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风故事--党性与德行
我的家风故事——党性与德行
我爷爷是一个老校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20年的老校长。我爷爷是一个老党员,从40年代入党开始直至终身的老党员。如今他已故多年,而那个满头银发、不苟言笑、精神矍铄、固执老派却坚持真理的老头儿,给我父亲和我留下了许多与之身份相称的精神。
记得初中整理爷爷遗物的时候,发现他收集了许多毛主席和周总理不同年代、不同大小、不同造型的像章,当时觉得震撼但无法理解。记得老派的他始终着一身笔直的中山装,并在胸前别上毛主席或者周总理的像章,如今才明白他是一个有共产主义信仰的老头儿。
父亲讲过他的故事,说他是校长却不像校长。爷爷解放前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初期教师资源稀缺,特别是村上的小学,他和几个老师商量用轮转的方式给学生上课,比如上午他在2村小学,下午就到7村小学上课。凭借自己的努力40岁当上校长,在工作的调动中本可以升迁到权力更大却更清闲的职位时,他拒绝了,他告诉领导:“我喜欢和老师们在一起,我自愿站在教育一线”。父亲说他不知道爷爷有什么政绩,只知道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组织带领在校教师和当地热心家长们自己动手修建教室和学生宿舍,改善教学硬件状况。他会在晚上和第二上午处理学校事物,下午就任课或者找老师(学生)谈心,他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交学费,他晚上会留下那些家境贫困整天饥肠辘辘的学生与他们同餐……20岁青春热血,60岁热情不减,我一点也不好奇他的热情来自哪里,我坚信这就是共产党人当仁不让、殚精奉献的精神,他不求回报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群众和祖国排忧解难。父亲曾说:我不是党员却被他这样的党员感动。我想这大抵也是我父亲能在教师岗位上奉献至今的原因。
1981年爷爷功成身退,1988年我呱呱坠地。我记事儿的时候,爷爷已经60多岁,一个不老的老人,那头白发和他的奉献极其合称。7岁的时候,爷爷开始教我习毛笔字,那个严厉的老头不容许我坐姿和笔画一丁点的不规范,调皮的我最终还是让冷峻不怒而威的他对我怒其不争了,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我教导:“人如其字”、“行端坐正”、“下笔无悔”、“规矩方圆”等等,渐长中我方明白“字如德行”,虽门类繁复、行笔不一,但无一不黑白分明、端正沉着。
我没有办法总结爷爷的一生,甚至无法完全记起我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作为党员,爷爷当仁不让、甘心奉献,是他纯粹的党性;作为教师,爷爷诲人不倦、言传身教,是他真诚的师风;作为长辈,爷爷耳提面命、坚持真理,是他高尚的德行。这些都润物无声般的渗透到我的人生,我会不负期望的继承并延续这些不会被时代抛弃精神。
第二篇:好家风培育好德行
好家风培育好德行
搬经镇 王舒舒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家风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传承分散但强韧,它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的载体。
现在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人做人的重要性。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到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
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切中了现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情感要害,这种亲子教育是向家庭伦理的回归,既是延续传统家风的重要手,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当了父母后孩子通常被扔给老人或保姆。有调查显示,现代白领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仅1小时,近6成人不同程度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的大部分儿童从小缺少亲情陪伴,缺少运动锻炼,缺少亲子体验和玩伴。还有各种迫于升学就业压力的培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活动时间,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许多年轻父母有空时也很想带孩子外出,却苦于没有地方去。我想政府应着力提供亲子教育的社会保障,为亲子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公益性的亲子乐园等。媒体可定期举办“最美亲子家庭”“好爸爸好妈妈”等评选活动。
家风,就如一把尺子。度量的是一言一行,影响的是一世一生。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尺度或有高有低,内容或各有侧重。但良好的家风,实质与内涵,却是一致的。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首先从家风培育做起。
记得小时候,吃饭端碗不像个样子,会被妈妈吵,现在回家去,妈妈会这样教育孙子。以前家里困难,爸爸妈妈早早下岗,然后推车出门摆摊做生意,常常自己一个人在家。我看见邻居家里有好吃的,就跑过去,邻居都可怜我,经常给好吃的给我,被妈妈知道,她很生气,要求我注意自己的仪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乱吃人家的东西。现在我妈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儿子们的。爸妈的勤俭节约也一直影响着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现在生活好了,更加需要勤俭节约,这不是小气,这是一种文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家庭,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虽然健康文明的现代家风正在初步形成,但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家风交替过程中,不良家风也乘隙而入。
比如,请客送礼盛行,还有借请客送礼之机,贿赂官员,以谋求不正当的利益的现象,对社会文明之风造成负面影响;盲目攀比日隆,家庭之间在消费上相互攀比,讲排场阔绰,不切实际地消费;好占便宜常见,将办公用品、书报杂志以及电视机等据为己有,公务员公车私用等等。不良家风与社会不良之风会相互感染、恶性循环。所以重塑家风,重塑核心价值观已是当务之急,好家风才能培训好德行。
第三篇:家风之根在德行
家风之根在德行
重庆〃铜梁邹童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表达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古时中国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重视家风世泽,能够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向前辈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不坠;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风,取的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意义,即人们以高尚的德行影响教化别人,他人也以此严格自律。
家风不可泛泛而论,因为首先有‚家‛才有‚风‛,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除去家族、姓氏的荣誉来讨论家风,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以感动人心,教育后人。
东汉杨宝在鹰嘴里救了一只黄雀,梦见黄衣童子回来报恩,以四枚白环相赠,说:‚将使您的子孙如同玉环般高洁清白,做官至三公的高位。‛杨宝不求声名,精心治学,享有令名。儿子、孙子位居三公,其中杨震品德操守十分坚贞,曾有人晚上送十斤黄金给他,并说:‚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断然拒绝,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送礼的人羞愧而退。杨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的对联教训子孙。
北宋范仲淹在僧寺读书十年,家里寄来的书信,凡是写有‚平安‛二字的,都抛进山谷;学有所成,出仕做官,推行‚庆历新政‛,想富国强兵;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君子情怀,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之心;出镇边塞,西夏人闻风而退,传言‚范老夫子胸中有百万甲兵‛;设置义庄义田,周济宗族中困难之人。儿子范纯仁在各地任上均有惠政,曾说:‚我平生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范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的对联教训子孙。
西汉朝刘向受皇帝任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整理图书,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是后世目录学之祖。儿子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总校群书,提倡古文经学,《周礼》、《左传》、《毛诗》等典籍等以发扬光大,传习不辍。唐朝刘晏天资聪颖,七岁时就被封为‚正字‛之官,主管校对典籍,改正文章。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唐朝正字,汉室传经‛的对联教训子孙。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为,不在官位爵禄。后人在讲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时,心中必然充满着对祖上的敬佩之情,他们知道先辈的德行成就,是通过不断进取而获得的,不是侥幸而成,而自己要维护好祖先美好的名声,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中。加深对自己姓氏、家族的了解,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就是在传递‚家风‛。正因为推崇道德,‚家风‛有一种普适的力量,不独一家一姓,更可以大而化之。颜之推写下《颜民家训》,原本目的是教育颜氏子孙,然而后人从中汲取了许多教训,前人评论说:‚余观《颜氏家训》……,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意即该书义理醇正,语言浅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晓遵守。
当今,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从事者能正本清源,说明家风的来龙去脉,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四篇:家风故事
最真人情是家风 最美文字是家训
谈家风家训,这是个温暖的话题,我的家庭是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但自我记事起,确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有关于家训家风的专门教导,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经常教育我们待人要诚实、吃亏是福、孝敬长辈、家庭和睦等等……静下心来,细细回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就是我家家风的真实写照吗?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回忆父母的点点滴滴。
百善孝为先的风尚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85岁了,由于性格要强,不愿意麻烦子女,至今都是一个人生活,爷爷前几年去世之后,我们一直劝说奶奶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可是奶奶总说人老了,跟你们年轻人住不到一起,一个人更自在,不愿意麻烦大家,几次劝说无效,我们只好放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奶奶不管不顾。我的爸爸叔叔尽管都在外地工作,可是对奶奶的关心丝毫不减,每次打电话都会首先问问奶奶的情况,并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奶奶;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家看奶奶。妈妈和婶婶们也是只要过年过节争着把奶奶请到自己家里过节,平时做好饭也会第一想到给奶奶端去。至今爸爸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他说人生是一个轮回,奶奶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老了,有时像个孩子一样,我们要多哄她多陪她。爸爸的话让我感动,正是由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作为孙子孙女的只要有时间都会带着礼物回去看奶奶,陪奶奶聊天,奶奶总愿意给我们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我们都能倒背如流,我们也从不会不耐烦。因为看见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颊上露出的笑容,我们会感到幸福。
坚韧不拔的精神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我的父母思想绝不落伍,特别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我的爸爸,为了让我接受好的教育,为了不让我们将来怨恨他们,进入初中便把我送到城里读书,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好的教育熏陶。十二岁的我就要接受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的现实,每次打电话给家里,总是哭地稀里哗啦,妈妈每次都狠心地在电话那头说“不行还是回村里上吧!”然后说到激动之处就会把电话挂断,不想再听我无理的抱怨与哭啼声。现在想想,真的是每次打电话都会哭,到后来连生活老师都会嘲笑地说我两句。可是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在城里读书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己一个人洗漱,自己一个人叠被子,自己一个人打饭洗碗,自己一个人处理好多事情……现在用笔写下当时的心境,都感觉到有点心酸,更何况当时年幼的我。但是,我还是要特别感恩我的父母,他们毅然决然地把我送到城里读书,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自主,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刚到城里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不免会产生自卑感,但是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们的一番心血,我心中便有了一股执念,默默告诉着自己:我要好好学习,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渐渐地我适应了学校生活,融入了集体生活,也就没有那么想家了。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从小形成的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的成长,像指明灯般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其实,家风是一种情,是父母的寄托之情;家风是一种爱,是父母的舔犊之爱,使我们时时感受关怀,感受温暖,使我们在快乐中享受生活,享受阳光的恩泽。让我们善美青春,保持良好的家风,像雏鹰一样,在湛蓝的天空翱翔!
第五篇:家风故事
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吴林萍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如春风吹进孩子的心田,陶冶着孩子的性情,激励着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7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共产党员。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又是家里三个妹妹,两个弟弟的哥哥。因为爷爷是出了名的“少爷”,在嫁了大姑和二姑,帮大叔娶了媳妇后就宣称在家养老了。身为“长兄”的父亲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帮小叔娶媳妇,把小姑嫁出门的重任:造房子、彩礼、嫁妆……那时,物资匮乏,生活困苦,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是那样的热闹而又幸福。当长大后回想小时候的生活:七十年代能让我们拥有快乐的童年,幸福的生活,应该归结于父母的勤勤恳恳,节节俭俭。现在想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吧!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父母言谈举止中的点点滴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熏陶着我,影响着我。
印象中,父亲在村里很有威望。作为生产队队长,他带领全村人薅草养猪,耕田种地,产量翻番。有一年因气候原因,生产队里的小麦欠收,村民们便有了情绪。我亲眼看见父亲组织全村人开大会,亲耳听到父亲用真情鼓励村民们勤勤恳恳劳作,节节俭俭度日,挽起手来共闯难关。在父亲的感召下,全村人同舟共济,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降到了最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做起了连队队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动员村民们在种好自家的责任田的基础上开垦种植蔬菜水果,挖塘养殖鱼虾蟹鳗……就这样,他带领着全村人走在联产承包的大道上,用自己有担当的双肩,为全村人撑起了一片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印象中,母亲是村上出了名的“巧媳妇”:纳鞋底,做新鞋,纺毛线,编毛衣……母亲无一不精通。家里常有村上的婆婆、婶婶忙里抽闲来挑个鞋样,拔点瓜秧,学个编织花样……逢年过节,妈妈不去街上,不请裁缝,也会像变戏法似的让我们全家人穿上新做的鞋子,新编的毛衣。父亲和母亲就这样带领着全村人勤勤恳恳发了家,节节俭俭致了富。
93年,辛苦劳作的父亲不幸患上了重病。弥留之际,他把我叫到床前:“孩子,现在苦点没什么,只要一家人同心协力,勤勤恳恳也可发家,节节俭俭就能致富……”“勤勤恳恳也可发家,节节俭俭就能致富!”就是父亲的这句话激励着我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梦想。
如今,女儿也已于去年八月踏上了幼师工作岗位。从此,我每个月又多了一份工资:每个月10号,女儿的工资到账,就会不错时地转我2000元或2500元。每次她转给我钱,我都会拒绝:“孩子,你每个月就三千出头一点工资,留着买点新衣服,购点化妆品吧!现在很少有孩子上交工资给父母了。”“像我妈妈学习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怎么可以比我妈妈逊色呢?”女儿诙谐的话语常感动得我眼眶湿润。“孩子,时代不同了,以后就自己留着用吧!”“妈妈,你和爸爸不是常说‘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嘛……”原来,‘勤勤恳恳发家 节节俭俭致富’,不仅烙在了我心里,还刻在了女儿的心里。去年年初,老公建议在北桥买房,女儿不声不响转给他两万。今年年初,我决定在女儿工作单位附近买房,女儿又悄悄地地转来两万多。我知道,这是她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
我的家风与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没有文字记录,情节简洁明了,内容朴实无华,但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人生路;如一位益友,伴随着我从无知走向成熟;似一把火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