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时间:2019-05-12 01: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第一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及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重要策略,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和要求,指导和规范全国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我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本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况,请及时反馈我部疾病控制司。

附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二00四年九月二日

附件: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有关精神,指导、促进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评估

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前,应对本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估,现状评估包括本地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的数量,本地能够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转介服务的机构数量、技术水平;需求评估重点是机构设置对于求询者的可及性,人员配备、培训及设备、试剂、经费需求和现有资源利用的可行性。现状评估调查表参见表1。

二、实施计划的制定

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和工作任务,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年度实施计划。计划中应提出具体工作指标,包括辖区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数及工作人员数、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人群类型和估计数等。还应包括艾滋病咨询、检测及转介服务网络建设、人员培训、设备和试剂采购、供应和管理、宣传活动和督导检查计划等。

三、咨询检测服务点的设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求询方便的地点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县级综合医院和适量的省、市级医院必须设立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

为保护求询者的隐私,咨询室应有单独的房间或空间,能进行保密性咨询;有保密文件柜保存资料。环境安静舒适,室内张贴规范服务要点、注意事项、工作制度等;并备有宣传资料、转介卡、安全套和有关咨询登记表。

HIV筛查实验室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组织专家评定认可。

四、咨询员的选择和培训

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机构应确定至少1名专职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咨询员的选择应考虑到责任心、知识面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咨询员在从事咨询服务前,须接受省级组织的艾滋病咨询培训后上岗工作。

五、咨询检测服务程序

咨询检测服务应遵循方便、保密和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其工作程序为:在求询者登记后,咨询员为其提供检测前咨询,求询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检测。对于接受HIV检测的求询者,咨询员要开具HIV检测单,指引求询者到指定地点接受检测。检验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测结果报告单”和“检测登记表”(见表3),并送交咨询员。咨询员根据检测结果,为求询者提供检测后咨询。

HIV筛查检测的方法和结果判定见表4。HIV筛查试剂的选择以及HIV筛查试验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见《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六、咨询检测登记与报告

咨询员和检验员应为每个求询者填写国家统一制定的《咨询个案登记表》(见表2)和《HIV筛查检测登记表》;对HIV筛查复检阳性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实行实名登记。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各有关单位,须按月填写国家统一制订的《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见表

5、表6),并于每月2号前上报所辖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

疾病控制机构要按月逐级上报《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县(区)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5号前报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10号前报省级疾病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须按疫情报告有关规定上报;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要实行网络直报。

检测单位和医务人员应依法为求询者的检测结果保密。

七、转介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提供转介服务的机构或组织,明确转介程序。提供艾滋病转介服务机构或组织主要包括:提供HIV确认试验和CD4淋巴细胞检测服务的机构,提供抗病毒治疗或信息的医疗机构,提供机会性感染和其它艾滋病相关疾病治疗的机构,提供母婴阻断服务的机构以及提供对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关怀和帮助的机构或组织等。

八、大众宣传和外展工作

各地在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后,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活动,尤其是对静脉吸毒和卖淫妇女等高危人群,结合现已开展的干预活动,通过外展工作发放艾滋病咨询检测卡和宣传手册等方法,提高此类人群对艾滋病咨询检测主动参与的意识。

九、其它咨询检测服务

对暂不具备HIV筛查实验室但潜在求询者较多的场所,如性病门诊、美沙酮门诊和针具营销中心等部门,可结合日常工作为就诊者或求助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及HIV检测的信息,其相关工作人员应接受有关培训。

在有偿献血或吸毒等人群集中的农村地区,应组织为这些人群提供集体咨询,并在自愿基础上提供HIV抗体检测。HIV检测结果应分别告知每一位受检者,并做好检测后咨询。

十、督导评估

市(地)、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安排自查和督导评估工作,每半年将自查活动总结报上级部门备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年组织一次年度检查评估工作;年度评估报告应在年度报表完成后同时报送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 的

为贯彻落实我国政府有关艾滋病防治的五项承诺、“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卫计委、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对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实施要点、内容、方法与督导评估等提出具体要求和技术标准,以指导、规范和促进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

二、原 则

(一)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应坚持知情同意的原则,通过检测前咨询,由求询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检测。

(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应坚持保密原则。凡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机构,必须在咨询门诊(室)的环境布置、咨询过程、检测报告、转介服务、档案记录和计算机信息等各个管理与服务环节中均注意保护求询者的隐私。

(三)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应坚持与治疗、关怀、支持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对筛查结果阳性者,在自愿基础上,应提供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确认试验、治疗、阻断母婴传播干预、预防和关怀等转介服务信息或指导帮助。

三、策略

(一)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应在社区动员、政策开发的基础上,注重营造非歧视的社会环境,并与艾滋病宣传、监测、干预、医疗救治及关怀等其他防治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提高人们参与自愿咨询检测的意识。

(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在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高危人群集中和流行较严重地区开展,逐步推广。

(三)通过评估与培训,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先由具备检测条件的院门诊检验科承担。同时,公卫办工作人员下乡村入户快速检测相结合。

(四)对于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任务的机构,在规范检测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咨询能力的培训。

四、措 施

(一)现状评估

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前,应对本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现状、相关资源、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总体了解,以便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计划制订,包括咨询检测点的布局与设置安排、检测试剂、设备、经费分配、人员配置与培训及加强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并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益。评估内容应包括本地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规模与潜在趋势,高危人群与脆弱人群的数量、分布及其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认知与需求,本地能够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转介服务的机构数量、技术水平,与完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等。

(二)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现状评估和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量,各村卫生室要制定本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计划。计划中应提出具体工作指标,包括辖区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人群类型和估计数等。

(三)确定咨询检测室

各村卫生室,可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快速检测室,包括艾滋病咨询室和HIV快速检测室。

艾滋病咨询门诊(室)应选择在求询者比较集中,求询方便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设立。为保护求询者的隐私,应有单独的房间,能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有保密的文件柜保存资料。环境安静舒适,室内张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规范服务内容要点、注意事项、保密工作制度和咨询检测服务流程图等;并备有宣传资料、转介卡、安全套和有关咨询登记表。咨询门诊(室)的基本要求详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印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与管理手册》(以下简称《实施与管理手册》)。

HIV筛查实验室由各省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组织专家评定认可。

(四)咨询员的选择和培训

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机构应确定至少1 名专职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咨询员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个人素质、责任心、知识面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咨询员在从事咨询服务前,必须接受过省市级单位组织的3天以上的艾滋病咨询培训后上岗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流行状况及防治知识、咨询检测基本知识、保密原则、咨询技巧、HIV检测前后咨询、HIV检测的基本原理、资料的收集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和伦理原则,以及质量控制与督导评估等。

培训中应根据培训对象不同适当调整培训重点。培训后应进行效果评估,重点考察咨询员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咨询服务的状况、专业能力与求询者的反馈。

对接受过培训的咨询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复训,进行知识更新、交流经验、调整工作心理状态和提高专业能力。

(五)咨询服务程序

开展咨询服务应遵循方便、保密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原则。接受过培训的咨询员,在咨询门诊(室)应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为求询者提供单独的咨询检测服务,并填写“咨询个案登记表”咨询服务的工作程序为:求询者先到接待室(处)登记,稍做休息后由咨询员为其提供检测前咨询服务。求询者在接受咨询后,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检测。检测后,咨询员根据检测结果,为求询者提供检测后阴性或阳性结果的咨询。

检测前咨询服务的要点是,向求询者解释什么是HIV筛查检测及其目的和作用;评估个人感染HIV的危险因素;讨论降低危险行为的办法;讲解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安全套等。使求询者了解HIV检测对其健康的好处,以及HIV传播方式和检测结果的含意。如求询者愿意检测,则介绍检测步骤、安排检测事宜、预约取结果时间、地点等。无论求询者是否检测,都必须向其提供有关预防HIV感染的信息.检测后咨询服务要点是,帮助求询者正确理解他们的检测结果。对于检测结果阴性者,咨询员要解释阴性结果及窗口期的含意,帮助其制定改变危险行为计划。对于筛查结果阳性者,咨询员要向其提供心理、情感支持,详细解释检测结果的含意,建议其做HIV确认试验;对HIV确认阳性者鼓励其积极地面对生活,预防机会性感染和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传染他人。并提供抗病毒治疗、母婴传播阻断、预防和关怀等转介服务信息或相关服务,鼓励他们通知性伴作HIV检测。有关HIV咨询服务工作程序和检测前后咨询要点详见《实施与管理手册》。

(六)检测服务程序

对于自愿接受HIV筛查检测的求询者,咨询员要开具HIV检测单,指引求询者到HIV筛查实验室进行检测。为了保护求询者的隐私,检测单可登记代码或编号。

根据检测结果,检验员要填写“检测结果报告单”和“检测登记表”(见附件3),并送交咨询员。检验员应遵守保密原则,不得将检测结果告知任何无关人员。检测结果由咨询员在咨询门诊(室)告知求询者。

HIV筛查检测的方法和结果判定见附件4。HIV筛查试剂的选择以及HIV筛查试验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见“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检验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做好HIV筛查试剂的使用登记和储存工作。

(七)咨询检测登记与报告

咨询员和检验员应为每个求询者填写国家统一制定的《咨询个案登记表》和《HIV筛查检测登记表》;对HIV筛查复检阳性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各有关单位,须按月填写国家统一制订的《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见附件

5、附件6),并于每月2号前上报所辖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表填写要求内容准确、完整、不得漏项。档案记录要有专人妥善保管,存放在保密的档案柜内,查阅要有登记。疾病控制机构要按月逐级上报《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县(区)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5号前报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10号前报省级疾病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须按疫情报告有关规定上报;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要实行机报。

(八)转介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提供转介服务的机构或组织,明确转介程序。提供艾滋病转介服务机构或组织主要包括:提供HIV确认试验和CD 4淋巴细胞检测服务的机构,提供抗病毒治疗或信息的医疗机构,提供机会性感染和其它艾滋病相关疾病治疗的机构,提供母婴阻断服务的机构,提供对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关怀和帮助的机构或组织,提供性病和结核病治疗的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的机构或组织,提供美沙酮和清洁针具服务的机构或组织,提供免费安全套的机构或组织等。

咨询员要熟悉掌握本地和其它地区转介服务机构或组织的信息,如联系电话、联系人、服务时间和单位地址等,并对这些信息及时予以更新。每次转介服务后要及时登记,并存有求询者接受转介服务情况与反馈意见的记录。

(九)大众宣传和外展工作

各地在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室)后,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人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对潜在求询者集中的社区、娱乐场所以及有关机构或部门,如医院、性病门诊、妇幼保健门诊、计划生育门诊、美沙酮门诊和针具营销中心等,可通过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传递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的信息(包括本地免费咨询检测机构地点及其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宣传接受自愿咨询检测的益处。

对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和同性恋人群等高危人群,要结合现已开展的干预活动,通过外展工作发放艾滋病咨询检测卡和宣传手册等方法,提高此类人群对艾滋病咨询检测主动参与的意识。

(十)其它咨询检测服务

对暂不具备HIV筛查实验室但潜在求询者较多的地方,如性病门诊、结核病防治中心和妇幼保健院以及美沙酮门诊和针具营销中心等部门,可结合日常工作为就诊者或求助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及HIV检测的信息,其相关工作人员应接受有关培训。

在有偿献血或吸毒等人群集中的农村地区,咨询员应主动为这些人群提供集体咨询,并在自愿基础上提供HIV抗体检测。HIV检测结果应分别告知每一个接受检测者,并做好检测后阴性或阳性结果的咨询,在咨询检测服务中注意做好受检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工作。

五、组织管理

卫生部负责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协调组织和领导,并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督导评估工作纳入到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计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技术指导、信息收集和督导评估;编写有关技术指南、国家培训教材和督导评估方案;组织省级师资培训,指导省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收集整理各地咨询检测信息,建立咨询员联系网络,以及进行自愿咨询检测试点研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现状评估、工作计划制定、咨询检测门诊(室)确定,试剂和设备采购供应、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并将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纳入本地艾滋病防治整体规划,确保各项具体工作得以实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试剂和设备采购使用计划和管理、信息收集和上报,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

第三篇:四川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现状分析

四川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现状分析

了解四川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现状,为分析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评估防治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的2007-2009年四川省自愿咨询检测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的558个VCT中,有近2 /5没有上报数据,总的VCT点有效工作率为59.68%。15~44岁的青壮年咨询者3年的构成比分别为89.56%、77.07%和82.94%,求询者原因为非婚异性性行为史3年分别占34.07%、25.75%、30.48%,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有注射毒品史者、有性病史者,其他与不详者所占分别为31.07%、45.46%和39.85%。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求询者类型主要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结论

四川省VCT点有效工作率低,咨询者以青壮年为主,求询原因以其他与不详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非婚异性性行为史者。

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艾滋病预防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指人们通过咨询,在充分知情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抗体检测、改变危险行为及获得相关服务的过程【2】。根据2004年卫生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自愿咨询检测的办法》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四川省于2005全面开展VCT工作,目前全省181个县区均建有数个VCT点,开展艾滋病的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现将全省2007-2009年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情况做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07-2009年自愿到全省各县区VCT咨询点自愿咨询检测人员和高危行为干预队(高干队)外展服务获得的咨询检测者。

1.2 方法

全省各自愿咨询检测点(VCT)或自愿咨询点(VC)对咨询者的信息按国家统一的<咨询个案登记表>登记,对需要检测者按规程采血样送当地县区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进行HIV抗体筛查,2次初筛阳性者,送至省市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将每个自愿咨询检测者的个案资料录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1.3 统计分析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导出原始数据,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 VCT点建设情况

截至2009-12-31,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上反映出四川省共建558个检测咨询点,除去未启动、停用和疾控机构重复建设的点,全省正式运行的有462个自愿咨询检测点,其中疾控机构198个、综合医院192个(包括部分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机构72个。全省已建的558个VCT中,有近2 /5没有上报数据,全省总的VCT点的有效工作率为59.68%,各市州VCT点建设及有效工作率见表1。

2.2 VCT点完成工作量

2007-2009年全省大部分市州咨询检测人次数呈增加趋势,2009年,全省累计完成HIV抗体咨询检测99228人次,完成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要求的工作量的199.70%(2009年计划目标为49689人次)。有19个市(州)完成2009年目标,完成率依次为资阳市469.61%,达州市398.05%,绵阳市332.93%,巴中市293.63%,内江市267.65%,而甘孜、凉山2个市(州)分别仅完成工作量的58.22%和53.55%(表2)。

2.3 VCT在全省HIV抗体检测中的比例

2007-2009年,全省总的 HIV检测份数分别是33701、1558389和1921955,而自愿咨询检测提供的检测构成3年分别为12.24%、4.92%和5.16%,有递减趋势。

2.4 VCT咨询者的人群特征

2007-2009年到VCT/VC咨询的人员年龄以15~44岁的青壮年为主,3年的构成比分别为89.56%、77.07%和82.94%,2008-2009年大于45岁组人群有所增加;2007-2009年女性构成比分别为47.87%、52.38%、51.72%,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78,P<0.01);求询者求询原因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接近或超过30%,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注射毒品史者、性病史者,其他与不详原因者所占比例3年分别为31.07%、45.46%和39.85%(表

3、表4)。

2.5 HIV检测结果

2007-2009年,VCT点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47.56,P<0.01);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求询者类型主要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其中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及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的阳性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表5)。讨论

VCT是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关怀的切入点,是促进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改变危险行为、预防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的VCT工作起步较晚,有近80%的HIV感染者和患者不知他们的感染状况,这给实施艾滋病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实施治疗、关怀及救助带来很大困难【3】。有资料证明,更早的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会促进感染者改变个人的高危行为,减少艾滋病的传播【4~5】。根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国办发【2006】13号)和四川省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至少要建立和完善1个免费自愿咨询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调查发现在四川省的181个县区中,疾控系统VCT点建点数符合每个县区至少1个的要求,需要加强的是在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VCT点的建设,同时需提高所有VCT点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让建立的每一个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自愿咨询检测由检测前咨询、检测、检测后咨询3个过程组成。在进行检测前咨询时,医生通过对求询者的问询、交流后判断出求询者的类型。四川省各VCT点求询者类型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有注射毒品史者、有性病史者,其构成比均未超过10%。而其他与不详所占比例很高,均超过30%以上。说明在开展检测前咨询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可能为咨询医生经验不足、技巧欠缺或与求询者沟通不够仔细等。准确地判断求询者类型,结合检出的阳性率,可以分析全省高位人群、重点人群的变化,分析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评估防治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全省咨询人群特征以青壮年为主,这与这部分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交频繁、流动较大有关【6】。而中老年及女性人群逐年有所增加,此与全省近年疫情分布状况相吻合。从检出阳性率的变化看,四川省重点人群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目前艾滋病检测的主要策略之一,它在发现病例、改变危险行为和提供相关后续服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全国情况一样,四川省的VCT 点也存在不足之处:(1)如部分已建立的VCT/VC点长期未开展工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等,全省VCT/VC点平均有效工作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设置的VCT点数目较多,而接受服务的人数较少,在全省总的艾滋病检测份数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2)咨询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咨询人员队伍稳定性不够、咨询技巧欠缺影响了VCT工作的有效开展;(3)VCT工作以疾控部门为主,医疗机构大多以检测为主,未开展咨询,也未实施有效的咨询转介,VCT门诊利用不高;(4)主动前来求询的人数少,很多是VCT开展外展服务时获得的咨询者;偶尔有危险行为的人接受VCT较多,真正的高危人群(性工作者、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接受VCT较少;进入临床期的接受VCT较多,早期感染者接受VCT少。因此,要加强四川省VCT建设,健全全省VCT 网络,提高咨询人员专业水平,提高VCT服务质量;同时要尽快在在疫情严重和有条件的市州的医疗机构中开展检测咨询服务。

第四篇: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日期】2006-05-19 【生效日期】2006-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2006]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列为丙类传染病。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部分地区仍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麻风病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目前以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等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病例近50万。近5年来,每年均可发现麻风新发和复发病例2000例左右,60%左右的病例集中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

疫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开展监测、分析麻风病流行因素、掌握麻风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麻风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

(二)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麻风畸残的发生。

(三)为麻风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皮损伴明确的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

3、皮肤和/或神经涂片中找到抗酸杆菌;

4、皮肤和/或神经病理有麻风病的特异性变化。

符合上述2项或2项以上标准者可确诊为麻风病例;只有一项者为麻风疑似病例,应作密切随访。

(三)病例分类

新发现病例:内新发现的麻风病人(不含复发病例);

复发病例:内发现的所有临床判愈后复发的病人;

现症病例:根据中国规定,现症病例为内正在接受治疗,或完成治疗后尚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

需治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需要接受联合化疗的病人;

耐药监测病例:多菌型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再次联合化疗效果不佳者。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病例登记报告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告。

2、麻风病新发现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新发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附1)进行报告。

3、麻风病复发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复发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二)病例监测

1、麻风病现症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后,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2、神经炎监测。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所有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并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 进行报告。

3、耐药监测。

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如遇可疑耐药监测病例,应及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系,进行耐药监测。

(三)相关资料收集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年底进行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并填写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见附2和3)进行报告。

五、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疫情报告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应将填写的疫情报告卡按规定 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即进行网络直报。

2、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1月20日前将本《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各级单位应对登记报告卡进行复核。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2月底前将本《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数据库上报“中心”。

3、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每年7月20日和次年1月20日前将本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将本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上报“中心”。

(二)资料分析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定期对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参考统计指标。

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数、发现率(/10万),年龄、性别、职业、发现方式、传染来源分布,平均延迟期、2级畸残比、儿童发病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现症病例:现症病例数、患病率(/万),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复发病例:复发病例数、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2、参考流行动态。

发现率趋势、患病率趋势、延迟期趋势、畸残比趋势、儿童发病比趋势、发现方式变化等。

(三)资料的报告和反馈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半年、总结以电子邮件,同时以传真或信函的形式上报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中心”于每年8月15日和次年3月15日前将资料上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以便卫生部及时了解麻风病疫情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分别是: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麻风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麻风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麻风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维护,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麻风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5、每年组织召开全国麻风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三)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皮肤病防治机构或地方病防治机构等,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并配备适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设置、人员、经费和设备。

1、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6)每年组织召开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工作总结会议。

2、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组织对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3)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市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5)每年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3、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逐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本地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

(5)对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及原始报告卡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

(6)麻风病监测工作列入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四)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麻风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发现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麻风病监测应纳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

2、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和物资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供麻风病监测的项目经费;

2、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

(三)质量控制

1、“中心”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中心”将根据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报病例实行抽样核实;

3、监测内容均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做到方法和标准的统一,确保资料的质量;

4、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的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同时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5、省、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对所辖地区所报病例的监测资料按至少3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6、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对麻风病实验室诊断(包括麻风查菌和/或病理)按至少1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7、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总结等长期保存管理;

8、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上述质量控制指标纳入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麻风病防治考核指标。

八、附表

附1: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附2:表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MDT实施情况统计表;

表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一览表;

表4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5.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一览表;

表5.2.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1);

表5.2.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2);

表5.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人员统计表;

表6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神经炎监测和治疗情况统计表

附3:麻风病防治工作调查表(卫统36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6]92号 【发布日期】2006-05-19 【生效日期】2006-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卫办疾控发[2006]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查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市(地)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

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