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4: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

第一篇: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

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

甬卫办疾控〔2011〕25号

各县(市、区)卫生局(文卫局、社管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守护公众健康为目标,以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和免疫规划管理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以提升卫生应急能力为核心,坚持关口前移,平急并重,切实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防控工作水平。

一、卫生应急工作

1、积极推进基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县级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争取设立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继续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工作。今年计划再申报1个国家级,2-3个省级卫生应急示范试点县,开展市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广先进县(市)区的工作经验,促进我市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高。

2、重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宁波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组建方案》,整合现有的卫生应急资源,组建成立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大队,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经费支持,实施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外塑形象,加强队伍装备,内强素质,强化培训演练,切实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臵能力。

3、加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施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二期改造项目,充分发挥和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各县(市)区也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将应急指挥的信息网点延伸至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水平。

4、有效提升应急风险沟通和宣传能力。启动实施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工作,对大众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加强信息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5、妥善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重点抓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登革热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合力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有效落实《宁波市学校卫生工作合作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配合,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臵、健康教育、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等防控工作。同时,切实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处臵以及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绩效考核,有效实施《宁波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奖励性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各级疾控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强化人员准入、培训与岗位责任制度,优化人员配臵,在疾控机构落实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加强全科疾控指导团队对城乡社区疾病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考核与管理,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和质量管理,规范做好重点传染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和预测预警能力。

2、全面加强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做好艾滋病、性病和丙肝防治工作,实施 “五扩大,六加强” 防治措施,加强海洛因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服药点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高成瘾者的服药率和治疗维持率。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成立市结核病诊疗中心,推行结核病防治医院、疾控、社区“三位一体”新型服务模式,全面提高DOTS工作质量,肺结核涂阳新病人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流感、狂犬病等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力度,及时有效处臵疫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3、继续抓好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按照《2010-2016年浙江省消除疟疾行动方案》要求落实各项防治任务,继续做好血吸虫病、碘缺乏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和土源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工作,推进宁波市寄生虫病网络实验室建设。根据卫生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要求,各地要做好消除碘缺乏病相关准备工作,迎接省级和国家级抽查考评。

4、着力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继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常规免疫。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医院产科预防接种和疫苗冷链管理信息化工作,逐步推行疫苗全程电子监管,着力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围绕重点环节,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接种门诊安全管理,规范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调查和处理工作。完善成人疫苗接种点网络,积极推进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5、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控。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争创1-2个国家级或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发挥慢病专家指导团队作用,加强慢性病监测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行动,开展中小学生口腔保健和窝沟封闭等项目试点。健全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做好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示范县的扩面工作,争取出台《关于扶持和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为契机,以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为依托,以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以“抑郁症筛检日”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和疏导。

6、重视做好医防整合工作。建立健全疾控与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检查指导,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执行能力,推进《县以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的有效落实;选择3-5家医院开展首批医防整合示范医院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医防整合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篇:卫生部2006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卫疾控综合便函[2006]6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疾控综合便函[2006]6号 【发布日期】2006-01-09 【生效日期】2006-0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2006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卫疾控综合便函[200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病控制处、血防处(办)、地病处(办)、艾滋病办、爱卫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2006年卫生工作要点》的要求,经请示部领导同意,现将2006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下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的实际,参照执行。

二○○六年一月九日

2006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省、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制定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5、做好《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发布后的贯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成立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2006年年底,将全国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2006年完成详细工作方案的制订,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开展宣传,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进一步完善监测和疫情直报工作,加大对重点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毒品危害严重的省区全面推进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2006年底将美沙酮治疗门诊数量扩大到300个以上。充分发挥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作用,加大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的干预力度。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艾滋病医疗救治管理体系,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建设,继续做好抗病毒治疗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计划管理和资源整合工作,组织制订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监督与评估计划,整合监测、干预和治疗等各方面信息。

6、继续做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制订,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完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制定,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加强常规计划免疫工作,建立和健全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快“儿童免疫信息个案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维持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高敏感性,做好重点地区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制定脊髓灰质炎输入病例和疫苗衍生株病毒发生处理行动预案。提高处理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株病毒循环的应急能力。开展实验室脊髓灰质炎感染性材料的封存工作。制定并实施全国消除麻疹实施计划,继续开展重点地区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有效控制高发省份麻疹的流行。下发并组织实施“全国乙肝防治规划”,开展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2002年以来出生、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系统,做好流脑、乙脑疫情的监测,推进高危省份将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工作进程。

7、组织开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颁布后的宣传贯彻工作,突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比上年下降30%以上。继续开展血防春查工作,加强对重点疫区省血防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各部门将血防综合治理重点项目集中安排到重点疫区,发挥综合治理项目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抓好国务院血防办血防联系点,摸索新形势下加强传染源控制和开展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模式。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后的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工作,改善中小学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比例较高的局面。

8、加强疟疾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正规治疗,减少传染源,有效控制暴发流行。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报病意识和防治能力。加强边境地区和联防地区疟疾疫情信息和经验交流,继续做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完成全国消除丝虫病总结评估和表彰工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消灭丝虫病认证的准备工作,继续加强对可能的输入性传染源和残存微丝蚴阳性者的监测,积极推广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关怀照料工作。探索包虫病、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有效干预模式。

9、按片区、按地理类型进行农村改厕技术和管理的分类指导,特别是血防地区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提倡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修订农村“三位一体”沼气池厕所建设标准及“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1991)”。加强全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建设,开展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10、继续进行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病情调查和综合防治工作。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国碘缺乏病考核评估和尿碘监测试点工作,筹划“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对大骨节重病区进行病情调查和防治工作,修订相关标准,加强技术指导。

11、继续推进《中国精神卫生法》立法工作进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预调查工作。加强精神卫生机构网络建设,研究贫困精神病人的救助政策。起草并上报《中国居民营养改善条例》,推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后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慢病控制政策研究,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完成慢病防治规划。启动全国第三次全死因回顾调查工作。加强肿瘤登记、危险因素控制和早诊早治工作,加强对子宫颈癌、食管癌、鼻咽癌的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的指导。加强有效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和对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指导。实施糖尿病管理项目,扩大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试点。继续开展牙防先进县评选、规范口腔保健品的管理认证工作和伤害监测以及安全社区推广工作。

1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卫生防病工作开展。在抓好卫生创建工作的同时,继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爱国卫生活动。按照2005年全国爱国卫生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入夏前全面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整治活动。根据新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2005年底命名满三年的国家卫生城市(区)进行全面复查。按照《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标准》,对已有的国家卫生镇进行复核;对申报城、镇进行调研考核;加强对卫生城、镇日常监督管理;开展健康城市试点活动;抓好《病媒生物防治标准》推广工作;推广部分省市创建卫生村的先进经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要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要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要

2016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省、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在前列,共建**”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防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全力做好G20国际峰会卫生保障,努力实现“十三五”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依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编制“十三五”**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慢性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结核病防治等专项规划,制订**市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重点课题调研。二是按照《2016年浙江省公共卫生任务书》要求,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三是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一是完善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联防联控,有效防范传染病输入,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切实做好G20等重大国际峰会期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要求,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分析研判,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控年部署、季调度、月评估制度,规范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疫情的处置。三是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加大对高校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低档暗娼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快速检测点的覆盖率和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医防整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国家调整后的标准,规范感染者随访管理,加强感染者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城乡社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专职干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四是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疾控机构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转诊、定点医院收治、基层卫生机构追踪管理的“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落实肺结核及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定点规范诊疗;加强学校及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控;开展结核病防治督导,规范结核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五是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H7N9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布病为重点的人畜共患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牲畜交易、屠宰、饲养等重点人群布病监测;加强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和防制,避免因防控不力导致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蔓延。六是做好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和治疗工作,严格贯彻实施浙江省预防与控制梅毒和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加强性病报告和治疗管理。七是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能力,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八是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三)夯实免疫屏障,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一是规范预防接种管理,认真落实常规免疫、日常和集中式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各项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认真推进国家免疫规划和二类疫苗接种工作, 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做好消除麻疹和维持无脊灰状态工作。二是继续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急性迟缓型病例(AFP)、麻疹和乙肝等病例监测工作,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和补偿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家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加强督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供应管理,提高安全接种意识,避免发生接种差错事故。

(四)推进综合防控,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质量。一是加强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创建覆盖面,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二是加强慢性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结合分级诊疗和社区签约服务,完善“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和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死因监测、慢性病及营养监测、癌症早诊早治和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宣教、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适宜技术和工具研制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养等。四是对符合适应症的学生实施免费窝沟封闭,提高服务质量。

(五)巩固消除成果,继续抓好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一是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成果,做好碘盐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以县为单位实施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对尚存的地氟病村,要结合“五水共治”,配合水利部门做好改水项目。二是继续实行“春秋两季”查灭螺工作,加强螺情监测和联防联控,加快实施有螺环境改造项目,有效压缩钉螺面积,开展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查治病和晚血病人救治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三是推进消除疟疾工作,及时发现处置输入病例,顺利通过省卫计委对我市的消除疟疾考核。

(六)加强健康监测,切实做好五大卫生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环境、职业、放射、营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职能转变,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等热点问题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二是做好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干预,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

(七)加强风险评估,确保完成食品安全工作任务。一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市疾控中心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参考品目的85%以上,并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二是认真开展风险监测,确保卫生计生系统风险监测样品数达到辖区每千人口1件以上。加大对高风险隐患食品和重点区域食品的风险监测,确保G20峰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三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以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全面推动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信息系统(HIS)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对接。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会商、通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向同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通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流行情况。

(八)加大排查力度,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一是加大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力度,提高检出率,指导社区做好患者发现、诊断、评估、登记、治疗、随访和双向转诊等工作,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事件。二是推动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继续做好686项目,做好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培训和基层医师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等培训工作。三是配合省卫计委做好“12320”心理援助热线的建立,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四是完善《浙江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出院患者信息归属分类报送、转送工作,做好G20峰会期间精神卫生安全保障工作。配合综治部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行风建设和宣传教育。强化全局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以各类卫生宣传日为契机,创新疾病防治政策、知识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方式,融合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升大众健康素养水平。

二、卫生应急工作

(一)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联防联控运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军地间和地区间协作,充分发挥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一是强化H7N9疫情防控。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疫情和外环境监测、早诊早治、溯源调查和督导检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和“清洁消毒休市”等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联防联控综合防治。二是严防中东呼吸综合症、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脊灰野病毒等输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疫情形势研判,加大病媒生物监测力度,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提早部署,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各县(市、区)卫计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相关疫苗接种率,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二)加强疫情监测,做好重大活动应急保障工作。一是做好G20杭州峰会卫生保障工作,在6月底之前,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和预警响应等工作的自查自纠和督导检查工作;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重大活动顺利进行,切实避免因疫情、安全事件给活动举行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商制度。按规定完成区域内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确保对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开展专题风险评估;推进卫生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强化信息及时报告和快速反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提升工作能力,完善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一是不断健全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组织机构,推进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管理。二是有序开展卫生应急演练与培训工作。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应急培训,开展1-2次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演(拉)练,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水平。鼓励开展卫生应急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倡导社会公益救援志愿者队伍参与卫生应急工作。三是促进卫生应急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时机与成效,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系统内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卫生应急工作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大力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创建。在全市已有义乌市、永康市和东阳市3家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和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3家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

(四)统筹区域资源,编制实施“十三五”卫生应急规划。确定“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目标和任务,编制《**市区域卫生应急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开展省综合卫生应急基地建设工作,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快速反应队伍建设。

第四篇: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要点

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方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疾控中心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两好一满意”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提高综合防控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确保不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确保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重点疾病防控工作

落实“抓早、抓主动、抓基层”的防控策略,突出重点,规范工作,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

1、手足口病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规范开展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处置工作。及时、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撰写调查报告。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托幼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加强对托幼机构、小学、社区和农村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查。

2、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及时做好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样病例和甲型H1N1流感病例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及监测工作。按时完成人禽流感环境标本监测及人群流感抗体监测任务。同时加强技术培训,规范流感防治工作。

(二)免疫预防工作

继续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并根据省卫生厅《山东省2010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方案》要求,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和保持儿童常规免疫高水平接种率基础上,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继续做好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工作,加强病毒性肝炎等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规范免疫规划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免疫预防工作可持续发展。

1、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要做好协调,确保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障条件落实。加强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免疫 1

规划相关经费特别是基层接种人员补助经费等保障条件的有效落实。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执行能力。要积极做好乡镇基层人员配置,不断充实高素质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要加强各级免疫规划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三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疫苗免疫接种率

各预防接种门诊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及频次开诊,每次开诊要向适龄儿童提供所有第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对重点人群组织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适龄儿童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0%以上。

(1)含麻疹类疫苗。继续按照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或麻疹疫苗)、6岁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组织接种。要认真分析麻疹的流行特征,甄别高危人群,将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作为消除麻疹的首要任务来抓。要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提高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各针次及时接种率,并结合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对麻疹成人发病较多的乡镇,在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应开展流动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

(2)甲肝、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继续做好甲肝、卡介苗、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确保以乡为单位适龄儿童甲肝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以县为单位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继续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接种10μg/支乙肝疫苗。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各防保站要继续按照总体安排,在上半年全面完成1996-2001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第2、3针的查漏补种工作。

(3)乙脑、流脑疫苗。把乙脑、流脑疫苗接种纳入全年常规冷链运转,提高常规免疫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继续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A+C群流脑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提高A+C群流脑疫苗两针全程接种率。

(4)百白破疫苗及白破疫苗。继续做好18—24月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及6

岁儿童的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3、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各接种门诊要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安全和异常反应调查处理相关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各接种门诊要严格接种前体检和告知义务,提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的计划、供应、使用工作和回收、无害化处理工作。要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对监测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并通过国家信息平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要充分发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作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妥善处理。

(三)开展重型精神病人排查工作。一是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排查工作,扩大线索来源。要与朱集、杨安镇精神医院联系,积极与德州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与市公安、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沟通,将索取到的就诊、住院病人名单信息,民政部门掌握的精神残疾人员信息,残联部门办理精神残疾证明的人员信息。及时汇总、整理,提供给各乡(镇),作为排查工作的支持资料进行核对、落实,以进一步扩大线索来源。二是开展线索调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常住居民还是临时居住人员,都要列入本次排查范围。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居民小区等要由辖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开展排查。三是做好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重性精神病人需报请德州市重性精神病人排查行动专家技术指导组复核诊断,对符合条件纳入社区管理的患者,要及时向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报,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建立重性精神病人档案,开展家庭随访和管理。

(四)地方病防治工作

1、疟疾监测与防控工作。今年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已将我省的疟疾防治列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下达了防治任务,我们要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市的疟疾防治监测工作,认真完成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我市疟疾防治血检人员数任务分配:郑店镇100人,杨安镇100人,化楼镇100人,铁营乡100人,丁坞镇100人,黄夹镇100人,朱集镇100人,全市共计700人。

2、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为实现卫生部《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

防治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山东省农村重点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用三年的时间,在我市16个乡镇、街道,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主要工作内容:(1)防治人员业务培训。(2)开展基本情况调查。(3)实施人群感染情况调查。(4)干预措施。

3、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山东省〈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实施细则》,及时掌握我市居民户食用盐情况以及碘盐生产、加工企业的碘盐质量;动态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及病情的消长趋势,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2011年1月至3月底前完成县级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上报。4月20日前实际完成数据上报,5月5日前省级完成数据库上报工作。6月15日前完成重点监测省级数据上报。

4、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通过开展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显著提高病区群众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晓率。根据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我市的郑店镇、杨安镇、西段乡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在以上三个项目乡镇在中心小学校4-6年级的班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上述3个项目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个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二、卫生监督工作

(一)餐饮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

一是继续认真做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宣传和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和专项检查行动,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活动及问题乳粉、问题火锅底料、“地沟油”等的清查工作,严格餐饮服务单位卫生行政许可,加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消弱,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卫生安全。二是继续在住宿业、美容美发业、洗浴业、游泳场所及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逐步推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切实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二)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结合开展“四个一”活动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企业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企业健康发

展。二是强化卫生监管。通过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全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了解从业人员的数量,重点做好粉尘、噪声和各种毒物的监测工作。计划规模较大企业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中小企业的监测工作也逐步全面展开。另外为企业服好务,帮助企业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指导企业做好防尘、降噪和降低工作场所毒物浓度的工作,从根源上降低职业病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做好职业病健康监护工作。与安监等部门加强联系,与企业签订职业健康监护协议书等,提高企业职工健康监护覆盖率。对粉尘、噪声、毒物等职业病有害因素作业工人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力争监护率达到85%以上。通过职业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保护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

(三)放射卫生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的放射卫生工作。放射卫生监督工作结合宣传和指导等服务性工作,使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达到100%,放射诊疗监测率达到85%以上,坚决杜绝漏线现象。全面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和放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个人剂量监测覆盖率力争达到100%,体检率和培训率都达到85%以上,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确保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及相关人群的身体健康。

(四)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一是掌握全市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及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取水方式、处理消毒措施、覆盖人口及水质卫生状况,健全覆盖全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系统,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卫生安全。二是对集中式供水、监测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按丰水期、枯水期的不同要求进行采样。加强对水厂的监管工作,对供管水人员进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持证上岗,督促水厂及时办理《卫生许可证》。督促其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日常监测工作。三是加强对二次供水及农村饮用水的监督和监测工作,对二次供水设备、消毒进行指导。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农村饮用水按2-4万人布设一个监测点的原则,全市布设20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对其水源的保护和消毒方法等进行全面指导。四是监测结果及时完成上报工作。丰水期监测和上报工作在4月30日前完成,枯水期监测和上报工作在9月20日前完成。

第五篇:2014年深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深圳卫生和计划生育

2014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不断满足居民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

一、构建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推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协调市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出台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用房标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基本装备和经费补助机制等标准,推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新区疾控机构按高要求、高起点的标准规范化建设。

(二)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所职能转变。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所逐步剥离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强化传染病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健康教育等职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能力。预防保健所职能和人员逐步与各区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接,成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基层力量。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紧密联系。制订和完善我市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社康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职能。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机制

-1-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持续在重大、新发传染病等疫情监测、研判及现场处置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加强与农业、教育、交通运输、质检等部门的疫情信息互相通报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共享。

(三)健全多部门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经贸信息委、出入境检疫等部门应对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四)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地区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建立疫情通报、协同防控机制。定期参加粤港澳及东莞市、惠州市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活动。

三、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和疫情监测工作

(一)加强人感染H7N9和H5N1等禽流感防控工作。继续开展禽鸟类市场、养殖场等环境样品禽流感病毒监测,做好活禽经营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禽流感抗体检测,并对重症肺炎病例进行禽流感排查。

(二)加强麻疹防控工作。在千方百计提高适龄儿童8月龄 -2-

首针麻疹疫苗接种和18月龄复种的及时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认真做好麻疹散发疫情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认真开展麻疹疫情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时段、辖区要积极主动开展专项督导,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三)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对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做好病原学监测并及时报告结果。按规范科学应对、快速处置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在高发时段,要主动督导学校、托幼机构落实晨检、缺勤登记追查、疫情报告、隔离传染源、健康教育、应急监测和必要时停课等措施。

(四)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加强SARS、不明原因肺炎、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登革热、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和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工作预警灵敏度,定期进行分析及风险评估,制定综合干预措施。

(五)加强消毒监测和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手术室、ICU等重点区域以及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继续开展病媒生物本底调查与抗药性监测。

(六)抓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与财政、民政等部门协商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服务和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特别是男男同性恋人群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动员检测工作,扩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覆盖面。做好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社

-3-

会组织作用,通过购买服务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逐步扩大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省、市艾滋病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四、加强免疫规划管理

(一)加强脊灰、麻疹等重点疫苗针对疾病的防制。通过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疫点补种、疫点处置、加强免疫监测、规范冷链管理及异常反应处理等措施,努力使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达到90%的高水平,继续维持我市的无脊灰状态,继续向消除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目标努力。

(二)全面开展预防和控制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依托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及助产机构分工合作,努力实现每名孕产妇免费检测乙肝两对半1次,检测率达90%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95%以上;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95%以上。

五、开展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监测及检测

(一)做好膳食营养监测。完成深圳市居民户膳食调查,形成《深圳市总膳食研究报告》;做好深圳市居民户碘盐监测和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活动,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帮助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特殊人群的营养监测工作。

(二)积极推进医院及社康中心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4-

以广东省新增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为契机,推进深圳3家新增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同时继续巩固社康中心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成果,提高症状报告质量,做好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相关预警模型。

(三)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以国家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示范点项目为基础,开展“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继续加强与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急救中心等相关单位的横向合作。继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以生活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为突破口,逐步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四)落实和完善学生常见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在全市44所监测点学校重点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做好学校教学环境监测工作,印制课桌椅号码,规范教室课桌椅配置;在全市28所伤害监测点学校继续开展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网络直报工作,对骨折案例做深度访谈;推广使用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确保公立学校覆盖率保持80%以上,完善短信预警信息功能,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

六、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基础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疾控机构机房和数据中心建设,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障覆盖全市的免疫接种、学生健康监测、健康体检及传染病报告管理等涉及全市范围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

-5-

行。在市级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全市疾控机构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信息系统。

(二)拓展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与市医学信息中心沟通,对现有医疗数据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推进疾控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康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6-

2014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按照全市卫生工作部署要求,继续贯彻落实《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着力推进各项慢性病公共卫生项目的全面实施,实现慢性病防治重点工作新突破。

一、加强结核病防治项目的管理

(一)继续开展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

继续实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强化耐多药结核病人纳入、治疗和管理工作,按要求达到项目各项管治指标要求。耐多药结核病可疑者筛查率达到80%,以区级为单位开展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管理工作,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4年7月,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终止后,做好项目终止后的各项衔接工作,延续实施其各项技术策略。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新区实验室能力建设,第三季度前能够独立承担结核杆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工作。

(二)落实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服药管理。

继续完善“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服药系统”,加快电子督导服药点建设和耐多药结核病人督导服药网络化进程,进一步规范督导服药管理。肺结核患者的电子网络管理纳入率≥95%。开展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管理培训,推进耐多药结核病人督导服药网络模块建设和应用。加强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7-

二、规范实施梅毒预防控制项目

(一)继续实施全人群梅毒预防控制项目。

落实《深圳市重点性病防治规划》的要求,扩大筛查覆盖面,加强对梅毒病例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梅毒检测率均达到90%以上,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0%。

承担艾滋病咨询检测点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求询者和服药者须主动提供免费梅毒筛查检测服务,对梅毒初筛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诊检测;对梅毒初筛和确诊检测均阳性的患者,提供正确诊断、规范治疗、随访与建档管理。无条件进行初筛和/或确诊检测的机构须将样本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不具有性病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无青霉素药物的医疗机构应将梅毒患者转介至项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二)开展梅毒规范化诊疗试点项目。

成立市一级性病诊疗质控中心,各区完成一家梅毒规范化诊疗试点单位,进一步规范全市性病诊疗服务行为。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80%以上,梅毒患者诊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70%以上。

组建深圳市性病诊疗质控专家组,依据国家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性病诊疗相关规定等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导和专业技术指导。市专业防治机构组织全市性病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提升我市性病诊疗技术整体水平。

-8-

(三)创建梅毒综合防控示范区试点。

开展南山区梅毒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探索和积累梅毒综合防控模式和经验。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和省性病防治中心有关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做好示范区相关调查和人员培训。全面推动各项梅毒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强督导和技术指导。

三、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落实《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规划(2013-2015年)》,执行《深圳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我市各区均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4年完成45个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完善示范点动态管理;全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不少于200人。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性的多部门合作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于二季度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技能培训;加强健康教育,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健康宣传主题日,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加强对已建设的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维护与动态管理,研制推广适宜健康支持性技术和工具,并开展项目绩效评估。

四、强化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态管理

加强国家慢病综合防示范区的管理,推动我市慢病综合防控工作健康发展。保证我市6个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省级、-9-

国家动态管理。对照动态管理标准从保障措施、社区诊断、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患者管理七个大项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全面推动全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态管理评审。

五、继续开展“健康口腔,幸福家庭”项目

按照“健康口腔幸福家庭评选标准”完成示范家庭的自评工作。收集2次自我管理记录表,完成2次项目干预。加强项目干预工作力度和质量。做好自我管理记录表的使用,提高家庭干预指导质量。收集并且开展项目终末调查,完成数据录入与核查。做好示范家庭的评选和总结工作。

六、推进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措施

继续推进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力争早日完成省下达的医改任务数。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信息化系统,切实提高项目干预的效率和质量。加强项目相关人员“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培训,向基层全科医生发放《揭秘糖尿病防治误区》科普教材和《内分泌医师手册2013版》,提高社区慢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市区两级专项督导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整体防控工作质量。

七、开展国家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试点项目

探索研究“关口前移”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在福田区12家社康中心,完成3000 -10-

例高危人群的干预与对照研究。建立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信息库,及时进行随访和管理。开展人群健康教育,为高危人群提供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转变对慢性病的态度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开展中国成人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服务试点项目 探索和实践血脂异常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技术和模式,控制血脂异常流行,完成深圳市血脂异常人群流行病学现况和随访管理现状的基线评估报告。在全市50家社康中心开展该项工作,每个社康中心管理300名血脂异常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250人,单纯血脂异常者50人。建立血脂异常人群管理信息库,及时进行随访和管理。开展人群健康教育,为异常患者提供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防治知识。

九、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

开展流动人口可疑病例线索调查、麻风密切接触者检查、疑似病例报告及病例诊断治疗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深圳市流动人口中的麻风病人,控制传播,降低发病,减少畸残,探索适宜深圳特点的流动人口麻风病人发现方式。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率(延迟期在2年以内,且无可见性畸残者)达到60%;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15%。

在综合医疗机构的皮肤科、神经科门诊、体检科及社康中心开展主动发现疑似麻风病例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相关卫生人员的麻风防治知识及工作能力培训,相关卫生人员的麻风病防治技能培训率达到国家及省的相关要求。加强疑似麻风病人资料的信息

-11-

化管理,提高发现疑似麻风病例的质量。

十、大力促进无烟环境建设

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培训工作,评估我市成人烟草流行情况和各类场所控烟工作基础。完成对深圳市控烟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培训,组织开展各类禁烟场所的培训和控烟志愿者培训。完成项目评估调查和城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工作。编印《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培训教材,举办市级成员单位、各类禁烟场所、控烟志愿者培训班。制定无烟环境促进项目评估方案,组建调查队伍并培训,完成对各类场所控烟现状调查。按照中国城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方案,完成15岁以上成人烟草流行调查。

-12-

2014年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将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防范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发生,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

一、强化精神卫生工作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市属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牵头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步伐,着力加强新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协调出台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市区两级精防机构分工协作,明确责任,确保全市精防工作统筹有序开展。落实社康中心精神卫生职能,加强网底建设。

三、夯实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治疗工作

督促全市医疗机构落实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报病制度,避免出现漏报、迟报。推进医院-社区双向转诊,落实精神病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管治质量。结合全市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对我市精神病人信息进行梳理,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继续每月通报重性精神病人管治工作。加强每月新报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治工作。2014年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

四、加大精神卫生培训工作力度

-13-

结合工作要求和服务需求,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区精防机构专业人员和社区精防医生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特别是新入职、新换岗人员培训,强化区级精防机构与社康中心工作联动。组织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康复和家庭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家庭监护能力。

五、扩大心理卫生进社区示范社康中心建设

2014年示范社康中心覆盖率达到30%。按照心理卫生进社区示范社康中心建设方案,以示范社康中心“七好”为标准,加强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提升示范社康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转诊联络等社区服务。

六、深化ACT项目服务内涵

继续推进ACT项目工作,深化服务内涵。组织举办ACT项目现场工作交流会,规范服务流程,完善评估体系,提升多学科团队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发展活力。

七、加强企业心理健康指导

巩固现有试点企业心理健康指导项目工作,协助企业内部建立心理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内部心理救援资源,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企业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咨询、应急处置、转诊转介等服务。

八、推进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项目

夯实现有老年居民心理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宣传普及预防老年疾呆、抑郁等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开展老年人心 -14-

理疾病筛查。建立精神疾病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心理卫生服务。

九、开展精神疾病反歧视宣传

动员全社会多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进社会大众对心理保健知识和精神疾病的了解,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营造关爱和谐的社会氛围。

-15-

2014年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升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工作内涵,积极宣传贯彻《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大力传播健康素养知识,打造品牌健康教育活动。

一、继续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加强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推进专业机构规范化建设

继续优化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传播资源与平台,不断扩大健康教育网络覆盖范围。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加大培训督导和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全市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各区(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辖区内各级各类机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继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推进落实全市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上台阶。

继续调研论证健康促进条例的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更加有效的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政策导向与途径。

二、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升社区和医院健康教育服务

继续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考核标准,-16-

加大培训、督导和考核力度,提升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医院健康教育职能,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督导,各区(新区)负责本辖区开展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工作。

三、推广标杆工程建设经验,深化场所健康促进工作 总结标杆工程创建工作经验,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创建成效。修订健康场所标准,进一步扩大扩大健康场所的覆盖面。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及各区(新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加大对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的督导、培训力度,整合各类场所的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利用青少年艾滋病爱心大使深入社区、企业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

四、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范围,普及健康素养知识 进一步完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编制《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针对市民健康素养监测发现的低健康素养问题,制定全市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针对性干预。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方式与平台,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大胆创新实践利用新媒体传播健康素养知识。

五、加大深圳控烟条例宣传,推广无烟场所控烟工作经验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开展烟草危害和控烟知识宣传,提升市民控烟意识。推广无烟场所控烟工作的经验,扩大各类无烟场所的社会影响力。采取督导检查、-17-

媒体暗访、公开曝光等手段,推动禁烟场所无烟环境工作。加大对控烟和戒烟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准备,提升工作平台网络覆盖水平为实现健康素养监测信息报告、日常业务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信息网络化,开展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健康教育与促进模块的需求分析。梳理现有健康教育网站宣传资源,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平台。拓展健康教育短信平台发布范围,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七、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推动健康城区的创建 召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研讨会,探讨制定健康城市创建的指标体系和可行性方案。总结我市部分区的健康城区创建经验,推动各区(新区)开展健康城区的创建。

八、推进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行动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广东省“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基地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宝安区西乡街道、坪山新区坪山街道和罗湖区莲塘街道三个“行动”示范基地的健康促进工作质量,加大干预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要加强对示范基地的督导,各示范基地所在区(新区)要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九、构建立体多维的传播体系,打造品牌健康教育活动 进一步丰富立体多维健康传播手段和平台,以加大宣传鼓动力度,营造“人人关注健康,关注人人健康”的氛围为中心,大力宣传健康素养66条和健康四大基石的内容。打造优秀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团队,让首席专家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学校和 -18-

机关,送健康上门。打造市民参与度高的健康教育品牌活动,比如“万人万步”活动、“百场系列公益讲座”等。

-19-

下载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甬卫办疾控〔2011〕25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卫生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的通知[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