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时间:2019-05-12 11:1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一篇: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和内容

导入: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

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

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 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二、转移方式:

1、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

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2、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

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

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

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

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积极影响: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

消极影响:可能给广东边远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过渡。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小。

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二篇: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二选修班期末复习背诵默写填空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范围:以东,以北。地表形态:(原因:。黄土高原成因2.水土流失危害:①

3.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②土壤

③降水④地质灾害

人为原因(主要):①,②

4.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尖锐的根源在于,环境治理以为中心,治理与相结合,是成功的经验

5水土流失三大措施:①,②如:、、,③(根本措施)

第二节鲁尔区

1.分析某工业区区位条件:自然:①②社会经济:①③④

2.鲁尔区区位优势:①③

④⑤⑥.3.鲁尔区的主导(首先衰落的)产业是①②

4.鲁尔区(辽中南、美国东北部)遇到的问题:①是:)②

可持续发展措施:①②

第三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对策时间分布不均的对策:,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一般包括:①②③南水北调根本原因:

2.长江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原因:①②③

3.南水北调东线起点:,终点:,利用作为输水渠道 优点有①②,缺点有①②西线起点:优点有①②③,缺点是

4.华北成为我国最缺水(春旱最严重)地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②③,人为原因:①②③

5.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水源地与沿线):①②③④⑤⑥.6.西气东输西起:,线路布局主要考虑:7.管道优点:①,8..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影响:(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生态效益

第三篇: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的研究,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①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对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

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遥感能够在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但不能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直接的治理。

2.在对西部进行科考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其优点主要是()A.能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精密的三维坐标数据信息 B.可以对陆地、天空和地下提供直接拍摄图片 C.服务过程有定时、间断性特点

D.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读取各种信息资料 【答案】 A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B.②③④ D.①②④ 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保存绘制各种地图,综合分析比较各种地图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的性质可知,低纬地区的经线距离大于高纬地区;甲图跨经纬度为5°,而乙图跨经纬度10°。

4.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 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 D.甲、乙两区域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定位可知,乙区域应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2012·日照高一质检)下图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B.甲大于乙 D.无法确定 895米,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其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年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6.利用此项技术可直接()A.分析水灾损失

C.分析矿产种类

【答案】 5.A 6.B 【解析】 影像的获取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利用该技术可获取矿床露头的信息,但不能确定位置。

7.(2010·江苏)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趋势的分析。(2012·合肥一中高二测试)读2010年1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候旱涝分布图,回答8~9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B.获取矿床露头信息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D.数字地球

8.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C.高气压

B.准静止锋 D.暖锋

9.监测干旱发展动态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8.C 9.B 【解析】 本组题以我国气象旱涝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及监测干旱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10~11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10.(2010北京西城二模)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

C.GIS—RS—GPS

【答案】 D 【解析】 农民利用RS技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利用该系统把影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为GPS,最后利用该系统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

11.(2010北京西城二模)“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答案】 D 【解析】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12.对1997年与2007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B.RS—GPS—GIS D.RS—GIS—GPS A.城市交通流量

C.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 C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商业用地、工业地用、居住用地范围会有变化,故图层叠加能够分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2011年浙江六校)图中M表示()A.制作GPS接收机

C.生成电子地图

【答案】 C 【解析】 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即生成电子地图,将该电子地图输入车载GPS,则可进行路线规划和导航。故选C。

14.(2011年浙江六校)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B.分析交通状况 D.计算三维坐标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GPS的利用,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反映其所在位置,即当地地理坐标。

二、综合题(共22分)15.(2011·山东淄博高二质检)青藏铁路建设的科技含量极高,在其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了3S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分)(1)设在西宁的指挥中心可以对青藏铁路上正在运行的列车随时进行测量并追踪列车所在的方位,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其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若要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请举例说明考察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3)如图所示,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________物体的位置。若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了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________外,还可以迅速计算出____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

(4)进行下列工作主要应用了3S技术中的哪一种技术(用简称表示);农作物估产________;城市基础设施管理________;导弹的精确制导________。

【答案】(1)GIS GPS(2)用遥感技术(RS)获得不同地质状况的影像资料,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导航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趋势分析等。

(3)静止 精确度 运动(4)RS GIS GPS 【解析】 本题结合青藏铁路和开通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3S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应用领域。

16.“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制作,依靠的技术是()A.传统测绘

C.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D.GPS技术

(2)在这种技术下,所获得的地图中农作物的表示颜色为____ ________。

(3)根据不同地物和地物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的原理,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违章土地利用的监控

【答案】(1)B(2)红色(3)A、B、C、D、F 【解析】 本题通过作物生长状况与反射波的关系,考查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由题目条件及图示可知:①不同的地物及地物不同状况的反射波存在差异;②题目现象及图示的获得是一种由面上分析到点、线验证的工程过程,应为遥感技术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本题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

17.(2012·江苏连云港高二质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双选)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

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2009年3月,东营市市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2)RS 先扩大,后缩小 流水沉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地壳升降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任答3点)(3)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任答3点)【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济南为省会城市,等级最高;滨州市和东营市之间因为是行政区有明确的区域界线。第(2)题,卫星影像资料主要是通过遥感获得;其面积的变化从影像资料可以明显观察得出结论;而三角洲面积的变化与泥沙供应量和海水的侵蚀、河流的冲积作用有关。第(3)题,由“石油城”转型,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改善交通,大力治理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第五篇: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精品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2)》精品教案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能利用所学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种法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1、提问: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的意义。

2、讨论

你去过那些旅游地,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你去此地旅游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在旅游的时候,你觉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觉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你觉的这些旅游资源哪些值的去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去开发?

(互动探究)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结合本地实际的旅游景区,让学生分析发展起来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不同自然环境,形成景观不同;

不同景观,因气候不同而不同.2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2)市场距离

概念 ——

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 目的地

时间 + 费用

经济距离

结论 ——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 —— 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 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值也会下降。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通达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人数就很少。

例如:(教材76页)天柱山风光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概念 —— 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 —— 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

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庐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设施齐全,生活、游览都很方便,乘汽车可直达镇上。

黄山:环境承载量较小。黄山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从山上挑下来。游客多时,食、宿不便。问题:地区接待能力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

6、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治、文化及治安等社会环境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影响。(当堂达标)

学案:74页,即时巩固和自我测评。

(质疑反馈):讨论:以临沂市蒙山风景区为例,如何合理开发?

下载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