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城市居民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诸城市居民消费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诸城市辛兴初中七年级王炜烨
指导教师:董治国
摘要: 通过调查诸城居民的消费情况,认识诸城市居民消费状况的变化,确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居民家庭消费的传统偏好,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建立新的现代消费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增长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严峻的形势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增长渡过难关,通过投资和消费“齐步走”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以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通过研究,结合诸城居民家庭消费状况的变化为主题,分析当前诸城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并对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和扩大内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发放问卷,了解诸城市居民消费状况。第二阶段:社会调查并搜集数据。第三阶段:分析、整理数据,写调查报告
研究方法:座谈会,个别了解,网上搜索,社会实践调查,在家中实际体会,分组整合。
三、调查情况
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开展了 “诸城居民消费状况的研究”,共成功访问了100多位年龄在18-69岁的居民,内容涉及收入、消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近250元,年均增长4.4%;
四、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此次调查数据,以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变化为主题,分析当前诸城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诸城市居民消费有如下特点:
1.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呈下降态势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地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在食品消费中,粮食类、蛋类和烟草类消费呈下降态势,油脂类、肉禽及制品类、水产品类、酒和饮料类基本持平,菜类、干鲜瓜果类、奶及制品类呈增长态势。
食品商品性消费占消费总支出则分别为45%、35~40%和33%。这表明食品商品性消费内部结构在改善,食品以外的其他消费在扩展和丰富。
2.衣着消费比重下降
几年来,城乡居民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逐年增加。但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9、0.2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衣着消费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其他消费的重要程度却在降低,这是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服装商品化的背后是普通家庭对商品生产服
务的购买,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日渐成为相对成熟的消费群体。
从购买衣服地点的选择来看,农村人口更倾向于将衣服看作日常消费品来购买,在乡村集市购买服装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在普通服装专卖店和路边摊点购买。
衣着消费的显著特点是:(1)家庭收入档次愈高,衣着支出增长率愈高;(2)在各家庭组中,衣着消费是居食品消费之后的第二大项。
3.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增长,降低了居民消费率。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增长,增加了居民消费的支出负担,进而降低了居民消费率。根据此次调查,住房、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比较高,分别占10.4%、11.5%和10.6%,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家庭消费支出比例较高,一方面显示了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为了今后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生活的享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住房、教育、医疗的费用和支出,相对于目前诸城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还存在过高的问题,从而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并进而影响到居民一般生活质量的改善。
4.人情消费呈增长态势
人情往来的支出在消费总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平均达到7.6%,居于支出项目的第四位。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往来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特点,但人情费用过高会影响到家庭消费的合理性支出,特别是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家庭的人情费用支出比例比城市居民还要高,这也显示出
熟人社会的人情费用高于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对此应当通过扩大农村地区的制度化公共服务,逐步转变社会风气,发展健康的消费方式。
5.不健康消费依然存在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农村居民,由于观念意识转变上的滞后,加之消费者素质不高,在现阶段,不健康消费还随处可见,比如迷信消费、盲目崇拜消费仍有一定市场,算命、相面盛行,结婚、丧葬等铺张性红白消费,这些都是不健康消费的具体表现。
五、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及扩大内需的意见和建议 :
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经济波动、出口萎缩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通过对诸城居民消费状况变化的分析,我们认为,为了促进消费、拉动居民消费市场,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投资民生,要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完善这些领域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这些领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坚定居民的消费信心,采取鼓励居民消费的积极措施。
1.健全住房、医疗和教育制度体系,解决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医疗、住房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打乱了正常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节奏。家庭消费中,教育、医疗消费支出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不但对其他消费支出产生了挤压效应,抑制了家庭正常的消费支出,因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必须建立在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备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形成提高家庭和个人消费意愿,带动国内需求增长的局面。
2.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减少农村居民家庭公共服务消费支出比例
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仅长期落后于城市,而且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地影响农村家庭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见,农村家庭购买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成为城乡消费结构差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倒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需要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农村家庭公共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才能合理带动农村家庭消费。
3.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重点帮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也拉大了不同类型家庭和人群之间的消费差距。调查发现,虽然农村家庭对以家电为主的大众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高于城市,但农村消费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低的局限而处于相对低迷状态。这说明尽管政府补贴对农村家庭消费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是农村家庭的消费能力仍然有限。因而,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而言,提高收入水平才是刺激消费的关键。尤其2014年,经济波动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冲击可能更大,所以,重点帮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益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居民的消费领域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的开发新的需求点对于提高消费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人们不同的需要建立个性化的消费市场,随着人口的流动性的增强,进一
步的开发新的消费领域。未来有待拓展的消费领域有:保险消费、绿色环保消费以及网络消费,服务消费,通信流通消费等等,都将成为拉动消费和经济的新生力军。
5.提高消费者素质,促进消费结构优化
提高消费者素质,是优化消费结构的关键。提高消费者素质,建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当前,要积极运用舆论工具,宣传消费知识,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为重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氛围,提倡科学型消费,减少愚昧型消费,从而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东莞居民消费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东莞居民消费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调查
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学号:201042308226
姓名:张洋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基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题目为:东莞居民消费结构社会调查。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调查,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足,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庆幸的是,我的调查得到了区团委书记和实践队长,其他实践队员的帮助,还有被调查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方能够顺利进行。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经过统计分析,我的调查得到了初步成果。
从信息分析可以得出,东莞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
一,从长远看,增加居民收入是推动居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更注重时尚化。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本人还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几年来我社区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和存在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
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3、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整个调查给我最多的感受应该是他教会了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倾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并且做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宏观把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
进行,保证后续工作的全面有序的开展。多多的集思广益,多多的考虑他的后续影响。
一大不足就是我的问卷做得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太过见简单化、死板化。有不少问题其实已经在我们设计者心中有答案,给被调查者的仅仅是一纸空壳;还有一些问题出现了重复的毛病。
这次实践的机会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个社会,让我有机会展现锻炼自己,让我相信了自己的能力,使我更有信心地投身于这个社会。
第三篇: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西飞工学院承担,调查时间是2011年9月至10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160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西飞工学院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样品类属情况。在有效样本户中,工人32户,占总数比例
18.2%;农民12户,占总数比例7.4%;教师20户,占总数比例11.4%;机关干部19户,占总数比例10.8%;个体户20户,占总数比例12.5%;经理15户,占总数比例8.52%;科研人员5户,占总数比例2.84%;待业户9户,占总数比例5.1%;医生2户,占总数比例1.14%;其他26户,占总数比例14.77%。
2.家庭收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本市总的消费水平
来看,相当一部分居民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大部分的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样本中只有约2.3%的消费者收入在2000元以上。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市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商家在定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二、专门调查对象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
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
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
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1)从买白酒的用途来看,约52.84%的消费者用来自己
消费,约27.84%的消费者用来送礼,其余的是随机性很大的消费者。
买酒用于自己消费的消费者,其价格大部分在20元以下,其中
10元以下的约占26.7%,10~20元的占22.73%,从品牌上来说,稻
花香、洋河、汤沟酒相对看好,尤其是汤沟酒,约占18.75%,这也
许跟消费者的地方情结有关。从红酒的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价格也
都集中在10~20元之间,其中,10元以下的占10.23%,价格档次越
高,购买力相对越低。从品牌上来说,以花果山、张裕、山楂酒为主。
送礼者所购买的白酒其价格大部分选择在80~150元之间(约
28.4%),约有15.34%的消费者选择150元以上。这样,生产厂商的定价和包装策略就有了依据,定价要合理,又要有好的包装,才能增
大销售量。从品牌的选择来看,约有21.59%的消费者选择五粮液,10.795%的消费者选择茅台,另外对红酒的调查显示,约有10.2%的消
费者选择40~80元的价位,选择80元以上的约5.11%。总之,从以
上的消费情况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酒类市场的规
模。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
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
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
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
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
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
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
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
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
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
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
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
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居
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
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
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糖醋排骨,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
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
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
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
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饮料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居民对果汁及果汁饮料以18—30岁年龄段的占了34.3%,30—60岁年龄段的占了28.4%,其中,又以女性消费者居多。
2、影响购买因素----口味:酸甜的味道销的最好,低糖营养
性果汁饮品是市场需求的主流;包装:家庭消费首选750ml和1L装的塑料瓶大包装;260ml的小瓶装和利乐包为即买即饮或旅游时的首
选;礼品装是家庭送礼时的选择;新颖别致的杯型因喝完饮料后瓶子
可当茶杯用,所以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购买决定。
3、饮料种类选择习惯----71.2%的消费者表示不会仅限于一
种,会喝多种饮料;有什么喝什么的占了20.5%;表示就喝一种的有
8.3%。
4、品牌选择习惯----调查显示,习惯于多品牌选择的消费者
有54.6%;习惯性单品牌选择的有13.1%;因品牌忠诚性做出单品牌
选择的有14.2%;价格导向占据了2.5%;追求方便的比例为15.5%。
5、饮料品牌认知渠道----广告:75.4%;自己喝过才知道:
58.4%;卖饮料的地方:24.5%;亲友介绍:11.1%。
6、购买渠道选择----在超市购买:61.3%;随时购买:2.5%;
个体商店购买:28.4%;批发市场:2.5%;大中型商场:5.4%;酒店、快餐厅等餐饮场所也具有较大的购买潜力。
7、一次购买量----选择喝多少就买多少的有62.4%;选择一
次性批发很多的有7.6%;会多买一点存着的有29.9%。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本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类产品消费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以白
酒居多,红酒的消费比较少,用于个人消费的酒品,无论是白酒还是
红酒,其品牌以家乡酒为主。
3、消费者在买酒时多注重酒的价格、质量、包装和宣传,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新牌子的酒认知度较高。
4、对酒店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档消费水平上,火锅和海
鲜的消费潜力较大,并且已经有相当大的消费市场。
5、消费者对饮料的消费主要喜欢一些酸甜味道的,而起对
饮料的消费大多是以女性,小孩为主。
6、居民购买饮料大多喜欢在超市及一些大型的市场购买,一般购买的量比较少是能喝多少买多少。
(二)建议
1、商家在组织货品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营销策
略。
2、对消费者较多选择本地酒的情况,商家应采取积极措施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实现城市消费的良性循环。
3、由于海鲜和火锅消费的增长,对餐饮业的卫生,食品安
全加大管理力度。
4、小孩和女性比较喜欢一些酸甜口味的饮品,对于生产厂
家应当注意消费者的口味要求及习惯。
第四篇:关于开展居民消费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居民消费供需状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解**区辖内居民(个人)金融消费供需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通知要求,联社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现就**区居民消费供需状况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融资源供给情况
1.**区辖内金融机构分布。**区隶属于安徽省**市,下辖8个乡镇,4个办事处,辖内常驻人口数量6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1万人。**区联社位于**区辖内,辖内22个网点,1个营业部,9个信用社,10个分社,2个储蓄所;辖内每万人人均网点0.33个,其中农村每万人人均网点0.34个;全辖网点服务半径为15公里,乡镇网点服务半径为3公里;辖内ATM机16台、POS机83台、网银开户数4930户,其中农村网点ATM机11台、POS机17台、网银开户数2923户;辖内个人贷款181727万元,人均贷款额2720元,其中农村个人贷款120113万元,人均2724元。
2.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情况。近年来,**联社加大改进和创新信贷产品,相继开办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家电贷款、房屋装修贷款、农村居民住房贷款和助学贷款等等,不仅在信贷产品上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不断加大电子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陆续推出了金农卡、pos商户收单业务、固话支付、网上银行和短信通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目前联社正在力推“9669贷款直通车”、“金农易贷•福农卡”、“金农便民宝”等新型电子+信贷结合的产品,不断为 1
“安徽农金”品牌增加亮色。
二、金融消费需求状况
1.金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情况。经调查,随着农业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启动,但总体消费水平却始终滞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储蓄一部分流人城市,一部分资金进入农村生产领域,真正进入农村居民消费的很少; 二是金融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农村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部分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如贷款发放仅包括农户小额贷款,虽然解决农民资金困难,但产品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资金需求,而以消费为主的信贷品种则是少之又少;三是农民对支付结算和电子产品业务认识不足,农民业务往来大部分使用传统现金结算方式。
2.金融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情况。近年来,受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影响,一些新生代农民生活环境、文化层次、消费理念在悄悄改变,金融消费意识和服务需求在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柜面办理业务服务和效率要求明显提高;二是对新兴产品业务咨询和追求不断增强;三是对服务的质量、产品价格以及维权意识提出新的要求。
三、金融消费供求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金融资源供求均衡状况。经问卷调查统计,随着科技信息进一步发展,一些网络设施建设得到更新,结算汇兑业务逐渐开通,金融产品创新和电子产品业务逐渐推广和应用,机构布局和服务半径趋于合理,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地金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由于**联社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金融需求水平、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存在较大的差
异,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年龄在55岁以上农民需求依旧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水平上,而年龄在55岁以下新生代农民逐渐适应城市消费群体的消费环境,逐步向创新性金融产品(如:金农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消费理念转变。
举例:被调查人洪杨,男,1977年出生,初中文化,原居住地址阜南县偏远农村,家庭无背景,生活质量一般;2000年孤身一人来**打工,提高几年来努力拼搏和信用社的支持,不仅解决了个人基本生活问题,而且逐步适应城市消费群体的生活。目前该居民在我联社办理存贷款业务,开立了金农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提示等新型电子产品业务,成为我联社一名忠实客户。
2.金融资源供求变化情况及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三化”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资源供求总量迅速递增,金融服务供求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农村资源供求关系将进一步加剧。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二、三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二是农村产业实体经济组织(如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迅速,资金需求旺盛;三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种养殖业资金需求呈大额化;四是随着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消费类贷款资金需求进一步扩张。
3.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经调查了解,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认知参差不齐,主要是对金融基础知识缺乏了解,不具备维权的知识和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产品自主选择权不强;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服务宣传力度加大,消费者对信用社的服务水平认可度比较满意。
四、金融消费供需矛盾原因分析
1.从体制机制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信用社扶持政策较少,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消费类业务的积极性;二是由于信用体制不健全,部分居民信用观念差,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复杂化得不到满足;三是由于各方面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消费者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2.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布局与金融消费者供需不均衡;二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与消费者需求不吻合(如:部分机构不能放款、办理对公业务等);三是金融创新不力,担保方式不健全,经常出现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制约了消费者资金的需求。
3.从金融市场环境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消费者对新型金融产品了解甚少;二是金融消费者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抗风险能力有限;三是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五.加强和改善金融消费服务的建议
1.立法规制建设方面。一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组织架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机构;二是推进结构合理布局、扩大服务半径,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三是农村信用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的任务,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因素,应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的扶持力度,尽量把涉农惠农资金、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实力,并建议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优惠政
策,下调营业税税率和免征企业所得税;四是建议当地政府要积极为金融消费者打造发展消费平台,为消费者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
2.金融机构提供产品与服务方面。一是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涉农贷款、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改变目前信贷产品单一和“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二是加快电子产品业务的推广和应用,确保电子产品业务覆盖农村市场,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网络汇兑、支付、提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向农村偏远地方的延伸;三是对于住房、汽车消费信贷,政府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简化房产证办理、抵押、担保、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同时信用社内部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客户申请和办理贷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加大对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和引导,创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特别是对金融政策、金融常识、金融业务知识以及一些主要的金融业务办理程序进行宣传和引导;二是针对部分金融消费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时尚的特点,加大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金农便民宝等新型金融服务方式传授;三是本着实用的原则,加大对银行卡、反假币知识及ATM和POS机实用知识介绍;四是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将一些保险、个人信用记录的知识介绍给他们,引导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篇:城乡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地点: 重庆市奉节县
调查时间: 2011年 1月24日
被访者: 城镇居民
一、前言
居民住房条件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居民住房除了具有生存资料的功能外,同时又具有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现阶段,它和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不但对消费的启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日益突出,国家也反发展住宅业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反居民住房消费用为带动投资、启动消费的突破口。因此,了解居民居住现状及消费需求,对研究居民居住问题,完善居民住房消费体制,制订居民居住消费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具体内容
经过调查显示:
55.7%家庭已经购房,户均2.6万元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加大,我国城镇居民已形成掏钱买房住的观念,超过半数居民已购买了住房。
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1.5倍。其中购房改房的家庭占86.9%,户均购房金额1.9万元;购商品房的家庭占9.7%,户均购房金额7.9万元;购买其它住房的家庭占3.3%,户均购房金额3.4万元。户均购房金额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31.1%,户均购房金额1至3万元的家庭占46 .5%。
购买住房的家庭中,1990年以前购房的家庭只占4.2%,1991-1994年购房的家庭占19.0%,1 995-1996年购房的家庭占32.5%,1997-1999年购房的家庭占44.3%。可见随着房改力度的增加,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
65.8%家庭住房产权归己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已初步构建起了住房新体制基本框架。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住房产权形式,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个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改力度,公有住房比例下降,私有住房比例上升,其中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的为12.0%;拥有房改私房的为48.4%;拥有商品房的为5.4%。近1/3的居民家庭实现了拥有一套产权归自己的住房梦想。传统租赁
公房的家庭由1993年的7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28.6%。
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实际使用面积来看,户均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7.8%;户均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32.7%;户均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35.5%;户均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 .1%;户均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5.4%;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4.5%。
从不同的行政区域看,使用面积最大的为海南和福建省,户均为76和74平方米,使用面积最小的为上海、北京和天津,户均分别为30、38、38平方米,高、低相差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户均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中,仍然存在着15.2%的三人以上家庭的安居问题。其中,大多是离退休、下岗待业及家庭负担重、就业人口少的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住房成套率达到72.7%
奉节县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分为7种,58.7%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结构为二居室或三居室,其中二居室达到3 9.0%;三居室达到19.7%;一居室和四居室比例较低,分别为9.6%和2.6%;普通楼房和平房居住率达10.1%和17.2%。
绝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较好,拥有比较齐备的生活设施。其中拥有暖气设备的家庭占31.5%;拥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40.2%;拥有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家庭占30.3%。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设备不配套,8.1%的家庭没有单独属于自家的卫生间;38.8%的家庭无暖气设备;17.7%的家庭使用煤炭燃料。
32.3%的家庭户均装修1.4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居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1/3的家庭进行了住房装修。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其中房改房户均装修支出1.3万元,商品房户均装修支出2.4万元。装修家庭中,户均装修支出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58.3%,装修支出1-3万元的家庭占33.7%,3万元以上的家庭占8%。
12.9%的家庭打算购房
有12.9%的家庭打算在2011年购房,其中6.8%的家庭打算购买现住房,3.2%的家庭打算购买商品房。
从结果可以看出,国有职工及集体职工就业者家庭(以户主就业情况划分,下
同)拥有住房产权的比例明显高于个体经营者和个体被雇者,就连国有下岗职工
及(国有、集体)内退职工拥有住房产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个体经营者和个体被雇者。国有企业就业者拥有住房产权比例高达77.9%,分别比个体经营者和个体被遍及者拥有住房产权比例的47.8和50.6%高出30.1个百分点和27.3个百分点。„„近七成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产权房,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家庭装修已成新产业,三成多的家庭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12.9%家庭今年打算购房。以上数据表明购房已成家庭最大消费。
不同收入家庭购房意向差异较大。在2000年打算买房的家庭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为7.1%;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为18.4%;年收入在7-10万元的家庭为22.7%。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受收入的限制难以立即转化为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准备买房的大多数属于中、高收入家庭,他们有较强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愿望及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有比较优惠的鼓励购房的政策,这部分人将成为今后实现住房消费的主体。
三、关于发展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建议
1、早日停止各种形式的福利售房
优惠售房对推动房改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对今后的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加快制定有关政策,尽快使居民住房货币化、市场化,消除原住房体制的负面影响,让居民在平等的条件下购买住房,以引导居民住房市场的发展方向。
2、尽快开放居民住房二级市场
据调查,奉节县城镇居民住房私有率已达73.6%(包括部分产权),但这样大的住房存量在客观上是不流动的。不流动的存量势必造成住房资源的不合理消费和浪费,并且地住房资源的进入形成障碍,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势在必行。因此,应抓紧解决房改房产权分割问题,尽早全面放开住房二级市场,消除居民住房消费“瓶颈”,畅通居民住房消费渠道,全面激活住房市场,使之成为拉动内需的又一积极因素。
3、降低商品房价格和各种交易税费
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使中低收入居民望房兴叹,也使商品房处于
积压状态。既然大量商品房积压,使之自行折旧学杂费,不如降价出售,让利于民。据了解,房产转让有关税费达交易额的10%左右,这样高的税费对居民是个不小的负担,降低税费,是促进居民住房消费的有效方式之一。房地产交易税费属于地方税费,税费的降低表面上看减少了地方收入,但是,如果由于税费的降低激活了居民住房消费,交易额的提升同样可增加地方政府税收的来源。
4、加强住房市场化宣传,促进居民住房消费观念转变
针对旧的、落后的消费观念,各有关部门及各种媒体,要加强宣传有关住房市场化的知识、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以及与个人的切身利益;鼓励人们住房即期消费、中长期消费和信贷消费;使人们形成住房消费新观念、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