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票据融资
票据贴现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而向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票据一经贴现便归贴现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是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
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商业票据进行支付是商业中很普遍的现象,但如果企业需要灵活的资金周转,往往需要通过票据贴现的形式使手中的“死钱”变成“活钱”。票据贴现可以看作是银行以购买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贴现者可预先得到银行垫付的融资款项,加速公司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票据贴现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企业收到票据至票据到期兑现之日,往往是少则几十天,多则300天,资金在这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票据贴现融资,远比申请贷款手续简便,而且融资成本很低。票据贴现只需带上相应的票据到银行办理有关手续即可,一般在3个营业日内就能办妥,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对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普通贷款中往往因为资本金规模不够,或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贷不到钱,因此,票据贴现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特性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适用。
票据贴现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利率低。票据贴现能为票据持有人快速变现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是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的一项银行业务。贴现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由中小企业和贴现银行协商确定。企业票据贴现的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的利率,融资成本下降了,企业利用贷款获得的利润自然就高了。
二、江浙票据融资现状 杭州的一家特大名为“润银”的“投资管理”公司不法票据窝点落网,缴获900亿不法资产,业内认为这很可能是地下“票据经纪”行业的一次洗牌,甚至会牵出更多货币市场违规后续。而眼下,杭州的地震,两天之内已经火速波及上海市场。
“光贴”,是业内对“光票贴现”的习惯性称法,即企业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过程中没有在贴现银行开户,而是将票据背书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企业,再从该“企业”账上周转获得贴现款。因信贷紧缩,在过去一年间,很多贸易类企业以从银行开承兑汇票的形式来补充实际“流贷”需求,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开票企业其实并无与银票金额相当的真实贸易需求,于是“制造”贸易背景的地下“光贴”市场发展蓬勃。有票据行业权威人士称,在2011年全国约25万亿的银票贴现总量中,至少有30%是通过“包装户”进行的非法“光贴”。
(一)民间票据市场遇冷
杭州地区票据市场出事后,受到大规模整顿,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受到牵连,民间票据市场开始收缩,民间票据市场已经出现了至少10年,通过承兑汇票的转出、贴现牟取差价,由此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民间票据市场。不过,随着近期监管渐趋严厉,不少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已经蛰伏。而随着一些民间中介机构的退出,票据买卖市场的利率和手续费近期也水涨船高。
(二)银行收缩票据业务
由于近期票据大案屡发,银行开始纷纷收缩票据贴现业务。一些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由于担心其中隐藏风险,现在也不接收这些金融机构的承兑汇票。目前许多银行都已经暂停票据贴现业务,而专门从事银行承兑票据转让的深圳市金融一网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从今年2月以来,银行票据融资规模一直较大,4~5月,每月新增票据融资在2000亿元以上。而到了6月,情况却发生逆转,多家银行票据融资呈负增长,新增票据融资340亿元,环比大降83%,当月票据融资占比由5月的29.25%骤降至3.70%。
报告认为,就资金成本而言,尽管6月下旬票据贴现利率有所回升,但均值依然较低,均值约为4.28%。,年化利率为4.8%,而当月企业短期融资超过4000亿元,说明企业融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当月票据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如果银行愿意进行票据贴现,企业仍有动力进行票据融资,而不会选择一般的短期贷款。票据融资意外大幅锐减,应是商业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所致。而7月以来票据市场监管趋严,预计从8月开始,票据融资可能出现负增长。
(三)行业地震
知情人士透露,7月初,央行向商业银行下发《关于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特别对“光票”、变造票据风险提出了管理意见。随后短短半月间,杭州、昆明、厦门、章丘等地公安接连宣告破获票据大案,其中杭州非法票据贴现案涉案金额高达900亿,一时撼动整个长三角票据市场。虽然各地大案直指民间非法票据中介,但与之同在一条“食物链”的上游商业银行和下游开票企业均难逃一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地震”中,不只那些不法中介和违规贴现行为受到摧折,正常的票据业务也因市场生态骤变而遭冲击。
据数位业内人士向本报透露,近期,商业银行在与票据业务相关的承兑、直贴、转贴三个环节上都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有票据行业权威人士透露,去年全国约25万亿的银票贴现总量中,至少有30%是通过“灰中介”进行的非法“光贴”。而杭州润银之所以能被初步核查出具有900余亿元的涉案非法经营额,也和江浙一带企业旺盛的虚构贸易背景票据融资需求有关。
三、票据融资的风险
地下票据交易市场中部分人反复循环开票、倒买倒卖、贴现赚取息差,导致银行存、贷规模被无限放大,使政府和监管部门对金融形势造成误判,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票据业务兼有结算工具、银行负债、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等多重角色,注定了其功能容易随着宏观情势的变迁而变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业绩的压力下,十分热衷于挖掘票据背后的金融功能。一笔票据业务的签发,往往带来存贷款两个方面的业绩增长,还可以有费用收入。在漂亮的业绩统计数字诱惑下,银行就有可能放松对企业资信的审查,甚至忽视真实的贸易背景。加之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分散,各个银行自成体系,对票据业务的争夺也引发了银行不理性的竞争。
首先是兑付风险,在当下银行贷款增长乏力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一定规模的信贷增长,进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融资冲动明显增强。但是,经济下行使得承兑人货款回笼所面临的风险有所提升,进而为票据到期兑付增添了不确定因素,贴现银行面临的票据兑付风险明显增加。
其次是套利风险,在流动性松动的背景下,贴现利率下行速率快于存贷款利率,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存贷款利率迟迟不能下调,贴现利率很有可能突破存款利率,从而给市场无风险套利留下空间。市场主体为抓住套利机会,大肆运作,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
再次是诈骗风险,票据套利空间使得一些不法企业,利用企业关联关系,伪造贸易合同和相关单据,骗取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再实施贴现套利,给承兑行和贴现行增加了法律风险。
面对新形势下票据融资存在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从制度、产品、操作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首先从制度上,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防止本行承兑票据在本行贴现,降低被企业套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从产品上,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推广电子汇票,降低票据审核的操作风险。再次从审核操作上,要注重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尤其要避免关联企业之间串通骗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第二篇: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欣欣向荣,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应运而生,票据空转十分活跃,信贷规模随之急剧扩张,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削弱信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秩序紊乱。
一、票据融资现状
在浙江,融资性票据于2000年市场零星出现.当时以有交易有真实贸易背景票据为主。杭州市场一周交易额从2005年初5亿一10亿发展到目前50亿——100亿。主要以融资性票据为主。目前杭州市场大小中介不下500人。日均规模2亿——3亿左右贴现份额的大中介有10家左右。据票据业内人士估计,2008年、2009年浙江省有l万亿左右规模。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链条清晰,参与各方充分竞争的区域性票据市场。
(一)发行状况
由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创新过程中与市场紧密联动,结构设计兼顾了参与各方的利益,且在一整套规范性文件体系框架下运行,因此自2009年底至今,产品在全国的发行非常顺利,引发全国性发行热潮。目前,全国各省都在抓紧推出各自的集合票据产品。全国已注册发行了11支票据融资总额达45.06亿元,还有近100支票据在等待发行中。
(二)运作模式
集合票据不是单一企业的独立行为,而是弱势群体的捆绑式组合融资。从各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情况看,总体上坚持市场取向,同时辅以政府支持。票据推行前期,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加大宣传、宣讲力度,全面介绍集合票据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对集合票据的认知度;加大政府对票据发行前期投入的扶持;政府或国有企业提供担保;政府对产业发展情况的推介及规划等,在票据发行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单靠金融机构一方推进,票据的推行会事倍功半。当然,随着各项制度设计的日益规范,票据的市场化运作将会水到渠成。
二、票据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一)信用风险
个别企业无视票据信用原则,利用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采取多种形式骗取、占用银行资金,套取银行信用现象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一是企业联手采用伪造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合同和对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欺骗银行相互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再办理票据贴现,从而骗取银行资金。二是大型企业利用本身信用等级高、缴保证金较少的优势,签发大量的“融资票”,然后将这些票据交有关企业或下属企业办理贴现,再将资金转回由自己使用,出现占用银行资金现象。三是企业利用当前票据贴现利率与保证金存款利率倒挂的时机,想法设法连续滚动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用于套取利息,造成银行信用膨胀,风险加大。
(二)操作风险
银行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在办理票据融资业务时,降低门槛和授信标准,甚至协同作假,屡屡出现违规操作现象。一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不执行保证金专户管理制度,不能足额收取保证金。二是对客户资格、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基础性资料审查力度不够,没有严格审查票据业务商品交易合同和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合规性,出现了在合同失效、承兑总量超过商品交易量、企业无真实贸易背景证明材料等情况下,仍办理票据融资业务现象。三是审查票据时,对票据要素、防伪点和底纹的审查存在不严格、鉴别失真现象。四是没有执行先查后贴的操作程序,对查询查复有“他查”、“二查”等疑点的票据,没有及时落实真实原因后,再办理贴现业务,存在不查询就贴现或先贴现后查询现象。
(三)管理风险
银行机构出于内部考核的压力,超常发展票据融资业务,出现了“重数量、轻管理”的状况,在管理上存在许多风险。一是因银行从业人员认识上存有麻痹大意思想,认为票据融资业务有票据抵押,不会出现风险隐患,进而放松了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管理,未能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审批。二是银行机构认为大型企业信誉好、有实力,在票据融资业务方面给予优先,从而出现了银行机构票据融资业务垒大象,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度风险增大。三是因银行机构从事票据业务管理人员较少,但业务量大,造成无力跟踪每笔票据融资业务,存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
(四)道德风险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部分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融资业务,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和发票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有所抬头。一是银行职工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虚开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想方设法办理贴现、转贴现,再转移转贴现资金,使票据到期以“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为由,转为短期贷款,导致银行垫款。二是不法分子利用假交易合同和伪造、变造发票等手段,备齐银行所需资料,申请办理贴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三是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承付期较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采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变造或克隆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诈骗银行资金,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应对措施
(一)健全票据融资市场管理体系,规范票据业务行为
1、建立健全票据融资业务制度规则,统一业务管理办法。应尽快修评《票据法》、《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票据资料审核标准与程序,使各项票据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进一步规范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操作。
2、尽快出台《票据转贴现管理办法》。随着转贴现业务的日益活跃,其跨系统、跨地区现象增加,风险较大,且操作程序无章可循的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全国性的制度加以统一规范。
3、建立健全激励和制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发挥专营机构职能,健全、完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票据专营机构要切实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进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管理和操作,积极配合各银行、企业进行业务咨询、票据查询和鉴别,自觉主动地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减少企业套利几率
现行的票据业务贴现利率形成机制是基于利率市场化前提下产生的,其与法定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导致了目前保证金存款利率与银行贴现利率的倒挂,给企业留下了结构性的套利空间,市场的趋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票据功能异化问题。为此,建议银监会通过适当平台与人民银行协商,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优化利率结构,平衡利率水平,降低法定利差,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确保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减少企业套利几率,促使票据业务回归本色。
(三)强化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
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集中办理的原则,适度集中票据贴现业务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票据真伪的鉴别需要有专业技术和人员,以防范票据风险。同时,要严格实行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和保管票据的岗位分离,确保内部操作零风险。严格贴现客户的选择,贴现客户必须是本辖区内,且生产经营正常,无不良记录,严禁跨省和跨地区营销票据。严禁借用他人账户办理贴现业务。要规范使用查询查复书,严禁客户自行查询查复。加强承兑企业与贴现企业的财务状祝审查,密切监控贴现资金流向和跟踪其资金变化,把票据贴现视同借款管理,强化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
第三篇: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文/朱林
一、票据融资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的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二是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各家银行贷款额度愈发紧张,票据贴现利率曾出现疯狂飙升。某票据网站公布的各区域直贴利率显示,自1月26日至2月11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票据直贴利率均在8%以上,票据期限最多不超过1年,利率水平明显超过最近一次加息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6%。自江苏宜兴3.7亿元票据诈骗案曝光后,江苏地区票据市场已不再“平静”。受到票据案影响,江苏一带的票据贴现利率从年初的4.5‰已猛涨至约7.8‰(月息),涨幅接近80%;当地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融资的财务成本已超过年利息10%。
二、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
1、银行对票据业务的真实性审核流于形式。一些商业银行为追求票据业务量的增长,对商品交易的真实性把关不严,甚至漠视有关管理规定,给企业持有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银行主动操作 “贷转票”,造成存贷款虚增。假设企业申请贷款1000万元,银行同意给企业放贷,但是在目前考核体制下,由于存款任务重,银行便以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经常上只上浮10%、不上浮30%为优惠条件,要求企业把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这笔贷款金额作为保证金,存入该行的保证金账户,然后该行给企业开等额承兑汇票。这样,该行存款增加1000万元、贷款增加1000万元。之后,该企业再持票到其他银行贴现,贴现出的资金不管存放在哪个账户,如果忽略贴现率,存款又增加1000万元,整个社会存款虚增。同时,贴现额又计入金融统计的贷款余额,整个社会贷款余额虚增。而这种票据业务扩张带来的存贷款增加,相当部分是游离于真实经济之外的信用膨胀,一旦企业信用破裂,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3、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为企业滚动签发汇票,虚增保证金存款和贷款规模。部分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为企业开展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利用企业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增加银行的保证金存款。而企业在取得银行承兑汇票后全额贴现,将贴现资金再作为保证金存款开票,银行在新增保证金存款的同时,又为企业签发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存款和信贷规模被成几何级数地虚增放大。
4、贷款转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商业银行为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企业通过关联交易,以购货的名义,将贷款转到保证金账户,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并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套取利差。
5、票据犯罪。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严、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银行内外来人员利用票据在承兑、背书、转让和贴现等环节的漏洞互相勾结,发生金融大案要案。银行票据业务已经成为犯罪分子进行金融犯罪的主要工具之一。
三、票据融资风险的防范
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是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和降低风险。
1、完善票据法制建设。《票据法》制订于1995年,实施于1996年,本身缺陷较多,司法解释又不能起到更明确的作用。单就转贴现这项业务而言,《票据法》的条文明显落后,票据业潜在风险最大的业务恰恰正是转贴现交易过程。有关部门应制定落实好《票据法》实施细则,把票据市场的主要内容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使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融资业务时能够依法处理。
2、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监管主体。2003年以前,票据市场实行的是市场准入制,设立银监会以后,银监会发文将准入制改为备案制。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是先经银监局批准,后到人民银行备案。在法律上明确监管主体,《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解决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两方管理又监管不到位的境况。对票据市场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以减少和防范票据市场所引发的金融风险。
3、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票据融资产生的风险往往数额巨大,给金融业和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是开展票据融资业务的基本保障,所有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用票、按章审票、循规管票。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理。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4、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将企业的票据不良信息记录录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企业征信系统查询,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规范操作,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的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最终实行形成稳固的票据信用观念,有效控制票据风险,并充实和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大对票据业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联网的票据业务管理系统,以电子数据来替代企业的各种信息,包括企业信用档案、银行信用档案、企业经营及资产负债情况、相关信息披露、查询查复、业务监控等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票据风险之目的。
5、加强票据融资的刑事风险防控。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票据诈骗的手段呈现多样化,如使用“克隆”票据、伪造投递假汇款电报等;诈骗手段已从传统的办法向借助高科技手段转化,如采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伪造他人签章;部分犯罪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较熟悉银行业务。票据诈骗犯罪性质恶劣,危害极大。各方必须相互配合,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共同防范和打击票据诈骗犯罪。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广泛宣传票据知识,动员全社会力量防范和打击票据诈骗犯罪;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票据审核责任制;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技术防范;加强案例分析,建立案情报告和通报制度;强化部门协作,坚决打击票据诈骗犯罪。
(作者单位 北京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
第四篇:票据融资与套利
票据融资与套利
(2013-06-25 10:08:48)票据贴现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票据贴现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利率低。票据贴现能为票据持有人快速变现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是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的一项银行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在票据融资时,银行承兑汇票主要参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上浮5%—10%的水平进行贴现。
票据融资利率一般高于半年期银行存款,否则就会产生套利机会。票据融资属于短期融资,期限一般不长于6个月。
一、什么是票据套利
所谓票据套利,即由于当前市场票据贴现利率与存款利率倒挂,出现存款利率高于票据贴现利率的情况时,企业利用该利差获得利润的行为就称之为票据套利。举个例子,A企业对B企业有应付货款1000万,A即使有全额存款,也不愿意以现金支付(好处是可以继续存银行获得利息收入),而会通过开具承兑汇票由持票人B企业在银行贴现。具体操作为:A企业存入1000万元的全额保证金,开出面额1000万元、期限六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由B企业到银行办理买方付息贴现业务。A企业1000万元的保证金存款在银行按1.65‰计息,同时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按1.3‰支付利息,除去支付的贴现利息和开票手续费,A企业就可以获利1.6万元。
二、票据套利形成的原因
(一)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下降,为票据套利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自从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各家银行的资金头寸由紧张转为宽松,在金融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争夺票据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之经济下滑造成票源紧张,引发票据供求的失衡直接导致票据贴现利率的不断下降,据了解,在当前票据市场上,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的票据贴现利率已经降至1.2‰左右,远远低于当前半年期定期存款的月利率。另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相对低迷,资金回流现象突出,各家银行存款增势依然不减,银行资金营运压力增大,同时,加之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企业贷款需求减少,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和鼓励银行放贷。对银行来说,一方面要完成贷款任务,另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因此银行都愿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且能带来一定收益的贴现业务。
(二)企业和银行的双赢,直接推动了票据套利行为。当贴现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时,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可获得收益,同时银行也可以获得稳定性较高的定期存款和利息收入。笔者以实例计算如下:现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65‰(月利息),假设票据市场的直贴现利率约为1.1‰,则6个月的利差为3.3‰。此时,如果企业有1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在贸易关系发生时不直接将该票据背书转让,而是向银行申请贴现,再将贴现的金额以保证金形式申请开票,再将新开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获得了月利差1.5‰的额外收益。
计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贴现业务
银承金额 贴现利率 贴现时间 贴现利息(支出)10000万元 1.1‰ 6月 66万元 第二步:存款保证金业务
存款金额 半年利率 存款时间 存款利息(收入)9934万元 1.65‰ 6月 98.3万元 第三步:开票业务
开票手续费(支出)4.97万元
对企业来说,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为1亿元,第一步:若企业办理贴现,贴现利率1.1‰,贴现时间为6个月,则产生66万元的贴现利息支出,企业实际拿到的资金额是9934万元(即:1亿元减去66万元的贴现利息支出)。第二步:企业将9934万元作定期存款,存款期为6个月,则企业可获得98.35万元的存款利息收入,第三步,以上述定期存款作为全额保证金可开出9934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用以支付货款,开票手续费为0.5‰。因此,企业最终将获得27.33万元的收益(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支出-开票手续费支出)。
对开票行来说,除收取开票手续费外,由于企业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这可以帮助银行扩大存款规模,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贴现行来说,通过增加票据贴现业务,获得一定的贴现收益,可增加贷款规模,完成贷款任务。以上例计算如下:在第一次企业办理贴现,并用该贴现金额用作保证金或存单质押,开具新的汇票的过程中,银行既作为了了贴现行,也是开票行,因此获得贴现利息66万元,同时新增9934万元的定期存款,以及获取5万元的开票手续费;若接受该银行汇票的企业继续办理贴现和开票业务,银行则会继续获得贴现利息、定期存款。具体情况如下表: 银行存款增加及贴现利息收入:单位(万元)存款金额 贴现利息 开票手续费 第一次贴现 9934 66 5 第二次贴现 7895 52 3.9 合计 17829 11.8 8.9
此外,针对目前银行承贴现利率与定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据珠三角某些走访企业反映,部分行以“买空卖空”方式积极争取该公司业务。具体如下:银行在无保证金下为该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后,以其关联的企业按1.15‰的利率即日贴现,后将贴现资金转入保证金,实现存款、贷款、收息等业务的发展。
三、票据套利的制约因素
在银行严格审查贴现、合规操作的前提下,制约套利的空间主要来自区域市场利率的差异及单个银行对直贴利率的控制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全国各地区市场利率的差异直接限制票据套利的发生。据了解,在山东市场,当地直贴利率约为1.6‰,高于定期存款利率,所以不存在套利空间,而企业必须通过询价来找到最低的贴现利率。而在广东市场,直贴利率已经降至1‰,产生了0.65‰的套利空间,企业很容易实现票据套利。
二是,单个银行对直贴利率的控制。目前大部分银行对直贴利率都实行窗口指导,若银行明确要求直贴利率要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在此情况下,企业也无法实现套利。不过,笔者认为此种情况发生可能性较小,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争取客户、有效拓展其它业务,一般情况下多数银行是不会给出上述限制的。
四、票据套利的风险提示及建议
在公布的1月份全国信贷数据中, 票据融资高速增长,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中也不乏存在票据套利行为的驱动。对于票据市场而言,若企业认识到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直贴现利率之间的套利空间,引发企业的承兑热潮,既:循环大量贴票,出承兑-贴现-出承兑-贴现……,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大量增多(利息支出增多),银行的贴现利息收入大量增多,企业从银行获取大量的资金,并有可能引发滚动开票现象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一下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银行量力而行,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开办贴现业务。对于资金充足且资金成本较低的银行机构来说,可以运用超额存款准备金开展贴现业务,并合理运用保证金存款,这样就算大量的贴现业务也不会出现蚀本情况,反而会带来一定的盈利;而对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成本较高,若资金成本高于贴现率出现倒挂,若非为了拓展该贴现客户的其它业务外,在当前利率倒挂形势下大规模开办贴现业务,会导致银行入不敷出。
二是,建议银行加强对贴现业务的审批及企业贴现资金流向的监控,防止企业滚动开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现阶段,由于国际国内经济下滑,企业信贷需求减少,银行放贷压力增大,为达到增业务和维系客户的目的,部分银行采用实质上的滚动开票业务,以及配套的定期存单质押业务。如此操作,存在业务背景真实性和监管规范性的风险。如:企业通过关联企业交易,或者拿同一份贸易资料在不同家银行开办贴现业务,或者提供虚假增值税发票、货运单据等手段。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银行应在效益、风险、合规三方面寻找平衡,一方面要加强贴现业务的审查力度,保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配套相关的金融产品,合理确定流动资金与贴现的规模比例,不能图短期利益而增加风险。三是,建议相关监管部门,组织有关检查,加强对企业进行票据融资时贸易真实性等所需资料的核查,严禁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股市等违规事件,确保票据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第五篇: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
票据贴现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而向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票据一经贴现便归贴现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
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英文:Notes financing)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票据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已成为资金融通和结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国内,银行承兑汇票(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商票)被广泛使用,是买方向卖方进行支付的一种常用方式。过去,票据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强调,近年来,票据的融资功能也日益被企业和银行所推崇。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商业票据进行支付是商业中很普遍的现象,但如果企业需要灵活的资金周转,往往需要通过票据贴现的形式使手中的“死钱”变成“活钱”。票据贴现可以看作是银行以购买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贴现者可预先得到银行垫付的融资款项,加速公司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融资优点
票据贴现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企业收到票据至票据到期兑现之日,往往是少则几十天,多则 300天,资金在这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票据贴现融资,远比申请贷款手续简便,而且融资成本很低。票据贴现只需带上相应的票据到银行办理有关手续即可,一般在3个营业日内就能办妥,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对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普通贷款中往往因为资本金规模不够,或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贷不到钱,因此,票据贴现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特性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适用。
票据贴现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利率低。票据贴现能为票据持有人快速变现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是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的一项银行业务。贴现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由中小企业和贴现银行协商确定。企业票据贴现的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的利率,融资成本下降了,企业利用贷款获得的利润自然就高了。
产生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而易见,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
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现在以“票据贴现”为名义的票据融资普遍存在,不仅银行、企业乐于从事和参与票据贴现业务,还陆续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专门提供票据融资中介服务的公司(“票据掮客”)。
正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票据贴现服务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可规避汇率风险。
但最近几年票据融资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屡屡出现银行违规操作和诈骗银行的现象。通常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关联企业(或是关系密切,建立了某种默契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签订并无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合同,备齐银行审查所需全套文件、单证,然后由一家企业申请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由另一家企业申请贴现,从而套取银行资金。个别企业专门为此成立 “皮包公司”,专事这类灰色操作,事后即销毁资料并注销公司;亦有个别作为出票人的企业到期表示“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从而寻求与银行达成妥协,转为短期贷款,以此达到持续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更甚者,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伪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套现。现在另有一种“融资公司”,其操作模式更为多元化,其可以为客户垫付承兑保证金,同时协助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用贴现所得款项归还“融资公司”垫付的承兑保证金,同时支持一笔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9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票据贴现事项做了较大幅度调整:(1)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承兑行和贴现行负责审核,转贴现行和再贴现行(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审核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是否合规;(2)贴现申请人应向银行提供的单证范围由增值税发票扩展至普通发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扩大了可以进行票据融资的企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或许还昭示着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松绑。
运作程序
(一)票据贴现融资的种类及各自特点
1.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指当中小企业有资金需求时,持银行承兑汇票到银行按一定贴现率申请提前兑现,以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业务。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银行则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当承兑人未予偿付时,银行对贴现申请人保留追索权。
特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以承兑银行的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是客户较为容易取得的融资方式,操作上也较一般融资业务灵活、简便。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中贴现利率市场化程度高,资金成本较低,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财务费用。
2.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是指当中小企业有资金需求时,持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按一定贴现率申请提前兑现,以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业务。在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时,银行则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当承兑人未予偿付时,银行对贴现申请人保留追索权。
特点: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融资,如果承兑企业的资信非常好,相对较容易取得贴现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以票据贴现方式融资,手续简单、融资成本较低。
3.协议付息票据贴现
协议付息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卖方企业在销售商品后持买方企业交付的 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申请办理贴现,由买卖 双方按照贴现付息协议约定的比例向银行支付贴现利息后银行为卖方提供 的票据融资业务。该类票据贴现除贴现时利息按照买卖双方贴现付息协议 约定的比例向银行支付外与一般的票据贴现业务处理完全一样。
特点:票据贴现利息一般由贴现申请人(贸易的卖方)完全承担,而协议付息票据在贴现利息的承担上有相当的灵活性,既可以是卖方又可以是买方,也可以双方共同承担。与一般的票据相比,协议付息票据中贸易 双方可以根据谈判力量以及各自的财务情况决定贴现利息的承担主体以及分担比例,从而达成双方最为满意的销售条款。
(二)票据贴现的申办条件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签发的有效汇票,基本要素齐全;
2.单张汇票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3.汇票的签发和取得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以真实合法的交易 关系和债务关系为基础;
4.承兑行具有银行认可的承兑人资格;
5.承兑人及贴现申请人资信良好;
6.汇票是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
7.汇票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贴现申请人所需提供的资料:
1.贴现申请书;
2.未到期的承兑汇票,贴现申请人的企业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及有关法律文件;3.经年审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4.企业法人代表证明书或授权委托书,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章程;5.贴现申请人与出票人之间的商品交易合同及合同项下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
6.贴现申请人的近期财务报表。
(四)票据贴现申请手续
中小企业在申请票据贴现时,手续比较简便,主要有:
1.贴现申请人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分支机构,填制《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申请书》或《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申请书》;
2.银行按照规定的程序确认拟贴现汇票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合法性;
3.按银行的要求提供有关材料;
4.计算票据贴现的利息和金额:
贴现利息=汇票面值×实际贴现天数×月贴现利率/30
实付贴现金额=汇票面额一贴现利息
5.按照实付贴现金额发放贴现贷款。
各银行票据融资产品推荐
5.3.1 工商银行票据融资业务
相关报道
央行2009年02月12日公布的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当月新增存贷款双双登上万亿级台阶,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
31.99万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8.16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银行抢食优质客户的战役逐渐结束,信贷增速在后续的月份中将无法与1月份数据持平。
尽管1月份的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5万亿元,但仔细分析信贷结构后可以发现,尽管短期、中长期贷款及票据融资贷款的绝对额都创下了新的纪录,但结构却发生了微妙变化。短期贷款占该类贷款的比例由去年12月份的30%下降至22.69%;中长期贷款占比由33.06%上升至34.86%;票据融资占比则由30%增加至41.59%。此外,当前票据市场利率较低、企业有套利机会,这成为票据融资量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票据融资往往被视为一种无风险信贷,即使是在票据之中,依然无法排除有相当部分票据其实是具体承担着扩张性政策项目企业所开出的。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票据贴现成本低,对企业来讲有这方面的需求,尤其是春节前后,大家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尽管居民贷款的增量与企业贷款相比微不足道,但其较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量仍然值得关注。1月份居民贷款增加12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21亿元,为2007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一位来自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这与银监会提出的加强消费信贷支持有关,同时,也说明了民众的信心在逐渐恢复。
短期贷款多为1年以内的贷款,包括信用卡贷款、车贷、个体经营者的贷款等。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显示,商业银行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很大。工行1月份个人贷款新增近1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32亿元,是2008年全年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量的20%。此外,刷卡消费额达840亿元。中行的消费贷款在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份也出现了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