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1: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第一篇: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导致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灾难,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一个紧迫、重要的目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从娃娃抓起,已经形成人类的共识。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课文,巧妙渗透

结合课文,自然渗透现行语文教材,经过专家多次论证修改,又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出特有的生机和活力,书中洋溢着绿色情结,学科知识领域中融入了环保知识。语文教材最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思想性,符合当今教育的主流,极富说服力,每篇课文都是精心编选的,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材料。教师科学有序地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文,全方位地思索环境因素,努力挖掘、捕捉教材中环保素材,并着手寻找相关的环保内容,正面诱导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如《斑羚飞渡》《华南虎》《珍珠鸟》等都不失为好的环保素材。教师以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知识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发挥课文的环保教育功能,为取得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奠定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有孙犁的《荷花淀》一文,有对白洋淀的精彩描写:白洋淀的苇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白洋淀的荷花———“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淀还有这么美吗?据《人民政协报》2003年7月15日“白洋淀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说,由于50年代盲目地围

湖造田和上游多处水库的建立,白洋淀淤积严重,来水不畅,自1984年以来,已多次出现干涸现象,“昔日滔滔大淀,如今只余经脉”,“不光鱼踪难觅,随着水的减少,白洋淀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或者我们叫它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从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和水生植物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孙犁笔下的苇子呢?“王家寨村从前人均有1亩多苇子地,自从旅游等项目占地后,目前,人均只有3分苇子地。因为水少,苇子的长势也大不如前,苇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想一想,当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保卫家乡白洋淀而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了生命。如今这块养育了一代代人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水乡干涸,鱼乡无鱼”的困境,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又如在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又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沙漠、湖泊的状况,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思考:①如何防止土地的沙漠化、湖泊面积的锐减?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改善我国湖泊的水质?③我们中学生能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做些什么切实可行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课文还很多,比如写杭州的西湖、济南的泉水、非洲的原始森林等内容的课文,都可以把它们从书本上的描写联系到现实的状况,只要这种联系是自然的,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定大有益处。

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结合朗读,自然渗透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强朗读,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2

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都市精灵》、《幽径悲剧》、《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组织活动,正确渗透

热爱大自然的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环保的自觉性。活动形式可以有:资料查询和阅读;实地考察和调查;宣传和设计,如节约水、电、纸的宣传口号的设计、小区绿化环境设计等;环保活动,如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癣”等。在自然的怀抱中,还可以让孩子们学着种树种花甚至种庄稼,以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赐。在这些开放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培养了接触社会、获取信息、与人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环保记事本,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用纸,分类倾倒垃圾,种植一棵树木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和形成种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每当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活动内容记下来。倘在活动之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常常能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放寒暑假或组织春游、秋游时向学生布置任务:每到一个地方,把自 3

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手写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情实感。

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往往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的,也有对所见景致有所欠缺之处深深忧虑的,更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现在要改善大气污染继续加剧,对于政府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应该保护好每一个环境的卫生,对于身边的废气的排放等等,进行劝说阻止,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如此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既增强了学生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坚持长期有效的渗透,必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文化传承 明理 尊重 谦让 品德高尚

【目 录】

开头„„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1]

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例如:《论语》的 “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读完再重复。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

(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

(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

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

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评奖的方法,孩子们对经典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单纯以上这样的检查,是不够全面激起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的。于是,我精彩举行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平常不怎么热闹,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课堂才有班级去表演的。我觉得闲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们拉到小舞台上,让他们上台表演。表演前,让孩子们自己报节目,可以个人诵读,小组读,好朋友对读,也可以唱,可以配乐表演。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拔主持人,写主持稿。表演时,孩子们就是主角,也是评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员,放音乐,当指挥,及时拍摄精彩镜头„„

赛后,我会及时地公布比赛结果,颁发奖状,并把一个个精彩瞬间打印出来,在班级的展板展示。还把照片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们都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有家长的督促与表扬,家校结合,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就更高涨了。

从认真抓经典诵读到现在,说长不长,但也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

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有点事,要我代课,我就提前跟孩子说:“下午的第一节数学改上语文。”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耶”的起来,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说:“好啊,又可以读《三字经》了!”嘿嘿,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经典诵读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两节是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来代课。她说:“这一节由我来上语文,为你们评讲练习册。”孩子们一听,马上反对:“这是我们的阅读课,我们要读书,要分享《弟子规》和《三字经》。”那个老师没办法,只好让他们自己读书了。学习回来后,那个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一边听,一边暗自高兴,高兴我的孩子们终于真真正正爱上经典诵读了。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读经典,不一定要讲经典。如《弟子规》,它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记得跟岗学习时,关校长说到她在荔园小学实施的经典诵读,也是没有去解释经典里面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去读。她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会理解的了。”我经过亲身实践,这话不假。我在班里进行经典诵读,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诵读过程中不布置作业,不考核,只是由老师由学生代表带领集体诵读,天天坚持,两个月轮换一次诵读篇目,不强求学生背诵,能背多少算多少,这样,既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自己在经典中收获。实话说,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除了前面讲到的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之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下内容来自学生的日记。请容我列举多两三个孩子的日记来表现孩子们的收获,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高兴我当初的决定与坚持。

20**年3月14日

**:《三字经》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三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这个学期,班里开始诵读《三字经》,我们每天都大声朗诵,读着读着,我就开始阅读它每一句话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内容,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这样,我就可以牢记句子了。

《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擦不掉了。

**:学习《弟子规》,体会多多,收益无穷。每当背诵起《弟子规》来,我们总觉得琅琅上口。但我们并不是空口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的内容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一面无形的镜子,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三字经》是王应麟的作品,它的意义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雕细刻是不会变成工艺品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懂的。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都不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学,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三字经》这种圣贤书,包你一看,就会被这些知识迷得流连忘返的哦!

**:感谢《三字经》和《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多知识。不过,更要感谢的人是梁老师,是老师叫我们买,带我们阅读朗诵的。谢谢梁老师!

**: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这两个星期,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迷人的世界,无数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诚实与欺骗,友爱与仇恨„„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老师。《三字经》和我们上学期读的《弟子规》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心和前进的路,引领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典诵读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能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从进行经典诵读这一活动后,我班的孩子们比还没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前比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记得上学期接手这个班时,孩子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傲气,或者说是带点“傻气”,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师,很多时候见到老师都不会叫,行为习惯不太好。二年级整一学年,都没拿过一次的文明班。现在呢,上学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个学期总共是5次的)。和我拍档的数学老师说:“这班孩子,太有礼貌了,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会敬礼叫老师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见到,他们一样记得老师,很热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师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学出校门,只有我班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礼貌,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让我才送他们走就又期待着与他们相见。

班里有一个比较内向的娇气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妈妈跟我反映,自从班里举行经典诵读之后,孩子更懂礼貌,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学会跟外人打招呼。最关键是懂得孝顺父母,听教易教了。以前,放学一回家,谁也不叫,吃饭还要爸爸妈妈请很多遍。现在呢,一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为妈妈带着个小弟弟,比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务,帮忙盛饭、扫地等。见妈妈累了,还会贴心地倒上一杯热茶,为妈妈带开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来孩子们没白读呀。

**的妈妈则很开心地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儿在客厅里看书,爸爸则在看电视,当时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女儿就叫她让爸爸开小声点。她觉得电视的声音没什么影响,就不叫。女儿立刻说:“《弟子规》里说,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这么吵,我心都到电视里去了,还怎么用心欣赏呢。”她爸爸一听,立刻把电视关了。看到女儿的成长,夫妻俩都开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记得当时跟岗学习时听**校长介绍如何进行和坚持经典诵读后,我们学员质疑: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关校长肯定地说:“孩子们连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课文的背诵算什么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好了。”经过我的验证,这话是正确的。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就比期中考试进步了两名。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上两个星期,爱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电话给大舅舅的四个儿女,叫他们凑钱治爸爸,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然都一致说不出钱帮他治疗,怕花了钱又没治好,白白浪费了钱财。其中,有一个女儿很犀利地说:“要我凑钱治我爸,我没钱的,一千块都没有。”我家婆说:“那个是你爸爸,你没钱,借钱也要借啊。”她居然说:“问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还呀,我可能十年都还不上的。”气的我家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养儿女干什么?“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养,重精神品质的养成。

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从生命成长的意义上解放学生,它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化民成俗,就是让他们以博

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但是,做经典诵读要排除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急功近利,生读而成诵,久诵能背,日后能用,吸收与内化都需要时间。关校长做经典诵读都整整做了十年,直到她退休为止。十年磨一剑啊!而我呢,才刚刚开始,经典诵读这条路,漫漫长而修远兮,吾将不息求索,一路坚持,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做一点点的贡献。我相信只要对经典诵读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期待着:儒雅俊朗的少年君子们,立于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的肩上,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参考文献】[1] 大成学校小学部 高晶 《国学经典诵读伴孩子快乐成长》 2012-12-26 白春平《国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1-12-12[3]四川师大附中 朱丹《诵读国学经典,澄澈我们的精神家园》 2009-4-15

第三篇: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定稿)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关键词】

诵读经典 文化传承 明理 尊重 谦让 品德高尚 【目 录】 开头„„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1] 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例如:《论语》的 “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读完再重复。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

(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 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评奖的方法,孩子们对经典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单纯以上这样的检查,是不够全面激起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的。于是,我精彩举行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平常不怎么热闹,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课堂才有班级去表演的。我觉得闲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们拉到小舞台上,让他们上台表演。表演前,让孩子们自己报节目,可以个人诵读,小组读,好朋友对读,也可以唱,可以配乐表演。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拔主持人,写主持稿。表演时,孩子们就是主角,也是评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员,放音乐,当指挥,及时拍摄精彩镜头„„

从认真抓经典诵读到现在,说长不长,但也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有点事,要我代课,我就提前跟孩子说:“下午的第一节数学改上语文。”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耶”的起来,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说:“好啊,又可以读《三字经》了!”嘿嘿,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经典诵读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两节是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来代课。她说:“这一节由我来上语文,为你们评讲练习册。”孩子们一听,马上反对:“这是我们的阅读课,我们要读书,要分享《弟子规》和《三字经》。”那个老师没办法,只好让他们自己读书了。学习回来后,那个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一边听,一边暗自高兴,高兴我的孩子们终于真真正正爱上经典诵读了。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读经典,不一定要讲经典。如《弟子规》,它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记得跟岗学习时,关校长说到她在荔园小学实施的经典诵读,也是没有去解释经典里面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去读。她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会理解的了。”我经过亲身实践,这话不假。我在班里进行经典诵读,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诵读过程中不布置作业,不考核,只是由老师由学生代表带领集体诵读,天天坚持,两个月轮换一次诵读篇目,不强求学生背诵,能背多少算多少,这样,既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自己在经典中收获。实话说,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除了前面讲到的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之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下内容来自学生的日记。请容我列举多两三个孩子的日记来表现孩子们的收获,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高兴我当初的决定与坚持。20**年3月14日 **:《三字经》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三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这个学期,班里开始诵读《三字经》,我们每天都大声朗诵,读着读着,我就开始阅读它每一句话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内容,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这样,我就可以牢记句子了。《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擦不掉了。**:学习《弟子规》,体会多多,收益无穷。每当背诵起《弟子规》来,我们总觉得琅琅上口。但我们并不是空口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的内容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一面无形的镜子,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是我们的精神粮食。**:《三字经》是王应麟的作品,它的意义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雕细刻是不会变成工艺品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懂的。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都不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学,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三字经》这种圣贤书,包你一看,就会被这些知识迷得流连忘返的哦!

**:感谢《三字经》和《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多知识。不过,更要感谢的人是梁老师,是老师叫我们买,带我们阅读朗诵的。谢谢梁老师!**: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这两个星期,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迷人的世界,无数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诚实与欺骗,友爱与仇恨„„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老师。《三字经》和我们上学期读的《弟子规》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心和前进的路,引领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典诵读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能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从进行经典诵读这一活动后,我班的孩子们比还没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前比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记得上学期接手这个班时,孩子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傲气,或者说是带点“傻气”,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师,很多时候见到老师都不会叫,行为习惯不太好。二年级整一学年,都没拿过一次的文明班。现在呢,上学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个学期总共是5次的)。和我拍档的数学老师说:“这班孩子,太有礼貌了,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会敬礼叫老师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见到,他们一样记得老师,很热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师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学出校门,只有我班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礼貌,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让我才送他们走就又期待着与他们相见。班里有一个比较内向的娇气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妈妈跟我反映,自从班里举行经典诵读之后,孩子更懂礼貌,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学会跟外人打招呼。最关键是懂得孝顺父母,听教易教了。以前,放学一回家,谁也不叫,吃饭还要爸爸妈妈请很多遍。现在呢,一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为妈妈带着个小弟弟,比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务,帮忙盛饭、扫地等。见妈妈累了,还会贴心地倒上一杯热茶,为妈妈带开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来孩子们没白读呀。**的妈妈则很开心地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儿在客厅里看书,爸爸则在看电视,当时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女儿就叫她让爸爸开小声点。她觉得电视的声音没什么影响,就不叫。女儿立刻说:“《弟子规》里说,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这么吵,我心都到电视里去了,还怎么用心欣赏呢。”她爸爸一听,立刻把电视关了。看到女儿的成长,夫妻俩都开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记得当时跟岗学习时听**校长介绍如何进行和坚持经典诵读后,我们学员质疑: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关校长肯定地说:“孩子们连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课文的背诵算什么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好了。”经过我的验证,这话是正确的。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就比期中考试进步了两名。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上两个星期,爱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电话给大舅舅的四个儿女,叫他们凑钱治爸爸,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然都一致说不出钱帮他治疗,怕花了钱又没治好,白白浪费了钱财。其中,有一个女儿很犀利地说:“要我凑钱治我爸,我没钱的,一千块都没有。”我家婆说:“那个是你爸爸,你没钱,借钱也要借啊。”她居然说:“问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还呀,我可能十年都还不上的。”气的我家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养儿女干什么?“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养,重精神品质的养成。

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第四篇: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缺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而有些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说明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

要让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修养,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在这方面,我们肩负重担,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初中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从空气的知识到水的知识,无不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的因素,有计划、有目的、不失时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是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强加、硬塞给学生,而是合理科学地运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版面,使环境教育顺其自然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增强学生们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兴衰的使命感。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有关环境的知识还比较薄弱,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应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如讲到大气污染物的内容时,应给学生讲清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的产生及中毒后如何应急处理等。并由二氧化硫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的形成危害,如水稻等农作物死苗、建筑物、桥梁、古迹都遭受酸雨破坏,造成巨大损失;讲到《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节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就可以给学生讲讲“赤潮”现象和“水俣病”事件。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真实的案例中,学生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和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学习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保护空气”一节中说到“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第30页左图以发人深省的幽默漫画为主线索,引出了”温室效应、臭氧的困境、酸雨、汽车尾气等多个专题的学习。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对中国水资源特点、全球水资源概况与分布、水污染、水的自净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又如:草原的开垦、森林的砍伐,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多的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从而过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62页对水的污染及防制已作了明确的阐述:“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该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四.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环保措施 我们都知道污染源于我们的生活,根据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控制的。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避免像水俣病事件、痛痛病等事件的发生。

(二)节约能源、调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提高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催化效率等。

(三)加强环境管理,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

(四)回收可利用的旧物品,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如可光解的或微生物降解的塑料。

(五)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森林等,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

(六)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做好“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总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下载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课堂中渗透的环保教育

    浅谈数学课堂中渗透的环保教育 西航二中 龙成章 当今社会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我们应当对自然保持着好朋友般的关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科学的改造自然。然而,人类在不断进步的......

    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如是说。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练笔,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是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 者: 黄 霞 学 科:小学数学 职 务: 小学一级教师 职 称: 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单 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石屯民族学校 手......

    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尖草坪区第一职业中学 牛悦荥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摘 要: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渗......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人类与自然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略。在全球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随阳山学校:周国素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能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而且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陈建军 (此文于2006年获镇海区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镇海区教育局环保论文评比二等奖) 【摘要】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