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知识
司法知识
我国的司法制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正处于少年时期,还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建立健全我国的司法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区域设臵的,司法机构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均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从而导致我国司法权的地方化;我国的司法体制、运行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法院管理体制不科学,法官素质不理想;审判方式陈旧落后,审判流程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执行难现象;“人情案”、“关系案”,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情况普遍存在,个别司法裁判不公,使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信任危机”。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司法制度的方法和对策:一要打破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臵的体系,创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司法体系,二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形成的模式转换,三要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淘汰制度,四要改革审判方式,确保程序公正;五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六要完善司法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显露出诸
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所谓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为司法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动力。司法改革已经成为时下整个社会的强烈期待。因此,尽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职能为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权地方化
由于我国现行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区域设臵的,司法机构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均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依靠地方政府供给;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决定,法官及院长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的更新依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解决案件时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潜在的威胁。其后果是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应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地方 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国家的司法活动地方化,使国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仅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发展,而且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权威。
(二)司法权行政化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的司法体制、运行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外部关系上,法院往往被视为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司法活动的职能部门,它和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其他下属部门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机关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从法院内部结构看,司法行政化表现为从检察长(院长)、副检察长(副院长)、处(科、庭)长到普通检察官、法官形成一个等级体系,这种等级是按照行政官员的职级套用的。工资奖金也一律只与其行政级别挂钩。行政性职级成为检察官、法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计量器。从而使司法过程贯穿着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
法官在司法中难以独立、自主的进行审理,必然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三)法官素质不高
我国的法官队伍基本上形成于《法官法》颁布以前。当时以工代干的人可以成为法官,法院的司机、打字员能提成法官,还有复转军人等皆可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官。《法官法》将法官入门的起点规定为大学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国法院符合规定的却不足三分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官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法官选拔标准与程序上的偏差,表现为:一是准入条件过低,导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国,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试和人大任命审判员考试内容难度尚不及律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否经过正规的法律教育,是否有从事法律职业的知识背景,是否从事审判工作,有无审判职称等,都属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国法官绝对数量庞大,与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
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较低,不利于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够高。而且,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命,而助理审判员也属于法官,这样无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实际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质的法官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直接产生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方面是错案往往难免,由于一些法官素质不高,对法条理解能力偏低,对证据的判断失误,不能胜任高度专业化的审判工作;办案水平低,超审限办案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对审判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审判技能较差,无法独立地、高质量地处理复杂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公正司法的职责;另一方面是法官违法违纪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法官甚至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殉私舞弊。这两个恶果已严重危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四)审判方式不科学.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审判方式是法官职权主义,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调查取证、审理、裁判等全过程。而这种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闭进行,从而使审判权的行使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给法官偏袒一方创造了条件,这种“暗箱操作”难以保证实体公正的结果。.在我国,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都是审判组织。合议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案件,审判委员会则对合议庭审理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但在实践中,许多合议庭只是负责审查事实,提出适用法律的意见,最终判决则是通过请示领导等方式得到了最终结论后才能作出和宣判,从而导致了“先定后审”的走过场现象;法官对案件只有审理的权力,而无裁判的权力,审判委员会集权太多,讨论案件过多,而审判委员会成员
又大多不参予具体案件的审理,这就形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判分离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审判人员的积极性,还人为地延长了审判时间,导致超审限现象的出现。由于集体讨论,责任分散,出了错案无人负责,违法审判的责任追究落实不了。
3.法院的审判结果最终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而过去裁判文书存在的突出问题
是不讲理,既不讲判决的道理,也不讲判决的法理,使当事人不信服,导致上诉、申诉居高不下。因此,为了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体现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的改
革势在必行。
(五)“执行难”问题
生效的判决应当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多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已成为困扰法院工作,影响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执行机构互不隶属,力量分散,装备薄弱,严重制约执行效率,影响执行效果;整个社会的协助执行观念仍很淡薄,对生效的法律文书缺乏应有的尊重;少数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压法,公然非法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就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律的信心,损害法律的尊严。当发生纠纷时,许多当事人要么是“屈死不告状”,自认倒霉;要么是以私了方式解决;更有甚者,雇佣社会黑势力,以“黑”对“黑”,因经济纠纷引起杀人越货、绑架勒索 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执行难”已成为影响社 会稳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败严重
司法腐败,是对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腐败,因为它危害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败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将公共权力私有化;表现在地方,是将公共权力地方化。国家赋予司法人员的职权,成为个人、地方谋取个人私利、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动被用作权钱交易的工具。近几年来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执法犯法,贪赃枉法;有些法院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导致司法不公的问题较突出;这些司法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而且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威望。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关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改革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
实现司法独立是我们实现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只能有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来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均不得行使这项权力。为了使法院摆脱行政的束缚,就必须改革现有法院的组织方式、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变各级地方司法机关的财政体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臵的体系,创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
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司法体系。同时还必须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体制,让司法机关摆脱在经费上对地方上的依赖,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1)改“平行管理”模式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级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决定权和供应权,改由中央统一管理。地方不再负担司法机关的经费。充分发挥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支配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2)将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务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进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管理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的管理权。
(二)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而形成的模式转换,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资格取得的难度,严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选拔关,要严格按照修正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选拔、任用、管理法官、检察官,要大力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进入司法机关的渠道,建立一套从律师队伍中选拔检察官、法官的制度,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司法队伍从事司法工作。调离、辞退业务能力低下的检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级选任,缩减法官人数,实现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训机制,实行法官轮训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业务、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外语的专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法官队伍中来。在法院组织体系、人事体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与地方
政府发生脱离,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减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三)改革审判方式,确保程序公正
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应以审判公开为核心,公开审判的实质就是要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和裁判,案件事实调查和认定的整个过程都应当在法庭公开。其次要改革审判方式:一是庭审方式要从询问制向对抗制转变,强调当事人举证,加强对证据的质证和开庭辩论,充分发挥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把开庭审理的过程真正变成调查案件事实、核实证据和双方当事人说理辩论的过程;二是审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独立负责的责任制,改革现行合议制与审判委员会制,建立主审法官制。改变现行中的审判集体负责制,要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与判脱节的状况,取消层层审批制度,使参加案件审理的主审法官
享有独立裁判的权力,同时让其真正独立地负起责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应对主审法官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审法官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错案,应由主审法官个人承担责任。同时还要确定法官独立审判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对违反该行为规范的后果作出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上确保审判是在严格遵循 诉讼程序的前提之下实现的。三是简化诉讼程序,真正体现“两便”原则,避免重复劳动,以最少的诉讼消耗,取得最佳的审判效果。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实现案件繁简分离,从机制上确保案件审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经济纠纷,能得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四是凡是能够调解,当事人也愿意调解的,开庭前可以调解,庭上庭下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
规定由审判庭予以受理和审判,不应久调不决。
(四)切实解决“执行难”
切实解决“执行难”,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审判的正义、高效、有序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建立执行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设立独立执行局,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统一调度指挥执行装备和力量,组织进行集中执行;确定执行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组织、实施对重大案件的专项执行。各级法院还要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依法惩处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为,维护案件胜诉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程序和秩序,对秩序中应当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增大执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觉将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充分臵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执行救济,提高执行的公信度。
第二篇:司法知识
八、监狱建设和布局调整(27条)1.监狱建设标准:是指确定监狱建设项目决策及监狱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和规范。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监狱建设,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监狱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尺度。2002年、2010年国家先后两次批准发布《监狱建设标准》。
2.《监狱建设标准》(国标2002年):是指由司法部组织编写,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2002年12月3日批准发布的《监狱建设标准》(建标[2002]258号)。2003年2月1日起施行,2010年12月1日废止。《监狱建设标准》系初次编制,共分六章: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标准、安全警戒设施、场地及配套设施等。
3.《监狱建设标准》(国标2010年):是指由司法部组织修订,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监狱建设标准》(建标 [2010]144号),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该《监狱建设标准》是对2003年《监狱建设标准》的修订,共六章四十四条: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标准、安全警戒设施、场地及配套设施等,并附条文说明。
4.监狱建设用地:是指国家以划拨方式,批准监狱按照建设计划,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造包括监狱房屋建筑、安全警戒设施、场地及配套设施所需占用的、属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特殊用地。新建监狱建设用地标准宜按每罪犯70㎡测算,有特殊生产要求的劳动改造项目的监狱建设用地标准可根据实际需要报有关部门批准后确定。
参考:①《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地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②《监狱建设标准》
5.监狱建设规模:是指监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监狱关押罪犯人数。它是监狱建设项目设定的监狱正常运转时可以达到的关押罪犯能力,是确定监狱建设规模的主要指标。不同建设规模监狱设计关押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型监狱1000~2000人;中型监狱2001~3000人;大型监狱3001~5000人。不同戒备等级监狱设计关押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中度戒备监狱设计关押规模一般为1000~5000人,高度戒备监狱为1000~3000人。
参考:《监狱建设标准》 6.监狱功能区设置:是指根据监狱教育改造罪犯职能和实际需要,建立的罪犯生活区、罪犯教育培训区、罪犯劳动改造区、警察行政办公区、警察生活区、武警营房区等功能区。各区域间彼此相邻,通道相连,并有相应隔离设施。
7.监狱功能区建设:是指在监狱各功能区规划基础上,严格按照功能要求合理确定各种用房的位置,整体布局依据符合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和保障安全的原则实施。其中:中度戒备监狱围墙内建筑物距围墙距离不应小于10m,高度戒备监狱围墙内建筑物距围墙距离不应小于15m。
8.中度戒备监狱建设:依据《监狱建设标准》,中度戒备监狱罪犯的学习、劳动、生活等区域应当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主要建筑物之间应当以不低于3m高的防攀爬金属隔离网进行隔离并应有通道相连。
9.高度戒备监狱建设:依据《监狱建设标准》,高度戒备监狱应分设若干个监区,每个监区封闭独立,应当包括罪犯监舍、教学学习、劳动改造、文体活动和警察管理等功能用房,并设警察巡视专用通道;各功能用房之间应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各监区、家属会见室、罪犯伙房、罪犯医院、禁闭室等区域之间均应以不低于4m高的防攀爬金属隔离网进行隔离并用封闭通道相连;封闭通道与各区域的连通处应设置牢固的金属防护门;封闭通道内应根据监管安全的实际需要分段设置牢固的金属防护门。
10.监狱基础设施:是指监狱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主要设施项目。包括房屋建筑(罪犯用房、警察用房、武警用房及其它辅助用房)、安全警戒设施、场地及其配套设施。
11.监狱罪犯用房:是指监狱专门提供用于罪犯服刑期间生活卫生、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的房屋建筑和设施,是监管改造罪犯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监舍楼、教育学习用房、禁闭室、家属会见室、伙房和餐厅、医院或医务室、文体活动用房、技能培训用房、劳动改造用房及其它服务用房等。
12.罪犯家属会见室:是指监狱专门提供罪犯在服刑期间会见亲属、监护人的场所。它是监狱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罪犯合法权益,运用亲情帮教手段促进罪犯改造的重要阵地和展示监狱工作管理及教育改造水平的形象窗口。家属会见室,设于监狱围墙内、监狱大门附近,并分别设有家属和罪犯专用通道。会见室内,应分别设置从严、一般、从宽会见的区域和设施以及会见登记、家属等候、警察值班(监控)及小卖部等服务用房。
13.罪犯禁闭室:是指监狱对破坏监管秩序的罪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给予禁闭处罚的专门场所。它是监狱依据强制措施,促使罪犯反省悔改的重要监管设施。禁闭室集中设置监狱围墙内,自成一区,其他用房之间的联系不能穿越该区,离其他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20m。禁闭室内设禁闭监室、值班室、预审室、监控室及警察巡视专用通道。同时应具备防止罪犯自残、自杀的功能。禁闭预审室应隔音、通风。
14.监狱警察用房:是指国家为监狱人民警察提供的从事执法活动所必需的行政、办公、业务用房,也是监狱建筑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办公用房、公共用房、特殊业务用房、管理用房、备勤用房、学习及训练用房等。
15.监狱武警用房:是指国家专门为担负监狱外围武装警戒和看押任务的驻狱武警部队官兵提供的工作和生活起居等必需的房屋建筑。它是监狱惩罚改造罪犯,预防狱内脱逃、制止狱内骚乱及行凶、破坏,确保监狱安全的重要配套建筑。包括: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业务用房等。
参考:武警用房建设标准根据《武警总部、武警内卫执勤部队营房建筑面积标准(试行)》(„2003‟武后字第39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2009‟9号)执行。
16.监狱安全警戒设施:是指监狱为正确执行刑罚,有效实施对罪犯的监管改造,防止越狱、暴狱、劫狱以及罪犯自残、自杀,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所设置的各种安全防范设施的总称,也是监狱最主要的功能设施。包括:监狱执勤设施和武警执勤设施两大类。具体分为:围墙、岗楼、电网、照明、大门及值班室、大门武警哨位、隔离和防护设施以及通讯、监控、门禁、报警、无线信号屏蔽、目标跟踪、周界防范、应急指挥等技术防范设施。
17.监狱大门:是指人员和车辆进出监狱的主通道。包括监管区和行政办公区通道。通常所指的监狱大门,主要是指人员和车辆出入监管区的大门,又称AB门、“二大门”,也是监狱最重要的安全警戒设施。
在监狱总平面布置中,监狱大门内外应留有一定缓冲区域。监狱大门设计要遵循安全、坚固、适用、庄重、简洁、结构对称等原则,体现庄重、严肃和威慑感,同时便于监狱与武警部队能迅速处置狱内突发事件;建筑风格应与监狱围墙、监管区建筑风格相协调、相统一。
监狱大门应分设车辆通道、警察专用通道和家属会见专用通道,均应设二道门,且电动AB开闭,设带封顶的护栏。其中,警察专用通道和家属会见通道应设门禁、安检系统;车辆通道宜宽6m、高5m,车辆通道进深(AB门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m,通道两端应设防冲撞装置,通道顶部和地面应设监控、探测等安检装置。
监狱大门处应设门卫值班室、武警哨位,并应设置防护装置,外门应为金属门。室内应设通讯、监控和报警装置,并设有可在室内控制大门开闭的装置。
18.监狱警戒隔离带:是指设置在监狱围墙内外两侧一定区域内,用于防止在押罪犯脱逃和外界侵入的空间隔离设施。它是监狱必需的重要监管安全防护设施,分为围墙内侧警戒隔离带和围墙外侧警戒隔离带两种。
隔离带内应无障碍,可设置红外、振动等监控、报警装置。警戒隔离带外沿应设防攀爬金属隔离网,网上均应设置监控、报警装置。
监狱警戒隔离带的设置,增强了围墙的隔离功能,可充当警戒通道和巡逻通道,便于巡逻,视野开阔;可有效防止罪犯和其他人员接近围墙,防止罪犯从围墙下方挖洞或攀越围墙脱逃;有助于警戒人员对围墙两侧区域的控制,对监狱外围非法侵袭和攻击监狱具有延时和预警作用。
19.武警执勤设施:是指为保障驻监狱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法执行对监狱安全稳定的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任务而设置的执勤设施。包括:外围控制系统(围墙、电网、警戒标志等)、照明系统(哨位照明、围墙照明、通道照明、警戒区照明和应急照明)、报警系统(哨位报警、围墙报警和营区报警)、监控系统(作战勤务值班室监控、哨位监控、围墙监控、制高点监控和营区监控)、指挥通信系统(指挥设备、通信设备和执勤车辆)。
20.监狱围墙:是指监狱专门建造,用于防止罪犯翻越脱逃,阻止外界不良行为和非法干扰以及扰乱、袭击监狱正常监管改造秩序的建筑体或构筑物。它是维护监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设施,也是驻狱武警部队执行监狱外围警戒和看押任务的有效载体。
监狱围墙上部应设置电网、监控、报警和照明设施。监狱围墙按照监狱不同戒备等级规定不同的建设标准。中度戒备监狱围墙一般应高出地面5.5m,墙体应达到0.49m厚实心砖墙的安全防护要求,围墙上部宜设置武装巡逻道;高度戒备监狱围墙应高出地面7m,墙体应达到0.3m厚钢筋混凝土的安全防护要求,围墙上部应设置武装巡逻道。
21.监狱岗楼:是指设置在围墙或监管区域以内,供武装看守值班的哨位楼亭。岗楼宜为封闭建筑物,四周应挑平台,平台应高出围墙1.5m以上,并设1.2m高栏杆。岗楼一般应设于围墙转折点处,视界、射界良好,无观察死角,岗楼之间视界、射界应重叠,且岗楼间距不应大于150m。岗楼应设置金属防护门及通讯报警装置。
22.监狱布局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监狱工作,解决监狱分布不合理,部分监狱地处偏远、自然环境艰苦、基础设施落后、发展遭遇瓶颈等,实施的以改扩建监狱为主,结合新建、迁建和撤销部分监狱的一项重要举措。
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由国务院2001年决定,2002年全国监狱布局调整工作拉开序幕。2006年4月14日,国务院组织召开关于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的监狱布局调整建设专项资金不低于7亿元,并就制订全国监狱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对监狱建设继续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免交涉及地方政府部门收取的相关税费、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等问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实施。
2007年,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7]5号),提出“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监狱安全稳定、有利于改造罪犯、有利于组织生产、有利于生活保障和有利于分离办社会;明确了监狱布局调整的主要目标任务,即监狱规模与押犯增长基本适应,监狱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基本解决,狱政设施普遍得到改造更新;全国关押罪犯的能力由2001年的120万人增加到180万人左右,监狱数量由2001年的708所调整到620所左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完成布局调整任务;提出了监狱布局调整要全面实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分类科学、功能完善、投资结构合理、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3.监狱的设置、撤销、迁移:监狱的设置和撤销一般是指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设立和取消。监狱的迁移一般是指监狱在所属行政区域内空间位置上的搬迁移动。监狱的设置、撤销、迁移,皆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24.监狱建设投资:坚持实行以地方投资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政策。监狱所属的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加大对监狱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对监狱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并根据地方资金落实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对出让或回收监狱原使用土地的,其合理补偿要用于监狱建设;对监狱原国有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后所得收益,也要用于监狱建设和发展。新建和迁建监狱所需的警戒、监控、办公设备及罪犯生活、医疗设备等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参考:《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司发通[2007]5号)
25.监狱建设税费的减免:是指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监狱布局调整有关政策,免征监狱布局调整项目建设中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免收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出台的监狱布局调整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绿化费、白蚁防治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工程定额测定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以上政策性减免和优惠政策暂定执行至2010年12月31日。
参考:①《财政部<关于减免监狱布局调整建设项目有关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财综[2007]38号);②《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减免监狱布局调整建设项目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07]45号)。
26.新(迁)建监狱验收办法:是指监狱管理机关在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下,结合监狱工作实际,为规范新(迁)建监狱的验收工作,确保投入使用的新(迁)建监狱符合关押改造罪犯的要求而制定的验收工作管理办法。主要包括:验收的适用范围、验收主体、验收对象、责任主体、验收依据、验收内容和要求、验收程序及验收的组织实施等。司法部监狱局制定了《新(迁)建监狱验收办法》,自2011年5月12日起试行。
27.新(迁)建监狱审批程序:是指监狱管理机关在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结合监狱工作实际,为规范新(迁)建监狱审批工作而制定的具体规范。主要包括:报审的适用范围、报审项目、报审部门、审批条件和要求、报批程序和组织实施等。司法部监狱局制定了《新(迁)建监狱审批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试行。
第三篇:司法相关知识内容
我国司法系统的只能是
监督和指导全国监狱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工作,监督和指导全国劳动教养工作; 制定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检查各地区、各行业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导对外法制宣传工作,管理法制报刊;
监督和指导全国的律师工作和法律顾问工作,管理社会法律服务机构和在华设立的外国(境外)律师机构;
监督和指导全国公证机构和公证业务活动,负责委托港澳地区律师办理在内地使用的公证事务;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和司法助理员工作;
管理部直属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导全国的中等、高等法学教育工作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
组织参加联合国有关预防犯罪领域的会议和活动,承办联合国有关对口部门的往来业务,组织参加国际有关人权问题的法律研讨和交流活动、开展政府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
参加与外国签订司法协助协定的谈判,负责国际司法协助协定执行的有关事宜;参与国家立法工作,组织司法领域人权问题研究;
监督大型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指导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司法厅(局)领导干部。
| 评论
第四篇:司法行政相关知识4
司法行政相关知识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归集体所有或可以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宅基地、城市郊区的土地、农村的土地、自留山和自留地。
4、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管理方式。
5、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委员会。
6、年满十八周岁的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生、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7、居民代表的义务。
答、1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和本村的决定和决议。2教育带动村民自觉履行村民义务。3实事求是评议村干部的工作,正确行使代表权力。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8、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答:1办理本居住地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2调解民间纠纷。3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4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提出建议。
9、我国的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0、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哪些事项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答:(1)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2)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3)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4)请求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赔偿为:
17、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以采取哪些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1)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予以劝阻、调解;(2)请求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理定予以行政处罚;(3)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8、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包括哪些? 答:(1)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依据《消防法》,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哪些事项? 答:使用各种水源;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为了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势蔓
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灾现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调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二、人民调解知识(15题)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何时通过?何时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于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凋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2、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群;(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构权利。
2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是否收费? 答: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可费用。
24、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组成? 答: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2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怎样产生? 答: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26、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 答: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27、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出现哪些行为,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答: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1)偏袒一方当事人的;(2)侮辱当事人的;
(3)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4)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
28、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享有哪些待遇? 答: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29、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 答:(1)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2)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3)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4)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30、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哪些义务? 答:(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2)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3)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31、调解纠纷时如何
选择人民调解员? 答: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员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还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或者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32、人民调解协议的形式有哪些? 答: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书面形式的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两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3、调解协议书的内容有哪些? 答:调解协议书的内容有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3)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34、什么是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答: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挚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社区矫正知识(15题)
35、社区矫正的涵义是什么? 答: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36、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i)被判处管制的;(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轾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
矫正。
37、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什么? 答:(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臣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利适应社会生活。
38、社区矫正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2)坚持依法适用、依规办理的原则;(3)坚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4)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
39、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答:(1)直接目的: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2)间接目的: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根本目的: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40、社区矫正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1)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并实施奖惩;(2)通过组织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教育;
(3)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4)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采取适当形式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增强矫正 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41、社区矫正相关部门有哪些?职责分别是什么? 答:(1)人民法院。要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在依法充分适用非监禁刑措施和减刑、假释工作中,可以征求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并在宣判、宣告后,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
(2)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检察建议,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3)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4)民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5)司法行政机关。具体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和帮助、服务工作。监狱管理部门要依法准确适用
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对需收监执行的及时收监执行,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6)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办公经费、业务经费以及装备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7)劳动和保障部门。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42、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内容有哪些? 答:内容包括政策形势、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劳动技能、行为要求等,可以采取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等形式。
43、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1)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2)热心社区矫正工作;(3)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44、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有哪些? 答:(1)接收制度;(2)管理制度;(3)教育制度;(4)考核及奖惩制度;(5)社会保障制度;(6)解除制度;(7)档案管理制度;(8)监护制度;(9)责任制度。
45、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制度有哪些? 答:(1)工作例会制度;(2)联席会议制度;(3)请示报告制度;(4)工作人员培训制度;(5)目标管理。
46、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是什么? 答:(1)矫正衔接;(2)矫正执行;(3)管理监督;(4)考核奖惩;(5)矫正解除。
47、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2)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6)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48、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中,接收制度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答: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的七日内,将矫正对象的各类法律文书及其相关材料送达其户籍地(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下同)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并书面责令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七日内到户籍地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司法所,下同)办理登记手续。
49、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解除矫正是如何规定的? 答: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矫正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在矫正期满30日前,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指导本人做出书面总结,在征求矫正志愿者意见的基础上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批准,在矫正期满日书面通知本人,通报原判决、裁定或原执行
机关,并以适当形式公开宣布锯除社区矫正。
第五篇: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司法制度改革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司法制度改革
作为考生的各位学员一定要对我国的司法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司法制度改革有所了解和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刻讨论了依法治国这个主题,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更是将依法治国这个理念落实到实处。而其中法院改革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接下来老师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改革的成果为后续认识和备考打好基础!
一、案件受理制度由立案审查制度改为立案登记制度;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这样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能够诉权,降低群众立案成本,不会再出现求告无门的情况!
二、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制度;能够有效的解决当下基层法院人手不够办案压力大,办案周期长群众意见大的问题。能充分发挥上级优秀法官的带头作用,提高基层法官的执业意识和精英意识,保证人民群众的案件能够就地解决!
三、司法责任制度改革;加强司法责任制改革有利于强化审判法官责任意识,明确权责、统一标准,一旦出现冤假错案就会启动法官终身追究责任制,这样能够真正的保证司法公正,让法官敬畏法律,也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与行政区域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前省级以下的地方法院和检察院财政系统并未独立,在判案过程中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造成司法不公。而现在开始探索司法管辖分离制度,就是要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司法独立的目标,能够让法官在审理过程中集中于案件的审理只注重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当然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改革成果和成效,所以希望各位考生能够随时关注,及时补充自己相关专业知识!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