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

时间:2019-05-12 01: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

第一篇: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

附件:

促进科学健康合理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

科学健康消费粮油,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有利于节约粮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早在1991年就作出决定,将每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作为“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多年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深入开展爱粮节粮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农村粮食产后保管、居民粮油消费等方面的损失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农村粮食产后保管方面,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统计,2007年全国农户存粮2458亿公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8.9%,但农村储粮方法简单落后,储粮装具简陋,储量技术水平低,农户对安全储粮的基本常识了解甚少,缺乏保管技术措施和经济适用的储粮药剂,宣传、推广科学储粮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户储粮损失率较高,据典型调查,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5%左右,按此计算,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总量达120多亿公斤。在粮油消费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公务宴请和会议用餐数量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粮食和食物资源,而且助长了奢糜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在机关、学校食堂和餐饮业消费以及烹饪方法、居民膳食结构等方面也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或不够科学、健康、合理的问题。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专栏七)的要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鼓励科学节约用粮、减少浪费、健康消费。促进科学健康合理消费粮油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为重点,以改革公务宴请和会议用餐为突破口,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法规,优化膳食结构,强化食品安全,促进科学健康合理消费粮油。主要政策措施是: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爱粮节粮意识

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每年的“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运用公益展览、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爱粮节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推广普及科学膳食、健康消费的新知识、新方法,提高全民的爱粮节粮意识。认真总结每年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工作的经验,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努力取得实效。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把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中小学教科书,使青少年自觉养成爱粮节粮、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严格控制公务宴请,改革会议用餐

严格控制公务宴请,一般性公务活动不得宴请,需要用餐的可提供工作餐;必要的公务宴请要严格控制标准并提倡分餐制,不得提高标准、摆阔气、讲排场,造成浪费。会议用餐原则上实行自助餐,且不得举办招待宴会。

三、抓好餐饮业和食堂的节粮工作,倡导“绿色烹饪”、“绿色消费”

有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引导餐饮业和食堂建立“绿色消费、节约粮食”的文明公约和制度规范,改革不科学、不健康、不合理的烹饪方法,少采用“油炸”、“水煮”等既耗油又破坏食物营养的做法,多开发营养损失少、耗油少且能保持良好“色、香、味”的绿色烹饪方法。餐饮企业有义务提醒和敦促消费者注意节约、避免浪费,为消费者“吃不了,兜着走”提供方便,不得有意误导消费者增加消费,造成浪费。

四、提倡科学膳食,优化居民膳食结构

大力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引导居民科学膳食,健康消费。粮食消费要提倡粗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并适当吃些糙米、全麦粉等,以增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其它多种营养素;食用油消费要适量,提倡多种油脂搭配食用,以保证人体对各种脂肪酸的需要。粮油加工企业要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不要盲目追求“精加工”,要多开发既能保持粮食中各种营养成份又方便可口的多种多样的米面制品和杂粮制品,多生产各种油脂合理搭配的食用调和油;粮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先进适用的新型粮油机械产品,推动粮油加工业的技术进步。

五、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保障粮油食品安全

继续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卫生安全。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普及食品科学知识,增强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发展城乡粮油服务体系,培育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建设规范管理、连锁经营、便民利民的“放心粮店”和配送中心,让优质、安全、放心的粮油产品占领市场,进入千家万户,保障城乡广大居民安全消费、健康消费。

六、加大推进农户自储粮工程工作力度,改善储粮装备水平,减少农村储粮损失浪费

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粮食的产后减损工作,加大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储粮装具,积极宣传农户科学储粮 技术,推广先进的农户储粮装具,鼓励农户多储粮、储好粮,减少农村粮食的损失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七、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建立节粮长效机制 要将“促进粮食节约,反对粮食浪费”有关内容纳入粮食法规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颁布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抓紧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禁止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任何化学性增白剂。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订(或修订)有关公务宴请、会议用餐、工作餐等方面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节约用粮、反对浪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给予批评曝光,严重者给予经济处罚。

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建立招待费支出审批和公示制度,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群众的监督。

八、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各方作用,形成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促进科学健康合理消费粮油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并以身作则,带头节约,发挥表率作用;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法规;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消费者协会、粮食协会、烹饪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社区组织等各方面的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加强社会监督,开展形式多样的促进爱粮节粮和科学健康合理消费粮油的宣传推广活动;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报道,发挥导向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舆论氛围和良好风尚。

第二篇: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了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有升,经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增加生产

(一)支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增加生产。对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10亿元、年增长20%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50亿元、年增长15%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且年税金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分别按销售收入增长部分的2‰对企业给予奖励;对2012年新建工业项目投产且纳入统计的企业,投产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0.2亿元、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2万元、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二)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商务、交通、煤炭、电力、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采取措施优先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牵头)。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保证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并给予利率浮动等方面的优惠(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牵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配合)。

(三)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各市地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对纳入省统计局统计口径、完成省工信委确定的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目标的市(地),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对市地政府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对地方经济贡献大,产品市场好、订单足,上下游产业带动力强,关系区域产业链安全,但流动资金出现阶段性紧张,支持后可实现较大或稳定增长的重点企业在2012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增贷款,按利息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鼓励担保机构采取降低门槛、简化担保手续方式,对发展前景好、能够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同比具有较大增长的企业提供新增担保贷款,通过提高风险补偿代偿标准的办法予以支持。引导帮助企业盘活存量,加强销售,减少库存,清欠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回笼,减少两项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五)鼓励企业向市场融资。对省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合作平台贷款放大8倍(含)以上的部分,放大倍数每增加1倍,给予合作平台10万元奖励;对采取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式投资本省中小企业项目的投资机构,省级财政在市县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奖励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另行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六)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由省政府组织参加在省外举办的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综合型展览会和重点专业展览会的重点企业,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市县政府组织的参会、参展费用由同级政府给予补贴;对自行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展销会的企业,经审核后,省财政给予其参展柜台费用50%的补贴(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牵头)。

(七)扩大省内市场需求。对省内交通、铁路、电力、石油、水利、市政等重点工程,保障房、廉租房建设等民生改善项目,以及政府采购等,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定期发布大宗物资及机电产品设备需求信息,组织省内企业配套对接,在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本省自行生产的产品,稳步提高省内产品采购配套比重。结合国家对农机等产品的补贴政策,由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专门用于支持农机等产业发展的办法。省内资金重点向省内配套比重大、产业链条延伸长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倾斜,特别是向农机、装备行业配套倾斜。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省内外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对接,寻求更多的配套合作及合同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对重点工程项目新增加的政府采购物资及配件等,经审核,可按销售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采用省内产品配套的企业,经审核,按每年新增采购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新增采购额超亿元的企业,由市地工业主管部门颁发“工业保增长贡献奖”证书予以鼓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牵头,各市地政府、省商务厅、省农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哈尔滨铁路局、省电力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配合)。省内基本药物招标,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省内医药企业产品(省卫生厅牵头)。

四、支持企业结构调整

(八)确保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对今年内计划投产或部分投产的省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做好政策及要素保障,确保年底前如期投产。对今年计划新建和在建的重点产业项目,要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简化程序,提高核准、备案效率,属于财政支持的资金尽快安排到位,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新增长点(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和有关金融机构配合)。

(九)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国家对我省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重点推进省内钢铁、水泥、医药、食品等产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推进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利益共享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配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牵头)。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目标管理,以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严格成本管理与控制,挖潜增效(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牵头)。

五、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对具备条件的,将学校、医院及其他供电、供暖、供水等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尽快操作实施,让企业“瘦身”,轻装前进(省国资委牵头,地方政府配合)。

(十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地方经济贡献大,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经省工信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审核认定,可以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征收企业“探头税”和“过头税”(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省工信委、省财政厅配合)。在确保内社会保险费用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连续亏损3年,拖欠税金、欠发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地税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在2012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信委、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查处力度,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省减负办、省物价局牵头);严格控制涉及企业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庆典、培训、评价评估等活动(省减负办、省监察厅、省人保厅牵头)。

六、服务基层解难题

(十三)开展下基层服务活动。各级政府、中省直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服务,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改进和落实定期走访、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现场办公、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和方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下基层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单一部门无法解决、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省工信委负责协调,报告省政府召开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增长。

(十四)一企一策解决问题。根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成五个协调组,帮助企业解决制约生产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组成电力保障协调组;由省工信委、省交通厅、哈尔滨铁路局组成运输保障协调组;由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组成融资保障协调组;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组成项目服务协调组;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组成市场对接协调组。各协调组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企一策解决问题。

(十五)研究落实国家政策。中省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抓紧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信贷、产业发展等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上网公告,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由省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七、净化省内市场环境

(十六)净化省内市场环境。对进入我省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地条钢、化肥、农药等),坚决依法没收取缔;对省内制假售假企业,一经发现,由工商、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其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法定代表人(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牵头)。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监察厅要加强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服务不到位、任务完成不好的要进行批评整改,对失职渎职、推诿扯皮、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要严格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努力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省监察厅牵头)。

第三篇: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促进我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不断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营造医药行业发展良好环境,提高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我省医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终端化学制剂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8%提高到22%以上。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选择我省医药行业优势领域,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依托济南、烟台、潍坊、菏泽、淄博等医药产业密集区,着力建设医药专业性孵化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从新药发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及产业化的单元技术平台的设施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2.加强重大新药研发。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治疗药物,仿制一批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专利到期药品。结合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加强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关键技术、药物手性制备技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长效、缓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技术、抗体药物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技术、糖类药物结构研究及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等研究。努力构建海洋生物药物资源库,重点突破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发现—技术—工程—产业”链条,开发海洋创新药物,构建完整的海洋药物创新体系。

3.提高智能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医药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积极采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产制造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积极推进智能示范工厂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和云制造,构建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构建医药行业生产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建设“健康山东”便民惠民服务平台,推广预约挂号及其他互联网便民惠民服务应用,探索健康医疗云服务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以齐鲁制药、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鲁抗制药等企业为骨干,不断巩固提升我省原料药发展优势。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原料药,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制剂产品,巩固输液剂、粉针剂、水针剂总量规模,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调减基础输液和普通片剂产量,发展治疗性输液。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制剂生产技术,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缓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黏膜给药、载体给药、儿童特殊给药的新剂型和新产品。

2.大力发展新型医疗器械。以威海威高、育达医疗、百多安等企业为骨干,巩固扩大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市场,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可降解生物材料、体内植入材料、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技术、生物材料纳米制备技术等。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电监护系统、血液净化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数字诊疗产品。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加快开发体表(体内)止血材料、手术防粘连材料、生物粘合剂、功能性敷料、涂药支架、可降解缝合线等产品。形成技术和产品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大量取代进口产品。

3.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以鲁南制药、山东步长、烟台绿叶、东阿阿胶等企业为骨干,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桔梗、牡丹、玫瑰、西洋参、驴皮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和发展,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要求,提升道地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开发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质量综合评价、现代分离纯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产业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饮品、药酒、药妆等健康产业,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医药骨干企业,加强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医药产业园区。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产业链招商,引导和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促进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联合与购并,推动企业横向联合,提高产业发展一体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医药产业群。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的产业及其他养老服务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药品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1.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倡导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大企业改造力度,对于生产原料药和传统药物为主的企业,加快推广生物催化转化、基因工程、酶法替代化学法、管道化连续反应、高效厌氧处理等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改善原料供应结构,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原材料,从源头加强医药生产污染防治。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进节能节水节地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医药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大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2.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用足用好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医药领域知名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标准、质量水平,提升产品硬实力。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诚信典型的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安全意识与企业自律意识,提高产品、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发挥好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引领全省医药行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对品牌产品、企业的后续监管,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实施退出、摘牌。

3.强化药品质量管理。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鼓励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追溯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推动企业在中药材(饮片)、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追溯。引导全程追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执行温控、洁净度等生产环境标准,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仿制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一致性评价服务平台,指导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对已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组织质量一致性评价,重点开展基本药物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高基本药物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再予以注册。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医药诚信体系。加快建立医药产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我省医药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医药研发、生产和流通单位信用记录档案,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在“信用山东”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予以公开。完善医药企业、单位及相关个人信用信息归集、评价、披露等管理机制和制度,改善市场诚信环境。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运用媒体宣传、市场准入等手段,全面发挥信用联合奖惩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督促企业履行质量“第一责任人”义务,引导企业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诚信自律。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企业信用与商品质量保险体系,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引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主动开展守信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积极完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药品标准管理工作机制,提升质量标准研究和制(修)订能力,发挥标准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制(修)订,制定完善符合省情的药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建立高于国家和省级标准的企业标准。修订《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山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标准》。补充制定农药、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易虫蛀、易霉变、重金属易超标的道地中药材标准。结合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特点,充分发挥ISO秘书处成员单位作用,积极参与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在巩固原料药出口市场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制剂药品、中药和医疗器械出口。大力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及新型制剂国际化注册进程,加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推动企业建设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的生产线,提高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和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我省企业在国外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技术资源加快新药研发。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跨国医药公司来我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建设生产基地或引进生产新的产品。

(四)推进审评审批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规模结构与监管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队伍,按照用好存量、增量适度、专兼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人员、专职检查人员和不良反应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借助符合条件的审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仿制药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审评、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优化审评审批流程,缩短工作时限,推行行政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和质量。全面公开受理和审批相关信息,引导申请人有序研发、科学申报。积极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促进研发、制造强强联合,推进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化。支持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注册新药,优化药品技术转让程序,鼓励开展委托研发、生产。

(五)实施深化医改政策。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推动价格信息公开,及时应对药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及时研究分析价格不合理药品,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专项调查,或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和反垄断执法,促进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政策与价格调整政策相互衔接、配套联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完善和全面推进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大力推行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对通过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在招标采购、临床使用、医保报销中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适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大病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启动实施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制度间的衔接,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六)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加快生物制品检验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生物制品批签发授权,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加强口岸药品检验所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医药外向型经济发展。建设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验室、有源医疗器械试验室和药品安全评价实验室,着力提升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威海、淄博等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提升区域性医疗器械检验能力。加强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能力建设,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大临床试验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开展临床试验的积极性。支持扩大临床试验机构规模数量,适应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需要。

(七)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加强产业协同监管,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医药企业的沟通机制,健全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提升行业自净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交流、提供信息咨询、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难点、热点问题和企业诉求,加强行业协调自律,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各类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政策制定、舆情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实施警示、约谈、告诫等措施,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及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落实企业产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主体责任。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四、强化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运用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具有较强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基于重大疾病治疗的创新药物品种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重大产品的国际化开发,支持通用名化学药品、蛋白类生物药品、高端医疗器械诊疗设备专项等项目。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医药行业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化建设等,扶持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对在我省转移转化的重大创新药械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二)强化融资贷款支持。强化银企对接,鼓励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医药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积极对接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型医药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着力推动医药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加快培育医药企业发债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大力推动已上市的医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非医药企业通过换股、定向增发等方式吸收并购医药企业,推动优质医药企业借壳上市。

(三)推广自主创新产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加大对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产品的认同度。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装备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鼓励三级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大型医用设备,并与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生产企业建设国产影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政府采购项目中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原则上应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我省“泰山学者”工程,重点引进国内外研发创新、技术审评、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鲁创新创业。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一批优秀医药企业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助检验检测、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等资源,打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药品医疗器械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医学类专业,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尽快建成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医学类专业点。做好职称评审工作,为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执业药师培养步伐,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健全技术支撑机构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确保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合理工资待遇。推动建立企业、高校院所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

第四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文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文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文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文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七、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八、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撮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九、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亏过营业收入2%的,可在税前据实扣除。

十、各相关行政管理、执法部门不得向文化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维护经营者的佥权益,为文化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

《200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来源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200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五篇: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1

报告名称:

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2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20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

下载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报告一、概述 前言: 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地点:北京、上海调查方法:入户访问调查时间:XX年样本量:1036被访者:城市居民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报告内容:随着城市......

    居民酒类消费情况调查

    居民酒类消费情况调查 黄州区酒消费调查分析 1.饮酒频率。由表1可见,偶尔喝的人数占主体(近七成),经常喝的人数占不到两成。而每天喝占约一成,表明嗜酒如命、酒瘾大等问题在黄州......

    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第一节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一 、居民健康档案的含义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

    居民健康卡★

    大河网讯(记者 许会增)3月1日,我国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地区河南发卡仪式在郑州举行,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并做重要讲话。 “发放居民健康卡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让......

    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 1353、个人信息 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性别、出生日期、根据居民身份证的出生日期、按照年(4位)月(2位)日(2位)的顺序填写。 (2)工作单位、应填写目前所在单位的全称,下岗......

    中国居民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奢侈品消费情况研究 一、调查说明 伴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疲软,奢侈品市场一度一蹶不振,然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蒸蒸日上却给奢侈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2012年......

    我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1制定和实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与结构调整相配套的产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