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市建设低碳城市问题研究
唐山市建设低碳城市问题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使人们普遍意识到要加快“低碳城市”创建步伐。本文通过对唐山市发展低碳经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唐山市在建设低碳型城市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优势,但同时也发现其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低碳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4-0071-03
一、低碳型城市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唐山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
1.动力之一:曹妃甸新区全力打造“低碳宜居示范城市”。唐山市曹妃甸新区以国际生态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以先进的规划设计为基础,运用低碳应用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建设低碳宜居示范城市。与瑞典藤茂公司、普拉克公司、恩华特公司在地源热泵应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成立新能源利用、环保技术应用公司,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品牌。
此外,新区还将在今年加大投资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公用建筑、城市功能、标志性建筑和商住开发,加快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完成燃气、热力、净水、污水、雨水、电信、电力等综合管线的铺设,满足生活和办公的需要;立足曹妃甸新区、工业区、港口等企业干部职工对住房需求,着重推进央企生活服务基地二期工程、上河生态小区、橙霞小区和八里滩上水渠以西住宅楼的建设。全年开发住宅楼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整个生态城建设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2.动力之二:打造南湖生态公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煤炭是唐山的传统产业,百余年的持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表下沉,在城市南部,距繁华的商业区不足2公里,形成了1800多公顷的采煤塌陷区。这里变成了垃圾的填埋场:50多米高的巨型垃圾山让人望而却步,45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触目惊心。2008年初,唐山市提出了“打造南湖生态城”的战略构想,把南湖这片曾经的城市“疮疤”,打造成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南湖公园单是水面面积就达11.5平方公里,几乎比杭州西湖水面大出一倍,公园核心景观区面积高达28平方公里,原来的垃圾山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绿山。在湖泊岸边,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国内罕见的生态护岸。制造这种生态护岸的材料,不是传统的水泥和砖石,而是干枯废弃的树枝、树权和树干,最大限度降低了对水面的污染。湖区周边拥有大量可开发废弃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优势巨大。随着南湖开发建设逐步完善,南湖生态城给城市带来的效益会进一步扩散,将为唐山市转型成一座低碳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三、唐山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困境
1.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能源效率难度较大。目前,唐山市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见图2。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2.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唐山市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唐山市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唐山市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3.能源结构不合理。以能源结构调整来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唐山市的能源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而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再加上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使得唐山市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制约瓶颈。到2009年,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高达69.4%,远远高于欧盟各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见图3。唐山市作为中国典型的工业城市,其能源消费的比重也不例外。
4.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合理。“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人们消费中流行的价值观。“便利经济”虽不一定都是“高碳经济”,但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却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便利消费”表现之一是“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这种方便却加剧了耗能和污染。比如,在唐山市的许多营业餐点和路边小吃摊中,仍存在着大量的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和塑料袋的不良现象。“便利消费”表现之二是: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和愉悦”。这导致了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比如说,大部分唐山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也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
5.减排意识淡漠。碳汇经济研究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事,而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维护中国人民生存权利的大事,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而当前公民的环保和减排意识很弱,对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纷纷追求拥有小汽车、摩托车,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据调查,唐山城区大气环境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含量常年超过国家标准,其中,一半的氮氧化物和80%的一氧化碳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唐山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而大部分居民又都缺乏减排意识,市区汽车行驶速度通常低于每小时20公里,并经常处于怠速、低速、加速、减速等恶性排放
状态,城区空气污染状况严重,环境对于城市交通发展的承载力越来越弱。
四、唐山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路与对策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调整唐山市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企业和行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唐山市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唐山市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促进低碳技术发展
唐山市应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依靠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检查,完善准人制度,提高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
2.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唐山市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城市,无疑应该重视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但是人们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至关重要,因而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本着理性、适度、节俭、清洁等原则,向节能减排的目标转变,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戒除“便利嗜好”,拥有一种节制、适可而止的绿色心态和习惯。挖掘“低碳细节”,养成一种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消费品的设计环节要考虑环境成本和循环再利用的可行性;在消费品的生产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实行绿色循环生产;在消费品的消费环节要遏制奢侈浪费,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3.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和科学态度。唐山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加大气候变化的教育与宣传力度。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碳汇经济的重要性,认识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是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辛章平,张银台.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问题,2008,(12).[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4]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5]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王肖蓉,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管理;王聪,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河北廊坊065000)高妍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河北秦皇岛066004)
[责任编辑: 熊一坚]
第二篇:城市问题研究
城市问题的研究
人类社会由农村进入城市是一大进步,然而,从城市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城市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不断的解决问题,又出现新问题,又解决新问题.......揭露和解决城市问题是为了追求进步,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现在的主要问题都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问题等。城市管理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如何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是关乎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课题。首先对城市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城市的环境问题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日益明显。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刺激了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诱发了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诸如“先发展,后治理”等错误观念影响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土地的损失,不仅减少了自然资源,而且造成了农业环境的退化。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城市的拥挤等。因此城市环境问题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大气污染
在人类社会的前期,由于从事规模狭小的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的程度很低,污染成为一个大范围的环境问题,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公害,产生于近代工业产生之后。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及设备财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破坏性恶劣影响。例如:PM2.5超标。
2.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目前,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水污染都十分严重。污染水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腐蚀管道破坏城市内部娱乐用水域。还有些有机污染物,会使水体营养化,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生存。例如:最近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
3.噪声污染
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工作、交谈,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当噪声
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普遍问题时就构成了噪声污染。例如:广场舞大妈的高音炮。
4.垃圾污染
垃圾污染是指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固体垃圾等废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达到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大城市,由于过量的汽车、道路网规划建设的滞后、交通管理不善,经营导致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大气污染等。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1.交通阻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而交通设施建设则相对缓慢;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使得城市中心区对道路空间的需求必然大于供给,造成了土地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2.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许多大城市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明显上升,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公共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1)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比较低。(2)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而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公共交通高峰时间的拥挤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加剧了城市交通问题。
4.停车问题
汽车并非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城市中心区里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
5.交通污染问题
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里程数的增加,汽车排污所占份额还在上升。
三、城市住宅问题
1.住宅质量低劣
住宅质量低劣主要表现为设备缺少和住房破损。比如,市中心的住宅年久过时或缺乏必备设施,不再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因此中产阶级向外分散,导致城市中心的税收和服务需求锐减,并使城市中心成为贫民集中区,这些因素加剧了住宅问题。例如:最近的浙江宁波奉化市房屋粉碎性倒塌事件。
2.高比例空房率
市区有大量的空闲建筑。空闲建筑易于变成犯罪、越轨行为、吸毒的场所,给社会治安带来危害。由于空房率高带来上述不良后果,所以成为城市问题。
3.灰区的大量存在一些城市的某些区,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为灰区,主要表现在:灰区一般是老年人集中区。灰区的空房率较高。灰区多为贫民区。
4.贫民窟与棚户区
大多数城市都有贫民窟和棚户区。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从外地而来,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不但没有就业机会,连起码的住房都没有,只能住在贫民窟和棚户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5.房价偏高
与大多数市民的收入相比,房价偏高。
四、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就业问题
在现代社会,就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大城市的就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分化、贫富差异、地位悬殊等社会矛盾,是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
2.贫困问题
西方国家大都有法定的贫困线,当低于贫困线的城市贫民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后,就意味着城市陷入贫困状态。多数贫民长期失业,需要救济,受歧视、不卫生的环境、缺乏教育是这个阶层无法改善贫穷状况,因而不能摆脱贫困状况。
3.老年人问题
由于大力推行刚性极强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城市过早的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增长之后老龄化速度,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来不及建立或完善,大大增加了国家负担,导致劳动人口老化,劳动力资源缺乏,以及带来诸如老年人的赡养、住房、医疗、婚姻、娱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种族与社会争端
失业问题伴随着其他因素问题,产生了许多次一级的城市问题,比如种族与
社会争端。
五、城市安全问题
1、安全防灾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地表改造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自然灾害发生最强烈的地方,同时也是受害影响最严重的地方。城市生命线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城市危机四伏。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安全。
2、防卫问题
治安性犯罪问题恐怖袭击问题
3、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现在西方城市规划的源起也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的不安全给当时的经济、社会、人口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损害。城市的公共卫生成为我们今天必须充分注意的问题。
4、化学品事故问题
化学品事故是指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露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事物,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发群体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故。
第三篇:低碳建设
低碳城市建设“从概念到实践”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近200余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各地的热情都很高。但如何让低碳城市建设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化,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前不久,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低碳城市工作组成立,据了解,工作组将致力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项目管理咨询、融资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可有效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实践研究。据该工作组组长许翼介绍,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许翼认为,在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建设低碳城市,各地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比如现在很多城市一提发展低能耗产业就去搞太阳能和风电,根本不考虑本地在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结构和其他禀赋上的优势,看见别人这么干自己也这么干,一拥而上的后果就是太阳能和风电产业发展产能过剩,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费。许翼介绍,工作组目前正筹划编制《低碳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将汇集国内外的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止列举他们的成功举措,也分析他们的实践成果。
另外,工作组还将编订《低碳城市建设推荐技术目录》,因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专业涵盖范围很广,无论是新城建设、旧城改造,还是示范社区园区建设,甚至再细微到单体节能改造,这些工作都是以项目形式存在的,而且很多都是大型的项目。建设低碳城市从政府的管理功能看,还包括了社会意识引导、低碳政策与法规制定、低碳产业扶持和低碳技术推广、耗能状况监测和监管等方面。从政府的行政功能看要关注市政公用设施的减排,比如公用建筑节能、低碳交通、智能电网、低碳照明、新能源市政设施等。
欧洲很多国家为什么漂亮,因为他们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建设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城市建设“从概念到实践”也许就是这样。
第四篇:城市问题研究69期
《城市问题研究》第六九期 2012年06月14日 星期四
宏观调控时期下的招商引资
宏观调控时期下的招商引资与经济热潮时期的不一样,经济热潮时期的招商引资,找房地产开发商就成,在那种环境条件下,他们就是有钱大佬,就是能带来项目、拉动经济的人。
不过,宏观调控来了,这个时候再把眼睛盯着房地产商就有些不明智了。政府搞经济,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需要换种眼光来做事,重新过滤一遍自己的招商引资对象,重新建立重点,重新梳理政策体系。不要以为房地产开发商中还能有剩下的“有钱人”,因此去挤独木桥。因为房地产商的钱,基本都是银行的钱,现在即使还有“有钱人”的话,那基本也是“三残”人士:残枝败柳,残军败将和残汤剩饭,根本无资可投,无潜力可挖。
那么在宏调背景下,应该怎么做呢?哪些项目是有前景的呢?
首先应该抓紧的是政府项目,政府财政还是“有钱”的,在各种钱路中,政府项目是最稳定的,不大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有人说铁道部算不算政府项目?肯定不算!他们原本就是最后一个抗拒改革的部委,本来早就是企业了。在这方面,只要跟对了政策方向,多看看安邦的《每日经济》,大大小小的各级政府项目还是相信还是可以搞定。
其次是趋势项目,如环境类项目。这种项目是必然要上的,无论怎么议论,最后都要上,所以这一大块的资金是不会因宏调而动摇的。第三是生产资料,宏调背景下,生产资料价格肯定走低,但有低潮就有高潮,如果将低潮和高潮熨平了看,那些生产资料作为工农业的必需品,无论处于何种经济环境,都是可以挖掘的项目,无非就是力度大小的问题。
第四是农业项目,伴随着宏调发生的往往还有一个通胀,如果通胀“没了”,那就意味着宏观调控该结束了,一切将恢复正常。所以在宏调的背景下,只要有通胀,农业往往就是得利的单位,是值得投资和大举推动的。
最后,是文化产业。这个产业之所以在宏调背景下被提出来讨论,那是因为在经济热潮期,几乎不会有人注意这个领域,大家都忙着赚钱,恐怕连“麻将”都没时间打了,还有什么文化可言?但在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往往有很多的问题浮出水面,很多问题需要反思,于是大家又开始学习了,而思想的活跃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类项目、趋势类项目、生产资料、农业项目和文化产业,这些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历史过程中,都是曾经反复出现过的事情,值得当下的地方政府重点考虑。(CG)
(注:凡是重点分析类别的问题,客户均可向安邦城市组提出要求,作出进一步的讨论。其中包括相关资料的索取、评估意见和咨询具体的城市开发问题。安邦城市组对这一类别的问题将根据客户的客观需要,一一提供具体的评估意见和直接的帮助,方便客户的项目操作和工作思考。)一二线城市的差距在精神生活层面
去年喧嚣于媒体的“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之争,本质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争。从小白领的角度看世界,一线城市意味着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但是选择相对自由,以能力决胜负;二线城市意味着节奏相对缓慢的生活、不紧不慢有惊无险一眼能望得到头的工作,大多以关系和人脉决胜负。实际上,一二线城市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这也是很多人即便压力山大也留恋北上广的重要原因。我们回头看看二线城市的夜生活场景:烧烤摊是主流,麻辣烫陪衬,地摊上十块钱的背心和两块钱的袜子总有人砍价,扎啤和光膀子的爷们总是捆绑式出现,在中国大多数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夏季的夜晚大多在这样的微风中缓慢度过。谁也没觉得有什么……商业的繁荣便是全部的夜生活,这是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与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屈指可数。在二线城市中,新华书店都被网商吞噬的差不多了,荒岛和西西佛书店,还有那些极有性格的咖啡店,一年半载都不会到二线城市落户,更别提演唱会、话剧和体育赛事了,因为在二线城市,街头的按摩店和洗浴中心总比精神食粮更有市场。人们总是渴望一个城市既可以是精神家园,也可以是温暖港湾,但世间总难有双全法,所以才有了选择逃离还是回归的纠结。对于二线城市而言,在大建商场大修综合体的同时,还可借着繁荣文化的东风,多引进些个性化的咖啡店、书店,多扶持一些演出剧团,建几个电影院而非夜总会,才是竞争之道。(TLM)北京轨道交通运营也需向国际看齐
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2447美元,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算,人均GDP达8000美元意味着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一样,城市公共轨道交通成为北京最主要、最高效的公共交通形式。从2008年到今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翻了一倍多,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地铁运营里程相近。北京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地铁历程。北京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在欣喜之余其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北京积水潭地铁站地下管道发生透水事件,站台大面积积水,造成了大量乘客滞留;经调查,除了工程质量问题,疏于对管道进行日常维护也是事故的重要原因。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的自动扶梯突然逆行,造成了3人重伤、27人轻伤的严重安全事故;事后调查,人流疏导不利造成电梯严重超载,加之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与检查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最终造成严重事故的发生。2011年地铁5号线因空调故障,车厢内闷热,引发乘客抗议,并与乘务人员发生冲突,造成全面晚点。这些事故不仅反映出工程质量问题,运营管理及设施维护更值得北京地铁反思。北京公共轨道交通建设已达到国际级规模,而掌控庞大地铁系统的运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国内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西安等很多城市掀起了地铁建设的热潮,在大干快上、争分夺秒的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冷静思考远远落后于建设速度的运营管理,只有安全、高效、有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适应和保障城市的高效发展。(SHY)秦岭违建别墅造成多方位破坏
近日,秦岭地区违建别墅的情况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在秦岭北麓沿环山路一线分布着多个别墅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和在建的别墅约有4000多套。林林总总的别墅群“堆积”在秦岭北麓的山脚下,大有向秦岭深处蔓延之势。秦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而这些别墅项目动辄占地数百亩,却只用于建设供少数人居住的别墅,这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大多数项目为了增加建设用地,开挖大片山体用于造景、修高尔夫、建别墅,严重破坏了山体植被、地下水补给以及生物群落等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秦岭地区圈地开发运动中,很多地方历史文化遗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各种形形色色别墅拔地而起,原有居民纷纷迁出,使乡村的历史人文氛围面目全非。秦岭是中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宝库,也是西安历史人文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别墅开发项目却罔视国家和地方有关禁令纷纷上马建设,其肆无忌惮、禁而不绝的开发建设势头,令人担忧。(SHY)
爱心GDP恐又成数字游戏
据报道,民政部今年将调查全国所有约700座城市在2010-2011年两年间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全貌,适时以“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的形式发布调查结果。所谓的“城市慈善指数”,包括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和慈善文化等层面的上百个具体指标,被形象地称为“爱心GDP”。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衡量被与“GDP、绿色GDP、黑色GDP”等等各种数字指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些权力者偏偏对数字充满喜好,动辄喜欢动用一些声势浩大的数据支撑场面,却又似乎从未思考过,这些巨量的数字跃进背后,是否越来越远离了指标的初衷。同时,这些数字也被作为各地城市形象打造的硬性指标,诸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等等,形成一道行政文化景观。以此逻辑,“爱心GDP”自然成为“慈善城市”的评价指标,这可以说是对慈善的一种绑架。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致力于宣传“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以成就“慈善事业”、打造“慈善城市”,其根本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建设“慈善城市”应充分认识慈善文化根于民众自觉,源于文明和社会进步;应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避免硬性任务式的指标考核,应以教育、引导、服务为主,循序渐进。慈善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民的工程,应谨防追求数字指标的“全民总动员”的“大跃进”式慈善运动,否则,“慈善城市”将仅仅是座“海市蜃楼”。(SHY)
盲目建“低碳城市”陷发展误区
近几年,在环境危机的升温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引下,中国俨然出现了低碳城市跃进潮,从所谓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大多数城市都处于建设误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如保定、上海、北京、杭州、无锡、芜湖、德州、珠海、深圳、厦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贵阳、哈尔滨等。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打着低碳旗号的高新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以低碳城市建设的名义,弃“旧城”建“新城”,甚至形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错误认识。这种跟风式的“低碳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逐渐意识到盲目建设造成的难题。两年前,北京近郊怀来县提出要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零碳城,而如今除了一座生态新城规划馆外,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我们认为,目前国内“低碳城市”概念还不成熟,对低碳生态城市还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定义,缺少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不完善。在各地“低碳城市”盲目建设中,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甚至仅仅是概念的设计,而忽视与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这必然使城市步入低碳建设的误区。(SHY)
生活成本飙涨损害城市发展环境
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美世近期公布了最新《全球生活成本调查》,东京成为全球海外派驻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美世咨询的调查旨在协助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为其海外派驻人员确定适当的薪酬津贴提供参考。该调查涵盖了全球五大洲的214个城市,衡量了各地200多个项目的相对成本,包括交通、食品、服装、家居用品以及娱乐。住房成本也被包含在内,因为这往往是海外派驻人员最大的一笔支出,在决定各个城市的排名情况时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纽约被用来作为基准城市,其它所有城市都与纽约进行比较。中国大陆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6位,北京排名第17位,分别攀升了5位和3位,超过了首尔。此外,深圳(30)和广州(31)的排名比2011年分别上升了13位和7位。一线城市中,商品价格上涨加上人民币的升值推高了中国大陆城市的排名,对住房的持续高需求也导致了房租的适度上涨。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排名大幅上升外,二线城市的排名也大幅飙升:如青岛(66)、天津(72)、沈阳(85)、南京(94)和成都(94),这些城市今年的排名均出现了大幅飙升——而前一年它们的排名都在前100名之外。二线城市排名飙涨的原因,主要也在于房租成本。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房租成本都疯狂增长,对企业而言,大幅影响了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对个人而言,生活成本上涨对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都有深刻影响,长此以往,损害的是整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TLM)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的机构设臵
上期的《城市问题研究》中,安邦提议各地应该恢复建立公用事业管理局,专注于民生的宏观管理,引发客户的积极反馈,希望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以新加坡的公共事业局为例,来说明其中的差别。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公共服务的提供部门,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国家电网等,实际上是带有部分公共性质的企业,市场化的特征很突出。而公共事业局却是以监管、协调为主导的管理部门。各地应该恢复建立公用事业管理局,这个机构是专注民生的宏观管理部门。新加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少,且人均水资源量仅211立方米,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以如此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和社会,新加坡水务部门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2002年新加坡进行了机构改革,整合了所有与水相关的行政部门。新的公共事业局的责任除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公共事业局进行综合的水管理。
除了公共事业局主导管理以外,其他有关的政府机构也参与水的管理。比如,新加坡实施的集水区规划和管理,其中会涉及到“在集水区不能建设有污染的项目,主要指工业”、“将分散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池塘等连接成一个网络体系”等内容,就必须通过与其他政府机构,诸如城市再发展管理机构、住房和发展署、国家环保局、土地运输管理机构等一起实施。其中,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很关键。(TLM)
第五篇:低碳研究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里,学校组织了一次关于低碳的研究性报告。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欢乐,了解了许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大家先是查阅了有关低碳、哥本哈根等资料,了解了相关资料,知道了研究目的,便开始了研究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有问题,我们努力解决;有发现,我们认真记下。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学习知识,都在锻炼自己。不仅完成了研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学习,把那些有用的资料印在了脑子里,也感受到了“低碳”的好处,知道了在他人眼里低碳是多么的重要,每一次发现,我们都欣喜若狂;每一次失败,我们都毫不气馁。
随着二氧化碳的污染面积逐渐扩大,地球逐渐变暖,每一个人都在宣传低碳,做到环保,我们的这次活动,也有着这样的意义。当完成了这次活动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些宣传低碳的人们发着低碳宣传单,那里面的一员也有我!那时候的大家,没有一个人忽视低碳,环境是那么的美好!我希望,那将是明天的画面。
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低碳的重要,我真诚的发起一个呼吁:让我们关注低碳,做到低碳,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翟羽佳
前几天,王老师组织我们班四名同学到书城搞了一次关于低碳环保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们每位同学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归纳出了许多问题。通过采访,我发现市民对“低碳”的了解度还够不高。
我采访了一位中学生,问她是否了解低碳生活,她回答说“不太了解”。我又问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到低碳节能的,她只说“在外出时尽量不用私家车”。我接着问她能否告诉我两条节水的小窍门,她想了半天也没能想出来。由此可见,大家对低碳生活知之甚少。这主要是政府对低碳的宣传普及工作做的还不够,现在全球变暖正在加剧,我们每个人都要多了解一点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落实低碳生活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气候变暖的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可以上街发传单,还可以在电视节目中专门设立一个栏目来普及低碳环保的知识,使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让低碳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吕思泉
【我的倡议书】
2011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这看似颇有点危言耸听的说法,其实足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远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日前,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句小标题,大概是这样的: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啊,现在,有多少干旱的田地,导致人们吃不到粮食,饿着肚子呢?也许数不清。可是,是什么造成的呢?也许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
总之,我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点,还祖国一个更清新的空气,更美好的明天:
1、电池可以重复利用,大件电器上用过的电池可以放在小件电器上继续使用。比如电动玩具耗电量比较大,把玩具上用过的电池再放到闹钟、遥控器上之后,还能再继续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
2、电视、电脑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每天盯着屏幕连续看上几个小时都很常用。
3、在看电视和电脑时,可以适当把屏幕调暗一些。的屏幕太亮不但会缩短电视机的寿命,而且费电,而调成中等亮度,既省电又能保护视力。
4、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频繁的开启,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
5、在冰箱内存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祖国将有一个更清新的空气,更美好的明天!
您是支持、反对,还是观望、无所谓,请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