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摘要: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
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选择创作途径。
(1)、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本策略实施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暴露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福州教院一附小 刘鑫淼
[摘要] 在小学美术学科素质在教育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形成参与定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创造条件,提供参与机会。正确评价学生绘画能力。从而使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培养参与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在如今的新课程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惟我独尊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可见,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艺术体验。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的参与与亲身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与能力,笔者试图从心理、行为、环境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1、激发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从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讲《勤劳的蜜蜂》时,为了让
学生了解蜜蜂的各种姿态,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各种大小不一圆来自由拼摆小蜜蜂的动态,生起来,化难为易,让学生想学且学得轻松。学生在绘制时有了激情,就能带着愉悦的心情,轻松的创出形象各异的画面。
以情激趣:情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和前提,它能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关注的眼神,信任的微笑,及时的鼓励,对于孩子们都是一种鞭策和鼓励,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更要以满腔的热忱去帮助他们,用教师的真挚感情去感染、吸收学生,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这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上,我不但要做一名传授知识的老师,还要做孩子们的朋友。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尽量用孩子们的语言与他们交谈,用亲切的表情和可爱的动作与他们接触。在学生作画时,他们经常问“老师这样画行不行?”、“老师,我画的好看吗?”。这时我往往会告诉他们“真棒”,又或者用一个手势鼓励他们,以坚定他们的信心。当遇到好的作品时,我会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尤其是那些平时画的不太好的孩子,哪怕只有一点进步我也会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也能对绘画产生兴趣,爱上绘画,爱上美术。
以信激趣:每次画完画,就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评论。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那名画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得更有趣,自己的话有哪些不足,一旦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大。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
2、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学生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部分学生对教学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讳受到批评与嘲笑,多鼓励所有
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许老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能力给学生,也不是促进班机成绩的大幅度提升,而是随时随地的设计适合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1.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好,如:蜡笔水彩的构图、造型、勾线、上色;中国画的笔墨、布局;素描的透视、线条„„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有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同学们,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照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像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提高智力。
实物演示:即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上《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让学生作画或者根据现有的帽子想象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
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象、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1.选择创作途径。
(1)观察比较法:让学生们在自然界中具体想象,观察画家笔下的事物,感受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临创结合法:让学生参考范画的基础上,展开相象加以增减、缩放、挪移、变化等处理,组成学生画画。同时,大胆的角色,依照创意去表现。但要告诫学生在作画时,不要用尺画出呆板的线条,不要沿瓶盖去画出死板的圆圈,要让他们知道那是一种机诫的作画方法,按照那种方法画出来是无生命的。
(3)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
1.自主参与法:拉近讲台与课桌之间的距离,创建民族、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走上讲台,参与教学,真正体现自主参与。消息通过发上几种方法,一定会使孩子秒笔生花,笔端流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孩子人生更加灿烂辉煌。
2.心画学习法。在想象基础上,学生排除一切外来干扰,闭目静思片刻,去看心中的画,然后把所看到的图像在画中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想象不同,表现的内容肯定有特色。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除了进行正常绘画活动以外,还可以下操作:
1.课堂绘画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
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的作品当范画,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在黑板上,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
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讲台与课桌进在咫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遥遥千
里,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已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这种学生肯定愿意,而且教得认真,学得开心,真正体现自主参与。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也个性发展。为了提高小学美术课质量,必须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四)、正确评价学生绘画,从注重结果向过程的美术教育关转变
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小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恍然大悟:他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学生: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学生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是学生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学生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因为小学教学并非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教育专业画家。
总之,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姿、异彩分呈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觉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生命浅能、生命的智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月亮船教育资源网》小学教育
[2]《大卓中心小学》教学论文
[3]美术教书:《勤劳的蜜蜂》、《画一顶帽子》、《牵牛花》、《画熊猫》、《雏 鸡图 》
第三篇:[小学美术论文]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摘要: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empirenews.page--](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选择创作途径。(1)、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empirenews.page--](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本策略实施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暴露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能力
浅淡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公刘小学郑小东
摘要 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利用美术的创作,开发出超乎寻常的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创作能力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美术教学大纲提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写生、选材、欣赏、添画、记忆画、联想等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写生欲望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主观感爱大自然美丽画面的能力有限,需在教师的指导。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领略大自然的神韵和风采,让他们去寻找美,这样引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也就为表现大自然的美打下了基
础。
1、描述
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大自然的美。如:“枫桥夜
泊”、“春江花月夜”、“春江水暧鸭先知”等,这样的画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只是印象不深,感受肤浅,需在老师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
2、认识自然
学生有的喜欢灿烂的朝霞,有的喜欢朦胧的明晚景,有的喜欢田野的风光,可有的却喜欢市场的喧闹景象。学生写生时可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自由组合,自找景点,描绘自认为最美的景物。这样,由于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的景物,写生时就会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
二、推理训练
美术写生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像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写生教学花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因果关系。因此可以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思考,体会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一致性。
三、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但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老师要通过对优秀作品或图片的构图、色彩、明暗等分析,对构图、透视、色彩等方面的赏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情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娓娓动听的讲解,惟妙惟肖的表情都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四、创设情境美
小学生年龄小,易疲劳,持久性差,要创作出好作品更需要一个优美的创作情境。学生创作能力发挥如何,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好的创作情境。在上创作课时,可播放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用音乐形象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会觉得创作是一种享受,是美的熏陶,于是乎不知疲倦的创作作品。
五、学会添画
添画是指在已画好某些形象的画面上,启发和指导学生添加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或其他物象,从而使画面构图形式完整,内容具体而充实。有些学生画的画面很单调,只有一些主要的事物,我就启发他们对画面进行联想,把一些相关的东西添画进去,使画面丰富多彩。有时我教学生画风景画,有意识地空出背景让学生添加自己喜欢的事物,学生添东西,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临摹画的范围,这里已经开始包含着创作的雏型了,如对画面构图的安排、色彩的处理等等。其实,添画是绘画创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创作的基础。让学生添画,这已经是创作的雏形了。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首先应
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消泯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是创作活动之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另外,美术教学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动手参与能力(大东培智)
------------------录入时间:2005-11-2 16:45:00 阅读人次:348
当前,在大力推进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智障儿童作为儿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接受特殊形式、特殊内容的教育,但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了,才能增强生活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动手参与意识。
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1)、以新激趣: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智障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美丽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智障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最后轻、中度智障学生也能自己发现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智障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当面对智障学生进行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如能使智障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智障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智障学生动手参与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智障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智障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智障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智障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智障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那么,即使没把握,智障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当智障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给智障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智障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培养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智障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智障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智障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彩笔的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轻度或重度智障的智障学生,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都不如正常的儿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多通过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补偿,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1)、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纸盒车》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辆漂亮的纸盒车,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拿出更多漂亮的纸盒,让学生试着拼摆出车的样子,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什么样的纸盒做车头、什么样的纸盒做车身、或想象这个纸盒可以做什么等等。智障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车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不同用途的车、多功能的车等新颖设计,虽然,这些车大多数看起来不是很象样,但是,通过智障学生对自己制作过程的表述,看得出他们的思维正在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也会腾飞。
(2)、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智障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添画课《小鸭》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小鸭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小鸭世界,和小鸭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添画出的小鸭可爱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小鸭的感情,还能讲出生动的故事来呢。
(3)、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帮助智障学生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创造动手参与机会。
智障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在课堂上进行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智障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智障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如:让轻度的智障学生看优秀少儿美术作品;让中度的智障学生看轻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让重度的智障学生看中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智障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而且,他们也能感觉到只要在努努力自己也能画出、做出那样水平的作品。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智障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智障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智障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让智障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对智障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是如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智障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让智障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智障学生的积极性,遏止智障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智障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面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当面对轻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轻度智障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对于在美术方面有些特长的智障学生来说,还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
我想,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和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为智障学生创造动手参与机会,是优化智障学生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只有在这种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能让智障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