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5: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第一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发布日期】2005-08-31 【生效日期】2005-08-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计划单列市卫生局:

伤害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由于伤害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为了制定伤害干预措施和预防与控制策略,评价干预效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见附件),并于2004年在全国11省(市)的7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伤害监测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进行详细和全面的描述。现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按照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做好伤害监测和组织管理工作。

二、慢病中心根据《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负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展各级培训,做好现场实施指导和工作督导,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资料,编制年度报告,上报卫生部。

三、为保障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慢病中心将统一安排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

附件: 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口腔卫生工作的通知(卫办疾发〔2007〕196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卫办疾发〔2007〕196号 【发布日期】2007-11-15 【生效日期】2007-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口腔卫生工作的通知

(卫办疾发〔2007〕1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口腔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口腔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口腔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口腔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各类口腔疾病患病率仍然较高,口腔疾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为推动口腔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明确口腔卫生工作发展思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口腔卫生工作道路,依托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口腔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实施综合防治策略,把口腔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地区和儿童及老年人群,提高基层专业队伍服务能力,开展常见口腔疾病监测和基本信息收集工作,加强全民口腔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口腔卫生服务需求。

二、确定口腔卫生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我部2004年发布的《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确定的目标,逐步提高口腔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力争到2010年,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有效刷牙率农村达到60%,城市达到80%;含氟牙膏使用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龋失补充填比率农村达到15%,城市达到30%;15岁青少年牙周健康人数百分比农村达到30%,城市达到50%;12岁儿童恒牙龋均达到1.1以下。

三、突出口腔卫生工作重点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结合口腔疾病及不同地区人群特点,以龋齿和牙周疾病为防治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每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活动,普及口腔保健知识,逐步提高群众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引导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从事口腔疾病防治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过程中,也要积极做好口腔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承担口腔疾病防治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向当地居民提供口腔健康检查、龋病的早期充填、洁治等服务工作。要会同教育部门重点加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防治工作。提倡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每年一次的口腔健康检查。

(三)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口腔疾病流行特点,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窝沟封闭、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等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和措施,并严把质量关。根据“兴氟利、除氟害”的原则,认真落实饮水、牙膏、食盐和牛奶氟化等防治措施,积极开展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按照有关方案要求,加强科学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氟化物预防龋病等项目,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

四、加强口腔卫生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当地各种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区防治工作需要的口腔卫生服务网络。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口腔专业人员的公共卫生能力、适宜技术推广能力、专业防治能力培训,逐步提高口腔疾病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口腔疾病防治宣传、培训

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在口腔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教育等防治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卫生双边与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口腔卫生工作不断发展。

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5〕230号 【发布日期】2005-10-26 【生效日期】2005-10-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2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解各地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2004年中央转移地方支付免疫规划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同时,评估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项目的工作进展,卫生部决定于2005年11月21日-11月27日对部分省份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并对GAVI项目省进行中期评估。

经研究,我部将组织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湖南、广西、云南、重庆、陕西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检查和评估工作。届时每个被检查的省份将抽取1个市及2个县开展现场检查和评估;请被查省份提前准备有关资料。检查具体内容及检查组人员名单另告。

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工作情况,组织进行自查,我部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抽查。

联系人及电话:疾病控制司免疫规划处余文周010-68792356

传真:010-68792357

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日期】2006-05-19 【生效日期】2006-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2006]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列为丙类传染病。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部分地区仍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麻风病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目前以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等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病例近50万。近5年来,每年均可发现麻风新发和复发病例2000例左右,60%左右的病例集中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

疫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开展监测、分析麻风病流行因素、掌握麻风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麻风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

(二)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麻风畸残的发生。

(三)为麻风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皮损伴明确的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

3、皮肤和/或神经涂片中找到抗酸杆菌;

4、皮肤和/或神经病理有麻风病的特异性变化。

符合上述2项或2项以上标准者可确诊为麻风病例;只有一项者为麻风疑似病例,应作密切随访。

(三)病例分类

新发现病例:内新发现的麻风病人(不含复发病例);

复发病例:内发现的所有临床判愈后复发的病人;

现症病例:根据中国规定,现症病例为内正在接受治疗,或完成治疗后尚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

需治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需要接受联合化疗的病人;

耐药监测病例:多菌型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再次联合化疗效果不佳者。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病例登记报告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告。

2、麻风病新发现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新发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附1)进行报告。

3、麻风病复发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复发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二)病例监测

1、麻风病现症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后,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2、神经炎监测。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所有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并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 进行报告。

3、耐药监测。

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如遇可疑耐药监测病例,应及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系,进行耐药监测。

(三)相关资料收集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年底进行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并填写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见附2和3)进行报告。

五、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疫情报告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应将填写的疫情报告卡按规定 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即进行网络直报。

2、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1月20日前将本《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各级单位应对登记报告卡进行复核。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2月底前将本《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数据库上报“中心”。

3、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每年7月20日和次年1月20日前将本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将本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上报“中心”。

(二)资料分析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定期对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参考统计指标。

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数、发现率(/10万),年龄、性别、职业、发现方式、传染来源分布,平均延迟期、2级畸残比、儿童发病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现症病例:现症病例数、患病率(/万),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复发病例:复发病例数、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2、参考流行动态。

发现率趋势、患病率趋势、延迟期趋势、畸残比趋势、儿童发病比趋势、发现方式变化等。

(三)资料的报告和反馈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半年、总结以电子邮件,同时以传真或信函的形式上报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中心”于每年8月15日和次年3月15日前将资料上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以便卫生部及时了解麻风病疫情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分别是: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麻风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麻风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麻风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维护,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麻风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5、每年组织召开全国麻风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三)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皮肤病防治机构或地方病防治机构等,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并配备适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设置、人员、经费和设备。

1、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6)每年组织召开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工作总结会议。

2、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组织对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3)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市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5)每年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3、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逐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本地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

(5)对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及原始报告卡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

(6)麻风病监测工作列入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四)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麻风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发现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麻风病监测应纳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

2、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和物资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供麻风病监测的项目经费;

2、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

(三)质量控制

1、“中心”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中心”将根据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报病例实行抽样核实;

3、监测内容均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做到方法和标准的统一,确保资料的质量;

4、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的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同时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5、省、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对所辖地区所报病例的监测资料按至少3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6、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对麻风病实验室诊断(包括麻风查菌和/或病理)按至少1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7、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总结等长期保存管理;

8、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上述质量控制指标纳入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麻风病防治考核指标。

八、附表

附1: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附2:表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MDT实施情况统计表;

表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一览表;

表4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5.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一览表;

表5.2.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1);

表5.2.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2);

表5.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人员统计表;

表6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神经炎监测和治疗情况统计表

附3:麻风病防治工作调查表(卫统36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

【发布单位】卫生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7]149号 【发布日期】2007-08-10 【生效日期】2007-08-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7]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今年以来,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多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部分国家疫情尤为严重。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已报告了数万例登革热病例,其中上百人死亡。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日前发出登革热警告,建议各国加强防控合作,尽快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加,并导致数起本地暴发疫情。截止7月底,我国广东、浙江、陕西、福建、北京、云南、安徽、上海等8个省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8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为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和蔓延,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切实加大登革热病例的筛查力度。各医疗机构要明确要求医生对具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即三红征)等症状的病人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特别是发病前15天内有无赴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史及可疑蚊虫叮咬史;要及时将疑似登革热患者的标本送县、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平行检测;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报告并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要认真贯彻《国家质检总局与卫生部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及《卫生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发明电〔2007〕25号),建立健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疫情联络机制,及时相互通报登革热疫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对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应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后,应每日在疫点上主动搜索可疑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做好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的家庭访视,必要时进行防蚊隔离处理或医学观察。发现局部地区登革热暴发流行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立即组织专家赴疫区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并及时反馈当地疫情和工作信息。

四、各地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监督执法力度。对未按规定开展预检分诊、病例报告或未及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大力开展以灭蚊、清理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各重点省份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加强对高伊蚊密度地区灭蚊工作的指导,切实把伊蚊密度控制到安全水平以下。

六、各地要面向赴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人员大力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各重点省份要面向公众进行控制媒介蚊虫孳生及个人防护等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特此通知。

二○○七年八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