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信息课教学活起来2009
让信息课教学活起来
江川县后卫中学 张家东
【摘要】中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这种技能的目的与要求,仅仅是认识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各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学校要用计算机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益于发展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开放环境,以逐步培养他们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
【关键字】电脑 活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课堂活动要活起来,就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设计,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过程,活的组织形式,活的教学评价,活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一、有一个活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甚至于今年和去年一个样。这种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考虑学生学习上的具体需要,没有个别差异的目标,就是一种“死”的目标。因此,我们从两个方面使目标“活”起来:一是变抽象的学生为具体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变静态的目标为动态的目标,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不是硬性去完成不适当的目标。
一个“活”的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努力,方向明确,学得有趣。例如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操作,那么在课前,就显示一些例子,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很复杂的文档、电子报刊,学生看了以后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文档来吗?” 随着一课一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每节课达到什么环节,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
二、要有活的教学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课只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目前应该有更深层的内涵,即需备教学方案设计,预测教学中各种的可能性。过去备学生只停留在表层上的“假想的学生”,而真正的课堂学生个性是多层面,丰富多彩的。所以不能只设计一种可能而应更深入地去设计多种可能和多种预案。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教育智慧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备课应把学生可能的质疑与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充分的估计并精心准备,这就是“活”备课,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随心所欲、动态生成。即使教案“乱”了,课堂还是活而不乱。叶澜教授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还是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三、有一个活的教学内容
首先从教材的权威的迷信中走出来,特别是从电脑这一不断发展的学科中走出来。我们决不能局限于某一教材,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结合本校电脑数量足、课时足、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的现实情况,除教材外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不刻板单一,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了以下个原则:
1、应用性。使学生学了就能用,在学习中、生活中立即能使所学内容用得上,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比如学习Word就要让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制作手抄报等。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来学更多的东西。
2、趣味性。适应于学生的特点,我们抛弃一般电脑教材中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讲解的套路,适当穿插一些丰富有趣的内容,既有基本知识的说明,又有实战操作的练习。
3、思考性。“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只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了遇到问题时有独立思考完成的基础。
4、开放性。开放的机房、宽松的环境,是我校为学生提供的学电脑的乐土。在此乐土之上,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不同的层次,既有一般的学生都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自己探索的内容。例如在讲Windows的操作中,对于文件复制、移动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而对于文件的属性,程序的安装则由学生自学掌握,不作为硬性的要求。
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开放。在电脑课上,学习Word时和语文学科相联系,学习键盘操作时和英语学习相联系,学习鼠标操作时和画图相联系,学习画图形和数学相联系。
四、有一个活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从而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1、从课程安排开始。把理论和实践穿插地安排,对一些基本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而有一些内容则要在学生操作中产生困难时,他们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再顺理成章地讲。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用才能知不足,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也才会越学越感兴趣。在教Word时,从第一课,我们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简单的“请假条”、“课程表” 到较复杂的“电子报刊”。
4、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资料是你们的,学习任务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助手,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五、有一个活的教学评价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例如,在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已的创意。
考试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操作题,按照要求能独立地完成一项工作,并要有一定的创意,才能算是优秀;第二部分是笔试题,多以理解性为主,少考乃至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电脑有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霸州市第一小学
高志慧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带来疲劳。”,想办法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第一环节抓住学生的心,赢得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目前我们的课堂都以操作、再操作,实践、再实践为主要授课方式。其实这门学科不仅仅只有技术,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培养“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我任教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每位老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前导入,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等等。长时间如此,学生怎么可能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呢。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是我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尝试过的几种课前导入方法。
1、游戏导入法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面的摘苹果和青蛙过河,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前后对比导入法
将没有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与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突出新知识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中比较独特的导入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图像修复这节课时,上课前,播放了一组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对比图片,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感受图像修复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讲word文字排版时,很多老师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演示如何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学生可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很多学生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就容易出现老师上课讲的都会,下课碰到实际问题,就不会的现象。不如换个方式,上课前,展示一个已经排版好的文档和一个没有排版的文档,让学生对比这两个word文档,学生自会感受到文字排版的好处,学习兴趣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肯定就好。
3、创设情景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学科整合法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 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导入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形式多样、简洁明了。课前的导入是引子,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因此,导入要简洁明了,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其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遨游因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金霞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 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四篇: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教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都厌学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会使有的教师就像一位表演者,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自己在那里机械地讲、硬性地灌,教室里听不到学生讨论的声音,即使偶有几声回答,那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勉强产生的反应。三寸口舌,三尺讲台,是每位教师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为什么课堂的气氛却是迥然有异——有的沉闷乏味,有的却妙趣横生?究其缘由,我认为是因为后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幽默的缘故。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那么,何谓“幽默”?“幽默”这个舶来词汇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来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注意,幽默大于智慧,所以,幽默的人就是智者中的智者,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我认为幽默是一门艺术,同理,幽默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幽默教学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赢得周围人好感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赢得学生喜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创设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幽默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呢? 可以试偿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学方式的幽默
幽默教学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的幽默感不同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的那种幽默。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具体有以下方式:
(一)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培育学生品德。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犹如喝着白开水,平淡无味;有时学生连上几节课,已经十分疲乏,老师讲课犹如唱催眠曲,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老师给学生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课堂一定会像洒了空气清新剂一样,变得新鲜、活跃,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穿插各种故事或歇后语。学生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能为之树立榜样,民间故事能阐释善恶是非。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渗透一些故事或歇后语,既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又对提高作文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做小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但同时语文课程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若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就会乐于参与,自然也乐于学习。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机智地运用幽默。所谓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方法。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我们如果运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处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这样一个老师,他每堂课都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打头炮”,老师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了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站了起来,“呯!”—由于紧张,他起身时把凳子弄翻了。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这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老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该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
(禹城市市中办三友小学)
第五篇: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活起来
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活起来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高中教师在语法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一些途径,旨在让语法教学更加有效,让沉闷的语法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语法
课堂
用中学
一 目前语法教学存在的误区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比较重视语法。不少教师只是重视语法知识的讲授,把掌握大量语法规则当作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重点常常放在语法学习上而忽视了对语法意义的和用法的讲解。这样的语言教学没有将语法规则内化为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于是,隐含于活的语言中的语法就被人为地变成了脱离语言实际的语法条文。把英语上成了“满堂灌”的语法课。语法教学僵化,枯燥,非但没能引起学生兴趣,其效果也相当不理想。因此,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然而,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况下,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对语法的作用产生怀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弱化语法教学的倾向,在公开课或优质课中往往回避语法的讲解。这种忽视语法教学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了,但在准确性上却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了,但其理解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在写作和翻译方面,学生的总体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阅读,写作,甚至听力各种课型的
教学都出现了教法的更新。但一谈到语法,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重视也不够,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一如既往的满堂灌,灌给学生许多条条框框,灌给学生僵化的学习方法。他们普遍认为语法就是靠死记硬背,往往课堂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以然。
二 正确认识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学习者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对于准确表达,理解是至关重要的。Swan(1985)指出,语法对于关系独立而又松散的语言体系来说是一把保护伞,所以语言教学应将语法教学和语义教学结合起来。
国内外一些学者也认为:(1)正式场合的言语精确仅靠交际实践难以达到较高程度,需要进行语法教授;(2)伴有语法讲授的学习效果优于仅靠交际式的学习效果。(3)讲授语法对某些特殊语言现象有直接帮助。
语法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服务的。语法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语言规则,而是让他们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所以离开了语法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毫无疑问,中学英语教学语法是必要的。它也符合中国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语法教学能迅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语。所以语法对
于英语教学来说,从来都不是教与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优化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则。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的目标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法的功能而不是语法的形式。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要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形成语感: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注重策略指导与运用,促进动态生成。1 在观察,对比,探究中发现语法
在诸多语法学习方法中,语法发现法是一种通过语言输入,让学生感知语言现象,掌握语义的基础上,自己观察语法项目在语篇中的运用,进而分析语篇中的语法结构,从而发现语法规则的教学方法(Ellis & Gaies,1998)。其操作步骤如下(案例1):
(1)在读之中感知语言现象:让学生读含有特定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此环节重在理解意义。如:必修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ng 呈现的语法项目是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先读课文找出文章难句Our fur is being used to make sweaters like yours.和结构与之相同的句子,并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培养语法意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分析
语法结构,总结规律,形成语法意识。如这些句子都有is/are being ,与现在进行时is/are doing结构一样 , 在being 之后又有过去分词,这又与被动语态结构be+过去分词相似。通过分析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语法项目含有两层含义:a.表正在进行 b 表被动意义。
(3)运用语法知识,培养语用能力: 如先给出例句 :
The pig gentleman is playing the violin.= The violin is being played by the gentleman.再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出示学生的军训照片(照片中学生们高兴地把手中的帽子抛向空中),和校长参加班级晚会与学生同乐的照片(校长手中正拿着一个气球与学生做游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照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模仿例句先用现在进行时的主动语态描述,再改为被动语态。如 :The students are throwing their hats into the air.=The hats are being thrown into the air.The headmaster is holding a balloon in his hand.= A balloon is being held in the headmaster’s hand.让学生在示范-模仿-归纳-运用-巩固教学流程中掌握语法。运用这种方法教授语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思考者。在情景中教授语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创设运用该语法项目的情景并表演出来。“表演情景剧能让教师和学生像游戏伙伴一样,互相影响,随时接触,沟通,体会,回应,一起试验而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表演情景剧时将语法与听,说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如在教完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后,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创编一个微型情景剧,其中必须含有五个以上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的句子。在学生创编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以学生适当的指导。再选一组在全班表演,同时要求其他各组记录所听到的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的句子。记录最多,最准确并且复述最快的为胜。通过这种教学语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将语法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学得有用,学得有效,将整节课推向高潮。3 在游戏中教授语法
在英语语法的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和“演绎法”教学,结果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觉得课堂沉闷,语法规则枯燥抽象。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对语法的学习产生抵触消极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将语法教学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如笔者在教定语从句时采用了“幸运五十二”中“你比划,我来猜”这个环节,由一个学生用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来描述教室中的人或物,另一个学生猜。如:
She is a girl who does the best in English in our class.Who is she ?
He is the only student who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peech competition”…
这种活动使课堂生机盎然,学生踊跃参与,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效果十分显著。
又如笔者在教学NSEFC Book 2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的语法部分commands and requests 时,采用了学生较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导入,效果也十分显著。具体操作如下:(1)指定一位男生模仿robot(可事先交待游戏内容)(2)教师发出指令:Here is an advanced robot.Please give an instructions to it in English.Let’s see if it can act out what you say.(3)游戏开始。当学生发出requests指令时,robot 做出相应动作;当学生发出commands指令时,robot 纹丝不动。
(4)教师将学生的指令列在黑板上,然后提问:why did the robot respond to some but not all instructions ? 自然导入语法教学内容。
游戏中学生兴趣极高,想出各种指令,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用中学,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更加有效。在语篇中学习语法
教学语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构成语篇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在语篇中学习和分析语法,才能巩固和运用语法。如笔者在学生接触了大量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后,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1)将下面一篇新闻报道用被动语态改写。
A group of children from Montsrrat , aged between 10 and 16 ,arrived in Cuba on Friday.Stress from the volcanic eruptions has affected all of these children.The volcano has destroyed many homes on the island.People there are rebuilding their hometown these days.Red Cross workers took the children by bus to a holiday camp.They will organize leisure activities for the children.The Cuban Red Cross organized the trip last month.They have used the camp at Tarara , which in the past cared for children from the Ukrain and Russia.The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in 1986 affected those children.通过改写一篇新闻报道,把能够变为被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在语篇之中进行语法练习,练习的综合度较强。学生做语法练习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既练习了语法,又培养了阅读能力。(2)用被动语态翻译下面一则新闻
据报道,2007年1月1日莆田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an armed robbery)。结果,两人被枪杀。罪犯(criminal)携巨款潜逃。幸运的是,罪犯已被逮捕。目前正在审讯(try)中。毫无疑问,他将被判处死刑。(sentence to death)这是一则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新闻,课堂上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好了准备,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注又使他们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此项课外作业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 小结
其实,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用心设计语法教学,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同时,要让语法教学与读,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得有用,学得有趣,学得有效。要在语篇中教学语法,脱离僵硬的条条框框,让语法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Blyth,C 1997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grammar : 3 Teaching teachers to teach aspect.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1: 50-66 4 庄艳玲,魏岗。2003。“淡化”还是“优化”-----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小议。中小学外语教学,(7)
通讯地址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吴兰青 邮编号码 351100 联系电话 0594-5552802 E-mail Lucywulanqing@163.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