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时间:2019-05-12 01: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际收支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第一篇: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研究

瑞奇 学号:11242152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济 失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中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中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中国近几年国际收支的状况

自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尤其是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双顺差,就是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这是中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

2009年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932亿美元,与2008年4795亿美元的增加额相比下降18%,这也说明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

2010至2012年总体,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国际收支总顺差大幅下降。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走势,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中国国际收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双顺差”首次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状态,这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193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42%;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上年为顺差2655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1763亿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2011年年均顺差4552亿美元的规模。

下面几个图表可以反映这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状况:

纵观这几年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状况,它确实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是 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中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

二是 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助于中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提供了较宽的政策空间。

三是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为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1.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增加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当前中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流动性偏多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多的组成部分,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渗透进入中国金融体系。

3.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4.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中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中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中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中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中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中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中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中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中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出现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同时也为中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保持汇率均衡水平的稳定基础上,中国需要尽快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外汇市场的管理创新,增强市场交易主体的竞争力。扩大结售汇周转头寸的浮动区间,适当增加银行制定挂牌价格的权限,增强境内机构支配外汇资源的自主性。进一步培育外汇市场,逐步推行外汇做市商制度,增加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进一步健全汇率调控的参照指标体系,增加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和对冲工具,提高中央银行的汇率调控水平。

总而言之,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部门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变迁。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中国相关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 [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第二篇: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微有下降,09年到11年保持着一个平衡。这十年的出口实现高速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宏d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而且,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3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到了2011年,服务项目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552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支规模不稳定,2003年~2006年收益项目为逆差,在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收益支出263亿美元。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项目为顺差,分别是80亿美元和286亿美元。

经常转移顺差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时增时减。虽然这10年中,都是顺差,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顺差是有三个阶段的,2002年~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三年的顺差趋势在增大,04年的增幅最为明显;05年~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差趋势呈现一个倒“S”形;09年~11年为第三个阶段,相对于08年,09年顺差的趋势变大,10年和11年逐渐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增加。我国2002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493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

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2年逆差103亿美元,2003年转为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项目有四年为逆差,六年为顺差。2009年其它投资项下顺差803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1126亿美元。08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开放的政策,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流入逐年增加,并且在2002年~2007年间,顺差趋势一直在增大。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都新兴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因此,2009年我国的直接投资方面大幅下降,但是很快,2010年及2011年又有大幅的增加。(四)、国际收支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这10年中均为顺差。储备资产增长较大,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4783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48亿美元。

(五)、净误差与遗漏:净误差与遗漏由贷方变为借方。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2年~2008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贷方,但是2009年~2011年转变为出现在借方。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出现在贷方的原因是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后几年由于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并且规模开始大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导致了出现在借方。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从这十年的时间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特征仍然是“双顺差”。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十年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而且这十年中,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在“双顺差”的格局中,经常账户顺差为主。并且伴随着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从2002 年至2011年,储备资产变动账户一直为负值。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则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存在着资本外逃的现象。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一国国际收入大于其国际支出,表示一国所持有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顺差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持续的顺差同时也会给我国带来不利的一面。持续顺差会破坏我国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而且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就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来看,“双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储备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到2011 年年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达3848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双顺差”下以高成本流入的资金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是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元存款等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的方式将实际资源“返还”给外国。同时,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

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的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占款由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201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一.经常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货物和服务差额 a.货物差额贷方借方 b.服务差额贷方借方 B.收益差额贷方借方 C.经常转移差额贷方借方 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资本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B.金融帐户差额贷方

20022003354

431

3,8755,1963,5214,766374

358

442444

3,2574,3832,8153,939-68-85397468465553-149-***30

174

***3

549

1,2832,4329601,8830

0000323

549

1,283

2,43220042005

689

1,3247,0329,0396,3427,715512

1,246590

1,3425,9347,6255,3446,283-78-96649744727840-51-***229

239

24327714391,082

953

3,9844,8512,9033,897-1

042111,082

912

3,984

4,8092006

20072,318

3,532

11,47814,6849,16011,1522,089

3,080

2,177

3,159

9,69712,2017,5199,041-88-799201,2221,0081,301-5***7754281

371

3164263555493

942

7,3469,9366,8538,99440

413312453

911

7,305

9,903

200820094,206

2,433

17,46214,84213,25612,4093,488

2,201

3,606

2,495

14,34712,03810,7419,543-118-2941,4711,2951,5891,589286-851,1181,0838321,168432

317

52642694110401

1,985

9,8458,6349,4446,64931

334233371

1,945

9,812

8,592201020112,378

2,017

19,35522,86816,97720,8512,230

1,883

2,542

2,435

15,81419,03813,27216,603-312-5521,6221,8281,9332,381-259-1191,4241,4461,6831,565407

253

495556883032,869

2,211

11,66713,9828,79811,77246

4856222,822

2,156

11,61813,926

借方 1.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1我国在外直96046853163-251,8832,***68180-203,8976,852904

1,001

8,9921,3911,694303-1729,4411,1481,868720-5676,6478721,671799-4398,79611,7701,8572,730872-5801,7042,7171,012-4971,1121,333208-137331-239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证券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1资产差额贷方借方 2.2负债差额贷方借方 3.其它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三.净误差与遗漏

四.储备资产变动额

外汇储备差额贷方借方

***75593464-***9-12***1884259379-41-60

7301,6807711,73978

-755-1,061-742-1,06000742

1,060

3623143

6211,0416781,1065765197-47347261150308

65-26221039***4***

2,9563,4372,6723,381130

229

-1,901-2,506-1,904-2,5260

1,9042,526719246

1911,2411,5621,3261,67585112-6841644977711,181

606-1,113-45695581,***042921303136

-6445,4757,4395,3408,08336

133

-2,848-4,607-2,853-4,6090

2,8534,609

22425894811,7151,3111,8461,629***18721,102524831252-2577278***6101320424-1,1268037,0725,8208,1985,017188

-414

-4,795-4,003-4,783-3,821004,783

3,821

761746566712,4372,2012,6542,5432***636519395323-***23***51131724

255

8,25310,6907,52810,435-529

-350

-4,717-3,878-4,696-3,848004,696

3,848

第三篇: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特点。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保持。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

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下降。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打击且复苏缓慢,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在多年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的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境内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的信心开始不足,使得资本流出开始缩减。而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再次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国。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拉大。

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然而在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总体看,近三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逐年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012年,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将继续稳步回落,短期波动可能加大。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

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尤其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

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依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3.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大,其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到2011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我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纵观这几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状况,它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

第二,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助于我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提供了较宽的政策空间。

第三,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为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增加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近年来,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使得外汇债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尽管中央银行交替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断创新调控方式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但在外汇储备持续狡狯增长的情况下,这些调控政策的作用空间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第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流动性偏多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多的组成部分,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渗透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当前宏观调控中面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投放偏多,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都与这种外资流动性偏多相关。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下,流动性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运作,成数扩大。这种流动性偏多尚未造成明显的通胀压力和经济泡沫,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容忽视。

第三,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充分式外贸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外贸顺差,不仅导致资源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而且导致了国内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较慢,加剧了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

第四,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表现在2009年的众多贸易保护案例以及09至今人民币升值较往年快速增长。

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通过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国内的公共支出,这样就会刺激内需。因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在国内市场销售,在生产额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导致出口额度的减少。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就会扩大进口,我国的贸易顺差就会相应的缩小。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资本项目的调节力度,通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资的领域,实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大幅减少并实现基本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而,逐步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甚至使其变为逆差。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还可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且要完善进口促进政策,加大进口扶持力度,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进口。

(三)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四)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

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稳定出口和增长、鼓励个人消费均需要低税,而来自普遍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挫的股市和萧条的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少,赤字政策在危机时期又风险很大,故宽松的财政政策是难于为继的。鉴于国内外资金面十分宽松而经济增长难于很快提升,因而实施货币政策要审慎、由偏松转偏紧,关键在于保持信贷投放的有效性,切不可流入股市和房地产。

(六)实行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合。

促进内外均衡。我国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长,主要是依赖初级产品出口、通过充当“世界加工厂”方式、借助大量引进外资来实现,形成了现在的产业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格局。这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将不能适应危机之后各国国际收支变化联动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一些落后的、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进出口商品、利用外资项目、对外投资的结构,促进过剩的出口产能与扩大内需接轨,外需下降与消费扩大互补,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均衡。实现以投资收益顺差不断增加来弥补贸易顺差的减少。

(七)实施灵活的管制性调控政策,运用外汇储备扩大进口。

继续树立外汇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坚持资本项目管理,强化对跨境资金

流动的监管,防范投机资金冲击的影响。在既纠偏差又防逆转前提下积极运用外汇储备加大对重要物资的进口、促进产业转换和结构调整,结合平衡要求战略性地组织对外进行实业投资。进而降低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以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内外均衡。

(八)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

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当前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

第四篇: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010000-***6X9800Y0204Z060810

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 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除去1998 年资本项 目出现的逆差,1994—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从1994 年开始,我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1994—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进一步分析,1994—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账户盈余较小。1998—2000 年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维持双顺差的状态,除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项目出现逆差外,国际收支顺差在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0---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1997年我国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调整,现在我国的经常项目包括了4个项目,其中2个顺差项目和2个逆差项目,2个顺差项目包括货物项目、经常转移项目,而2个逆差项目是服务项目、收益项目。自从1997年各项分类的口径统一后,顺差和逆差各项始终没有变化,而且各项目的差额也相对比较平稳,这就充分说明了经常项目的各项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和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1997---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1985—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期间除1992年和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1982—1991年,我国刚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以贷款方式的资本流入占的比

重较大。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至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利用外资力度加大,直接投资在资本收支中的比重大大增加。1994年初人民币开始大幅度贬值,当年长期资本顺差比上年增加了28.7%,短期资本逆差也比上年减少了24.3%。1995年长期资本顺差进一步增长近5%,短期资本由上年31.12亿元的逆差转为4.25亿美元的顺差,为资本项目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1991--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出现63.21亿美元的逆差,但2000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1997--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1997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1997--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 2 顺差,其他投资只有在2001年是顺差,而证券投资只有在1997、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198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但是在2003年以前,情况则相反,而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证券投资逆差回落,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该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压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大体保持平衡。

2001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具体来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变化和我国境外

企业资金调回导致我国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幅顺差。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200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略有减少。其中,直接投资顺差扩大,证券投资仍呈现逆差,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表现良好、本外币正向利差和国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增长63%,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重要是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到位,以及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大幅上升。其它投资由逆差转顺差。

2005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

2006年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与中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资本项目增幅不快,但金融项目顺差增幅较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应入世要求,近几年我没资本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系不断完善,也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在此种情况下,3 金融顺差的增加也是必然的。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都会使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2009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2011年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下降19%。

二、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持续双顺差状况,下面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系统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深层次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双顺差是政策的结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鼓励资本流入,特别是FDI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资政策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内部原因:

(一)、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到:X-M=Sp+(T-G)-I→X-M=Sp+Sg-I,即X-M=S-I。式中,Sp和Sg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公式X-M=S-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有改变。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32%,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GDP,而且相差达到二点几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消费占GDP 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 年的50.63%一直下降到2008 年的36.05%。相比国际公认的消费占GDP60%~70%的比重标准,中国只达到一半的程度,可见,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度较低。

2.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健全及传统观念影响

近年来,中国GDP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没有GDP 如此高速,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无法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有中国传统观念注重储蓄,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率逐年处于高位,消费较少。3.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日益增强。此外,由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国在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直以来拥有比较优势,并且这种比较优势有不断扩大的倾向。另外,我国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上也逐渐具备有比较优势。正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扩大了经常账户净余额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趋向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中国产品的特点在于其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因此将其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再从中国出口回本国及其他国家,加大了中国的出口。同时,这些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需要通过进口,这样也减少了中国的进口。4.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

出口退税其宗旨是奖出限入,目的还是鼓励出口。我国从 1985 年就开始实行这一政策,在近二十年来,出口退税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自1998年以后,由于内需不足,更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输出资本,帮助美国等出口目的地国家进口更多的商品,维持现行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这一政策促使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的形成。5.经济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出口设备及其它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限制某些高新、高端技术产品向我国的出口,出口商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导致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持续恶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美国等出口目的地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品价格增长较慢,贸易条件仍呈恶化趋势。我国一直存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格局。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而且认为出口越多越好。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因子,因此提倡一国尽可能地去追求贸易顺差。除上述贸易理论的影响外,我国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格局的形成还受以下两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急需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当时采取这种“轻进重出”的政策导向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会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产业等等,而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6.内需不足是扩大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没真正的建立起来,所以即使实际存款储蓄利率为负,居民也不愿意把储蓄拿出来消费。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国家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根据“双缺口”模型, 储蓄缺口(储蓄-投资)=外汇缺口(出口-进口)。也就是说, 当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 国内出现供过于求的经济失衡, 其在外部均衡上必然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或资本的净流出, 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对外失衡。这里, 存在着一个“挤出效应”问题, 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 消费需求不足, 由投资产生的过剩产能只好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寻求价值实现, 同时,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 进口商品也出现了被国内商品所取代的现象, 因此, 在消费疲弱所导致的内需不振以及投资膨胀所导致的产能快速扩张的双重作用下, 部分国内商品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出”到国外市场, 而部分进口商品也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回”到国外市场。在长期内部失衡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必将导致贸易收支的顺差。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是国际收支总顺差的主要原因

1、外商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中国由于拥有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表面外资提高了我国出口量增速,从而促进经常项目顺差;同时,FDI未能有效转成进口,是资本项目顺差增长的另一原因。1993 年 FDI 合同额仅为 114.36 亿美元,实际使用的 FDI 也只有 275.15 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1~10月份,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流入我国的FDI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许多合资企业引进FDI后并没有购买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未用所得外汇进口外国投资品,所以,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促成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FDI的增长进一步带来了大量“热钱”的涌入。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 使国内流动性过剩, 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投资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如果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国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更加增加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从而对国际收支顺差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内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则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具有平衡的效果。证券类投资于上面的分析类似。由于国际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也就可以脱离实际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不能够起到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优惠政策。从投资环境上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 展时期,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引资政策,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使得大量外资继续流入中国。

2、资本流出渠道狭窄

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种状况并不因目前国内储蓄已出现相对过剩而改变。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我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并且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原因之一。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处于幼稚阶段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到2010 年为止还未全部开放,只有部分项目被批准能够进行自由兑换,中国的资本管制仍比较严,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中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得到满足。虽然近年来国家积极提倡企业“走出去”战略,但是与“引进来”战略相比,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非常滞后。由此造成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流出较少的局面,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不断扩大。

3、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近年来,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再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仍旧此起彼伏,由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和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存在很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特别的是,美元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继续步上贬值大道,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收益,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4、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不容忽视

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近年来部分外资通过非法途径流入我国, 不少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由于人民银行在 2005 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控制资本流入的措施,导致一部分资金转向贸易渠道,通过“掩藏在经常账户中的资本流动”,用高报出口价、低报进口价,或者资金进入先行、出口货物延迟交付等方法,隐蔽地实现资本流入。大量的外资流入,导致资金过剩,货币供给过大,使经济很容易发生过热,加大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外部原因:

我国的巨额顺差必然是伙伴国家的巨额逆差。伙伴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我国政策操作的空间。2004年,美国贸易逆差为6175.8 亿美元;2005 年为7257.6 亿美元;2006 年为8 567 亿美元(参见下表)。我国从2000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美国2004年、2005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占其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24.3%和25.8 %。

1.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和可承受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从国民经济体系来看巨额贸易逆差通常意味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一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必然伴随巨额的资金流入。实际上从国际投资看,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流入远远超过其投资的流出,净资本流入完全可以弥补国际贸易逆差,这也是美国可以长期承受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另外美元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还可以享有“无泪赤字”,获取“铸币税”,直接促成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之下的经济增长。

2.中美国际储蓄率不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

有关学者认为,贸易逆差不是由币值而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货币波动长期来看不会影响贸易差额。认为经常项目赤字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国民储蓄率较低,不足以为本国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因而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储蓄,所以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

实际上美国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高涨,资产增值带来政府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消费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结果是储蓄/投资平衡的恶化。19 9 5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 %至5 %之间,而从2005 年开始降至负数(而我国具有高储蓄和高投资特点,2005 年的居民储蓄率为46%)。储蓄率呈 9 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如2004 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 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 0 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 0 亿美元。IMF的数据表明,如果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上升1%,则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减少相当于它的G DP总额的0.5%。所以美国提高储蓄率是改善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美国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从2002 财政由盈余变成赤字并且持续多年,2004 年财政赤字为4255 亿美元,占美国G DP的3.6%,2006 降到2477 亿美元。上升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成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成为制约我国改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外在因素。

3.伙伴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

制约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美联储在过去的两年中连续17 次提息之后,美联储正在接近实现其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如果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就没有理由降息;而且美国通胀压力得到控制的话,美联储也不用提息。因此目前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5.25%,通货膨胀率为4.1% 左右,失业率在4% 左右。而我国一年期利率为6.57%,通货膨胀率为2%。去年伦敦市场的1年期美元债券收益率为5.7%,而我国央行1 年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为2.6%,两者之间的差异为3.1%,而同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例恰好升值3.28 %,与上述收益差持平,即投资者接受低收益率人民币资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弥补两种货币收益率的差。

第五篇:1985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作业

1985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双顺差;内需;投资;大量出口

一、***010000-******XYZ

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 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 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 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 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到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 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 在不断扩大中

除去1998 年资本项目出现的逆差,1994—2008 年间国 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 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 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 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 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 不断增长

从1994 年开始,我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

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1994—2008 年间保持 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 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进一步分析,1994—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账户盈余 较小。1998—2000 年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 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 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维持双顺差的状态,除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项目出现逆差外,国际收支顺差在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0---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1997年我国

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调整,现在我国的经常项目包括了4个项目,其中2个顺差项目和2个逆差项目,2个顺差项目包括货物项目、经常转移项目,而2个逆差项目是服务项目、收益项目。自从1997年各项分类的口径统一后,顺差和逆差

各项始终没有变化,而且各项目的差额也相对比较平稳,这就充分说明了经常项目的各项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和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1997---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1985—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期间除1992年和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1982—1991年,我国刚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以贷款方式的资本流入占的比

重较大。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至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利用外资力度加大,直接投资在资本收支中的比重大大增加。1994年初人民币开始大幅度贬值,当年长期资本顺差比上年增加了28.7%,短期资本逆差也比上年减少了24.3%。1995年长期资本顺差进一步增长近5%,短期资本由上年31.12亿元的逆差转为4.25亿美元的顺差,为资本项目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1991--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出现63.21亿美元的逆差,但2000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1997--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1997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1997--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其他投资只有在2001年是顺差,而证券投资只有在1997、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198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

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但是在2003年以前,情况则相反,而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证券投资逆差回落,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该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压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大体保持平衡。

2001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具体来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变化和我国境外企业资金调回导致我国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幅顺差。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200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略有减少。其中,直接投资顺差扩大,证券投资仍呈现逆差,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表现良好、本外币正向利差和国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增长63%,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重要是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到位,以及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大幅上升。其它投资由逆差转顺差。

2005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

2006年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与中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资本项目增幅不快,但金融项目顺差增幅较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应入世要求,近几年我没资本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系不断完善,也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在此种情况下,金融顺差的增加也是必然的。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都会使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2009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2011年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下降19%。

二、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持续双顺差状况,下面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系统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深层次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双顺差是政策的结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鼓励资本流入,特别是FDI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资政策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

内部原因:

(一)、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 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 到:X-M=Sp+(T-G)-I→X-M=Sp+Sg-I,即X-M=S-I。式中,Sp和Sg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公式X-M=S-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根据 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 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 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 有改变。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 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32%,而消费的平均增 速仅为8.26%。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GDP,而且相差达到二 点几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消费占GDP 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 势,从1990 年的50.63%一直下降到2008 年的36.05%。相比 国际公认的消费占GDP60%~70%的比重标准,中国只达到 一半的程度,可见,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度较低。2.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健全及传统观念影响近年来,中国GDP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收入的增 长速度却没有GDP 如此高速,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使得居民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基本生 活保障无法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 高,还有中国传统观念注重储蓄,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率逐 年处于高位,消费较少。

3.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日益增强。此外,由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国在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直以来拥有比较优势,并且这种比较优势有不断扩大的倾向。另外,我国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上也逐渐具备有比较优势。正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扩大了经常账户净余额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趋向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中国产品的特点在于其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因此将其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再从中国出口回本国及其他国家,加大了中国的出口。同时,这些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需要通过进口,这样也减 少了中国的进口。

4.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

出口退税其宗旨是奖出限入,目的还是鼓励出口。我国从 1985 年就开始实行这一政策,在近二十年来,出口退税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自1998年以后,由于内需不足,更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输出资本,帮助美国等出口目的地国家进口更多的商品,维持现行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这一政策促使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的形成。5.经济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出口设备及其它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限制某些高新、高端技术产品向我国的出口,出口商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导致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持续恶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美国等出口目的地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品价格增长较慢,贸易条件仍呈恶化趋势。我国一直存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格局。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而且认为出口越多越好。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因子,因此提倡一国尽可能地去追求贸易顺差。除上述贸易理论的影响外,我国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格局的形成还受以下两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急需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当时采取这种“轻进重出”的政策导向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会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产业等等,而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6.内需不足是扩大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没真正的建立起来,所以即使实际存款储蓄利率为负,居民也不愿意把储蓄拿出来消费。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国家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根据“双缺口”模型, 储蓄缺口(储蓄-投资)=外汇缺口(出口-进口)。也就是说, 当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 国内出现供过于求的经济失衡, 其在外部均衡上必然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或资本的净流出, 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对外失衡。这里, 存在着一个“挤出效应”问题, 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 消费需求不足, 由投资产生的过剩产能只好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寻求价值实现, 同时,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 进口商品也出现了被国内商品所取代的现象, 因此, 在消费疲弱所导致的内需不振以及投资膨胀所导致的产能快速扩张的双重作用下, 部分国内商品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出”到国外市场, 而部分进口商品也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回”到国外市场。在长期内部失衡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必将导致贸易收支的顺差。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是国际收支总顺差的主要原因

1、外商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中国由于拥有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表面外资提高了我国出口量增速,从而促进经常项目顺差;同时,FDI未能有效转成进口,是资本项目顺差增长的另一原因。1993 年 FDI 合同额仅为 114.36 亿美元,实际使用的 FDI 也只有 275.15 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1~10月份,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流入我国的FDI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许多合资企业引进FDI后并没有购买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未用所得外汇进口外国投资品,所以,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促成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FDI的增长进一步带来了大量“热钱”的涌入。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 使国内流动性过剩, 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投资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如果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国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更加增加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从而对国际收支顺差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内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则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具有平衡的效果。证券类投资于上面的分析类似。由于国际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也就可以脱离实际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不能够起到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优惠政策。从投资环境上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引资政策,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使得大量外资继续流入中国。

2、资本流出渠道狭窄

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种状况并不因目前国内储蓄已出现相对过剩而改变。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我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并且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原因之一。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处于幼稚阶段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到2010 年为止还未全部开 放,只有部分项目被批准能够进行自由兑换,中国的资本管制 仍比较严,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中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 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得到满足。虽然近年来国家积极提倡企业“走出去”战略,但是与“引进来”战略相比,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非常滞后。由此造成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流出较少的局面,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不断扩大。

3、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近年来,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再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仍旧此起彼

伏,由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和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 币存在很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特别 的是,美元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继续步上贬值大道,人民币的 升值预期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 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收益,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 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 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 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4、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不容忽视

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近年来部分外资通过非法途径流入我国, 不少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由于人民银行在 2005 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控制资本流入的措施,导致一部分资金转向贸易渠道,通过“掩藏在经常账户中的资本流动”,用高报出口价、低报进口价,或者资金进入先行、出口货物延迟交付等方法,隐蔽地实现资本流入。大量的外资流入,导致资金过剩,货币供给过大,使经济很容易发生过热,加大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外部原因:

我国的巨额顺差必然是伙伴国家的巨额逆差。伙伴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我国政策操作的空间。2004年,美国贸易逆差为6175.8 亿美元;2005 年为7257.6 亿美元;2006 年为8 567 亿美元(参见下表)。我国从2000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美国2004年、2005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占其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24.3%和25.8 %。

1.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和可承受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从国民经济体系来看巨额贸易逆差通常意味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一国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必然伴随巨额的资金流入。实际上从国际投资看,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流入远远超过其投资的流出,净资本流入完全可以弥补国际贸易逆差,这也是美国可以长期承受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另外美元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还可以享有“无泪赤字”,获取“铸币税”,直接促成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之下的经济增长。

2.中美国际储蓄率不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有关学者认为,贸易逆差不是由币值而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货币波动长期来看不会影响贸易差额。认为经常项目赤字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国民储蓄率较低,不足以为本国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因而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储蓄,所以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

实际上美国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高涨,资产增值带来政府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消费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结果是储蓄/投资平衡的恶化。19 9 5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 %至5 %之间,而从2005 年开始降至负数(而我国具有高储蓄和高投资特点,2005 年的居民储蓄率为46%)。储蓄率呈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如2004 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 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 0 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 0 亿美元。IMF的数据表明,如果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上升1%,则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减少相当于它的G DP总额的0.5%。所以美国提高储蓄率是改善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美国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从2002 财政由盈余变成赤字并且持续多年,2004 年财政赤字为4255 亿美元,占美国G DP的3.6%,2006 降到2477 亿美元。上升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成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成为制约我国改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外在因素。

3.伙伴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

制约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美联储在过去的两年中连续17 次提息之后,美联储正在接近实现其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如果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就没有理由降息;而且美国通胀压力得到控制的话,美联储也不用提息。因此目前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5.25%,通货膨胀率为4.1% 左右,失业率在4% 左右。而我国一年期利率为6.57%,通货膨胀率为2%。去年伦敦市场的1年期美元债券收益率为5.7%,而我国央行1 年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为2.6%,两者之间的差异为3.1%,而同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例恰好升值3.28 %,与上述收益差持平,即投资者接受低收益率人民币资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弥补两种货币收益率的差。参考文献:

[1]周宇.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热钱流入与资本外逃[J].社会观察,2005(8)[2]刘文翠,周燕.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8)[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刘柏.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J].经济问题研究,2005(5)[5] 刘军善.国际金融[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 王信.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结构性及政策性因素[J].理论前言,(95)[7] 黄瑞玲,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8] 关迪,辛文.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短期内难以逆转[J].特区经济,2010,(6).[9] 余惠芳.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0] 王伟.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世界经济情况,2009,(2).[11]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12]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下载中国国际收支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际收支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收支习题最新

    练习1: 1. 甲国某公司向B国出口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这一出口行为导致该公司在B国的银行存款增加。2. C国以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兴办合资企业。3.甲国居民到D国旅游,花......

    国际收支答疑范文

    一、关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范围的问题 1.关于离岸账户的申报,按境外汇款申报,但境外汇款申请单无汇款性质,而境内汇款申请书有汇款性质(离岸账户),该如何填单及申报? 答:离岸账户......

    国际收支习题

    1、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将以下四种交易分别填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另表中问号处请填写数字。 1) 外国从本国进口180万美元的纺织品。外国以支票支付,本国将收到的支票存入银行......

    国际收支填空题

    国际收支填空题1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被称为 _________ 。 既包括 _________ ,也包括 _________ ,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92年与93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92年与93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廖文娟国商09200900032031 根据9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现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为顺差,但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则出现的逆差。其中经常项目实现顺......

    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账户分析

    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资本和金融账户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第二......

    第一章 国际收支习题

    第一章国际收支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些自然人属本国非居民? A.该国驻外外交使节B.该国在他国留学生 C.该国出国就医者D.该国在他国长期工作者 答案与解析:选D。在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申报管理办法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 (199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5年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根据2013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