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2 01: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解读

(2017年6月)

6月21日,东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这是东莞全面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背景下出台的一份框架性文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巩固东莞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全方位构建企业自律、政府多方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意见》起草背景

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是市委、市政府今年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写入了《2017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市场监管办紧紧围绕全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任务和“十大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国务院通报表扬并相应采取措施予以激励支持的契机,牵头起草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先后经市政府十六届第11次常务会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在国家、省、市“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实施意见》的颁 1 布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贯彻国家、省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客观要求。加强市场监管,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体制比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场监管体系的总体目标。2016年10月1日,全国首部市场监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正式实施,在固化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配套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后续监管,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规支撑。2016年底以来,国家、省先后颁布市场监管现代化“十三五”规划,明确了2016至2020年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发挥改革先行优势,用活用好国务院激励措施的重要内容。东莞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在改革中坚持积极稳妥、先试点后推开,系统推进,推出了一系列普惠制的改革措施,为全国商改提供了可 2 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特别是以开办企业便利化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首创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管理,“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模式,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场主体保持高基数上的快速增长。自2012年12月改革全市推开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57.3万户,超过2012年改革前的市场主体存量(54.1万户)。2016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7.4万户,同比增长41.3%,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一。2017年1-5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4505户,同比增长39.1%。截止2017年5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89.2万户,其中企业36.3万户。2017年4月28日,国务院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效果好获得通报表扬,是省内在该领域唯一一个获表扬的城市。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17年东莞优先选择为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社会共治、风险分类监管、大数据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试点地区,优先授予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权限,优先考虑批准设立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经过多年改革,东莞改革氛围逐渐形成,部门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土壤。国务院给予东莞商改的三项激励措施,为东莞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为东莞正在谋划推进的科学市场监管体 3 系送来了“及时雨”、注入了“强心针”。

(三)《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聚焦改革问题短板,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尽管我市商改创造了先行经验,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准入”和“准营”便利化改革不同步,《2016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显示,东莞开办企业便利度综合得分为76.76分,其中,商事登记便利度指标得分81.30分,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但从“准营”角度看,全市预备经营便利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开办企业流程可预期性不足,申请人无法获得开办企业的全景式办事指引。据经营者反映,部分许可审批门槛还偏高。另一方面,商改为创业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后,也为后续监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一是改革后市场主体大幅增长,部门监管力量与监管体量不匹配;二是监管理念、内容、手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没有构成科学体系,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新业态、新产业,尚未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意识淡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监督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公众监督比较缺乏,推进社会共治不足。东莞亟需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及时补齐问题短板,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转型方向相适应的科学市场监管体系,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二、《实施意见》定位及主要创新点

《实施意见》定位为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份纲领性文件,重点突出对“宽进”后“严管”的工作谋划,具体明晰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的制度安排。具有四方面显著特点:一是充分用好国务院赋予东莞的激励措施,在对已有经验做法进行固化提升、深化商改便利化登记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后端严管的制度体系,实现前端与后端的无缝对接,不断扩大改革成果,力争再创新一轮改革红利。二是紧扣市委、市政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部署,吸收国家、省市场监管“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东莞多年来的商改工作实际,率先提出了协同监管、智慧监管、多元善治的理念,推动市场监管改革与创新。三是在市场监管中融入社会治理理念,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方式,倡导培育企业家公共精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突出将社会主体力量引入到政府服务管理工作中,转变政府硬性执法监管为“政府柔性服务管理+企业自治管理”模式,构建开放性、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政社共治体系,提升社会主体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参与度。四是树立多方资源整合利用、跨界协作协同理念,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将市场监管与“智网工程”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社区的主动性和热情,弥补部门执法力量的不足,实现部门、社区、社会主体等多方资源的多元共治、多元善治。

三、《实施意见》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涵盖五大点共28项工作措施。主要包含五大块内容。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主要是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安排,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全面提升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度。具体包括:一是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动态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落实全省“证照分离”改革部署,在准入环节,选择一批审批频次较高、审批周期较长、企业意见较为集中的事项进行分类改革,在更多领域简化市场准入手续,提高许可审批发证效率。二是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在“五证合一”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整合涉企证照事项范围,创新“一网通办”登记新模式,制作业务办理全景式路线图,推行商事登记银企直通车服务,延伸商事登记服务窗口;三是推广“互联网+审批服务”模式,深化“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扩大改革覆盖范围,探索经营范围自主智能申报,逐步在更多许可审批领域实现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在线服务;四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市场主体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适用简易注销程序,推行未开业或自行停业企业吊销工作,完善许可经营项目的退出管理机制;五是加大虚假注册打击力度,6 加强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搭建冒用身份信息预警系统,完善银行办理电子签名认证措施,加强部门联合惩戒,防范冒用身份证违法行为。

第二到第五大点,即“一个平台,三大工程”,是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核心架构。

打造市场监管协同创新平台。树立跨界协作的协同创新理念,打破区域界限和体制壁垒,提升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提供支撑。从具体内容来讲,一是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为依托,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市场监管办在统筹、规划、督办、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以市场监管办为依托,整合“智库”资源,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机制体制创新。三是建设新型智库,通过加强与国家工商总局政策研究中心、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引入先进理念,集聚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四是建立量化评估体系,以部门、镇街为主要对象,对市场监管各项指标数据采集分析,客观评价市场监管效能。五是夯实改革法治基础,积极推动上级部门及时立法、修法,固化改革成果,解决瓶颈问题。

推进协同监管工程。基于有效治理的需要,尊重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地位,尊重市场自身运作规律,建立制度化的沟 7 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发挥社会力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推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和制度建设,建立起政府部门引领、社会组织响应、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共治、多元善治的监管格局。重点突出“五个协同”:一是部门横向协同,明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部门监管职责,落实“双告知”工作,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二是市镇纵向协同,下放市场监管职权,加强放权的协同配套,优化执法层级;三是市场主体协同,培育企业家公共精神,畅通监督渠道,形成互动型自主型的管理模式;四是社会组织协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间的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推进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良性互动;五是公众媒体协同,加强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设,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

推进信用监管工程。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信用对市场主体的约束管理,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有效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完善企业信息归集机制,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原则,全面整合各部门涉企信用信息。二是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依托市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将涉企信息归集到同一企业名 8 下,“一网归集、双向服务”。三是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重点监管和约束、限制措施。四是推广“信息化+备忘录”联合惩戒模式,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五是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便利,形成示范效应。六是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引入知名信用评估机构,提供更多的信用产品和服务。

推进智慧监管工程。推动商改后续监管和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的深度融合,实施网格综合监管,探索网格内的协同共治模式,有效释放基层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和行政监管资源,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市场治理工作格局,增强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一是完善网格化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商改后续监管和“智网工程”融合,将市场主体登记地址信息核查、开业经营情况核查、许可办理情况核查、无证照经营线索巡查和亮照、年报等基础监管事项,纳入基层网格员队伍职责,实现网格内市场监管和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同步实施、相互促进。二是建立新型“清无”长效机制。依托“智网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巡检、线索发现处置和部门对接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属地管理、网格协同共治、部门分工处置”的新型“清无”长效机制。三是探索网格内的政社共治模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到政府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按照“部门指导、社区监管、物业自治”的协同共管原则,在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探索网格内 9 的共治管理,发挥市场管理方的作用,落实部门、社区、物管方分级网格化管理。四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保证监管执法的公平公正。五是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库,整合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六是加强类金融、食品、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监管,主管部门牵头完善行业风险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研判和报送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防控联动,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七是建立全市市场主体标准地址库,加强地名、路名、门牌等信息的整体规划,夯实监管基础,提高监管效率。

四、《实施意见》配套工作推进情况

《实施意见》作为一份框架性文件,在行文方面主要突出方向性的内容,对有关工作仅作粗线条阐述,明确了每项工作任务的基本思路。在《实施意见》的附表部分,逐一明确了28项工作任务的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间。以《实施意见》作为“1”,围绕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接“智网工程”、建立新型“清无”工作机制以及加强政社协同等方面,出台若干个配套工作方案,形成以“1+N”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这些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起草,其中,《东莞市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在5月4日召开的市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正式印发实施。

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系统性强,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3月份以来,市市场监管办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的厚街、道滘、大朗、横沥四个镇先行试点,摸索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先行经验,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厚街镇坚持“多方资源整合、推动协作协同”的理念,推进持续强化商改后续监管、探索专业市场共治网格建设、创新重点行业(娱乐场所)“互联网+”监管、建立新型“清无”长效机制等四项试点任务。该镇依托“智网工程”,将商改后续监管及督促年报、亮照等简单的市场监管职能纳入社区综管队伍工作范围,按照 “凡是社区能解决的由社区处置,凡是社区无法解决的由部门介入”的原则,形成了“信息采集—日常巡检—信息反馈—隐患先行处置—问题线索移交”的工作流程,突出建档排查、引导办照、问题分类处置三方面工作,探索建立新型“清无”工作机制。选取濠畔鞋材广场、康美鞋城、东方兴业城等专业市场开展共治网格试点,落实社区对市场物管公司及市场物管公司对场内主体的分级管理,并在场内设置政务联络服务点,将场内需求较大的办照、办税、社保等服务事项交由服务点予以宣传、指导和代办,有效延伸了政府服务触角。创新“移动监管”手段,涉及的社区、部门、专业市场物管方等主体,依托镇“智网”信息平台及其配套的“巡查马”手机APP,均可通过系统开展日常建档和巡检工作,实现了“多网合一”。

横沥镇建设现代化“智网工程”指挥中心,率先应用自主开发的“智网”系统,推动了商改后续监管与“智网工程”深度融合。该镇明确“网格员巡查建档—村一级先行处置—镇“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分类推送—‘清无’办协调部门办理许可—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流程。选取镇中心农贸市场、酒店旅业及汇英模具城分别作为商贸共治网格、特殊行业共治和专业市场共治网格建设试点,拓宽了政社共治模式的应用和覆盖范围。与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信用评价中心的合作,推进模具企业、出租屋等信用标准的应用,以信用监管推进了行业自律。

道滘镇全面推进“清无”工作与智网监管相融合,确立“一二三”机制,即“一个整治目标、两支整治队伍、三级响应机制”,力求以实际行动实现90%隐患解决在基层的整治目标,建立一支由各村(园区)治保人员和原有基层市场协管队员组成的村级隐患整治队伍,以及后续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组成的镇级联合执法队伍,建立由村级隐患整治、单一部门介入整治、多部门联合执法的三级响应机制,力争将隐患解决在基层。该镇制定“三七三十五”工作标准,即“三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检,七个工作日内完成隐患整治,指挥调度中心三个工作日落实调度,部门十五个工作日内反馈”,建立闭环工作机制,切实提升了监管效能。

大朗镇选取巷头社区为“清无”试点,组织网格队伍全面采 12 集社区人、房、物、组织、事件等基础信息,深挖无照经营线索,并督促补办营业执照,集中资源打造了“清无”示范点。探索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死火”企业的注销流程,推进未开业或自行停业企业吊销,协同税务部门完善非正常经营企业的退出,有效加强了市场主体的退出管理。推进信用监管,拟订《守信企业激励办法》,对守信企业进行信用激励,在全市率先建立和落实守信激励机制。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工作会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贯彻实施“1+N”政策文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在全国全省再造可以复制推广的“东莞经验”。

第二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

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第三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解读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解读

2018年7月23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8〕19号),现就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主要背景

职称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尺,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自1986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职称制度为提高人才待遇、促进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职称制度逐步暴露出了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评价机制趋同、手段单一,管理服务向非公领域延伸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必须改革的时候。自2016年以来,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对现行的职称制度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这是顺应时代要求、推进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改革意见,市人社局牵头制定了我市的《实施意见》,前段时间充分征求了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的意见,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了研究和审议。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是健全职称政策体系。完善职称系列,继续沿用现有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健全层级设置,按照上级部署,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建立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促进职称制度与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有效衔接,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改革试点。

第三部分是明确职称评价导向。突出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人才在职业道德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受到相应表彰的,在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树立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突出能力素质考核评价,坚持以用为本,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等倾向,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性资格条件,坚持干什么、评什么,重能力、重水平、重实践。对于参加工作后取得的非全日制学历,不再限定年限要求。对申报初、中级职称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不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申报的必备条件。

第四部分是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全面推行异地组织评审或聘请异地专家评审的做法。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搭建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市级以上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的职称。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文化名家、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博士研究生,可不受单位岗位数量限制参加高级职称评审,取得资格后予以聘用。完善基层和非公有制领域职称倾斜政策,适当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学历、资历等条件要求;放宽在非公有制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全日制毕业生申报工程系列中高级职称的条件,对其是否具有下一层级职称可不作要求。

第五部分是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作为职称申报和岗位聘用的重要条件。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坚持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

第六部分是改进职称服务和监管。转变政府职称管理方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积极创造条件承接高级职称评审权,向符合条件的县区、市属开发区下放中、初级评审权。建立职称管理责任清单,明确界定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呈报部门、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职称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充分利用内控外审评估机制,提高廉政风险防范水平。推进职称诚信建设,完善职称申报诚信承诺和诚信立档制度,严肃职称工作纪律,落实审核问责和倒查责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下一步,市人社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精心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让改革及时落地、政策充分到位,真正发挥出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

第四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实施意见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本系统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就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系统工作大局,构建由党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股室、站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协调整合各方调节力量,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 “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条块联动,各司其职,有机衔接,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依照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政策进行调解,注重法、理、情有机结合,严格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调节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坚持定纷止争、促进和谐原则,畅通“大调解”与司法裁决、行政裁决(仲裁)、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建立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全面覆盖。“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职责明晰,工作规范有效。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股室,大纠纷不出单位,疑难问题不出区,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职能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局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行政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二)“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下属单位工作,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健全矛盾纠纷定期研究和综合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建立健全联动调解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

(三)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调解室工作,推动“大调解”规范、高效运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组织调解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报告区委、区政府和区“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调解室职能职责。

调解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调解员同时兼任综治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全面收集掌握本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向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组反映纠纷,调解工作情况。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本系统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职工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考核问责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化解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抓“大调解”工作情况记入领导干部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纳入目标管理。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或事件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五篇:XX县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XX县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按照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和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深化我县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立德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多元。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综合推进考试内容及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办法和招生体制改革。

(三)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照市“以县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加强招生入学管理,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入学一般采取登记入学,初中入学一般采取登记或对口直升方式入学。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通过任何考试、擅自附加条件选拔新生入学,支持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采取随机派位方式招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服务区内的学生收费要与就读公办学校同样对待,服务区范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划定。

(二)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

完善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办法。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公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指标的分配比例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的60%,并按照上级要求逐步提高。

(三)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评价内容一般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学校要结合办学实际,本着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突出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日常评价、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建立和完善审核制度、公示制度、复查复议和申诉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配套措施,确保评价过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真实可用。

做好普通高中学校选课走班工作。深入领会XX省高考综合改革精神,研究新高考方案与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实施中做到有效衔接,积极稳妥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切实服务学生成长需要。从学生自我认知、课程选修、职业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对学生选课指导,通过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充分了解高校专业设置、科目选择要求和各专业的录取机会,有效选定选课走班科目。

(五)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政策体系

统筹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巩固农村留守儿童专项保护行动活动成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入学保障工作,防止留守儿童辍学。

(六)改革教育考试招生管理监督机制

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按照省市要求,实施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县、学校等多级招生信息公开机制,招生政策、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时间、招生条件、咨询和举报方式等要通过简章、网站、平台等途径提前向社会公布,广泛提高社会知晓率,并主动释疑,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子女入学。规范各种特殊类型的招生,加强对自主招生、特长生、特殊考试、指标生等特殊类型考生的资格审查,县和有关学校应按要求及时、准确公示合格考生信息。要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网络招生服务平台,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三、保障措施

(二)坚持科学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考试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严肃查处考试招生的诚信失范行为。健全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提高考试招生法治化水平。

(四)积极宣传解读,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大改革宣传力度,通过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畅通信息公开发布渠道,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信息。及时做好解读工作,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改革。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下载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