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问题及控制技术分析
2009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作业
课题名称: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
问题及控制技术分析
学生姓名:李俊杰
指导教师:张根义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 02月21日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问题及控制技
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暴发,国内“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曝光;加之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些问题的发生已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整个畜牧行业的连锁反应。因此对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food quality and safety)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发生的几率,才能确保我国养殖业的大发展,畜产品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和人类健康。
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veterinary Medicine residues)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等。我写这篇论文是要提醒人们一定要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切忌病从口入,要选择放心食品。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控制技术;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及控制技术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忘记畜牧业安全生产”。所以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物性食品是指来源于动物可供人食用的动物源性产品,主要是指肉、蛋、奶及水产食品。饲料及其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等在畜牧业的投入使用
饲料中的农药残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药残毒是指在环境和食品中、饲料中残留的农药对人和动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农药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它反应产物的毒性。兽药残留是指在使用药物对动物进行疫病预防和疫病治疗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蓄积在动物的组织或可食性商品肉、蛋、奶中。
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品种、饲料、兽药是畜牧业生产的三大支柱,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化学性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安全,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被动物食用后,这些动物食品悄悄地走上人类的餐桌,给人类带来危害。与此同时兽药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面。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因兽药残留而导致的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问题。以下主要介绍药物残留的对人类的危害。
1.1 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2-(4-bromophenyl)-1-phenyl-1H-benzimidazole)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氯霉素(chloramphenicol)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1.2 引起急性中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畜禽饲料中大量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造成在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引发了一系列因食用动物源性食品中毒事件。如1990年西班牙发生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动物肝脏,导致43个家庭集体中毒;1998年香港17人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内脏中毒;2001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生了63人的同样中毒事故。
1.3 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
一些抗菌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多年来,尤其是牛奶中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导致人(尤其是婴儿)皮肤过敏和荨麻疹的病例屡见不鲜,过敏轻者则皮肤瘙痒,重者则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
1.4 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经常食用残留抗菌素的动物源性食品,一方面可引起病原菌对这些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使常规的临床用药无效。另一方面又能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就是顽固性腹泻,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1.5 促进性早熟。
动物源性食品中高浓度的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使孩子的性成熟加快。
2、动物疫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更大威胁
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主要动物疫病有200余种。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旋毛虫病等可直接侵害人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已达40余种,并且绝大部分证实为人畜共患病。2004年我国周边国家和部分省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今年初部分地区发生的亚洲I型口蹄疫,今夏四川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辽宁沈阳的炭疽疫情以及本溪个别地区发生的布鲁氏菌病疫情,不仅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动物重大传染病给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每年因疫病造成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养殖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我国是养殖大国,但畜产品出口是小国,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2%,接近99%的畜禽产品是国内消费,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3、环境污染物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严重
近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对工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不严,造成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有毒重金属(硒、铜、砷等)和非重金属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富集,致使动物性食品中环境污染残留严重(如垃圾猪),也影响到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4、我国畜禽屠宰加工卫生条件差
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受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目前,我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筑设施水准较低,屠宰加工运输也不规范,卫生管理工作较差,所以屠宰的畜禽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肉品中的检出率较高,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建立兽药残留监控长效监管机制。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增强残留防范意识;以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科学制定残留年度抽样计划,确定残留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开展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加强兽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以及国内兽药管理部门、外经贸部门、检验检疫机构与养殖、畜产品加工、兽药生产企业间的沟通。
二、控制动物源性食品隐患的措施及技术
1、加大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饲养环节的投入品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又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说规范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是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时期动物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1 制定兽药的休药期,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只规定了30种药物的休药期,还有大多数药物没有休药期的规定,这就给兽药残留的产生留下了空间。所以制定兽药的休药期是当务之急。
1.2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体系。
我国目前对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各部门分头管理,农业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部各分管部分职能,这往往产生许多漏洞。美国对兽药的管理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借鉴。建议我国对动物食品的管理与国际接轨,应由农业部成立的国家兽医局直属的兽药饲料监察所或动物源性食品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中心,对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控。这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组织保证。
1.3 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
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者要具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自觉性和高水平素质,对生产者应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从动物源性食品的源头杜绝兽药残留,才是解决兽药残留最根本的方法
1.4 制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标准方法。
目前我国对兽药已制定了部分国标,农业部也颁布了39种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品种也不多,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检测标准方法。
1.5 努力做好从“农场到餐桌”避免残留的科研工作。
兽药和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它们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千差万别,我们对这些药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和消除规律还知甚少。同时动物源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很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如何避免兽药的残留和污染,还有许多科研工作要做。
2、加强动物卫生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
控监控以保证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符合卫生要求。
近些年来,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频率与规模越来越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1996年英国首次报道人感染疯牛病病例,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2003年英国出现人类感染猴痘事件以及许多国家流行的SARS和2004年至今亚洲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都表现某些导致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已经具有突破种间屏障的能力,并已向人间传播。所以只有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证动物健康,才能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3、改革传统的畜禽饲养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千家万户,房前屋后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畜混居、猪禽混养、鸡和水禽共育,落后的畜禽饲养方式导致动物饲养条件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极易造成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阻碍养殖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极易造成疫病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甚至人的传播。因此必须加快改革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之路,既能提高畜牧养殖效益,又符合动物卫生条件,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
三、加快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认证体系建设,强制市场准入
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不能停留在办证程序上,而应该对其饲养环境、水源、空气、饲料、防疫、兽药使用、产品上市标识等制定出相应标准,切实实施全程监控。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安全信用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对于未经认定认证无认证标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和市场销售。
结束语: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大多数是以企业为龙头,依靠广大农户从事养殖,集约化程度低,畜产品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动物源性食品达到食后真正无公害,让人们放心,就必须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监测,二是兽药残留的监控。控制疫病的发生离不开兽药,而兽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残留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999年3月农业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与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份正式的药物残留监控计划,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农业部2001年11月1日《发布的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2002年12月24日以235号公告发布新的《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收载了250余种药物限量标准。对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增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唐英章在近日举办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承担起包括: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转基因、食源性疾病、环境化学污染等各类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测试工作。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兽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我国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会日趋完善,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为提高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护人体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书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2、四川畜牧食品网《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时间:2009年11月9日
3、高兰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控制技术及建议》,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2卷第20期,第43-44页。
第二篇: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1、要尽快理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新型的畜牧兽医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更新检测设备,抓好畜禽饲料的质量、兽药的经营管理和使用、加强休药期药物残留的检测、疫病的预防、饲养环境的监控、屠宰检疫出证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2、建立科学、标准、规范养殖场,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猪禽混养、家禽水禽共育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之路,提高畜牧养殖效益,使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符合动物饲养卫生条件,减少畜禽疫病的发生。
3、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环节,必须严格依照有关管理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规范畜禽饲料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对各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障畜禽饲料的安全卫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对人类的安全,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饲料、兽药管理必须成立专门结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常抓不懈。
4、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对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切实抽检,对即将出栏上市的畜禽在离开饲养地前,进行药物残留指标检测,切实做好产地检疫和畜产品安全准出准入制度。改变为收费而检疫检验的不良行为,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实验室的科技含量,确保检疫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实消除畜产品安全隐患。
5、畜禽屠宰必须定点,监督管理必须到位。
那种野蛮屠宰、质量无保证、管理体制不顺的办法应该加以改革,各部门要分清主次,重点管理,让社会监督,使人民满意。定点屠宰可划片区,少设点,多配送,严管理,确保畜产品卫生安全。
6、加快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强制市场准入。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安全信用体系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7、要提高国民对畜产品安全的意识,合理规划工业区(冶炼厂、化工厂、化肥厂),畜产品生产区。正确使用兽医兽药,尽量使用没有工业污染和兽药、农药残留的饲草饲料,不在工业污染严重区域里发展畜禽养殖,确保生产的畜产品安全性。
第三篇: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近几年中国范围内相继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药物残留等,直接影响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
发展,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下面我将从政府,养殖者与消费者角度,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一,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明确管理机构,完善兽药管理体制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兽药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还有各级
地方政府等。农业部作为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动物饲养阶段的防疫检疫和兽药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动物饲养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在官方兽医体系的监控之下。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应该由农业部具体
负责,改变目前的多元化管理、多部门分割执法的模式。由一个部门负责,责权明确,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技术执法体系,为此,健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势在必行,争取做到省市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县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设置专
门的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体系与检验方法等,做到能够满足大批量、多项目
、高精度、高速度检验的需要,并要求大型生产企业逐步完善检验设备与技术,提高检测手段。通过
对畜禽产品生产者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禽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食品召回制度。
我国从几年前开始对动物源性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于进口的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要严
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一是在进口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先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出口国生产
企业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严格的考察,对进口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检验。二是在进口过程
中严格动物疫病状况、检疫体系和程序管理工作。三是在进口后,严格实施安全质量追踪,及时发
现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引进国外的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这种制度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 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家都在实行。对于已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凡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无市场准入
标识或假冒市场准入标识的,采取强制召回、撤下货架、监督销毁等措施。既能保障食品安全、保
护消费者利益,又能促进生产企业的自律,提高其维护自身商誉的自觉性。建立完善、高效的动物
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的过程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政府职能的强化重点,政府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由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监督各执法部门对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市场管理责
任制,将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部纳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
监控。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宣传加强畜禽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让消费者充 分认识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感,自觉抵制使用各种违禁药物和有毒有
害原料,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养殖者:要强化源头治理,切实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1.增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减少各个环节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率。加强和优化死禽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出圈舍,将病死禽畜进行焚烧或深度掩埋等科学处理,严防死畜对环境的污染;限制药物使用量,加强用药管理,将畜禽药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定点屠宰的建设与管理,抓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建立生态养殖。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建立生态工程 ,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沼果或牧沼、牧鱼、牧蔬粮并举的
生态畜牧小区。把养殖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肽制品、天然提取物等。天然植物中成
分很复杂,但摈弃其有害成分后,浓缩、分离和纯化其生物活性成分用作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动
物的免疫功能,起到抵御某些疫病侵袭,减少发病率的作用,同时促进营养代谢,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生产性能。
三,消费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保护意识,普及食品安全有关科技和法律知识,通过自身或消费者组织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增强对畜禽产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
发表对食品安全的建议与意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出台了一份调查报告,在“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8%的人选择了食
品安全。可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国家竞争力和政府形象的政 治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必须尽快解决,建立长久机制,推动我国
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
合法权益,保护公众健康,确保食品安全,让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更美好。
第四篇:分析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解决办法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食品卫生与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遭遇有害健康的作假食品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敌敌畏泡过的火腿、福尔马林泡出的干货、硫磺熏白的蘑菇、病死猪肉做的肉松、孔雀石绿处理的水产品、加了漂白剂的米粉和粉丝„„因为配方奶粉 有问题而导致婴儿死亡的,也不是新闻,早在 2004 年就有十几名婴儿因为服用劣质奶粉而死亡。往饲料、大豆制品、奶制品中掺三聚氰胺(美其名曰“蛋白精”)冒充蛋白质,做为一项公开的行业秘 密,在国内已盛行数年,推销“蛋白精”的“生物技术”公司遍地开花,可见这个市场之大.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 问题的事件:
1、双汇瘦肉精事件
2、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
3、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 毒事件
4、多地曝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多吃致癌
5、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 色
6、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
7、染色馒头事件
8、沈阳毒豆芽事件
9、宜昌毒生姜事件
10、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
11、合肥染色蛋糕事件
12、北京 多家影院爆米花桶被曝或含荧光增白剂 存致癌因素
13、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 事件
14、广东中山查获 1325 公斤“墨汁粉条”
15、重庆一公司购 26 吨三聚氰胺 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
16、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
17、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
这些年,因食品安全问题屡亮红灯,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市场忧 心忡忡,买肉类怕有“疯牛病”和病死猪,买鸡鸭鱼类怕有“禽流感” 和含激素,买果蔬担心“转基因”和“农药残留”,买米面怕用了抛 光矿物油或掺有增白 剂; 还有吊白块、苏丹红、“陈化粮”、“地沟油”、“工业盐”,以及孔雀石绿、福寿螺、有毒多宝鱼、红心鸭蛋、瘦肉 精„„媒体曝光的新闻几乎涉及人们需要吃的各种东西,让不少人陷 入食品安全恐慌之中。社会现象 苏丹红:3 月 4 日,北京有关方面检测出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中 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紧急 布置彻查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追查“苏丹红一号”的源头,肯德基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受冲击。超碘奶:5 月 25 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 质量抽检报告,“雀巢”金装版成长 3+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北京等地又相继发现碘超标奶粉,很多地方责令企业收回超碘产品。变质奶:6 月 7 日,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将“变质光明牛奶 返厂加工再销售” 的做法被河南电视台曝光。月 10 日,6 《都市快报》 报道称杭州出现光明“早产奶” 月 13 日,;6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 上海市出现光明“早产奶”,光明牛奶陷入困境。孔雀石绿:7 月,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 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在国内市场被发现。农业部下发了《关于 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兽医和渔业行 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三聚氰胺:10 月,一种被非法加入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化工原料,在中国至少另 600 余名婴儿致病,4 名死亡。
2011年10月,山东利津县被媒体曝出在肉羊养殖过程中添加“瘦肉精”事件。在利津县盐窝镇黄河三角洲畜产品大市场,工作人员在推运加工后的肉羊(10月26日)。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报道,事件随即引起广泛关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的玉米馒头中,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柠檬黄”,向超市卖场销售并从中牟利。执法人员在查封上海盛禄公司库房里发现尚未销售的“染色馒头”(4月12日)。新华社发 就在“地沟油”人人喊打之际,另一种问题油——“潲水油”浮出水面。2011年重庆九龙坡区破获的“潲水油”大案表明,不法商家把喂牲口的“潲水”提炼成食用油,除了肮脏不堪外,还有和“地沟油”一样的问题——其多项指标竟可达到或接近食用油相关检测标准。重庆市渝北区警方查获一生产、销售“潲水油”的窝点(5月21日)。新华社发
以上这些事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现在面临着食品安全的问题,必须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
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除废水的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另外,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 量多达十几部。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 于它出台早,要求标准低,以及现实情况的飞速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 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对待严重的食品问题,已经不能有效的规范,合理的操作。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控制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也作为一种行政权力,完全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监管权力。改革开放之后,引入市场机制,但是我国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经济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它是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的混合,市场失灵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所以在食品安全领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政府公权力是必须涉入的,运用政府公权力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方面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 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媒体不可能调查、监督、批评国家质检总局。事实上,对整个事 件的报道一开始就在政府宣传主管部门的掌控之中,媒体被要求不能“炒作”、不能对受害者做调查报道。除了三鹿董事长被抓去顶罪,其他企业负责人不必担心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个人不必担心承受经济损失 ——在闻到风声时,有的企业负责人已经套现脱身。除了蒙受市场损失,肇事企业看来不会受到法律惩罚。律师们已被要求不能代理受害者向企业索赔的案件。受害者以后可能会获得一些国家赔偿,“没有良心”的 企业造成的后果要由没有发言权的纳税人来买单。这种情形与一百年前的美国有些相似。当时的美国也是劣质、假冒、有毒食品药品猖獗,一批被称为“耙 粪者”的记者调查、揭露了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肮脏的肉食品加工场、有毒的食品添加剂和色素、无 用甚至危险的“灵丹妙药”等等,最终导致国会在 1906 年通过纯净食品与药品法,要求食品和药品的标签 不能含有虚假或误导的内容,食品不能隐藏有害健康的成分等。1937 年,田纳西州的一家药厂推出一种 磺胺类儿科新药“万灵丹磺胺”,里面含有有毒的抗冻溶剂二甘醇,毒死了 107 人,其中许多是儿童。全美 舆论大哗,促使已在国会扯皮了几年的新法案——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在第二年通过。有了这两个 里程碑式的立法,美国的食品因此干净、安全得多。但是,要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仅仅靠立法是远远不够的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1、完善监管体制, 把监管触角延伸到社区、乡村。目前的小 作坊加工点大都扎根在社区与乡村,这部分的食品卫生最易被忽视。乡村这块受到交通的限制,存在监管真空。在当前政府职能部门资金 缺乏,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把监管触角延伸到社区、乡村是个值 得探讨的问题,本人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协作监管。
2、改变观念,普级食品安全知识新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应随着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增进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不管是消费者还是 食品质量审核部门都应从以前追求产品色香味的外观表现转化到追 求食品营养安全的内在表现。从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 素和其他病理因素,分析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普级 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让消费者正确辨别安全食品,让不安全食品在 食品市场中无立足之地,营造安全食品的大环境,达到扶正祛邪的效 果。
3、完善法制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司法制裁有效衔接 建立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司法制裁有效衔接 的常设机构。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实行高位协调;在市公安局下组建 常设机构。的食品安全执法大队,建立 110 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立联合执法机 制,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使行政职能部门、与公安、司法部门联合,有的放矢,查办嫌疑食品问题案件。使得食品安全行 政执法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等社会力量与司法制裁有 效衔接起来,确保《食品安全法》在深入贯彻实施。如果说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内部因素,充分发挥技术层面分析能 起到盾牌作用,那么,理顺外部因素,加强执法力度就是利剑了。有 了盾牌与利剑食品安全才能有保障。
4、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好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生 [9] 产,从根本上杜绝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另外还应加强对食品污染物 检测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将食品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加强 食品质量的安全性。
5、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惩罚力度。根据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尽快出台相对完善 法律,更大范围的涵盖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另外在法律中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 力度,从而真正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起相对统一,[10] 责权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关键一点,要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制 度,让消费者在遭遇不安全食品时能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
6、提高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进行高技术的检测,全方面检测食品质量。这 样一方面可以直接控制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质量,可以保证食品的出口以及消费者 的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厂家有所顾忌,有所畏惧,减少对不安全食品的 生产,从而也就相应地提高了食品的安全程度。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网络。在实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手段。直接影 响食品的质理和安全。
7、加强商家的诚信,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 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11]可以通过奖惩措施来加强商家诚信,如对 信誉度高的厂予以媒体等方式的赞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缴税优惠,现金奖 励以及各种形式的政策照顾;对不诚信的厂家在媒体上进行揭露和批评,使社会 公众舆论的矛头指向它,从而让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致力于安全食品的 生产和自身诚信度得提高。
第五篇:食品安全问题分析论文
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字: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防患未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然而,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出现,令人担忧,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中。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因此,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遏制食品问题的频发。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1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1)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
目前我国有850条河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含氯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及其他工厂的排放物质、焚化炉燃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
(2)种植业与养殖业危害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过量地施用化肥,会照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体造成危害。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导致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经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1.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隐患
(1)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还有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食品流通环节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备,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柜都还未到标准,导致许多本是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腐败变质的食品。还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钻管理的漏洞,进入到市场上。
1.3食品生产经营不合法构成危害
(1)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企业,致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利益轻卫生,弄虚作假,甚至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2)食品生产者素质比较低、卫生意识不够强烈、操作能力的规范程度差等,造成食品卫生不合格,导致消费者食用出现不良反应。
1.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1)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2)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5卫生部门执法不严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漏洞:
(1)食品卫生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互相推卸责任,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政府部门的立法、执法模式没有完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执法力度还需加大。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严格化、规范化。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现象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工商部门在一个蔬菜市场查获一批硫磺熏制过的“问题生姜”,共约1000公斤。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食品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图好看的心理,只注重利益,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011年4月13日,央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
2011年3月15日,曝光了中国著名品牌双汇火腿肠为增加产品中瘦肉的含量,在喂养的生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食品生产者想获利更多,反而失利更多,企业受挫,经济大滑,同时企业的名誉也受到严重挫伤。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食品生产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消费者的健康,不仅损失了经济、市场地位,还浪费很多原材料。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食品生产者完全丢失了良知,不顾婴儿的安危,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并且带来了中国奶粉界的经济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政策,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年9月15日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指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始终把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始终保持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度。
(2)制定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使其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律法规。
3、食品卫生部门要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
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对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厉惩治。
3.2 提高检测的力度,提升食品生产的科技水平:
(1)由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质检机构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备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加强检测人员的素质培养,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有对违禁产品的外观有很强的捕捉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2)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要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界接轨势在必行。我国应在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现行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差异,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保证食品安全和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
3.3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食品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和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各部门在这些防备基础上,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全民行动,大力宣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做好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商业活动符合法律规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2)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人们爱好环境、珍惜生命,提高全民素质。
(3)就个人、个体而言,应以生命利益出发,自觉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发现和举报企业的非法行为,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食品,是人们生存之本,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要让悲剧再降临人间,让生命绽放它本应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