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1: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

第一篇: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

品生、品社课程标准检测题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有哪几点? 答: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活性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1.情感与态度 2.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 4.过程与方法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对课程性质做了哪些修订? 答: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核心的理念,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同时,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具体表述如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次修订,从总体上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四、你是如何区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异同点的? 答:《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而《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 “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对于前者,我认为是以人为本,而后者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这是不同点。相同点:这两种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 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 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第二篇:品生、品社课标测试(范文模版)

霍市一小教师基本功达标测试 品生与品社新课程标准试题

(2012~2013学第一学期)姓名 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型综合课程 D 生活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A 核心 B 基础 C 前提 D 目标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A 110 B 122 C 119 D 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

A 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B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 C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D 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主线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主线是:()A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学校 B 儿童与国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健康 C 儿童与健康、儿童与快乐、儿童与自然 D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6.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 彝族 B 布依族 C 傣族 D 蒙古族 7.《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 生活质量提高 B 生活能力提升 C 生活品质提升 D 生活条件改善

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清明节 9.下面表述正确的一句话是()A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B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家庭生活为基础 C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 D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个人生活为基础

10.《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不包括()A 思想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 健康性原则 D 活动性原则

二、填空题(40分)

1.良好品德是()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的儿童为目标的()型综合课程。

4.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学会();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发展()。5.《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出发,提高德育的()。6.《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当以()为主,()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7.《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8.《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是:()、()、()、()。9.《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社会,用自己的心灵()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社会。

10.《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促进()与()。

三、简答题(30分)

1.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答:

2.请简要介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放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三、论述题(10分)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丰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应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答:

第三篇:品社课标解读

(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解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让课程实施植根与儿童的生活。此次课标修订没有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做大的调整,而是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修订后的新课标改动的出发点就是:以儿童和儿童的生活为根本出发点。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课标2011版在继续坚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基本特征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原课程标准中“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4、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四个方面架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

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四、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

1.教材取材于儿童生活事件,反映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

(1)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用儿童的头脑来思考,梳理学生从一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根据这些来确定单元和主题,然后把单元和主题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2)既反映儿童生活,又引导儿童生活,具体而言:立足于今天的生活,珍视今天生活的价值;立足于普遍的生活事件,挖掘其教育意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重视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联系。

2、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儿童成长服务,同时注意提供可拓展的空间。(1)课本是发到学生手中的,是面向学生,直接与儿童对话的,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用儿童的色彩来描绘。

(2)兼顾“教”与“学”。教材的每一个活动,或几乎每一个页面,都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提给学生的,也是为方便教师组织教学而准备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3)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我们强调拓展性,注意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避免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规定教师的教学。

3、把现代科技意识与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1)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过“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题设计时将科学知识、安全知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能力。

(2)注意历史文化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德,是人们千百年生活实践的总结。尽管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但古老的道德生活智慧仍然能给我们启迪。

4、强调活动性,鼓励创造性。

(1)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观念和习惯,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2)儿童的道德生活需要创造,也充满了创造。为儿童服务的教材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材要为儿童的道德创造留下空间。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六.强调了三条重要的方向性的教学建议,即:“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不深入,背离课程的核心价值,而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价值错误、方向偏差的情况,出现了忽视儿童、“教”为中心、活动严重形式化等现象。因此,将这三条增加为教学的原则性建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七、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1、结构框架: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2、教材倾向: 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如:体验妈妈怀孕的感受,帮妈妈洗脚等。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教材内容:

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而,教材也是开放的,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4、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5、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与《品德与生活》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6、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要作了以下修订:

1.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2.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3.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第四篇:品生 品社课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自从学习了继续教育关于品生,品社的学习,让我明白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上课。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精彩的,更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或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所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而非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促使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例如,教《交通安全标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查到的交通标志,讨论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后,利用“儿童交通安全网”,直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模拟街道上;利用网上播放的学生过马路、乘公共汽车发生的事故,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归纳出过马路和乘坐公共汽车有哪些地方要注意。鲜活的案例无声地告诉学生,不按照交通标志的要求做,会给自己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通过案例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学生的感触最深,认识更清,对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反思也更彻底。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别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盲人的活动,如蒙上眼睛走路、写字、打乒乓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因为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的不便,体会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对盲人的同情、关爱和尊重,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盲人的意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自试一试,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校园红绿灯》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和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第五篇:品生品社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思品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具体措施

1、在认真学习《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除学好《课标》之外,还要学习本校、外校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下载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生、品社课标检测题(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生品社典型材料

    以美育人,构建德育新天地 ——沂水县黄山铺镇中心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建设典型材料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1人。近年来,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9月18日,参加了《品德与社会》送课下乡活动,聆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觉三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新意,每节课都有精彩与独到之处,在看到教师用真情演绎精彩的课......

    四年级品社检测题(六)(最终版)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六)一、填空题 1、生活中有许多规则,规则给社会带来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游戏时,我们都要自觉地________,“_____......

    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

    观摩品生(品社)课学习心得体会

    观摩品生(品社) 课学习心得体会 10月16日我有幸学习了品生(品社)优质课评选活动,让我收益颇多,课上的很实在,但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这种课也正符合我对上课的理解,我感觉到非常的好......

    品生、品社教研组总结

    品生、品社教研组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品社教研组按照区品社教研要求,坚持“贴近生活,体验乐趣”的理念,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

    品生品社培训总结

    品社培训总结 华龙学校 吴月凤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远程研修学习,虽然有点累,但收获不少,感触很深。感谢课程团队专家的专业指导,感谢同仁间的真诚交流和互相帮助。在研修中有幸认......

    五年级品生品社练习题

    五年级品生品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条长河是( B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珠江 2: ( C )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A:南胡 B:洞庭湖 C:青海湖 D:鄱阳湖 3:我国第一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