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市级课题《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研究》开题以来,参加研究的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由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困惑,需要了解和掌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策略。我作为从事课题研究和科研管理的实践探索者之一,从抓课题方案的落实、抓学习准备、抓实践课质量、抓汇报工作、抓论文撰写、抓成果汇总六个方面来谈谈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
一、抓课题研究方案的落实
自从我校市级课题《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研究》立项起,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这一计划不但是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而且还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如在一、二年级数学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教研组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评价研究的中,第一阶段就开展了如下课题研究活动:一是学习研讨数学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实践研究的要求;二是按年级教材内容要求分工合作;三是尝试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四是课题组开展课题实践课的交流、研讨活动;五是向县教研室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困惑。六是各研究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撰写论文。按照这样的活动计划,使课题的实践操作有纲可循,有序可做,使课题的研究方案得以有效落实。
二、抓课题的学习准备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进入文献研究阶段和反思计划方案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上网查寻、查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认真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是课题研究的一种意义的体现。可进一步丰富充实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确定及前测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
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慎重选用,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功的体现;对研究步骤的认真规划,能使课题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题研究阶段如何加强学习呢?除了依据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请他人帮助,或上网查寻,或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总之,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加强学习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抓课题实践课的质量
课题实践课围绕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因而教师结合课题的要求而上课。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教师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首先要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动机、原有认知水平、多路思维能力和学法有效运用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我校在研究此课题中,所上的课题实践课就紧紧围绕着这课题的研究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关系到教师有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因此,我积极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地上好课题实践课。
四、抓课题研究的汇报工作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教师教科研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必须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汇报自己的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和汇报学习了那些课题相关理论及资料;进行了那些课题研究活动;还要汇报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和遇到的困惑;最后还需就今后课题继续研究提些设想和看法。强调课题负责人汇报内容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地如实汇报。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
其次要会汇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物化成果。如获奖及得到好评的课题实践课,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等。
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感触,如一次问卷调查;一次课题访谈;
一堂课题实践课;一次课题研讨会等,教师会从这些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一些启示。教师要像撰写教研、教育日记那样,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课题研究中 的体会写成访谈记录式的报告;或写成课题实践课的教后感;或写成课题研讨会的启示录等。经常撰写课题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体会,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课题相关的论文的撰写,应注意慎重选题,选一些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较易获得成功。如本人撰写的《用发展的观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论文时,听了几位教师的课题实践课,感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在实践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本论文获省级三等奖。因此我认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的阶段研究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撰写的论文若能得以发表,不但能激发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而且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六、抓课题成果材料的整理
参研教师认真按课题计划的要求去实施课题的操作要素,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研究,会逐步显示出成效来的。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整理和反思成果材料,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变化加以整理。一方面是教师对研究对象——学生施加了研究变量,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得出一些评价结论;也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也可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自身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所得奖项,还有就是教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所取得的成果,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作为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总之,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有效运用课题研究的相关策略,按照上述“六抓”策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的准备阶段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上好课题实践课;在课题的深入研究阶段要撰写研究论文;在课题的研究阶段要整理和反思研究成效;在课题的汇报交流中要展示研究过程;除了要注意采纳这六方面的课题研究策略;开展课题有效调研活动;组织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讲座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求真务实地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实施
江门市新会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落实集体研讨制度和备课组长负责制度,落实研讨的时间、地点,责任到人;二是改进集体备课的方法,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预习题;三是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阶段也不能呆板地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情景、班上学生的现场反应进行适时调整。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问题探讨”来引入新课,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探讨”都设置得很理想,有些问题就流于形式和机械,甚至有点牵强。例如《DNA的复制》这一节的问题探讨中举奥运会会徽印章的制作为例,它的问题是“想一想,如何才能将两个印章做得一模一样?做成后又怎样验证这两个印章的相似程度?”它的目的是想要引起学生思考全保留和半保留复制的不同?可是,我发现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参于程度都极为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在讲授必修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我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了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串,把难点分散,逐个突破。当我讲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后,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
出性状分离概念)(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其实,教师提问的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且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
3、有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例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是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生物学过程直观明了。但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平常的课,教师通常会运用PPT来制作课件,成本虽然比较低,但这种课件往往只能够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学生的实验也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如果说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评价则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的教学效益打下了基础。这就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用它来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切实使教学效益获得可持续的提高。
教学评价应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好三个维度,不断改革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
2、《生物1》、《生物2》,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牛
莹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 创新 课程结构调整 教学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
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基础教 [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
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的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由教师包讲、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重要的内容。这种只重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死记硬背的教师,再由这批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师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师队伍,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重视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能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师院校教师还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多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了解和关心国际教育改革动态,掌握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鼓励师范生主动接触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对教育改革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二)高师院校要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与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和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的趋势。这一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照顾到学生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使课程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中小学综合课程和设立,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和联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改革师资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切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师范生是按学科专业来学习,片面强调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全面精深的掌握,片面的割裂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还有的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直接不用进行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人为的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完全忽视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增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担任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需要,高师院校应该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综合课程师资历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师院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使文科学生可以学习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吸收文科知识,文理相互渗透,并积极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和专题,提高师范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20世纪中叶,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兴起。正如西方教育家们所强调的:“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门职业,就得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像医生那样‘分析’、‘诊断’、‘开处方’,能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专
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正在成为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文化学科的专业训练,轻教育专业训练的倾向。所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在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中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而忽视对教育素质的训练。这体现在:首先,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十分单一。在大多数高师院校,有关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个别学校开设了微格训练。相对于专业课门类来说,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课时也相对少很多,由于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课程也是师范生最不重视的。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业相比,差别就在于没有设立这几门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固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那种“茶壶里煮饺子”式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增强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课时和门类,实现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当成为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与医生都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但比较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训练与所获得的职业经验比师范生多得多,从适应岗位和角度来说,医学院的学生比师范生更早地进入角色,原因就在于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过短。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大约是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15周,法国27周相比,真是少得可怜了。再由于实习的时间少,实习任务相对较重,对于师范生来说,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这些项目,时间十分紧迫,所有的项目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娴熟地掌握,更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这样,师范生与正式教师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隔离,造成很多师范生在工作一两年后还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用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高师院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和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前锋,而实际中,高师院校比起中小学来说,是最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是采用“教案、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其中,不乏有经济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的中的运用,可以增加课时含量、提高课时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点,引入CAI课件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和师范生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自身的改革,挨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动向,加快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加快的步伐,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1. 2. 3. 4.
[参 考 文 献]
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教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姜永杰.新世纪高师培养模式初谈[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林正范,徐丽华.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师课程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李永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