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商引资中的若干法律风险
招商引资中的若干法律风险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162 更新时间:2010-10-28 免费法律咨询>>
近几年,招商引资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区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对于运动一词,许多人现在相当陌生,但如果将招商冠以“运动”也许不算牵强。当然,它不是几十年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运动,而是新世纪以来蓬勃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运动。全党招商、全民招商、专业招商、离职招商、亲情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可以说是形式五花八门,手段花样翻新,力度史无前例。任何一项工作,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一旦强调到了运动的高度,或者说到了运动的边缘,极有可能鱼龙混杂,风险骤增。最近媒体披露,我们邻县黄梅的一个小木匠冒充港商,从宁夏骗到内蒙,忽悠了诸多高官,使两地不但交了高额学费,更令人痛心地留下了千古政治笑柄。联想到我县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实践,既有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发展的成功范例,也有因头脑发热饥不择食、风险防范不够而上当受骗的教训。当然,交学费难以避免,但如果少交或者不交学费岂不更好!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联系招商引资工作实际,就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从法律层面作些风险分析和提示。
一、资信方面
在与客商正式洽谈以前,一定要将对方的注册资本、履约能力、是否停歇业等重要信息核实清楚,不可以貌取人,仅凭名片头衔和行头作派决定取舍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打算正式签约,非常必要向对方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函电查询公司类型、股份结构、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增减、企业年检等基本情况。对方就地注册,必须按照约定打足注册资本金。对于以机器设备和知识产权合资的,更要一百个谨慎小心,最好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或资信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评估。对于外商提出的担保要求,一定谨慎从事。对于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好的企业当然应该给以必要的担保支持,但必须严格法定手续,不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幌子下予以简化甚至免除。对于基本建设尚未完工、设备尚未安装就急需贷款而要求担保甚至财政支持的,必须慎之又慎,以防钱到手拍屁股走人,丢下烂尾工程给地方政府收拾。
二、项目方面
招商引资,项目非常关键。有人认为,我们落后地区提科学发展为时尚早,不管什么项目,只要人家愿来投资,都应“照单全收”,无条件欢迎。这种观点在前几年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就应该慎重选择项目,尽量引进国家产业目录中鼓励类、提倡类的项目,对限制类的需要慎之又慎,对禁止类的不要涉足。因此,在酝酿、论证、策划项目时,必须把好投资政策关,从投资法律层面上做好可行性论证。前几年引进的几个高污染企业,财政贡献虽然尚可,但周边居民上访不断,上级环保部门三番五次勒令关闭。“请神容易送神难”,采取行政手段关闭一个企业,敏感性强,牵涉面广,负面效应极大,牵扯领导大量精力不说,还极有可能引发连环的民事和行政诉讼。
三、土地方面
客观地说,现在招商过程中,在执行土地法规和政策上比几年前规范多了,但是有几点仍值得注意。一是园区、开发区管委会不得与客商直接签订涉及土地方面的协议,土地出让合同必须由国土部门代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受让人签订。否则,一旦发生纠纷,将会被人民法院判定为无效合同;二是处理好意向协议与招拍挂的关系。根据土地管理法规规定,凡用地性质为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物权法》实施后,将工业用地也纳入了必须招标、拍卖的范围。可是,往往我们的领导招商,总是先和客商进行前期磋商,甚至签订意向协议,明确了许多优惠条件,然后再来走程序,进行土地招拍挂,这样后遗症甚多。如果预先接触的客商没有中标,有可能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如果顺利中标,则有可能被其他参与竞标者以不平等竞争为由申请法院裁定无效。总之,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慎重对待土地租赁问题。现在因为土地十分紧张,且征用程序复杂、指标有限、补偿提高,不少政府官员打擦边球,让客商租赁农村用地。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不可,但必须依法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由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或第三人承包经营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换言之,集体土地对外租赁决定权在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而不是任何一级政府或者村委会。否则,随意承诺者将存在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四、物权方面
产权问题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问题,《物权法》实施后,政府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要依法保护私有物权。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对各类产权加以甄别,在产权主体上,要分清楚哪些是国有资产,哪些是集体资产,哪些是个人或者混合所有的资产;在产权形态上,要注意区分有形物与无形物,物权与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的区别。比如:国有划拔土地与企业、个人房产混在一起,在处理划拔土地时首先要考虑保护当事人合法的房产权利。再如:旅游资源属于无形资产,应由国家统一规划,持续利用,但组成旅游资源的山林、土地使用权则可能属于集体或个人,开发利用时就应当充分考虑保护这些产权人的合法利益
五、服务方面
对待外地客商优化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我们内陆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十分薄弱的环节。但是,优化服务的内涵是什么,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外商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求什么就满足什么,甚至把客人嫖娼领导望风作为优化服务的经验来宣扬。笔者认为,所谓优化服务就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热情接待,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工作程序,坚决禁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对消极懈怠甚至敲竹杠者发现一起严处一起,而不是一味的媚俗,一味的片面强调特事特办,“先搭车后买票”。如硬性规定执法主管部门未经批准一律不得进厂检查,有失偏颇。试问,如果真的出现制毒、制假、制黄造成严重后果怎么办?执法机关将是严重的行政不作为,而这种不作为又是无奈的,板子打在哪不言而喻。还有,部门利用自身优势(说白了是特权)招商也有后患。如教育部门招来的服装厂包揽学生的校服、卫生部门招来的制药厂包进其药品、税务部门招来的少收税或不收税等等,对其他非引进的同业者是极大的不公,这种现象也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地方政府因此当行政被告的可能性很大。
六、合同方面
合同条款是招商引资谈判成果各方权利义务书面化和法律化体现,合同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合同条款应力求简洁实用、准确严谨,不写或少写套话,防止“言多必失”,或因表述不清产生歧义。如某合同中表述:“资产交付甲方使用”,到底是有偿还是无偿?“元旦以后缴清出资”,是后一月还是后一年?“发生纠纷依法申请仲裁”,是向何地何仲裁委申请?如果能够表述明确,日后就会省去很多麻烦。在签订合同时切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尽量遵循“先小人后君子”原则,防止合同中的“地雷”条款、“陷阱”条款、无效条款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条款。实践中上述条款主要表现为:投资目标气势磅礴,但没有约束和保障机制,能否履行取决于投资商的商业道德;有意规避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篡改已达成一致的条款;在担保、融资等方面设置陷阱;双方权利义务在数量、履行方式上严重不对等;避而不谈违约责任,生怕吓跑外商等等。此外,签订合同时切忌头脑发热,随意承诺优惠条件。在土地价格、税收返还、规费减免、贷款贴息、资源配置、基础设施配套等优惠条件上,要重点考虑是否与现行法律有原则冲突,各种优惠政策能否兑现,企业之间的优惠承诺是否协调统一,防止垫桌子脚式的优惠,还要防止“招婿上门怠慢儿子、娶了媳妇忘记闺女”成为普遍现象。
律师在政府招商引资中的服务内容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260 更新时间:2010-10-28 免费法律咨询>>
首先,律师可以担任商务使者的角色,在资金与市场之间牵线搭桥。要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与招商引资,中间介绍人是必不可少的。这可是律师的增值服务啊!
其次,律师可以充当利益保护者的角色,跟踪见证招商引资的全过程。从合作意向的达成到资金的退出,律师可以参与到西部招商引资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把好法律关。
1、可行性法律论证。法律服务人员根据项目双方提供的有关材料,就该项目可行性从法律上给予论证,并出具法律意见书.其主要论证内容是对我方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项目基本情况,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原料供应安排、项目选址及依据、技术设备和工艺过程选择及依据、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建设方式、进度安排及依据、资金筹措及依据等方面进行审查,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技术、财务及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2、资信状况调查。律师接受委托后可对外方的诚信状况进行周密调查,以核实其合作的诚意及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人资格的调查。了解外方的法定注册地、组织形式,逐一分析其商业登记证(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有效性、时限性;了解参加谈判的外方代表的真实身份;了解外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内部组织和决策程序。二是资信调查。要求外方出具银行资信证明或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书;了解外商企业的资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外商在国际国内经济活动中的信誉,了解的途径主要有银行、华侨组织、我国驻外使(领)馆、律师组织、外贸部门、有关信息咨询服务部门及网上查询。
3、起草审查法律文书。律师在为项目服务过程中,可以协助起草、审查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主要包括:协议、合同、章程、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等。律师主要从法律上把好关。
4、代理委托方处理争议。项目合作中发生争议后,合作方都可委托律师依照法律规定代理处理争议。律师可以参与调解、仲裁或诉讼,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方的合法权益。
5、建章立制。
第二篇:政府招商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转载]政府招商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注意的风险防范
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如何规避风险?政府的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但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政府不可能不以大气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否则发展可能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介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来,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政府应慎审作为招商引资合同一方的当事人
有些投资商非要把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我们一般不主张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理由是合同双方是平等法律关系,而政府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所以不能成为招商引资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让投资方与使用资金方来签合同,企业对企业。外商主要顾虑政策的不稳定、投资环境的变化。政府为了谈成项目,迁就投资商有意无意的作为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政府可以就某一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大型企业集团,就巨额的借贷融资项目与大型的金融机构签定宏观的框架协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具体项目可由职能部门去签订,去履行合同。应避免在普通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政府一方面可以推介本地的项目,可以组团招商;另一方面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此来避免政府陷入到各类纠纷的尴尬境地。
(二)政府应审慎提供保证
用政府信誉作保证,用国有资产作担保,用经营权、收费权作质押。我国法律禁止政府作为担保的主体,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在经济往来中为他人提供担保,提供的担保一般也是无效的。但无效不等于不要承担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不超过损失的二分之一。政府目前可行的做法是集中一些有效资产,成立投资公司或资产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为招商引资、金融借贷和融资来担保,但不能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名义为投资商提供各种类型的担保。
(三)应特别注意避免合同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
第一是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达到权责利相一致。在解决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方面,一是要看合同的本身,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要均等,核心是:有多大的义务,必然要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方享有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义务;第二是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的均衡,否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
(四)注意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坚决摒弃比优惠政策、比让利条件的非理性招商引资方式,以理性、科学、规范的招商方式寻求引资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实现从税收等优惠政策走向国民待遇政策,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特别应注意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性一致,避免为吸引外资而进行税收优惠竞争。
二、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注意区分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
在实践中,招商引资协议有的是意向性合同,如合作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有的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文本,主要区别在于法律责任问题,前者一般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仅仅只是双方初步表达合作意向的意思表示,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有待双方进一步谈判,而后者则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应当尽量避免签订正式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确定合同性质,关键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如果是优惠政策为主应视为行政政策,政府可以单方作出承诺,对于其他内容,则应视为是民事合同,一般应由企业签约。
(二)涉及行政许可的应特别注意法定程序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招投标法》等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许可。要以公开竞拍方式对经营性用地、水能资源、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采矿权等资源进行配置。要以提前收回、依法征收、征用、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对已出让的国有土地以及集体土地、山林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因履行方式不合法而导致合同无效的现象发生。
(三)涉及土地条款的法律问题
(1)土地征收、征用的约定不恰当,甚至违反法律。部分招商引资合同在项目用地条款中,直接约定由项目投资方进行土地收购,违反了法律关于土地征收征用主体的规定。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按法定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以国家名义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给用地单位使用。因此,征用土地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即政府代行。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由投资方直接收购农村集体土地,违反了法律规定。
(2)土地出让价格违反相关规定。招商引资合同中涉及的土地出让价格不统一,有些甚至违反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对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格的规定。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土地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如果低于最低价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3)经营性土地出让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不得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拍卖、招标、挂牌出让和协议出让四种。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以租代征”现象大量存在。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法律规定,在规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当前,由于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导致“以租代征”却在各地竞相“上演”,成为一种普遍的违法形式。有些招商引资合同政府向投资方保证能够顺利地租赁农村集体土地,并且约定了土地的租赁价格。由于“以租代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加之政府无权强制农民出租农村集体土地、审批农村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因此一旦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政府将难以向投资方兑现其承诺,只能向投资方承担违约责任。
(四)涉及税收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部分招商引资合同涉及政府与投资方就税收优惠的约定,优惠条款主要分为两种:
(1)直接约定政府对投资方的税收进行减税、免税或退税;
(2)约定投资方先依法缴纳税款,再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等方式返还给投资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地方政府如无关于地方税收减征或免征的特别授权,其无权对地方税收的减征、免征与投资方进行约定,即使作出相应约定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无论政府怎样变通,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的本质就是变相的减税、免税或退税,相应的约定同样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三、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审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签订前应注重对投资方诚信状况的调查
政府可委托律师对外方诚信状况进行调查,以核实其投资合作的诚意及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法人资格的调查,二是资信调查。法人资格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外方的法定注册地。组织形式,逐一分析其商业登记证(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效性;了解参加谈判的外方代表的真实身份;了解外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内部组织和决策程序,同时查明股东情况、资信调查,要求外方出具银行资信证明或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书;了解外方的资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外商在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信誉,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取证,确保欺诈、诈骗等非法行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
(二)合同条款要重点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合同条款是招商引资各方权利义务书面化和谈判成果的法律化表述,签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
1、文字表述要简明严谨。合同起草应坚持共识规则、简明规则和用词一致规则,在表述上力求简洁实用、严谨科学,结构合理,防止因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2、注重防范风险条款。对对方提供的招商引资格式合同或合同样本,要特别防止合同中的“地雷”条款、“陷阱”条款、无效条款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条款。
3、特别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的各种情形。如出资方未按规定的出资期限出资、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和规模、纳税额未达到合同的约定、出资方未达到合同约定的合作期限、未按约定期限投产或完成开发等均可作为根本违约,政府方有权终止合同。
4、注意违约责任与赔偿条款的制定。双方应当约定计算违约金与损失额的计算方法。切不可只笼统约定一方违约赔偿对方损失或按《合同法》规定赔偿对方损失。
5、注意合同纠纷的管辖。一是在合同中尽量约定“本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地某市某县”二是可考虑约定在自己所在市仲裁委员会仲裁。三是为体现公平也可约定在第三方仲裁。四是约定在被诉方所在地为诉讼管辖地。
(三)政府在审查招商引资合同中还应特别注意投资主体的审查。
四、对招商引资及合同签订的若干建议
(一)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常见的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合同样本,并在实践中不断注意总结完善。
(二)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审查小组,由政府法制办、招商局、法律专业人员(律师或政府法律顾问)与相关的其他职能行政部门共同组成。
1、审查小组共同参与项目的谈判,跟随洽谈活动,为参加洽谈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2、审查小组共同对招商引资合同进行会审把关。
3、审查小组应跟踪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及时参与协调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纠纷。
(三)在同一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的定位不能既是行政监管关系又是合同平等关系,即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四)政府招商引资中还应注意防止招商引资合同的整体被转让。
例如,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将一公路改建工程以BT模式发包给江西某工程公司,合同虽约定任何一方将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须征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但该工程公司在以11400余万中标后,就将工程以5500万元整体转包,致使工程由于价格偏低而无法完工,项目投资合同却无禁止转包的违约条款与赔偿条款,该案目前引发多方诉讼,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未经同意转让合同的制约条款。
(五)是注意优化招商引资中的法治环境
首先,完善招商引资法律制度。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职能转变要求、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法规、规章和行政措施,依法及时进行清理。
其次,建立现代招商引资管理体系。要严格土地、营业执照、环保、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
第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既要保护企业和客商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职能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要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树立文明、效率、公正的执法形象,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
第三篇:浅议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浅议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宋从文
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近几年越来越为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工作力度和声势普遍加大。但是,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风险控制与防范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项目可行性法律论证问题
招商引资,项目是关键。在酝酿、论证和策划项目时,必须把好投资政策关,从投资法律层面上做好可行性研究。对一些资源消耗型、高污染项目,虽然短期内对财政可能有所贡献,但是难以可持续发展。届时再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关闭,负面效应很大,还有可能引发连环的民事和行政诉讼。因此,政府需要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做好项目储备和可行性法律论证,严把政策的合法性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一是把握产业导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9号令)中发布的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国家发改委12号令)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我们应当慎重选择项目,尽可能引进国家产业目录中鼓励类项
目,对限制类的项目需要审慎考虑,对淘汰类和禁止类的应坚决予以拒绝。二是严控强制性标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地方有环保、安全、资源利用和节能减耗等诸多硬性要求,项目储备和项目论证不能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定。三是要联系地方实际。确保项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适合于本地经济发展,并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法律服务人员应根据项目双方提供的有关材料,从项目基本情况着手,就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中强制性规范要求以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评估,从政策和法律层面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供决策参考。
二、投资方资信及履约能力问题
投资方的资信及履约能力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基础性要素。在与投资方正式洽谈之前,一定要对其资信状况进行周密调查和沟通,以核实其投资的诚意以及履行合同的能力。一是法人资格调查。了解投资方企业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有效性,公司组织形式、股东情况与股权结构、内部决策程序,注册资本增减、财政收支负债情况、年检情况以及谈判代表的身份等。二是资信调查和评估。根据银行资信证明、会计报告书、信用记录等,掌握投资方的经营状况、资信实力和信誉程度等,对投资方资信及履约能力作出全面评估。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要谨防对方利用政府招大引强心
理,夸大资金实力及其履约能力以达到不正当目的;二是应对对方提供的相关资信证明材料以及网络宣传信息资料予以核实;三要谨防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仅凭名片头衔和行头作派决定取舍。如果准备与投资方作进一步接洽商谈,应向对方注册地工商、银行等部门询征核实其公司登记和资金信用等重要信息,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调查取证,做好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用分析和履约情况跟踪。对于投资方提出以机器设备和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投资的,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或资信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评估。对于项目基建尚未完工甚至未开工就急需贷款而要求利用土地使用权融资担保或者财政支持的,必须慎之又慎,防止丢下烂尾工程让地方政府收拾。
三、签约主体问题
一是投资方主体资格问题。除上述因资信和履约能力原因外,对投资方拟以集团或分公司名义签约的亦要慎重对待。现实中,有些集团可能仅系投资商名下若干企业组合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并未经工商注册登记为独立法人性质的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依法不具备签约主体资格;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因此,除非得到(总)公司授权,一般情况下,与分公司签订招商引资正式合同应当慎重。此外,对于母子公司、关联公司以及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亦要作出辨别,正确选择签约主体,避免因
合同主体不适格而形成纠纷隐患。
二是政府作为合同(协议)主体问题。招商实践中,外来投资方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出于顾虑政策不稳定、投资环境变化等原因,通常要求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政府不出面,投资商根本就不谈。政府为了促成项目迁就投资商,有意无意地成为合同当事人。我们认为政府应审慎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理由在于,合同双方是平等法律关系,而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政府的定位不能既是行政监管关系又是合同平等关系,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因此不宜成为招商引资合同的当事人,最好让投资方与使用资金方来签合同,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项目建设合同的主体。政府可以就某一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大型企业(集团)、就巨额的借贷融资项目与大型的金融机构(融资机构)签订宏观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环保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项目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或协议,也可由相关职能部门去签订并履行合同,避免在普通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一方面可以组团招商推介本地项目,另一方面应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使客商来得了、落得下、有钱赚、可发展,避免政府自身陷入各类纠纷的尴尬境地。
四、出资问题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投资方的投资总额是政府比较关注的事项,相比较而言,企业注册资本则是较易被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对此加以甄别。投资总额指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投资,可随项目建设进度投入,或随项目规模大小增减,投入和增减并无法定要求。注册资本是指投资各方认缴的出资额总和,可以一次缴足,也可以分期缴纳,增资或减资须经过法定程序。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股东(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注册资本的多少,既是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规模、范围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投资者对企业所负责任大小的保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投资方认缴的出资额作为注册资本加以批复,投资方亦应按照约定缴足注册资本金。
关于出资,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出资期限问题。有些招商引资合同对出资期限尤其是分期缴纳的后续资本金缴足期限没有约定,投资方首次出资额不能满足企业运行必备的基本条件,后续资本又不能及时到位,则招商引资的目的或将落空。因此,招商引资合同对此必须做出明确约定。二是注册资本与投资方实投资本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指投资方对注册资本只认不缴、认而少缴、认而迟缴,实际投入的资本小于其应缴的注册资本,形成注册资本虚设。对此,一要在在合同中订明具体的出资时间与逾期未缴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二要在验资环节上严格把关,对投资方投入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
五、土地使用权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土地使用权问题是招商引资中必定涉及的事项。应当说,在现在的招商过程中,执行土地政策法规的意识较以往增强很多,但有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多种性质并存的土地使用权组合出让易引发纠纷。众所周知,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按照法定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以国家名义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给用地单位使用,即征用土地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由投资方直接收购农村集体土地违反法律规定,也不能将多种性质的连片土地放在一起先行出让后再办理其中的集体土地征用手续。
二是要处理好意向协议与招拍挂的关系。根据土地管理法规规定,凡用地性质为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物权法》实施后,将工业用地也纳入了必须招标、拍卖的范围。但招商实践中,通常都是先与客商进行前期磋商,甚至签订意向协议,然后再来走程序,进行土地招拍挂,这样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果预先接触的客商没有中标,政府有可能要承担
缔约过失责任;如果客商中标,则有可能给其他参与竞标者以规避招投标法规定、存在不平等竞争的口实。
三是政府及非国土部门、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不得与客商直接签订涉及土地出让方面的协议。土地出让合同必须由国土部门代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受让人签订。否则,一旦发生纠纷,将会被法院判定为无效合同。
四是慎重对待土地租赁问题。因为土地指标有限,且征用程序复杂、补偿标准提高,有些地方打擦边球让客商租赁农村用地。需要指出的是,“以租代征”通过租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其实质是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法律规定,在规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加之政府无权强制农民出租农村集体土地、审批农村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集体土地对外租赁决定权在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而不是任何一级政府或者村委会。因此,倘若农民依法维权,政府将难以向投资方兑现承诺,就存在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六、优惠政策问题
各地为抢抓招商机遇,吸引更多投资,纷纷推出优惠政策,诸如税收减免、用地优惠乃至“法外优惠”,易为不法者造成可乘之机。防范这一风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注重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注意这些优惠政策的制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尤其在土地价格、税收返还、规费减免、资源配臵等优惠政策的制定上不得与现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相冲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完善吸引客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可以直接援引这些规定及其条款,防止垫桌腿式的优惠,避免一项目一政策,顾此失彼。其次,要摒弃比优惠政策、比让利条件的非理性招商引资方式,遵循平等互利原则,政府承诺给投资方的优惠政策应量力而行,要考虑招商引资成本与效益对等问题,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特别应注意各种优惠政策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性的一致。
二是要审慎出台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招商引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两种:(1)直接约定政府对投资方的税收进行减税、免税或退税;(2)约定投资方先依法缴纳税款,再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等方式返还给投资方。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地方政府如无关于
地方税收减征或免征的特别授权,其无权对地方税收的减征、免征与投资方进行约定,即使作出相应约定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而所谓的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其实质就是变相的减税、免税或退税,因此相应的约定同样无效。但是,政府可以承诺收取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土地出让价格不得违反相关规定。除招拍挂应遵守有关土地出让价格法律法规规定外,符合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形的,亦不得违反《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对最低价格的规定。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土地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如果低于最低价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四是以优化服务比拼优惠政策。所谓优化服务,就是文明接待、热情服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着力营造一个优良、法治的投资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媚俗、一味的片面强调特事特办,“先搭车后买票”。市场经济是
法治经济,优良的法治环境是第一投资环境。在当前宏观背景下,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利益让渡方式吸引客商投资的空间已越来越有限。从发展趋势上看,法治环境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因素。各地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也越来越集中表现为投资环境尤其是法治环境的竞争。一些投资商尤其是外商,往往在与地方政府官员接触过程中,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判断当地投资环境的法治程度,从而决定自己的投资意向。作为地方政府,应在完善招商引资相关制度、营造投资法治环境方面下功夫。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职能转变要求、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地方政策规定,依法及时进行清理。
七、政府担保问题
招商引资实践中,政府提供担保的形式很多,包括以政府信誉保证、用国有资产抵押以及经营权、收费权质押等,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依照我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在经济往来中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需要明确的是,担保无效不等于不要承担责任。此类纠纷中,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仍要对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担保人都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不超过损失的二分之一。明知不能担保而为之,担保人很难摆脱干系。
还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政府及其部门在一些招商引
资合同中(或单独出具承诺书),超出自身行政管理职能对投资方作出承担某些民事义务的“承诺”,虽然其中没有出现“保证”字样,但如果产生纠纷形成诉讼,这些“承诺”内容很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保证条款而因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故而行政机关在作出类似承诺时应当慎重为之。
在担保方面,政府目前可行的做法是,集中名下有效资产成立相应的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的名义为招商引资、金融借贷和融资提供担保支持,而不能直接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名义为之。政府在此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强对投资公司的资产监管,担保不宜过多、过滥,通过绩效风险评估,有选择性地提供担保;二是要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监督,要求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早投产达效,督促企业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尽可能将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八、合同权利义务失衡问题
权利与义务失衡是招商引资合同中较常见的问题。按理说,合同应当是双方平等协商、意思自治的结果,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应当对等,但是投资商为获得利益最大化,往往利用政府招商引资迫切心理,提出诸多苛刻条件,而政府为争取项目落地亦有意无意迁就投资商,以致造成合同权利义务失衡,如一些项目和资金引进时,投资方有招商和投资限制,明确要求政府在某一区域内不准再审批相关项目;有的项目要求政府给予减税和返税优惠,或者在土地价格上设
限,超出部分由政府减免或返还等。投资商提出的这些要求,明显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
避免合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一是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尽可能达到权责利相一致,尤其应避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过分的倾斜,以致于显失公平,如在给予投资方多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其投资强度、就业及税收贡献率等应作出约定并明确违约责任约束。二是要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权利义务的均衡,特别是同一类别项目应保持无差别对待,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特别是在优惠政策方面应统一标准和尺度,严格执行政府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规定,否则必然会引发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
九、违约责任问题
违约责任是招商引资合同必备的重要内容。规定违约责任与否,通常也成为框架协议与正式招商引资合同之间的主要区别所在。前者仅系双方就特定领域或者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概况、投资建设方式及建设周期、优惠政策及待遇等方面作出相对宏观的意向性约定,其中并无违约责任条款。(虽然从司法实务层面而言,意向性协议只要具备合同一般条款,亦有可能被解释为正式合同,特别是在双方随后未再签订具体协议而发生纠纷场合,可以援引合同法有关规定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但在通常情况下,未履行框架协议无需担责。)而招商引资正式合同则不同于投资意向性
协议,一经签订即具有拘束力,双方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合同履行、实现合同目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招商引资合同订立和审查时,对违约责任条款应慎重考量,既要保证违约责任约定符合法律规定并切实可行,又要使违约责任具有一定的惩罚性,以约束双方全面履行合同。现实中,有些投资商利用政府急于招商引资心理,提供己方事先拟就的合同文本,规定一些不平等的苛刻条款,并在其中设臵一些陷阱性质的违约条款,对此应当慎重,防止陷入对方的圈套。
关于违约责任条款的设定问题,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在合同中仅笼统规定“违反本合同(协议)应承担违约责任”,应当明确约定具体的违约情形、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以及违约金与损失额的计算方法。二是在违约情形的设定方面,政府及其部门应针对投资方可能出现的不履约问题分别情形作出具体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合同法规定了法定解除权行使的几种情形,但为避免争议,最好在合同中对政府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尤其是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在建项目、未完工程以及形成土地闲臵浪费的项目合同解除权予以明确,特别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的各种情形,如出资方未按规定的出资额和出资期限出资、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和规模、未按约定
期限投产或完成开发等均可规定为根本违约,政府方有权终止合同。三是应注意防止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类建设项目以及保障房建设等招商引资合同整体被转让。在此类合同中,一方面可约定“任何一方将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须征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禁止转包和层层分包”,另一方面应对投资方或开发商违反前述约定设定相应的违约责任,如支付合同总金额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并赔偿经济损失等,对未经同意擅自转让合同以及转包、层层分包等情形予以制约,以免纠纷实际发生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影响社会稳定,损害政府形象。
十、合同条款与文字表述规范问题
合同是招商引资各方权利义务书面化和谈判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招商引资发生纠纷时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规范合同条款与文字表述尤显重要。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合同条款文字表述要简明严谨。现实中常见一些合同用语不规范、语意模糊、随意使用简略语等问题,如“资产交付乙方使用”中的“使用”是有偿还是无偿?税金“三免两减半”中的税金范围以及“三免两减半”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元旦之后缴清出资”的“之后”究竟到什么时候?等等,类似文字表述不清容易产生歧义并形成纠纷。因此,合同条款文字表述应细加推敲。从总的方面来说,合同起草
应秉承合法原则、规范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坚持共识规则、简明规则和用词一致规则。就具体问题而言,应尽可能使用合同规范文本(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常见的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合同样本,并在实践中不断注意总结完善),合同条款尽可能使用法律语言规范表述,同时也要注意合同用语内涵与外延的周全,概念范围必须界定明确,指代一定要清晰无误,尽量不使用诸如“及时”、“合理期限”等一些模糊语言,力求具体明确、严谨实用。
二是注重防范风险条款。尤其对投资方提供的招商引资格式合同或合同样本,要特别注意防范其中的“地雷”条款、“陷阱”条款、无效条款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条款。现实中前述条款主要表现为:投资目标气势磅礴,但没有约束和保障机制,能否履行取决于投资商的商业道德;有意规避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篡改已达成一致的条款;在担保、融资等方面设臵陷阱;双方权利义务在内容及履行方式上严重不对等;避而不谈违约责任或者加重对方责任、限制或免除己方责任等等。为防范和控制此类风险,应组织法律专业人士参与项目谈判,为参加洽谈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法律意见,并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招商引资项目合同进行会审把关,规范合同审查及审批程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三要注意合同纠纷的管辖。管辖条款作为合同纠纷的救济条款,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招商引资合同签订之时,双方正处于“热恋”之中,地方政府往往因碍于情面忽视或漠视此一条款。为方便诉讼和节约成本,关于合同纠纷的管辖约定,以下渠道可选择其一:一是在合同中尽量约定“本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地:某市某县”;二是在合同中明确“本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地:某市某县”,并约定合同签订地法院管辖;三是本地已组建仲裁委员会的,可约定在本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四是为体现公平,也可考虑约定在第三方仲裁。
以上仅列举了招商引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十个方面法律风险,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防控建议,具体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尚不止于此,且其表现方式和风险系数可能因人因事各有不同。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的主要途径,除了强化对招商引资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项目签约的监督指导外,重点还在于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合同的研究分析和法律审查,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预先研判,提前决策并编制应对预案。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法律风险控制,目的即在于,要从发展的角度积极审慎地审查研究招商引资项目,既要促成合同签订,又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既要保证项目能顺利落地,又要保证项目能真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系宣城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联系电话:0563-2716196 ***
第四篇:试析招商引资过程中法律风险与防控的探讨
试析招商引资过程中法律风险与防控的探讨
论文摘要近年来,各地政府均非常重视并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工作。然而,在各地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部分招商引资工作因急于求成,忽视相关法律规定,容易带来法律风险与隐患。为此,本文将详细剖析招商引资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违法行为及其成因,并从宏观机制到具体措施,提出防控对策及建议,以期为规范招商引资行为谏言,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论文关键词 招商 引资 法律 风险防控
一、企业在涉诉招商引资案件中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
企业在涉诉招商引资案件中的违法行为花样繁多,笔者将这些违法行为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类,并以双流县人民法院受理的部分招商引资案件为例进行说明。
(一)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为借口,骗取巨款
企业将同一个工程重复发包、多次发包给若干不同的建设工程公司,收取高额的保证金后将款项供个人挥霍或挪作他用,却以各种理由拒不退还。如:双流县穗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工程重复发包给多家公司,收取巨额保证金。
(二)资金链断裂,拖欠材料款、工程款等
企业因为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或存在后期投资不足等情况,导致无法发放工资款,或长久拖欠工程款、材料款、设备款等,造成民工上访等现象反复发生,极其影响社会稳定。如:四川桦林硅晶能源股份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工程款、材料款数千万元,其中涵盖了大量民工工资,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三)以发展农业项目为由,享受优惠政策、低息贷款,但还款期限届满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还清贷款
主要表现为部分引资企业动机不纯,假借发展农业项目,实为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低息农业贷款,不按期归还贷款;或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归还贷款,引发诉讼。如:双流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第三人银行向成都昆山虹禾现代农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发放农业贷款,因成都昆山公司方资金链断裂,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双流穗康农业发展公司假借发展农业项目,获取双流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高额贷款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却不按期归还贷款。
(四)未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土地租金
引资企业以工业生产或项目引进的名义,参与竞拍国有土地使用权,竞买成功后未在约定时间内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企业依照相关政策租赁了大量土地,却始终未交或未交清土地租金,最后无力偿还。如:四川桦林硅晶能源股份公司在参与竞买双流县黄甲镇的国有土地过程中,本身无力缴纳土地出让金,但通过向西航港建设投资公司借款1300万元作为保证金参与竞买,但竞买成功后并未按照约定时间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四川双流县仙绿宝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用于修建办公楼等建筑设施,但拖欠大量的土地租金未交,留下许多遗留问题。
(五)虚假出资或出资后抽逃出资
部分引资企业系借钱注册,注册成功后逐步将资金挪走,个别公司甚至自身没有任何一分钱的出资,公司实为“皮包公司”,投资目的仅是为通过优惠政策,获得政府提供的各项补助金。公司如:四川穗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际上并无出资,系委托一个中介公司代理包办注册而成。
(六)投资者以手中的项目作为筹码,游走于多个地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部分投资者打着兴建大型项目、发展绿色高科技或新能源产业的幌子,获得政府的补助和政策支持。但实际对外却以手中的项目、政府的支持作为游走于多个地区对外宣传和吹嘘的筹码,对外签订借款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及其巨大,却没有实际偿还的能力。如:四川仙绿宝食品有限公司对外以其生产绿色高科技仙人掌食品的名义,大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受骗人数众多,社会危害极大。
二、产生上述政府法律风险与企业违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政府法律风险与企业违法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在招商时急于求成,忽视了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的硬性规定、未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疏于仔细审查企业真实投资实力
在未查明引资企业是否支付或部分支付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有的政府就为其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有的企业事先与评估机构串通一气,蓄意人为拉高土地使用权评估价值后,再转向多家金融部门抵押筹措资金,所借资金又用于其他用途,或转移资金,导致引资项目迟迟不能运行,金融机构债权也无法实现,金融借款纠纷因此大大增加。
(二)个别企业为获取政府资金扶持、骗取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好处,故意掩盖真实情况,虚吹项目
一是引资入驻的企业中,个别自身并无多少经济实力,以“拿到土地,再向相关机构借款融资”目的入驻。若得融资后,蓄意向普通群众套取资金,采取非法集资方式构成合同诈骗,从而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矛盾冲突产生,形成不稳定局面。二是部分引资企业求之过急,项目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引起拖欠民工工资和供应商材料款等诸多问题。三是个别引资企业利用法律漏洞,抽逃注册资金,公司股东之间引发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导致企业被拖垮。
(三)部分引资企业虽然投资项目真实,但欠缺实力与资金,导致项目中途停滞,造成纠纷
一是企业自身存在资金不足,故为了让承包人最大限度的为其垫资,在签订合同时,无视法律规定对施工主体的要求,让个人或无资质企业通过挂靠方式修建工程。二是企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未合法报批相关手续,导致建设施工工程无法竣工或难以验收,从而致使工程款最终无法结算。三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盲目片面要求个别引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或多元化经营,不合时宜的急剧扩张导致资金紧张,开工不足,无法正常生产。
(四)招商活动中欠缺法律意识、未能有效防范风险
当项目后期出现问题,大量纠纷集中爆发的局面产生时,司法机关从保护善意方角度介入处理,难度较大。一是从部分涉诉涉法情况显示,政府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未充分考虑和防范风险,合同中可能存在法律漏洞,未全面保证政府利益,当纠纷一旦发生,法院依法处理将非常被动。二是当出现部分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大量融资时,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没能合理评估风险,进而加强防控。因此一旦产生大面积涉稳涉诉问题时,外地引资企业主已经一走了走,只留下空壳企业给政府,后续问题成为当地的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招商引资过程中相关法律防控措施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构建整体、专业的招商引资法律服务部门
首先从大多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现状来看,主要是依靠法制办或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但从实际情况看,法制办各类事务千头万绪,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设置专职或专人服务招商引资,而外聘的法律顾问往往仅负责个案。其次从招商引资流程来看,企业的经营风险,除了涉诉案件以外,更多的行政争议不能仅靠诉讼解决,其涉及的部门繁多,不仅涉及到“公检法”等司法部门,还包括规划、国土、工商、税务等大量的行政部门。最后从招商引资合同双方管理的对等性来看,引资企业方对投资的项目管理是专业、专项、专人在长效进行。而政府作为合同一方,并未如履行行政事务般确定专门的人员,对合同履行进行系统管理,造成了合同双方在履行合同中管理方式并不对等。因此构建整体、专业性的招商引资法律服务部门,对于防范控制政策风险,提高引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招商引资法律服务部门的组织与搭建。可由政府牵头组建该部门,成员公开选拔聘任,便于统一调配和发挥作用,提供差异化和整体化的法律服务。由专业法律服务部门,针对政府招商引资,提供从论证项目合理性、签订和履行协议、解决争议等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方式。
2.法律服务部门的法律服务范围。一是参与招商引资项目谈判全过程。二是调查诚信状况。详细调查了解投资方的诚信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诚意与能力履行合同。三是合理论证项目可行性。由法律服务部门在充分开展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从法律上论证该项目可行性,出具法律意见书。四是起草、审查招商引资合同等法律文书,严防出现双方权利与义务严重不对等的现象。五是搭建好政府和企业间法律沟通桥梁作用,提升针对招商引资企业的专业法律服务。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协调、跟踪、督促,确保企业项目顺利建设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合同签订、审查过程中的法律防控
1.签订前应注重对投资方诚信状况的调查。政府通过专业法律服务部门调查引资企业的诚信状况,确保其有能力、有诚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调查企业法人资格,二是调查资信情况,防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欺诈、诈骗等非法行为。
2.关注合同重点条款。避免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一是注重无效条款。对招商引资格式合同或合同样本,应特别关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和无效条款。二是特别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的各种情形。三是关注赔偿条款与违约责任的约定。对于计算违约金与损失额的计算方法,不能只笼统约定一方违约赔偿对方损失或按合同法规定赔偿对方损失。
3.要注重对招商引资合同的严格把关审查。一是应特别注意对投资主体的审查。为防止一些不法投资者滥竽充数,骗取优惠待遇,搞变相圈地。二是对招商引资合同中拟引进项目,事先要相关部门提前介入、认真筛选、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进入。三是要建立招商引资合同审查制度,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招商引资相关诉讼的发生。
(三)强化引资企业的后期防控,提升防范风险意识
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方面离不开相关部门及招商人员的专业全面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放松对企业的依法监管及监督。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强化后期的防控,提升防范风险的意识,对有苗头的风险应及时介入处理,避免当问题接踵而至,集中爆发时再做补救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强化多途径防控
充分处理好涉及招商引资企业的涉诉纠纷,需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合理调动各方面因素、手段,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一是充分发挥大调解的操作机制,利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引导双方互相体谅,通过调解解决矛盾。二是积极寻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外的法律途径解决矛盾。三是对于以投资为名,“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不法行为,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共同营造优良、法治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Seedling0.51seriesmicrocontrollerdesignexamples[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2003[2]ZhangYi,andsoon.MCS-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andthedesign[M].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2000.[1]buildingran [3]WuKuanming.MCUperipheraldevicespracticalmanual,datatransmissioninterfacedevice[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1998.HuHancai[4].SCMprincipleandinterfacetechnology[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6 [5]metropolis.BasedonDS18B20thegreenhousetemperaturedetectionalarmsystem[J].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2,14(2)91-92107.[6]NationalInstrumentsCorporation[M].CodeInter-faceReferenceManua11998.[7]MaYunfeng,ChenZifu,DanielWellingtondw.zstime.comLiPeiquan.DigitaltemperaturesensorDS18B20principleandapplication[J].Electroniccomponentsused,2002,2(1):23-25.[8]GanYong,Chunsong.ApplicationofDS18B20digitaltemperaturesensorinmultipointtemperaturemeasurementsystem[J].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35(4):392393 ZhaoJianlin[9].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J].smalltemperaturealarm:thefirsthalfof2012(17)59-60 [10]weargood0.51microcontrollerClanguageprogramdesignexamplesoffine[M].Beijing:Publis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6.[11]JIEhamodel-basedsoundlocalizationsystemanditsapplicationrobotnavigation[J].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1999:34~38.[12]LiQuanli,WeiFengZhong,XuJunedited.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application[M].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13]YeJing.BasedonSCMtemperaturecontrolsystemdesign[D].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8[14]HuShousong.Automaticcontrolprinciple[M],Beijing:SciencePress,2007 [15]YanZhihao.BasedonDS18B20microcontrollertemperaturealarmsystem[J].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Expo2013(30)180-180[16]ZhaoDe'anetc..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inglechipmicrocomputer(SecondEdition)[M].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9.4
第五篇:公司制度中的法律风险
广告中招聘条件的明确是最关键的问题。在试用期内,企业享有一项权利:如果发现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这项权利的行使是有条件的,即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具体到不符合哪一条录用条件,举证责任在于单位。而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招聘广告。所以在招聘广告中,单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招聘条件,注意将此广告存档备查,并保留刊登的原件。
关于企业规章制度的撰写
第一,规章制度的有效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此规定实际上确定了规章制度有效性的三个一般标准,即经过民主程序、合法、公示,三个条件缺一就会出现规章制度无效的后果。
第二,规章制度的实用性。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为例。一名职工连续旷工15天,单位除名的必备要件之一就是“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单位有义务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这时单位会拿出考勤记录。这份考勤记录就会成为案件的一个焦点,有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考勤制度不符合合法、公示、走过民主程序三个要件,除名就会被撤销;2.考勤制度所依托的工作时间安排不合法,考勤也就没有意义了;3.考勤制度所确定的考勤范围不包括本案的被除名者,而且单位是有义务来证明被除名者是被包括在里面的;4.考勤制度没有真正实行。如果单位所制定的考勤制度经不住以上推敲的话,败诉的风险是很大的。
所以,企业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单位约束员工的游戏规则,如果只有原则性的条文,是很难起到作用的。
第三,注意制定一些强行性的规章制度。例如《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应当主要规定下列事项:
(一)工资支付的项目、标准和形式;
(二)工资支付的周期和日期;
(三)工资扣除事项。对于这些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单位在规章制度中包括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单位举证责任的一部分。尤其需注意,这类规定往往针对比较重要也容易起纠纷的制度,并增加一些额外条件,这些条件与前文最高人民法院所规定的三个条件合并在一起,都会成为衡量规章制度是否有效的条件。
第四,规章制度不要规定本应在合同中规定的事项。规章制度是企业单方面制定的,虽然有很多程序上的限制,但企业仍然享有比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在衡量规章制度是否合法有效时,法院往往会综合考虑企业用人自主权与保障职工权利的平衡点:凡是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事项,如果没有经过协商,而由单位单方面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笔者曾代理过北京一出租汽车司机违约金的案件。公司只在企业规章制度中出现了15000元违约金的规定。因违约金属于合同事项,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所以企业的这一规定是没有约束力的,而此规定最终也没有被法院采信。
看似细节,却有可能影响到审理的结果。所以,在招聘广告和规章制度撰写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谨慎,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降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