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药污染控制技术与措施(范文模版)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污染控制技术与措施
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
农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危害,保障农业增产、丰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又是一种有毒物质,管理使用不当,就会引起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危害人畜健康。目前,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业生产过程污染,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下面,我就无公害生产中,农药使用应掌握的主要技术要素,控制农药污染措施及有关农药管理的问题向大家作以介绍。
一、减少农药污染的关键是加强源头的治理
(一)我国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药生产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经核准的农药生产企业有2600多家,全国农药年生产生产量190多万吨,为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大国,2/3以上进行出口,国内使用量约占1/3。我国生产的农药有效成份650多个(世界上为800多个),产品近28000个,大部分为低水平相同产品,复配品种所占比例很大。
2、农药经营渠道过滥,经营秩序混乱
我省现有农药经营单位上万家,平均每个县、区近100家,个别县已超过300家,大部分分布到乡、村。农药经营环节普遍存在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进行进货把关。农药经营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起码的农药基本知识,“卖药不懂药”现象很突出。
二、农药的禁用、限用
(一)禁用、限用农药的概念
禁用、限用农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区别,两者不能等同。
1、禁用农药
禁用农药是指经国家批准生产、使用的农药或未经批准使用的农药,经实践证明,对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有严重影响的,国家明文公布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
2、限用农药
根据我国农药品种结构特点、农药产品性能特征等因素,对一些取得农药登记、正常生产、销售的农药产品,对其使用区域、使用作物、使用方法等进行限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农药品种的副面影响。
目前,我国对限用农药的生产、销售与其他非限用农药实行同等的管理制度,缺乏独特的管理办法,只是对使用量提出要求,但农民作为农药使用的主体,文化素质较低,很难达到限用的目的。因此,如何搞好限用农药的管理,是农药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我国已公布的禁用、限用农药品种
1、禁用农药品种
目前,我国公布的禁用农药有17种,具体为: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这些限用农药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残留,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未出台具体规定,但各地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现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在蔬菜、果树集中种植区域全面禁止销售高毒农药。上海、浙江等地在城郊部分地区,我省的洛川、太白等地按该办法执行。这种做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相违背,争议较大。
二是对高毒农药实行定点销售。山东、四川等地进行试点。从执行情况看,对高毒农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仍存在很多缺陷。
三是实行高毒农药禁销、限销相结合。主要是以乡镇为基础,对蔬菜、果树面积超过一定比例(如60%、80%等)的,禁止销售高毒农药;低于一定比例,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乡镇,定点2-3家农药经营单位销售高毒农药,并实行销售登记管理等制度,这种办法,需要农业、工商等部门的紧密配合,更需要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四是指定部门实行高毒农药专营,并由植保部门技术人员开据证明购买,这种办法类似于医药中的处方药管理。
(三)使用管理
该环节是控制高毒农药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目前,还没有好办法,但可以按以下思路予以考虑:
一是加强对农民宣传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培训农药使用技术,大力推广安全、高效的替代农药产品。
二是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督,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对违规使用高毒农药者,通过进行公示等办法,逐步提高农民抵制使用高毒农药的自觉性。
剂为黄色。
⑤毒性标志:农药急性毒性分为四级:剧毒、高毒、中毒和低毒。一般在标签上都有红色文字和特定图样注明。
⑥使用说明:包括登记作物、防治对象、施药时期、使用剂量、施药方法、限用范围、禁忌混用的物质等内容。主要是核查标签上标明的这些内容是否与登记一致。
⑦注意事项:一般包括:中毒症状和急救措施、安全警句、安全间隔期、贮存的特殊要求等内容。
2、假、劣农药的概念
依据《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假、劣农药有特定的含义: 假农药包括两种类型:①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如:以滑石粉充代森锰锌,以氧化乐果充甲氰菊酯等。②所含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不符的。如:标签上标明为20%辛·甲氰乳油,而实际所含的为辛·甲·氧。
劣质农药,包括三种类型:①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②失去使用效能的;③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份的。
3、农药质量的初步鉴别
农药质量的判定,需要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但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初步鉴别。
一是查看农药标签内容是否真实。
二是查看出厂时间,看产品是否在保质期内。一般产品保质期为2年,个别品种为3年。超过保质期过长,就会减效或失效。
②仿生性农药:如仿沙蚕毒素等。
③特异性农药:如昆虫生长调节剂、转基因农药等。④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杀虫剂:如Bt、微生物杀菌剂;如:农抗120、病毒体农药等。
植物源农药:如:沙蚕毒素(杀虫双等)、苦参碱、苦皮藤、苦楝⑤生物源农
素等。
药: 动物源农药:如:昆虫性激素等。
微生物源农药:如:农用抗菌素等。
(三)农药交替使用
1、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使用—延缓抗生、提高防效、控制用量。
2、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交替—发挥优势、减少化学农药污染。
(四)合理混用农药
1、尽量选择使用对症的单剂农药品种,按照防治对象和农药特性混用。
2、混配制剂农药产品,一般不能再进行混用,容易造成污染,增加残留。
(五)准确掌握防治适期
1、防治适期:防治措施对防治对象最为有效的时段。
2、确定防治适期的原则:根据防治对象与选用农药品种特性确定。
3、确定防治适期的方法:掌握简单的测报技术,针对选用的防治措施进行试验。
(六)严格控制用药量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1—8321.7)科学使用农药。
1、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有关标准中所规定的农药种类,与市场销售的农药品种存在较大差异。
二是标准中规定的农药对所发生的病虫害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三是许多农药品种没有明确的最高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对标准执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是根据病虫发生特点,按照无公害生产适宜的农药类型,结合当地市场的农药品种资源,选择农药品种。
二是在理论筛选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示范,确定最有效的农药产品。
三是最高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以《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为依据,没有制定准则的,可综合分析农药品种的类型、毒性、残效期等因素,确定比较合理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二)制定无公害生产农药使用技术规范
1、技术规范的重点是:当地该作物发生的主要病虫情况、农药市场农药品种资源情况等。
2、技术规范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病虫发生情况、农药选用原则、不同阶段用药种类、使用技术、补救措施等内容。
(三)建立健全农药使用各项监督制度
1、农药采购把关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集中采购。
第二篇: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 3。然而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其污染及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研究和探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及土壤污染机制将有助于发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科学的手段消除或弱化农药对土壤乃至农业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危害。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用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桎酷。
1.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1.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农药的理化性质是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使用的无机类、有机氯农药的性质极稳定,不易分解,尤其有机氯农药水溶性高、脂溶性低,表现高残留、易迁移的特性,致使此类农药禁用近20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2]。如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测试表明,江苏南通棉区土壤中DDT最高残留量仍达1123 mg/ kg。换代产品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有机氮类杀虫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使用,相对缓解了土壤污染的程度,但污染范围却由于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污染形势亦不容乐观。1.2.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
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一是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或
是将农药直接撒于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累积;三是近年来采用喷射方法(如飞机喷射使用农药,估计有50%以上的农药从叶面落入土壤,也有大量的农药撒在或蒸发到空气中,一旦降雨,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污染土壤[3]。
1.3.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使用技术落后在农药的使用上存在着农药的品种和数量搭配不科学,使用器械落后等一些问题。
(2 农药使用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农药使用中,杀虫剂的比例较大,而除草剂的用量较小,我国农药使用的方向无疑是加大除草剂的用量,因此在防治农药污染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 农药质量问题较突出这是造成农药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大隐患之一。(4 缺乏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我国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农药商品安全性方面的控制措施,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4] 1.4.污染效应
我国土壤农药污染效应有三大特点。(1.污染面积大。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农药使用量陡增。据统计,我国农药施用面积达2.8 亿公顷以上,年施用量50 ~ 60万吨[ 5 ]。由于农药利用率极低,只有10% ~20%为植物吸附, 50% ~60%残留于土壤中,又因我国农药结构单一,农药产品中杀虫剂占70% ,有机磷又占70% ,造成
农药污染农田达87 ~107 万公顷。(2.经济损失显著。我国因农药使用不当而致粮食减产1.3 ×1010吨,直接损失2.2 亿元[ 5 ] ,因农药污染而导致间接经济损失为147亿元/年,其中江苏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4 亿元/年。(3.生态效益广。具体表现为: ①影响生物存活。土壤农药污染既可直接毒害动植物,也可通过生物富集,或食物链传递而间接危害生物。土壤农药污染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的表现为抑制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群的生长,刺激真菌代谢使土壤呼吸等作用增强(如甲胺磷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则随着浓度、强度和时间而异[ 6]。②影响生态系统。表现为生
物种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逆向演替,生态平衡破坏。研究证实,轻度、中度至重度农药污染的土壤生物多样性经历了由高至低的变化(甲磺隆处理的土壤其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组 [ 7, 8 ]。而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一些捕食性、寄生性的天敌,使害虫逃脱天敌控制,系统调节能力下降,失去平衡。③影响环境。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因子形成密切的联系,土壤受到农药污染必然会引起环境连锁变化。土壤农药污染会因降雨形成的径(渗流而污染水体,导致水生生物罹难,或以挥(蒸发形式弥漫于大气中,使陆生生物受害。④影响人体健康。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会干扰信息传递,破坏体内酶系和免疫系统,阻碍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可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
2.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研究表明,施用农药的80 %~90 %最终将进入土壤环境,其行为包括: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被作物及杂草吸收;随地表水径流或向深层土壤淋溶;向大气扩散、光解;被土壤化学降解或微生物降解[9]。其中土壤吸附是导致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污染的主要行为,是指在土壤作用力下使农药聚集在土壤胶粒表面,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则是农药在成土因子、自然与耕作因素、生物因素等作 用下由农药母体大分子逐步降解成小分子,最终变为H 2O和CO 2 ,失去毒性和生物活
性的过程,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有氧化、还原、水解、裂解多种过程[3]。3.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 3.1.综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
(1.培育抗病虫品种培育和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2.利用陪植植物利用陪植植物防治作物害虫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陪植植物治虫”是指用能够毒杀、驱除、引诱害虫或诱集、繁殖天敌的植物种在作物的四周、行间,以防治作物的害虫。
(3.栽培耕作措施间混套作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病虫技术,即把形态特征不同和对生活因素的需求不同、生育期不同、根系分泌物不同的作物合理地搭配种植,不仅立体地利用了空间养分、水分。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抗性。减轻病虫草害。轮作是根据不同作物所需营养元素不同、根系入土深度不同而进行的轮换种植.3.2.合理使用农药,控制污染源
在农药使用中能对症下药,找准关键时期用药,合理的施药方法,正确的施药浓度和施药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防治病虫害又减轻对环境大的污染。
3.3.充分调动土壤本身的讲解能力
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将有利于土壤农药
污染的防治[4]。
3.4.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
(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污染土壤中人工接种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利用 和微生物将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降解或去除,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解成CO 2 水的方法。
(2植物修复近几年植物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生物修复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植物修复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污染,不但可去除环境中重金属与放射性元素,还可去除环境中农药。
(3菌根修复菌根是土壤真菌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据报道,VA 菌根外生菌丝重量约占根重的1%~5 % ,这些外生菌丝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能增强植物的吸收能力,改善植物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和耐受能力[10]。另一方面,菌根化植物能为真菌提供养分,维持真菌代谢活性。此外,菌根有着独特的酶途径,用以降解不能被细菌单独转化的有机物。所以菌根化植物可作为很好的生物修复载体。
第三篇: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
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
1、方案先行、样板引路、实物交底,树立质量标准;
2、规范做标杆,及时解决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工艺标准;
3、制定预控方案,防止质量通病;
4、以我为主,组织施工项目部、班组做好事前、事中控制;
5、坚决执行验收程序,减少管理空白;
6、坚持原则、严抓很管、实施奖惩制度。
项目管理歌分级管理与控制,以我为主责任负。样板先行四交底,工序交接要复核。控制要点治通病,质量保证在态度。自检自查胸成竹,标准管理树形象。质安检查周月旬,经济挂钩有活力。标准制度要牢记,执行有力是保障。
第四篇:电气与PLC控制技术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智慧型课程教学改革 自从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地球”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而教育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有别与单纯的网络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在与课程的融合上更优于网络和信息化教育。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它给传统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
世界范围内也因此掀起了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1] 以个性化、社会化、开放化、智能化、集成化、碎片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
1)理论意义: 智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加强对该模式下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智慧教育理论体系很有必要。
2)实践意义:通过对智慧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在智慧课程教学中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更好地发生,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智慧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者提供教育理论支撑,促进智慧课程建设,推动智慧教育进程。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全球范围内的M00C、翻转式课堂、微课、在线课堂等教学形式孕育而生,为教育带来了活力,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独立,未能很好的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进行融合。
2)改变传统教材中的知识和多媒体资源的实时对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系。
3)且如何将互联网中的技术融合到理工科类课程中探索。
智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将以对本校开发的智慧课程为例,对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得出一些课堂行为的特征,从而促进教师在智慧课程开发,更好地实行有效教学。
1、个性化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将认知领域学习者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并将这六个层次的目标分类划分为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两个层级,浅表学习指向“识记、理解、应用”,深度学习指向“分析、评价、创造” [5]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 : 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 [J].开放教育研究 ,2016,(02):18-26 教学内容按分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性关怀,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智慧教育的核心。采用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集获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根据学习者的学业水平智能地提供全过程学习支持和及时的评价反馈,并根据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调整;辅助教师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精准的学习指导,调整教学环节;在课后,则可以使学习者基于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开展自学、自测、协作交流等。
第五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实践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陈礼全
2013级
一、雾霾的定义和成分。1.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2.什么是霾。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3.雾霾的成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二、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分析。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更多的隐患!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三、雾霾的治理对策。
“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重点排减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水泥行业也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
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
2、欧
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马路牙子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参考资料
1.雾霾首次被国家纳入“自然灾情”
.中国长安网. 2.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就是车之祸?
.中华汽车网校
. 3.
入冬以来三大原因致雾霾天气频发
..百度百科.4.
北京或再现雾霾天气减少污染源是根本解决之道
.新华网. 5.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