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区别与联系(吴福章)
如何理解“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区别: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是,一般情况下,整体中的若干部分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一些部分的丧失,不至于影响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学校的班数可多可少,但是校长、教务处、总务处等常规管理部门不可或缺。但是,当我们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去审视一些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就有了深层次的含义,强调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其它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一个高等动物体,既要有运动等具体的功能系统,也要有神经中枢这个指挥系统。正是因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司其职、不可代替,就需要更加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系统。
同时,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一般所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主要是事物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呈现的静态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动态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部分之间分工协作的过程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关于系统与要素关系的研究,是对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入研究。
例证:
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制度创新。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第二篇: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
1.1 法律性质不同
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多被视为民法中的特别侵权法。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信赖市场机能,但当市场经济的运作出现危机,国家必须进行干预,包括以强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改变市场上的行为,乃至产业结构时,就需要另一套法规,学者有时统称为经济法。故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往往被视为是对民法的批判。反垄断法专门设置行政机关,负责对限制竞争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因此普遍将反垄断法归入公法范畴。公法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故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利,而不得滥用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属于特别侵权法,普遍将该法归属于私法范畴,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源于侵权行为,而其救济手段多为违法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便可得以验证。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故市场上的竞争者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为,即获行为之自由。
1.2 伦理性与政策性之差别
二法之差别颇多。从二法之产生历史考察,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根本性的了解。二法皆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产物,惟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早于反垄断法而产生。自大规模自由市场经济出现后,旧经济秩序的伦理控制力量(如同业工会)的削弱而逐渐不能维系,对法律的需要与日俱增,英美和欧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大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英美反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是从商标法逐渐脱胎演变而来。欧陆国家是在营业自由政策确定以后,才渐感需要,第一部单行法出现在德国(1896年)。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其产生时起,便具有极强的伦理性,作为特别私法在白热化的营业竞争中维护社区伦理。英美法国家将“不劳而获”,“不授种而收获”作为其认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基石,大陆法系一般将诚实信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帝王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将公平、诚实信用和遵守商业道德规定为基本原则。其维护商业道德、确定竞争伦理规则之精神不言而喻。与之不同,反垄断法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反垄断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产生的标志为《谢尔曼法》(Sherman Act)的颁布。美国建国后,其自由竞争发挥作用,产生令世人瞩目经济效益之同时,也产生了阻碍、窒息竞争之托拉斯组织和垄断行为。这些托拉斯有效地垄断和控制了市场,维持和操纵价格,其形成及力量的加强,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美国反特权,反独占之传统根深蒂固,正如美国反托拉斯法的首创者约翰.谢尔曼所言:“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也不允许控制生产、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加之,二战德、日两国纳粹组织皆实行强制经济垄断以维持战争,所以战后各国对垄断的管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纷纷颁布反垄断法。可见反垄断具备阻止社会霸权形成的社会政策以及保护市场竞争制度,以促进生产和分配的合理的经济政策两种功能,从产生时起即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1.3 价值取向之差别
在价值取向方面,反垄断法强调效益,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公平。台湾刘绍樑博士认为台湾“公平交易法”前半部分(反垄断法部分)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因此,垄断法部分的目的是在籍由对经济效益的执著,促进法律人所谓的“动的安全”,亦即“交易之安全”,所谓“经济宪法”意义应是如此;后半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则是在维护财产权,亦即“静的安全”。两者在概念上既有相当大的相异,在适用上即应有所间隔。详言之,法律人通常在讨论的安全之时认为要保障善意第三人,如此交易才会灵活;其实这即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厂商如果违反“公平交易法”第20条的规定,利用他人营业标章(不论是否该等标章是否已依公司法、商标法、商业登记法予以登记)从事鱼目混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或是违反本法第19条第5款禁止侵害业务机密的规定,而从事窃取业务机密的行为则与侵害物权或准物权利益之行为无异。从维护公平的角度,应予以规制。
1.4 程序上之差异
由于反垄断法之公法属性,在程序设计上一般均由行政机关负责其实施。如德国的卡特尔局,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美国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等。这些行政机关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些还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在企业结合之审查,卡特尔协议之制裁及处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这些行政机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之同时,司法审查为反垄断法实施之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特别侵权法,即应属于私法范畴。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主要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实施。由法官在断案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把握。司法途径为不正当竞争案件的主要处理程序。
1.5 立法目的之差别
二法的立法目的,承担的立法责任也互异。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为消除限制竞争现象,无论是经营者实施之限制竞争行为或是使竞争无法展开之市场结构,以此促进竞争。一言以蔽之,反垄断法的精神是维护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解决的是竞争行为是否合乎商业伦理问题,竞争者之行为有无道德上的可非难性,是否侵害了其他竞争者权利。换言之,反垄断法保护竞争的程度或强度,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竞争的质量。反垄断法重在保障市场竞争之自由,防止独占事业滥用其经济优势、联合行为阻碍竞争充分、结合行为妨害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重在维护市场竞争之正当,防止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不公平,有违商业伦理、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此种差别的存在,在台湾最早有廖义男教授所研拟之采合并立法模式的“公平交易法”草案第1条原规定,明确指定其立法目的为维护有效之营业竞争秩序,确保营业竞争行为之自由及正当,促进经济之繁荣与安定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同之处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有较多差别,却也有颇多相近之处。二法一并构成广义的竞争法,皆因二者之间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无怪乎,有学者将二者喻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左右翼。首先,无论反垄断法或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均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和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竞争机制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此方能实现竞争之功效,最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竞争之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概言之,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只有具备了自由竞争的条件,拥有了竞争的自由空间,法律才可能去保护竞争的正当性,如果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客观上无法展开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便也缺少了该法规制的对象,即其法律客体,当然也就无存在之必要性。以经济管制时期的俄罗斯和我国为例。完全由国家对整个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进行计划,实行国家垄断,经济毫无自由可言,于是也就不存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当两国进行经济改制,大力鼓励竞争时,两国纷纷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即为明证。就此而言,反垄断法居第一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居第二位。然另一方面,若听任竞争之自由,不规制其正当性,势必形成市场之独占、寡占据面,滥用其经济优势,使得市场之竞争空间日益缩减,最终导致竞争自由的消灭。因此,就竞争而言,“竞争播下了毁灭其自身的种子”,在鼓励竞争的情况下,成功的厂商可能达到一种能够防止其他人竞争并因而损害整个市场机制的地位。例如,在某个市场上因竞争而只有一厂商得以立足,除非采取措施对该厂商的行为加以正当性管制,否则其行为就会对经济造成损害。此即为市场势力。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市场势力,即市场力量是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故谁人滥用自由,则谁人皆无自由。反垄断法保护的竞争自由,必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易言之,只有在经营者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件下,其竞争自由才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一旦经营者从事了不正当竞争,那么其也就丧失了自由竞争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德国学者Fikentscher提出公式“只有正当的竞争才得自由”。基于伦理判断限制的自由相当于反垄断法的理性原则(rule of reason),是禁止限制竞争的例外。从该公式中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最后,某些行为同时具备了二法所规范行为的性质,既可以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亦可以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此时发生二法的竞合(后详)。如低价倾销、联合抵制(boycott)、差别待遇等即是。这也说明二法之间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存在着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矛盾,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二法之共性大于个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项要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些行为既可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可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因为它们不仅具有不合理性,即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来说显得不公平;而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就成为了垄断行为。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一起构成竞争法这个统一的整体秩序,共同承担着维护自由竞争和正当竞争正常运作的任务。结语
综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前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自由;而后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公平。二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应需而生,立法目的、背负立法责任互异。与之相应的,二法之法律性质,价值取向、特点等各不相同。但由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是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法功能互补,且在某些行为上发生竞合,故又有其相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论——不正竞争防止法[M].三民书局,1997.[3]廖义男,刘华美,吴秀明,等.主编.公平交易法施行九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元照出版社,2001.[4]赖源河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财经法专论[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5]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6]黄茂荣.公平交易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4.[7]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三民书局,1977.[8]赖源河审编.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周作姗.公平交易法对差别待遇行为之规范[M].行政学院管理委员会,1993.
第三篇: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资产:客户资产、知识型资产、营运资产和有形资产,对应的技术分别是CRM、PLM、SCM、ERP、BPM、MES等。而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源泉就是基于创新的知识及其载体,通过不同领域范围内的专业的应用系统进行沉淀与固化,并保证企业各个业务领域的高效运作。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在ERP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由于ERP系统本身功能方面的局限性,也由于IT技术发展阶段的局限性,ERP系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对供应链下游(客户端)的管理,针对3C因素中的客户多样性,ERP并没有给出良好的解决办法。“以客户为中心”将是CRM的核心所在。CRM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拓展市场、全面提升企业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任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初衷都是想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即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双赢”。CRM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客户需求和为客户提供服务使企业减少“软”成本。PLMProduct Life Cycle Management 在ERP、SCM、CRM以及PLM这四个系统中,PLM的成长和成熟花费了最长的时间,并且最不容易被人所理解。它也与其它系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是惟一面向产品创新的系统,也是最具互操作性的系统。如果企业为了制造的用途,使用PLM软件来真正管理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它需要与SCM、CRM特别是ERP进行集成。如果作为一个概念来说,PLM出现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技术角度上来说,PLM是一种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的技术。
PLM包含了PDM的全部内容,PDM功能是PLM中的一个子集。但是PLM又强调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内跨越供应链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的概念,这是与PDM的本质区别。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是由供应商、仓库、作业和零售渠道等组成的一个序列,供应链系统可以优化产品成本与价值,它主要为企业的制造服务。是围绕核心企业,主要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采购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对企业的进、销、存进行管理,并主要表现在有形资产的管理上。ERP系统实际应用中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其“管理工具”的本质。ERP系统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ERP软件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ERP系统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系统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ERP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ERP系统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IT技术,来达成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目标。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MES能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工厂发生实时事件时,MES能对此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这种对状态变化的迅速响应使MES能够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工厂的生产运作过程,从而使其既能提高工厂及时交货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又能提高生产回报率。
CRM与ERP的区别和联系就管理理念上而言,CRM的主要目的是以客户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持。而ERP则是将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以及控制能力提升,注重的是在满足客户、及时交货的同时将各个方面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内部运转效率来提升,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在关注对象上,CRM与ERP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相比于企业级的内部资源计划ERP,市场与客户才是CRM更多的关注。CRM的作用主要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部门,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以及是服务部门,包括管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CRM所主要针对的,并为企业提供对客户及所购产品的统计、跟踪、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和功能。换言之,ERP倘若是企业级的全面管理应用的话,那么,ERP的最前端就是CRM,其作用范围已延伸至ERP以往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站在应用系统的设计角度来看,ERP的主要业务流程相对比较固定,而绝大多数的CRM业务流程则较为灵活。CRM的体系设计以客户关系发展与维系为目标,系统主要是以统一的客户数据库为中心,为系统用户提供客户的统一视图和对客户的分析以及是预测等等。而ERP系统则是一个“事务处理”系统,强调准确记录企业各项资源的轨迹,包括中人、财和物等,无缝集成企业生产、库存、财务等管理模块,使企业的“自动化”能力得以实现,使人力需求与差错大幅降低,从而实现效率的不断提升。PLM与ERP的区别与联系PDM是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如零部件信息、配置信息、图文文件信息、结构信息、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流程的技术。ERP是对企业和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的技术,侧重于制造领域物流的管理,其代表功能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需求计划,财务系统管理、库存管理等.
PLM的目标是期望通过对产品数据或流程的有效管理,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实现“开源”、“生钱”,降低直接成本,提供企业的研发能力,缩短产品生命周期,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的目的是“节流”、“省钱”,希望通过对于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间接成本,提高制造能力。PLM系统倡导的是创新,是以产品的研发为中心,目标是加快盈利的速度,在产品和流程两方面促进创新,以"杰出"的产品快速占领市场;ERP系统强调的是控制,是由管理可见性的需求来驱动,并控制对财务有影响的企业活动来实现的。SCM与ERP的区别与联系
SCM与ERP互补,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它们的目的不同、涉及领域和对象不同、业务性质不同、过程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结构和系统实施方法也尽有不同。尽管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也要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基本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而在实施SCM的过程中,除去相关企业内部问题需要解决之外,人们还会面临谁是供应链管理者、谁是供应链执行者、如何体现系统实施效果、谁是系统实际受益者、系统相关费用该谁负担及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ERP是资产性的系统,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体现,在销售管理费中进行摊销。而SCM是成本性系统,企业活动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和供应链长度的增加导致SCM系统的实施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所以SCM的成本应当作为业务直接成本在企业损益表中体现。
作为“规则制定者”同时需要ERP系统和SCM系统。通过ERP的实施,企业内部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得以优化,信息得以实现一元化管理,形成了与“规则服从者”相比之下的交易优势。“规则制定者”通过这些优势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并通过各种形式迫使“规则服从者”遵循这些规则。SCM则是“规则制定者”“统治”供应链的工具。MES与ERP的区别与联系
ERP的重点在于财务,也就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相关的模块也是以财务为核心的展开,最终的管理数据也是集中到财务报表上。MES重点在于制造,也就是以产品质量、准时交货、设备利用、流程控制等作为管理的目标。
ERP管理的范围比MES大,MES管理比ERP细。企业生产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也在ERP管理的范围内,也相应有生产计划、数据收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功能模块,所以往往和MES会混淆。但ERP管理的范围主要是以工作中心为单位,MES能更细致到每个制造工序,对每个工序进行任务的下达、执行的控制和数据采集、现场调度。ERP要做到工序级的管理,需要进行定制开发。
ERP主要采用填写表单和表单抛转的方式实现管理,现场收到的制造任务是通过表单传达,现场制造数据也是通过填写表单完成收集。MES是采用事件的方式实现管理,生产订单的变化和现场的制造情况,通过MES内置的WIP引擎立刻触发相关事件,要求相关人员或设备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四篇: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管理是日常性的、非决策性的工作;领导主要是负责方向性的工作,起带领和引导作用。2.从事管理的管理者主要凭借正式职位发挥作用,而进行领导的领导者则主要凭借影响力去发挥作用。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职能关系,领导本质上则是一种追随关系。3.管理的科学性大于艺术性,而领导的艺术性大于科学性。管理追求的是精确,领导追求的是生动。4.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侧重从人的行为上进行规范;而领导则更注重从人的内在心理方面去感化人。5.管理通常解决常规问题,具有确定性;而领导则通常处理非常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6.管理的功能在于维持秩序;领导的作用在于规划愿景、创新求变。7.管理比较重视权力的作用,而领导则重视个人魅力的作用、重视影响力等。
联系: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2.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3.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领导职能)但管理的其他职能不属于领。4.领导工作既包括管理行为,也包括业务行为。5.最终目的一致,不论是管理还是领导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6.行动一致,企业活动中,领导与管理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统一行动,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第五篇: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领导和管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从传统的管理理论中,领导是管理的四大基本活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一,但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领导越来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被研究和应用。现代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已经在实践中各有侧重,且有了一定的区别。
【管理者≠领导者】管理者:是“牧羊犬”,以(权)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利服人。领导者:是“领头羊”,以(魅)力服人,以身正服人,以情感人。管理者:务实者,执行者,执行领导者的战略布署,目的是完成领导者的战略任务,举轻若重。领导者:务虚者,决策者,策划变革,制定战略,把握方向,目的就是推动改革,举重若轻;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者领导靠的是影响力,管理者管理靠的是管理权领导者应能超越现实与制度,管理者是无情与遵照;领导者在队伍前面示范,管理者在队伍中间控制;领导者给出方向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寻找方法正确地做事。
从领导学的一般原理来看,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领导具有全局性,管理具有局部性。也就是说.领导侧重于战略,管理侧重于战术。领导活动注重对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体性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而管理则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某项工作的效率。
第二,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前性。领导活动致力于整个组织发展方向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等方面,而管理则侧重于当前活动的落实。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
第三、领导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管理则是对事情加以控制。领导以人为导向,管理以事为导向。
第四、领导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关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值得。领导关注做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激励和发展。相对应的是,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的目标,管理注重做事,把事情做得效果既有又有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快又好。
所以,领导不能等同于管理。领导和管理有很大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中,因
为管理过分而领导不力或是领导过分而管理不力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应该要正确、科学地处理领导和管理的关系,而不应该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柳传志这是一代领导大师。他与1984年创立联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于2004年卸任董事长。然而联想在2008年遇到危机,遭受巨额亏损,此时柳传志火线复出,迅速调整领导班子,重新制定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发展,联想成为了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重获新生。2011年,柳传志再次卸任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退居幕后。柳传志的领导可以归纳为: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30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无情地将当年意气风发的柳传志变成了一个年近七旬的长者,他用他毕生功力所积累起来的领导艺术,引领着联想经历政治与经济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并慢慢将联想塑造成了今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