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优质课背景下的教学常规
生物优质课背景下的教学常规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常规每天都在做。但要把教学常规做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从平时做起,打好基础。严格落实好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自习辅导、命题等教学常规中好好研究探索,使每一节课都是优质课。
一、备课是智慧的提炼
备课首先要熟悉大纲要求,深入钻研教材,通晓全套教材。在每单元教学开始前,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探讨“双基”的具体内容,挖掘思维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要素。在研究把握各单元、章节和有关课题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随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知识缺漏,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健全学生的学习档案资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也要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根据生物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双边活动形式,对所用的教具、提问的内容、板书的编排、实验的程序、例题的配置、作业的布置等做出系统周密的考虑。
自己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是大家智慧的汇集,是自己智慧的升华。生物的总复习中,集体备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集体备课时结合复习资料认真研讨课堂教学,每节课教学任务要明确,哪些需要重点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题要留做作业,哪些内容要在自习的时候处理等,对这些问题都要一一讨论并确定下来,还有一些是在上课中学生想到的好的方法,集体备课时也在一起分享、交流,并在第二天的课中再与学生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收获颇丰,既能提高自身的做题水平、业务能力,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上课是凝聚智慧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传授知识、形成习惯和培养思维”的三维目标。学生和教师进行课堂“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一种对话,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有效交流”中,学生活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在师生的交流中,课堂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变得精彩无限。为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自己要准确把握好教材、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在上课之前尽量做到说课、讲评、反思,汇集成较完美的一节课。
三、自习是智慧的反刍
高三生物总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立足于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要着眼于提高能力,深化思维;既要在复习中抓好基础提高能力,又要避免“题海战术”,因此复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因此在一轮复习时重点强调了三抓,也就是抓基础、抓核心、抓反思。学好生物同样离不开做题,做大量的题,但绝不是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老师常常抱怨,这个题做过好几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的错误强调多少次了,学生还是会犯。多半是落实不到位,落实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落实的时间也只能是在自习上。那么自习的任务就很明确,就是整理当天课上的错题,反思总结。反思总结这个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以及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维的习惯,反思总结做错题的原因。在整个自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坚持的原则就是宁可少做10个题,也决不因为赶进度,把学不会的知识点囫囵吞枣应付过去,避免再次遇到还是不会的现象。把自习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的时间慢慢体会、消化、吸收。
四、检测是检验智慧的标准
检测命题应以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考试说明、教材、?W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目标生成为依据,要特别注意“四突出”,即突出题目的典型性(重点、共性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针对性(高考的考点、学习的弱点)、开放性(拓展视野、发散思维)、简约性(将试题改编为判断题)。因此,呈现到学生面前的题目要有梯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与覆盖,从而保证学生逾越思维障碍,突破薄弱环节。因此,在检测命题的时候都要精心设计,试题要有区分度,还要兼顾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单元过关检测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所熟悉的基础知识,以基础知识为主,灵活多变,这次从这个角度考查,下次还是这些内容,但是视角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查,去安排设问,要求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要活学活用。试题首先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命题首先考虑重点内容,设定考查重点和层次要求,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体现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命题中也不忘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因此试题一定要体现对个性品质的考查,进而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有创造性的答案。
除上述重要的几点外,还要布置作业和课后反思,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典型题的练习,巩固基本知识概念,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形成能力。课后反思,应趁着记忆清晰的时候,把这节课的得与失、经验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找出关键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每堂课的教学是一件不易的事,有汗水也有喜悦,更需要自己用心去思考,去反思,去实践,去总结。
作者简介:魏新焕,女,出生年月:1969年8月,职称:中学高级,山东省莱芜市凤城高级中学教师。
编辑 李琴芳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抓好“三不”突出“三实”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向常态教学过渡。针对如何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这一专题经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达成以下共识:学校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要抓好“三不”突出“三实”即:要不搞形式、不摆架子、不走过场,要讲究一个“实”字,即:“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讲求实效”。具体做法为:
一、领会常规、活用常规。
1.学习常规,提高认识。把落实教学常规活动搞得让教师既怦然心动又扎实有效。学校每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并把对教学常规的学习与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使落实常规的过程,成为对教师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的过程。让所有的教师在学习中,进一步接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进一步加深对常规的认识。
2.领悟常规,活用常规。教学常规是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纲要,如何克服机械的强行照搬,是落实好常规的关键。根据规范的要求,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相应的制度、细则等。以此达到活学活用常规。让常规真正起到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
二、做敬业务实的管理者。
制度的制定,常规的落实,必须有坚强的执行者,否则形同虚设。为此,建立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的领导机构,科学制定监督机制、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将常规通过教师的领悟落实在教学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也只有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常规落实常抓不懈,避免走过场、演假戏的不良现象发生。为此,广泛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促常规落实的局面,是常规落实的保证。
1、建立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领导进课堂制度及听评课制度,确保常规落实在教学实际中。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采取学科跟踪指导的措施。深入到每个教研组的中层以上领导,全过程参与本组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等活动。定期汇报本组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本组教师的教学予以指导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确保常规管理的实效性 教导处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常规能否落实到深处,教导处责无旁贷。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每次上级的检查只要获得名次,对教导主任按镇抽考同档次给予奖励。通过实行周通报制、周例会制、月总结制来定期抽查、普查、反馈、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常规管理落实在平时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对常规植根于教师的教学行动中会起到 “不言自威”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是落实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研组长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教研组长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施常规,无形中对常规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研组长又是学校落实常规的管理者。在他们的组织下,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来推动全校常规落实。
4.三、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做是落实教学常规的基点。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落实教学常规展示课工程。即:要求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一个“一”字,即一定落实教学常规,严格施教。以此确保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
四、注重过程管理。
在落实教学常规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五关”,即:抓好备课关、立足上课关、严把作业关、把好分析关、强化辅导关。从而优化过程管理。
五、突出双基,深入教学一线,做好调研分析。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基础,而各科的基础知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我校不但注重从一年级抓起,更要从拼音,生字词,计算能力抓起。每月都要进行“基础知识月月清”主要调研各学科百分学生的百分率。以此来加强各科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丰厚文化底蕴,是落实教学常规的根本。
教育为本,文化是魂。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教师文化,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最终才会有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为此,学校努力造就出一支善于打整体仗、打硬仗的教师队伍。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具备为事业拼搏进取的崇高师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更把这种教育情怀融入教学实践,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自己的爱心和自身行为感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履行着他们的神圣使命。这样,教学常规就会自然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使各种制度不言自威。
总之,认识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教学常规,是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实践永恒的主题,“做好常规就是奇迹”,只有做好常规,学校的教学才会精彩,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常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常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有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复习与考查及教学研究等环节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抓不好,都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以下要求:
1、制定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必须制定出教学计划,一式三份,一份留个人使用,另两份分别交教研组和教导处。
(1).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二是熟悉教科书,明确重难点;三是熟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能力等。教学计划必须与学校的工作计划保持一致。
(2).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学生、教材等情况的分析;
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③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 ④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⑤后进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⑥业务学习、教研教改及教学活动安排。
2、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在假期中通读教材,了解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并提前备好一周课,平时也要做到超周备课、课前复备。
(2).备课要求:
①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②深入钻研教材,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体系与结构。
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情况。
④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认真写好教案,要做到:
A: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B: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C:教学方法恰当、灵活,有学法指导; D:教学环节严谨,层次清晰; E:标明课内、外作业; F:列出板书提纲;
G:注明所用教具,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H: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不抄袭、生搬硬套他人的教案和课件。
(4).课后要写出“教学反思”,以备以后教学借鉴。(5).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参加集体备课,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做到教学计划、内容、要求、进度“四统一”。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基本要求是:
(1).教学准备充分。教师必须准备好上课所需的各种教学用具,于上课铃响前3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上课铃响后,进入教室组织学生“起立”上课。教师进入课堂后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不允许在上课中途让学生出班级替教师拿取所缺教学用具。下课铃响后,教师必须及时结束授课,组织学生“起立”下课,不得拖堂。
(2).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要仪表端庄,为人师表。男教师不留长发,女教师不化浓妆,不戴大而重的首饰。不带手机进课堂,课堂上不抽烟、不与外人交谈。除特殊情况外,教师不准坐着上课或把腿搭在讲台上讲课。
(3).教学氛围和谐。教师要以人为本,积极创设民主、公平、平等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发言、多提问,敢于质疑、善于讨论。严禁讽刺和挖苦学生,尤其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师讲课要使用普通话,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板书设计合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字体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严禁随意乱画。
(5).教学内容正确:
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教育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可测性。②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做到知识系统条理,层次分明,概念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教学方法恰当。要选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教与学和谐统一。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教给学生知识与教给学生方法结合起来,把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努力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7).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学结构符合课型的特点,不摆花架子。
(8).教学手段先进。要充分运用仪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电教设施,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1).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堂作业的训练和检查都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外作业的布置要符合“四性”。
①目的性: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针对性:突出重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类训练。
③科学性:注意知识能力训练的前后衔接,各科要顾全大局,精选习题,难易适度,份量适当。难度以大多数学生水平为准,兼顾优生和后进生。中学作文每两周一篇,周记每周一篇,小学三至六年级增写周记;其他书面作业每周一次。课外作业总量每天控制为: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
五、六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两个小时。
④多样性: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如复习、预习、口头作业、阅读课外书籍、社会实践等作业。做到笔练、口练兼顾,理解概念和实验操作兼顾,听说读写兼顾,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兼顾,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2).作业训练要坚持严格要求。要教育和指导学生独立、认真并按时完成作业;对作业的书写格式要有明确、具体、合理的要求;培养学生诚实、认真、严谨的良好学风。
(3).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量要适度,要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防止“题海战术”。
(4).批改作业要做到:
①及时认真。一定要在下次上课前把作业发还学生;教师的批语要贴切中肯,简明扼要,具有指导性和鼓励性并写明作业等级和批阅日期。
②批改作业的方式分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师生共同批改等。但无论那种形式,教师都必须通览作业,掌握情况,以便改进教学。
③对后进生要尽量用面批面改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④要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主要成绩与问题、情况分析等并定期对批改记录进行整理。
⑤及时讲评。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检查作业,弄清错误的原因,自觉订正;对于作业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要认真讲评。讲评要有计划性,不可挤占新课的时间,造成“恶性循环”。
5、辅导
课内、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因材施教、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1).课内辅导
①课堂辅导要有计划性,集体辅导要排入教师的课程表。②要坚持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可采用释疑、补课、介绍补充材料、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举办讲座等形式,但不准用辅导时间讲新课。
③课内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后进学生。(2).课外辅导
①课外辅导要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使辅导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做到辅导有教案、有总结、有记录。
②课外辅导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各学科兴趣小组等方式。③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校办工厂等要积极协助教师开展活动,办好兴趣小组。
(3).辅导内容及措施
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辅导内容。④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知识讲座,动手制作教具或模型,开展社团活动等,充展示学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才干。
⑤对后进生,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耐心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难,让他们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必要时可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复习与考查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熟练、深化、再提高的过程;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1).复习
①复习分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期末的综合复习等。复习重点是巩固“双基”、提高能力,但在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和能力层次上要有所不同。
②复习要有计划,要备好、上好复习课。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大复习课的容量,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③全学期停课复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周,毕业班也不得过早结束新课,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复习时间。
(2).考查
①考查主要分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形式。②平时考查以作业、课堂提问、练习、小测验、作文、实验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
③考试仅指期末、期中的统一考试。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
④考试命题的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全面考查,突出重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命题前要列出“双向细目表”,科学安排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确保试卷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导向性。
⑤严格考试纪律,不得弄虚作假。让考试成绩客观地反映出教学效果。
⑥试卷批阅要依据评分标准或评分意见,采用流水作业法,不得自拟评分标准或随意修改试题答案。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不错不漏、宽严适宜。
⑦考试后要认真写出试卷分析,根据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学生成绩分布图等作出综合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订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7、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培养一支业务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切实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坚持业务进修,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系统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和参考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县)、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以获取教改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素质。
(2).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奋发进取,互相听课,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每次听课后都要写出自己的意见或评语,期末由教导处或教研组检查听课纪录。
(3).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研课题实验;主动上好公开课、观摩课和示范课;积极参加校外的听课、参观和教学考察活动。
(4).教师在学期、学年结束时,必须认真写出教学工作总结。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②学生学习情况;
③教研教改方面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或教改实验报告; ④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⑤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情况; ⑥后进生转化情况; ⑦培优目标落实情况。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写写帮整理)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 文昌市罗峰中学
邢福标
这次有幸参加了文昌市中小学教导主任业务培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听取了专家的精彩报告和兄弟学校的经验介绍,而且参加了分组交流讨论,感触和收获很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今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形势更加严峻,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认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行为准则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提出相应的要求,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制度可循,有规定可依,避免管理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用制度管理学校全体教师,靠全体教师管理学校,大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师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开学初的制度计划到日常工作中的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质量分析等。要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就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认真落实每一环节的工作,步步踩实,突出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目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对教师的备课、教育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做好记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中恳的改进意见。
三、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上,更要反映在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深钻教材,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胆尝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师的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探求新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精心编选学科资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学生的训练是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效率低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使训练能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教学要求。学校要建立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监控作业布置、批改的有效措施,规范作业布置、批改要求,并做到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同时要控制考试频度,杜绝考试的随意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
五、坚持测试分析,落实精细化管理
教学管理要精细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抓住教学效果测评的精细分析。学校可以对期中、期末两个大考的测试数据分析,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教”的一个评价总结、对比反思,而且能从中查找问题,找到位置及努力方向。通过成绩分析,可以较量化的显示各班各学科在某一阶段内的学习状态、年级位置及存在问题;同时通过积累相关数据,为学生的进步成长作量化比对,有利于任课教师的教学调整及自我完善。
六、教师培训,常抓不懈
现代教育需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富有创新意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训,可以采用校本培训为主,结合校外培训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且常抓不懈。
七、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指导
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要坚持“互动、对话、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深入教研组,与老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学工作,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深入学生,和学生座谈,了解教情和学情,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三深入三指导”的目的,就是使教学管理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常规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牢记教师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做好一名教学校长
吉林省柳河县教育局/陈明秋
常常,有许多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在当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感到不顺手,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更令人感到茫然与困惑。为此,柳河县教育局就这一问题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聘请了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级教师、柳河九中党支部书记兼教学副校长贾东升同志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培训。柳河九中是地处县城边缘的一所初中,原先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无论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还是学校环境都属三流。教育局对其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后,近几年,柳河九中在各个方面开始突飞猛进,特别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颇具特色。其学校的管理经验,在全县各个中小学中均属一流,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借鉴,笔者经过仔细疏理,将其优秀的做法呈现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教学管理特别是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有效的将常规教学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呢?经过积极思考和探索,柳河九中基本构建起了符合本校实情和教师自我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即:管理更有效,教学更创新,“抓好开头,精细过程,关注结果”的管理思路。(有效---就是科学、规范、制度化。管理与活动相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就排课表都要讲究科学、规范、艺术。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立备、上、批、辅、考的管理体系,发挥热炉效应实施制度化管理。创新---就是不断研究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高效。抓好开头---就是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育局教育科工作要点,反思上学年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完善各种常规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学期初全面部署,使全体教师开学伊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清晰、明确。精细过程---就是重检查,重落实,重调控,实施周量化、月量化考核制度。关注结果---就是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合二为一对教师进行考核验收。)发挥集体智慧,创新备课流程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往往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与学情况的重要内容。就教师备课现状,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也就是关注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二是教师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包括参考教案,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多。三是教案写的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四是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所以抄教案,应付检查的教师比例不在少数。五是集体备课就是个体教案之和,使集体备课有形无实。--—目前,初中的教学校长大多数都在兼课,所以教学校长们应该会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教师对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备课既有形又无形(备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有动、有静。所谓“动”即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的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以及同伴对话;所谓“静”即备课的结果最终以静态的文本“教案”呈现出。所以,备课的过程既有形又无形。所谓“有形”即它最终以看得见的“教案”呈现出来,供教师上课参考;所谓“无形”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很多考虑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些无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对备课管理他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校本培训备课引领(针对老教师的陈旧观念,新教师初浅的备课功底,通过间接经验、集体智慧、名师备课观转变观念,掌握备课技能。);二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集体备课教研方案;;三是小组合作;四是教案的检查与管理。
改革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优化系列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课是教师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上课,按照何种理念上课,是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抓教师的上课,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整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管理永恒的教研课题。具体做法:
一是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每学期八个业务学习讲座: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改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二是开展学期初听评课活动月(有针对性开展活动,两个实例:一是一数学教师的课,提前布置,组织年级学科组听评课;二是不通知听课,一语文教师的两节课。另外听、评课有好多好的办法。)三是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呈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同一个内容的课,由不同教师上,就会有不同的设计、构想、方法、风格、策略。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有比较就会有鉴别,通过对课多角度的对比为集体教研提供很好的教研平台。如果说看一节课好似雾里看花,那么“同课异构”好似拨云见日。);四是开展“三课”与“新三课”活动;五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制度。(教务处每节课都有专人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入月考核。)
创新作业与批改制度,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名师语:“作业与批改是教学中的大事,它能体现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学校应当在教学中把好作业与批改的质量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批改作业中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他们做法尝试:一是“自改”(课下);二是“互批”(课上);三是提倡面批;四是作业检查与管理。(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规范考试环节,以考促进教学
质量检测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便于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考试和质量分析进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他们的考试流程:一是年级教师互换出考试题;二是密封阅卷;三是多元化质量分析;四是试卷的积累与利用。(建立学科资源库。)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事研究虽然会牺牲教师的一些休息时间,参加研究虽然会增加教师一定的工作强度,但耕耘了,就会有收获。窦桂梅在《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书中谈到:“研究是我发展的动力源”,“研究伴我成长”这是窦桂梅从事教育科研的切身体会和肺腑之言。学校的具体做法:主题教研活动初见成效。主题教研,就是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又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他们本学期的教研主题是“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课题的确立源于教师课堂讲的过多,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源于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呼唤;源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功的课堂教改实验的启示。开放式教学模式源于分课题的开放。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过程是:研究制定主题教研方案---思想动员---集体研讨---课堂实践---成果验收。确立分课题研究计划---确立课题---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研讨反思---成果展示。一所名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追求的五个字:“强化一个实字,讲究一个严字,重视一个量字,坚持一个恒字,追求一个新字。
一个好的教学校长最应该做的事
一是每天都要挤出业务进修的时间,学习理论,学习经验,汲取营养,指导实践。这是做教学领导的最起码的职业底线;二是教学校长应该具备三种意识:“能力、角色、团队。”三是教学校长要兼课,在教学第一线引领与辐射,收获信息,以便于行动研究与管理。四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五是是细节决定成败。
上海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徐匡迪的三句话有助于我们思考:“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愿奉献、求真、创新成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晓芳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的复制》一节中,教材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该内容却是学生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好材料,因此教学设计时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中【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
,即。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3、请尝试用图表示沃森和克里克以及你推测的方式。
【DNA复制半保留方式的探究 】
在作出假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后,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下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演绎推理:
问题1:如果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和子二代DNA的组成是怎样的? 请尝试用图来表示。
问题2: 如果要在实验中直观地区别或“标识”母链或子链,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3: 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用什么元素?
问题4: 如果亲代DNA是含15N,放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请图示:
问题5: 要验证上述预测,就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DNA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6: 如果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会怎样分布?请在图上标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推理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如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作出假设——DNA半保留复制;推理——设想实验的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验证推理——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试验,思考:
1、你认为DNA的复制需要些什么条件?
2、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3、加入了少量DNA分子才能使DNA的含量增加,说明什么? 结论:根据康贝格实验可知,DNA复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
二、以平等交流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激“动”的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为引导学生讨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生长状况,然后分析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出矛盾,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接着通过对曲线分析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PPT展示下图:
读图一思考:
1、比较三条曲线说明什么?每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什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2、图中AA/、BB/、CC/阶段体现的生长素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什么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曲线中A、B、C三
图一
图二
点,A/、B/、C/三点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读图二思考:
1、该图中如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2、如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3、如果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在图中的A点,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多少?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中,对同源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的关键,采用了先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手工制作同源染色体,目的是加强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两对或三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时动画辅助加强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其意义,再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效
果非常好。再如在《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类型配子的产生较难理解,可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拿一个基因模具,两两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然后自由分组,共组两组同时进行,展示结果,不难发现两对等位基因可产生四种配子。教材中这样内容很多,要善于加以利用。
总之,在这些教学设计中,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卫东:融入课程标准理念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04.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
晓
芳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