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移动式压力容器操作规程
目 录
第一节 贮槽安全操作规程…………………………………第2页 第二节 槽车卸载操作规程…………………………………第5页 第三节 槽车充装前检查规程………………………………第6页 第四节 槽车充装过程操作规程……………………………第7页 第五节 槽车充装后复检操作规程…………………………第8页 第六节 槽车罐内介质分析和余压检验操作规程…………第9页 第七节 洗眼器操作规程……………………………………第10页 第八节 槽车装卸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第11页 第九节 化验岗位操作规程…………………………………第13页 第十节 维修岗位操作规程…………………………………第14页 第十一节 装卸用管耐压试验操作规程………………………第16页
第一节 贮槽安全操作规程
1.液氧、液氮贮槽安全操作
1.1 使用前准备
1.1.1清除各管口、接头可能存在的水份等污物,所有与低温液体接触的零部件均需清洁干燥。
1.1.2逐一检查各专用阀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及各阀门是否处于正确的开关位置。1.1.3检查控制仪表的规格、性能、准确性及灵活性。
1.1.4检查各紧固件、管道及其它零件的质量,确保管道畅通。1.1.5吹除置换 ①用干燥洁净的氮气对贮槽内筒及其管道系统进行吹除置换,以置换内部空气及水份。
②若吹除气体比重比空气大,则应从内筒底部充入、顶部排出;若吹除气体比重比空气轻则相反。
③测定吹除出气口水份露点,使露点不高于-50℃为合格。1.1.6预冷
①打开顶部放空阀V1736,关闭其它低温截止阀。
②以极小的流量缓缓向内筒充入液氧或液氮,使低温液体自然挥发来预冷内筒。③测定顶部放空口出气温度,观察内筒各测点温度及外筒底部测温点温度变化情况。④当内筒上部温度在-80℃左右、下部温度在-150℃左右外壳底部温度不低于5℃,顶部蒸发出气温度接近-20℃左右且气流量突然下跌或减小,表明贮槽开始结液。保持结液两小时,截断液氧或液氮来源,关闭所有阀门。1.2低温液体灌充
1.2.1与空分塔配套使用时的充液操作 ①贮槽顶部进液阀和回塔气阀、底部排液阀V1722分别与塔和低温泵管路系统接通,并保持密封。
②开液面计平衡阀V1727,液面计下阀V1726,待液面计内外腔达到压力平衡时,开 液面计上阀V1728,而后关闭液面计平衡阀。
③打开放空阀V1736(O2气体由用户回收),关闭其它阀门,然后缓缓打开液体管路上的阀门(由系统带),液体从顶部进入槽内,同时观察压力表液位计,液面不得超过最高液位(7860mm),否则应及时关闭液阀。
④注意槽内压力的变化,调节流量,以保证不超过设计压力的90%。⑤检查内筒温度,当达到充入液体的温度后便可逐步加大充灌速度。
⑥时刻注意绝热层空间的压力。由于内筒温度下降使绝热层空间气封气温度下降,导致压力下降,故应保证有足够的气封气进行弥补。
⑦液体注满后,关闭系统的进液阀和贮槽的放空阀V1736。1.2.2单独使用时的充液操作
①将于V1725阀相连的快装接座与充液管路接好。
②开液面计平衡阀V1727,液面计下阀V1726,待液面计内外腔达到压力平衡时,开
液面计上阀V1728,而后关闭液面计平衡阀。
③打开放空阀V1736(O2气体由用户回收),然后缓缓打开底部排液阀V1725,同时观察压力表、液位计,液面不得超过最高液位(7860mm),否则应及时关闭进排液阀。充液完毕后,关闭除仪表外的所有阀门。1.3 液氧的贮存
液面计、压力表及其相应阀门、安全阀均处于工作状态,关闭其余所有阀门,使贮槽处于封存状态。贮槽内筒贮液体应自然蒸发而使压力不断升高,达到约10Kpa,调节V1731开启卸压;当压力接近12Kpa,人为开启放空阀V1736一卸压;当压力达到13Kpa时,安全阀V1734、V1735自动开启卸压;当压力达到15Kpa时,爆破片V1737爆破,以有效地保护内筒。1.4对外供液
1.4.1升压
本贮槽设置有一个增压器PBU1(系统带),以防贮槽对外供液或其它场合时内筒产生负压。增压阀V1720处于常开状态,增压调节阀V1719处于常闭状态,当贮槽对外供液或其它场合产生负压(小于0Pa)时,增压调节阀V1710自动开启,增压器开始工作,保持贮槽内筒为正压。
1.4.2与空分塔及系统配套使用时的供液操作
①将贮槽顶部进液阀和回塔气阀,底部排液阀V1722分别与塔和低温泵的管路系统接通,并保证密封。
②关闭除仪表外的其它阀门,使压力表、液面计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③开底部排液阀V1722,液体从贮槽内排出。内贮液不准排空,至少保持550mm以上的液位。
1.4.3单独使用时的供液操作
①将输液软管接到贮槽与阀V1725相连的快装接座上,并保证密封。②使压力表、液面计时钟处于工作状态。
③关闭放空阀V1736,开进排液阀V1725,在贮槽内液位高差及内槽压力作用上,液体被压入排液管,经软管排出。
④排液完毕后,关闭阀门,拆卸软管。内贮液不准完全排空,至少保留550mm以上液位。
2.液氩贮槽操作
2.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2.1.1操作者应充分了解本设备的工艺流程,使用维护方法及有关低温液体知识。2.1.2检查仪表是否灵敏,各种阀门是否处在正确的开启位置,管道是否畅通。2.1.3贮槽首次充液(包括检修后首次充液)之前,应对内筒及连接管道系统充干燥氮气,以工作压力气密性试验不漏。
2.1.4用温度为80℃-120℃的干燥无油氮气或空气对内筒进行加热、吹除,待出口温度达70℃时,加热吹除结束,关闭所有阀门。2.2充液
本贮槽的液体主要由分馏塔直接灌充
①贮槽接管分别与分馏塔、液体蒸发器或低温液体泵及泵气回路的管路系统连接。②打开压力表阀(Ⅳ4),空载时压力表指针应指零位 ③启动液面计
a)首先打开液面计平衡阀(Ⅳ2)然后打开液面计上阀(Ⅳ3),再打开液面计阀(Ⅳ1)
b)关闭液面计平衡阀(Ⅳ2),液面计开始工作,在开启(Ⅳ1)(Ⅳ2)(Ⅳ3)阀时应缓慢进行,以防止气流太急打坏液面计元件
④充液:打开放空阀(V5),测满阀(Ⅳ9),关闭其它阀门,然后缓缓打开系统司机阿盟和的进液阀门,液体从顶部喷淋而下,同时观察压力表、液位计,若有液体从测满阀(Ⅳ9)流出(即超出最高液位15900mm),应立即关闭进液阀门。2.3低温液体的贮存
液体的贮存分为常压贮存和带压贮存两种方式。
2.3.1常压贮存
常压贮存过程中,放空阀V5微开,让自然蒸发的气体由此排至大气,槽内压力不致于升高。
2.3.2带压贮存
带压贮存的过程中,V5阀关闭,由于自然蒸发的气体留在槽内,贮槽内压力将逐渐升高,因此操作者应注意监视贮槽的压力,严禁超过最高工作压力(0.2MPa)
长期贮存液氧时,在贮存期间(不论何种贮存方式)应定期对液氧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分析检查,以免引起意外事故,主要检查其乙炔浓度不得超过0.1ppm,否则应将槽内液体排放尽或补充液氧,使贮槽中乙炔含量小于0.1ppm。
2.4对外供液
打开排液阀(V6)供液给液体蒸发器,或打开底部进排液阀(V2),通过软管供给槽车。
2.5若槽车对外供液和充液同时进行,则要注意压力变化,及时调整各阀门开度。
第二节 槽车卸载操作规程
1.首先对进入的槽罐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对证照不全的车辆和无上岗证的人员拒绝入内,对车况不好,应配备的安全装置不全的不准入内。2.正确指挥液氧车辆倒入指定位置,并督促做好车辆定位措施,确保液氧连接管的正确安装。
3.检查液氧槽车排放、汽化增压等阀门开关正确,槽车内筒压力0.3~0.5Mpa,微开槽车排液阀检查。
4.连接软管及接口无泄漏后,根据贮槽内筒压力(<10Kpa)与中控室联系
确认后,缓慢开启贮槽进液阀。
5.严格控制增压进度,严禁在倒灌时排放槽车内气体。
6.当液氧槽车内无液位指示后,(槽车余压不得低于0.05 Mpa)及时关闭贮槽进液阀,严禁将槽车内气体倒入贮槽。监护好液氧连接软管的拆卸,以及液氧槽车离开。
7.整个倒灌过程必须由专人负责操作、监护。严格标准穿戴好无油脂污染的手套、衣服等防护用品,当有液氧泄漏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8.如附近发生火灾等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汇报,并关闭液氧贮槽进液阀,疏散现场车辆和人员。
第三节 槽车充装前检查规程
1.装卸前检查
装卸前,槽车停放在充装前检查区,对槽车逐辆进行检查,未经检查合格的槽车不得进入装卸区域进行装卸作业。装卸前检查按照以下要求进行:(1)随车规定携带的文件和资料是否齐全有效,并且装卸的介质是否与核准的充装介质一致;
(2)首次或者检修后投入使用并且对有置换要求的,是否有置换合格报告或者证明文件;;
(4)随车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资格证书是否有效;
(5)槽车压力容器铭牌与各种标志、标识(包括颜色标志、环形色带、警示性标志、充装介质标识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充装的介质与罐体涂装标志是否一致;
(6)槽车压力容器是否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内,安全附件是否齐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且在校验有效期内;
(7)核查槽车压力、温度、充装量(或者剩余量)是否符合要求;(8)罐体各密封面的密封状态是否完好无泄漏;
(9)随车防护用具、专用检修工具和备品、备件是否配备齐全、完好;(10)核查槽车作业现场是否已经采取防止明火和防静电措施;
(11)装卸液氧槽车的连接接头是否洁净没有被油脂污染;(12)罐体与走行装置或框架的连接是否完好、可靠。2.禁止作业要求
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槽车不得进行装卸作业:(1)遇到雷雨、风沙等恶劣天气情况的;
(2)附近有明火、充装单位内设备和管道出现异常工况等危险情况的;(3)槽车或者其安全附件、承压附件等有异常的;
(4)槽车充装证明资料不齐全、检验检查不合格、内部残留介质不详以及存在其他危险情况的;(5)其他可疑情况的。
第四节 槽车充装过程操作规程
槽车检查合格后,进入充装区进行充装,装卸作业过程的工作质量和安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充装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装卸过程按规定的装卸工艺规程进行操作,装卸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巡回检查;
(2)按照指定位置停车,罐车的发动机必须熄火、切断车辆总电源,车辆有发生滑动的可能加装防滑块;
(3)装卸冷冻液化氧前,槽车的导静电装置与装卸台接地线进行连接;(4)装卸接口的盲法兰或者等效装置必须在其内部压力卸尽后方可卸除;(5)使用充装单位专用的装卸用管进行充装,不得使用随车携带的装卸用管进行充装;
(6)装卸用管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连接符合充装工艺规程的要求,连接必须安全可靠;
(7)对于装卸不允许与空气混合的介质进行管道吹扫或者置换;
(8)装卸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均必须处在规定的工作岗位上, 配置紧急切断装置的,操作人员必须位于紧急切断装置的远控系统位置;配置装卸安全连锁报警保护装置的,该装置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
(9)装卸时的压力、温度和流速符合与所装运介质相关的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的要求,超过规定指标时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10)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量(或者充装压力)不得超过核准的最大允许充装量(或者最高允许工作压力),严禁超装、错装。
第五节 槽车充装后复检规程
装卸后的槽车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检查,并且进行记录;
1.槽车与装卸作业相关的操作阀门是否置于闭止状态,装卸连接口安装的盲法兰等装置是否符合要求;
2.槽车压力、温度、充装量(或者剩余量)是否符合要求; 3.槽车罐体所有密封面、阀门、接管等是否泄漏; 4.槽车罐体所有安全附件是否完好;
5.槽车其罐体外壁是否存在结露、结霜现象;
6.槽车与装卸台的所有连接件是否分离,静电接线装置拆除;
7.充装完成后,至公司地磅处复核充装量(或者充装压力),如有超装、错装必须立即处理,否则严禁驶离充装单位。
8.槽车装卸作业结束后,有复检人员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并且将充装有关的信息及时写入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证;
第六节 槽车罐内介质分析和余压检验操作规程
1.充装槽车前应确认槽车中原有介质与将充装介质是否相符,禁止错装; 2.槽罐车空车原则上罐内压力不得低于0.05Mpa;3.槽车罐内无余压时要对其罐内残留介质进行分析检验,以确保充装介质质量符合要求;
4.贮槽车与装卸台之间用装卸软管连接好,软管接口密封良好无泄漏; 5.微开贮槽输液阀,打开贮槽紧急切断阀,打开槽车下部进液阀,充入少量
液体后关闭贮槽输液阀;
6.打开槽车增压阀,增至0.2-0.3Mpa时,打开槽车排放阀进行液体排放; 7.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站在液体排放口的上风侧监控好排放过程; 8.待罐内液体排尽,关闭排放阀采取保压,罐内压力不超0.5 Mpa; 9.打开贮槽紧急切断阀前分析阀,让罐内余气送至自动分析仪采样分析,如不合格,则关闭分析阀,再打开贮槽输液阀,打开贮槽放空阀,进行置换,如此反复,直至气体分析合格为止。
第七节 洗眼器操作规程
1.本洗眼器型号X-IIP型,为防冻型带接水漏斗型洗眼器。2.检查接水漏斗处在离开喷淋头位置。3.眼部清洗操作:
使用者站立在复位控制踏板上,开启或关闭洗眼盆盖即可控制洗眼阀门的启闭。
洗眼阀门打开后,眼部靠近水流进行冲洗。4.喷淋:
使用者站立在复位控制踏板上,拉下或推上喷淋拉手即可控制喷淋阀门的启闭。
5.复位控制踏板控制洗眼器进水总阀。使用者站立在复位控制踏板上,自动打开进水口,关闭排水口;当使用者离开复位控制踏板,则自动打开排水口,关闭进水口,积水排空,防止冻管。
第八节 槽车装卸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装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规范穿戴好劳护用品,装卸液氧时不得穿戴被油脂污染的劳护用品。
2.液体槽车按规定办好相关手续,停在指定的充装前检查区,熄火且采取防
滑措施。
3.按液体槽车装卸的检查验证要求,对液体槽车及相关证件验证合格,做好记录并签字。
4.检查合格后,槽车进入充装区,用本单位专用快速接头和不锈钢金属软管将贮槽与液体槽车正确连接好。装卸液氧的槽车连接接头洁净无油脂,槽车的导静电装置与装卸台接地线进行连接。
5.缓慢打开槽车进液阀,使进液阀处在全开状态,(充装时同时打开液满阀)。开启液体贮槽出液阀,进行低温液体的装卸。
6.装卸低温液体时,加强现场监护,巡回检查,跟踪好槽车液位、压力的变化,检查输液接头、连接管等有无泄漏现象,并及时处理正常。7.当槽车内液体装卸完成时,关闭贮槽出液阀、槽车液满阀、进液阀。8.用专用工具缓慢卸下连接金属软管。
9.充装人员进行装卸后复检,填写检查记录并签字。
9.槽车至地磅处复核充装量(剩余量),称重人员签字。槽车充满率不得大于95%,槽车如有超装、错装必须立即处理,否则严禁驶离本单位。10.复核合格后由充装人员认真填写装卸记录,并且将充装有关的信息及时写入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证。
11.槽车应及时离开充装场地,如果充装工作中断时间过长如过夜等,应解脱输液连接管。12异常现象及处置措施:
12.1当设备上阀门、仪表、管道连接处被冻结时,严禁用铁锤敲打或明火加热,宜用温水融化解冻。
12.2当槽车、管路系统有微小泄漏时,应及时处理;严重泄漏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冻伤,并将槽车开至安全排放区逐渐排放,严格监护,人、车应处在上风,排氧时必须关闭发动机,液氧波及区域内严禁明火。12.3槽车罐体外壁出现结露、结霜的或罐体压力异常升高,必须停止充装,并将槽车开至安全排放区逐渐排放。
12.4贮槽压力异常升高时必须减缓倒灌压力、倒灌流速或停止液体的倒灌
作业。
12.5贮槽附近发生火灾时,槽车停止充装并驶现场。环境温度对贮槽有影响的用冷却水对贮槽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第九节 化验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班检查分析仪器中的分析剂.硅胶.电流.仪表指示线路,以及仪器是否符合投运条件。
2.分析仪投入运行,必须按先开气,后通电;先停电,后关气的方法进行操作。
3.做好日常维护,定期用标准气校验,确认分析仪的精确度及完好程度,保持器具整洁,巡回检查,每小时将分析数据报中控室操作人员填入记录。4.及时更换变色硅胶,加足分析剂,并准时配好备用分析剂。
5.每周六分析液氧贮槽,主冷、液空中的乙炔含量,并将数据填入空分记录。6.平常做好槽车纯度得抽检工作,数据准确并填好槽车充装介质成分检测报告单;
7.加强工具保管,当班收回,严格交接班手续及工具借用制度。
第十节 维修钳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所有工具必须齐全、完好、可靠才能开始工作。禁止使用有裂纹、带毛刺、手柄松动等不符安全要求的工具。
2.必须熟悉了解所辖区域设备机械工作原理、内部结构、润滑保养等要求,每天对设备进行巡检、点检,掌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3.经常检查吊夹具、链条或钢丝绳等起吊工具完好状况,并监督好装卸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起吊工具,严禁野蛮操作和设备带病运行。
4.设备点检、维修、抢修时,应主动与操作工呼应,以防误操作伤人,设备检修必须切断电源,并与电工联系,严格执行警告牌制度。
5.设备上的电气线路和器件,及电动工具发生故障,应交电工修理,不得自行拆卸,不准自行敷设线路和安装临时电源。
6.工作中必须注意周围人员及自身的安全防护,正确使用工具,防止因挥动工具、工具脱落、工件或铁屑飞溅造成伤害,使用电动工具必须戴好绝缘手套,两人以上一起工作要注意协调配合。
7.登高作业必须先办理审批手续,应检查梯子、脚手架是否坚固牢靠,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里,不得随意散放,安全带必须系扎紧固,并在牢固的结构件上系牢;不能使用安全带时,必须铺好2m2以上安全板。8.采用梯子登高要有防滑措施,人字梯中部要有结实的牵绳拉住,必要时设人监扩,高空作业平台不得置在带电母线下。
9.工作中不得用手抚摸工件转轴,不得用手直接在齿轮的轮齿上盘动,不得将手指伸向吻合错动面或有危险的地方;拆装带有弹簧或压力的机件时,一定要有防止零件蹦出的措施。修理传动设备时,应将皮带卸下。10.严禁用沾有油污的手去动用割刀及触摸氧气瓶、乙炔气瓶,使用割具焊具时,必须遵守焊割工安全操作规程。
11.清洗零件时,严禁明火作业,不准用汽油清洗零件、擦洗设备或地面,废油必须倒入指定容器内,定期回收,不准倒入下水道。
12.拆装或吊运大型设备部件、多人操作时,必须有一人指挥,同行车工、挂钩工要密切配合协调,不许有大型零部件吊、悬空中或放置在可能滚滑的位置上,中间休息应将未安装就位的大型零件用垫块支稳。13.在油库、煤气区等危险区域动用明火作业,必须办理好审批手续,且必须有两人以上方可操作,并携带好煤气报警器等防护工具。
14.检修后试车前,必须将各防护、保险装置安装牢固,并检查设备内外是否有遗留物;安全防护装置未安全好的设备,不准试车,不准移交生产。15.工作场所保持清洁,油液、污水不得流在地上;工作完毕或因故离开工作现场,必须将设备和工具的电、气、水、油源断开。工作完毕,必须清理工作场所,工具和零件必须整齐摆放在指定位置。
16.维修钳工在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时,必须熟悉各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
原理方能进行修理。
17.各类在运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时,必须同主控室及操作人员取得联系,在操作人员的监护下进行。
18.不得在所有有氧的设备、容器、管道上搭线,在进行与氧气接触的设备、容器、管道等维修时,所有工量具都必须进行严格脱脂。
第十一节 装卸用管耐压试验操作规程
1.槽车装卸用管每半年进行一次耐压(水压)试验,试验由检验资格的检验站负责操作。
2.试验水温不得低于5度;
3.被检验的装卸用管标好记号,一头用盲板封住,一头用法兰连接好水压试验机上。
4.确认连接紧固,密封良好,无泄漏可能。
5.启动水压机缓慢升压,待压力升到管子的公称压力1.5倍时,停止水压机;
6.保持此状态30分钟以上,查看管子有无泄漏、变形、不均匀膨胀; 7.打开水压机卸压阀,卸去管中压力,拆卸盲板,卸下管子,试压试验结束;
8.试验合格的装卸管做好标记,并做好记录。
第二篇: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
一.安全管理制度
1.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考核制度 1.1 目的和范围
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岗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提升安全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员工认知和技术素养水平,培养出一支懂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一流的队伍。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1.2 职责
1.2.1 员工安全岗位教育培训由公司安全生产部主要负责,部门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新进员工与在职员工进行安全岗位教育培训工作。
1.2.2 综合办公室负责该制度的实施、监督、落实与考核; 1.2.3 财务部根据安全培训计划申请培训费用,确保培训资金足额到位;
1.2.4 企管部全面负责员工技术技能提高专业培训,申购专业培训教材、资料;组织行业、行政部门要求的专业专项安全培训; 1.3 培训内容
1.3.1 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员工安全岗位教育例会。要求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参加。
1.3.2 制定员工安全岗位教育工作计划和全年授课计划包括课时、授课内容、授课教师。
1.3.3 采取内部讲座、以会代训、学习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既要重视派人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又要积极组织好本单位的培训,内外结合,培训与自学结合。
1.3.4 举办理论和操作技术业务知识专题讲座,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讲课,也可以采取业务部门轮流讲课的办法。1.3.5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次培训结束,都要认真地进行一次考核。
1.3.6 对于员工外出参加专业安全岗位培训,返回公司后必须写培训总结,培训资料统一交于公司管理使用; 1.3.7 要编制具体员工安全岗位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实施到位
1.3.8 切实加强监督和指导,对员工安全岗位教育培训工作要列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先的内容之一。1.3.9 新进员工的安全岗位培训
1.3.9.1 公司新员工入职后,综合办公室应对其进行公司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学习、让其了解公司经营状况;
1.3.9.2 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后,公司应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三级安全教育),并经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3.9.3 安全生产部对新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其掌握工艺流程、设备工作原理、设备参数、设备操作规程等; 1.3.9.4 公司应对新员工进行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工作规范、应急措施、生产报表记录填写等培训;
1.3.9.5 新员工应经过系统全面安全岗位培训。经公司安全、技术等部门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工作岗位实习操作; 1.3.10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岗位培训
1.3.10.1 满足特种作业岗位人员要求,加强相应岗位专业知识培训;
1.3.10.2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行政部门、行业机构所要求的专项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2.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2.1目的和范围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2.2 职责
企管部是安全生产例会管理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级的安全生产例会的组织、学习和培训工作。2.3管理内容
2.3.1 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会议时间应相对固定。
2.3.2 安全生产例会的参会对象为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站长等。2.3.3 会议主要内容
2.3.3.1 传达贯彻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各种文件精神;通报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3.3.2 各部门上报安全生产工作月总结(上月例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包含采取措施、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等)。2.3.3.3 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工作重点,安排下一步工作任务。
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按事故预案方案,制定事故演练计划。
2.3.3.4 参会人员须做到
2.3.3.4.1 按时参加会议并汇报工作,同时上报主要工作任务情况的文字材料;
2.3.3.4.2 汇报工作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3.3.4.3 文字材料500字内;
2.3.3.4.4 认真听会并做好会议记录,备有安全生产工作专用记录本;
2.3.3.4.5 参会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须向单位负责人请假。2.3.3.5 遵守会议纪律
2.3.3.5.1 参会人员必须提前10分钟到场,不得迟到或早退; 2.3.3.5.2 开会时必须将手机设置为关机或震动状态: 2.3.4 考核
安全生产例会工作内容、完成任务情况、会议记录将列入考核内容,与相关人员奖金挂钩。2.3.5 相关文件
2.3.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3.5.2《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3.安全奖惩实施细则 3.1 目的和范围
为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贯彻公司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体现“奖罚分明”的原则,使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安全工作,实现公司的安全责任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本细则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3.2 职责
3.2.1 安全管理小组会负责提出奖惩意见,报总经理审批。3.2.2 财务部负责在工资中发放/扣除安全奖惩的扣款。3.3 管理内容
3.3.1 班组HSE记录、交接班记录不全违反一次扣10-50点、巡回检查记录不齐全、不规范,违反一次扣10-50点。影响安全生产的扣100-200点。
3.3.2 岗位职工熟悉本岗位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不合格者扣10-50点。班组每周进行1次有针对性的HSE活动并如实记录。无记录的一次扣20点。
3.3.3 开好班前、班后会,并做过好记录。无记录一次扣10点。
3.3.4 按规定时间、线路进行巡回检查,并准确记录各点参数。假报表,影响正常生产者一次扣50-100点。3.3.5 班组每月的上旬和下旬进行一次全站的HSE隐患查找,对形成的问题当月必须整改完毕。未及时整改的,一次扣责任人50-100点。
3.3.6 杜绝串岗、脱岗和酒后上岗、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 “三违”现象及其他违反《安全生产禁令和规定》的行为。发现一次扣100-200点。
3.3.7 作业时工作流程切换正确,重要流程切换有人监护,重要工艺管阀挂警示牌,违反一次扣责任人50-100点。3.3.8正确使用防护用具、监测仪器;在有毒气体场所作业时必须穿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发现一次扣50-100点 3.3.9 职工上岗前正确穿戴劳保护品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更换衣服、脱帽子,进入生产区域巡检时长发女工必须佩戴防护帽。违反者,每发现一次扣责任人10-50点。3.3.10 严格执行“八不充装”规定和气瓶充装制度,不得超量充装。违反一次扣责任人50-100点。
3.3.11充装车辆进站必须佩戴防火帽。检查充装车辆的“五证”,即:驾驶证、车辆营运证、槽车使用证、危险化学品准运证,押运员证。无证人员及车辆禁止入内违反一次扣50-100点。
3.3.12罐车进入充装点时,要停车熄火,接好静电接地,正常装车作业时,装车人不准离开岗位,司机不得远离车辆,汽车不得任意发动,违反一次扣10-50点。装车工要记录好车号、单位、时间、气瓶余压、装车人等,无记录一次扣10-50点。
3.3.13 在检查、维修变压器、电动机、配电柜等配用电设备及线路时要断开电源总开关或挑下变压器零克。雨雪天气禁止挑零克和检查维修室外用电设备及线路。违反一次扣50-100点。
3.3.14 在操作、检查、维修变压器、电动机、配电柜等具有金属外壳的配用电设备及线路时,断开电源总开关或挑下变压器零克后,还要用验电器(试电笔)进行验电,严禁不断电拖动配电柜、电焊机等电气设备。违反一次扣50-100点。
3.3.15 生产中电气设备、配电柜设置“当心触电”标志;配电闸刀挂“运行”“检修”“禁止合闸”等标牌。控制柜、设备启动开关前应配有铺绝缘胶垫,无配备一次扣10-50点。3.3.16 用火作业、临时用电、高处作业、起重作业、高温作业、施工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等特种作业工作票证审批、安全监督(监护)及完工验收程序符合有关规定,票证完好、齐全。无证作业发现一次扣100-200点。
3.3.17 生产设备的润滑油的油位在上下限之间,油号对,油质无异常,温度在使用范围内,且无震动、无杂音、无“跑、冒、滴、漏现象。发现一次扣10-50点。
3.3.18 清洁设备使用专用清洗工具,不得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清洗设备和零部件。违反一次扣10-50点。4.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4.1 目的和范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危害,保护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 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消防安全管理。4.2 职责
4.2.1 组织贯彻消防法规、标准,执行公司有关消防安全制度,在操作规程中要编制相应的消防操作内容。
4.2.2 确定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并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明确防火安全责任。
4.2.3 针对本部门的特点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4.2.4 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4.2.5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4.2.6 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专用消防通道的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4.2.7 定期分析本部门消防安全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4.3 管理内容 4.3.1 管理要求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管理原则,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消防监督检查与管理。4.3.2 公司实行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
4.3.2.1 技术负责人是本部门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
4.3.3 应当按照统一要求建立防火档案,消防档案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消防档案应当详实,全面反映部门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附有必要的图表,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
4.3.4 应当将消防布局、消防泵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部门总体规划,保证消防经费。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4.3.5 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装置、压缩机房、充装点等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安放明显的安全标志,严禁携带火种和无关人员、车辆入内。
4.3.6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4.3.7 应当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4.3.7.1 有无违章情况。
4.3.7.2 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4.3.7.3 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好。
4.3.7.4 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4.3.8对于消防监督部门查出的火险隐患,要逐项登记,凡是部门能够整改的,要定责任人、定措施,限期整改。凡部门难以解决的重大隐患,必须采取临时措施,保证安全,并上报公司主管部门解决。重大火险隐患,要建立台帐,对消防监督部门发出的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并报公司主管部门备案。
4.3.9 加强对现有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确保各种消防设备、设施、装置、器材完整好用。
4.3.10 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活动,将员工消防培训教育纳入到本单位安全教育培训中,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手段,宣传消防法规,普及消防知识,剖析火灾案例。结合119宣传日、重点节日及季节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灭火技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内容应当包括:
4.3.10.1 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4.3.10.2 本部门、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4.3.10.3 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4.3.10.4 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4.3.10.5 对新入厂及转岗员工和进入生产区的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时,应有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内容。
4.3.11 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进行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消防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4.3.12发现火警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迅速准确地报警,讲清起火单位、地点、燃烧物等有关情况,迅速组织扑救,并派人接应消防车,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给报警人提供方便,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谎报、瞒报和撬延报告火警。4.3.13发生火灾的部门必须立即组织义务消防队控制和扑救火灾,组织其他人员疏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4.3.14在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时,应及时设立临时灭火指挥部,由安全生产小组负责人或上级负责人任总指挥。灭火总指挥有权根据扑灭火灾的需要,决定下列事项 4.3.14.1 使用灭火器扑灭或控制火情。4.3.14.2 截断电、可燃气体的输送。4.3.14.3 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4.3.14.4 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4.3.14.5 为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破损毗邻火场的建筑物、构筑物。
4.3.14.6 向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有关单位请求灭火救援。向邻近公安消防部门请求增援。
4.3.14.7 灾事故的报告统计执行公司事故管理有关规定。4.3.14.8 安全生产部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4.4相关文件
4.4.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5.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5.1 目的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安全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检查内容和要求,提高检查效果,逐步实现检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制度。5.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班组。5.3 术语
安全生产检查是生产单位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实地察看、检测、分析、评估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揭露和排除事故隐患,防止从业人员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避免公司生产设施、设备的损坏和财产损失,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5.4职责
5.4.1公司综合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由安全生产总经理负责,由企管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检查组,每月对公司进行一次检查。
5.4.2各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实施专业范围内的安全专项检查,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5.4.3班组长每日进行岗位安全巡视检查,检查整改情况及时向当日值班相关负责人汇报,各班组认真进行巡检和交接班。
5.4.4公司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就职责范围内进行日常巡检,并有巡检记录。
5.4.5企管部是隐患整改工作的监督部门,负责对公司存在的隐患进行登记,发现重大隐患及时上报给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5 控制程序
5.5.1安全生产检查主要内容:
5.5.1.1 检查各级职能部门是否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检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等修订完善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安全基础工作落实情况。
5.5.1.2 检查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格教育是否达到要求,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教育以及特种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是否达标。5.5.1.3 按照工艺、设备、储运、电气、仪表、消防、检维修、职业健康等专业的标准、规范、制度等,检查生产,施工现场是否落实,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5.1.4 检查公司各级机构和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检查员是否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纪律和操作规程; 5.5.1.5 检查生产、检修、施工等直接作业环节各项安全生产保证措施是否落实。
5.5.2 安全检查分外部检查和内部检查,外部检查是指按照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法规要求进行的法定监督、检测、检查和政府部门组织的安全督查;内部检查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根据生产情况开展的计划性和临时性自查活动,主要分为综合性检查、日常检查、季节性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5.5.2.1 综合性检查:即对公司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行为、安全生产状态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或评价。5.5.2.2 日常检查:日常检查包括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认真执行设备定时翻牌制度。负责人和工艺、设备、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
5.5.2.3 季节性检查是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检查。根据我公司所处的地理情况和气候特点,重点进行以防暑降温、防洪防汛、防雷电为重点的夏季安全大检查。5.5.2.4 专业性检查主要对压力容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备、检测仪器、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等系统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及在装置开、停车前、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转等时期进行的专项安全检查。5.5.3 安全生产检查的依据
5.5.3.1 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 5.5.3.2 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制度; 5.5.3.3 各专业和工种的安全技术规程和要求; 5.5.3.4 安全技术标准、规程、守则;
5.5.4 认真对待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正确处理内、外部安全检查的关系,坚持综合检查、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组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安全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5.5.5安全生产检查要编制安全检查表,按照安全检查表科学、规范地开展检查活动,检查情况,检测数据要如实记录,检查评价结论要通知被查部门,检查结束后应向上级写出书面报告,落实安全奖惩,做好安全检查总结,并按要求报安全环保处。
5.5.6隐患整改应本着“四定“的原则进行。即: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期限、定负责人、定整改资金。
5.5.7对发现的隐患,检查人员要尽快通知隐患所在单位,指出隐患部位,内容及影响,提出整改意见及整改期限并进行登记,对于重大隐患,检查人员要以书面的形式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及时送达隐患所在部门。
5.5.8公司各职能部门、班组是隐患整改工作实施的责任单位,在实施整改中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四定原则”。5.5.9排除隐患所需费用,可根据项目的内容,分别列入大修、基建、技改和隐患整改费用中解决。
5.5.9.1 隐患所在单位接到隐患整改通知后,必须对隐患进行整改,不得拖延;
5.5.9.2 对当时不能整改的,必须定出计划,在大修期限内限期整改,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特殊管理办法,报总经理批准,实行现场监护。
5.5.9.3 整改措施实施后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认可。
5.5.9.4 单位和个人在安全生产巡检中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对隐患报告人应给予相应奖励。
第三篇: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20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
第1号修改单
(对2011年12月第1版的修改)
一、正文修改
1.1.3.1(3)修改为:“罐体容积大于或者等于450L,气瓶容积大于或者等于150L且气瓶容积之和不小于3000L(注1-5);”
2.1.6(2)修改为:“如果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没有或者不能被相应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覆盖时,相关单位应当制定企业标准。该企业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本规程的各项要求。”
3.1.7修改为:“不符合本规程规定时的特殊处理规定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相关单位应当将有关的设计、研究、试验等依据、数据、结果及其检验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有关的技术组织或者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的结果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方可进行试制、试用。”
4.3.9.3.1修改为:“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和爆炸危险程度的确定
“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和爆炸危险程度按照HG 2066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确定,对于该标准未列入相应的常见毒性程度表的介质,由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参照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原则,确定介质毒性危害性程度。”
5.3.10.1.2(3)修改为:“真空绝热罐体内容器的外压载荷由设计者根据制造、运输、装卸、检验、试验或者其他工况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外压力差确定;真空绝热罐体外壳的外压载荷不得小于0.1MPa。”
6.3.11.2(2)修改为:“充装液化石油气、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以及强渗透性中度危害介质的罐体,其管法兰应当按照行业标准HG/T 20592至HG/T 20635系列标准的规定,密封垫片应当采用带加强环的金属缠绕垫片和专用级高强度螺栓组合;无法采用以上管法兰密封组合的,应当由设计人员根据介质、压力与温度特性确定法兰连接结构。”
7.3.11.8(5)修改为:“管路焊接完毕后应当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合格后以罐体或者气瓶耐压试验压力进行耐压试验,并且以罐体设计压力或者气瓶公称工作压力进行气密性试验。”
8.增加3.11.10:“装设卸液泵的要求
“装运冷冻液化气体和液态二氧化碳的移动式压力容器需装设卸液泵时,应当同时装设卫星定位系统(北斗或者GPS)且具备定点卸液的远程监控功能,并且符合本规程1.6、1.7的要求。装运其他介质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不得装设卸液泵。”
9.5.1(1)修改为:“在移动式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则》(TSG R5002)的要求,并且按照铭牌和产品数据表规定的一种介质,逐台向产权单位所在地(对于有汽车牌照的应当与其注册地一致)的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使用登记机关),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以下简称《使用登记证》)及电子记录卡;登记标志的放置位置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10.5.10(5)修改为:“除应急救援情况外,禁止移动式压力容器之间相互装卸作业,禁止移动式压力容器直接向气瓶进行充装;”
11.5.12.1修改为:“临时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
“临时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产权注册在境外,用于进出口的原料、物料的包装,完成卸载或者充装后复运出境的移动式压力容器。”
12.5.12.2(4)修改为:“满足本规程5.12.4要求,且充装后即出境的临时进口罐式集装箱允许在境内充装,其他的临时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需要取得充装所在地省、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质监部门同意后方可在境内充装。”
13.增加5.12.4:“符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的临时进口罐式集装箱(以下简称临时罐箱)的安全管理
“对符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运输规则》,按照该规则进行检验并且检验合格证明文件在有效期内的临时罐箱,如果卸载后或者充装后即出境,可免除5.12.2、5.12.3规定中的安全性能检验。
“临时罐箱在境内的使用单位应当自主执行检查并核对产权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授权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文件,并且按照本规程相关要求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
14.5.13(4)修改为:“充装冷冻液化气体介质的移动式压力容器,装卸间隔的时间不得超过其标态维持时间;”
15.6.3(5)、(6)修改为:“(5)装卸高(低)压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和液体的装卸用管的公称压力不得小于装卸系统工作压力的2倍,装卸压缩气体的装卸用管公称压力不得小于装卸系统工作压力的1.3倍;装卸用管的最小爆破压力大于4倍的公称压力;装卸用管制造单位需注明软管的设计使用寿命;
“(6)充装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对装卸用管必须每年进行1次耐压试验,试验压力为装卸用管公称压力的1.5倍,试验结果要有记录和试验人员的签字;”
16.9.1(4)修改为:“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紧急切断阀的制造单位应当持有相应
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17.9.3修改为:“安全附件的连接
“安全附件的连接应当采用螺纹或者法兰的连接形式,连接部位应当具有足够的强度。”
18.9.11(1)修改为:“装卸用阀门的公称压力应当高于或者等于罐体设计压力或者气瓶公称工作压力;罐体装卸用阀门,其阀体的耐压试验压力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5倍;气瓶装卸用阀门,其阀体的耐压试验压力为气瓶的耐压试验压力;阀门的气密性试验压力为阀体公称压力,阀门应当在全开和全闭工作状态下进行气密性试验合格;”
19.9.12(3)修改为:“装卸高(低)压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和液体的装卸软管的公称压力不得小于装卸系统工作压力的2倍,装卸压缩气体的装卸软管公称压力不得小于装卸系统工作压力的1.3倍;装卸软管的最小爆破压力应当大于4倍的公称压力;装卸软管制造单位应当注明软管的设计使用寿命;”
二、附件B修改
1.B2.3(1)修改为:“汽车罐车应当设置后防护,其强度和性能应当不低于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其设置原则应当保证与罐体后部连接的附件(管路、阀门、仪表、法兰等)发生意外碰撞时起到保护作用;后防护内端面与罐体后封头及所有与罐体后部连接的附件外端面的垂直投影距离不得小于150mm;”
2.B2.4修改为:“安全附件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应当设置内置全启式弹簧安全阀(由于介质原因不允许时除外),安全阀排气方向应当向罐体上方。”
3.增加B2.5:“其他要求
“当装运压缩天然气介质时,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罐体设计压力不得超过6.4MPa,且P•V不得超过350MPa•m3;
“(2)产品使用说明书中需要注明此类产品主要应用于非人口稠密区的短途运输,且只能运输GB 17820-2012规定的第一、二类天然气介质;
“(3)超压泄放设计时,除考虑装卸、运输等工况外,还要考虑火灾条件下的安全泄放量。”
三、附件C修改
1.增加C3.3:“其他要求应当满足B2.5的规定。”
2.C5.2(4)修改为:“罐箱的制造单位应当取得C3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且每台租赁罐箱应当具有境内或者境外官方检验机构的有效检验证书和租赁合同;”
四、附件D修改 1.删除D3.5(7)。
2.增加D3.7:“真空绝热罐体内容积要求 “真空绝热罐体内容积不得大于52.6M3。”
3.D4.1(4)修改为:“真空绝热罐体抽真空结束后,应当逐台进行封口真空度、漏气速率、漏放气速率检测。”
五、附件E修改
1.增加E1.3(3):“当气瓶容积小于1000L时,仅允许应用于公路运输且充装介质为压缩天然气的管束式集装箱,并且该管束式集装箱不允许进行堆码作业。”
2.E3.4.1.2修改为:“安全泄放装置设置
“(1)充装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自燃及强氧化性介质的气瓶不得设置安全泄放装置;
“(2)除本条第(1)项以外的每只气瓶均应当设置安全泄放装置,其中充装易燃、易爆介质的气瓶,设计者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设置安全阀与爆破片串联组合装置或者爆破片与易熔合金塞串联组合装置;
“(3)能够形成封闭空间并且可能存留介质的管路系统,应当设置安全泄放装置。”
3.E3.4.1.3(2)、(3)修改为:“(2)采用爆破片与易熔合金塞串联组合装置时,易熔合金塞装置应当串联在爆破片装置出口侧;易熔合金塞装置不得妨碍和影响爆破片装置的正常泄放功能;易熔合金塞装置的动作温度设定为102.5℃,常温下易熔合金的挤出压力不应当高于爆破片的最大爆破压力;
“(3)组合泄放装置应当按照不同的工况组合进行型式试验。”
第四篇: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上)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上)
总则 1.1 目的
为了保障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1.2 移动式压力容器
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由罐体(注1-1)或者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以下简称气瓶,注1-2)与走行装置或者框架采用永久性连接组成的运输装备,包括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和管束式集装箱等。
注1-1:罐体是指铁路罐车、汽车罐车、罐式集装箱中用于充装介质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制造按照本规则的有关规定进行。
注1-2:气瓶是指长管拖车、管束式集装箱中用于充装介质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制造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1.3 适用范围
1.3.1 适用范围的一般规定
本规程适用于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移动式压力容器:
(1)具有充装与卸载(以下简称装卸)介质功能,并且参与铁路、公路或者水路运输(注1-3);
(2)罐体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气瓶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注1-4);
(3)罐体容积大于或者等于450L,气瓶容器容积大于或者等于1000L(注1-5);(4)充装介质为气体(注1-6)以及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注1-7)的液体(注1-8)。
注1-3:具有装卸介质功能,仅在装置或者场区内移动使用,不参与铁路、公路或者水路运输的压力容器按照固定式压力容器管理。
注1-4:工作压力,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罐体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公称工作压力,是指在基准温度(20℃)下,气瓶内压缩气体达到完全均匀状态时的限定压力。本规程所指压力除注明外均为表压力。
注1-5:容积,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单个罐体或者单个瓶式容器的几何容积,按照设计图样标注的尺寸计算(不考虑制造公差)并且圆整,一般需要扣除永久连接在容器内部的内件的体积。
注1-6:气体,是指在50℃时,蒸气压力大于0.3MPa(绝压)的物质或者20℃时在0.1013MPa(绝压)标准压力下完全是气态的物质。按照运输时介质物理状态的不同,气体可以分为压缩气体、高(低)压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等。其中:
(1)压缩气体,是指在-50℃下加压时完全是气态的气体,包括临界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0℃的气体;
(2)高(低)压液化气体,是指在温度高于-50℃下加压时部分是液态的气体,包括临界温度在-50℃和65℃之间的高压液化气体和临界温度高于65℃的低压液化气体(以下通称为液化气体);
(3)冷冻液化气体,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低而部分呈液态的气体(临界温度一般低于或者等于-50℃)。
注1-7: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内介质为最高工作温度低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时,如果气相空间的容积与工作压力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 MPa·L时,也属于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注1-8:液体,是指在50℃时蒸气压小于或者等于0.3MPa(绝压),或者在20℃和0.1013MPa(绝压)压力下不完全是气态.或者在0.1013MPa(绝压)标准压力下熔点或者起始熔点等于或者低于20℃的物质。1.3.2 适用范围的特殊规定
(1)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铁路罐车,还应当满足附件A的规定;(2)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汽车罐车(注1-9),还应当满足附件B的规定;(3)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罐式集装箱,还应当满足附件C的规定;
(4)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上的真空绝热罐体,还应当满足附件D的规定;
(5)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长管拖车(注1-10)和管束式集装箱,还应当满足附件E的规定。
注1-9:本规程所指汽车罐车除注明外,是汽车罐车(单车)和汽车罐车(半挂车)的总称。
注1-10:本规程所指长管拖车除注明外,是长管拖车(单车)和长管拖车(半挂车)的总称。
1.4 不适用范围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的移动式压力容器:(1)罐体或者气瓶为非金属材料制造的;
(2)正常运输使用过程中罐体工作压力小于0.1MPa(包括在装卸介质过程中需要瞬时承受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的。1.5 移动式压力容器范围的界定
本规程适用的移动式压力容器,除罐体或者气瓶、管路、安全附件、装卸附件外,其范围还包括走行装置或者等。1.5.1 罐体或者气瓶
罐体或者气瓶界定在下述范围内:
(1)罐体与管路焊接连接的第一道环向接头的坡口面。罐体或者气瓶与管路、安全附件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端面、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2)罐体或者气瓶开孔部分的端盖、端塞及其紧固件;(3)罐体与非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
罐体中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筒体、封头以及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0mm的接管、凸缘、法兰、法兰盖板等。1.5.2 管路
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管路包括所有与罐体或者气瓶相连接的管子与管件。1.5.3 安全附件
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包括安全泄放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压力测量装置、液位测量装置、温度测量装置、阻火器、导静电装置等。1.5.4 装卸附件
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装卸附件包括装卸阀门、装卸软管和快速装卸接头(以下简称快装接头)等。
1.6 与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关系
(1)本规程规定了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基本安全要求,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要求;
(2)如果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没有或者不能被相应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覆盖时,相关单位应当制定企业标准;该企业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应当通过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的有关技术组织或者技术机构的技术评审。1.7 不符合本规程规定时的特殊处理规定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相关单位应当将有关的设计、研究、试验等依据、数据、结果及其检验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报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有关的技术组织或者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的结果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方可进行试制、试用。1.8 引用标准
本规程的主要引用标准(以下简称引用标准,注1-11)如下:(l)GB 150《钢制压力容器》;(2)GB/T 10478《液化气体铁道罐车》;(3)GB/T 19905《液化气体运输车》;
(4)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淮》;(5)JB/T 4781《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
(6)JB/T 4782《液体危险货物罐式集装箱》(注1-12);
(7)JB/T 4783《低温液体汽车罐车》;(8)JB/T 4784《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
注1-11:引用标准中,凡是注明年号的,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年号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注1-12:JB/T 4782《液体危险货物罐式集装箱》标准,仅引用其中满足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液体危险货物罐式集装箱的相关规定。1.9 监督管理
(1)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改造、维修、使用、充装、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等,应当严格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同时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其他相应规定;(2)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改造、维修、使用、充装单位和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等,应当按照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将所要求的数据输入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
(3)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监督本规程的执行。2 罐体材料 2.1 基本要求
(1)罐体的选材应当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工艺性能,同时还应当考虑材料与充装介质的相容性;
(2)罐体的质量、规格与标志,应当符合相应材料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其使用方面的要求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规定;
(3)压力容器专用钢板(带)的制造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4)材料制造单位应当在材料的明显部位作出清晰、牢固的钢印标志或者采用其他方法的标志;实施制造许可的压力容器专用材料,其材料质量证明书和材料上的标志内容还应当包括制造许可标志和许可证编号;
(5)材料制造单位应当向材料使用单位提供材料质量证明书,材料质量证明书的内容应当齐全、清晰,并且盖有材料制造单位的质量检验章;
(6)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从非材料制造单位取得压力容器用材料时,应当取得材料制造单位提供的材料质量证明书原件或者加盖材料供应单位检验公章和经办人章的复印件;(7)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对所取得的压力容器用材料及材料质量证明书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负责。2.2 熔炼方法
罐体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应当是镇静钢。对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低合金钢钢板和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钢板,以及用于设计温度低于-20℃的低温钢板和低温钢锻件,还应当采用炉外精炼工艺。2.3 化学成分(熔炼分析)2.3.1 用于焊接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材,碳(C)≤0.25%、磷(P)≤0.035%、硫(S)≤0.035%。2.3.2 压力容器专用钢中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压力容器专用钢中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材(钢板、钢管和钢锻件),其磷、硫含量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材基本要求,磷(P)≤0.030%、硫(S)≤0.020%;
(2)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钢材,磷(P)≤0.025%、硫(S)≤0.015%;(3)用于设计温度低于-20℃并且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小于540MPa的钢材,磷(P)≤0.025%、硫(S)≤0.012%;
(4)用于设计温度低于-20℃并且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钢材,磷(P)≤0.020%、硫(S)≤O.010%。2.4 力学性能
2.4.1 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比值
用于焊接结构受压元件的碳素钢或者低合金钢钢材,常温下的标准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下限标准值之比(ReL/Rm)不大于0.85。
2.4.2 冲击功
厚度不小于6mm的钢板、直径和厚度可以制备宽度为5mm小尺寸冲击试样的钢管、任何尺寸的钢锻件,按照设计要求的冲击试验温度下的V型缺口试样冲击功(KV2)指标应当符合表2-1(略)的规定。2.4.3 断后伸长率
(1)受压元件用钢板、钢管和钢锻件的断后伸长率(A)应当符合引用标准以及相应钢材标准的规定;
(2)焊接结构用碳素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和低合金低温钢钢板,其断后伸长率(A)指标应当符合表2-2(略)的规定;
(3)采用不同尺寸试样的断后伸长率指标,应当按照GB/T 17600.1《钢的伸长率换算 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和GB/T 17600.2《钢的伸长率换算 第1部分:奥氏体钢》进行换算,换算后的指标应当符合本条规定。2.5 钢板超声检测 2.5.1 检测要求
用于制造罐体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逐张进行超声检测:(1)厚度大于或者等于20mm的;
(2)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2mm,并且充装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3)引用标准中要求逐张进行超声检测的。2.5.2 检测标准和合格等级
钢板超声检测应当按照JB/T 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规定进行,其合格等级不低于II级。2.6 复合钢板
移动式压力容器用复合钢板应当按照相应标准的规定选用,并且符合以下要求:(1)复合钢板复合界面的结合剪切强度,不锈钢—钢复合板不小于210MPa;
(2)复合钢板基层材料的使用状态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3)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基层材料按照基层材料标准的规定进行冲击试验,冲击功合格指标符合基层材料标准或者订货合同的规定。2.7 钢锻件
罐体用钢锻件应当符合本规程,以及NB/T 47008《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NB/T 47009《低温承压设备用低合金钢锻件》或者NB/T 47010《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的规定。钢锻件级别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与罐体内介质接触并且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0mm的钢锻件,不得低于III级;(2)除本条前项的其余锻件,不得低于II级。2.8 铝和铝合金
罐体用铝和铝合金应当按照相应标准的规定选用,并且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用于制造罐体的铝和铝合金,如果有特殊要求,需要在设计图样或者相应的技术文件中注明;
(2)铝和铝合金用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时,其设计压力不大于16MPa;含镁量大于或者等于3%的铝合金(如5083、5086),其设计温度范围为-269℃至65℃;其他牌号的铝和铝合金,其设计温度范围为-269℃至200℃。2.9 保温及保冷材料
罐体用保温或者保冷材料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设备和管路无腐蚀作用,当遭受火灾时不会大量逸散有毒气体;
(2)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阻火功能;
(3)保温或者保冷层用于减少安全泄放装置排放量时,在650℃以下能够保持完好有效,其外包装层不得采用熔点低于700℃的材料。2.10 境外牌号材料的使用
2.10.1 境外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材料
(1)境外牌号材料应当是境外移动式压力容器现行标准规范允许使用并且境外已经有使用实例的材料,其使用范围应当符合境外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如引用标准列有相近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牌号时,其使用范围还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规定;
(2)境外牌号材料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境内相近牌号材料的技术要求(如磷、硫含量,冲击试样的取样部位、取样方向和冲击功指标,断后伸长率等);(3)材料质量证明书应当符合本规程2.1的相关规定;
(4)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对进厂材料与材料质量证明书进行审核,并且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验证性复验,符合本规程及其相应材料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投料使用;
(5)用于焊接结构移动式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在首次使用前,应当掌握材料的焊接性能并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6)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钢材,以及用于设计温度低于-40℃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低合金钢,材料制造单位还应当按照本规程1.7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方可允许使用。
2.10.2 境内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境外牌号钢板(带)境内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境外牌号钢板(带),应当符合本规程2.10.1的要求。对本规程2.10.1(6)以外的钢板(带),还应当按照本规程1.7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方可允许使用,评审内容包括材料制造单位的相关条件和钢板(带)的试制技术文件(包括供货技术条件)等。2.10.3 境外牌号材料的选用
设计单位若选用境外牌号的材料,应当在设计文件中充分说明其必要性和经济性。2.11 新材料的使用
2.11.1 未列入引用标准的材料
罐体主要受压元件采用未列入本规程引用标准的材料,试制前材料的研制单位应当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并且按照本规程1.7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方可允许使用。2.11.2 已列入引用标准的材料
对已列入GB 150或者JB 4732的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钢材,以及用于设计温度低于-40℃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低合金钢,如果材料制造单位没有该材料制造或者压力容器应用业绩,则应当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并且按照本规程1.7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方可允许使用。2.12 材料投用和标志移植
(1)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采用对材料供货单位进行考察、评审、追踪等方式,确保所使用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材料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并且在材料进厂时审核材料质量证明书和材料标志;
(2)对于采购的罐体用Ⅳ级锻件,以及不能确定材料质量证明书的真实性或者对材料的性能和化学成分有怀疑的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进行复验,符合本规程及相应材料标准的要求后方可投料使用;
(3)用于制造移动式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在分割前应当进行标志移植。2.13 焊接材料
(1)用于制造罐体受压元件的焊接材料,应当保证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高于或者等于母材标准规定的下限值;当设计需要时,其他性能也不得低于母材的相应要求;
(2)焊接材料应当满足相应焊材标准和引用标准的要求,并且附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和清晰、牢固的标志;
(3)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建立并且严格执行焊接材料验收、复验、保管、烘干、发放和回收制度。2.14 材料代用
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对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代用,应当事先取得原设计单位的书面批准,并且在竣工图上做详细记录。
第五篇: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1、使用单位在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应按照《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的有关要求,到质量技术监察机构或授权部门逐台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2、压力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进行任何维修;需要带温带压紧固螺栓时,或出现泄露需进行带压堵漏时,必须按设计规定制订有效的操作要求和采取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应经专业培训持证操作,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在实际操作时,应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3、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与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工作由盟级质量技术监察机构或授权部门负责。
4、压力容器发生下列异常现象之一时,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按规定的报告程序,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压力容器工作压力、介质温度或壁温超过规定值,采取措施后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
(2)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发生裂缝、鼓包、变形、泄漏等危及安全现象的。
(3)安全附件失效,过量充装的。
(4)接管、紧固件损坏,难以保证安全运行的。
(5)发生火灾等直接威胁到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
(6)压力容器液位超过规定,采取措施后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
(7)压力容器与管道发生严重振动,危及安全运行的。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一、常用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要点
由于容器的工艺用途不同其操作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也不尽相同。根据温州地区压力容器布局、类型、下面就常用容器的安全操作要点作简单介绍。
1、换热容器的操作要点
(1)熟悉热(冷)载体性质正确选用热(冷)载体对加热过程安全十分重要,除考虑工艺设备的需要外,应尽量避免使用与被加热介质性质相抵触的物质作热载体。如水是冷载体,地区不同水质差别很大,水的硬度大小直接影响换热器内壁结垢。
(2)防止结疤、结炭。一些热载体在较高温度下易结疤、结炭影响换热效果,甚至引起爆炸。(3)按工艺规定,保证阀门开启度。
阀门开启度直接影响热交换器内流体流速,可以提高传热系数同时又可减少结垢及防止局部过热。
(4)定期排放冷凝水、不凝性气体。
冷凝水、不凝性气体存于容器内影响传热,油污易结垢物体还会堵塞。(5)控制升降温速度。
升降温速度快慢会造成较大温差应力,设备不能自由伸缩,严重时导致连结失效而泄露。
2、反应容器操作要点
(1)熟悉并掌握容器内反应物特性。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确定反应容器安全操作。
(2)正确控制反应温度。温度是反应物在容器中主要控制参数之一,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有各自最适宜的反应温度。正确控制温度不仅提高产品质量、成品率,同时直接关系到容器的安全运行。温度高、压力增高会使反应物着火、容器壁温度上升、机械性能下降,造成变形至破坏。温度过低造成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滞。如处理不当会使反应物发生剧烈反应,乃至发生爆炸,要控制反应温度,需做以下几点:
①控制反应热;
②防止反应过程中搅拌中断,换热中断; ③正确选择传热介质; ④加强保温措施; ⑤防止杂质进入反应器内; ⑥投料的控制;
⑦确保安全保障反应正常。
3、储存容器操作要点(1)严格控制温度、压力。
储存容器的压力高低往往与温度直接关系。特别是液化气体介质的容器,一旦温度上升,其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尤其是高温季节,必要时应采取冷却、降温措施。
(2)严格控制液位,不得超规定充装超储,应确保液位计的显示正确。(3)严格执行储存周期,对于易聚合易分解的介质,必须按规定周期储存。(4)控制明火、电火花。
危及安全的明火通常存干燥装置、烟道、烟囱、火炉、火种等,这些必须严格控制保证安全距离。(5)防止静电。注意静电接地的检查及维护工作,严禁堆放杂物,因杂物、灰尘等都易造成静电积聚。
(6)杜绝容器及管道泄露。
容器或管道密封不严会造成容器内介质在空气中浓度增高,属易燃介质,则有可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稍有疏忽会导致事故。
4、分离容器操作要求
(1)实行安全操作挂牌。分离容器基本上属于器外产生压力的容器,而压力来自器外的容器超压又大多是因操作失误引起,为防止操作失误,必须实行安全操作挂牌,标明阀门开闭方向、状态、注意事项等。
(2)定期排放积存的油、水避免因排污堵塞影响分离效果或影响后置工序。(3)定期清理,更换过滤物质、滤网等提高分离效果。
二、特殊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要求
1、蒸压釜(杀菌锅、硫化罐等有快开门装置可参照)(1)运行前注意事项:
① 当釜盖完全关闭时,安全手柄必须是水平位置,锁死釜盖无法打开。② 安装在釜体上的球阀,必须是安全关闭。③ 符合上述二点才能送汽、升压。(2)快开门(盖)安全操作:
①当快开门(盖)达到预定方位,连锁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方能送汽升压。②当容器内的压力完全释放后,连锁装置发出报警信号。装置脱开后,待2-3分钟后,把安全手柄由水平位置转向垂直方位,待安全圆盘上弓形缺口处于垂直位置,釜盖上的限位块通过釜盖才能开启。
③运行中注意观察阻汽排水装置,应及时排放,如釜内上下温度大于40℃,应采取紧急措施排放冷凝水,如措施无效应立即停止送汽、停止运行。
④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抽真空、升压、恒温和降压程序。
⑤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冷凝水、液位计等安全装置应完全灵敏可靠:不可随便拆卸安全装置,及没有安全装置不可运行。
⑥运行中应重点检查盖体法兰、支承支座,排放冷凝水、安全装置等状况并做好运行记录。
⑦严禁在运行时对快开门上螺栓紧固或松解。
2、烘筒安全操作
(1)在进汽管上必须装设减压阀,在减压阀的低压侧必须设置安全阀与压力表。
(2)操作人员在运行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3)按工艺指标,不得超过最高工作压力或最高与最低工作温度。(4)进汽之前,必须放净烘筒内的冷凝水,停机后必须释放、烘筒内的余热压力与温度。
(5)运行中,操作人员应观察与视听设备有否异常响声,偏震等现象立即停车。
(6)严禁带压紧固螺栓。
(7)安全装置、压力表、安全阀应灵敏、可靠、正确并定期校验。(8)防止由于蒸汽停止供给使筒体产生真空而压瘪失稳,因此停压必须缓慢进行,待压力为零时,温度低于25℃时,释放筒内蒸汽水。(最好在端盖处装有自动真空吸气阀)
3、小型制冷设备安全操作管理 按制冷循环的作用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完成必不可缺少的设备,如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另一类是具有辅助设备,如各种贮存容器,分离器等。作用是改善制冷系统的工作条件,从而提高经济安全运行。
(1)冷凝器:
①检查阀门开启情况:运行中其出、入水闸,进气阀,出液阀,均压阀,安全阀前的截止阀必须全开,放油阀、放空气阀应关闭。
②冷凝器压力一般不应超过1.5Mpa,若超过应查明原因,及时排除。③检查冷却水情况,应保证水量足够,供水均匀并应及时清除出水口端的堵塞物。
④冷凝水进、出水温差(立式壳管冷凝器2-3℃,正常的卧式冷凝器4-6℃)氨液的冷凝温度一般比水温度高3-5℃。
⑤每周用酚酞试剂检查冷凝水中是否含氨,如发现漏氨,应停止运行,查明修复后才能使用。
⑥要定期从冷凝器中放油和放空气。一般每月放油一次,放油时最好停止工作。放油操作程序如下:
a、集油器处于待工作状态;
b、调整好压缩机的排气管理,使气体通往冷凝器,然后关闭放油冷凝器的进气阀停止工作30分钟,但不能停止冷却水;
c、关闭冷凝器出液阀和均压阀,开放油阀和集油器的进油阀,待油放完后,调整阀门恢复冷凝器工作。
(2)低压设备的操作管理
直接冷却的低压设备,包括循环贮液桶、排液桶、氨液分离器等。①循环贮液桶
a、使用之前检查循环液桶的进气、出气阀,安全阀的控制阀、浮球阀的均压器,出液阀及进液阀油面指示器,压力表阀是否开启,放油阀、排液阀是否关闭。b、开启供液阀,启动氨泵。
c、开启进液和出液阀氨泵的进液阀,同时打开氨泵的降压泵将泵内气体排出,然后关闭抽气阀,开动氨泵向系统供液。
d、液面应保持在桶高的1/3左右。
e、运行时间较长时应进行放油,以免影响氨泵的进液。② 低压贮液桶的操作管理
a、使用中降压阀、压力表阀、液面指示器阀均应开启,放油阀、排液阀、加压阀应关闭。
b、经常检查液面情况,液面达到50-60%时可直接从调节站排液。c、容器工作时,首先开启膨胀阀,当容器内液位高1/2时,应关小膨胀阀(也可以启动氨泵将液体送去)当液位下降到容器1/3时再向里供液。对装有遥控液位计和供液电磁阀的低压循环贮液桶要定期放油。
d、低压循环贮液放油操作如下: a、使集油器处于工作状况;
b、待容器内液体沉淀20分钟后,再进行放油,如压力过低可用热氨适当加压;
c、开启容器放油阀和集油器进油阀,将油放到集油器然后放出。③ 排液桶操作管理
a、排液之前,首先检查桶内是否有液;
b、排液时,应先打开降压阀,压力降至蒸汽压力并开启其它设备的出液阀,进行排液工作。
c、排液完毕后,应关闭进液阀,打开加压阀,加压至0.6 Mpa,静止20min后放油,同时关闭排液桶的供液阀,打开储液桶供液阀恢复正常供液。
④ 氨液分离器操作管理
a、氨液分离器运行时,进、出汽阀,出液阀,压力表阀,浮球阀装置的平衡阀都应开启手动供液阀,放油阀都应关闭(只有浮球失灵时才开启手动供液阀)。
b、运行时在金属液面指示器1/2高度的位置应结有霜层(如全部有霜层说明供液过多,如无霜说明供液过少同时应检查浮球是否失灵)。
c、氨液分离器应定期进行放油,每周至少一次,否则积油过高易引起库房降温不良。
氨液分离器属于低温低压容器,一般情况下都连续工作的,一般都在系统停止运行的间隙,通过自然升温和加压的办法向集油器放油,其操作程序同低压贮液桶。
a、待容器液体沉淀20分钟,再进行放油,(压力过低可用热氨适当加压);
b、开启容器放油阀和集油器进油阀,将油放到集油器然后放出。c、氨液分离器放油,为了使压缩机不停止工作,可先关闭液压5-10分钟,待容器下面外壳温度升至40-45℃时,打开放油阀向集油器放油,但停止供液不宜过长,以免容器内的积油气化而入进冷凝器。
d、运行中操作人员,必须经常检查氨液分离器隔热层是否良好,法兰盘,接头是否有漏氨。
⑤ 集油器的操作
a、开启降压阀,当压力表指针稳定到接近回气压力时,关闭降压阀; b、开设备放油阀和集油器进油阀,当压力超过0.5 Mpa时应微开降压阀,待集油器油面近70%时,应关闭设备放油阀与集油器进油阀;
c、集油器放油时,必须在低压状态,如发现集油器放油口发潮或结霜,说明有氨液放出,应立即关闭油阀;
d、集油阀放油时,操作人员应在放油阀侧面操作不得离开操作地点。(3)制冷设备的安全操作 ①为防止环境污染和氨中毒,从制冷系统中排放不凝性气体时需经过专门设置的空气分离排放入水中。
②为了防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窜入库房,使机器负荷突增,储液器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
③为了防止储液器、排液器出现满液而影响冷凝压力工况恶化,储液器的液面不得超过径向高度80%。
④由于制冷设备内油和氨呈有压力混合状态,为了避免酿成严重的跑氨事故,严禁从制冷设备上直接放油。
⑤停用设备时应将剩水放尽以防冻裂。(4)安全装置及色标 ①安全阀
a、压缩机排汽侧与吸气侧之间应装弹簧安全阀排气量超过1.6 Mpa应自动开启,使高压氨汽回入低压腔内,管道间不得装任何截止阀。
b、冷凝器、贮液桶(包括高、中、低贮液桶,排液桶)中间冷却器等设备都应装安全阀,它的开启压力通常高压设备,1.85Mpa(表压)低压设备为1.25 Mpa,各设备的安全阀前截止阀应处于开启状态。
c、为了防止贮氨容器不发生爆炸,在制冷系统中应该装紧急泄氨器。d、其它有关安全附件按《容规》、《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及技术规范要求施行。
② 安全标志
a、回气管蓝色,排气管红色,氨液管黄色,油管棕色,水管绿色,盐水管灰色,并在靠近阀门的明显处应标有介质流向;
b、所有控制阀手轮上应挂开闭牌;
c、在车间与设备附近应悬挂操作规程及制冷系统的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