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皖江第一小康村”的领头人
“皖江第一小康村”的领头人
人物档案 profile
方继明,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
现任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龙庵社区党总支书记、调解委员会主任,龙庵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龙庵社区距无为县城20公里,位于长江大堤脚下,是全国千强镇、安徽第一镇──高沟镇所在地。这个昔日极其平常、十分贫困的江滩小村,一跃戴上了“皖江第一小康村”的桂冠,成为无为沿江经济带的璀璨明珠,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标杆,年轻的党总支书记方继明同志功不可没。
方继明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14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为龙庵社区荣获“皖江第一小康村”殚精竭力。他在担任村¬干部期间,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治理环境,他率领村两委“一班人”东奔西走,跑项目、筹资金,筑巢引凤,精心构筑梦寐以求的小康村。三年来,他巧借全镇人、财、物之力,硬将原只具备中等标准的龙庵村,改造成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型乡镇集镇,成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辖区内建成了初中、小学、幼教中心、卫生院等机构。日供水5000吨的水厂、3.5万伏高压输变电线路、5000门程控电话及排灌站、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齐全。一条宽20米,连结县城、贯穿龙庵集镇的高新大道于2003年全线通车。街道全长4000米,沿街路灯、灯箱广告、行道树、景观设施等靓化、美化、净化工程,把昔日的江坝村落妆扮成都市般的新区。
2003年,方继明同志又多方集资1900万元,新建面积1万m2的东湖消费品综合市场,进一步扩容集镇的商业功能。整个商业区有商铺148间,商住房216户,经营摊位382个,交易大棚1536m2。他在引进苏果超市的同时,还不辞辛苦,多次动员江苏、浙江和省内诸多城市及县内158多家商户入驻辖区,经营百货、建材、服装等九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拥有餐馆、宾馆、娱乐、邮局、车站、铁路运输代办等多种门类的服务业。年交易额达2500多万元,既活跃了市场经济,又给社区发展增添了后劲。
龙庵集镇和东湖综合市场的商贸繁荣,有力地带动全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继明同志及时采取措施,促进粮棉种植向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方向转变,形成棚园蔬菜、岗地旱粮、群鹅群鸭、堤线(长江大堤)牧羊、花卉培植、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格局。这不仅满足了市场生活需求,也为农民创收拓宽了渠道。同时,为了加速农业人口向集镇商贸流动,使集镇和综合市场更多地接纳、消化全村剩余人力资源,龙庵社区每年邀请师资举办2至3期职业培训,先后有400多人次分别学到家政、电脑、绘画、花卉及车、钳、焊等专业技能。集镇和综合市场为全村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农业人口在辖区内各家企业就业约2230余人,龙庵社区目前几乎找不到一个闲人。龙庵社区连续十年实现“六无”,即:无非正常死亡、无群体性械斗、无民转刑案件、无民间纠纷激化、无群众越级上访、无民间纠纷上交。方继明同志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年处理、化解各种矛盾上百起,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当初,龙庵社区只有10个自然村和一条街道,736亩耕地,2900人口,劳力1280人。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昔日的草屋瓦房,今日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龙庵现有23个居民组、2428户,常住暂住人口8100余人(流动人口10000多人)。在社区的统一安排下,人民安居乐业,市场规范经营,龙庵社区也成为了农、工、商一体化的乡镇社区。当年,龙庵社区村办工业产值不足30万元,辖区内企业仅有10家;如今,入驻的各类民营企业40多家,其中华菱集团、江淮集团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利税大户。2008年,辖区内工业商贸销售收入超出30亿元,入库税金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5%,占全镇150亿元的33%。
社区每年在农田基本建设和修路、办学、办医等民生建设上投入110多万元,投入资金皆由村里负担,不向农户收取分文。同时每年对敬老院、孤寡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凡遇天灾人祸,社区也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在得知渡江希望小学陈国霞老师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女儿的高额医疗费用后,方继明同志带头捐款并发动社区党员、群众为其解决困难。多年来他先后向社会弱势群体、灾区奉献爱心,捐款捐物10多万元。同时,有他自己兴办的两家企业,优先安置了社区内家庭困难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工人。方继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和首都各大媒体及《安徽法制报》、《巢湖日报》等进行报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方继明同志心系群众,造福百姓,在龙庵社区有口皆碑,群众称赞他是“皖江第一小康村”领头人。由于工作实绩突出,他获得诸多荣誉光环――“第八届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安徽省调解能手”、“巢湖市十大杰出青年”、“巢湖市青年委员”、“无为县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被无为县委、高沟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社会治安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无为县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他所领导的龙庵社区,也被誉为“全国农村依法治理试点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经济百强村”、“省文明村”、“巢湖市明星村和县计划生育工作第一名”、县综合治理第一名、县征兵工作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亳州皖江医院简介
亳州皖江医院简介
亳州皖江医院-亳州市皖江卫校教学附属医院,是经卫生局正式批准,集健康体检、医疗咨询、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及医学教学为一体的一家正规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坐落于亳州市魏武大道北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环境幽雅。
医院新引进CT、500mAX光机、乳腺X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全数字超动态心电图、电子阴道镜等先进医疗设备,依托省级的医疗技术、优秀的科技人员,为患者提供准确、高质量、人性化的星级医疗服务。医院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预防保健科等,以及妇产科诊疗中心、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胸外科诊疗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专科特色科室。病房也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而分为普通、标准病房、贵宾商务病房,并特设立了月子护理中心。
医院遵循“兴科技、重人才、建名院”的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诚信办医院”为宗旨,以“创百姓满意医院、创亳州平价医院”为目标,全面推进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医院管理,树立优秀医院形象,为亳州人民创办了开在家门口的省级医院。
医院特色
【特色专科 为您解忧】
泌尿外科、妇科、内科、不孕不育诊疗科、外科、儿科、骨科
男性诊疗范围:
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泌尿感染、包茎/包皮过长、性传播疾病、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附睾炎、睾丸炎、隐睾症
妇科诊疗范围:
盆腔炎、宫颈炎(糜烂)、阴道炎、无痛人流、泌尿生殖感染、不孕症、月经不调、妇科整形、早早孕检测
【皖江医院独特优势】
皖江医院的定位为综合性医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价值极高的治疗方法和特色,其优势在于:
一、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具有精湛治疗技术的专业医师,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就会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和理想的疗效。
二、医院有专业的检查设备,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能对治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某个病人病情的具体特点,制订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方案)。
三、医院都会为患者建立相应的、统一标准的病历及卡片,及时调整用药计划,为疾病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方便。还建立有完善的随访制度,能为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提供全程帮助和科学指导。
四、医院及时指导患者用药、用量、用法以及用药期间的配合方式和注意事项,使患者的治疗情况、心理状态等都能处于医师的严密观察之下,以便更好地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五、医院专门研究专科疾病,会不断推出新药、新技术,治疗水平会愈来愈高。
正是这些突出的优势,让皖江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响,在亳州大地上树立了一块解决“男女健康”的金字招牌。
与解放军第105医院强强联合
6月21日,解放军第105医院与亳州皖江医院牵手协作医院揭牌仪式在市新贵都大酒店举行。解放军第105医院和亳州皖江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医务工作者出席了揭牌仪式。
亳州皖江医院通过“联大靠强”之路,学习引进解放军第105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医疗技术协作,拓展互助交流平台,加快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努力提升本院医疗水平,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共享。
据了解,近年来,亳州皖江医院发展迅速,广织医疗协作网络,与兄弟友好医院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医疗协作网凸显优势,为方便群众就医,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做出了积极地贡献。这次与解放军第105医院强强联合,将促进亳州皖江医院在优势学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
据悉;解放军第105医院每周会派专家来亳州皖江医院坐诊,届时亳州所有居民都可享受到解放军105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第三篇:科学承接看皖江
科学承接看皖江
奔腾不息的八百里皖江,发展浪潮强劲涌动。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专门制定的第一个规划。
短短一年时间,示范区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发展动力竞相迸发,一个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腾飞的现代化区域经济体,正加速崛起。
“国家战略”激活“皖江机遇”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转移步伐骤然加快。安徽,敏锐地意识到,承接转移,加速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来了!
滚滚长江,流经安徽八百里,被亲切地称为皖江。区域内不但是安徽经济的精华与 “脊梁”,同时这里承东启西,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无缝连接,区位优势明显。皖江活,安徽发展全盘皆活。
放眼全国,安徽的发展关系中部崛起大局总体进程。“以国家的名义,在皖江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为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读。
“皖江机遇”被“国家战略”所激活。
示范区规划,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宏伟蓝图: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宣城和滁州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的区域如同一只凤凰向着东方展翅飞翔,与长江三角洲有机融为一体。
一年多的励精图治,宏伟蓝图正逐步成为生动的现实:
示范区成为全省加速崛起更为强劲的“引擎”。2010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4亿元,同比增长16.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占全省比重达到68%,较上年又上升了1个百分点。
示范区正在成为全省扩大内需的“主战场”。2010年,示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80.5亿元,增长34.5%,占全省投资比重超过66%;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419.6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
示范区更有力地充当了全省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2010年,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93.1亿元,增长23.8%,占全省七成比重;
示范区也成为全省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助推器”。2010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超过2700亿元,在全省首位度提高至22%以上,芜湖市生产总值也首次超过1000亿元。示范区“双
核”集体发力、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实力不断提升,有力加快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从经济发展配角到开放开发龙头,皖江一举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安徽对接世界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先行先试”实践“科学承接”
皖江示范区的核心是“产业转移”,而“承接”和“示范”是两个关键词。
省皖江办负责人介绍,2010年,示范区合同引进省外资金9063.9亿元,同比增长6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867.4亿元,增长47.2%;新批内外资项目9793个,同比增长 20.7%,占全省比重71.1%。熔盛重工、江西赛维、三安光电、日本花王株式会社、尼普洛株式会社等一大批全球500强公司及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竞相布局示范区。
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则显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075个,实际到位资金887.5亿元,同比增长64.0%,占全省72.4%。“一年多以来,示范区品牌价值逐步凸显,承接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有关负责人表示。
“承接不是简单的照单全收,来者不拒。”“示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围绕创新、提升、集群等关键词,示范区作出了生动实践。
注重高端承接。“作为国家战略,皖江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严禁落后产能转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有一家大型企业希望在芜湖经开区投资10亿元建设聚乙烯项目,但由于污染较重等原因,被园区一票否决。与之相反,去年10月,集节能、环保、低碳于一体的高智能自动化高新科技园——皖江低碳科技园在合肥开工,项目建设一路绿灯。限低引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园区共识。
注重创新承接,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以创新吸引转移,示范建设必须始终贯彻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创新创优的要求。”专家指出。在芜湖,总投资600亿元的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顺利通过国家审批,为整个示范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由芜湖长江产权交易所发起的皖江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中心,也已筹建。合肥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注重集群承接。一年来,适应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新趋势,皖江示范区更加强调向产业链承接转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合肥市加快建设千亿元平板显示基地和家电基地,吸引京东方、彩虹蓝光等企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配套企业加速跟进。宣城市郞溪县整体承接的特种设备制造业,签约企业500多家,全部建成后总产值可达500亿元以上。
在承接中提升,在提升中更高质量地发展。皖江示范区开放承接水平全面提升,正朝着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迈进。
“基础之年”铸造“承接舞台”
当宏大的资本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由东而西,由沿海而内地,竞相转移之际,握有承东启西之地利的安徽,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资本并不会因为你设置了这个区,就自动选择你。承接,离不开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为此,我省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目标,其中“打基础”就是要营造让一切发展要素充分释放的环境。
打开一张马鞍山市地图,你会发现,这里条条道路伸向临近的江苏,如张开的臂膀紧紧拥抱资本浪潮。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新成员,目前,马鞍山已相继建成连接苏南的313、314省道和当涂至江苏高淳的当高大桥,正在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段。
合肥火车站改造工程、京沪高铁安徽段、沿江高速铜陵连接线、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等重大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北沿江高速马鞍山至巢湖段等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皖江示范区加速完善基础设施,累计完成交通、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1158亿元。短短一年时间,示范区内空间布局取得新突破,各功能区的划分已经明确,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建设相继启动。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按照科学承接的要求,新筹建开发园区32个,原有开发园区的扩容提升正在全面展开。合肥出口加工区获准设立,马鞍山、安庆、铜陵经开区和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
软环境建设同样快速推进。我省编制了9个专项规划,着力推进示范区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方面,我省与国家有关部委签署了17个合作共建协议,争取了一批专项支持政策;省里出台一系列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专项政策。
让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发展环境的维护者。皖江示范区规划指出,要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落实首问责任制、办文办事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 “三项制度”。省委、省政府出台的“40条”政策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豪情满怀的江淮儿女正书写皖江腾飞的新奇迹!一个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示范区,正加速成为现实。
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崭露头角
从2009年4月开工到量产,京东方合肥六代线仅用了18个月,建设速度、产能爬坡速度和产品优良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5月,合肥京东方六代线可满产,年产液晶面板1000万片,产值超80亿元。京东方项目发挥了强大的“磁吸”效应,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关配套企业紧随其后相继入园。如今,住友化学、彩虹液晶玻璃基板等一批配套项目已建成投产,5年内,可吸引上下游新增投资300亿元至400亿元,带动形成产值2000亿元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创造5万多个就业机会。
芜湖光电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发展光电产业,是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光电产业化基地项目花落芜湖,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建设周期四年,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并于2010年12月生产出第一片芜湖产LED外延片、芯片。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陆续投产达效。全部工程投产后,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及下游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试验基地,对推进我省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光伏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清明前夕,投资总额为25亿元、目前全球单体投资最大的赛维LDK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第一片电池片成功下线。从签约、开工建设到投产,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在赛维项目的带动下,投资25亿元的海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以及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等一大批太阳能光伏大项目相继落户合肥高新区,一个千亿元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马鞍山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合同签约
本报讯(记者 吴永红)5月5日下午,马鞍山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合同签约仪式在合肥稻香楼宾馆举行。省长王三运出席签约仪式,并会见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一重机械股份公司董事长吴生富一行。副省长黄海嵩在签约仪式上致辞,省政府秘书长梁卫国,省直有关部门、马鞍山市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和会见。
王三运对中国一重来安徽投资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当前安徽已迈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阶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战略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与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不断拓展,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全面展开。安徽在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将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马鞍山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是我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我省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将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履行承诺,贴近企业需求,真诚加强服务,为双方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吴生富表示,中国一重十分看好安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将积极落实双方签署的合作项目,不断探索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努力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一重集团是中央管理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为钢铁、电力、能源等行业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此次中国一重与马钢集团、安徽泰尔重工合作,在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5亿元,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意在打造一流高端机械装备生产制造和研发平台,实现国家高端重型数控机床自主研发及产业化。
第四篇:皖江开发区规划
安徽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可扩区
2010-07-05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见习记者 心宇 ○编辑 朱贤佳
⊙见习记者 心宇 ○编辑 朱贤佳
安徽省政府日前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一批位于皖江示范区内、符合规定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以扩大园区面积。
安徽省规定,开发区扩区须具备5项基本条件:符合本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基本完成国家核准面积或省政府批准筹建面积的开发建设,土地供应率达到100%,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100%;开发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占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开发区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平整土地等,建成或开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到国家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近3年无严重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事件,开发区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70%,工业项目建筑系数不低于30%,17个市的省级开发区和其他省级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分别不低于100万元和80万元人民币。
安徽省还明确要求,开发区扩区“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规划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同时鼓励通过省级开发区整合周边的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扩大开发面积,扩大区域主要用于产业发展的新项目落地。
第五篇: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政策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cp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zf-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转摘如下: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zf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zf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墓础较好的工业聚集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zf、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
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墓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墓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10、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
11、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对投资额1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集中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12、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支持示范区市、县为其他地区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1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四、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14、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zf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zf备案。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15、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16、对以省zf名义表彰的有关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17、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8、对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企业的水、电、气工程设计和安装价格实行监管,市、县人民zf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zf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zf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20、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增资扩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至少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1、鼓励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及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22、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23、建立便捷高效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免费通存通兑。完善跨省金融结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24、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25、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26、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上报环保部的项目积极提供服务,争取加快审批速度。
七、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27、依托高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中职学校、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28、加快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
29、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省财政加大对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并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税收等优惠政策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0、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墓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31、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32、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抓紧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尽快获批。为芜湖保税港区建设准备条件,快速审核、审批或转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场所建设项目。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33、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全省、联结长三角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合作机制。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加大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34、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办法。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5、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36、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37、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38、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39、扩大县级和部分试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40、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