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黄美香)
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面对时下小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长期以来,关心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忽略了与每个小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小学教育者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这应该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其二,小学生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有的还固执地认为是个性的展现,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诊断: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考试成绩总是没有进步,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是独生子女多,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二、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小学生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次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处理有时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摒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
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小学生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课堂模式的更新。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
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4、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
健全的“我”。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小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小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小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小学生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小学生健康成长。
姓 名: 黄美香 单 位: 道林中心小学 电 话: ***
第二篇:对养老院老人心理问题的思考
对养老院老人心理问题的思考
姓名:王翀班级:老服0831班学号:10号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得开放化、先进化。因此,在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快的环境下,许多老年人逐渐从“老在家中”“养儿防老”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加入到养老院养老这一大家庭中。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养老院老人的心理问题。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不单单指日常照护、生理照护,老年人的心理照护也是不可小视的。因此,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养老院老人的个案与分析,来引伸出我对养老院老人心理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措施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个案案例
基本资料。案主,李奶奶,籍贯山东莱阳,1930年生,曾从事过的工作有:武警干事,快递员,小学教师(退休前当教师);丈夫于1989年因病去世,有两子一女,一个孙子、两个孙女、一个外孙;子女几人家庭条件均不富裕,李奶奶于2007年6月住进福利院。
背景资料。李奶奶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居住,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喉咙肿痛、视力稍模糊,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因子女不放心其一人居住且无时间照顾,经再三劝说后,将其送入福利院。李奶奶内心极不情愿,刚到福利院的几天,天天以泪洗,整日以泪洗面,认为自己被子女抛弃了。李奶奶很爱干净,但同寝老人患有严重痴呆,经常随地大小便,因此李奶奶常与其陪护发生冲突。李奶奶性格较孤僻,与其他老人和不来,平时独来独往。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会时常来看望老人,孙子女也来看望老人,但李奶奶入住机构后常处与孤单、寂寞、被抛弃中。
分析
针对李奶奶的各种行为,不难看出,李奶奶并不习惯福利院的生活,渴望
亲情的照顾,与同寝老人以及福利院内其他老人关系处理不良,严重的无价值感,孤独寂寞,没有玩伴,轻度抑郁。这些都表现出老人在入住福利院后的一些心理变化,而这些心理问题正是社会上其他老人所不会经历的,李奶奶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是因为她在生活中自己一个人习惯了,不希望有人介入,并且在入住福利院后,有许多生活习惯和自己在家时完全不一样,因此才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要想解决李奶奶的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都有哪些。
随着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已是现代社会老年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院的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老年人一样,在步入老年期后,有着一般老年人所共有的生理需要。而在养老院这一特殊环境中,老年人还会具有社会上其他老年人所没有的特殊心理体验和需求。为了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养老院的管理工作者和护理人员更应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措施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生理功能的衰退和躯体的病理变化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入住养老院后,缺少了亲人们的即时关心与体贴,都可能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感知觉及性格方面的一些变化。因此,养老院的老年人在心理上会有以下特点。
针对其特点,我仅提出个人的解决措施。
1、感知觉衰退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感知觉器官也逐步退化。视力、听力的减退以及其他感知觉的衰退,使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变慢,适应能力下降,控制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很容易产生情绪烦躁、易怒的情绪变化。久而久之,老年人会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变得孤独、淡漠。这样,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状态。
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多注意老人的情绪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多与老人沟通,减少其孤独感,帮助老人慢慢的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让老人对周围环境逐渐产生一种掌握感,这样老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舒畅,减少老人此心理问题的产生。案例中的李奶奶也存在视力模糊这一点,在护理中也要重视李奶奶的这一点。
2、精神萎靡
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精神萎靡,记忆减退,注意力很难集中,反应迟钝等。因此,在养老院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老人明明手里拿着东西却在到处找,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状态就是老年人,尤其是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状态的主要表现。
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养老院多组织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减少其精神萎靡的状态。并可以让老人们互相讲自己近期发生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其记忆加强,还可以提高老人们的兴趣,改善精神状态。
3、情绪消极
老年人情绪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一般事物趋向冷漠,不易表现其真实情绪,对外界情绪反应强度降低,使人感到冷漠;另一方面是当遭到重大刺激时,反应极其强烈,难以抑制,且容易出现消极和怀旧情绪。这些情绪变化,对于养老院的老人来说,更加明显。
为了改善老人的消极情绪,我建议养老院应给老人充分表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老年人也总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能够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老有所为。“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的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一个人的爱好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老年人全神贯注于某种爱好时,不仅会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且会变得兴致勃勃、精神矍铄。因此,养老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老人们充分表现自己。而这一点,也正符合案例中的李奶奶,所以应该多鼓励她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4、性格古怪
老年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小心、谨慎、刻板、固执,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年人性格古怪。但其实,老年人小心谨慎,是表现在老年人正在做某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的准确性,反而不会在意所花时间的长短。故而,年轻人会觉得老年人做事拖拉、不爽快,而老年人则认为年轻人做事不踏实、粗心大意。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看法。
针对于性格古怪这一特点,因为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是很大的,不同性别间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在对待老年人性格问题时,养老院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不能盲目的仅用一套定式方案来解决所有老人的疑难。但,主要的思路还
是要以老人的需要及健康为准。李奶奶正是因为刻板固执,才会与同寝老人发生冲突,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护理人员的多方调节和沟通来达到缓和的目的。
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养老院是个较为特殊的社会养老机构,住着各种各样的老年人,有的是社会孤寡老人,有的是离退休老年人,有的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而入院的老年人,有的是因为在家里感到孤独而主动要求入住的,当然其中也有的是被子女送入养老院后不再过问的老年人。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们来到养老院的这个集体中,变成了一家人,但这个“家”毕竟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有着一定的区别。虽然养老院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养老院生活环境良好,同时具有较完备的娱乐、医疗和护理设施,老年人在养老院可以得到周到细致的服务,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聊天、娱乐,但是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后,脱离了原来已经习惯多年的家庭范围,离开了子孙,亲情远了,原来的天伦之乐改变了,这些心理上的需要与寄托一时间得不到满足,而且也绝不是物质条件所能弥补的。总的来看,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老年人除了所共有的一些心理需要外,还有以下一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和特点。1、2、3、4、渴望亲情的需要 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满足好胜心的需要 排除苦闷与自卑的需要
而以上四点正体现出老年人心理脆弱的一面。老年人动作迟缓、体弱多病,在家里时可以直接得到子女的照顾与慰藉,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而在养老院中,环境发生改变,缺少家庭亲情。周围环境都是已近暮年的老人,气氛与原来相比缺少活力,生活也变得沉闷,所以格外渴望亲情;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原来有着极大的反差,必然会引发老而无用感,并使老人产生被社会和子女抛弃的感觉。所以,刚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尤其是在别人有意无意的提及其家庭状况时,老人会掩饰或极力称赞自己的子女孝顺,而否认一些不利事实,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老年人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会出现“第二个童年”,有“返老还童”的表现,因此有些老人就会显得比较任
性、好玩、好斗、孩子气等。这些老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和性格反而会越来越幼稚,时常表现出与他们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言语和行为,在养老院这个庞大的系统中,老年人的这种特性就体现得更明显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与老人之间经常会互相较劲儿,已显示出自己仍然年轻充满活力和不服输的特点;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他们必须要面对与社会上其他老人不必要面对的现实,就是眼看着身边与自己年纪相仿的老人死去,这对活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身处于养老院中的老人,远离社会以及家庭,他们不能直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家庭的温馨,因此,在精神上容易产生抑郁和苦闷,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以上这几点,将案例中李奶奶的心理需求充分具体的描述出来,这些特殊需求,是每位养老院老人的内心写实。
上述这些特殊需求和特点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是如何的不安和脆弱,因此在日常照护和帮助中,我建议养老院的管理工作者和护理人员应首先做到,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念和服务理念,要知道老年人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稳定社会的基石,而不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对待老人要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三心是老服人员的基本工作中心,因此,要把老人照顾好就要做到任劳任怨、细心耐心,就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养老院中的老人,要有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在工作中更要全身心的投入,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要以平凡、勤劳为荣,以解老人烦恼为乐,尽量将自己融入到养老院中;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此尊重每一位老人也是每个老服人员必须要做到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们,做到对每一位老人一视同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在工作中会遇到不同情况的老人,服务人员应因人而异,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要想使每个老人都能满足,安享晚年,服务人员就应多关注老人,因人而异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服务人员应多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让老人适当的参加文体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使老人达到身心健康的标准;在达到这一些标准后,老服人员还应注重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要不断进取,为自己工作质量的提高做保障,从而可以更好地为老人服务。我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老人们的晚年幸福生活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样,老年人就可以放心、踏实的住进养老院,更不必再为自己的晚年担忧。
对上述的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特殊需求及相关解决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相信李奶奶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也期待李奶奶在福利院中的晚年生活会健康幸福。
通过养老院老人的心理问题,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即将面对的人群是一个多么需要被关注和帮助的人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深刻的表达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能作且必须要做的,是尽自己可能的多去为他们做一些事,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的健康幸福多做出一份努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这样不仅是对老人以及其家属有个交代,更是对自己的专业精神和社会以及培养自己多年的老师、学校和父母有个良好交代。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王晓秋.老年心理护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8.8
【3】李映兰.卢桂珍.老年健康照护.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3
【4】百度文库.【5】豆丁网.
第三篇:对高校教学秘书心理问题的思考[最终版]
2006年
2006年
2006年
第四篇: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可学生的作文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一、篇幅短小,没有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好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总是进入不了写作状态中,快交作文时胡乱写几句,分段自然,语句通顺,但内容少,中心不明确。
二、背抄作文,借花献佛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书上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买好多本作文,不是去认真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三、结构雷同,如出一人低年级学生长有的三段论,开头总起,中间一大段,结尾总结。习作结构雷同,千篇一律,简直让人震惊。
四、似白开水,没滋没味有些学生的作文里方言连篇,连学过的课文里的两字词语都不多,更别说四字成语了,读完也不明白要说什么,甚至有种烦的感觉。
五、记流水账,敷衍了事如写《有趣的一天》,学生从起床写到中午再写到晚上睡觉,一天事太多,写得冗冗长长,没重点,没中心。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限制,写出来的作文有时难免幼稚,甚至可笑。对此,老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和指责。让他们从体会成功的喜悦中逐步培养对写作的兴趣。对学生习作要不吝笔墨地加以表扬,使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善想善说。
二、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想象是创新的不竭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不拘一格,放胆写作,努力提供一块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思维的优良土壤。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达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较强的表达能力。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
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
小学部李致彪
班级学生姓名
一、人际交往问题
1.你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0个。
()1-2个。
()3-5个。
()6个以上。
2.你的好朋友大多是:
()本班、本宿舍同学。
()上同一校本课程的同学。
()其他年级、其他班同学。
()我家周围的孩子。
3.你有没有要好的异性朋友:
()0个。
()1-2个。
()3-5个。
()6个以上。
4.你的烦恼会主动向同学或好朋友倾诉吗?()不会,自己闷在心里。
()好朋友问我时才说。
()有时会主动说,但要分清是什么事。()每次不高兴时都找朋友诉说。
5.你喜欢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吗?为什么?()很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自己思考好。()不太喜欢,只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无所谓,怎样都行。
()非常喜欢,这样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逆反问题
1.如果做错了事受到批评时,你会:
()很生气。
()不高兴,但一会儿就过去了。
()无所谓,没有明显感觉。
()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2.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做得好,你心里:
()很不服气。
()不高兴,但不会向他学。
()无所谓。
()很羡慕,努力去学。
3.你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合理吗?
()全都不合理。
()少数合理。
()多数合理。
()都很合理。
4.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他们很讨厌,我不会按他的要求做。
()有时会,有时不会。
()多半不会。
()从来不会,我很听话。
5.当别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时,你会:
()再撞他一下。
()骂他几句。
()要求他道歉。
()原谅他。
三、厌学问题
1.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先不管它。
()用别人的答案。
()问同学、问老师。
()自己看书解决。
2.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为父母学。
()为挣钱。
()为以后能找到好工作。
()为自己的明天打好基础。
3.你上课能做到注意听讲吗?
()不能,上课真没趣。
()室内或室外总有声音影响听讲。
()有时会做小动作或与别人说话。
()能认真听讲。
4.父母、老师的期望会使你学习上产生压力吗?()不会。
()不知道,没有感觉。
()有时会。
()时常有压力。
5.你现在的作业多吗?
()非常多,很难完成。
()比较多,不容易完成。
()不算太多,能完成。
()太少,很容易完成。
四、入学适应问题
1.在校两周,你经常和父母通电话吗?
()经常,几乎每天通。
()有几次。
()偶尔。
()几乎不。
2.在学校遇到困难时,你会:
()不管它。
()告诉家长来帮忙。
()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我自己想办法解决。
3.在家里你会洗自己的衣物、扫地、整理书桌吗?()不做这些事,妈妈来做。
()常做其中的一件。
()常做其中的两件事。
()上面三件事经常主动做。
4.我和同学们的关系:
()许多人对我不好。
()一般,不好不坏。
()比较好。
()很好。
5.你来到学校时的心情是:
()经常很烦。
()有时很烦。
()一般。
()很愉快。
五、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1.写作业时会:
()边写边玩。
()周围有动静时会分心。
()经常涂改写错的字。
()从来不分心。
2.你丢失过作业本、铅笔、书本等等物品吗?
()经常丢失。
()有些时候会找不到。
()很少丢失。
()从来不丢失。
3.下面哪种情况和你读书时的状态差不多?
()经常忘了该读哪一行字。
()读书时会丢字去字或是添字,有时会跳行或错行。()阅读速度比较慢。
()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存在。
4.上课时你听讲认真吗?
()没听,在想别的东西。
()听了没记住。
()认真听讲。
()认真听讲并努力思考。
5.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看书、写字的情况:
()经常有。
()有些时候有。
()只是偶尔有。
()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