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01: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

第一篇: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

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

近年来,九里街道在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中以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重中之重,坚持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满足了居民多种需求,为推进社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处9个社区中共有各类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民间组织15家、备案7家,并涌现出美尔社区“社区志愿者”、拾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化工学院志愿者服务队、九里书画协会等各种组织。这些社会组织遍布全处社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功能较强的社会组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我处社区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区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社区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了社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我处社区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一是在组织服务内容上突出功能性。按照“一社区一品牌,一组织一特色”的思路,精心培育慈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老龄、志愿者服务、文化、福利、医疗保健、卫生体育、家政服务、残疾人托养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多样性。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过程中,既强调全处社区统一政策、统一步调,又倡导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培育发展了一批参与管理型基层社会组织。三是优化培育发展环境。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情况与对社区建设的整体考核相挂钩,做到组织上重视,政策上扶持。资源上保障。

四是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改变传统上大包大揽的方式,对一些居民需求强烈、市场供给不足的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采取“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通过向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服务项目的购买开展,以此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五是强化培训交流及激励机制。定期组织从事社区社会组织的人员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其依法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与水平,并探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其推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开设专题知识培训的方式、开展不同层面的评优评先活动,并给予那些群众评价高的社区社会组织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里街道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为全面落实市、区下发的《关于对2012年度社区建设工作督查的通知》通知要求,结合年初签订的民政工作责任状内容,现将我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广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模式进展情况

九里街道所辖村、社区数量为9个,其中行政村6个、城市社区3个。我街道已创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6个,目前有6个社区已实施“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今年我街道创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个、和谐社区2个,由九里和平山口两个社区同时创建,预计今年年底开始实施“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二、“三社联动”工作的探索与实施情况

为大力倡导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盘活用好社区各类资源,在不断探索中,九里街道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工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抓手,推动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创新和实践“三社联动”的新路子。

(一)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强化“三社联动”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行政推力作用。一是建立“三社联动”领导机构。二是研究制定 “三社联动”实施方案。三是建立领导挂靠机制。街道领导与社区挂钩,确保这项工作健康高效运转。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强化“三社联动”经费保障 采取政府资助、扶持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自我挖潜等多种手段筹资。一是我处采取委托、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服务项目工作转移给社区社会组织。政府交给社区社会组织任务时,实行费随事转,更好地落实政府购买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二是坚持开展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抵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社区社会组织以服务为宗旨,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对于特困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对于那些纯粹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项目,则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维持正常运转;对于那些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服务项目。如在居家养老、家教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在今后的工作面中,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做到自收自支、独立经营,把福利、微利和经营性服务结合起来,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三社联动”人才保障。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在坚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把大量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来做,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工作。二是整合人才资源。选择“三委”(社区支部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中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负责人,居委会主任可以当个顾问或名誉会长。这一来,社区干部既不会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也实现了社会组织全面发展的局面。

三、和谐社区达标率年度完成情况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九里街道在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今年我街道有两个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目前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已建设完毕,九里村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平山口社区正在进行内部设施配套,两社区硬件配套争取在10月底完成;软件方面,两个社区正在对台帐进行完善,预计11月份完成。

四、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计划、落实等情况

九里街道以社会工作实务为依据,在年初制订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培训学习,我们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座谈、讲演、心得分享、主题讲座和外出学习等形式,利用每月第一个周五下午定期学习。目前我处开展了9次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培训班,培训500人次。通过培训,一是督促了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深化理解和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另外社区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库,网络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加盟到社区人才队伍中来,探索性地共同解决社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有问题的居民,做到“助人自助”。

五、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度情况

1、九里村:该项目位于我街道一中分校南侧,占地约4.6亩,合计约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200平方为居家养老站,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周期8个月,共三层,目前三层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0月份完成设施配套,11月份开始运营,12月份迎检。

2、平山口社区:该项目位于我街道汉襄佳苑,占地约200平方米,合计约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为居家养老站,计划投资90万元,建设周期8个月,共二层,目前内部装修已完工,10月份进行设施配套,11月份开始运营,12月份迎检。

六、村级监督机构建立与工作运转情况

(一)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情况

九里街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群众民主监督、依法监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各村(居)全部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形成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居)民大会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居)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的村(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落实,村(居)干部的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从而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二)村(居)民主理财、监督村(居)务公开等制度落实情况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构。成立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支部副书记兼纪检委员,成员由村“两委”干部组成;并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依法从老干部老党员中挑选作风正派,敢抓敢管,业务熟悉的代表组成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做到村务公开工作有领导机构、有监督机构、有办公场所、有专人负责,为村务公开的健康有序、扎实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增强干群参政议政的意识。认真抓好村务公开“六个规范”:

1、坚持每季召开一次“两委”干部会议,专题研究分析村务公开工作情况。做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推动村务工作的落实。

2、规定每月逢5号,作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活动日,由民主理财小组逐单审核财务收支情况,并盖章封存。

3、每月6号,将经过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的财务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列榜公布。

4、每年请上级审计部门对全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5、实行动态管理,将全村计生、民政低保等相关情况在公开栏上进行公开,坚持一把尺量准,一碗水端平,不循私情。

6、对集体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公开投标,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效地确保了村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干群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

3、依法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农村的各项工作,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支持和拥护。为加强民主管理,还权于民,我们认真制订“两会一议”制度,确保群众对村务工作享有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两会”:其一“会”是每半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并审议村委会阶段性工作报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重大公共事务工作计划和公益事业建设计划。另一“会”是每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由村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并提请大会审议本村经济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重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计划以及审议新一年资金收支计划等。“一议"就是村民议事制度,规定本村的生产、经营、公益事业、投资项目以及一切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推行民主决策,依法加强民主管理,不但保障了村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使村委会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调动了群众关心和支持村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开展情况

九里街道以提升和加强宣传工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和网站,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处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到目前我处信息在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市老龄网、中国未成年人网、鼓楼区政府网)上稿15篇。

九里街道办事处上报平山口社区作为备查单位。

二0一二年十月八日

九里街道2012年社区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为全面落实2012年8月28日市局召开的“全市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会”的会议内容,完成区对我处社区建设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确保《2012年社区建设项目计划》顺利完成。现将我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情况

1、九里村:该项目位于我街道一中分校南侧,占地约4.6亩,合计约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200平方为居家养老站,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周期8个月,共三层,目前三层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0月份完成设施配套,11月份开始运营,12月份迎检。

2、平山口社区:该项目位于我街道汉襄佳苑,占地约200平方米,合计约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为居家养老站,计划投资90万元,建设周期8个月,共二层,目前内部装修已完工,10月份进行设施配套,11月份开始运营,12月份迎检。

二、和谐社区创建情况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九里街道在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今年我街道有两个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目前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已建设完毕,九里村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平山口社区正在进行内部设施配套,两社区硬件配套争取在10月底完成;软件方面,两个社区正在对台帐进行完善,预计11月份完成。

三、“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建设情况

九里街道所辖村、社区数量为9个,其中行政村6个、城市社区3个。我街道已创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6个,目前有6个社区已实施“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今年我街道创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个、和谐社区2个,由九里和平山口两个社区同时创建,预计今年年底开始实施“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四、创新机制体制,打造特色亮点

九里街道充分利用自身社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天候工作制度,在社区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1、就业安居。社区党支部不仅组织居民参加社区的党课培训、党组织活动,而且为居民就业、经营等方面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社区党支部本着“奉献爱心、服务社区居民”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成员与社区低保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结成对子,定期到这些家庭进行慰问帮扶,意在为贫困群体解危急之难。

2、“三队”探索居民自治新途径。九里街道在辖区环境整治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小区的硬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同时各社区带领居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激发广大居民共建和谐家园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义务治安巡逻队

为维护小区安定,社区组织退休党员组成了“义务治安巡逻队”,由社区统一配备了服装、帽子和袖标,每天定点在小区内巡逻,保障小区安全。巡逻队自成立以来,不论冬夏,每天都坚持巡逻,居民亲切地称他们为不拿工资的警察。

义务民调队

各社区发动退休党员干部组成“义务民调队”,主要职责是:宣传政策、排查矛盾、反馈信息。“义务民调队”成立至今,先后调解纠纷达40余次。他们采取登门入户、楼头谈心等方式,了解诉求、化解矛盾,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使矛盾纠纷得以在社区内协调解决。志愿者服务队

社区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校大学生及一部分居民组成。为空巢老人提供洗澡、保健、理发等简单服务;为居民免费量血压、按摩体检;在“居民学校”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

3、为居民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在各个社区建设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和室内文化活动室,室内含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功能齐全。社区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依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每年都针对不同节日,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例如,迎春晚会,学雷锋日活动,妇女节茶话会,“五一”慰问劳模演出活动,“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七一”“八一”两节邀请社区老革命军人讲革命故事,“十一”庆国庆系列活动等。通过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五、社区建设项目手续

我街道九里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通过市发改委审批立项,平山口社区有市民政局批文,其它规划、土地手续正在协调完善。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各章节辅导

同学们:

欢迎大家学习掌握“社区社会组织”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内容,围绕什么是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发展哪些社区社会组织,怎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基本问题进行讲解,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有:(1)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及重要意义;(2)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思路;(3)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及其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操作思路;(4)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的操作思路;(5)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要点;(6)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操作要点等等。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因此,要理解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就应该对社会组织的含义有一个概括性了解。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从狭义上理解社会组织仅仅是指民间力量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也可通俗地称之为“民间组织”。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界定的社会组织,其范围明显小于西方国家所谓“第三部门”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NGO)范畴,一般不包括居(村)委会,不包括参加政协的各人民团体和工青妇组织,更不包括事业单位,基本上等于党建领域常说的“新社会组织”。

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社会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其中,社会团体主要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基金会是指对自愿捐赠的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会组织大致划分为: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等。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性。

如果按照活动地域范围(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社会组织、省市级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如区县或街道社区层次的社会组织)等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并无严格界定。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由社区成员举办,主要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基本宗旨的社会组织,也可以通俗称之为社区民间组织。它属于基层社会组织范畴,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所说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社区业主组织主要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组成的组织,包括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和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会的执行机构。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标准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如果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划分为: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

如果按照登记和备案标准划分,可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履行了登记手续)、备案型社会组织(履行了备案手续但未履行登记手续)、未登记未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大致区分为:社区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等类型,当然,这种划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因为绝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都同时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和权益维护功能。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尽管还处在成长初期,但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程度不同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或者义务巡逻协助维护社区秩序,或者参与调解民间纠纷,或者开展扶贫帮困,或者自娱自乐同时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已经显露的端倪表明,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工作或者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一是有助于推进社区群众性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空间从社区内单一的地缘群体例如居委会、居民小组、邻里、楼院等拓展到社区内的趣缘群体、志缘群体、利益群体等多类群体;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内容拓展到社会公共生活的诸多领域;可以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有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可能推动社区群众性自治逐步进入以居民委员会为载体的居民自治,以业主组织为载体的业主自治,以社区民间组织为主要载体的社团自治同时并存、互联互动、功能互补的历史新阶段。

二是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化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成员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要解决社区各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和居民委员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三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有限政府”,需要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来承接过去由政府包揽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需要社会组织提供多种社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组织服务于社区的作用越大,越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总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协同力量。理解这一点,还需要清楚: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替代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不能替代基层政府组织的主导功能,不能替代居委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要协同这些组织发挥作用。

二、重点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种类繁多,功能千差万别。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一)大力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天津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发源地。1989年,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20多年来,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包括天津市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还不算多,所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还不算高。二是年龄构成偏高,主要以中老年居民尤其是以退休老人为主,这虽然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但与中青年居民占一半以上的人口结构很不一致。三是文化构成相对偏低,有专业技能或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较少。

有鉴于此,应该至少通过以下途径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社区志愿者结构。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这不仅可以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而且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我们发展和优化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机遇。

二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参加社区志愿者队伍。这对于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用其所长,尽量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要注意负担适量,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活动太多,负担太重。

三是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服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引导社区青年居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同时吸引青年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将社区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社区服务基地或教学实习基地。

(二)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此处所谓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慈善救助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大力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区慈善组织网络。城区和街道社区都有必要建立健全慈善协会(或者分会),并依托社区实施慈善救助项目。要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给予基层慈善组织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同时推动基层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信力。要强化社区成员的慈善意识,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活动。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参与社区慈善活动,回报社会的自觉性。要推动社区慈善捐赠活动多样化、经常化。例如,开发和实施农民工救助、孤儿救助、扶残救助、安老救助、医疗救助等项目,建立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为普通人广泛参与社区慈善活动提供平台。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探索推动慈善超市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也是培育发展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许多地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社会捐助模式,建立了面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慈善超市”。低保户或其他贫困人口可以采用凭券、凭卡领物等方式自由挑选所需要的物品,类似于顾客在普通超市购物。这种救助方式与传统救助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目前,许多社区慈善超市的性质还不够明确,运作还不够规范,大都由社区工作人员经管。我们认为,应该促使其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为此,应该履行必要的登记手续;应该借鉴商业超市的经营经验,实行成本核算,专业化管理;应该鼓励公益性社会团体兴办社区慈善超市,也可以依托普通超市建立社区慈善超市,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

(三)着力培育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

在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包含着一大批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组织,例如,主要为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优抚对象、外来人口服务的组织。积极扶持和优先发展这一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促进社区治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培育社区老龄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社会团体,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为老服务机构等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积极培育社区残疾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帮助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要重视发展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团体,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

由于社区业主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业主委员会)尚未纳入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组织范围,因此,关于社区业主组织是否属于社区社会组织,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的业主组织应该属于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业主自治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群众性自治的新增长点之一。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使其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积极力量,已经成为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服务的一项突出任务。

在培育发展社区业主组织方面,一是要推动应建而未建业主组织的社区,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实现“应建尽建”。

二是根据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借鉴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某些规定,制定社区业主组织章程。其中,明确业主大会是业主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业主代表会讨论决定业主大会授权的事项;业主委员会成员由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并对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负责;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可以行使罢免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职权。并且规定对于未经合法授权以业主委员会名义实施的给业主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社区业主可以主张对负责人和具体行为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要求,以避免业主委员会成员滥用全体业主赋予的权利,损害业主利益。

三是发挥社区业主组织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定职能。其中包括: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实施管理规约,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配合公安机关,并与居民委员会协作,共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等等。

四是逐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社区居委会指导、支持、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大会及其业主委员会选聘、解聘、监督、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指导和帮助社区业主建立健全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及其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支持。要提倡社区居委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业主代表交叉任职。要建立健全“四方”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推动形成社区治理服务的整体合力。

四、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

(一)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

此处所谓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主要是指以繁荣社区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许多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草根型”社区居民文化团队,他们一方面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另一方面服务群众,快乐他人,在社区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发展壮大基层群众性文化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队伍。要鼓励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有体育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对广大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使其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并且负责健康测定、体质测评等等。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文体指导员的作用,要按照文化体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者授予社会文化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有条件的街镇还可以成立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作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员的活动基地。

(二)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者简称“民办社工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扶持发展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并且增强其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功能,有助于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帮助举办者解决成立登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可以适当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成立初期且承担社区服务工作的民办社工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都应该尽可能在服务场所、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降低其日常运行成本。

其二,制定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以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地方政府支持民办社工机构的运行机制,切实将现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能、不便或做不好而居民群众又迫切需要、必须完成的社会服务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委托给民办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

其三,按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推进民办社工机构专业化。要求民办社工机构发起人中,至少有一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至少有两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专职工作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在民政部门登记。

五、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总的来说,我国和我市的社区社会组织还处在成长初期,自身发育程度较低,自主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能力较弱,既存在培育发展不足问题,又存在监督管理不够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措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改进登记和备案制度,继续实施“两条腿”走路 1.适当降低登记门槛,促使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

履行登记手续是社区社会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的首要环节,也是他们接受政府资助、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多数地区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设置的登记门槛过高,制约着各类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兴办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制约着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阻碍着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和功能发挥。

有鉴于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优化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首先,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凡成立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不再需要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其次,借鉴某些地区的成功经验,适当降低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例如,简化登记程序、登记材料、登记公示;免收登记费、公告费、独立场所使用权证明、本社区户籍的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身份证明;降低资金门槛、会员数量门槛、办公场所门槛;应该允许多个社区社会团体利用同一场所合署办公,允许若干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申请登记在同一活动场所,或与同一社区的社会团体使用同一活动场所。

2.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所谓“备案”主要是指对于那些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团体,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或审查同意),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者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即可依照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应该说,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社区社会团体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亦即对于具备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对于不具备登记条件但具有积极作用的予以备案,符合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社区社会组织的客观实际,具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其一,规范备案程序。不妨要求社区社会团体履行备案手续先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审查同意,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凡民政部门同意备案的,由民政部门颁发备案证书,不收取费用,可在街道(镇)社区范围内公告。并且要对备案有效期作出规定,一般不超过三年。有效期满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履行登记手续获取法人资格,或者继续予以备案。其二,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条件。例如,要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应该有规范的名称、会员数量、业务范围、活动场所、组织章程等必要条件。可以无注册资金、无专职人员、无专用办公住所,但应该有办公活动地点。其办公活动地点可以是社区活动场所,也可以是会员家庭房屋。还应该有组织章程和会员名单等基本资料。

(二)改革限制性政策,释放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量

我国以往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设置了若干限制性条款。例如,不允许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不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不允许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这些规定实际上遵循的是“非竞争管理”原则,从而意味着已获合法身份的社会组织事实上处于某种垄断地位,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一方面,现有社会组织往往会失去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新组织难以产生。这些规定主要考虑的是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方便,主要考虑的是管控而非培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因此,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改革“非竞争管理”以及“限制分支机构”等政策规定,允许基层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在城区、街道社区地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相近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民非办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外来人口和非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举办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法规精神,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利用非国有资产才符合政策规定。居民委员会利用自有资产,或其他非国有资产,乃至借贷资金举办直接服务于社区成员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例如在老旧居民区举办社区物业服务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符合政策规定,又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

(一)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大都规模过小,实力单薄,骨干成员交叉重叠,很难单独承接政府资助或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也很难单独在社区治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鉴于此,不妨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分会),整合基层社会组织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我们认为,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可以由街道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自愿组成,既可以包括团体会员,又可以包括个人会员;既可以吸纳社区社会组织,又应该吸纳坐落在本辖区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社会组织;既可以包括本辖区的社会团体,又可以包括本辖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履行成立登记手续,获取社团法人资格,以利于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和接受政府资助。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设立专职工作岗位,可以招聘具有任职资格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日常事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既可以作为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分会,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履行登记手续,获取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这样的社团法人依然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加入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

(二)加大扶持力度

其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制度,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是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措施,而且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政府购买这些组织的公益性服务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各地城市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实施面向社区社会组织的项目资助和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吸引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公开招标。招标方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投标,并择优选择中标人的一种招标方式。二是邀请招标。也称为有限竞争招标,招标人向三个以上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未被邀请者无权参加投标),并从中选定中标者的招标方式。三是竞争性谈判。是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四是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方向特定的一个供应商采购的一种政府采购方式。这四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具有各自的条件和要求。

其二,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提供活动条件。各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在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中,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活动设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的一部分服务场所、服务项目委托给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运营,促使他们在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负担。

(三)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促进良性互动

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政府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注重在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社区党组织领导;提倡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与该团体(组织)的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交叉任职,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要探索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监督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例如,提倡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业主代表交叉任职,以增强协调力度,促进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互利双赢。总之,要指导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着重在“社区成员所需,社会组织所能,市场经济所缺,党和政府希望解决而又力所不及”的社区工作领域开展服务项目,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基层政府组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第三篇: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内容概要】近年来,我县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由于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总量相对不足、形成模式单

一、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十七大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列的第三部门,是各类组织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的一支社会力量,是承接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县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延庆县社会组织包括注册登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未注册登记的草根组织。通过调查统计,从1992年11月7日,县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和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正式在县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成为我县最早注册登记的2个社会组织,截至到2010年8月底,我县在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计196个,会员数总数54098人,注册资金共计1357.2万元。

(一)社会团体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共计147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75%。其中学术性6个、行业性11个、专业性123个、联合性7个。社会团体注册资金总数495.2万元,会员总数53297人。我县147个社团组织分别挂靠在44个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涉及法律、工商服务业、教育、科技研究、农业及农村发展等近12个行业,其中农业及农村发展社团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与结构状况。

从2000年4月12日,延庆县帝泉老年人服务中心成为我县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计49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25%。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总数916万元,会员总数754人。业务主管单位涉及民政局、教委、科委、劳动局、体育局、司法局、卫生局、街道办等9个部门。分布在教育、社会服务、法律、农业及农村发展、体育、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卫生、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9个行业领域。

(三)草根组织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我县草根组织共计150个,其中社会团体性质13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19个。在街道或乡镇等部门登记备案的8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54%,未进行登记备案的7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46%。草根组织会员总数达到4276人,其中党员1033人,占草根组织会员总数的24%。政府资助资金或接受捐助等形式获得的活动经费36.12万元,主要以开展文体活动、慈善公益和提供社区服务为主。按区域分类,我县草根组织分布在12个乡镇和城区三个街道。12个乡镇共有草根组织96个,千家店镇拥有草根组织最多,为35个,乡镇草根组织会员总数2786人,党员总数462人。城区三个街道共有草根组织54个(香水园街道21个、儒林街道19个、百泉街道14个),城区草根组织会员数1490人,党员总数571人。

二、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社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调处不同阶层群体间利益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社会组织服务领域由初期的农业及农村发展拓展到工商服务业、教育科研、慈善公益、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网络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协会、养老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公平;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增加劳动者技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等等。如县计生协会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449.645万元,帮助4670家独生子女家庭脱贫致富。社会组织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市场资源配臵不到位的缺陷。此外,公民通过志愿参与以无偿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特征的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促使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和人民群众社会价值理性的回归,培养了公民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组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社会组织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地帮助政府、市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首先,促进就业。我县有20多家民办培训学校,在培训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解决就业700多人。其次,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有农业及农村发展方面的社会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这几年中,这些社会组织协助政府,为农民无偿提供农业种植、养殖培训技术,规范农产品价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承担政府放权的一些具体事务,同时也能为企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我县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等类型的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协调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组织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能力增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多元化,对政府现有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中上层群体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服务,舒适和享受,已经“不差钱”,如看病就医,患者的高需求,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提出挑战,于是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其次,弱势群体阶层分享改革成果的诉求不断增强,对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单调性及理念的局限性不断提出挑战。事实说明,政府并非“万能”,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公民利益诉求,矛盾化解。实际上,近年我县各类社会组织在服务公民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延庆县医学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14起医患纠纷,70%的医患纠纷调处达到了各方满意,有效地化解了医患矛盾,防止问题进一步升级。

三、我县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社会组织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努力建立符合具有我县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一)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等需求日益增强,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来承担社会服务管理功能,弥补政府在职能转型过程中提供公共产品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我县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按28.8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仅为6.8个,与其他区县或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组织数量排名处于下游水平,总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形成模式单一,社会组织社会化程度低。我县社会组织中,“管办模式”依然是形成模式的主流,政府力量介入成为社会组织创建的一种惯性延续。在我县注册登记的196个社会组织中,55%以上属于官办,其法人代表也大多由行政官员兼任,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官民不分”的困局使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导致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在各区县中排名垫底,其民办非企业单位最能体现“民办”之意,但是其数量最少,与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多于社会团体数量的总体趋势不相一致。

(三)管理侧重约束,培育、扶持机制较弱。所有社团在向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申请登记前,必须“经过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业务主管部门”及“登记管理机关”构成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前,必须在政府相关部门或国家事业单位挂靠,而被挂靠单位既不能从中获益,又必须为挂靠组织的任何问题负全责,无形之中增加了挂靠单位的政治风险。这也是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注册困境”。所以“双重管理”的重心仍偏向于规范和监管社会组织登记行为与日常活动,限制约束机制较强,而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购买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很少涉及,造成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社会组织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制约因素繁杂,自身生存发展困难。资金、场地、人才等因素是当前所有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册门槛高。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创建初期必须具备注册资金、固定场所、会员数量等硬件条件,很多社会组织,苦于诸上限制条件而无力成为法定的社会组织,只好“法外生存”。第二,运转经费来源少、无保障。官办社会组织资金状况相对较好。但是,自发的社会组织,因没有政府背景,以及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只能依靠捐赠或寻求政府资助,到处“化缘”,很难维持。此外,社会组织的活动场所和公益活动等必须交税,无营利,还交税,无形中又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负担。从1992年我县开始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起,先后有20个社会组织被注销,占非官办注册登记组织的20.7%。第三,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由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具吸引力,即使引进了人才,队伍稳定性也较差,导致社会组织不能向社会提供有效的专业性服务,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也就很难实现。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建议

总的来看,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

(一)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理念,逐步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社会组织是实现这一个目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转变政府总揽一切事务的思维模式,调动社会组织这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分担政府事务,发展经济,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调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大力弘扬、宣传组织规范、社会实效好、发挥作用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鼓励和号召公民自发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吸引更多社会精英参与社会组织发展,营造社会建设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构建培育社会组织新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有序“释放”出一部分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政府购买、补贴、奖励社会组织服务的具体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探索用社会力量解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足的问题。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时,要降低对社会组织的门槛儿,鼓励草根组织参与项目申报,以此来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在项目评估审定、资金使用监管、项目成效验收、引入奖惩机制等方面,逐步规范,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培育新机制。

(三)搭建“枢纽型”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通过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使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把业务主管职能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起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服务为工作切入点,反映社会组织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组织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进社会组织的社会化、专业化。

(四)突破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税费减免”,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因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社会组织审计费用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社会组织活动场所免征税。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数额较大适当缴税。允许社会组织适当收取服务费,维持其正常运转。试行社会组织星级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保障条件、活动能力、社会实效、群众满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出等级分别给予不同奖励,形成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服务管理草根组织,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机制。

草根组织具有“民办”特性,更贴近群众,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生存也更困难,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建议在乡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机构,负责草根组织的备案和指导工作。社区(村)居委会设臵专职人员,负责草根组织服务和管理工作,反映草根组织实际需求,协调解决草根组织资金、场地、人才等实际困难。加快草根组织备案工作。将有条件的草根组织,通过培育引导规范,发展为合法的社会组织,纳入“枢纽型”管理。

第四篇:广州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办法

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规范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管理,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培育扶持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是指由市、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主导建立的,经市民政部门核定,承担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具体事务的公共服务场所,包括:

(一)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主导建立的市一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二)各区民政部门主导建立的本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三)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主导建立的本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四)市、区有关部门主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统筹指导、建设核定、资助审核、考核评估、监督管理,负责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预算编制规定和程序将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做好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负责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预算编制规定和程序将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做好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市、区有关部门按照“谁建立、谁保障、谁监管”的原则,负责本部门主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业务指导、运营保障、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并与民政部门一起做好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

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作为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业务指导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具体业务统筹协调;

(二)协助市民政部门制定和实施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考核和运营评估标准;

(三)协助市民政部门进行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统筹开展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系统平台和数字化培育平台建设;

(五)负责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六)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交流。

第二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

第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场所:建设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用于社会组织培育服务的区域应不低于培育基地建设面积60%的比例;场地属租赁性质的,租赁期限应不少于3年。

(二)基础设施完备:培育基地应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包括基本的场地装修、办公设备等,消防管理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三)内部管理完善:培育基地运营主体明确,运营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名。

(四)使用功能清晰:应以社会组织培育为唯一用途,不得兼顾商业或其他用途。

(五)培育重点突出:市社区服务中心、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主导建立的培育基地入驻的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含未注册成立,但已开展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应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的60%,且不少于5个。

第七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立运营后,由主导建设的主管部门(单位)向市民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市民政部门委托第三方开展实地勘察和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予以核定,纳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统一规范标识并向社会公布,并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予以一次性资助。其中,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区民政部门受理,加具意见后报市民政部门核定。

第八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提供办公及服务的业务场所、会议室、培训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二)负责提供相关政策指引咨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协助落实社会组织优惠扶持政策。

(三)负责提供符合社会组织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服务,重点引导社会组织提升内部治理、项目策划、服务开展、资源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四)负责提供项目资讯、转介服务、社会捐赠、公益资助、合作交流等信息共享、资源链接服务。

(五)负责提供活动策划、项目推介、品牌推广、风采展示等服务和平台。

(六)负责提供有助于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日常行政管理服务,协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工作。

(七)负责提供社会组织党群活动场所、党建工作培训等服务,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和工青妇工作。

第九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专业运作、品牌培育”的原则,重点培育、优先培育发展行业4

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一)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及市级群团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在社会治理、公益慈善领域有行业影响力,能示范、引领和带动同领域社会组织发展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二)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在其辖区内起示范引领作用,能带动和服务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注重引进培育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服务潜力大的初创型社会组织。

(三)街(镇)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扎根社区、贴近基层,直接为社区和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四)其他群团类和行业类、科技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其领域内有鲜明特色的,有助于促进本领域创新、健康发展的社会组织。

第三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管理与服务

第十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主管部门(单位)可通过委托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培育基地交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运营管理。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轮候、入驻、出壳等管理制度,加强入驻社会组织管理,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低偿或无偿的培育服务,其中,应为初创型或尚未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提供无偿培育服务。

第十一条 申请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社会组织按照已登记成立和尚未登记成立的类别,应当分别满足下列条件:

(一)已登记的社会组织。

1.申请前3年(成立未满3年的自成立以来)均按时提交报告并通过审核,按照《广州市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办法》的规定进行公示;

2.申请前3年(成立未满3年的自成立以来)未受过行政处罚;

3.有规范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独立的财务账户; 4.有具体的组织负责人和稳定的工作团队;

5.在本领域内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作用发挥较明显或具有较突出的发展潜力;

6.已办理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和规范使用税务票据。

(二)尚未登记的社会组织。

1.有具体的组织负责人和相对固定的工作团队; 2.有清晰的机构宗旨、组织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发展前景、服务潜力和社会需求;

3.有较为成熟的工作项目或工作计划; 4.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入驻:

(一)申请受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收到社会组织入驻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受理;

(二)初审评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受理入驻申请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对提出申请的社会组织的服务宗旨、活动项目、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提出初审意见,报主管部门核准;

(三)复核核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主管部门(单位)应当在收到运营管理单位呈报的入驻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准。核准同意入驻申请的,进行结果公示;不同意入驻申请的,应将申请资料全部退还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结果公示。经主管部门核准同意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收到核准结果之日起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五)签订协议。公示期无异议的,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与入驻社会组织签订协议,明确权责义务,办理入驻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社会组织申请入驻培育基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入驻申请书,说明入驻培育基地的具体理由和发展目标;

(二)组织概况,说明组织结构、成立时间、注册资金、组织类型、业务范围等情况;

(三)法定证照文书,包括组织章程,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或合伙或个人)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财务资料,成立以来的财务报表;

(五)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

尚未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应提交入驻申请书、成立组织或开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负责人(创始人)及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第十四条

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接受培育服务期限原则上为3年,培育期满后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按入驻协议约定办理出壳相关手续。

入驻社会组织可以申请提前出壳或终止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入驻协议约定为其办理出壳相关手续。

申请延长入驻培育期限的,经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评估,能在本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品牌项目、重大成果、突出贡献,获得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3A(含)以上等级或市民政部门颁发的品牌社会组织等市级以上荣誉,以及其他确有需要延长培育期限的,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依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入驻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培育基地相关管理规定,出现下列情况的,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可提前终止入驻协议。

(一)入驻协议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未入驻或入驻期间每年累计超过3个月不使用培育场地的;

(二)入驻期间不按组织章程正常开展活动的;

(三)因自身原因无法继续开展活动,自行注销的;

(四)被登记管理机关列入异常名录或受到行政处罚的;

(五)有违法违规行为或不遵守培育基地管理规定的。

第四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资金资助与运营评估

第十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经市民政部门核定后的次年,按下列标准分两年(每年50%)给予一次性资助。

(一)场地建设面积2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10个(含)以上的,给予10万元资助。

(二)场地建设面积3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15个(含)以上的,给予20万元资助。

(三)场地建设面积5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20个(含)以上的,给予30万元资助。

(四)场地建设面积6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25个(含)以上的,给予40万元资助。

(五)场地建设面积8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30个(含)以上的,给予60万元资助。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不得因迁址、场地面积或培育数量增加等原因重复获得一次性资助。第十七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申请一次性资助时间为每年3月,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其主管部门(单位)向市民政部门申报,区级、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其主管部门(单位)向区民政部门申报,申报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申请表》(一式三份);

(三)《入驻培育基地社会组织统计表》,并附每个社会组织情况简介;

(四)培育基地建设运营情况报告,说明场地面积、场地设置、建设运营投入资金、入驻社会组织及开展活动等情况;

(五)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培育基地场地使用证明。

申报材料须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其中,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须经区民政部门加具审核意见。

第十八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自核定之日起满一年的,应当参加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运营评估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由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按照下列程序,组织第三方对培育基地上工作进行评估。

(一)组织评估小组,发出评估通知;

(二)培育基地按照通知要求准备、提交相关材料;

(三)评估小组查看材料,提出初步评估意见;

(四)组织实地考察、调查和综合评审,确定评估结果;

(五)向社会公示评估结果,受理复核申请和举报;

(六)报市民政部门、市财政部门确认评估结果。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主导建立的市一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础建设。培育基地基础设施设备、场地使用效率等情况;

(二)制度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组织架构、行政管理和培育基地管理制度等情况;

(三)服务保障。后勤保障、政策咨询、项目策划、宣传推广、资源链接等服务情况;

(四)培育成效。入驻社会组织类型、数量,培育出壳社会组织数量、入驻前后内部治理、综合能力等情况;

(五)党建工作。入驻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党建活动及成效等情况。

第二十条

运营评估结果经市民政确认后,按下列标准给予运营补助:

(一)当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20%或以上,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当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5%—20%,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3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当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0%—15%,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1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当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0%以下或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补助。

第二十一条

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和运营补助由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予以保障,由市级事业单位负责运营且列入市本级财政资金保障范围的除外;区级、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和运营补助由区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予以保障,由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运营且列入区级财政资金保障范围的除外。

各区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在本办法第十六条、二十条规定资助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资助力度,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负责。

第二十二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获得一次性资助和运营补助的,应当和相关部门签订资助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二十三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具体评估标准由市民政部门另行制定公布。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资助、补助资金严格执行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规定,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场地租金、设备购置以及履行本办法第八条职责事项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第二十条规定的运营补助资金用于场地运维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坚持专款专用、合理合规、严格监控、保证绩效。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一经发现,依据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获取资助补助的资格,不再纳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对已经拨付的资助资金予以追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参与运营评估或者连续两年运营评估结果为“不合格”,且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补助的;

(三)擅自改变培育基地的使用性质;

(四)利用培育基地从事经营活动的;

(五)截留、挪用或违规使用资助、补助资金的;

(六)违反资助、补助协议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际情况评估修订。

第五篇:创新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培育社会组织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上半年,为规范我县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去年的《江西省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局积极发扬“想干、敢干、快干和会干”精神,突破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我县社会建设。

(一)探索创新社会组织登记模式。一是实行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继续下放权力,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二是实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我局今年加大了网上行政审批力度,建立了完善的行政审批网络,要求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据好有关政策和审批程序。三是缩短行政审批工作时间。规定实行当天受理、十日审核、三日审批,一日办结四个步骤的程序。时间由法律规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15工作日完成,审批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探索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新方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建设公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社区治理的需要。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县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和社会多元利益的动态协调。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争取将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探索设立全县性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或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分类培训和指导,通过业务、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等培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加深认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三是探索孵化基地试点。探索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建立“乡镇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乡镇选择3-5家草根组织进入基地,培育成熟后进行登记。待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四是探索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探索将年检初审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探索向民间社工机构购买服务。

(三)探索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新途径。目前余干县社会组织共56家,约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20%,为构建和谐余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县社会组织仍存在内部管理有待规范、自我能力不足、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其社会公信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制度。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完善社会组织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和鼓励我县社会组织积极参评。二是加强联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动,监督社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依法规范社会组织,依法查处非法组织,促进我县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发展新方向。一是开展项目购买。以项目开发为重点、岗位购买兼顾的形式,继续拓展社工服务领域,鼓励和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的购买。二是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推行“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社工、义工”联动互补、互动共进,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水平。

余干县民政局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下载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里街道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里小学工作亮点汇报

    九里小学亮点工作汇报 一年来,我校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教育局工作要点”提出的各项要求,坚持......

    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筹)

    嘉兴市秀洲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 《中心入驻申请指南》 一、申请入驻的条件 中心着力在社会管理服务领域、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培育、扶持和孵化有行业影响力、有发展潜力、......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

    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

    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全市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六发〔2014〕5号)精神,结合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

    九里坪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汇报

    九里坪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自查总结 一 年来, 我 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把教学管......

    九里街道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5篇

    法 治 简 报 徐州市鼓楼区九里街道法治办 (2011年4月28日) 九里街道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4月28日上午,九里......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 为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 2011 〕 n 号)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精选五篇]

    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摘 要]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区管理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和问题,社区社会组织对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