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

时间:2019-05-12 01: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

第一篇: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

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

近日,环境保护部第七轮次“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问题最突出,占本轮次检查发现问题总数的38.6%。大部分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而且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无论是民众关心热议的细颗粒物(PM2.5)还是臭氧(O3),都和VOCs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特邀我院张新民研究员就VOCs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控制对策进行系统介绍。

VOC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在常压下,任何沸点低于250℃的有机化合物,或在室温(25℃)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以气态分子的形态排放到空气中的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总称。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因此,控制VOCs对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VOCs污染的危害性和控制的必要性

VOCs共包括烷烃、芳香烃类、烯烃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它化合物8类。大约1/3的VOCs是有毒的,芳香烃类、酮类、酯类等可以引起皮肤、眼睛、呼吸系统、血液、肝肾脏、神经系统等中毒,如甲醛、苯等。VOCs不仅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还具有多重环境效应。VOCs可以和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也能与大气中的·OH、NO3-、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对环境空气的O3和PM2.5均有重要影响(图1)。

图1 VOCs多重环境效应(左)及近地面臭氧生成机制(右)(来源: US

EPA)

在国际上,美国、欧盟等很早就认识到了VOCs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 VOCs 污染控制政策。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复杂,呈现高污染负荷、多污染物叠加等特征,已从传统的煤烟型污染逐渐过渡为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复合污染。2016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中O3是唯一一个不降反升的污染物。因此,必须加快推进O3和PM2.5的协同控制。VOCs作为PM2.5和O3共同的关键前体物,控制VOCs排放将有利于降低PM2.5和O3的浓度,减少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我国VOCs排放特征

1:行业分布

我国VOCs排放来源非常复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规模庞大,且VOCs污染物种类繁多。根据《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公告2014年第55号),排放源主要包括交通源、工业源、生活源和农业源四大类。其中交通源包括道路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等;工业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工艺过程;生活源包括生活燃料燃烧、环境管理、居民生活消费、建筑装饰和餐饮油烟;农业源则包括生物质露天燃烧源、生物质燃料燃烧源和农药使用等。

基于上述技术指南和相关统计资料计算,2015年我国VOCs排放总量为2503万吨。其中工业源VOCs排放最多,占总量的43%,其次是交通源排放的VOCs,占总量的28%,生活源和农业源排放的VOCs量比较接近,分别占总量的15%和14%(图2)。按行业划分,工业源中排放较多的是化工、工业涂装、石化和印刷行业;交通源中,道路机动车油品储运销排放的VOCs较多;农业源中农药排放的VOCs最多;生活源中家居用品、餐饮油烟和化妆品排放的VOCs较多。

图2 2015年我国不同VOCs排放源构成

2:区域分布

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及省份角度看,2015年我国城市(群)VOCs排放量可依据其在全国总量的占比,分为>10%、5%~10%、3%~4%、1%~2%和<1%五个档位(图3)。其中介于3%~4%的城市数量最多,共13个;长三角地区VOCs排放量最大,占全国VOCs排放总量的19%;介于5%~10%之间的,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9%)、京津冀地区(8%)、河南(7%)和珠三角地区(6%);介于3%~4%之间的,从大到小依次为四川、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福建、内蒙古、山西、吉林、云南、陕西、广西、江西和新疆;介于1%~2%的,从大到小的城市分别为甘肃、重庆、贵州、海南和宁夏;<1%的分别为青海和西藏。

图3 2015年我国重点区域及不同省份VOCs排放量占比

我国VOCs治理重点的确定

厘清VOCs对O3生成的贡献大小是分区、分类、有序开展O3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代表VOCs物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O3生成最大贡献,是综合衡量VOCs物种的反应活性对臭氧生成潜势的指标参数;OFP广泛应用于评估VOCs在某一地区O3生成中的作用;OFP大小决定于VOCs物种排放量及该物种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通过估算不同区域、行业排放VOCs的OFP,确定生成O3的关键源和关键物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VOCs污染控制。

1:重点控制区域

根据重点区域对全国OFP的贡献来看(图4),我国VOCs源排放的重点控制地区应包括长三角(15%)、京津冀(10%)、珠三角(7%)和成渝地区(6%),特别要重视山东(10%)和河南(6%),这两个省份对全国OFP的贡献与重点地区的贡献不相上下。

图4 2015年重点区域和不同省份对全国OFP的贡献

2:重点控制物种和行业

依据VOCs臭氧生成潜势研究结果,提出重点控制的VOCs排放物种和行业。

3:重点控制区域

我国主要的VOCs控制措施

国家政策

2010年5月,环境保护部等9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正式地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加强VOCs染防治工作的要求,并将VOCs和颗粒物等一起列为防控重点污染物。我国VOCs控制工作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2012年10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出台,把VOCs污染控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指标,从此VOCs的监测市场被打开,VOCs治理正式进入政府视野。随后环境保护部陆续发布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为开展我国VOCs排放清单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石化行业VOCs治理全面启动,主要控制技术为泄露检测与修复(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LDAR);2015年全面启动印刷行业VOCs治理,主要控制技术为浓缩转轮和蓄热式催化燃烧联用。其他它重点行业的VOCs治理正在逐步开展。

法律约束

2015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新增四个VOCs污染控制条款,包括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材料和产品、VOCs有机废气治理、建立工业涂装台账以及泄漏管理等,体现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终端治理的全过程控制理念。不仅如此,在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罚则的规定大幅度提高。例如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多条涉及超标排放、不治理违规排放等规定。超标排放不仅要罚款、停业整顿,严重者还要追究法人责任。

标准管控

VOCs标准管控包括排放标准和监测标准两个方面。概括而言,2010-2015年期间,平均每年发布2-3个VOCs相关标准。涉及物种包括总烃、VOCs、SVOC、挥发性卤代烃、苯系物、醛、酮、酚8大类;采样方式包括罐采样、吸附法和采样袋等多种方法;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

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开展VOCs污染控制的基本条件,但仍有许多技术细节需要研究:

依据O3污染的空间分布格局,划定O3污染联防联控区,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同时在重点区域探索制定活性VOCs总量减排目标,并完善相关排放系数。

建立互相匹配的高精度VOCs和NOx排放清单,以城市为单位识别O3敏感性,科学协同削减VOCs和NOx。

研究建立VOCs成分谱采样/分析标准和指南,加强典型行业VOCs排放成分谱研究,甄别VOCs活性物种及相关重点行业。

第二篇:水泥炉窑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水泥炉窑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1.水泥行业排放现状和标准的发展

我国的氮氧化物污染日益严重,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但我国却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脱硝技术。

2007年全年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约为1800万吨~2000万吨。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长率为5%~8%。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氮氧化物减排措施,到2030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3540万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NOx 排放国, 如此巨大的排放量将给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全国的水泥企业近5000家,2010年全国累计水泥总产量18.7亿吨。采用国内技术和装备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经达1300多条。水泥行业NOx排放对全国NOx排放贡献率达到12~15%。水泥行业对NOx排放贡献仅次与电力行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位居第三。根据一些不完全的监测数据显示,水泥炉窑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大约在800 ~ 1600 mg/Nm3左右, 也有一些数据报道水泥炉窑平均排放浓度为500 ~800 mg/Nm3。

水泥行业将严格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以及可替代原料、燃料处理的污染控制标准。对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须配置脱除NOx 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新建水泥项目要安装在线排放监控装置,并采用高效污染治理设备。

与火电厂相比,水泥窑炉有着烟气温度波动大,粉尘浓度高,NOx排放浓度高,SO2 排放浓度低等特点,这将使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水泥行业NOX控制现状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全国水泥行业NOX排放为100mg/nm³。因水泥行业的特殊性,目前水泥行业还没有较好的减排方法。

SCR法不仅投资很大、运行费用很高,更主要的是在窑炉出口处粉尘浓度高,催化剂极易被堵塞而失效。直接影响其推广使用。

SNCR法对950~1050℃的“温度窗口”控制要求高,控制不好不仅不能降低NOX的排放,还对窑炉的正常运行和水泥质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3.氧化吸收法脱硝技术 3.1脱硝原理分析:

烟气中NOx的主要组成是NO(占95%),NO难溶于水,而高价态的NO2、N2O5等可溶于水生成HNO2和 HNO3,溶解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容易被碱液吸收,达到脱硝的目的。虽然NO难溶于水,但NO带有自由基,当它与氧接触时容易被氧化成NO2。将NO氧化成高价态的NO2,并提高NO的氧化效率将极大的提高脱硝效率。

氧化吸收法是采用气—汽热交换原理,在烟气进入脱硝塔前利用专用氧化器将烟气中的NO氧化成NO2后进入装置内的脱硝反应器中,并在反应器中喷入被特殊活化剂活化和雾化的氨水。该吸收剂使气态氨、汽态水与气态的NOx迅速反应结合成铵盐和氮气,从而达到治理NOx的目的。该新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采用自行设计的空气氧化器,将一氧化氮氧化率提高到90%左右,而传统技术的氧化率不足40%,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后经稀碱吸收后,尾气中氮氧化物浓度达到国家最低排放要求。3.2 化学反应: 2NO + O2 = NO2 2NO2 + H2O = HNO3 + HNO2 当氨与HNO3或HNO2接触时产生如下化学反应。NH3 + HNO3 = NH4NO3 NH3 + HNO2 = NH4NO2 氧化吸收法能脱除65~85%的氮氧化物。3.3性能特点

(1)工艺简单,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运行管理工作量极少。(2)测控参数少(PH值、温度、液位),测控技术成熟。(3)有利于烟气余热的吸收和利用。

(4)不造成(水体、噪声、粉尘等)二次污染。(5)脱硫剂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储运方便。(6)设备阻力小。脱硫脱硝装置总阻力小于1500Pa。(7)维修量少。因该设备无运动部件几乎不需维修。

(8)寿命长。因脱硝效率高,脱硝后烟道内酸性物质极少,减少了对管道和风机的腐蚀程度,增加了使用寿命。3.4 新颖性:

它是采用稀氨水为脱硫剂,利用气体氨与气体NOX进行气-汽热交换反应,生成硝酸铵和氮气,从而达到脱硝的目的。3.5 先进性:

此化学反应仅需0.2秒即可完成,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设备的结构复系数,降低成本。另外,所用辅助设备少,工艺流程简单,具有极强的竞争力。3.6独特性:

采用专有技术配方(一种活化剂),使稀氨水中的离子态铵转化为分子态氨,为气-汽热交换反应提供了前提条件。4.技术参数

(1)对脱硫剂的要求: 氨水浓度5%-25% 或碳酸氢铵、尿素(2)脱硫效率:>95%(3)脱硝效率:>80%(4)设备阻力:<1500pa(5)无二次污染 5.结论与展望

水泥窑的尾气排放对大气NOx污染的贡献仅次于电力行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要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家的NOx减排指标,需要严格控制水泥窑的NOx排放。

因水泥行业的特殊性,烟气温度波动大,粉尘浓度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高,以致目前流行的SCR与SNCR法都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标准的提高,氧化吸收法脱硝将会成为主流技术,是满足更严格环保标准的唯一的技术选择。

第三篇:气源控制房技术协议

气源净化装置技术方案

2015年5月

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

气源净化装置技术方案

一、加工、制造依据及技术标准:

1、钢材等原材料采购和验收执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548.1-92号《石油工业常用物资采购一般规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548.2-92号《石油工业常用金属材料验收一般规定》。

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8-2002

3、焊接应符合国家GB985-95标准。

4、涂漆质量符合QC/T 484

5、房体设计符合国家铁路、公路运输标准。

6、房组使用安全可靠、宽敞、明亮、抗风沙能力达12级,搬运、安装简便快捷。

7、质量控制:按ISO9001质量体系进行设计生产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符合HSE的标准。

8、机组及其他设备的安装,严格按原厂家的技术要求进行。

二、气源房设计、加工、制造技术要求:

1、房体结构:

(1)底座:采用两根16#工字钢做边纵梁,两端焊有Φ114×8的无缝管用于吊拖房体,中间采用8#槽钢(中纵撑7000mm×2道、横撑2500mm×10道)焊接成整体框架,地板采用5mm厚花纹钢板,焊接应符合国家GB985-95标准。

(2)房顶:房顶选用80×40×3mm矩形管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纵梁4道、横撑10道),顶部采用2mm厚的优质冷板压形成瓦楞板做顶面,通过二氧化碳焊制而成。

(3)房体:角柱选用5mm厚钢板压制成的160×160mm的角钢,用80×40×3mm矩形管做门立柱,靠螺杆空压机端头设一个开启门,长度面设一个开启门,均通过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制而成。

(4)门窗:门采用安全可靠、开启关闭灵活、隔热、密封性能好的自制钢制门(1980×870mm×1扇、1980×2000mm×1扇),所有自制门采用2mm厚的优质冷板冷压形瓦楞板制作,窗户采用塑钢窗(800×600mm×2扇)。

2、房体内部装饰:

(1)保温材料:采用具有隔热、环保等要求的保温彩钢板,符合JC868-2000:

《金属面硬质聚氨酯夹芯板》聚氨酯夹芯板执行标准。房间能够在-40℃-+45℃范围正常使用。

(2)装饰材料:地面铺5mm厚的花纹钢板,表面进行防锈处理,要求地面平整、不变形、不反弹、喷黑漆;墙面、顶面采用50mm厚保温彩钢板,与预埋件和龙骨架铆钉拉铆固定。

3、气源房防腐处理:

(1)气源房防腐处理要严格执行石油行业标准SY5308《石油钻采机械产品涂漆通用技术条件》。

(2)气源房按国家船级工艺要求做防腐处理,喷防腐漆及面漆,面漆采用船壳漆。

(3)油漆防腐要求:钢材在焊接后进行三个层次的底漆、面漆喷涂;第一层处理喷涂铁锈红(所有墙体内外、底座、骨架等钢材表面),涂层厚度≥100μm;第二层喷环氧中间漆,涂层厚度≥100μm;第三层喷面漆,漆层厚度≥100μm,涂层防腐厚度不少于0.3mm,要求耐水、耐碱、耐酸,耐油等性能。

(4)防腐涂料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然后按照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比例及工艺要求进行配比,并充分搅拌。每遍漆都应该等前一遍漆表干后,进行施工。

(5)喷漆前清除所有污染物,打磨平整。

4、房体外观颜色及标识:

(1)气源房底座颜色为黑色,房体下部高度为1100mm顏色为海洋蓝,其上部为60mm纯白色,其上100mm部分为海洋蓝,其上端为白色,房顶及房沿为海洋蓝色,房内地板为黑色。

(2)房体上有醒目的产品铭牌,铭牌内容包括:名称(气源净化房)、规格型号(QYF30KW-4.25M3-1.0MPa)、基本尺寸(7000×2800×2850)、重量、出厂日期、产品执行标准、出厂编号、西钻井下编号(JX2013QYF03-JX2013QYF07)和生产厂家。产品标牌为长180mm,宽130mm的銅牌。

(3)房体醒目位置帖有“

三、气源净化装置说明:

1、机房外形尺寸:长×宽×高(mm)7000×2800×2850;房体长度方向安装1扇自制门,两长度面各一扇塑钢窗;靠压缩机宽度方向安装1扇自制门。

西 部 钻 探 井 下 作 业 公 司”

2、室内配置:1个2.5m³储气罐,最高允许工作压力1.0MPa,1套SLAD-4.5MXF干燥器(带二级过滤),最高允许工作压力1.0MPa。2台QGF-30昆西风冷式螺杆空压机(美国合资),功率30Kw,最大进气量4.25m³,最大排气压力1.0 MPa。

3、储气罐上安装安全阀、压力表、1个进气口(带球阀)、1个排污口(带球阀)、2个出气口(带球阀)、清洁孔盖等附件,储气罐上的安全阀、压力表要与设计压力匹配,排污口、出气口安装在气源房外。

4、压力容器配备与制造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标准。

5、气源房吊装装置牢固、能防脱,房檐上有钢丝绳限位块,吊装点应平衡,有吊装标识。

6、提供气路管汇,并且安装要求:

(1)所有气路管汇,球阀均铺设在地板表面上方,气路管汇为1.5寸无缝钢管,阀门采用1.5寸法兰式不锈钢球阀。

(2)储气罐发生故障时,螺杆空压机可通过干燥器供气。(3)干燥器发生故障时,螺杆空压机可通过储气罐供气。

(4)储气罐、干燥器同时发生故障时,螺杆空压机可单独直接供气。(5)气路出口共有6路,1寸出口接头2个,6分出口接头2个,4分出口接头2个。能够整体加盖上锁。

7、电路要求:

室内配置配防爆分线装置一套,电源由150A防爆插接件引入(三相四线电源)通过防爆分线盒分路给螺杆空压机(螺杆空压机内增加100A3P漏电保护开关)、干燥器、室内照明等,室内照明用PVC管铺设,门旁安装防爆照明开关,室内安装两盏防爆吸顶灯,配备专用接地装置,安装在房外墙适当位置。

四、质量与责任 :

1、质量保证期:出厂12个月内由于质量方面的原因,乙方负全部责任。

2、在产品出厂前,乙方在甲方监督、检验过程中所发现质量问题,乙方应认真落实和整改。

3、设备验收:气源房内部配置全部设备在供方生产现场安装、调试;全套设备出厂时,甲方到乙方厂内根据相关的国家、企业标准及技术协议(合同)规定的标准、内容和图纸进行验收。

4、乙方负责首次现场安装调试,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操作人员培训。

5、产品在质量承诺范围内,实行“三包”,期限一年(按交货之日起算)。

因人为损坏的,甲方承担运费,乙方免费服务。

五、出厂技术文件:

1、提供气源房及外购总成件产品质量合格证原件1份及复印件3份。

2、提供产品使用说明书4套(含气路系统布局图、流程图和外购总成件原带的使用说明书、并标明:生产厂家、型号及零件号)。

3、另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巡回检查路线、润滑图表各4套。

4、提供气源房交接清单4份,交接清单明细中要标明各总成件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厂家。

5、在气源房适当位置安装铭牌,铭牌内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巡回检查路线、安全警示铭牌、维护保养规程。

6、储气罐压力容器制造单位提供装订成册的《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包括以下:

(1)压力容器监督检验证明书(原件);(2)压力容器产品合格证(原件);

(3)压力容器设计图(蓝图;图上须有特种设备设计许可印章、压力容器竣工图章及签名,印章均为红印,复印无效);

(4)压力容器铭牌拓印复印件;

(5)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复印件;(6)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复印件;(7)压力容器使用说明书;(8)压力容器产品数据表;

(9)压力容器制造过程所用材料清单,以及所用材料产品质量证明书、探伤报告等;

(10)压力容器材质热处理报告,压力容器外观及几何尺寸检验报告;(11)压力容器焊接质量记录表;(12)压力容器焊缝无损检测报告

(13)压力容器总体检验记录、压力检验试验记录;

(14)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的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等。

六、交货地点: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施工现场

第四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作者 曾邦伟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浏览 2171 发布时间 11/02/2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2.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五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

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

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臵合适的部位进行臵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臵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臵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臵的时间、臵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臵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臵管、维护

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臵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臵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1.臵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臵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臵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臵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臵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臵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臵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臵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

当符合臵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臵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臵管操作。

2.臵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

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臵入与

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导尿管臵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54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臵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1.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54(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2.臵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臵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下载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火电厂零排放与节水技术(本站推荐)

    火电厂零排放与节水技术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和外排废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随 着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及用水,排水收费制度的建立,火电 厂作为用水,排水大户,从......

    《风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风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辨识公司范围内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确定重大危险源,及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猪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合集]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灌肠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xiexiebang.com 2011-01-26......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洪涝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技术指南(2017年版)

    附件6 洪涝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技术指南(2017年版) 一、监测与控制原则 病媒生物监测原则:洪涝灾害受影响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及时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风险评......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实践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陈礼全 2013级 一、雾霾的定义和成分。 1.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