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萧峰同志传奇伟大的一生
萧峰同志传奇伟大的一生
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外交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武术家、无产阶级爱国武装力量的杰出领导人萧峰同志,契丹族人,籍贯辽国。萧峰同志生于公元1062年,卒于1095年,享年33岁。回顾萧峰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旧中国无产阶级在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压迫下不断抗争的血泪史。
一、英雄的幼年
公元1062年,随着一声呱呱的婴儿哭喊声,萧峰同志诞生在辽国一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的萧峰异常聪明,刚出生两天,就学会吃奶,两岁就学会走路,三岁更学会了说话。四岁那一年夏天,萧峰的父母带着他报名参加了辽国青年旅行社组织的雁门关亲情三日游,没料半路遭遇土匪抢劫,父母被歹徒残忍地推下山崖身亡。
年幼父母双亡的萧峰被少林寺嵩山脚下一对姓乔的汉人夫妇收养,并改名乔峰,一直到后来他知道自己的身世,才有改回萧峰的名字。乔氏夫妇是当时中国典型的贫下中农,因而乔峰幼年的生活很艰苦,这也造就了长大后的乔峰与劳动人民有着极其深厚的阶级感情。
幼年的乔峰,聪明好学,六岁那年,已经看完了《四库全书》与“四大名著”。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充满了刻骨仇恨。十岁那年,因见不过镇上恶霸经常欺负弱势群体,凭着两把菜刀,砍翻了恶霸及其家丁十几人,为当地人民除了一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把菜刀闹革命”)。为民除害后,乔峰受到了当地封建势力的追捕,毅然投奔了当时无产阶级掌握的嵩山军校——少林寺,学习武术及军事管理。也就在此期间,乔峰练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降龙十八掌”。
二、投身革命
1082年开始,辽国与我国的民族矛盾开始白热化,亡燕慕容家族又处心积虑谋求复劈,西边的西夏和吐鲁番也正在对我们虎视耽耽;而在国内,统治阶级不断收刮民脂民膏,少数反革命份子又趁机作乱,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年满20岁的乔峰时刻牢记伟大领袖“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日日讲”的精神,同时也看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因此毅然决定下山,投奔革命。下上后的萧峰投奔了当时无产阶级武装力量——丐帮,开始了他艰辛的革命道路。
三、节外生枝
根子正、苗子红的乔峰凭着他的博学多才、超凡的武艺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几年后就成为了丐帮集团军的总司令。正当乔峰踌躇满志、准备带领丐帮大干一番事业时,丐帮里面潜伏的反革命份子全冠清及马夫人设计陷害了乔峰。他们合计杀死了马夫人的丈夫马付司令,嫁祸给乔峰,硬说马付司令是“乔峰装扮成夜贼”杀害的(成语“乔装打扮”就出自于此),而且揭穿了乔峰是辽国契丹人的事实,并非法起用弹劾机制,把乔峰赶出丐帮。不久,又合谋推举了资产阶级份子的后人游坦之为傀儡司令,反革命份子正式控制了丐帮。(后来还是经过乔峰等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丐帮才重新回到无产阶级手里。)
失落的乔峰离开丐帮后,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理念,于1089年3月8日在茅山发表了《革命宣言》(史称《三八宣言》):“我虽是契丹人,但我身体里流动的每一滴都是汉人的血;因此,我将继续为汉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着!我生,是无产阶级的活人,死,也是无产阶级的死鬼!”
1090年春天,乔峰在聚贤庄遭遇了其革命生涯中最激烈的一战,当时的乔峰单身匹马遭到了以薛神医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围歼,大战了三天五夜,毙敌无数。后来乔峰杀得兴起,索性撕去上衣,赤臂应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脱困而去。史称“赤臂之战”。
四、义结金兰
“赤臂之战”后,乔峰决定北上寻找革命队伍,继续革命征程。一路上乔峰为了保存实力,尽量避开敌人的追击,于是昼伏夜行、躲躲闪闪、且战且退。这一段逃亡经历就是乔峰革命生涯的最低潮。1091年夏天,乔峰在蜀地遇上了为躲避家族逼婚而离家出逃的红色资本家段誉(时为大理民族自治区区长之侄儿),两人谈得投机,于是结伴而逃。后来,在天山脚下,又遇上了为躲避天山独立军团司令——天山童姥的的追杀而逃亡的少林寺弟子虚竹。三个逃亡的难兄难弟终于走到了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终于在天上脚下对天盟誓,结为革命亲兄弟。此为历史上著名的“逃员三结义”。
五、盟军会师
俗话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结义后,乔峰他们打出了抗辽的革命旗帜,号召民众武装起来反抗辽人入侵,保家卫国。效果真的不错,一时间,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随着队伍日愈壮大,乔峰他们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时称盟军第五路集团军,与其他几路集团军共谋退辽大计。
后来,虚竹由于机缘巧合的原因,接掌了天山童姥的天山灵鹫宫,当上了天山军团的司令官,并改编为盟军第九方面集团军,亲任总司令。公元1093年初春,盟军包括武当军团、峨眉军团、第五、第九、第三、第十一军团及少林嫡系集团军在内的各路盟军,定于花开时候在天山集结(史称“天山会师”)。盟军会师后,准备第二年开赴边境,抵御外敌。
六、祸起萧墙
盟军会师期间,乔峰遇上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女人——革命女青年阿朱。阿朱原是大理红色资本家段正淳的女儿,但她从小就立志为革命献身。大学毕业后,毅然离开富裕的家庭,投身革命的洪流中。自此,两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革命志士因为共同的目标终于走在一起。他们经过了组织的考察审核同意,正准备步入礼堂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那时,马夫人、全冠清的余孽为了破坏盟军的革命活动,捏造了乔峰的父母是被段正淳所杀的故事,进行挑拨离间。乔峰信以为真,于是怒约段正淳决斗,以报父仇。阿朱也信以为真,深怕父亲有所闪失,于是扮成段正淳之模样前往赴约。就在他们准备用来结婚的萧家大院墙边,面对着愤怒的乔峰,阿朱选择了以死为父抵命,于是在决斗中自己往乔峰的掌上撞去,顿时毙命。阿朱终于在爱情与亲情的两难中,倒在了萧家自家的墙边(成语“祸起萧墙”就出自于此)。
七、卧底
阿朱的死虽然给乔峰的打击很大,但他很快就调整过来,化悲痛为力量,从新投入到革命行列中。就在盟军差不多集结完毕时,也就是公元1093年夏天,因为革命形势的需要,组织上派遣乔峰打入敌人内部当卧底,负责摸清敌军的军情、军备。乔峰二话没说毅然前往。
到辽国后,由于有契丹人这一层身份的伪装,也得益于其武功高强及精明能干,乔峰很受辽国总统耶律洪基的器重。期间,为了掌握更多敌情,乔峰违心地帮辽国平息了多起内乱,很快就被提拔为南院大王(相当于军委付主席)。从此,军情源源不断地送回盟军方面。
八、视死如归
公元1095年底,盟军发动总攻的前夕,乔峰受命撤出辽国。知道受骗后的耶律洪基恼羞成怒,派重兵一路追杀。最后,乔峰带领随从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盟军总部。回来后乔峰才发现跟他一起参加卧底工作的女同志阿紫(阿朱的妹妹,也是革命中人)已被辽国扣为人质。耶律洪基以此要挟必须以乔峰进行交换。乔峰也知道自己去交换的危险性,但他不顾自己个人性命的安危,也不顾众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回辽国救出阿紫。
阿紫虽然是救出来,但乔峰终因寡不敌众,被耶律洪基杀害在雁门关。乔峰虽是辽国契丹人,但为汉人江山统一而战斗的革命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动了万万千千的中国人,就连当时黑社会杀手集团头目荆柯也对乔峰肃然起敬,写下了千古名篇:峰——萧兄兮——欲随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乔峰死后的第二天,盟军凭着他提供的情报,向辽国侵略军发起总攻。十几天,就尽歼敌50多万人,并趁胜追击,赶跑了西夏等其他侵略者,实现了祖国的统一。
据说,耶律洪基在临死前,想起萧峰苦笑着说了一句话:成也萧——呵!败也萧——呵!呵呵呵!
1095年腊月,乔峰同志的追悼会在嵩山少林寺举行,举国皆悲。段誉亲任“乔峰同志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笔题词:“革命志士,人世楷模”。参加乔峰同志追悼会并赠送花圈的领导同志还有:虚竹,包不同,王语焉,段正淳,张无忌,张三丰,太白金星,孙悟空,李莲英等。
乔峰同志生前是“北宋十大杰出青年”,“共和国第一国术高手高手高高手”,丐帮军团总司令,元帅军衔。死后,北宋共和国追封其为一等公爵,太保衔,世袭罔替。
乔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同时是奋斗的一生。乔峰同志的不幸遇害,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同时也是亿万阶级群众心中永远的痛。乔峰同志,与绿水青山同在!
参考文献:
《雁门关枪声》
《天山游击队》
《北宋军事内参》 《段誉全集》
《丐帮发展史》
《少林寺时报》
《我和姐夫不得不说的故事——美女作家阿紫著》
第二篇:张爱玲——一生的传奇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第三篇:张爱玲——一生的传奇
张爱玲——一生的传奇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第四篇:伟大的一生
伟大的一生
——观《钱学森》有感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这些都是钱学森说的“经典”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第五篇:萧三同志追悼会悼词
1983年2月4日9时55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萧三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悲痛。萧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代,他曾和毛泽东同志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同学,之后一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为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此后,他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与赵世炎等同志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组织的“少年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和王若飞等五位同志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协助陈乔年、邓小平等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组织工作,同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萧三同志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期间,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见了高尔基,并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大会发言。经我党组织批准他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与鲁迅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并通过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写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传略,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一些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被译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三同志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映了国内外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坚持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力求使文艺和革命血肉一体。他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一直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同时也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他主编《革命烈士诗抄》及其续集,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宝贵教材。他坚持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艺的道路,积极宣传、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和新诗歌的成长、繁荣,付出了毕生的辛勤劳动。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歌》、《友谊之路》、《萧三诗选》、《伏枥集》,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等。萧三同志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广为流传的《国际歌》歌词的主要译者之一。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翻译了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荣》和影响广泛的剧本《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名著。萧三同志对我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歌》等杂志。1946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萧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文化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萧三同志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时刻以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组织,关心群众。1962年他把自己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全部编辑费上缴。1981年又把《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灾区人民。在十年内乱中,萧三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被非法关押七年多,他和“四人帮”及其爪牙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无情地揭露和谴责了“四人帮”和康生的阴谋活动。恢复自由以后,他虽然已是八十高龄,体弱多病,但始终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顽强工作,还尽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晚年,他写了大量的革命回忆录和诗歌。他在辛勤劳动和与疾病顽强斗争中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病危期间,他还认真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表示完全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十二大的决议,他念念不忘未竟的事业。去年12月4日他口授了一封给胡耀邦同志的信,再次表达了这位老革命家对党的无限忠诚。他写道“……我是无限感激也无限惭愧:我要为党做的事都没有做完。我的诗文集,特别是延安以来的日记还没有头绪,命在旦夕时,我不曾想到死。开始清醒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也是这批资料,我一定要把它贡献给党,决不能‘带走’。我为此同疾病奋战,坚持自己的誓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趁我还有余力,还有记忆,请求再帮助我一次:组成几个人的班子,加速完成上述资料整理工作,一旦此事告终,我死也瞑目。”胡耀邦同志迅速批准了他的要求,并向萧三同志转达了他的殷切希望和关注。萧三同志是中国人民和我们党的忠实儿子,是世界进步人类的忠实朋友,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了一生,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要学习他对敌斗争的顽强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严于律己的崇高精神。萧三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萧三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十二大精神鼓舞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