长参考。同时,注意及时了解家长后续的教育措施是否跟进、方法是否正确,敦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2.帮助家长改善自己的言行与习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在流动打工家长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给予家长的指导与建议也会很有效。这些家长具有率性质朴、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有些家长言行过于随意、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意识不到它们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教师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家长逐一沟通。比如,对孩子说话要耐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粗话;教育孩子要文明,不要随意地打骂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不能视而不见或者护短;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不在家里大量吸烟、喝酒、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尊重配偶和老人,没有家庭暴力;平时不随地吐痰、闯红灯、乱 扔垃圾、任意插队,等等。

3.发现和培养“家长老师”,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

外来打工的家长群体总体受教育程度低,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尤其是乡土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生动、具体、感性,而这些是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育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家长,鼓励他们做“家长老师”,激发他们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这也增强亲子 感情和孩子的自豪感,同时对其他家长参与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当然,教师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要适合家长操作。所以,教师事先要与家长沟通,共同设计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案。

一位妈妈开始对做“家长老师”有点犹豫,但一看到教师提供的一些动物图片就自信地与孩子交谈起来。关于图片的内容,她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你知道它睡在哪里吗’’、“你知道它怎么睡觉吗’’等一系列问题。当孩子知道猫头鹰吃老鼠、天鹅在树杈上睡觉、马站着睡 觉等常识时,表现得非常兴奋。有时这位“妈妈老师”还会学动物睡觉的样子,进一步活跃了孩子的学习气氛。回到家之后,孩子们纷纷跟自己的家长说别人的妈妈都做“家长老师”了,你们什么时候也去做“家长老师”呀?在孩子的央求和教师的鼓励下,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老师”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从中受益匪浅。

四、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

焦女士为了女儿小可辞去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小可懂的知识很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喜欢说甜言蜜语,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非常讨人喜欢。可是她自己动手的愿望不强,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洗手、自己吃饭,她总是落在最后,对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吧。”老师说:“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可说:“就帮我这一次嘛,求求老师妈妈啦。”孩子撒娇的样子让老师难以拒绝,但不能总是迁就孩子呀?老师就把小可的情况跟小可妈妈讲了,没想到小可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女儿聪明可爱,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只是对老师说:“给老师添麻烦了,谢谢老师!”看来,小可妈妈毫无培养女儿独立自理能力的意识。小可还有一个小毛病,就是不好好午睡。午睡的时候不是摸摸邻床小朋友的衣服或头发,就是以上厕所为由下床走动,或者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影响他人午睡。当老师告诉小可妈妈时,妈妈说女儿的精力特别旺盛,能跟大人保持一致的作息习惯,晚上能陪着自己到12点都不睡,然后与自己一起睡到自然醒。此外,面对小可挑食的习惯,妈妈也说:“没关系,幼儿园没法为我女儿做可口的饭菜,可以理解,晚上回家我再给她补,谢谢老师的关心!”小可的妈妈对班级老师的态度一直都很好,但是对老师的建议却不在意。(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家长是一种家庭角色却不是一种社会职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对待。一些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放弃原有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孩子,成为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一些数据调查显示,全职妈妈比全职爸爸的比例高,80后比70后做全职父母的比例高。总体来说,我国选择做全职父母的比例呈增高趋势。

目前,全职家长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类是家庭收入比较高,家长文化层次也较高,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主动放弃工作的全职父母;另一类是被动放弃就业机会的全职父母,他们的家庭收入一般,自身学历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请人照看孩子的成本又较高,于是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选择在家照料孩子,以降低养育成本。做全职父母的原因不同,会对全职父母的心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主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放松,对孩子比较宽容、放任,这类家长喜欢学习早教理论,喜欢按照书本育儿;而被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容易焦虑,通常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这类家长喜欢按照经验育儿。(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帮助他们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尊重家长的选择,对家长全职照看孩子持鼓励态度

全职家长的身份和意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大家不再认为整天围着孩子转是没有出息和社会地位低的表现。全职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细致的个性化照顾,有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也比老人和保姆更有利于实施早教。当然,全职父母的特殊处境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些变化。由于全职父母不再工作,人际交往圈因而变得狭窄,难以得到多支点的社会评价,更无法多维度地感知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他们把照顾孩子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他们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即使全职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即使他们的孩子也存在发展中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孩子的付出以及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尤

其是要及时反馈他们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孩子的优点,这会对全职家长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2.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率性而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

全职家长富有教育热情,乐意尝试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而家长间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低,崇尚“放养”,支持孩子的自由成长;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这些都是家长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值得教师肯定之处。但是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品”,随意把个人的喜好、观念、愿望和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案例中,小可的妈妈就是这样。教师在与小可妈妈沟通的时候,要把讲大道理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比如,提醒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推迟孩子的睡眠时间,晚睡晚起不但影响孩子第二天按时上幼儿园,影响午睡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教师还可以把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告诉家长。比如,孩子睡觉时会自行分泌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它与预防癌症有关,这种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期在1—5岁。通常情况下,褪黑激素每天20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含量逐渐上升,23点后迅速升高,凌晨2—3点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早睡 早起的好习惯。

3.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很多全职家长都比较热心地参加志愿者活动,他们从中收获了帮助别人的乐趣与自我价值感,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教师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也具有同等意义。全职家长的时间比较充裕,在幼儿园做志愿者不但为班级工作提供一臂之力,为孩子们带来成长的快乐,而且有利于他们客观地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孩子所实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突破自己的狭隘之处,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当然,最初他们不太清楚怎样做一名合格与高效的志愿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教师可以先鼓励少数家长尝试,积累志愿者工作经验,然后逐步扩大志愿者的工作范围。

五、与具有海夕卜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

一对在海外工作多年的夫妇回国创业,他们希望3岁半的儿子接受他们理想中的幼儿教育。爸爸说孩子在美国上的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家庭幼儿园。他的儿子在一位老先生的教导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像《木兰诗》这样的长诗都能背下来。他希望孩子在他们回国的这几年中,幼儿园能教儿子背很多、很好的中国古文和诗歌。但是通过对几家幼儿园的调查,他发现国内的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性格训练教程,到处充斥着各种双语特色幼儿园(让孩子学着不纯正的外语)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最后,他还说,虽然很多幼儿园装修得很漂亮,但是周边环境未必好,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幼儿园,接触到的 是充满神采的人们,而不是疲惫无神的人们。这位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爸爸很犯难,难道在国内就没有理想的幼儿教育?(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具有海外留学或从业经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给国内的幼儿教育带来不少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经验,不少家长还开了自己的博客,宣传自己的海外见闻。其中,有的家长思维敏捷、有见地,能够客观地比较与分析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不同; 有的家长则比较偏激,更加崇尚国外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则希望综合国内外教育的优势,争取为孩子创设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与这些具有海外背景的家长沟通,对丰富教师的见闻、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这些家长沟通。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在中外比较教育方面的观念与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师以后遇到的这类家长会越来越多。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重点是与他们交流中外的育儿方式,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平时多关注中外教育信息,为沟通储备知识

现代幼儿教育进入了开放时代,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书籍、报刊、电视和网络上,教师要多关注、多阅读,对之有所知、有所思,才能与具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家长打开沟通的话题。尤其是对本班家长所提到的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或教育观念等问题,教师要特别留意并默记一些关键词,然后及时翻书或上网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既为与家长深入沟通储备了知识,又温习了自己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程。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教师可以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相关专家,为自己开阔思路。

2.倾听个别家长的建议,恰如其分地提供服务

从海外归来的家长对国内的幼儿教育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熟悉我们的教育传统,但又不是很清楚国内的幼儿园在幼教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对家长的这种状况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当他们所提的建议与目前幼儿园的做法不太一致时,教师不要三言两语地拒绝家长,也不要以“国内和国外不一样”而对家长的说法充耳不闻,这会给家长留下冷淡、固执、保守的不良印象。教师要认真地倾听、耐心地解释,甚至可以与家长分享

自己在幼教改革中观念变化的过程,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对于家长的特殊要求,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比如,针对本案例中家长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行为,教师在向家长说明死记硬背长篇古文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的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适合孩子理解与朗读的经典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家长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3.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关于中外教育的利弊争辩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当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家长就抽象的理论和观点畅所欲言,以达到交流信息、分享观点的效果。但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杰克与妈妈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妈妈热情、健谈,多次与教师主动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给教师的印象是她对孩子很放手,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方面很有见地。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发现杰克不会用语言交往,不满意就动手解决,虽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教师还是比较担心,于是就与杰克的妈妈进行了交流。杰克的妈妈说美国的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客观地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杰克的妈妈没那么淡定了。有一天,杰克跑着玩的时候,把两个孩子给撞倒了,两个孩子站起来就一起打杰克,杰克流了不少鼻血。妈妈来到幼儿园之后既伤心又生气,先批评打杰克的那两个孩子,又要求跟他们的家长面谈,还说这是校园暴力。教师不同意她直接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见面,并跟她解释三个孩子之间是普通的冲突,不是校园暴力。妈妈态度强硬,对这种解释并不接受。教师一时冲动,就说:“您以前不是说过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吗?’’这句话让杰克的妈妈更加生气,说老师“纵容校园暴力”。后来是幼儿园领导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杰克的妈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确有不妥之处,教师的沟通也存在问题。虽然观念支配人的言行,但是观念与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也很常见。从维护自尊心的角度来说,家长更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言行不妥而不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观念有误。教师应该避开人心的敏感之处,不因家长的冲动而冲动,要用理性的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态度激化矛盾。

第二篇: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第六章

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很多情况下,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误区是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透过家长的言行与态度,了解家长的教养误区,并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走出误区,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与包办代替昀家长沟通

小满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喝水,但是一回到家就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喂。老师对小满家长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以免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小满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可是回家就不听话了,不喂就不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再说,孩子长大了,一定能自己吃饭,就再辛苦两年吧。

(一)了解包办代替的主要原因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年龄小,需要大人的照顾,但是照顾过度就很容易形成包办代替。家长之所以包办代替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别爱孩子以致缺乏理性,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好一切,不要让孩子受委屈;二是家长的养育习惯没有跟随孩子的发展而调整,仍然沿袭婴儿时期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三是包办代替比让孩子自己动手更加高效、利落、省事,否则孩子做得不好,家长还得为孩子收拾整理。

教师需要跟家长沟通包办代替的危害。从表面上看,包办代替让孩子舒服,让家长省事;实际上,它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习惯了家长包办代替的孩子不但动手能力差,独立自理和抗挫折能力发展得缓慢,而且容易任性娇气。总之,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个性特点都是家长包办代替造成的。

(二)分析包办代替的表现形式

包办代替是当前家长存在的最常见的教养误区,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家长包办代替的不同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

1.在饮食上包办代替:吃流食、吃碎菜、吃烂饭,不用孩子动牙

孩子都有一个从吃流食到半流食,再到主食的过程,而长期停留在只吃流食的孩子,容易导致只会吞咽、不会用牙齿咀嚼,这样不但吃饭容易噎着,而且不利于牙齿的发育,因为口腔里的酸性环境很容易滋生龋齿菌。另外,因为咀嚼还能刺激大脑活动,所以不咀嚼的儿童其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咀嚼少的儿童的智商普遍低于以耐咀嚼食物为主的儿童。

2.在行动上包办代替:一出门就抱,就坐车,不用孩子动脚

现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行工具越来越便捷,于是不喜欢走路、出门就坐车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行走跑跳的机会也因此大大减少。孩子的腿脚被包办代替了,会导致他们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力。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勤动手、勤动脚。

3.在语言上包办代替:一个眼神或动作,家长即心领神会,不用孩子动口

有一个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话,妈妈有点着急,爷爷却说:“没事,孩子只要长嘴巴就能学会说话,主要原因是你们总不在家,不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你们要不明白,就问我吧。’’爷爷的误区就在于陷入了语言上的包办代替,没给孩子说话锻炼的机会。足够的语言听觉经验是孩子理解语言、模仿发音、学会说话的基础,家长一声不吭地拿了玩具就递给孩子,减少了孩子的听觉刺激,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

4.在思维上包办代替: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帮助,不用孩子动脑

孩子特别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爱说“怎么办“、“我不会,你帮帮我吧’’,家长觉得仅仅是举手之劳就一帮到底了。实际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发展了,而3岁以上的孩子具有更高级、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因此,家长不宜代替孩子思维。在孩子提出请求后,不必立即回答、立即帮助,要鼓励孩子动脑筋想一想、猜一猜,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帮助他成为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聪明孩子。

5.在情绪上包办代替:孩子一不高兴就满足,不用孩子动心

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难免会不高兴。心智成熟的成人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年幼的孩子管理自己情绪的水平较低,可能就会发脾气甚至大哭大闹。看到孩子这样,家长就心软了,于是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实际上,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愿望,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平静,孩子以后不但可能形成用发脾气来要挟家长的习惯,而且不断增长的愿望会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在日常生活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失意、难过、伤心等不愉快的情绪,成人要帮助他们逐渐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调节自己的心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能力享受真正的快乐。如果孩子一不高兴家长就满足其要求,是在情绪上包办代替孩子的心理体验,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三)避免包办代替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重点是帮助他们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放手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1.鼓励孩子动手做,宽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通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持续的锻炼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孩子天生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因为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完全准备到位,甚至当他们坚持自己尝试时,有的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他们,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渐渐地他们就 变得只被动地等待家长的包办代替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练、帮倒忙,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并宽容孩子在操作中出现的失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蕴积出强大的、自主成长的内在力量。

2.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

孩子经常会求助于家长,家长不要拒绝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动手动脑,要经常启发孩子:“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一直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家长要始终视孩子为成长的主人,视自己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助手,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 和独立性的形成。

3.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

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独立地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于半独立模仿的状态。比如:在帮助孩子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时,家长可以只做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留给孩子做。总之,我们成人要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以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二、与崇尚孩子自由的家长沟通

约翰跟着爸爸妈妈回国定居不久。在幼儿园里,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有的孩子被砸到了,就愤怒地用手去抓约翰,在约翰的脸上留下了几道红印。约翰的妈妈看到了并没有护短,她认为,约翰砸了别人、别人打还过来是应该的,这样约翰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此外,约翰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桌子上。教师告诉约翰的妈妈后,他妈妈说没有关系,孩子在家里还爬电视机呢,所以专门买了没有辐射的电视机。约翰妈妈说,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和创造性。约翰父母的观念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障碍,也给教师出了难题。(一)了解家长的认识误区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自由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成人因为担心孩子出危险而限制孩子的活动,或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而限制孩子的想法,都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形成缺乏主见、唯命是从的性格,这是一种在未来社会没有竞争力的性格。所以,过度限制孩子是错误的,但是让孩子过度自由也是不行的。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孩子的本性,他们就学不会与他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形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等都与成人过度满足孩 子的自由需要有关。从另一角度来说,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一个人的自由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为代价,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影响和干扰到别人的自由,是自私的、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自由过度的教养态度培养出来的是孩子的任性而不是良好的个性。(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重点是帮助他们辩证地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把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

1.引导家长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约翰的妈妈之前一直带着约翰在国外生活,秉持着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所以教师在与其沟通中产生的困惑主要源于国内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国外幼儿园的师生比大于国内幼儿园,所以孩子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大;国外的家长也更加尊重儿童的自由权利,他们不但尊重自己孩子的自由,也尊重其他孩子的自由,所以能以淡定、宽容的态 度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我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把孩子地位特殊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很重视也容易紧张。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孰是孰非。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需要引导家长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渐内化家长有益的教导,让孩子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纳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因此,使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人。

4.与家长通读一本书,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

自由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念很受年轻家长的认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家长喜欢阅读亲子教育类书籍,而许多书籍又充斥着批判现代教育的内容和观念,有的观念还比较偏激,导致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家长对书中的观念和内容断章取义。似乎一谈到“坏教育”就是限制孩子发展的种种规则与制度,一谈到“好教育“就是倡导个性飞扬的自由生活与环境。实际上,书中的许多说法是具有一定的国情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体差异的,在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观念,换一种情况就不是绝对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与家长深入沟通教育观念,教师可以询问家长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最欣赏书中的哪一段话以及对这一段话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有针对性地翻阅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冷静思考,再找个合适的时间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看法。因为双方谈论的内容是针对书籍而言,避免了直接面对彼此间的观念冲突,从而可以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而讨论本身又具有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与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沟通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都是由一个家长护送到幼儿园。然而,孔老师发现淑涵小朋友经常是由爷爷、奶奶和妈妈三个人一起送到幼儿园,淑涵爸爸只要能抽出时间,也会尽量接送孩子。如果遇到家长开放日活动,一定是爸爸摄像,爷爷从一个角度照相,妈妈从另一个角度照相,奶奶则随机协助。淑涵妈妈对老师说:“我们家什么都不缺,照顾好、教育好淑涵就是我们家最大的事,请老师对我家女儿多加关照。”在家长的关爱下,淑涵长得聪明、漂亮、可爱,但是心思却比别的孩子重。一天,莉莉发烧了,老师对她很关心,户外活动的时候一直拉着她的手。淑涵看见了,玩游戏的时候心不在焉,时不时地看看老师。从户外回到教室之后,淑涵终于忍不住了,指着莉莉对老师说:“我不喜欢她,她丑死了!”老师很诧异淑涵怎么说出这么难听的话,但也明白淑涵是嫉妒莉莉今天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一)分析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孩子需要成人的关注,但是过度关注对孩子有害。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强化了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影响了孩子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与接纳他人、与他人平等交往、遵守规则及尊重外在环境等,使孩子陷入“唯我独尊”的狭隘世界。

王老师的女儿佳佳在王老师所在的幼儿园上学。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佳佳就得到一些教师的“特殊关注”。这些教师见了佳佳之后,不管是什么场合,都喜欢逗逗佳佳,久而久之,导致佳佳形成了“特殊化心理”,让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脾气逐渐变得骄横、霸道。佳佳时常拿“我妈妈是幼儿园老师”、“我让妈妈狠狠地批评你”威胁与她“作对”的小朋友,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佳佳的这种不良变化,是入园之后教师的过度关注造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和思想意识,过多的干预与关照会减少孩子锻炼他们自己的独立性、坚强品质、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客观性及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从成长的规律来说,孩子不被过度关注反而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在平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静悄悄地成长”是孩子形成独特风格与个性所必需的。

(二)走出过度关注的误区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适度关注才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度关注孩子的具体方法。

1.向家长阐述幼儿教师关注孩子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师的重视,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像在家里一样,得到细致的关心与照顾。家长爱护孩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重视都有必要。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都是心中有数的,但教师最关注的是那些能力相对较弱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孩子,重视这些孩子有利于提高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可见,有的孩子不受重视,反而说明孩子很能干。

2.培养孩子乐于为他人喝彩、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易接受别人的优点、长处和成功,但是经过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比如,当家长听说某个小朋友获得了奖励、取得了好成绩时,不要立即批评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而是要先鼓励孩子接纳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为小伙伴喝彩、祝福,从而培养孩子宽广、谦虚的胸怀;当其他小朋友有困难了、退步了或者被批评了,要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和帮助他人,而不是幸灾乐祸。

3.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

孩子特别需要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于是有的家长一味地、夸张地表扬孩子,即使孩子做了不对的事情,也把责任向别人身上推。孩子长期被这么哄着,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承认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接纳和嫉妒他人的事情也就随时有可能发生。比如,当孩子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输了而特别伤心时,有的家长就会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行!“这样也许安慰了孩子,但是却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家长应该正面鼓励孩子:“人家学会了,我们经过学习也一定能行!咱们回家试试吧!’’

在玩下棋、扑克牌、拍球等亲子游戏的时候,别给孩子总是造成他胜利的假象。幼儿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成人觉得让让孩子没关系,儿童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家长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尊重规则与结局,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与意愿随便改变规则。

4.不助长孩子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心理

孩子在集体生活环境中会有攀比和竞争心理,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向良性竞争发展,不助长孩子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心理。比如,在游戏角色的分配中,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做主角,成人要引导他们轮流做主角,而不是只能自己做主角、不给他人做主角的机会。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培养他们谦虚、友善的态度,要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要恃才为傲。

四、与过废忽视孩子的家长沟通

郭凯今年5岁了,有一个3岁的弟弟,但不幸弟弟惠有白血病,妈妈常年在医院陪伴弟弟,爸爸也整天忙于工作,因此平时就由小凯姨妈照顾小凯。小凯很聪明,但是情绪反复无常。有时表现得特别好,有时又会闹一天别扭。一天,他竟然很乖地趴在老师的肩膀上,让老师很感动。老师说:“你喜欢老师,对不对?”他说:“我就是不说。”他好像很担心说了老师就不抱他了。在户外活动时,小凯喜欢到处乱跑,老师拉住他,他就使劲推老师,边推边自言自语:“妈妈喜欢我,妈妈爱我。”老师听着很心酸,知道他心里想念妈妈。在家里,小凯爸爸不耐烦了就会揍他。老师知道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但是家长的教育方法问题更大。(一)分析过度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由于社会变迁对家庭及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在家庭中过度忽视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父母在异地求学、就业,或者父母工作繁忙,或者父母离异,等等,都会导致他们平时较少关注孩子。此外,家庭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忽视。郭凯小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

郭凯由于没有得到正常的母爱和父爱,导致他在识别他人的情感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模式方面发生了紊乱,他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家长的关注。因为他从切身体验发现:表现得乖乖的,没人理自己;如果胡闹一番,虽然会挨揍,但好歹爸爸关注自己了;挨揍之后他又发现好像自己乖一点,家长也会对自己好一点。因此小凯的行为才会令人捉摸不透。家长则把孩子捉摸不透的行为当成自己严厉管教孩子的原因,对孩子时而冷漠不关心,时而训斥打骂,始终没有给孩子稳定的关爱和安全感。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有学上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家长更要关心和满足孩子对爱、接纳、关注、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情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二)提供关注孩子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地关注孩子,让孩子在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教师与家长用相互传达的方式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

鉴于过度忽视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关注较少,教师可以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表现描述给家长听,再请家长传达给孩子,这样孩子既得到了教师的鼓励,也得到了家长的鼓励。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问问家长孩子在家庭中的进步表现,并把家长的积极关注传达给孩子,孩子通过这个渠道又得到了双重鼓励。每次传达之后,教师都要与家长进行确认:“您 把我对孩子的鼓励传达给他了吗?’’这种传达的方式很简单,却对家长积极关注孩子起到提醒作用,还给孩子带来进步的动力,因为鼓励是一种最积极的关注。

2.家长饶有兴趣地倾听或询问孩子,鼓励孩子讲述幼儿园发生的事

孩子离园之后的交流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内容。每个孩子主动交流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等家长问,就滔滔不绝地向家长讲述白天在幼 儿园的所见所闻,家长要饶有兴趣地倾听,不宜三心二意,也不宜随意打断孩子。家长不时地对孩子注视、点头和提问,都会鼓励孩子交流下去。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孩子主动、大胆表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还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丰富而详细的生活情况。其中,家长的提问对孩子具有积极的启发与引导意义。比如,孩子说两个小朋友在幼儿园争吵打架了,家长可以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锻炼孩子的回忆能力;可以询问谁是谁非,观察孩子的是非概念;可以讨论正确的解决方法,引导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用心倾听、用心提问都会促进亲子之间的深度交流,既增进了亲情,又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3.通过关注孩子的表情来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并非无忧无虑,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让他们情绪低落、生气难过。比如,一个小男孩有一段时间总不想上幼儿园,妈妈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说不清楚,经过再三询问孩子才知道是因为“画不好气球“。家长不要以为类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关注,因为孩子是在小事中完成“成长”这件大事的,所以孩子成长无小事。

孩子一般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家长平时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表情来判断孩子是否遇到了烦恼,然后再问孩子:“妈妈看你好像不高兴,你愿意跟妈妈讲一讲发生什么事了吗?”如果孩子不愿意讲,就不要强迫他;如果孩子愿意讲,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问题,并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五、与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的家长沟通

每天早晨哄劝彤彤上幼儿园,成了爸爸妈妈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有一天,爸爸突发奇想:“儿子,咱们来玩一次‘石头、剪子、布’,好吗?我赢了你就得上幼儿园,你赢了就随你的便。”一听玩游戏,彤彤高兴地答应了。结果爸爸赢了,彤彤就大哭起来。爸爸心软了:“好吧,别哭了,今 天咱不去幼儿园了。’’从此以后,劝哄儿子上幼儿园就变得更加艰难。过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开学第一天,妈妈把他送到班里准备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妈妈,老师赶紧用胳膊拦着他,他抱着老师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妈妈转身看见老师的胳膊被咬出血了,连忙说“对不起”,并让老师 看她胳膊上被儿子咬的“此起彼伏”的大包小包。(一)帮助家长意识到有威信才有教育

一般情况下,进人大班,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不是问题,无理取闹的事情也已经很少发生,但是彤彤却不一样,这与家长在孩子内心丧失威信密切相关。没有威信就没有教育,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但是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师发现问题之后要提醒家长关注教育威信的建立与维护。《颜氏家训》中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子心目中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是他们接受家长管教和建议的心理基础,一旦家长的权威动摇或者受到“损伤’’,孩子就不听话、不配合了,很多时间和很多精力也都首先“内耗’’在亲子之间谁说话算数的权利较量上,亲子合作因而变得效率低下,双方常常闹得不愉快。

在孩子的眼里,家长的教育权威体现为一系列规则的限定上: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与家长配合,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乐意接受的,还是不乐意接受的;彼此之间的“势力范围”又是怎样扩张和萎缩的,等等。对家长的教育权威有所认知和探索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成果,至于他们不与家长的教育权威相配合则往往是家长自愿“拱手相让”的结果。比如,彤彤的爸爸以为“石头、剪子、布”只是一个游戏,不必当真,只要孩子开心就行。实际上,家长让出的却是权威。因为游戏对大人来说是虚拟的,对孩子来说则是真实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就是尊重规则、尊重权威,在规则与权威面前家长不能出尔反尔。(二)为家长建立威信出谋划策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言行对树立教育威信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1.对孩子讲诚信,许诺要量力而行

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某件事,经常会用一个优厚的条件刺激孩子,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了,结果家长不履行当初的承诺,孩子因家长的言而无信而深感愤怒,久而久之,家长的威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削弱甚至丧失,孩子也因此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难以管教。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履行对孩子的诺言。同时,提醒家长不要随意许诺,许诺本身要具有可行性,要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益。比如,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去游乐场,但是当天根本无法陪孩子去;有的家长过于投孩子所好,经常给孩子许诺过多零食、过长时间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等等。如果不履行这些诺言会伤害家长的威信,履行诺言则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2.柔中带刚地执行已经确定的规则

履行诺言意味着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却不意味着一味地讨好孩子,讨好孩子换不来家长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轻视家长的威信。因此,家长要把握好爱与规则的关系,与孩子协商好行为规则之后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如果孩子拒绝,家长不要无原则地妥协,也不必声色俱厉地惩罚孩子,而是要柔中带刚地敦促孩子执行规则。而规则一旦形成,就不要朝令夕改,而且不同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否则容易使孩子“钻空子”,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内在的行为规则。

3.严厉与惩罚不能带来真正的威信

有的家长把威信简单地理解为让孩子害怕家长,听家长的话不敢反抗。实际上,这只是孩子表面上的服从,是他们担心严厉的惩罚才配合家长的要求。一旦家长不在身边,孩子就为所欲为了,甚至变本加厉地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真正的威信是建立在孩子心悦诚服的基础之上,是家长不在身边仍能以规则约束自己的内在力量。所以,家长不能见孩子不听话了,就吓唬、打骂、惩罚孩子,这只能暂时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威慑力量,却并不能在他们内心世界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4.别让孩子“吃掉”家长的威信

孩子的吃饭问题一直都是让很多家长颇感头疼的事情,如孩子吃得少、吃得慢、挑食等。爸爸妈妈,尤其是祖辈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多吃一口,甘心“出洋相”、“丢面子“,最后孩子是吃饭了,却也“吃掉”了家长的威信。教师可以把“吃饭“与“威信”的这种关系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请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要因为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少而担忧,只要孩子有健康活泼的面貌,就不要强迫孩子多吃饭。吃饭是人的本能,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家长让孩子加强运动锻炼以促进消化是提高孩子食欲的根本方法。

六、与过废表扬孩子的家长沟通

王女士自从有了儿子小飞以后,对幼儿教育非常感兴趣,读了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特别推崇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对孩子总是表扬和奖励。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妈妈还是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孩子很长时间才吃完,妈妈还要夸奖一句:“小飞真棒,是妈妈的乖宝宝!”平时带儿子一起看班级小朋友的作品,如果妈妈夸奖别人,小飞就撅着嘴不高兴,妈妈赶紧哄劝他:“小飞更棒!”老师反映小飞过分要强,平时做错了事情,老师只是给他指出来,他就不高兴;老师在表扬吃饭、穿衣、听课认真的小朋友时,如果没有提他的名字,他就会大声地说:“老师,还有我,我比小宝好!“因此,小飞在性情上非常娇气,在班里的朋友很少。(一)向家长分析过度表扬孩子的隐患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表扬与鼓励。表扬给予孩子肯定,激励给予孩子动力,孩子需要在肯定的成长环境中获得主动进取的动力,但是过度表扬则达不到这个效果。因为一方面无限度的表扬和赞赏改变的只是孩子的心理感觉,并非孩子的现实状况,它过分地抬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从而拉大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孩子无法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一味地用赞扬来满足孩子,会让孩子养成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并因此产生依赖。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而一旦发现身后的拉拉队悄然不在后,他们便会感觉到失落和迷茫,继而失去跑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要想掌握赏识与表扬的真谛,家长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认识到孩子所做事情的价值以及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的重视、适时的支持与精神的鼓励,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指导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表扬方法,而不是简单、草率地使用表扬教育法。

1.表扬要具体,不宜空洞地泛泛而谈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家长的表扬要具体,要专门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或者做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家长要避免泛泛而谈的评价:“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会养成孩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而不是心满意足地自我认可。家长要真正发现孩子所画之美,具体描述他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既提高了他的认知水平,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好,又使他得到了具体的指导。教师还可以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环节尝试言之有物的表扬方式,比如,“谢谢你把饭桌清理得如此干净。”家长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来夸奖孩子:“妈妈今天很累,你能帮妈妈倒水,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你真是个会关心人、照顾人的好孩子!”

2.表扬要针对孩子的努力,不宜随意夸大其词

表扬和奖励对年幼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是家长不能滥用,只有当孩子真的有了突破、能够战胜自己时,这时的表扬才有价值。表扬是对孩子中肯的评价,不是随随便便赐予孩子的廉价物。随随便便表扬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不需要经过太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一项任务,家长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表现出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的态度,这样必然会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长久下去,也无法让他体会到表扬带来的激励之情。奖励的效果也是如此,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法宝,没有任何奖励可以使孩子们永远心满意足。家长的奖励可能只针对这一次行为,但孩子们会自然地推理:爸爸妈妈下次还会奖赏我吗?是否会奖得更多呢?如果家长忽视了一次奖励,孩子们会认为他们浪费了自己的努力,进而失去了自我管理的动力。

3.以精神鼓励为主,不宜总是物质奖励

小孩子对小食品和小玩具是非常喜欢的,拿孩子喜欢的小东西作为交换条件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因为孩子一方面很快就会对一贯出现的物质奖励失去新鲜感,另一方面他的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内化动机,而是外在物质利诱的结果。实际上,家长表扬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遇到问题能自信、妥善地处理,而不总是依赖物质奖励、依赖他人的迁就,这样孩子难以获得控制自我的内在心理力量。家长要经常给予孩子精神奖励,如拥抱、抚摸、微笑、注视、讲故事、亲子玩耍、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孩子越大越需要精神层面的鼓励,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精神鼓励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帮助孩子摆脱对物质奖励的依赖。

4.小心迁就和妥协是对孩子所犯错误的无言支持

该吃晚饭了,小轩已经连续好几天吃的都是炸鸡腿,妈妈劝儿子换换口味,吃点鱼虾和青菜。可是,小轩到饭桌上一看没有炸鸡腿,就把筷子一扔,不愿意吃饭了。爸爸说了他几句,他竟然把门一开跑出去了。这下可把爸爸气坏了,要追上去揍儿子。薛女士却追在儿子后面,买了他要的炸鸡腿。虽然暂时平息了亲子矛盾,但是小轩吃饭挑食的毛病却 更加严重了。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迁就和妥协就是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支持,他也因此会再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何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他的小脑袋瓜始终在琢磨的事情。首先他也懂得“以和为贵”,尽量采取让父母喜欢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当父母否定他的 愿望时,他就有可能“退而求其次’’,即使惹得父母不高兴,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这时,如果父母一味地心软而迁就孩子,孩子就抓住了父母的“软肋”,再次使用同样的“伎俩“。这就是孩子观察父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套思维。

父母的支持与夸奖是孩子的行为标准,因此千万不要支持有误、夸奖错误,否则,孩子心中的是非标准就会混淆了,这将对孩子具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家长想要改过来就得付出更大、更艰难的努力。

七、与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昀家长沟通

涛涛5岁了,妈妈对于涛涛的调皮捣蛋行为十分苦恼,经常气愤地大声斥责他,却不见效。实在没办法了,她就拿出邻居传授的“杀手铜”——关黑屋。当涛涛无理取闹的时候,妈妈就把他关在壁橱里,涛涛立刻就能老实了,妈妈对这个办法比较得意。日子一久,次数一多,壁橱成了涛涛 最害怕的地方。每当妈妈说“你再淘气,我把你关起来’’时,涛涛就吓得连声音都喊不出来。这样几次后,涛涛竟然出现了“口吃”,妈妈这才知道是自己的错,但是为时已晚,要想把“口吃”矫正过来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一)向家长分析过度批评和惩罚的隐患

恰当的批评和惩戒有很多教育价值,如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反思能力、锻炼孩子的责任心等,但是过度批评和惩戒则达不到这个效果。当孩子很顽皮、屡教不改时,有些家长会经常用“小偷偷小孩”、“警察抓人“、“报告老师”一类的话吓唬孩子,或者把孩子“关黑屋”,使打骂、惩罚成为孩子的“家常饭”,这样做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会导致孩子形成说谎、胆怯、孤僻和固执的不良品格。

1.说谎

研究发现,严厉批评、吓唬和威慑会让孩子撒谎狡辩,宽容和原谅则让孩子坦白诚实。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了花瓶吗?如果你不说实话,我就不理你了。’’孩子十有八九不说实话。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了花瓶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说实话,我与你一起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孩子十有八九会说实话。可见,说谎的孩子后面通常会有严厉的家长,因为他发现做错事说真话有遭到严厉批评与惩罚

2.胆怯

如果孩子经常挨骂挨打,并且也不是太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或者难以预料自己会不会再次出错,那么不管他是否做错事情,他一见到家长都会感到紧张、害怕、不敢接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胆怯、懦弱,具有紧张不安、唯命是从、心理压抑、忧心忡忡的习惯性倾向。

3.孤僻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类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4.固执

家长动不动就严厉地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用存心惹家长生气来表达不满,即使挨打也不躲避、不叫疼,越打越不认错,变得越来越固执。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性格刚强、脾气倔强,容易被强硬手段激惹而变得更加强硬。(二)指导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批评方法,而不是简单、草率地使用批评教育法。

1.家长在批评和惩罚孩子之前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和无理取闹的行为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禁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教师可以向这类家长传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研究表明,情绪总是比理性思考早出现6秒钟,所以家长能否把握好情绪出现的头6秒非常关键。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数数或深呼吸,即家长想发怒的时候,先闭上嘴巴,在心里从1数到6,或者尽可能地吸进一大口气,让腹部膨胀,憋住气,示自己吐出心中的紧张、烦恼和不快乐,解冲动的情绪状态。然后再慢慢、均匀地吐出气,暗这样来回做若干次,就能大大缓

2.用温和而坚定、严肃而不严厉的态度要求孩子

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批评教育的艺术。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不在于严厉的措辞,而在于严肃的态度,有时说话方式比说话内容还重要。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过于松软和过于强硬的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适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严肃而不严厉。“温和’’表示家长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坚定”则让孩子明确是非,明白规矩是不可动摇的,培养他尊重规则与权威的意识;“严肃”说明家长的态度是认真的,但语气、语调不“严厉”。比如,对于正在无理取闹的孩子,妈妈可以蹲下来,平静地看着他,用缓慢而坚定的语气说:“不行!“也可以抱起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的后背说:“宝宝,妈妈说过了‘不行’。”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遵守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容易顾此失彼,有的家长温和而不坚定,有的家长坚定而不温和。比如,有的妈妈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断地与妈妈“软磨硬泡”,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权限,最后妈妈没耐心了,在不知不觉中妥协退让,结果家长成为立规矩的“输家”,孩子成了自由的“赢家“,并获得再次成功的经验。有的妈妈则足够坚定,毅然决然的样子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心理,孩子可能因此守规矩了,但他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守规则,并没有对规则产生理解和内化。这种态度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看人脸色行事、胆怯畏缩的依赖性格。

3.帮助家长调整与孩子交流的语气与句式

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家长常常用否定和命令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如“不许”、“禁止”、“必须”等。家长只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怎么做,却没有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事实上,家长的要求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受到否定的孩子也没有得到明确的指导。常用含有命令的祈使句式,也是家长态度严厉的表现之一。即使正确的指导意见,家长也要用耐心解释、征求意见、相互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4.教育孩子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批评和惩戒为辅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适度的表扬与批评都是需要的: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批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还需要锻炼。教育孩子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教师要提醒严厉的家长对孩子“严慈相济”,即严肃地对待问题行为,同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要诚恳地表扬他。受到鼓舞的孩子既明白了家长的正面导向,也获得了主动成长的积极动力。

第三篇:如何与不同个性、年龄的家长进行沟通?

如何与不同个性、年龄的家长进行沟通?

在和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的个性多种多样,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和家长沟通时最好先从表扬孩子开始。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因此,肯定孩子,是让家长接受教师的第一步。当家长对教师的交流没有抵触情绪时,他才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在沟通时,对于不同个性的家长,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一、如何同不同个性的家长沟通?

1、易焦虑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首先,教师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究竟为什么事焦虑,然后,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来消除他们的焦虑,在以后的交流中要主动针对他们的焦虑点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

2、内向、不善于主动沟通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一定要采取热情、主动的态度对待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家长不主动而放弃和他们沟通。

3、爱提各种要求和意见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首先不能觉得麻烦。也许,他们的各种要求和意见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当然,家长的要求和意见中有合理的,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对于合理的意见,教师要虚心接受,并对他们表示感谢;对于不合理的意见,教师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4、爱狡辩,比较强势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当教师能够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能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时,强势和爱狡辩的家长也会心服口服。

总之,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家长,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能够让家长感知到,交流起来就会顺畅许多。如何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进行沟通?

1、对于年龄大的家长,教师要做到:“一倾听,二重复,三商重,四建议”

首先,教师要表现出对长辈的尊重,他们可能说话比较啰嗦,总怕教师听不懂,因此教师要先耐心倾听,听完后尽量详细地重复家长的话。然后,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最后给出建议。比如,在这类家长说完后,你可以说:“你是说你的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在家里都是把胡萝卜挑出来不吃,对吧?”在家长表示认同后,再说:“小家伙真有意思,不吃胡萝卜的孩子很多呢。”这两句话过后,家长怕教师不认同的担心就消除了。接着,你再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胡萝卜的营养可不能缺少啊,咱们慢慢来,你看呢?”如果感觉到家长认同你的话,就再提建议:“我们有很多游戏的方法。比如让孩子闭眼猜猜吃到的是什么菜,孩子一玩就忘了不吃的事情,慢慢地就把挑食的毛病改掉了。不过,这件事要慢慢来,不能急。此外,咱们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爷爷奶奶和老师无论什么蔬菜都爱吃。咱们先试试这个方法好吗?不行,咱们再商量别的方法„„”这样的交流方式,年龄大的家长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对于年龄大的家长,我们还可以请他们观看孩子的活动录像并做出分析,逐步转变他们的观念。

2、对于年轻的家长,要让他们惑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再就事论事,开诚布公地交谈

首先,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把他们的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着孩子和别的家长的面总是表扬他们的孩子,如果有问题也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小声交流。随后,教师可以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谈谈孩子的表现,从他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对比中,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存在的问题,直接提出家长应该如何配合。第二天再与家长聊聊方法实施后的效果,并提出新的建议。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教师还可以和他们探讨一些专业的问题,如“内向的孩子怎么办”、“孩子没有朋友怎么办”等,向他们征求建议。

此外,对于年轻的家长,还可以建议他们订阅教育杂志,推荐给他们一些教育网站,或者开设班级的“博客圈”“QQ群”,定期和家长讨论问题。

但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家长,在交流中教师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以专家自居: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家长会反感;

◆不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家长会认为教师看不起人,或者无法搭话;

◆不要只说不听:家长会怀疑你对他和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家长做得太多,家长会惧怕繁琐的亲子活动;

◆不要参与家庭矛盾:参与孩子家庭中的教育纠纷,会陷入困扰,得不偿失。

总之,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相互扶植、共同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四篇:与家长沟通技巧

与家长沟通技巧 沟通途径

1、面对面交流。这是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家长或老师及时提出问题,经过老师与孩子的沟通。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用电话沟通。

3、E时代的沟通。QQ、MSN、E-mail是现今网络交流的一种工具,同样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沟通直观有效,通过“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也可以与老师做到真诚交流。家长有意见和想法也可以“直抒己见”,避免了当面交谈的尴尬。

喜欢每一个家长,不喜欢也要装

沟通艺术

1.正确:A.老师不妨多观察,有针对性地提醒家长。B.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2.谦虚而不自卑.很多教师认为与孩子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自己多充电).教师与孩子相处时有一种优势心理,而面对幼儿家长时,有很多教师并不那么自信,有时容易紧张,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同家长相处,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3.不亢不卑,有原则

4.客观全面。在描述孩子的行为时,要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充满信心和关爱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5.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6.善倾听,巧引导。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叙述,不要随便打断、反对家长的讲话。当家长说完后,教师可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不同类型的家长的沟通:

1.和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我们直接给与教育措施,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直接向他们反映幼儿的学习效果,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程度教育观念的家长,我先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

提高对自己要求,多总结-----“做了才明白”

面向个体家长推荐用语

1.请家长不要着急,孩子偶尔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一起来慢慢引导他。

2.谢谢您的提醒!我查查看,了解清楚了再给您答复好吧。

3.您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都是为了孩子好。

4.孩子之间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解决,放心吧,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5.很抱歉,孩子受伤了,老师也很心疼,以后我会更关注他。

6.这件事是XX负责,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7.我们非常欣赏您这样直言不讳的家长,您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

8.您有这样的心情我很理解,等我们冷静下来再谈好吗?

教师应该避免使用的习惯用语,并建议9种相关的选择用语。

1.“不可能,绝不可能有这种事发生。” 应该说:”我查查看。”

有些教师,比如一些比较敬业的教师,对自己的保教工作充满信心,当遇到家长抱怨时,本能地顺口溜出这样的话。然而,这样的语言会严重伤害家长,因为既然“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那么,家长的抱怨一定是“谎言”了。无形之中,教师把家长臵于不被信任的境地,使本已情绪激动的家长更加气愤。2.“那不是我的工作。”应该说:“这件事该由……来帮助你……”

当家长请求教师做教师职责以外的事或对教师工作有疑虑时,教师不能以“那不是我的工作”来简单应付了事,而是应该采取积极帮助家长解决疑难的态度,带家长去找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的有关部门或班级,表现出对家长的重视。3.“你是对的——这个教师(班)很差劲。” 应该说:“我理解你的苦衷。” 4.“我绝对没说过那种话。”应改说:“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

如果一位生气的家长想要指责一位教师对他(她)造成的麻烦时,这位教师本能的反应是自卫。然而,如果让这种本能占上风,这个教师就会听不进家长的话了,失去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所以,当教师发现类似“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这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的话要到嘴边时,应闭上嘴,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家长说:“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通过抵制这种迫切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便能很快地、轻松地把问题解决掉

5.“这事你应该去找我们校长说。” 应该说:“我试着帮助你解决。”

6.“你的孩子今天又犯……毛病了。”应该说:“你的孩子一直有进步,只是……还需努力。”

7.“这事太简单了。”应该说:“我认为,这事的解决办法是……”

8.“我忙着呢!”应该说:“请稍候。” 9.“冷静点。” 应该说:‘很抱歉!”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道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会十分融洽.我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向的,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与家长沟通中更要主动些。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真诚地与家长交流,那么,无论多“各色”的家长都会逐渐转变态度,与教师合作的。事儿多家长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子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有些老师对“事儿多”的家长,少了真诚,多了敷衍,削弱了教育力度,对孩子十分不利。

第五篇: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

一、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教师认真工作的态度和言行是家长对老师是否信服的关键。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地教育学生,并要经常在感情上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好学生做人及为人处事的本领,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与父母交流。教会学生平时经常和父母多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让他们判断一下正确与否,如果和家长沟通不好,就会闹情绪,读书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和。

有的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只关心子女学习生活,忽略了孩子心灵成长,造成亲子沟通障碍,甚至造成家庭悲剧。从心理的角度讲,子女与父母沟通非常必要,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利。这样家长看到孩子变化的同时,教师的形象也就在家长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二、“了解”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也应该有服务意识。由于县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复杂。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有各种方式方法:可以谈话、发信息、通电话、家访等。老师与家长的谈话都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xx格特点、特长和爱好,优点和缺点等等。我和家长谈话时总是把家长当成熟人或朋友一样“拉家常”,而不是训斥,指责家长,或动辄向家长“告状”。让家长有亲切感,自己得到尊重的感觉。家访时我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征询家长对自己孩子、对老师对学校的看法,让家长先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家长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态度。“您觉得你的孩子近来的表现怎么样?”“您对我们各科老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您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这是我在家访中经常提到的几个问题,让家长感觉到学校对家长的理视,对学生的重视。以心换心,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目的了。

三、“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经常帮助家长解决一些生活中对孩子习惯的教育问题,以提高家长对自己的信赖。我就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从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交谈,不用“必须”、“应该”等词语要求家长怎样做,孩子的错更不会责怪家长,而是尊重家长,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一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更从感情上也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我联系和沟通了。

例如:1、有一次,班上一个女孩的妈妈给我发了信息:孩子的外公去世了,她这几天不怎么吃饭,也不理别人,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哭。请老师帮我开导开导孩子。我知道这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多年,是外公把她带大,所以外公去世对她打击很大。我就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女孩子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例如2:有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家孩子到现在都不太愿意吃饭,有时甚至喂他才吃,真是急死人,请你帮我说说。”后来,我就在课堂上把“吃饭”对身体健康的重要xx讲清楚。学生明白了道理,就改掉了“吃饭难”的不良习惯,家长非常高兴。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总之,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懂得了教师应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老师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的。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2

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

2、尊重理解是关键。尊重是与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连最爱自己、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与父母正常沟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愿,还要讲求基本的礼貌,不能任性。

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4、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两代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我们要克服闭锁心理,向父母传递有关自己的信息和情况,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让父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以得到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解释时说话放低声调,斟酌词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对父母本人,更不能迁怒于父母。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导,做好班主任工作,离不开家长的辅助。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能让老师更清楚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问题与家长共同解决。目前的校讯通,确实让老师与家长的交流联系简单密切了许多,使班主任工作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尤其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突发事情很多、琐碎事情很多、小问题很多,并不轻松,需要有计划地完成,需要有耐心、细致地做,确定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处理好每一个小问题,班主任工作才不会存在大问题。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了小小的体会,如何去做好,却仍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改善。

做一个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

首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还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必须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练习;还有就是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英语的对话表演法、停顿休整法、游戏法和奖励法。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以上是我教学以来的一些初浅体会,以后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余热,努力教好学生。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表现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合作和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友情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与家长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诚交往,密切联系

教师要想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热情地与家长相交,在心理双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以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过家园双方互相访问,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密切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可定期开展家长个别咨询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班上的嘉睿、戎腾、乐添、郑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独立性较薄弱。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性呢?是这些家长们所关注的。因此在于家长的沟通中,我建议家长平时多给孩子一些处理事情的机会: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业本、小画书等。随着孩子常时间的锻练和培养,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增强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二、尊重家长,增进理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存在许多不合作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家长尊重不够或双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长,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不可摆出一付教育权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对家长进行旁敲侧击,使家长不愿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长,并让家长也理解教师,作为家长,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就会觉得脸上无光,教师在与家长接触,不宜总是向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短处,向家长“告状”,不要用刻薄的语言指责,挖苦学生,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客观地交换意见,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养孩子的对策与办法。

三、激励帮助,搞好配合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更好地配合,教师应激励家长树立教育信心,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教师应多方面了解学生家长,根据学

生家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后进学生家长来说,应帮助家长指定教育计划,明确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云逸、兆丰等常有发现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为。事后会推卸责任或接受批评表示以后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与家长进行反馈和沟通,希望家园共同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不要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语。并建议家长采用“转移注意”法,给幼儿予较多的关注,比方说: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引导幼儿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逐渐转移侵犯性行为。

四、以诚相待,摒弃功利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是处于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是希望获得老师对孩子多一些照顾和偏爱。因此,百般讨好老师,寻找哪一位是班里的“主管”,哪一位比较好说话,就想办法或利用节日给老师:“意思意思”。倘若事后没有对他的孩子照顾好或存在误解,家长便开始论头品足,与其他家长结起伴来,言谈中表示出不满足或是做“最后发难”,使家长和老师不和谐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阴影,本来很快乐的学习生活,随着成人的议论纷纷而留下伤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坚决反对和杜绝利和交往直接或变相收学生家长的好处的行为,以维护人民教师的形象。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5

1,深入交谈,明确目标。

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2,单独沟通,平等交流。

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平等地交流,避免公开的斥责。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单独沟通时,要以朋友式的语气平等交流,父母最好不要同时出面。有些问题需要妈妈来谈,有些事情则需要爸爸交流。尤其是男生,妈妈应主动退位,让爸爸成为初中男生最敬佩的人物。

3,主动放手,理解尊重。

初中学生的教育,家长们要主动放手,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学习上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劳。生活中更要让孩子多些独立自主的空间。

父母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

4,少说多做,以身示范。

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学习时,不仅不让孩子看,自己也不看电视,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别好。

5,悦纳错误,积极面对。

在孩子成绩下降或做了什么错事的时候,首先,父母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孩子积极面对,悦纳错误,学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比如孩子的成绩下降或做错事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6

一、了解家庭背景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每个家庭都是有特点的,不同的类型应使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家庭背景,平常生活的环境都是影响学生性格及学习的重要方面。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对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年龄,家教思想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层次的家庭需要用到不同的沟通方法。但是在了解家庭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各个家庭保持一定距离,凡事都有度,不能过分亲密。一旦关系亲密后,教师很容易参与到家庭矛盾中,再者学生会产生优越感,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以诚相待

1、主动联系家长

当学生的某些方面差强人意时,教师一定要主动联系家长,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这个时候的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教育愿望,急切又热情地想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持有审视的态度。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一定要创建与家长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2、家长来后主动让座、倒水,表示尊重

不管家长是以平和的心态还是愤怒的面孔出现在你面前,老师都应当给予家长充分的尊重。家长如果心平气和的话,那一杯水,一个座位都会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这样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家长是抱着打架的心态出现在办公室的话,那老师的一杯水会浇灭家长心中愤怒的火苗,为后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不要当着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

在家长心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优秀的!如果当面训斥,家长心里肯定不舒服。把家长叫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平心静气地谈谈孩子的情况,直到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当家长了解到学校交流合作的氛围及老师们都是在非常耐心的进行教育工作后,他们自然会觉得将自己的孩子放到这样的环境中非常放心。

4、态度一定要诚恳

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经常征求并尊重他们的意见,所以和家长及时沟通很重要,这样能让家长觉得老师比较民主,善良,有利于交流沟通。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家长,设身处地的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家长,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抓住每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老师要及时把孩子的表现情况与父母交流,并积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这样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是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沟通,而且取得的成效比较大。

6、选择合适的家访时间

家访应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适合家访,而有些学生可以不用。一定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家访,可以利用公共假期或家长下班后比较空闲的时间。家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并且应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切忌一进门就开始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缺点,这样只会让家长产生反感心理。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对学生有信心,然后再提出缺点及老师的建议,让家长帮忙改进。这样的家访才是有积极意义的,能确实帮助到孩子学习的。

三、要讲究说话艺术

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烦琐而又细致的,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心态,如若不注意说话方式,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那效果肯定差强人意。教师态度一定要诚恳,面对不同的家长说话方式应因人而异。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眼中的宝贝都是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的。所以跟家长交流时,对孩子的情况一定要多赞美少批评。老师不起眼的一句赞扬的话将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成为家长的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孩子的缺点,更有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叙述学生的错误时语气应当委婉,也要请家长不要担心,让家长耐心的和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育好孩子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老师应当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视和关注。

四、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孩子解决问题,在经过合理而又全面的交谈之后一定要形成一致意见,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长,得到家长的有效配合才能省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同一轨道,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家长,毕竟家长不是学生,家长的素养并不是说提高就提高的,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交谈中和家长形成一致意见后,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不仅应当诚恳,而且应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密切,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因此家校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怎样与家长沟通,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能否得到家长的肯定。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掌握了沟通的窍门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7

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首先,对孩子的家长,作为老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让他们体会到一个老师的诚意,这样后面的谈话才能愉快进行。

不要当着家长面批评孩子

作为老师最忌讳的就是当着学生家长的面严厉批评学生,这样家长心里不好受,也会让家长感觉到羞愧。

当着父母面要先表扬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在交谈前,我们可以先就孩子的优点进行阐述,然后再说道孩子的不足,这样家长更容易接收一下。

话题中心是孩子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一个中心,那就是孩子,除了孩子以外的任何话题都是跑偏的。

注意表情态度

无论孩子家长是如何的态度,我们都应该表现出随和,面带笑容,态度良好,这样家长才能听进去老师的话。

注意说话方式

有很多老师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尽管心意是好的,但是却得罪了很多家长。因此,在交流中,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8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沟通,教师与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的引路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双方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按说,家长与教师在大方向上,是没有矛盾的。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点,所以,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与沟通中,也会出现家长与教师产生矛盾的现象,最明显的一方面是在沟通方面产生误解。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样才能尽量保持与班上的几十名家长协调一致,良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呢?我通过学习和教学体会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爱心是家校沟通之“本”

教师首先要用自己宽阔的心胸来欣赏、包容、热爱孩子。欣赏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包容每一个孩子的短处。本着全心全意为孩子的目的,来与家长进行交流孩子在园的表现,并且在交流中把自己的这种爱传递给家长、感染家长。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在爱他的孩子,尽心尽责为孩子们的教育而工作。那么家长自然会信任教师,并且持积极的态度来与教师沟通,热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

第二、与家长沟通要实事求是,也要讲究方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做了错事之后是不会向家长坦白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驾驭好批评的艺术,用爱心感化家长,使他能理智地与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工作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第三、与家长沟通,报忧也要报喜。

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个学生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我很少听到说:“哪个学生有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长此以往家长只要一听到是老师的电话,直接反映就是我的孩子在校不听话了。可我认为孩子不听话可以告知家长,但更多地要把学生的进步告知他的家长,尤其是他的孩子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或成绩后,这是你和家长的沟通也尤为重要。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下次他就希望你多跟他联系,这样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因人而异的沟通艺术

一个班的家长,性格、受教育程度、职业等都有许多不同。所以,我们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性格直爽、心胸开阔的家长,可以采用直接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而对于脾气急躁、比较没耐心的家长,教师又要运用循循善诱、多表扬、婉转提醒的沟通方式;对于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家长,教师要积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分析各类家长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

总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怀着一颗一切为了学生的爱心、热心地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教学状况;诚心地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虚心地接受家长的建议;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问等等。有了“爱”,我想,所有的工作也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当老师的也会做到问心无愧。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9

2月16日中午杨园长给我们培训了“与家长怎样沟通”技巧,让我们的大脑又重新梳理了一番。这一课题主要是以实例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清晰的掌握了一些与家长沟通中的问题。

“与家长沟通”主要通过几个问题来体现,比如说“遇到急于求成的家长,我们老师该如何去说,如何让去沟通?”针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应该告诉他:孩子每个年龄阶段他所需求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应根据他自身发育特点,成长需要,给与相应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已经抛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单调的将信息、知识传递给孩子,现在发展趋势走向开放、自由、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们去操作,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通过我们五大领域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交往、表达、观察、动手操作的社会人才,所以说您不要顾虑孩子不能背几首诗,不能记住多少汉字,关键要看孩子全面性格的完善。

再如:“受伤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怎样做好家长工作?”如果孩子时被碰伤,第一时间先把孩子带到保健室做处理,然后将事实告诉园长,如伤势不重,没有什么问题,等待晚上接园时跟家长交待清楚事情的经过。

接下来又说到“家访中与家长的沟通”新班家访三个老师一起去,家访过程中注意老师的言谈举止,要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孩子自身情况和对事物有无过敏状况,家访中有些家长会有一些小礼物,一定不要去接受,更不要留在家中吃便饭。

简单清晰的一些小事例,给我们留下很深的思考,通过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让我们延伸到了许多与家长沟通的小细节,短暂的学习,带给我们永久的思想升华。相信在以后的家长工作中我会更自信,越来越顺畅。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0

一、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与学生家长交流与沟通时,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地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应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千万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长或指示家长怎样,否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家长来访时,应尽量做到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

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让家长表达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要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个性”突出。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可能不灵。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

1、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4、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5、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部分年青的教师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往往也会热血冲头,遇到这种家长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特别是作为对于我们这种私立学校来说,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家长都有强烈的维权意识。碰到此类家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班主任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1

为了有效地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班主任必须与家长互相沟通,寻求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沟通是连接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重要桥梁,也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做好这一个环节,是广大班主任教师所应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要克服互相埋怨的情绪。

由于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困难认识不一致,特别是当教育教学效果不佳时,双方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如一方怨老师不会“教”,对自己子女有偏见;而另一方则怨家长家教不严,纵容、袒护其子女。此外,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老师了解的较多是学生的在校情况,而家长了解的较多是学生在家的情况,而学生由于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双方缺乏沟通的话,就会由以上的埋怨情绪导致某种对立情绪,最终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我班就有不少学生在校调皮、吊儿郎当,各项基本工作不做或马虎了事,而家访时家长都声称其子女在家如何听话,如何懂礼貌。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及时地找机会与学生家长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看法,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商其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问题,适时、适当、科学地进行家访。家访中要防止向家长“告状”,要同时尊重家长。因为每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有时“恨铁不成钢”,个别家长会在一怒之下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但心底里还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喜欢看到、听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优点,而往往忽视其短处、缺点。因此,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要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不要使用推卸责任的讽刺、挖苦的语言。通过家访,要使家长真正感到:老师是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并适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递教育的正确方法,以取得家长配合。

二、对学生的要求要达成一致。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都会有所差异,加之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不尽相同,对学生的期望有所不同,对学生要求的标准不相一致,这样就会导致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差距。如班主任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家长要求学生考试成绩好,能升学,有“出息”。于是,有的家长就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各项活动,说这些活动会耽误学习。

三、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

多数班主任在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把学生的种种不是和自己的苦水一股脑倒出来。家长听了难免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或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而使沟通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妨换个方式,班主任作个听众,如何呢?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迷上电脑游戏,经常上网吧玩,上课无精打采,放学就往网吧跑,甚至出现旷课。他家人也知道,但无论如何怎么骂、甚至打还是改正不了。对于他的表现,我一直不满意,多次找他谈话,但每次都没有多大的成效。最后到他家与家长会面。家长很主动地向我了解情况,并将这位学生从小学一直以来的情况给我作了反映。从他谈到的情况中,我了解到这位学生在初一就已经迷上电脑游戏,可谓中毒至深。要想一下改正恐怕困难,所以对于他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因此本着解决问题的思想,我并没有来一通告状词,而是给其家长一个建议:让学生写一份保证(或是协议)书,给自己一周定个打游戏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外绝对不允许打游戏,然后给其一定时间慢慢改正,然后请家长对其子女的上下学时间进行督促,后来证明效果还可以。因为该学生有了名正言顺的时间玩游戏,他得考虑若不守信可能面对严厉的处罚。因此见了家长就劈头盖脸地一番数落,结果可能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找到更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可见,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甚至作个听众也不错!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

四、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出,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的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作了错事之后是不会向家长坦白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驾驭好批评的艺术,用爱心感化家长,使他能理智地与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工作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事实表明家长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么,他的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也会相对较好。所以,班主任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因此,老师应对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职业背景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客观、全面地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表现情况。在谈情况时,要克服对优生家长谈优点,对差生家长谈缺点的习惯,也要防止报喜不报忧的老好人心理。对于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说全面,说透彻,指出其危害性,并表示出想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的意愿。在与家长进行心理沟通时,还要注意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学生家长的意见要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与学生家长达成共识。“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技巧,你都要出于真诚,并力求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2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

二、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记得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三了,她也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抓住关键时机不放松

新学期开始时。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学,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一上进心,家长应该珍视和爱护。这是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他会牢记在心。

享受成功喜悦时。假如你的孩子在运动会上获了奖、单科竞赛获了奖、文明礼貌获奖等等。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孩子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这时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家长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快速飞出“困境”。

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永恒的行动。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3

充分信任

信任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会让孩子有信心做得更好。

理解先行

即使孩子的想法或行为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些理解和宽容。然后再耐心地告诉孩子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对这样做的原因。要杜绝简单地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的做法。

减少指责

简单而粗暴的指责会让孩子大失信心,并改变对自己的评价。父母应该变指责为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引导孩子在反思中进步。

维护形象和尊严

对孩子的不足和过错,不要在外人面前随意评述,这会让孩子觉得没面子而对父母产生反感。

少下命令

对孩子过多的要求和乱下命令,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还会激增孩子的逆反心理。

切忌唠叨

对于同样一件事情,说得次数多了,肯定会让人烦,也会激起孩子“你越不愿意让我做,我就越做”的心理。

注重孩子感受

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遇到不愉快或委曲的事情,应该适当安抚。

议事表决

对于家中的一些事情,应该引导孩子参与决策,这会增强孩子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也会让孩子因有发言权而拉近与父母的距离。

适当放权

对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应该让他们试着自己处理,给予他们管理自己和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孩子会为父母的进一步信任而高兴,并能从中体悟成长。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4

第一,我认为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基本信息。

因为家长的职业、性格、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

你可以通过走访、电访或和学生的聊天中,了解家里父母的立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觉出家庭是否和睦,什么是他们忌讳的,什么是他们喜欢的等等。

这样,在和家长的沟通时,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对不同的家长,一定要有不同的态度。

比如对于那些对孩子相对宠爱的家长,交流时,首先应该肯定他孩子的优点,在充分、客观的赞扬中,家长会对你的尊重回报尊重,之后,你再委婉指出他的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让他接受你的观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又比如对于那些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的家长,我们要不断激发家长的责任感,积极主动让他们参与到对孩子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也必须对他们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

再比如对那些后进生的家长,我们不能总是横向比较,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家长对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主动跟我们班主任交流,配合我们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发达的当今,我们可以用多种先进科学、便捷有效的的方式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像笔者所在学校,交流形式就是丰富多彩。

比如家校联系通,每周一次的反馈,包括学生的近况,家庭作业,要交的费用,家长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比如班级QQ群,一般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群,有必要时家长(或兄弟姐妹等)都加入进来,可以聊下当天的作业,学生的表现,教育的心得等。

比如电访,学生有任何特殊表现或要请假出校门,班主任都要告知家长,当然不是随意把学生的缺点放大,更不是打小报告。

比如走访,这是最有效的家校联系手段。

像我们学校,每个学期期末都会组织全校教职工,自上而下,大面积的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

在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及早发现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还有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家长之间多交流心得,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也是深受家长喜欢并有很好效果的沟通方式。

当然,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策略多多,我想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遵循下列几条原则:

1、坦诚相对,有礼有节。

班主任要本着诚恳的态度和家长进行交流,尊重他们

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他们合理有益的建议。

家长都是要面子的,我们不能为了孩子一点错误,就立马让家长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可能还会引发家长的反感甚至抗拒心理。

只有我们先积极主动,诚心诚意去打动他的心,再循序渐进,慢慢实现教育目标。

共同的坦诚,换位思考,有礼有节,才能让沟通和谐、持续。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能沉得住气,不能性急,更不能辱骂家长,否则一切工作前功尽弃。

2、天时地利人和。

和家长的沟通,一定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和地点,还要找准话题的切入点。

假如是很小的问题,可以电话通知;假如是私人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在办公室里交流;假如学生犯错比较严重,也适宜选取走廊、或人少的地方交流。

话题的切入点要合适,比如学生父母,可以直接入正题,而学生的爷爷奶奶,最好能以拉家常的形式进入话题,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

只有场合找对了,人的心情才能舒畅了,交流就顺利多了。

3、平等独立,不卑不亢。

我所说的平等更多意义上是指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相信每位班主任都能在工作中遇到那些蛮不讲理甚至仇视班主任的家长,在他的咄咄逼人下,许多年轻班主任会招架不住,委曲求全,甚至痛哭流涕。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发言,无须过多解释,只要我们的处理合情、合理、合法,我们不必庸人自扰,更不必低声下气,有损了教师的形象和人格。

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技术。

和家长说什么,怎样和家长说,都需教师深思熟虑。

把家长说恼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遇障碍了;把家长说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顺了;把家长说开心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如虎添翼,处理学生事件将得心应手。

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育本身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只有三方面和谐了,教育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5

1.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2.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训导。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3.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4.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其次,沟通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可操作的:

1.定期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是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来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因而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有的习惯,成为家庭“惯例”。

2.有一本专门的对话本。

这是一种纸上的对话,旨在交换意见和感受。用“留言”的形式应该对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是较为合适的,可以接受的。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易口头探讨的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专门的本子,是为了平时可以“回顾”,将来可以“回味”。

3.书信交流。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书信交流?书信交流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更能够把握分寸,更理性。用书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例完整,在书写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这是多么大的财富啊!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6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

二、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记得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三了,她也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抓住关键时机不放松

新学期开始时。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学,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一上进心,家长应该珍视和爱护。这是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他会牢记在心。

享受成功喜悦时。假如你的孩子在运动会上获了奖、单科竞赛获了奖、文明礼貌获奖等等。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孩子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这时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家长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快速飞出“困境”。

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永恒的行动。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7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给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一点要牢记:家长在某些事情上有“绝对权利”,平等只是相对的,要让孩子知晓不可违反的原则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理解和倾听孩子的需求

主动倾听孩子,代表着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孩子也当然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倾听中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在倾诉中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自主、负责和独立。有时孩子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但因为有人接纳、理解他,就能使他消除不安和焦虑。当然,有时初中孩子的观点、判断很可能荒唐甚至违背主流文化。身为家长可以反对,但要告诉孩子您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

初中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言辞不当或偏听偏信,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所以,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的方法,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如果发生语言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可以立即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停止争辩,待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也会好得多。

适时进行性教育

性的逐渐发育成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明显标志。如果事前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感到紧张、困惑。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孩子懂得一些性知识是必须的。这一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增强,希望了解异性并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对此家长不必过于敏感、担心,更不能草率地贴上“早恋”的标签。我们要承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这样,孩子就能够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现家长担心的结果。

与家长沟通心得体会18

1、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在学会倾听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2、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3、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4、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5、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6、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下载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 1.与活泼型人的沟通方式 与活泼型的人沟通时,要专心倾听,真诚赞赏对方,并适当地幽默搞笑,要花时间和对方建立关系和好感,营造欢乐的气氛,要经常谈论理想目......

    班主任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如何进行沟通-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如何进行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

    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精选5篇)

    沟通就是将观念或思想由一个人传递至另一个人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接受沟通的人,获致思想上的了解和行动上的认同。作为直销新人往往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本身就......

    十一.与不同风格同事的沟通

    有效 沟通第三章 与同事沟通 3.1.4 与不同风格同事的沟通 讲授与PPT结合 了解人际风格类型,掌握四种风格同事的性格特征与沟通策略。重点:掌握四种风格同事的性格特征、沟通......

    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技巧

    家长沟通技巧 1.家长沟通的定义 家庭和早教机构是影响小朋友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小朋友的影响必须同方向、 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 “孩子在中......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家长学校教师论文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①。因此,教......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一、与家长打交道的原则 1.以礼待人 坦诚相待。 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坦诚。这对老师和家长尤其重要。当教师和家长沟通之时,应有一个坦诚的心态,不保留,不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