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化学教学研究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由于认知是行为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给化学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一、教师的认知偏差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高中化学论文--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论文 化学与生活之化学与环境保护
高一6韩泽龙
引言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人们试图通
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
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
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
绿色化学 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
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
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
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
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
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3含义及作用
1.减量.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2.重复使用。既是降低成本 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3.回收。可以有
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4.再生。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5.拒用。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
程中使用。
化学与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人工降雨 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防治污染
人工降雨 基本原理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
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化学催化剂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凝结固态。干冰的温度是摄氏的负78.5度,因此在保持物体维
持冷冻或低温状态下非常有用。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可以用隔离手
套来做配置。干冰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许多层面了,干冰在增温时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
气态,直接转化为气体而省略掉转为液态的程序,因此其相变并不会产生液体,也因此
称它做“干冰”。
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黄色粉末,见光分解,并大量吸热,先变
灰后变黑,不溶于水和氨水,用于照相术和人工降雨的晶核。
汽车尾气净化
第三篇: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体会_化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比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我觉得,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0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即使是本学科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化学科成绩不断地得到了提高。我们要不断地扩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现在走向未来领域。通过研究性学习,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高中化学论文--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论文
化学与生活之化学与环境保护
高一6韩泽龙
引言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人们试图通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
绿色化学 1 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3含义及作用
1.减量.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2.重复使用。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3.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4.再生。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5.拒用。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化学与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人工降雨 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防治污染
人工降雨 1 基本原理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化学催化剂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凝结固态。干冰的温度是摄氏的负78.5度,因此在保持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下非常有用。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可以用隔离手套来做配置。干冰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许多层面了,干冰在增温时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直接转化为气体而省略掉转为液态的程序,因此其相变并不会产生液体,也因此称它做“干冰”。
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黄色粉末,见光分解,并大量吸热,先变灰后变黑,不溶于水和氨水,用于照相术和人工降雨的晶核。
汽车尾气净化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及固体颗粒物等,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
主要成分及危害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烃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主要是在局部缺氧或低温条件下,由于烃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混在内燃机废气中排出。当汽车负重过大、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会明显增加。一氧化碳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低的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它的溶解度很小。一氧化碳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血液后,会和血液里的红血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携氧能力下降,使人体出现反应,如听力会因为耳内的耳蜗神经细胞缺氧而受损害等。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二氧化硫,是我们空气系统存在的最大隐患,目前也只能通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来减少二氧化硫对我们的危害
废水处理
适用废水
(1)染料、化工、制药废水;焦化、石油废水印染废水;(2)皮革废水;造纸废水、木材加工废水;
对脱色有很好的应用,同时对COD与氨氮有效去除。
⑶.电镀废水;印刷废水;采矿废水;其他含有重金属的废水; 可以从上述废水中去除重金属。
⑷.有机磷农业废水;有机氯农业废水;
大大提高上述废水的可生化性,且可除磷,除硫化物 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后两种处理单元又合称为膜分离技术。
结束语 其实细细观察化学就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中,它仅用每一个细微的反映和生成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的课题是化学与环境保护,在这一方面,化学既产生了有利于环境治理的物质同时人们也巧妙地想出了环保的办法,但是21世纪的人口巨大压力和生产制造的巨大需求量让我们的地球不堪环境污染以及各种微生物物质的威胁。我们能做到的是动用我们的双手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传播以及在化学学科学习得更加出色,化学视角更加宽广,简单高效地利用化学能改善我们的环境,最终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在有自己双手创造的零污染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即要意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等。
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燃烧与燃料》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在《金属》这单元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化学改变了世界》部分,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又如铁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缓慢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这揭示了化学变化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说明了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名化学教师,应当知道,所教的书不仅仅是化学,其中有着比化学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这些内容,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化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中的优良品质教育
1、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2、身教重于言教。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民族素质需要提高,德育必不可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要根据其学科特点,扎扎实实搞好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