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时间:2019-05-15 04: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第一篇: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摘 要: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本文从把握文本结构、明确学段目标、读写相结合三个方面谈了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本色。

关键词:文体;文体意识;小学阅读

文体意识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不同文体的自觉感受,并通过写作实践在头脑中形成的文章形式。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在学习了很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后,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本色。

一、把握文本结构,注重文体意识

文本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内容赖以表达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形成,是阅读教学品悟的最佳范本,也是写作教学最好的借鉴材料。例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写人的记叙文时,要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课文通过描写李时珍“住得苦”“吃得苦”“记得苦”,刻画了出一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好医生形象。让学生懂得描写一个人物形象是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又如教学低年级的文包诗《咏华山》,利用“文”创设情境: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华山真高啊!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看到了红日照、白云飘的美景。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展现“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诗”“文” 共读,感受到“文”是“诗”的铺陈,“诗”是文的凝练。对于不同的课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结构的解读,当他们再次接触同类文本时,必然会形成有关课文结构的印象,随着阅读的增多,对各种文体的强化就会逐渐形成文体意识,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二、明确学段目标,凸显文体意识

每个学段都对文体意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种文体,放在不同的学段,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童话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材中共编排了29篇。在低阶段,童话以简单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阅读,童话的教学以听和说为基本形式,教师引领学生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感受拟人化带来的童趣,并把故事讲出来。再进一步从故事中得到价值取向的教育。譬如:《蚂蚁和蝈蝈》一文中,赞扬蚂蚁的勤劳,批评蝈蝈的懒惰;《青蛙看海》告诉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到了中年级,就不能停留在听说这一层面上,在习作中也明确提出编写童话的要求。那么在此阶段的童话教学中就要凸显童话的文体意识,指导学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写出人物特征,将自己的正确价值观融入故事写出来。总之,年段的递增也使得文体意识逐步凸显。

三、读写相结合,提高文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就是学生在长期的感知课文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文体知识后积累的文体构架和素材,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涌现出来了。所以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就要在已感知文体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后仿写、扩写、续写等形式强化文体意识,达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目的。

例如六年级上册中《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后要求仿写诗。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写法。诗歌的二至六节都以“我们爱你――”起句,反应出了诗歌文体上句式整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感情步步增强的特征。启发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二至六节从哪些方面歌颂了祖国,理解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用定语后置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并让学生想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祖国的赞颂和热爱?丰富自己的情感,明白诗歌特有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使得它成为最能抒发情感的文体。又例如学习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布置学生观察一个事物,模仿课文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那么在教学课文时,就要渗透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征,将文中出现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多种文体的训练,使学生的文体意识得到强化,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只有充分地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将文体意识如春雨潜入夜般地渗透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回归语文本色,实现“教语文”“教阅读”。

第二篇:在数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在数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 王冬梅

人类离不开自然这个大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日趋恶劣。所以保护环境就成了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类义不容辞的使命。未来环境保护的重任就落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所以,环境保护应从娃娃抓起。

我们学校在环保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那么课堂上如何贯穿环保教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做了一点小小的努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很多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教材本身蕴涵的环保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如一年级下学期在教学《假日小队》活动课时,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图像是一幅以“美丽校园,假日活动”为主题的生动画面,教学时除利用画面上的场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外,还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育人功能。活动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收旧电池的场景,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了解乱扔废旧电池给我们环境带来的危害,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应该做到的。教学活动中就把环境保护的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心里。另外,课后习题中也有着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练习时,我根据题目要求,穿插进环保知识,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环保问题作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方面,无疑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切入到教学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老师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而且渗透“绿色环境,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例如:“同学们,我们的城市是个优美的城市,大蜀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鹅湖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如果到这儿的人,每人把吃完的食品袋、喝完的饮料瓶都乱扔的话,将会怎么样?”等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有没有这样做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揭发和检举”,并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增强环保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就把环保的意识注入心灵。

2012/6/18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这些现代科技福祉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正在遭受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富营养化 ”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等日趋严重,而许多污染源与化学有关。为了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提高人们的认识,必须从教育抓起。加强环保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一、课堂教学中环保知识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加强环保意识。如《空气》一节的教学,讲到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时,让学生阅读了解空气的污染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煤和石油)和工厂的废气,空气的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和粉尘两大类,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空气污染,形成酸雨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录象和伦敦的烟雾事件,臭氧空洞等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再结合大宁中学附近的铁厂造成的污染;宁江水的污染事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们积极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燃放烟花炮竹会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你如何做?

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和环境污染有关的内容,就渗透环保意识。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二氧化硫生成,讨论对空气能否造成污染?如何处理?告诉学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吸收处理,学习氢氧化钠时再讲解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尾气处理的。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介绍水的污染与防治,穿插无磷洗衣粉的使用好处;介绍我国某些城市出现的水危机,节水徽记,渗透节水意识;在《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剧增引起的“温室效应”,一氧化碳的尾气处理,煤、石油作能源时产生 的后果和新能源的开发,西气东送等等都是很好的环保意识渗透点。

在化学家眼中,没有废物,只有物质的循环利用。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日常生活中与环保有关的事例。例如,垃圾的分类;减少一次性塑料水杯、一次性快餐盒的使用;金属的回收;纸的回收;塑料的回收等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不但功在当今,利在千秋,而且利在当今,利在企业和个人。

二、实验教学中环保习惯的培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教室、实验室、学校做起,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药品的取用规范,节约药品,不要撒在讲桌上;点燃酒精灯用过的火柴头要放入垃圾瓶中,点燃镁带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等等,给学生作出表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固体的回收;制取氢气后锌粒的回收等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尽管回收处理比较麻烦,远没有乱丢乱倒方便,如果贪图方便,实验室的下水道的污染物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实验室长期的危害和隐患。例如,积累在下水管中的锌粒如果遇到大量的酸有可能造成氢气的爆炸,后果可想而知。从长远利益看,如果贪方便,图省力的不良习惯养成,将来就会产生一些不守法规、污染环境的新一代,就会危害国家和人民。

勿以善(环保)小而不为,莫以恶(污染)小而为之。尽管许多学生不一定会致力于化学事业,但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环保的行为习惯,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和习惯。

三、习题中环保意识的强化

习题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试题。学生做习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在设计习题时要把环保知识的内容精心安排在一些习题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例 如:

1.“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A)氧化物(B)盐(C)金属或合金(D)碱。

2.2001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清洁空气,拒吸二手烟”。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吸烟有害健康

B.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7﹕1 C.CO比O2更容易同血红蛋白结合,会导致人体内缺氧 D.尼古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7.3%

3.“汽车”尾气(含碳、氢化合物、CO、SO2、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放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内含催化剂),它的特点之一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1)写出CO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方法中,你认为也能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是(填字母代号)A.开发新能源 B.使用电动汽车 C.植树造林 D.戴上防毒面具

环保知识渗透点的题目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环保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提高。

四、课外活动中环保素质的提高

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环保素质,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观看有关环保专题的录象,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举办演讲会,环保知识小竞赛,办专题宣传栏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不断扩大,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环保素质同时得到了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联系实际情况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就会有具备环保素质的新一代,我们周围的环境将 会更优美,祖国的天空将会更蓝,我们的地球将会更美丽。

第四篇: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

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

“自选文体”,落笔成文。这样的“松绑”政策,当然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自选文体”也要符合“文体规范”,也要符合“文体要求” 例如:

2005年山西卷,当年的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文章的题目是“心理测试”,文中设计了4个问题:阅卷老师你现在在想什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阅卷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针对上述问题,这位考生又别出心裁分别拟出ABCD四个选项,要求阅卷教师作出回答。“符合文体要求”,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在等级评分标准中已经明确做出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

一: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记叙文篇

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 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 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 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路 是 月 的 痕

湖北 /一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几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伏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几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评价:

《路是月的痕》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记叙文。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文章所写,集中于“我”对父亲吹出的笛声的认识:儿时感觉“最美”,少年时将父亲吹笛视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后又与笛声产生 “强烈的共鸣”。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 “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诠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二: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议论文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观点

(二)要有分论点

(三)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事例、演绎法、反证法、类比法、对比论证、因果互证法、比喻论证、归谬法

议论文的几个快速入题的技巧

一、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二、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三、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四、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六、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七、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八、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九、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十、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十一、由追问历史入题,心怀人文

十二、由材料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三、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散文篇

散文写作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②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③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④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⑤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⑥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例文: 月下独酌话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度月圆。我一个人独倚窗边,望着宁静的夜空,心中茫然,似是柳絮又如寒烟的心在这样的夜空中飘荡着。

曾奋笔疾书、发奋图强,但成绩不好,使我忧心忡忡、黯然失色,自己没有找到快乐,或者与快乐失之交臂,但这仍无济于事。

也许我拼搏过,也许我狂欢过,可快乐终不能和我同在。于是,我感喟不已,不知所措。可后来又仔细思量,把脑海换作一个发酵的酿罐,之后,我明白:人生不能活在感喟的世界中。

从此,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这样便会寻到更大的快乐。岁月无声,时序更迭……

然而,无限的思绪萦绕心头,撩拨着我的心扉,去想想那些在艰难的时代里,仍能韦编三绝、焚膏继晷的人们,在岁月的涤荡中,使他们终将一举成名、独占鳌头,轰轰烈烈,有的甚至永垂丹青、彪炳史册,找到自己的快乐。

可是,我并不灰心,也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重振旗鼓,在困境与失败中,尽可能地破浪前进,在前进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有时,甚至把不是快乐的转化为最大的快乐。

在这样的岁月冲涤中,我咬紧牙,携着追求去奋追快乐。因为追求,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也因为追求,我们甘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更因为追求,我甘于淡泊宁日,风餐露宿。

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追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见过那手执金戈、驰骋沙场的将士吗?他一生厮杀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即便是战死疆场,青山埋忠骨,他仍大勇无畏,大义凛然,可他觉得快乐无比。因为他想这就是他一生的快乐。如此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他毫不顾忌,只带着追求与思想去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伫立着,思索着。帘外的月色愈显明晰了。远远望去,山川相连,含着微笑,它们这似乎是快乐的微笑。

而我呢?也从中明白了……

在岁月的涤荡中,我将带着追求,携着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去追求快乐。那,只需我携一颗诚心踏上征途!评析:

《月下独酌话追求》作为本文的标题,让读者感受到意境优美之中的另一层深刻含义。主旨明了,让人心悦诚服,言之凿凿,寓意深刻。而通读全文,在作者流畅自然的文笔和感情丰富的语言触动下,被浓浓的氛围深深感动着。文中那种激越向上的文字,飞扬的思绪,和执着的追求,让读者内心不禁为之感动而碰撞出思想上一连串的美丽火花。

标题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天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更是暴风雨中一个坚定而执著的信念。“带着一颗诚心踏上征途去追求快乐”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更使文章深入人心。

总结:高中学习非常紧张,其目的就是高考。高考作文满分70分,几乎占到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学生们千万不可把作文当作儿戏。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平时作文基础不错,却在高考作文中惨遭滑铁卢。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提高高考作文文体意识,显得很有必要。

备考: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的文章,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法时加以注意。

第五篇: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积极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尖草坪区第一职业中学

牛悦荥

本人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法大致如下: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下载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

    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如是说。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练笔,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是作......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 者: 黄 霞 学 科:小学数学 职 务: 小学一级教师 职 称: 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单 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石屯民族学校 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范文模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新城子明德小学范善霞 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养我们的母亲,我们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地球。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摆在生物教育工作......

    低碳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低碳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邹茂全 邮编:363000 Email:maoquanzou@163.com 时下“低碳浪潮”便冲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个领域。“低碳”已经成了当......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定稿)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