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具体个人评价观幼儿园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具体个人评价观幼儿园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摘要】幼儿园教研组建设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基于具体个人教育评价观视阈下以研究幼儿园教研组建设为基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教研机制,探索有效教研的实施策略、途径、方法,提高教研活动的效度和效益,营造宽松、民主教研文化氛围,有效地带动群体间的对话与合作,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具体个人教育评价观教研组建设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研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亲密的专业组织,教师在这里?淇巍⑽侍馓致邸⑿畔⒋?递、活动实践、思想交流。教研组建设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脱颖而出,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的关系,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瓯海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63所,其中有11所公办幼儿园,而95%以上的幼儿园坐落在乡镇农村,他们的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的距离非常悬殊,差距很大,由于特殊的区域环境,区内存在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各幼儿园起点不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我区幼儿教师约1800多人,公办园教师195人,也就是说10%以上的幼儿教师是受过3到5年的幼教专业培训,85%以上的幼儿教师没有很好的受过系统的幼师专业学习,这直接影响全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均衡发展。而幼儿园教研活动,是直接针对保教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确定的,组织好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全园保教质量和教师业务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纲要》中阐述的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我们的教研工作要不断的引领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全区幼儿园和教师共同发展,推动区域性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问题的分析
近两三年来,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研组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在我区被广泛开展。但是,目前我区教研组活动的效果离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也正因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悬殊性,严重影响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其现状不容乐观。
(一)对教研活动认识不到位,教研制度不健全。
通过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了解到由于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参差不齐,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处于不理解或认识模糊的状态。上等级的幼儿园的教师有这样认为“教研活动不就是听评课这么简单吗?”“大家碰在一起随便拿个话题闲聊一下就是教研活动。”可见,目前在我区等级幼儿园中不少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内涵、做法以及实施教研组活动的意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往往会造成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而对大部分准办级幼儿园就根本没有形成教研组,更不要说教研制度了,她们所谓的教研活动就是平时的工作会议,或者是参加园本教研基地园的几次研修活动,不管是从教师的参与面或研修效率来说都是很小且低。
(二)教研组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化”,工作中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
一些幼儿园的教研组活动看似开展的井井有条、轰轰烈烈,其实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往往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的状况,这种活动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课堂评价等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触动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会显得不适应,可能还会手足无措;也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突然变得不会上课了;还有些教师还会觉得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甚至一些教师还可能采取抵制的消极态度,面对这种“不想改、不愿改和不敢改”和“新课程呈现的不确定性、动态性课堂”的形势,教研组活动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从而改变教研活动内容空泛、活动目的性不强的状况。
(三)教师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对话关系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因此教师与教师的有效合作是建构教研活动共同体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与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隔离”“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的状态。很多教师虽然坐在一起进行教研组研讨,但彼此有过强的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教师没有勇气把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暴露在同事面前,恐惧暴露自己的不足;其次,教师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这使得有些教师不愿意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再次,一些教师不具备积极接受他人意见和批评的开放心态,他们往往会因为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而滋生不满情绪;最后,在一些幼儿园中,资历高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产生“我不发言谁发言”的优越感。相比之下,资历低的教师则信心不足,生怕说错话或与资历高的教师发生正面交锋。
(四)教师队伍年青结构以及不断更新带来的困惑。
瓯海区幼教发展比较迟,整个幼教的队伍结构非常年轻,这些青年教师在进入教研群体中时,对群体中的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异不甚了解,对一个一般教师和作为组长的职责区别,也不甚了解,更缺少体验。实现角色的转换,还有待时日。另外,100余所的民办园教师流动很大,而且越来越趋向年年更新的局面,给教师的培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学科带头人,无法开展正常的教研组活动,其中准办园干脆不考虑建立教研组,所以何来有效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如何真正有效地让教研活动走进教师的内心,发挥其真正的魅力。教研活动要能关注具体个人的发展需求,判断每位教师的发展程度高低,诊断出每位教师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充分展现其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成为本真的人,成为幸福的人。
瓯海区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园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各幼儿园不可能采用同一教研模式,因此各幼儿园都要能从教师的具体个人发展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智慧,激励个人主动参照总体教研目标,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有相同需求的老师形成联盟,进行研究,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个人主动参与教研活动,自觉遵守共同的教研标准,让个人与他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交往中,体验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交往中,与他人、与环境共同成长。
三、概念的界定
具体个人评价观是在与促进个人的充分发展,促进个体与他人、与环境的共同成长,通过评价的“人”共同建构,并在教育实践、教育评价实践中逐步完善、逐步发展,教育评价改革与教育改革共同成长,是真正实现自身的目的,是自下而上,充分重视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与外在评价互融、互动。
具体个人评价观视阈下的教研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教师的具体个人出发,激励个体主动参与教研,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升教研组建设意味着:
(1)加强教研制度建设,从机制层面引导幼儿园和教师重视教学研究,并以此来改进教学业务工作;
(2)建立教研活动的策划意识,提倡教研活动前对教师的分析,提高活动的针对性;
(3)改进教研活动过程环节的设计,避免活动的程式化;
(4)尊重教研活动过程中自然生成,反对过度预设的“教学秀”;
(5)重视活动过程中话语权的调控,重视活动后期研究共识的形成,和进一步行为跟进的部署和落实。
具体个人评价观视阈下的教研组建设,是各幼儿园要努力营造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更需要教研组长积极带头,并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让教师们在合作的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让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构建积极的教研文化。
四、研究原则
(一)以园为本
以幼儿园为本,就是要求教研组建设要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研要聚焦教师实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有价值问题;以幼儿为本,要求教研组建设要以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二)教师为主
要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自下而上的挖掘梳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三)真实情境
只要是教师困惑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益。哪怕问题再小,也可以放到园本教研的平台上来解决。
(四)在做中学
我们要注重教研活动实际过程,做好收集、梳理、研讨、整理、提升等环节的工作,使研究所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提高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提炼
每次教研活动后,参研者要善于将教师行为、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对一类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思路,并更好地反馈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具体操作策略
(一)构建教研保障机制
教研组是一个传统的学习团队,是开展园本教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以“团队打造”代替“个体培养”的呼声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适应当前幼教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促进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统筹兼顾,从而才能发挥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的整体优势与作用。因此,要做好幼儿园教研工作,首先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教研组的机制建设问题上。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课题组在具体个人评价观的引领下,在星级教研组评价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园本基地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优化教研组织结构
不同教研组织形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带来不同的效益。从我区教研组织的形成过程来看,最初教研组织结构的形成,来源于教师自然工作时间,分为上、下午两组。自然分组的教研组织结构是教研组建设的起步阶段保证了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自然分组的依据单一,仅考虑到工作时间,未考虑到教师的差异性需要,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自然分组的教研组中,话题的采集,教研工作计划的制定、策划、实施,场面的调控,对教师问题的反馈等,会更多的依赖教研组长,教师发言、参与度不够,有等待别人发言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情况,课题组探讨一种多元分组的教研组织形式,并建议各幼儿园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由单一因素地按工作时间划分,开始考虑到各种因素(如教师的年龄、兴趣、需要、水平)的多元化分组。按人数分为大教研组、小教研组;按年龄分为新教师组、青年教师组、中年教师组;按专题分为阅读组、数学组、艺术组;按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新手、成熟、研究;按年级组分为大班组、中班组、小班组。
多元化分组的教研组织形式活动多样了,针对性增强了,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园本教研中。多元分组的教研组织形式给幼儿园教研活动带来了新的变化。如大教研组职责是方向引领、寻共性问题、差异性互动、培训支持。小教研组职责是在大教研组的引领下细化大教研组问题,关注小组每个教师的发展,提供互动和经验分享的资源。其中,专题小组职责是进行专题突破性研究,并积累过程经验,形成资源库,引领新教师发展,相互借鉴小组经验,分享运用其他小组经验,提高实践效果;集体备课小组职责是关注日常工作中课程实施问题,借鉴运用专题小组经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提高日程课程实施质量。通过对教研组织功能的清楚界定和时间整合,每位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类型有大教研组的引领型、小教研组的攻关型和关注日常课程实施的集体备课型,保证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整体的发展。
(三)创新教研活动模式
教研活动多是集体形式,一般都是由管理者来主持教研活动,多数教研活动都是管理者发现其中的某些问题或特定一个课题进行研讨,确定教研的主题,精心策划教研形式,再让所有教师参加分析讨论,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们基本是在任务驱动模式下进行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否真正感兴趣,或是否真正需要解决,能否代表全体教师的心声等等,管理者往往忽视,往往管理者就成为教研活动的讲授者、检查者、评价者和要求者,这极易使教师变为木偶,失去积极性和内在动机。
怎样使教师对教研发自内心地热爱,激发起教师的内在动机,是教研管理者的核心工作。而内部动机的产生又来源于教师的体验,即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中,能体验到快乐,发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产生对教研的内在积极动机。因此,如何调动起教师参加教研的内部积极的动机,从任务驱动走向问题驱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我们研究教研活动不同模式,立足于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体现教研的真正内涵与价值。课题组开发并创新了多种教研模式,问题驱动式教研活动模式、先导小组引领式、名师经典课例导航式、课题研究带
动式、同课异构式、团队赛课式、贴心沙龙式教研活动等等。其中,问题式教研是目前园本教研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发挥其实效的关键是教研组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教研组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然后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下表)。
(四)营造教研文化氛围
教研组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具体个人评价观视阈下的教研理念注重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动力,教师们既是教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教研工作的核心,只有教师们真正投身于教研活?又校?才能从中受益,才能有利于促进专业成长。要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喜欢教研、深入教研,必须在研究中通过各种形式激活伙伴关系,营造合作与开放的园本教研文化。
我们曾经对老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理想中的教研组氛围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教研组氛围营造中哪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否感觉到自己在教研组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描述一下目前所在教研组的组织氛围?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一致认为理想的幼儿园教研组文化氛围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大家互相帮助、鼓励支持、积极肯定、交流促进,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教师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要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喜欢教研、深入教研,必须在研究中通过各种形式激活伙伴关系,营造合作与开放的园本教研文化。
1.菜单式项目选择制。菜单式项目选择主要是指在了解教师的个人需求基础上,教研组长把每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菜单的形式公布给每位教师,再由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现有专题,也可增加其他专题,然后根据自身特长进行“认领”,将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因此,在每次学期末,教研组长对自己的组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等,根据教师的教研需求进行分类和层级分析,形成下一学期的“教研菜单”。以下是大班本学期的“菜单式项目选择情况”: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了选择,有的是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组合,其中还包含能力强的和对同一内容感兴趣的等。我们感到,每位教师通过菜单式项目的选择都拥有了自己所长的专题研究。
2.教研组长轮流主持制。“教研组长轮流当,每人都是好主持”这句口号已经深深影响着每位教师。在菜单项目选择后,教研组长会整理出一份本学期的主持教研情况表。让教研组成员根据自选的专题轮流主持活动,具体形式、方法也都由这轮组长决定,教研组长予以辅助,教研组成员相互支持,参与完成。教研组长轮流主持制使青年教师从以往教研活动的“旁听者”转变成“参与者”“领导者”,教师们不得不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思考,主动去收集资料,构思活动过程,整理主持思路,从而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以下是大班这个学期与“菜单式项目选择”相对应的“轮流主持制”的轮流主持情况:
通过一次次的轮流主持,教师们被推到了台前。我们发现,许多以往默默无闻的教师让人眼前一亮,教师们反映,自己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没机会把本事展示出来,现在说的机会多了,自己不但有干劲,而且知道怎么干了。
3.个性教师故事分享制。教研组为人人参与教研提供了最大可能,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经常强调“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会有精彩的发言,每个人的发言都有可取之处”。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面对新教材,他们往往较多地凭借经验选择教学方法、策略,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教师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有较强的研究热情和探索欲望,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技能,往往把握不住教学现场。而教研组要善于发现每一位老师的优点,充分发挥她们的长处优势,让各位成员树立信心,使人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科研不一定总是有新发现,但一定总有新故事,这其中蕴含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讲述方式,没有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方法,故事分享制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我们用研究的视角和思维去倾听每位老师饱含热情的保教故事,我们也听到了幼教人的追求和情怀。
此外,为了鼓励教师展示个性,发展特长,教研组推出了考核和个性化评优两种机制,如在教研组中设置了“闪亮之星”的评比,有优雅之星、奉献之星、追求之星、快乐之星、合作之星、创新之星等,每月由教师自我推荐或由同事相互推荐产生,然后利用园务公开栏,网站、家长会大力宣传,每学期结束时隆重组织“群星璀璨”颁奖会,请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悄然形成。
确实,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善于对话互助的教研群体能够以问题引导学习,以差别推动进取,营造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有效地带动群体间的对话与合作。教研组创设让教师有表现自己才能、智慧的机会,认同教师的智慧,发挥教师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家”中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意识来参与教研组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薛敏夏.加强幼儿园教研组建设的一些做法[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2]姜勇,刘爱云.幼儿园组织氛围的访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3]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8.[4]林举卿.生成性园本教研初探[J].学前教育,2013,(08).
第二篇:幼儿园教研组工作自我评价
幼儿园教研组工作自我评价
有一个体会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他也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互相交换一下,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他有一个想法,两个人交换一下,就可能有两个想法了,1+1>2这个哲理不等式表明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而我们教研组正是依靠这种1+1>2的效应相互磨合,包容,创造,而得到共同发展。我们教研组以《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为先导,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二期课改”,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工作目标意识,整体意识和发展意识,创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经验为重点,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研科研,整合手段成果好。
随着二期课改深入人心,我们教研活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打破以往教研组长唱独角戏的场面,把每次的教研活动进行了“专人负责制”——“今天我主持”将每位教师的参与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到了最高,大家可根据近期的目标,每周轮流寻找材料,策划主持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们的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谈论的主题更贴近孩子,内涵更丰富,如:探索型主题与我们,如何在农村孩子中实施新教材,如何让幼儿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促进能力培养等,以经验小结,心得体会,主题观摩等形式进行,这样的活动,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又是获益者,教师间的互动,使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成为了一种共享的资源。
二、走自己的路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就有这样一种精神,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就会不断地探索,反思,创新,如:幼儿的常规和兴趣培养哪个重要,农村幼儿园如何与城镇幼儿园接轨,如何开展符合我幼儿特色的区域活动,怎样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通过我们全体教师不断的坎坷探索,已初具成效,我园开设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如:阳光英语,智能数学,阅读识字等,让孩子能感受到很多快乐,接触到更多知识,我们还通过开设家长讲座,家长会,家园栏,让家长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和许多的先进理念,每月一次的亲子活动更是把孩子,幼儿园,教师,家长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个教师也在各种活动中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创造的价值。
三、你的孩子,我的宝贝
孩子永远是我们教研组探讨,研究的对象,永远是我们老师眼中的宝贝,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和表现,让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我们教研组集思广益,卯足了劲,为孩子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中班的孩子进行了;大鞋和小鞋,让他们体会到了作父母的辛苦与伟大,大班: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让他们懂得了尊敬老人,全园的庆三八,庆六一活动更是让孩子一次次成为活动的主角,我们农村的孩子不再象以前那样看见生人就逃,说话就脸红,我们的孩子也能像城镇的孩子一样落落大方,多才多艺,活泼可爱。
四、科研是我们的重头戏
当代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不断的构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求的自己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而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工作计划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较快的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我们积极尝试课题的开展和研究,针对我园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了“对农村幼儿探究式体验的研究”这一县级课题,课题需要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在课题的延伸下,教师们都认了一个子课题,但是,我们在教科研方面起步较晚,教师们对于课题研究方面还不是很熟悉,加上资金方面的缺欠,我们的效果不是很好,成果不是很大,不过我想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去学,去做,去探索,去完善,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这方面也能做的很好,我们准备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到我们幼儿园进行具体指导,教师能在空余时间多收集一些这种资料,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一起进步。
俗话说的好: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不怕辛苦,辛勤耕耘,我们幼儿园的同仁们在绚烂多姿的人生舞台上创造出更多1+1>2的奇迹。
第三篇: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3月15日召开的全市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上,传达了《黄骅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黄教通〈2012〉8号文)》,要求各单位强化对教研组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副校长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撰写了《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说,学校的发展、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有些先进学校,因为教研组建设的出色,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同时,因为有优秀的教师引领,也使教研组更加出色。但我们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编配不足,课务繁重,没有优秀骨干教师支撑。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作为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又该怎样来加强教研组建设呢?
一、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
1、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固定模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
2、流于形式,缺少实质
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即便评课时,全场多半唱“赞歌”。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很少。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
3、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
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甭管是制定各种计划,抑或担当活动主持人,参加征文、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辅导学生参赛、课题研究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少得可怜的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
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平时积累教研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偶有学校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这也是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教研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的原因何在?
教研组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原因在哪里?
1、客观原因
(1)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的现象。因为缺编,就有一部分的临代教师;因为缺编,教师的课务普遍较为繁重;因为缺编,许多接近退休的、观念早已老化的教师仍处在教学第一线;因为缺编,专职教师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许多老师几乎包班,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数学教师,同时担任其他多门课程,一天根本没有空闲的时
间去钻研教材,去研究教学。同时,各学校几乎处于包班状态,人员少,每个人因为身兼数职,一个人又要参加多个教研组活动,有点分身乏术、力不从心的感觉。
(2)学校布点分散,基础参差不齐,磨合性差,且集中一起搞教研,不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主观原因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干部惰性十足,认识上不去,认为教研活动就那么回事,劳民伤财。其次是有些干部根本不懂教研,指导教研自然没有底气,干脆就不组织。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对教学考试势必干扰冲击。
三、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有无对策?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关联性较强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要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与班主任相同待遇,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教研需要,要给予教研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基于这一点,乡中心学校可考虑在全乡范围统一组织活动。
4、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国办教师帮扶代课教师、中老年教师帮扶新上岗教师,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5、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6、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探讨问题来自实践,这既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又能直接服务于教学。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还能申报立项,获得荣誉。
7、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以及其它教学素材。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骨干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
普通教师搞一些基本培训,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
2012年3月15日
第四篇: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日期:
2007-03-06]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班的管理,探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在明确教研组工作规范及组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长应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还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倡导“讲学习,铸师魂,树形象,练师能”活动的中坚力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典范。现就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重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
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教研组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特色。新学期新课程,我们必须重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各教研组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总结以往教研组建设的经验,通过实践与反思,努力设计并构建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学科的文化追求和育人特色。如各教研组要加强教研组组容组貌的布置与良好环境的建设,要提出本教研组的理念与教师的个性化学科文化建设要求。各教研组要努力做到和谐主动,团结协作,乐于反思,勤于探究,充满活力的团队。
二、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
一个教研组要想立于优秀教研组之林,就必须首先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本教研组的先进理念、学科文化特色、组员的精神风貌与团队精神。因此,各教研组要加强本教研组的网站建设,展示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举办网上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和观点,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参与先进教研组和重点学科教研组的创建活动。还要加强与兄弟学科教研组,与兄弟学校教研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学科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重视教研组的特色建设
搞好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研组的特色建设:(1)建立组本教研制度。如专题教研活动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发展性评价研究,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个性化的选课制度,师徒挂钩学习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与管理制度等。(2)重视学科竞赛。组建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分工协作,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竞赛总体成绩。(3)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及“磨课”活动,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
价工作落到实处。(4)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5)重视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
希望各教研组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积极引领组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技术,正确把握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努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切实把教研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 朱金全
导语: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研组”一定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提高素养的理想场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组。
一、为何要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教研组的意义
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里,全体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发展提升。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教研组的功能
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教研组的功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研究功能。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从这个角度说,教研组其实应该叫研教组。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唯一和完全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指导功能。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她还具有指导的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和全体成员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及时解决。要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3.培养功能。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因此说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些年,一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教研组,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暂时停滞不前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4.服务功能。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的组织,这里聚集着大家的智慧与才华,办公室应该是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场所,同一学科的老师通过讨论与交流,研究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这些无疑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5.管理功能。学校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得通过教师来落实。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教研组的现状
1.地位日益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在82%的学校里,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逐渐“让位”于年级组与备课组。像语、数、外这样的大学科,因为人数比较多,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但是像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微机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如今的教研组长没事干,没压力,没作为,没地位。当了还不如不当”。此话不无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研组长的心声与教研组的现状。
2.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讨论研究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两次活动也经常人员不齐,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只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具有实效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目前在部分学校,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总之,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过于单一。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研活动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试想,这样的教研活动能提起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吗?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甚至偏离主题。总之,每次教研活动可能“氛围”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友好相处,但没有实际内容。
5.个体受益甚微。一些老师在谈到了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表面文章,毫无收获”。言辞可能过于偏激,但不无道理。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个体从中的受益必定甚微。
二、怎样才能做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应该是本学科的首席教师,应精通本学科教学的所有环节,长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更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好学科的掌门人和全组老师的榜样。我认为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先进教研组,使组内成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长责无旁贷。
(一)努力提高执行能力
1.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或教务处)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期末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总结。
2.组织全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学校要求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坚持长期落实。重视集体备课,组织好集体备课期间的交流学习、互通信息等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定期评估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与反思。4.组织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指导和督促教师的业务学习,互相听课,互相观摩,以老带新,组织好上汇报课、研究课、评优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研组长每学期除完成听课总节数外,要兼顾听课面,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听一节,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配合学校组织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及评优课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5.重视学法指导。组织全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方法辅导。
6.组织全组教师认真研究作业布置的方法,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7.协助教务处组织好期中、期末考试命题、阅卷,评分、总结和讲评工作。8.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好研究性学习。
9.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发扬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争做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索者、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二)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1.大局意识。能从大处着眼,全校一盘棋,胸怀宽广。人们都喜欢与胸怀宽广的人交往,教研组长作为全组教师的领头人、主心骨,一定要有大气度。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学科教学是全局,应对高考是大局。
2.服务意识。多为别人着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会赢得组内教师和全校上下更多人的尊重。为学生服务、为组内老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意识越强,组长的个人魅力就越强。
3.竞争意识。工作积极进取,争创一流业绩,堪为表率。组长要凝聚组内所有人的智慧,努力将自己的教研组打造成一流的教研组。要跟别的组比教研、比效能、比成绩,要有亮剑精神,竞争意识强、有进取心的人工作才会不断取得新成绩。中学的教学还有应对高考的任务,组长要努力让自己教的班级在模考、高考中成绩更加突出。
(三)主动提升、自觉成长 1.广泛阅读、勤于思考
除一些相关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外,阅读面要广,注意阅读专业期刊和理论专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养,推动工作向深层次发展。2.善于积累、筛选信息
作为教研组长,要能够迅速、高效的获取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既包括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也包括教育实践的新动态,并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内化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学阶段有中考高考,作为组长应多关注相关信息,并及时做好传达和解读。另一方面,组长应为广大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3.及时总结、乐于写作
教研工作既然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失败和教训,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反思虽然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实践,出自深刻的思考,特别具有真实性,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材料。在反思的基础上,善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已知信息,提炼出具有更新价值的观点。
教研最终要通过文字载体,以论文形式将研究结果表述出来。要多写论文,逼着自己带着教育理想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认识和水平也就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其他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
总之,教研组长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人正派,有创新求实精神,在组内有较高威信,简单说就是业务能力与个人魅力兼备,这样的组长才能团结和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教研组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形成良好教研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风气。
三、教研组文化与制度建设
(一)打造教研组文化,铸就团队精神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和国外国际型大企业的真正差距不是在人们瞩目的重大战略上,而是在于企业文化积淀上。”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而最终极的竞争是文化力的竞争。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这个组织的影响又无处不在。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
按理说,教师都是很有文化的,很多有文化的人组成的集体应该更有文化,事实上,正是因为大家都有文化,都有自己的想法,形成教研组文化才显得更加困难。可能是因为各有各的性格,也可能由于文人相轻,一些教研组内眼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统。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传统的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极大地阻碍了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该是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文化。
“民主”是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话语权,让教师心情舒畅的搞教研。“积极”是教研组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营造积极主动,勤勉进取,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保持每个人的良好工作状态。
“合作”是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仁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共享”是教研组文化的酵母。共享让教师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促进作用,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催生团队精神。
在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教研组文化的引领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核心,形成“教研为我,我为教研”的团队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教研组的根本保证。
(二)完善教研组制度,助推专业成长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1)“五有”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2)集体备课制度。(3)听课、评课制度。(4)共享资源制度(5)读书分享制度。
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方向、有选择地精读部分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2.让制度成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成为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通道。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到习惯这一转变呢?
(1)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针对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开课)节数而听课(开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汇报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骨干教师风采展示周”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周”,每学期的第一周完成本学期公开课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及时把活动安排、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下达到年段组,让每位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自主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较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已初步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认同。学校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也就相应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一个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形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估办法。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按照事先安排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材料并交流自己近阶段的教学心得或教后感。促使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充分地解析教材、利用各种资源组织教学,并及时分析教学的收获与不足。教研组根据这一规定,把学习材料和实验心得纳入教师教研活动评价方案,每次材料及时上交得1分,规定时间后交的得0.5分,不交不得分。教研组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反思、写作的平台,也依靠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案确保了教研资源与信息的积累,同时巧妙地促成了教师个人学习与反思、写作的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3)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应为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课题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年段组、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测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节拍实现自我跟进。
四、如何组织教研组的活动
教研组应重视开展集体备课、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四方面活动。其一,以研读教材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个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追求。如何正确、高效使用新教材也是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以教材研读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理当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二,以课题实验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直接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如课堂纪律、作业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等问题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作为教研内容,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教研模式,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从问题出发,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同时经历课题教研过程必要的调查——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科研素养。
其三,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案例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研究,也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过程,引领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其四,以开发校本课程为核心的校本教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已初步达成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接受和传递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 “革命”——校本教研。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本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任教相同的学科,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的教师,彼此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容易敞开心扉,信息相互印证,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老、中、青教师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设计教案,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使经验和资源实现了真正的共享,青年教师能少走了许多弯路,迅速地成长起来;老教师们也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享,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魅力,也充分感受到集体备课活动不再只是形式,它实际是我们教师内心的需要和渴求。
五、教研组评价:催生优秀
(一)教研组评价的标准
教研组的评价标准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学校主要从横向标准、纵向标准与差异标准三个方面来进行教研组评价。
1.横向标准。是指教研组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其他学校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对比。①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的对比
虽然各教研组有自己的特点,学科内容和知识背景不同,但作为教研组,许多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对比的。例如,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就可以对比。自己教研组在学校十多个教研组中排什么位置,这就是标准。②跨校际与其他学校教研组的对比 一个教研组可能在本校的教研组中名列前茅,当与同级别的学校教研组相比,有哪些长处、差距,也是很好的评价标准。有的学校语文教研组在本区、本市很有名望,但在全省可能派不上名次,在全国就更没有位置。
2.纵向标准。是指本教研组在学校历史上的位置。有的教研组横向对比可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但同本组的历史相比,则出于相对较低的位置。①在本校历史发展上的位置
目前的各种评比很多,有时教研组在某种评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便产生骄傲情绪。可是在历史上,语文组曾经名师辈出,在全国语文教育界有广泛的影响,而当前的语文组虽然在横向对比中有一定优势,在纵向对比中却并无优势。这就可以起到戒骄戒躁的警示作用。②未来发展定位
如果说历史地评价是向后看,那么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向前看。经过横向、纵向的定位,明确了目前的状况,就应该为教研组的未来发展确定长远目标。确定发展目标有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首先要从我国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学科发展动态的研究,做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在认真掌握学科全局的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即主客观条件和发展的前景来确定具体目标,并制定发展的阶段和步骤。研究学科发展目标,还要有开拓和开放的精神。3.差异性标准(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的标准)
差异性标准,就是要注意不同级别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弹性的评价标准,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组在评比中感受成功努力带来的喜悦,有受到天外有天的触动,明确努力的方向。教研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要避免因为不当评比造成情绪低落、自卑自弃情况的发生。
(二)教研组评价的内容
教研组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和研究职能。教学、教研的对象是全组的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措施,都须经过教研组落实。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工作。1.学科建设(1)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得保障。教研组各项计划于措施的实施,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教研组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研组制度建设包括常规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程开发、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2)特色建设
教研组长应该根据本组的资源确定特色建设的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成形的教学经验推广、影响深远的名师,全组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形成良好的组风。(3)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活动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专题教学活动有助于教研组形成研究的氛围、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有助于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的成果化,有助于拓展教研组的学术研究领域,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广泛影响。2.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针对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言的。应该根据全组教师年龄段情况、个人学识水平情况、职业道德水平情况确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全面提高。(1)梯队搭建
教师队伍要形成有层次的梯队结构,才能实现合理分工。当前,高水平教师不足,队伍出现断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学科梯队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仔细搞好人才的搭配,要避免高水平教师越多越好的片面看法。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合理的,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会在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矛盾。人的能力是一个“矢量”,人的能力不可以简单相加,人才之间存在着“相位”关系,要把这个“相差”调节到最小,才能获得最大的合力。所以,不能忽视学科队伍工作条件中的软环境的建设。
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得当的方法。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来实现学科队伍的合理配置。(2)骨干教师培养
在梯队中选择品学兼优、年富力强的尖子教师作为观教师加以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不仅要看教师的现有水平,更要看其潜质;还要做到年龄段均衡。教研组培训骨干教师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每学期重点读一本书。
即每学期由教研组确定骨干教师每人要重点学完一本书。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的内容和书籍也不同。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者,可要求学完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书或层次更高一点的专业理论书。对教材教法未过关者,应强调学完一本能够帮助提高业务水平的书。还可让学有所长者做辅导,疑难问题可在组内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同时对骨干教师的读书笔记及相应作业应定期检查,以防流于形式。
②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
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均可通过组内各位教师承担研究课、通过听课、评课和讨论教学设想,使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来逐步完成。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可促使教师查找出自己在已尽最大可能备课、讲课时仍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在听评别人的课时得到一定的启示。
③每学期写出一两篇经验总结或教研论文。
在学期末骨干教师应对自己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这样才会对今后的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应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在阅卷、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试卷分析等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撰写成有观点有事实的教研论文,这样对骨干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三个要求本来也适合全体语文教师,当由于教学负担沉重、个人精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实施。就是骨干教师,也不能完全做到。(3)学科带头人培养
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学科带头人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有较深的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不仅要通晓本学科,而且应当洞察相关学科的发展,善于把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嫁接,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带领队伍走创新之路。因此,不仅要慎重选好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把握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
当一个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基础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从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时,我们除了给他创造条件,促进其获得更大成果外,如何更多地保证他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在使用中实现的,需要考虑对学科带头人如何更多地培养考察他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开展学科工作的组织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让学科带头人不仅能完成眼前具体的任务,而且能有精力去建筑未来工作的基础,不仅把自身的教学教研抓好,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科覆盖面。(4)名师培养
在学科带头人群体中选拔最富特色的教师,使他们朝着名师的方向发展。名师的影响面定位应该是立足本校,服务全市,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一位名师,代表全组、全校、甚至全市全省的学科最高水平。当然,名师要努力把教研组的发展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当作自己的职责。积极反哺自己的所在的教研组和学校。这也名师的基本职责。
学科组建设是一篇大文章,过去很多人都写过,今后更多人还将续写,我相信,今天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将来大家一定会从更多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和新的更大的成功,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新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智慧!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在今后一定能越做越好,教研组在学校教育发展中一定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泛泛而谈只说优点,还是强加自己的观点把课批得体无完肤。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果认识到这点,评课教师就不会苛求面面俱到,不切实际,上课教师也就会虚心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可能实实在在地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思考和不断改进。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
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评课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否明确教材意图,熟悉教材,准确把握和构建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
2、能力目标: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明确培养方法。
3、情感目标:较好地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科学素质,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这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尽管生物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无定法,但都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这些原则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巧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导学方法合理,重视对学生智力开发和基本功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完成能力目标。
3、生物课堂教学中,直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及现代教学设施(如各种电教媒体)的作用,并在直观教具的使用中体现适时、适度和时效性,不搞花架子。
4、在教学上有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教具制作、教学媒体的运用和软件设计上有特性,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5、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三、看课堂效果: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容易量化评估,应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去评估,不妨从如下三方面去衡量。
1、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2、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3、课堂练习和提问正确率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生物学用语准确、严谨。
四、评教师素质:对教师素质的评判应把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上。
1、专业知识: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
2、教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3、语言: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准确、生动、简炼,生物学用语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4、实验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对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堂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堪为学生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