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

时间:2019-05-12 12:1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

第一篇: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坚持高校主体。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八)优化学科布局

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十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重要源泉。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坚定对发展知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建共建等行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带动作用。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十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大学章程,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十四)明确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十五)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

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十六)拓展学科育人功能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

(十七)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

汇聚拔尖人才,激发团队活力。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十八)增强学科创新能力

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十九)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五、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

(二十)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加强督导考核,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机械分派任务指标。

(二十一)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十二)加大地方区域统筹

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形成“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设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

(二十三)加强引导指导督导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权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支持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诊断、督导,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推动地方落实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二十四)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

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政策协同、分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第二篇: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区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乡镇商业中心是指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规模适度、业态合理、管理规范、整洁亮丽的中心商业街区,是集购物、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小型购物中心。为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现对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提出下意见。

一、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意义、原则、目标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重要阶段。乡镇商业中心,是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有利于搭建农村商贸流通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就业;有利于提升集镇形象,完善集镇功能,增强乡镇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对于早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原则

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从规划的理念、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做到人本化,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二是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因素变化特点,既尊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尤其要考虑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比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规划,构建全市乡镇现代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三是因地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要体现各自的特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在制定规划时凸现特色,建设有特色的商贸服务网络和商贸文化。四是功能协调,产业配套的原则。兼顾商业中心与其他产业之间,尤其是和旅游业、特色农业之间的功能配套,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得到较大发展,60%的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中心(商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商业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心镇建成商业中心,80%建制镇和50%的建制乡建成商业中心,形成以县城商圈为核心、乡镇商业中心为支撑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建设乡镇商业中心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选择模式

乡镇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乡镇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南,按照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商业设施建设规划开发建设。在商业中心的模式上,应该因地制宜,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做到“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可以采取“中心广场+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也可采取“广场+商业步行商业街”或“商业步行街+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在开发建设上,一是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的方式,由开发商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二是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与开发商投入相结合,由政府与开发商共建的方式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三是采取政府、开发商和居民户共建的方式开发建设乡镇商业中心。

(二)因地制宜确定规模

各地应根据区位、人口、消费水平、产业特色、经济发展速度和辐射范围等实际情况,确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合理规模,过大易造成商业设施闲置和浪费,过小则不利于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原则上市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在5—8万平方米为宜;县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4—6万平方米;一般建制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3—4万平方米;一般建制乡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1—2万平方米。

(三)合理配置业态业种

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应认真搞好功能分区,至少满足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商务三大功能,做到同类业态相对集中,三大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商业中心的业态业种应该配置齐全,既要有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又要配套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通讯及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业态业种,还要做到错位经营,避免造成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连锁折扣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健身、娱乐等商业设施,积极发展宾馆饭店业。根据调查,最佳业种配置应该是: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及服务业占5%。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商业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决定商业中心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商业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规划建设商业中心过程中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配套建设足够停车场(位),满足消费者和旅游团体的停车需要;要配套建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满足企业或商家举办一些宣传促销活动的需要;要搞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商业中心功能。

(五)注重培育商业文化

乡镇商业中心应该体现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是精神风貌、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集中展现。一是商业中心的建筑应富有特色,避免“千街一面”、“千镇一面”。二是应打造一批商业文化载体,可通过雕塑、小品、广告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和商业文化,既改善购物环境,又让消费者增长知识,受到文化熏陶。三是注重经营过程中的商业文化建设,增加文化氛围。

三、乡镇商业中心建设重点

(一)认真编制商业中心建设规划。各乡镇应依据各区县(自治县)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根据各镇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产业情况等具体因素,认真编制一个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商业中心建设规划。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规划要突出各镇的特点,重点规划好大型零售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旅游休闲服务业等商业网点及配套设施,合理设置业态结构和经营结构。乡镇商业中心规划应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特别应征求商家的意见,增强商业中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规划确定前,有条件的乡镇还应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力求规划更加科学完善。

(二)搞好主体商业设施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具有美化环境、展示城市形象、聚集人气商气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既是决定商业中心档次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一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是设置全镇商业主力店的场地,应该具备体量大、功能全、设计科学的特点,主体商业设施面积一般应占商业中心总面积的30%—50%为宜,以便布局主力大店。

(三)培育商业特色街。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培育一条以上商业特色街,重点是商业步行街或专业特色街,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商业步行街应根据各乡镇的城市规划,与乡镇商贸中心区紧密结合,集中布局一批大店、品牌店、专业店,建成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商业特色街与商贸中心区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呼应,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在道路上形成衔接,可按大类商品或业种分别设置,突出商业特色,贴近大众消费。建设初期不过分强调规模,通过逐步引导、积极培育得到发展。

(四)加强建设大中型超市。超市是现代流通的经营方式之一,也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零售业态。各乡镇要根据本镇商贸流通发展状况,在“十一五”期间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一般建制乡至少500平方米以上)。可结合“双建工程”龙头企业进行建设,或通过引进品牌企业到中心镇建立连锁超市分店,支持培育本土企业建立超市。使大中型超市与便利店、折扣店等小店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宾馆或经济型酒店、餐饮大店,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需要。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商业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工作。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和改善对乡镇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切实研究解决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把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推动乡镇商贸快速发展的协调机制。

(二)从政策上支持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乡镇商业中心是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重点,对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乡镇商业中心,市级商业结构调整资金将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各地应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协调银行和财税加大对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信贷支持和财政税收支持,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

(三)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商业中心。各地要把加强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与引进工业项目一样,认真搞好商业中心建设骨干项目的包装,积极制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和外地投资者投资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信发〔2010〕19号

中共信阳市委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2010年6月4日)

为进一步指导、规范和支持农民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以及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现就我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民新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市现有农户160多万户,分布在3216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庄之中。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实现城乡互动,让更多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各项改革深入进行;有利于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总之,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必将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准确把握农民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围绕把信阳市建成村镇建设样板区,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通过农民新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按照《信阳市2010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评及督导奖惩体系实施办法》要求,2010年各县区新开工建设农民新村60个以上,其中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10个(新县新开工建设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2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40个);所有市级示范村和40%以上县、乡示范村建成1个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集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零拆整建、建新拆旧;坚持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三、优化规范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

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和具体流程为:

(一)选址规划。村级组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要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新村建设地点,科学制订新村建设规划。鼓励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封闭运行,拆旧建新,滚动发展,不占或少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控制区域内的村庄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一律不批划宅基地。

(二)规划报批。村级组织将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上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县级规划部门申报。规划部门根据拟建设农民新村村民委员会的请求及乡镇人民政府意见,组织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三)申请用地。经规划部门评审同意后,以县区为单位将本拟建农民新村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并打包,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拆旧建新、自求平衡解决用地问题。正式申请之前,村级组织对拟拆旧建新的农宅进行逐户登记、造册,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村民签名盖章,所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签章同意。凡拟迁入新村的农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定退回老宅基地使用权协议,明确承诺在规定时间内退还老宅基地。对拆旧区涉及的农民住房,县区国土资源 3

部门逐户摸底,量算面积,登记造册,并留下影像资料。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前,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具体实施土地整理复垦的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土地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资金来源、后期管理等相关内容。

(四)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部门对拟建农民新村相关上报材料审查并现场察看符合要求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挂钩项目周转指标。每个挂钩项目的建新区用地规模控制在450亩左右,建新区用地规模必须小于拆旧区规模,拆旧区复垦增加耕地数量必须大于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

(五)项目实施。挂钩项目经省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后,按照批准的规模,即可组织实施。经过批准的挂钩项目视同批准了农用地转用,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设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宅基地的有关规定,贯彻“一户一宅”的审批原则。城市规划区外,乡镇规划区内的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1亩以下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平方米;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山区丘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占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34平方米;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内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集中兴建住宅小区,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小高层或者高层住宅社区;新村内部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及相关公益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六)整理复垦。农民新村建设要做到当年新建、当年拆旧,到农民新村建房或购房的农户要按照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在规定时间内腾退出老宅基地。县、乡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对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优先复垦为耕地,用于归还所借用的挂钩周转指标。

(七)项目验收。项目区实施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籍变更调查,明确地块界址。对“先建后拆”的项目区待实施完成后一并验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正式验收前,由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市国土资源部门正式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竣工报告,并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归还挂钩周转指标。验收不合格,在规定时间提出整改意见,逾期整改不到位的,收回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全部完成并归还周转指标后剩余的“三项整治”置换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其他农民新村建设;指标充足的地区可以易地有偿调剂,所得流转费用可以用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新的项目区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加强农民新村建设的指导扶持

(一)加大对农民新村规划编制的指导。规划部门要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基层科学做好农民新村规划。拟开工建设的农民新村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 5

划,街区、房屋、户型应编制方案或守则供群众选择。新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地形地貌条件,布局要合理,规模要适中,设计要实用,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完善,产业发展要有支撑。要及时高效搞好农民新村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受理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实行“限期办结制”。

(二)积极做好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申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利用农村土地规划修编,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规划;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向上申报工作,负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管理;负责将规划内的农民新村纳入土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库,组织对已腾退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

(三)为农民新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新村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保证工程质量;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节约、低碳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对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交通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出村道路的勘察、设计、建设。卫生、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的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等工程。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工作。金融机构要创新支农服务方式,简化农民建房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农民新村建设。体育部门要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一定资金优先为农民新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积极 6

落实农民健身工程。

(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农民新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及产业的配套建设上。制定农民新村建设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民新村,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的新机制。

(五)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共建新村。充分利用我市被确定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的机遇,按照“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引导村民积极筹资筹劳,争取国家和省奖补资金,解决村内道路维修、安全饮水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等建设资金,完善配套新村公共设施,加快新村建设进程。

(六)做好农民新村房产的办证工作。对到农民新村规划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土地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证;房管部门要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民新村住宅登记簿,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合法房屋进行登记,并向权利人发放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屋权属证书。到农民新村居住的村民可以登记为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双重户口(城市、农村)政策待遇,可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 7

策和国家惠农政策等。

五、切实强化农民新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改革试验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市创新城乡一化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实施。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为直接责任人,相应工作机构的同志为具体责任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作不断往纵深推进。各县区也要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四篇:建设“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加快财务转型创建一流财务指导意见

附件

关于建设“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 加快财务转型创建一流财务指导意见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若干意见》(中国华电办〔2018〕1号)提出分三个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公司系统财务要自觉置身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对接新战略,主动服务新战略,勇担新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财务转型升级,以一流的财务体系、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流的财务绩效为重心,全面推进与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一流财务建设,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和要求内涵

总体思路:以建设与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相适应的一流财务为总体目标,遵循管理会计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炼集团优秀财务成果,深化财务改革创新,转变财务思维观念,优化财务功能要素,加快财务转型升级,积极转向“战略型、集约型、价值型”财务,加快推进“共享化、标准化、精益化”建设,深化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财务信息化功能作用,全面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持续增强决策支撑、价值创造、服务保障、统筹协调、依法治企五项能力(简称“三

— 3 — 型三化551”财务体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创建世界一流财务,加快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建设。

内涵要义:“三型三化551”是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科学、先进、操作性强的财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集团财务工作纲领和行动指南。“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是导向目标、体制架构、路径方法、职能要素、动力驱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有机体。战略型就是树立以战略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新理念,坚持战略引领,积极对接战略,主动支持决策,服务发展大局。集约型就是构建以科学高效的“大财务”集约为特征的管控新架构,纵向集约管控,横向集成管理,对资源要素进行集团化运作,最终实现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精益高效。价值型就是优化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新模式,面向业务,沿着价值流,管理价值、创造价值、保护价值,是财务工作的目标。“三化”是实现“三型”的路径方法,共享化就是借助数字革命实行财务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标准化就是实行“六统一”(政策制度、会计科目、成本标准、数据信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是集约共享的基础,精益化就是持续改善、精益高效。“551”中五项内容(全面预算、现金流量、全面风险、制度体系、信息化)和财会队伍,是实现“三型三化”的关键职能和关键要素;五项能力是对财务工作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要求,是实现“三型三化”的驱动力,其中:价值创造能力为中心,其他四个能力保障价值创造的实现,反之,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又促进其他四个能力提升。五项能力具体为:一是决策支撑能力,充分发挥财务综合优势和专业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揭示问题短板,提供精准信息,发表专业意见,成为参 — 4 — 谋助手,支撑管理决策,并贯彻执行;二是价值创造能力,参与价值流业务支持并推动价值创造,开展财务(资产资本资金金融税务)运作直接创造价值,管理并保护价值;三是服务保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成为业务伙伴,面向业务,贴近一线,适应业务发展步伐,及时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四是统筹协调能力,统筹兼顾长短利益等各种关系,强化对系统财务的集约管控,加强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联动,增强与股东、客商、政府部门等相关方的沟通协调;五是依法治企能力,建设全面内控和风险管控体系,增强规则遵从意识和制度流程执行力,提高风险预警和在线监控水平,及时防范、化解风险,为集团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五棱柱模型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一流财务为目标。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为目标,培养一流财会人才,构建一流管理体系,— 5 — 产出一流财务成果,加快迈向一流财务。

2.坚持以改革转型为动力。深化财务改革创新,加快“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科学先进、精益高效的财务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系统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财务管理模式。

3.坚持以关键措施为抓手。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分类推进。抓住建设财务共享中心这个关键举措,加快云大移物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创新财务组织管理模式,打造数字财务,加大财会队伍建设力度,推动财务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

遵照《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若干意见》,集团公司“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建设步骤为:

——从现在到2020年,财务指标实现“2218”发展目标,全面完成总分模式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努力推动财务管理转型,财务管理达到国内领先的一流水平。

——从2020年到2035年,财务转型基本完成,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财务,基本实现一流财务绩效成果、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

——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财务。

三、建设任务

(一)深化财务改革创新

一是创建世界一流财务。一流财务,包括一流的绩效成果、— 6 — 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流财务体系。一流财务绩效成果,就是财务绩效结果在世界能源企业排名前列。一流财务管理水平,就是有洞察力的财务战略规划、科学高效的财务组织架构、面向业务的财务管理模式、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坚实规范的财会基础管理、有效的财务监督激励机制、卓越的财务管理能力。一流财务体系,就是形成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科学、先进、操作性强的集团化财务体系,包括预算集约管理体系、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财务信息化体系、制度体系、一流的财会队伍。

二是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建立财务、金融、资产资本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产融结合,深化资产资本资金运作,加强“总对总、分对分”企银合作,建设境外财资中心,逐步构建本外币统归、境内外互联、全球化配置的资金集约管控模式。

三是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按照总分模式、试点先行思路,稳健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对预算控制、资金结算、会计核算等事务财务进行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处理,实现“三算合一”,推动财务工作高质高效运行、管控能力大幅增强、财务转型逐步加快。

四是创新财务管控体制。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各级财务职责权限及组织结构,构建三级财务两级中心集约共享财务组织架构,构建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集约财务管控体制。

五是推进财务转型。完善财务功能,建设数字财务,加强队

— 7 — 伍建设,提升财务能力,推动基于职能的传统财务转向面向业务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价值财务服务,推动财务人员成为财务行家“理”手、参谋助手、业务伙伴,最终实现财务职能向战略型、集约型、价值型转变。

(二)建设财务标准化

建立健全“六统一”财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保障共享化、促进集约化,夯实管控运行基础。

一是统一政策制度。建立健全财会政策制度标准和制定机制,实现财会政策制度的统一管控。

二是统一会计科目。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辅助核算维度,完善会计科目与预算项目对应关系。

三是统一数据信息。细化完善财务数据信息标准,健全完善财务与业务集成数据信息标准。

四是统一成本标准。深化建设工程、生产标准成本体系。五是统一业务流程。研究制定财务标准流程,积极推动前端业务部门建立标准流程,推进业财一体化运作。

六是统一组织体系。深入推进财务组织体系优化、统一。

(三)建设财务精益化

一是研究财务投资能力与回报管理机制。以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和财务承受力为约束条件,实行稳健财务战略,将投资与量本利、资产负债率挂钩。研究有效资产管控策略,科学优化投资 — 8 — 测算模型,加大投入产出分析,积极争取增量有效资产,妥善优化存量有效资产,提高投资有效性和资产成本效益。

二是建设预算精益管理机制。研究建立刚性目标预控和动态目标预测模型,实时追踪内外部环境与因素变化,提升与外部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研究建设有洞察力的预算分析机制;研究建设经营问题解决机制。

三是开展成本精益管理。抓好工程、燃料、物资、资金“大成本”集约化管理,建立基建、技改、大修、科技等项目储备库,提升成本费用定额标准先进性,从严从紧控制各类开支,打造低成本优势。

四是应用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理论、工具、方法应用融合到“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中。

(四)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一是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健全战略目标与预算相结合、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贯通,事前综合平衡、事中跟踪控制、事后考核评估的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与专项经营工作相融合,持续开展提质增效增收节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四体系一机制”。建立预算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执行保障体系和工具综合运用体系四个体系,加强以严格规范的内部审批流程为基础、以弹性滚动预测为手段的预算调整机制建设,推动预算管理实现全员参与、标准统一、执行严格、管

— 9 — 控科学、导向清晰。

三是落实国资委绩效考核竞争力评估机制。落实绩效考核关键驱动要素工作方案,推进五个方面十四条具体举措。

四是优化内部经营目标核定机制。优化分类经营目标核定模型,加强预算、监管周期、中长期规划有序衔接,科学合理核定积极的经营目标,健全预算编制、目标分解机制和模型。

五是强化预算过程管控。优化日经济系统,加强预算与业务信息集成,强化信息系统预算执行功能。健全预算月度报告制度,构建精准预算分析模型,挖掘价值效益关键点。

六是强化预算绩效考核。创新预算考核方式方法,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探索开展预算执行结果的非合理性偏差问责,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确保经营目标有效落实。

(五)深化资金全过程管理

一是提升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强化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资金全过程集约管控。全面统筹资金预算,动态协同其他财务预算和业务计划,深化资金和投资项目一体化管控,做到年预算、月计划、周平衡、日监督,确保资金可控、受控、在控。

二是深化融资统一管控。统筹配置公司系统存贷款资源,拓宽商业银行授信空间,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突出“保量控价”要求。集约调配融资资源,创新金融工具、扩宽融资渠道,实现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相补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匹配、境内融资与境外融资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结构,提升资金保障能力。

— 10 — 三是深化资金集中管理。按照三个100%的目标深化银行账户、现金存量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优化账户管控标准,实施账户总量管理,完善账户在线监测功能。拓宽资金归集范围,增加财务公司直联行,压缩网络外资金余额,健全完善公司系统高度集中、统一管控的资金管理体系。优化结算流程,拓宽统一平台,强化集中结算。探索境外资金管理归集模式,形成内外统筹、股债联动、经营优化的资金管理网络。

四是创新资金运作模式。强化总部资金管理决策中心、配置中心、协调中心定位,健全财务、金融、资本一体化服务方式,提高集团化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提升资本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深化产融结合,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化程度。

五是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研究建设资金调度监控系统,加强对资金调度、资金收支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新增担保和委贷,避免资金风险逐级上移。组织开展资金安全检查,重点关注资金链风险,健全资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税务筹划管理。税金成为继燃料成本之后的第二大经营现金支出,做好税收筹划,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业务融合,夯实财税基础,加强业务指导,增强风控能力,持续提升财税管理水平。

(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组织

— 11 — 架构和职责,优化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稳步推进三级单位推广建设,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集团公司全范围覆盖;推动风险管理各项机制有效运转并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企业风险识别、预判、防控能力。

二是强化重大风险管控。研究建立对重大经济事项(如投资、并购、燃料、海外业务等)、特别业务事项(如处僵治困,关停、注销、撤销企业)和重点风险隐患(债务风险)的专项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机制,实现重大风险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管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进一步融合,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服务于重大事项决策的能力。

三是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持续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严格评价、考核与改进,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优化良性循环。

四是狠抓财务风险防控。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机制、重大财务事项报告机制,以及财经纪律执行通报和问责机制。深入开展财务监督评价,巩固内外部检查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将财务风险管控指标与经营预算控制指标有机衔接,实现由被动应对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

五是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抓住违反财经纪律典型事件,编制典型问题案例库,建立案例分析和通报机制,进行警示教育和风险提示。借助审计署、监事会等外部监督检查和内部巡视、审 — 12 — 计等,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整改和问责力度。

六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和合规意识,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培育华电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七)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快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核算一本账、报表一键式、预算一条龙、资金一张网、业财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和关联交易对账系统,完善日经济分析,部署应用财务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

二是深化业财一体化建设应用。完善财务业务协同处理规范,深化财务与业务系统集成应用,重点规范燃料、营销、基建等前端业务,实现业务财务数据源唯一,提升业财一体化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

(八)深化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财务标准化建设要求,搭建涵盖通用类为主、补充类为辅,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守则)三层次的统一的制度框架、清单和格式模板。

二是推进制度建设全生命周期管控,规范公司系统制度立项、起草、审批流程,强化制度执行、监督与考核,建立动态评估和优化机制,不断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三是推进操作守则全覆盖,以业务流程图为载体,分业务板

— 13 — 块制定操作模板,缩小公司系统管理差异、打通制度管理层级、固化管理流程,实现操作流程化、规范化。

(九)深化财会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财会队伍建设制度,明确财会队伍建设目标和激励培养责任体系,推动高级财会人才使用,推动财会后备干部的选拔,完善华电特色的财会培训体系,提升财会人员能力,最终打造一支一流财会队伍。

二是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把握大局、统筹协调、科学决策能力的总会计师队伍。2018年底完成二级单位和70%重点三级单位总会计师配备,到2020年配齐重点三级单位总会计师。推进总会计师履职尽责,拓宽总会计任职渠道和晋升空间,探索试点总会计师委派制。

三是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财”、“聚财”、“生财”能力的领军型、复合型、专家型、国际型财会人才队伍。用五年时间,实现新增会计领军人物不少于5人,重点区域都有领军人物,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10%,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50%,具有执业注册资格人员比例不低于5%,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不低于80%。

四是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财会从业队伍。五年内,新增财会人员500-700人左右,公司系统财会人员总数达到3900-4100人,所有财会人员均有初级以上会计职称。

— 14 — 五是严把用人“入口关”,设置财会岗位任职门槛要求。新入职员工来自“双一流”学校、重点财经院校的比例,不低于20%。推行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和考试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六是加大财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优秀财会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按照年轻化、专业化用人标准,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推荐在重要岗位历练。加大财会高级人才使用力度,定期补充更新各类财会专家队伍。研究制定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选办法,适时启动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选工作。加强财会骨干见习培养和互动交流,选派财会干部交叉任职。推行轮岗制,基层企业五年轮岗率不得低于50%。开展职业规划管理,激励财务人员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七是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完善分对象、分层级、分内容的多维度培训体系。举办财务大讲堂,讲解重点财务工作内容,提升综合业务素养。抽调财会专家和骨干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开展财会重大课题专项研究。抽调财会干部,参加国内外一流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考察与培训,拓宽工作思路和视野。

八是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将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队伍建设中。不断强化财会人员“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财会职业道德奖惩机制,研究职称评审与职业道德考核相结合。严肃财经纪律执行,整肃违反财经纪律行

— 15 — 为,加大追责问责力度,通报处罚情况、编制典型案例。

四、组织实施

(一)增强思想认识

建设“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财务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念,积极创新,主动转型,加快建设“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早日建成世界一流财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集团管控改革要求,集团公司发挥引领作用,全面提炼总结,在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方法,重点完善先进性、前瞻性,优化顶层设计,形成指导意见和模板,组织推广;二级单位要承上启下,落实做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指导基层企业开展“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建设;基层单位要落实应用,夯实基础,为“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建设筑牢根基,将“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融入日常业务中,提高应用水平。

(三)有序推进实施

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标准化建设,制定财务体系建设评价标准和细则,组织开展立足岗位践行“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活动。各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本企业的薄弱环节、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编制建设方案,提出具体建设目 — 16 — 标、路径、任务,明确建设举措、资源配置、时间表等安排,并全力以赴开展立足岗位践行“三型三化551”财务体系活动。

第五篇:加快建设争创一流(正式)

加快建设争创一流

寿阳县质监局陈巍 继3月29日,全省质监系统干部大会之后,我们在学习3.29讲话的基础上,又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组织学习了<晋中市质监系统“抓住一个纲,突出三个点,扭住四个抓手”认真落实常高才局长讲话要求”>,经过认真学习,我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荣辱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以“继往开来,争创一流”学习活动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我局应该这次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自身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使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带动全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经济水平。通过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让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氛围全面形成。

(二)抓行风,严管理,行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始终要把行风建设作为生命线来抓实抓好,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一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严明各项工作纪律及制度。二是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对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执法、行政许可、检验检定等工作制订行为规范,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依据,挂牌上岗,集中办理行政许可项目。

(三)抓质量,创名牌。在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扎实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加大 “质量兴县、名牌兴企”的宣传力度,制定扶优扶强、培育名牌的具体措施,真正使“质量兴县、名牌兴企”深入群众、深入企业、深入人心。

(四)抓安全,保平安,“两大安全”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这“两大安全”是质监部门担负的重要职责。

(五)抓执法,促规范,行政执法、质量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积极探索落实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四位一体”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结合全县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拓展行政执法的新思路、新领域,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在全面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六)抓效能,树形象,全力打造“五型”办公室。办公室面对新的形势新任务给办公室提出的新要求,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振奋精神,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以全面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高效型”、“为民型”、“务实型”等“五型”办公室为契机,努力推动办公室工作再上新水平。一是严格制度,加强管理。二是认真抓好行政管理,协助领导抓好落实督查工作,积极搞好上传下达和科室间协调,做好值班、机要、文件传阅督办等各项工作。三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加强票据管理,确保各项收费按标准收取。

下载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范文大全

    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企业[2011]575号 2011-12-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科技、财政......

    河北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名称: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索 引 号:HB000217883/2014-6191683 发布机构:省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其他 主 题 词: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2017

    (教育部 卫生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

    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纪委 教育部 监察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 教监[2008]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监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近几年来,各地认真落实《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国人口发[2005]86号)等提出的各项任务,全......

    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3-12-05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

    班组建设指导意见

    师市加强煤矿班组建设指导意见 班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效益、激发职工活力的细胞。加强班组建设对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增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