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胃管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胃管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预防控制制度
1、各科室应当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胃管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胃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措施。
二、预防控制措施
1、妥善固定,防止打折,避免脱出
2、保证胃管的通畅,定时冲洗,抽吸胃液。
3、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4、掌握鼻饲指征。
5、每日清洁口腔,以棉签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用牙刷清洁。鼓励患者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和昏迷不醒的患者应给与口腔护理。
6、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患者放臵胃管致躯体不适,甚至出现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胃管的治疗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如何配合,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翻身活动时,如出现胃管脱出,不必惊慌,更不能自行将胃管插入,防止污染,应呼叫护士重新更换胃管。
第二篇:胃管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胃管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目的控制和预防胃管脱落导致感染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外科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三、依据
[1]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
四、内容
(一)预防控制制度
1、各科室应当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胃管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胃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措施。
(二)预防控制措施
1、妥善固定,防止打折,避免脱出。
2、保证胃管的通畅,定时冲洗,抽吸胃液。
3、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4、掌握鼻饲指征。
5、每日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用牙刷清洁。鼓励患者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和昏迷不醒的患者应给与口腔护理。
6、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患者放置胃管致躯体不适,甚至出现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
胃管的治疗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如何配合,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翻身活动时,如出现胃管脱出,不必惊慌,更不能自行将胃管插入,防止污染,应呼叫护士重新更换胃管。
第三篇: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
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 换鞋 洗手 或手消毒。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 肠炎 痢疾 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3.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二
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地面每日湿拖2次,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3.保持桌面 窗台 婴儿床 监护仪等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4.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消毒,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6.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用后消毒。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
8.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
9.空调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并有记录。三
病人管理
1.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感染性疾病患儿给于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2.对特殊感染(炭疽 气性炭疽 破伤风)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四
医院感染监测
1.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24小时内上报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应立即报告,并做好科室登记.2.每月对空气 物表 医护人员手 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合格应立即整改.五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志清楚.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1.儿科重症监护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监护区,一般患儿监护室区、沐浴区、医生办公室(更衣间)、配奶间等,严格分区管理。
2.布局要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标示明确。
3.工作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必须佩戴口罩、帽子、穿专用的洁净工作服、更鞋入室。
4.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因工作需要,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帽子、穿鞋套入室。
5.每日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二次,每次一小时,必要时随时消毒,并纪录;天气情况较好时,必须每日定时开窗换气,上 下午各一次,每次半小时。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一次;如有异常及时分析,查找原因,整改,直至合格。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接触新生儿前后均按要求洗手或用消毒液消毒双手。
7.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次(温箱,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三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患儿出院后,其床单,温箱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8.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纸尿裤),衣服、被单等,应用消毒灭菌的棉织品,使用前消毒,设专柜存放。9.哺乳用具、眼药水、扑粉、浴巾等,必须分人编号存放,严格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10.为确保婴儿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重症监护室同意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和其它辅食。代乳品(辅奶,辅食)必须建立完善索证制度和出入登记制度。11.新生儿奶具(奶瓶等)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工作程序。
12.患皮肤化脓性及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暂停与婴儿接触。新生儿患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脓疱疹、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及时转出PICU室并及时隔离治疗。需床边隔离者,床栏应挂标记。
13.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应注明消毒液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三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14.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拆褓和包褓应严格分台,避免交叉,洗浴垫应隔水。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15.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满3∕4时应及时更换。
16.室内使用的抹布、拖把,必须专间专用,每次使用后必须及时采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清洗、晾干备用。17.严格探视制度,凡探视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鞋套、洗手或消毒双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每次探视结束后,应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并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
新生儿科加强消毒隔离制度
众所周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感染而危及其生命。所以在新生儿科,消毒隔离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消毒隔离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是新生儿科上至管理人员,下至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必须重视且自觉参与提高的。
一是制定全面且具体可行的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新生儿科近几年来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NICU预防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呼吸机清洁消毒与保养制度,监护仪清洁与保养制度,呼吸机监护仪操作流程,配奶工作流程,奶具消毒流程,暖箱终末消毒,出入院流程及各专科操作流程,并和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常用药物配制使用等,一起收集整理成册,使各级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有章可循,在不知如何操作时,能随手翻看,以便规范自身操作行为。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消毒隔离
首要任务是提高每一个医人员对消毒隔离重要性的认识,让医务人员了解院感知识,掌握消毒隔离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新来护理工作人员,她们所做的喂养、更换尿片、消毒配奶等基础护理工作,接触患儿最多,带教老师要经常强调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工作中放手不放眼,每周进行基础理论及操作培训,帮助她们正确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正确对待消毒隔离措施,从而提高她们的消毒隔离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三是加强病房管理
NICU严格分区管理。NICUI分为早产儿区、重症监护区、隔离区等,11楼NICUII按院内、院外及病种不同分为高胆、肺炎、重症感染、隔离病区等。收治病人时严格区分,不得混放。对梅毒、乙肝、艾滋等传染性较强的病种,患儿都有专门的床边隔离措施,每个患儿床边都有免洗的消毒液。病房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监测,每周工作人员的手、咽拭、冲调的奶、奶头、物表、暖箱湿化水都进行培养,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手冲调的奶随时抽查,对培养有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持续监测。每层楼都设有消毒隔离质控护士,以督促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消毒隔离是一项持之以恒、常抓不怠的工作。仅仅有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措施是不够的,它不但需要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消毒规程,还需要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尤其在有时无人监管,有些工作不是有形可见,做与不做似乎没有多大区别,这时靠的就是你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自觉性以及慎独修养。那种在工作中认为少洗一次手,少更换一次管道,不用量杯随手倒消毒液等没有什么关系,将会埋下感染隐患。所以,新生儿科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做每一项操作时,在接触每一个患儿前,都在心中问自己一遍:你,洗手了吗。
第四篇:《重要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与措施》
XXX医院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准备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提倡手术前夜用抗菌药皂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
6、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7、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
三、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手术病人安置遵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开的原则,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术。
3、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须安置在“特殊感染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控制操作人数,并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4、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5、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6、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7、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8、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9、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0、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胃肠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涨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4月1日-10月30日)应开设肠道疾病专科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对易感者,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的终末消毒。
泌尿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1:2000苯扎溴铵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END
—
第五篇:重要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与措施
XXX医院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准备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提倡手术前夜用抗菌药皂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
6、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7、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
三、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手术病人安置遵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开的原则,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术。
3、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须安置在“特殊感染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控制操作人数,并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4、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5、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6、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7、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8、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9、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0、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胃肠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涨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4月1日-10月30日)应开设肠道疾病专科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对易感者,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的终末消毒。
泌尿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1:2000苯扎溴铵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