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

时间:2019-05-12 08: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

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来源:(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

2.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哲学的含义

1.哲学的本义:(1)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2)爱智慧和追求智慧;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体现。(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1)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提供具体的方法。

三.其他内容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反对把零散简单的世界观等同于哲学;但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和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3.“两个对子”: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又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3)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4)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5.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三个有机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3)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①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歪曲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的观点)

7、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而规律是万有引力定律和遗传基因。(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4)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形式是主观的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知觉、感觉等)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3.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的精神状态。概括的说,它包括“想”、“做” 和“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能动性”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2.“意识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而“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分为两个: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人;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比如,人借助于工具同自然界相接触,而工具是他人过去劳动的成果。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④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有的认识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具延伸了人的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用一种认识去判定另一种认识的正确性是不可能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3)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2)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特点:①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②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③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实践的三种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与改革,国家制度的决定,阶级斗争。(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神舟飞船的发射等。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①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篇:《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是同一的前提,没有对立,矛盾双方就不能依存和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同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

2、○3。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

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2)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3)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80)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

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ⅰ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ⅱ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ⅲ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ⅳ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坚持一切才能更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小考点: ①意识能够让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辩证唯物认识论

6.【(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将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识。

7.【】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它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有它特定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终结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与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8.【圈是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是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联系

9.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具有多样性,世上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1

条件为转移。

12.【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13.【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

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条小知识点:当部分以合理顺

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趋向>发展:

15.【】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树立创新意识。

16.【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对待新事物既要有信心,又要走曲折的路。

17.【】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①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两条小知识点: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事物内部的结构优化,实现质变;②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8.【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我们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19.【 矛盾据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

结,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条小知识点:①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应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创

造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趋利避害。﹥

21.【 ①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应集中力量,抓住主矛,解决主要矛盾。②在复杂事物

中,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

22.【】 ①再简单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在认识事

物时,学会抓主流。②在简单事物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影

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抓主流时,不忽视支流。

2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24.【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既有肯定的理解,又有否定的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唯物主义:

26.【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7.【】⑴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解决: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着,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生在于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所以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0

【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指导作用,可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四篇:2014高三生活与哲学复习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三哲学

③肯定意识能直接作用于物质④夸大了理念的作用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博士和潘光锦博士领导的研究组,近期通过对人的不同组织来源的三个细胞状态的免疫原性的研究,发现细胞的免疫原性在编程及分化后仍然具有一定的遗传记忆。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人的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9.“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肯定了意识能反作用物质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12.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3.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当身处困境时就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指望得到神的恩赐;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这说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④人总是按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

14.看右边漫画——“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 事”。钓鱼者的态度

A.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

B.否认了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C.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16.“辽宁号”交付海军后继续进行相关科研实验和军事训练。我国航母继续海试再一次证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17.朝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上台后,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朝鲜往哪里走。其实朝鲜一直在变化,但它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这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事物根本性质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或一定时期内不会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静止是永恒的、绝对的,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禅师问到:“何谓富有。”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广州市黄金区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只伸出了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这告诉我们

A.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0.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材料二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面对国内外记者的采访,莫言如是说:“我要感谢高密这片土地给了我创作灵感,感谢这里父老乡亲的经历给予我创作的源泉,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创新,实现真正的个性追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⑴材料一中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理?(8分)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莫言的感言中反映出的哲学道理。(12分)

22.材料一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天地往返”任务圆满完成,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两弹一星”和载入航天精神不断攻坚克难的结果,每次成功发射是研制人员对数万计的环节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结果。

目前我国已选择2000多项航天技术运用于小到百姓餐桌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年产生1200多亿元的效益。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航天精神,将激发更多中华儿女的正能量,使中国梦早日成真。

材料二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

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杨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⑵ 意识的作用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原理分析如何实现中国梦?(12分)

高三哲学地一、二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21.⑴答:(8分)

①白居易的诗:说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分)

②陈与义的诗:意思是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分)

⑵答:(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高密这片土地给了莫言创作灵感,高密的父老乡亲的经历给予了莫言创作的源泉;(6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莫言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创新,莫言将会实现真正的个性追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6分)

22.⑴答:(8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建设天地往返”系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航天精神和攻坚克难、“零缺陷”管理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选择2000多项航天技术运用于小到百姓餐桌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200多亿元效益”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航天精神催人奋进、“激发正能量”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分)⑵答:(12分)

①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行,同时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现中国梦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的。

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现中国梦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答出其中4点可得满分,每点3分)

第五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也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将影响整体,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6、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条件,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9、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原理:矛盾既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对立。

10、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1)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2)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矛盾。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辩证的否定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16.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原理:唯物辩证法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7、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下载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五篇范文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

    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必修4生活与哲学1.1了解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6 1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6+1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2012年3月26日,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崛起中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上有......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疏理(精选合集)

    《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疏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

    哲学与生活易错知识点总结参考答案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参考答案 1、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 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