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的小结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二阶段性小结
张霞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加之长期从事的是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因此在研究中,我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的一分子,那么如何去加强和提高呢,以下是我认为可行的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了解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我们诵读了许多首古诗,还有《千字文》、《三字经》等。另外学校图书馆也向学生开放,根据年龄段特点,他们可以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来读。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我认为选择 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我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
(4)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 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3.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继续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3)将经典古诗文诵读检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题立项后,学校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对学生提出明确阅读及背诵要求。每学期由教导处牵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测,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4)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e.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5)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 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课题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3、课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等。
4、老师们撰写课题论文、形成论文集。
5、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在课题实施之前,我先学习相关理论与思想,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得课题研究获得成效。同时,我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发现自己已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逐渐具备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能力。2.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学习。网络交流、展示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根据课题需要,及时上传有关学习资料。这种方式,使得课题研究更有说服力,同时会得到同行的帮助并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自己得到目的。3.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探讨,达成解决问题思路或方法上的共识,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研讨,形成有规律性的结论。
4.课题整体研究与教学课例研究相结合。该课题的实施着眼点是研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有效问题,从宏观上着眼于研究教学整体过程中的有效问题,同时,也重视具体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由于自己的研究经验不足,几乎都在探索着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将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摸索,寻找适合我自己的课程实施的发展道路。2.在教研组的关心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将不断地完善课题方案,继续将课题研究进行下去,相信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科学的方法,有了研究的热情,自己的研究最终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好的想法很多但是不注意记录,形成的文字材料比较少,很少将自己的观点转写成文字进行交流,同时自己反思的比较少,以上这些方面要注意该正
第二篇: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
“阅读”是搜集处理n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书目。自主阅读能力,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贵在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认识。
二、课题名称解读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立足语文课堂,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问题、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寻求解决之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考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予以培养提高。
4、提高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有针对性的解决 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践行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13.5-2013.6)
1、确立研究课题
2、进行理论准备,制定研究计划
㈡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确立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研究方向。
⑴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有多少人对阅读感兴趣,有多少人对阅读缺乏兴趣。
⑵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⑶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其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措施。
2、第二阶段:通过调查谈话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立足课堂对自己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结合理论支持,探索解决之道。
3、第三阶段:在课堂上实践,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步骤方法,改进阅读教学的无趣苍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
㈢总结阶段
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随笔、教学设计、论文,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总结可操作的经验方法。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结合本课题撰写有关的随笔、教学设计、论文等。
2、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有所改善,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有提高。
3、推荐学生阅读有益的篇目,学生阅读兴趣提高。
第三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董志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正进入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新阶段,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本学期,我选定了“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良好的开端,我先收集了各类教育杂志上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并重点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经过一阶段的理论强化学习,对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认识,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初步操作理念,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并提前进入了课题实验阶段。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
1、帮助学生进行课题认识,了解课题内容,认识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并及时收集自主学习的结果,激励学生将好的学习经验在课堂上介绍,达到鼓励和促进作用。
(二)具体做法:
1、注意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又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要根据课文的类型,学生的心理,设计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1)抓住新课的导语。
一段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能立即吸引学生,使其注意力指向教师,指向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有了这个愿望,学生就会善学、乐学。
(2)营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教态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轻松愉快,又积极参与学习。
(3)激励学习结果。
①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富夸奖于评议之中,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真挚热情的鼓励。②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答题愿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自己的才智被认可时的喜悦。③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活动是从预习开始的,而不是从理解课文开始。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我的指导方法是:
(1)读文。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用默读的方式,一是了解课文的大体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事,或介绍了哪个人,描绘哪些风景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通读顺;第二遍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第三遍要注意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1 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而会查字典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自学的条件。所以,首先要教会小学生学会查字典。小学生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后,一定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自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由于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要想使预习不成为一种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课前布置预习,第二是重视检查。课堂教学应从检查预习入手,通过检查预习,表扬认真预习的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扎扎实实地自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3、强化朗读能力、培养质疑能力
一是读通。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 初读——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进行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力争做到“五不”,即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不重复一字;读评——采取指名读的形式,师生参与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展示自读的成果,并在评价中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交往的意识,在评价中校正学生“读”中的偏差,激发学生“读”的自信心;再读——在学生自我感知,互相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再读,使学生原有的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全达到读通的要求,其形式主要采用指名读或小组、集体齐读或同桌互读。
二是读懂。即:抓问题。从读到议——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读来找到答案或个性化的理解,最后交流评议;展示情境,从说到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议一议,然后回归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或小组合作达到悟文体情。
三是读好。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此时的朗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与课文产生的共鸣,一种内心真切情感的外在表现。
四是质疑的方法。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因此,首先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在一节课的中间和结尾部分,都要鼓励学生当堂解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充分的提高。
4、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全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主要的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彻底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是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只充当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具体学习过程又分为以下三步:
(一)学生独立学习。
在设计了学习问题之后,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学习,一般十到十五分钟。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的默读学习为主,可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大胆地进行批注分析,必要时可写出学习笔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课本上都密密麻麻的,留下了同学们的辛勤的汗水和自我学习的丰硕成果。
对于语文学习,可让学生先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的主要问题来自行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初步理解文本。这样的探究性独立学习,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久而久之,将有可能真正实 2 现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组学习。
在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独立学习之后,已经解决了不少学习问题,但也会有一些问题学生可能还不真正理解,这时进行就很有必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学习。我们的做法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并由一名学习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并汇总讨论要点,为下一步的全班集体学习作好准备。在这个环节中,将真正发挥小组群体的战斗力量,那些在独立学习中的弱者和强者,将会真正达到优势互补。
(三)集体学习。
在进行了小组学习讨论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较为深入和全面,但也可能有些地方仍不够透彻和精当。为了将学习更深入一步,也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交流和评价,就很有必要展开全班学习大讨论。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汇报对学习问题的学习研究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共同讨论有争议的和不明白的问题。对于数学,则可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或定理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对于应用来的内容,则可让学生总结出一般 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甚至学生也可能通过自学提出一些课本本身还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更有甚者,甚至提出与课本相违背的观点。因为,这种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是研究,而不是纯接受性的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手中,而不是掌握在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手中。
5、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自我学习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是教学的最后归宿。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小学教学的一大任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还应在具体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新的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而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与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事关大局。所以,承担着基础教育重要任务的小学教育担负着历史性的重要使命。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研究探索各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现阶段,我们引导学生主要采用的是问题式学习方法,即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在学习之前先设计合理而有价值的学习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学生个人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又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搞一刀切。但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都应本着科学高效、实用的原则,都应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原则。
二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学生普遍对孤苦无依的凡卡抱以深深的同情,都为凡卡没有写清通讯地址而深表惋惜。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教学创新性思维训练:假如凡卡写清了通信地址,假如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可怜的求援信,凡卡能彻底摆脱这种悲苦的命运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可怜的凡卡,还有无数个像凡卡一样的苦命人都不可能真正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那么,这无数可怜的人们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呢?通过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这腐朽黑暗的沙皇统治,穷苦的人们才能换来幸福的人生。通过这样的创新性思维训练,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发展。
三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实践证明,学生的许多可贵的精神和能力往往是在课外生活中形成和提高的。大家都熟悉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上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差,连老师都认为他天生弱智,以至于将3 其开除回家。就是这样一个连老师都失去信心的学生,硬是在其母亲的关心教育下,成了举世著名的科学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爱迪生为什么能从一个被认为天生弱智的学生成为这样了不起的著名科学家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爱迪生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像爱迪生那样蹲在鸡窝中痴迷地孵过小鸡呢!所以,我们教师绝不可忽视学生的课外生活,应及时引导自己的学生在自由自在的课外生活中自觉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一年来的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实验,目前,95%以上的学生已能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程。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与对照班相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都明显地优于他们。虽然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程度,而且对学生创造精神,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今后,应加大实验力度,并结合我校正在推广的“大量读写”及“探究性”学习教学实验,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快速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新路。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水南小学林 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聊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抽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其次,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
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
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
第四步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班的一名同学说,当他读到鲁迅和我的父亲救助黄包车夫这部分时,他感到鲁迅先生是一位善良的人。我对次表示认可,同时又问:仅仅是善良吗?马上有学生举手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体现鲁迅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接着,他讲述了这样认为的理由。原来,通过查资料,他了解到鲁迅先生原
来是学医的,后来又弃医从文了。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在日本的经历。当年,鲁迅去日本东京求学,看见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厌烦至极,于是到另一个城市去。起初由于它是第一个到那个城市的留学生,所以备受优待。之后,他在一次学期考中受讽刺。接下来,他在一次课上看了一片影片,影片内容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枪毙,四周围了一群中国人看(当时正处于日俄战争)。课堂上一片欢呼(鲁迅四周的同学是日本人)。鲁迅受到很大震撼。他认为,要想中国富强,必须让国人觉醒,光凭救几个人是没用的。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了解到这一点,大家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又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鲁迅先生的处境,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了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关于此文的点点滴滴,我趁机提出鲁迅“碰壁”一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
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所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确立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是相对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等于老师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是指教师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
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和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
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会读为核心的会听、会看、会想、会说的从书本中学习的方法和以动手为手段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以会读为核心的从书本中学习的方法。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书本。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对于六年级学生,则可以采取课前预习、启发引导,独立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解决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数学中凡是通过自己看,学生就能自己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鲜明、充分的观察材料,通过设计观察题,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会听,指导学生要边听边想,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还要认真听学生同学发言,听学生讲的是不是有道理,有没有不完善或者错误的地方。教学中可以采取口算题的形式,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学会听课的好习惯。
会想,课上要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除了靠启发诱导,创设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筋,是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问题的学生,先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然后让他们听其他学生怎么讲的,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想问题,都会得到提高。
会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会促使学生多想,要想做对就得认真听,仔细的读,细心的看。
一、鼓励学生大胆放开去说,不要对说错的或者说得不完整的学生加以制止或批评。
二、给学生安排讨论的时间,使学生都有说得机会。三为了提高说的质量,不仅让学生说结论,更要让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再次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总之,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学生学习科
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