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人。”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我就浅谈几点自己的课堂实践。
一、变换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如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而面对正在成长的需要教育引导的学生,我们更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早在宋代,陆九渊就已经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学会提问,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古到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的一些质疑能激发 1
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
初源泉,更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在想
象的空间里,创新思维就得以很好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
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学
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更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
心人,在教学过程中肩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做出不懈的努力,也希望看到明天美好的未来。2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论文
(一)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简要论述,以达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创新就是进步,创新就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核心地位。这是时代的需要,竞争的要求。未来的世界就是竞技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领先尖端科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基础,更应承担起培养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相信同仁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求证。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质疑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1、能对教材说“不”字。《愚公移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方。
2、能对同学发言说“不”字。“七嘴八舌”,“面红耳赤”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思维最积极最活跃,大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能对老师说“不”字。
二、在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从比较中发现异同。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鲁迅的《雪》与《湖心亭桂雪》指导学生从作品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作者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胸怀气概及相同题材,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精神内涵。“愁”李清照、李煜、李白。
三、在求异中创新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语文学习也一样,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他们认知文本的方向、角度、方法也就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关于“0”发散:句号,人生圆满。关于1+1≠2,=1、2、3、的多解。关于“开卷未必有益”,“进墨者未黑”的辩论。道道题目,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匣子的金钥匙,放飞想象的翅膀,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张扬个性,彻底摆脱思维常规,真正使学生“悟前人所未悟,发前人所未发”。
四、在默契中创新
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篇课文都可能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例如:“我心飞翔”一句广告词,就引起了学生关于“自由和约束”的思考,“未来与理想的渴望”;朱自清关于“背影”的回忆,曾唤起过多少个学生对父母平凡举动中挚爱的咀嚼与品位;“一滴水”的联想,更是多彩多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滴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滴穿硬石,如果不关注节约与环保,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五、在尝试中创新
1、当老师
创造机会,通过精心备课、耐人执教、转换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编演课本剧
对于精炼简短、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乡》等,培养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深入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主题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3、给诗文配画
文字转化为图画,关键在理解、感悟、处理、再现整个思维过程,无一不是再创造。
4、续写、扩写、改写
锻炼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质。
教学论文
(二)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关键词: 阅读 仿写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终极目标。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教学严重失衡——几乎90%的时间用于教读课文,早读自读,课堂讲读;而用于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时间不到10%,因为学生的写作往往安排在周末,可是周末作业多,时间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修改,只好随心所欲,草草了事。
这样读写失衡、读写分离,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阅读理解不透彻,写作能力不长进。尤其是学生怕写作,硬着头皮写吧,要么错别字多,词语贫乏,言语贫乏,言不及义;要么,没有中心,没有素材,没有章法,没有技巧„„这样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终于明白了,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双赢。
一、从文本出发,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确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经曲范文为载体,以老师的指导为先,以学生的品悟为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和写作重点。
首先,积累优美词语,优美句段,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 3 音形义,更要指导学生比较赏析其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文本中的优美句段,要求学生,赏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并让学生勾划标记熟读成诵,久而久学,学生自然会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其次,积累优美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和手法等,通过阅读“三问”:一问写的是什么,二问怎么写的,三问为什么这样写,以达到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懂社会、读懂自我的境界。
第三,积累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观,为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有业——敬业——乐业)和《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积累纵向思维;教学《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积累横向思维;教学《五柳先生传》(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积累发散思维„„
第四,积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以载道,每篇文章或明或暗,都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以文本为镜子,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作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思想的积极性和健康性。例如读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读了《名人传》,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二、向仿写进军,仿写是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过程。通过仿写学生可以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思想;可以充分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还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变“怕写”为“想写”,变“写不好”为“能写好”,最终由“仿写”到“创新”。
那么,怎样仿写,要做到针对性,示范性,及时性三原则,遵循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才有成效。
(一)仿效词语的运用。在一般的教学理念中课后词语,只要准确掌握了音形义,便止步了,而我要求学生再向前走一步,使用课后词语连成一段话,比比谁的更简明、连贯、准确。学生反馈:这样的练习不亚于写作,写前必须通过致密的思考,才能用得好、用得准、用得全。
(二)仿效句段的修辞技巧:要求学生品悟赏析,熟读成熟之外,还要仿写。例如学习了《雨说》要求学生仿写“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学生有了“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小溪见了我笑出了歌”、“柳树见了我笑出了牙”„„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三)仿效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手法等。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精挑细选,范文必须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我抓朱自清的《春》这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深入细品,要求学生仿效《春》的写法创作《金秋橘园》,具体指导如下:
1、仿效“盼春—绘春—赞春”的纵向思路学生写出了:“渴盼去橘园—在橘园—赞橘农”,“远观橘园—进赏橘园—俯视橘园”,“晨雾中的橘园—阳光中的橘园—夕阳中的橘园”„„
2、仿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横向思路,学生有了“雾中橘—风中橘—阳光中的橘子”,“赏橘图—种橘图—收橘图”„„
3、仿效“春花图”中调动多种感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写出了“金元宝”、“红灯楼”、“珠光宝气”、“金色的海洋”、“金灿灿的一片”;“酸中带甜”、“稚嫩水多”、“有的像羞涩的少女躲在绿叶底下”,“有的兄弟姐妹拥抱一围”、“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倾听风儿的诉说”、“有的露出灿烂的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有的点头招手”;“眼前欢欢喜喜的游人”、“使我联想到了嘤嘤嗡嗡的蜜蜂”、“更想到辛苦奉献的橘农”。
这样的仿写,学生只是模仿了作者的思维方式,范文的思路,而所写的内容,是学生观察记忆的唤醒、再现、加工、组合成的,学生感于心、成于笔,完全属于学生的个性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仿写本身就是创新。
反过来,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也就变得轻松车熟路,迎刃而解了。
总之,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必须做到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始终坚持:从文本出发、向仿写进军,便可取得的读写双赢。
第三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花沟学校孙彩霞
(《探索与交流》2009年第一期发表)
小学语文教育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的特点入手。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理,通过教师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心境。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
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
文下册《修鞋姑娘》一文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末,老师提问:
“我为什么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寻找修鞋姑娘?”学生回答:“为
了还三角钱”。其实在此何止是三角钱?我被修鞋姑娘的行为所
打动,我去找她,体现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引领学生在此
感悟小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回答“还三角钱”更贴切。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
点成为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
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
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
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那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
生数度被送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
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
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
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
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
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
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
“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被
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
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
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
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
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
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的越多,了解
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向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
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
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稀刻心灵。
这一切,都是感悟的结果。
第四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思维的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关键词:兴趣;气氛;信心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长,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一首《游子吟》,能让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还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如果把课真正教活了,何愁学生没兴趣呢?
二、营造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综合地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的学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创造性。”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有信赖感,从而积极配合教学。另外,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前演讲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对讲稿及演讲仪态、语言进行即兴评论,这样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其次,经常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既培养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教学结果。再次,经常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树立学生信心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小报,办小周刊,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地予以肯定。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有许多,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